0

河南的风俗作文(20篇)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小编收集了民族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4887

作文

1000

朝鲜族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56个民族,各有各的特色,我们汉族对我们来说是最普通的,因为人数已占很多,在少数民族里,我对朝鲜族很感兴趣。于是,我紧跟潮流,用手机搜。

在网上,我了解到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他们的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

他们的节日还基本和汉族相同呢!除这以外,还有三个家庭节日。

朝鲜人民一般喜爱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

朝鲜人民非常尊重长辈,在他们那的规则可比我们这多多了。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在朝鲜人民的身上我懂得了尊重长辈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河南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同时期待已久的每一年公益节目《思政第一课》今天8:00准时播出。为此我便早早的在电视机前等着。

《思政第一课》是档两小时的教育类公益节目,而今年的思政第一课主题是:,对于刚过完愉快暑假的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引导作用。而今年恰逢党的周年华诞,节目与往常有所不同,多份特殊的含义。观看完今年的思政第一课节目后,我不仅能够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能在观看节目中逐渐改变好广大中小学生的三观。通过每年期的《思政第一课》节目,在了解祖国各个历史故事的同时,还通过观看节目更好的认清祖国的强大之处,让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更有目标却与动力。这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每到开学季时,就播放期《思政第一课》的原因吧。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思政第一课节目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没能从深思中醒来。平时我们认为学习课本知识很无聊,但通过这期节目,我深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用功读书,争做高尚情操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年末将至,跟着老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今年将这在这里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后来的几天里,我天天坐在山脊边等着采莲船来,和他们一起给村民们送祝福。你别不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也做了一回划桨人,学着划船的样子,还知道那个桨是纸糊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河南豫剧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家乡戏,就要数豫剧了,它是我们河南人几乎都能哼上两句的戏曲。

豫剧,旧城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河南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因此,豫剧受到许多人喜爱。北京、陕西、四川、新疆、台湾等全国许多省市都有专业豫剧团。

在河南的豫剧中,最为突出的演员有:常香玉、小香玉、王润枝、马双枝……在众多豫剧剧目中,《朝阳沟》算得上家喻户晓。我奶奶能全部唱下来,一字不差。我就问奶奶怎么唱得那么有板有眼。奶奶说:“以前农村看一次表演非常难得,不像现在,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有时候,为了看一场戏,跑七八里地去看。因为看的次数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来模仿演员的动作、神态、语言了。”听了奶奶的话后,我体会到了豫剧的古老魅力,它让我们爷爷、奶奶等长者的童年充满欢乐。

如今,通过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等方式,许许多多小朋友也喜欢上了豫剧,豫剧也从国内走向国外,它正成为河南的名片享誉海内外。

作为一个河南人,豫剧——我为你而骄傲和自豪,愿你的魅力更加芬芳久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大家族,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寒。春分送暖入屠苏。”正是我家乡的风俗——过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大扫除,也就是除旧迎新。之所以要大扫除,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传说坏神仙“三尸神”最喜欢搬弄是非,他向玉皇大帝报告,说人间那些挂了蛛网的人家正在作乱犯事。玉帝听了很生气,要惩罚人间,这事被灶王爷知道了,他通知每家每户赶紧打扫卫生,玉帝一看,人间到处气象更新,并没有像“三尸神”说的那样,于是吩咐诸神为人间送瑞添福。

在除夕的大早上,人们会点燃早就准备好的鞭炮,一串串的鞭炮“霹雳吧啦”的响,孩子们多躲在门后,之后再点燃一排圆形花炮,火炮“嗖”的一声声直冲云霄,再“轰”的一炸,化作一缕白烟。到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外出的家人再忙再远,也要在这天赶回来,年夜饭上有象征团圆的圆子,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代表长寿的面条……吃过年夜饭,长辈还要给小辈发压岁钱,红包上有“万岁千秋”“却殃除凶”等吉祥语,或者是龙。鬼。双鱼等吉祥图案,表达了长辈的关爱和祝福,孩子们收到红包也是非常欢喜。

拿过红包,小孩子们出去找玩伴,她们结伴放着花筒,燃着烟花。烟花在夜晚显得格外美丽,有红的,有蓝的,有紫的,有黄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孩子们还要守岁,一直要到镇远初一还算结实。

希望家乡的风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年味变的越来越浓,让这种历史文化能够更加悠久的继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河南特产作文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河南的修武县。那里的`特产是海蟾宫松花蛋。海蟾宫松花蛋又名变蛋彧者皮蛋。

这个海蟾宫松花蛋还有一段历史呢!相传海蟾宫松花蛋是刘海为了答谢仙女,送给仙女的礼物。

做皮蛋选用的鸭蛋特别有讲究。离海蟾宫风景区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水潭,人称马坊泉。泉水里面有一种石壳虫子,鸭子吃掉石壳虫子后,所产的鸭蛋个子大。质好。味鲜,还经常产双黄蛋。这些鸭蛋在经过加工后就制作成松花蛋。自元起历代皇帝都把它作为御宴上美味佳肴。

海蟾宫松花蛋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可以做很多好吃的美味佳肴,比如:凉拌皮蛋。皮蛋瘦肉粥。皮蛋拌豆腐等等。

啊!我爱家乡!可我更爱家乡的海蟾宫松花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家乡风俗的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刚刚过去,过年期间我看到许多户人家的门上都贴了倒过来的福字,我家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妈妈,可妈妈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在书上看到,关于倒贴福字还有由来呢。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的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侄了。皇帝听取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在芜湖,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在腊八那一天,一些还保存着旧习俗老人家们仍然要煮腊八粥,粥是用各种各样的米、豆子和红枣做成的,有时候还要加上一点芝麻来做。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是美味的。

腊八不仅是要喝粥的,这一天很多大人们去上街的。他们为孩子们买过年穿的新衣服,为过年买一些蜜饯干果、瓜子点心。孩子们则喜欢买一些过年吃的糖果,一般都爱买炒米糖、花生糖和巧克力。然后才为自己选择新衣服。

腊月二十左右,大人们就要开始包饺子、作年糕和蒸蛋饺了,而且还要做一次大扫除,要掸灰、擦桌子、扫地…就像陀螺一样团团转。

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开始做团圆饭了,小孩子就开始放鞭炮玩耍。这一天晚上,如果没有非常紧急的事情,都要回家吃团圆饭。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无一例外的有一道红烧鱼,但是都不允许吃掉,吃了就不叫“年年有余”了。晚上大人们吃完了团圆饭,都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就去放烟花玩儿。三十这一天要守岁,也就是十二点钟之前不能睡觉。到了子时,就要开始放炮竹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都要睡到九十点钟才起床。然后就去拜年。主妇就留在家中做饭。外面到处都是红色的爆竹纸屑。踩上去软软的。到了中午,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初一到初三是年三天,这几天大人孩子们都喜欢各自玩,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点香。

到了正月初八,大多数店铺都要开张。因为八的谐音就是发。孩子们总是抢着去买东西。大人们就去娱乐休闲。

正月十五,南方人既叫元宵节,也叫过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大人们还爱在元宵里掺和进花生。孩子就在元宵节上尽情玩乐。这一天也是过年中快乐的一天。

过了十五,春节差不多就算是过完了。大人们去上班,孩子们去上学,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日子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河南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2022年九月份新学期的到来,我们的暑假生活就此结束。每到开学的季节,大家便会把目光放在“思政第一课”。为此全国的中小学都开展观看“思政第一课”的活动,我们对于思政第一课也是比较期待的,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对于思政第一课的理解,我有着不样的想法,纵观以往开学的主题,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不样的教育,而今年的主题是“”,我们观看思政第一课的时候,总能够学习到一些不一样新的知识,也能够更好的看清祖国这一年的一些辉煌的成就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作为小学生的而我们,要深刻的认知节目的重要含义,进而将更有效的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开学第一节课作为在新学期开始前有这样一个计划。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忘记了一些学习上的知识。如果没有两周的缓冲期,那么在上学的第一天要想步入学习的状态基本上是很难的!为此每年的开学前有这一期节目反而能够更好的帮助找到学习的状态。而“思政第一课”是一门值得我们关注的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利用电视媒体学习可以很好地抓住每个人的心。还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

而“思政第一课”这一专题节目不仅对我们的学生很重要,而且对教师的教育内容也很重要。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堂,我们必须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思政第一课”不仅是一个开放的项目,也是我们在新学期投入学习状态的保证。在这里,老师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通过思政第一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东西,同时还能更好的认清祖国一些伟大的事迹和英雄事迹的精神。

“思政第一课”除了有让我们收心的效果,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是学习最重要的情绪。因为在我们过完暑假的同时,第一时间想回到学下状态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政第一课”引导,让我们的注意力重归学习课本上,这也是第课最重要的意义。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大家在看完以后都有很多想法,对于祖国的认知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为此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我必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时,希望能够为我们亲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份力量。在岁月的辉煌见证下,我们定要好好学习,在未来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使命。

所以,观看《思政第一课》不论是哪期的主题,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感触和深思,向我们呈现出节目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学生们用心观看的专题节目,不晓得你们看了之后有啥感想?不妨也来写写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九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到吃粽子、洗艾草、赛龙舟,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系五色缕。

五色缕也叫延年缕,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色彩明艳、鲜亮的丝线编成的细绳,从五月初一开始系在人的手腕上或脚腕上,直到初五才能摘下来,有防御蛇蝎和避灾免难的寓意。这个习俗究竟从哪一辈开始不得而知,仿佛是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有。

在我们家乡戴五色缕有一个讲究,不能随意丢弃,要戴到端午节那天洗艾草水时才能解下来,且解下来的五色缕要扔到河里,如果解下来时遇到下雨天最好,有让灾难病痛随波而逝,这一年将会过得风调雨顺平安顺利的寓意。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因为编成五色缕的丝线的质量太差,我戴着一出汗,手腕上就红一道绿一道的,花花绿绿,活像个调色盘。我觉得不好看,于是等到没人时,我就趁机将手腕上的五色缕解下扔进了垃圾桶里。不幸的是,正当我以为这件事已经悄无声息的过去的时候,外婆发现了,将我狠狠地斥责了一顿。那眼神仿佛我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斥责后她又仔仔细细的挑选了5种颜色明亮的丝线重新编成了五色缕再次系在我手上,且一遍遍的叮嘱我不能随便摘下来,说那是我这一年的平安福。

现在我和外婆已经没住在一起了,但是每逢端午节即将到时,妈妈都会编好五色缕并系在我的手腕上,五色缕成了我过端午节的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描写我的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多种多样,扫房、贴对联、泡腊八蒜、杀鸡等等。除却除夕夜不提,我印象最深的要说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不同于现代化的大城市,家乡的年味依然洋溢着淳朴的农家习俗。虽不是张灯结彩、通宵灯火,倒也是处处红火,家家喜庆,年味十足。

作为一个现代人,杀鸡杀猪是见不到了,但从小我就听过一句老话——“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家的街上,不出百步,就能见一辆卖糖瓜的小车。糖也形形色色,主要以圆球形的糖“瓜”和长方形的糖“块”为主。因为要在上海上学,常常不能赶在腊月二十三前回家,但我总不忘和先走的外婆说一声:别忘了买糖瓜啊,我可就盼着它呢!年年如此。

外婆也着实算是买糖瓜的老手了,小铺主再三推荐,她硬是不理会,专挑瓜形和长条的,这也正符合了我的口味。

糖瓜,顾名思义就是一块“小南瓜”似的麦芽糖:挺着它那小肚腩,鼓绷绷的,让人看着就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你别看它们长得白净脸,可粘牙得很,一个不留神,就把牙“搭”了上去。

记得第一次,我不知道糖瓜的粘,一口下去,牙粘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可把我急坏了,一旁的外婆却是偷偷一笑。无奈,只得慢慢舔化了。

再来说说长方形的,不同于糖“瓜”,这回,一口下去,真叫嘎嘣脆,又香又甜,色味双全。

受了上回的“苦”,这回我可小心了,一口口慢慢吃。一旁的外婆,又是一阵按捺不住的笑。

我吃着糖瓜,外婆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她小时候过的腊月二十三。

以前,腊月二十三夜里,是要祭灶神爷的:找面平整墙,贴上灶爷的画像,放好供桌,上头放个蜡碗,一旁插上三支香,这就算是备得差不多了。到时候,在蜡碗里放上油,点着了,接着点上香。村里的老妇人们,便会烧起黄裱纸,边烧边说,让灶爷上天后,净说好的,不提坏的,以求来年的平安。待黄裱纸烧净,人们便取一点儿糖粥给灶爷的嘴糊上,算是粘上了他的嘴。最后,烧了灶爷的画像,算是灶爷“上天了”。

想到嘴里甜滋滋的糖瓜,也曾是灶爷的贡品,便禁不住又来了一块。这次,甜中还隐隐透着点骄傲,好歹也是个神仙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更,祭灶神爷的活动,渐渐没了踪迹,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一代代永远浓缩在这小小的糖瓜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写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风俗年糕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吃年糕,步步高。”自家做的年糕更是好吃。

奶奶家就做了年糕。先把糯米放到锅里蒸,蒸了好一大桶。糯米蒸好后,叔叔把糯米拿到了一个小房子里,小房子里有用木头做的“设备”。爷爷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把糯米倒进用石头做的缸里。那个设备好似一头马正在吃饭。叔叔们站在马背上,就像玩翘翘板似的,马头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固定在木板上。做年糕行动开始了,叔叔们踩着木板,另一端的木头上的石头就捶向那缸里的糯米。一直捶当然不行,所以还要加放了盐的温水,以防米粘在缸上。

屋外的雨下着,屋檐的雨滴着,工具上的石头敲着。石头捶下的声音让我感到害怕,总有不好的预感。不一会儿,果真出现了问题,爷爷在翻转糯米时,差点捶到了手。这令更加害怕了,如果捶到了手那岂不是要断了吗!做爷爷这行可真危险,所以不是“老师傅”万不敢揽着活儿!

就在说话间,糯米已经被捶地没有米粒了。我们也应该回家了。外面下着倾盆大雨,虽然我们没有带伞,只能跑回家,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心情,反而多了一些有趣。

回到家后,叔叔和爷爷把手洗了,又开始了。先弄一些茶油擦到桌子上,然后拿一些糯米团把它搓成年糕。有三角形的,有长的或短的,多种多样。

爷爷捏了几团给我们吃,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明节的风俗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

清明节风俗是扫墓,每到这个节日就要为死去的亲人扫墓。

有一次清明节的时候,我跟爸爸和妈妈还有我姐姐……一起去帮爷爷扫墓。我们一起爬到山上去扫墓,我看到大人们在地上泼洒酒水等,还要除掉一旁的杂草,真辛苦呀!我们还摘花、摘蕨菜。我看见许多竹笋都在地下面呀!“我们吃的竹笋是怎么挖出来的呢?”我问道。妈妈回答说:“都是用锄头挖出来的的。”“哦,那肯定很累的”我说。妈妈又说:“是呀,所以才要珍惜粮食呀!”

清明的祭扫让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因为纪念这个节日我才有了这些体验。为此,我不由对这个节日的由来和目的很感兴趣,我问了妈妈这个问题。妈妈回答我说:“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以指导农民伯伯开展农业生产。同时,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思念,20xx年这个节日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这是一个既有意义,又让我懂了很多知识的节日。明年清明节我一定还来扫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家乡的风俗400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吃完年夜饭,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楼下放烟火。来到楼下的空地,爸爸先放了一个大烟火,哇!好美呀,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看得我赞叹不已,不停地拍着手,欢笑着,跳跃着。见到爸爸放的烟花如此美丽,于是,我的心也开始痒痒,忍不住亲自动手放了一个,我刚一点燃,它就“嗖”的一声飞上了天,虽然喷出了绚丽的色彩,但是却把我吓了一跳。

爸爸叫我多放几个,就不会害怕。我又鼓足勇气试了试,点了一个又一个,我渐渐地不那么害怕了,反而觉得很有趣。接着,我准备再放一个烟花,这个烟花的外形像火箭一样,爸爸叫我把它放到塑料瓶中再燃放,说是可以增加放烟火的乐趣。我按着爸爸说的点燃了它,哇!真的有种火箭一飞冲天的感觉!放完烟花,家家户户都回家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和我的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这个欢乐祥和、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衷心祝愿我的亲人们快快乐乐,健康长寿;祝农民伯伯来年有个好收成;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明天人们都会穿上了新衣裳,个个喜气洋洋,认识的、不认识的见面互相祝福,新年的第一天肯定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争取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又长大了一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环境污染的作文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家乡原来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底有许多五彩的鹅卵石,美丽极了,小鱼小虾在河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夏天到了,活泼的孩子们都来这里游泳、打水仗。冬天来了,河面上结了冰,孩子们又会来这里滑冰。

可是有一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河边建起了许多工厂,成天向河中排放污水、有毒的化学物质。于是,鱼虾离开了小河的怀抱,河底的鹅卵石被弄的肮脏不堪,小孩子们也不来这儿玩耍了。每当人们从这里经过时,就皱起眉头、捂住鼻子。河里的水把村里的庄稼都害死了。小河现在变得臭气熏天,鱼虾都不见了。孩子们也不再来这里玩耍了。

我建议大家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小河,保护我们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六年级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元宵节的习俗,我们第一时间说出的大概就是吃汤圆了吧,但是再仔细想想,元宵节最有意思的,是不是还有看花灯和猜灯谜呢?

每年元宵节,市里都会举行元宵节花灯会。有人物的、动物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从这条街的一头走到那头,满眼都是花灯,满眼都是看花灯的人。花灯和人在光与影的交错下,重重叠叠,模模糊糊,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人物的花灯,除了那些民族英雄与众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神话人物。例如威风凛凛的孙悟空,脚踩着筋斗云,神气活现。还有坐在宝座上的玉皇大帝,看上去极其威严,不可侵犯。还有端详着蟠桃的王母娘娘,一大把白胡子的太上老君等等,就像是各路神仙在聚会。花灯仿佛让他们一个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

动物的花灯有那些卡通版的小鹿,小兔,最可爱的还是攀在树上的那只猴子:一只手抓着树枝,另一只手准备去摘枝头上的那只桃子,调皮得很。

灯会在临近天黑时举行。整条街根本不用开灯,这些美丽的花灯就足以照亮。这些人物的,动物的花灯从天上向地面望去,就像繁星点点。

元宵节的花灯展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也许花灯上人物并不全是真的,但是这又何妨呢?只要我们有一颗纯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心,那么他们就算是假的,也会一直活在你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其中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端午节吧!

为什么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为我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天定为“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有很多民间习俗:大家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粽子。可口的粽子香飘满屋。

另外,家里的小孩身上都要挂“五糖葫芦”。我问妈妈:“为什么小孩都挂着‘五糖葫芦’呢?”妈妈说:“为了祈求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虽然这些只是习俗,但却是我们家乡的一种文化。”还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草。我又问妈妈原因,妈妈回答说:“因为插上艾草蚊虫就会远离我们,让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还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线,既美丽又富有节日气氛,这一天也会举行赛龙舟比赛,可热闹了。

端午节虽然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特别的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做事情做的疲劳的中年人,喜欢吃优雅的下午茶的中年人,工作一天回来的中年人,一提起安吉的白茶,谁不是立刻想到一杯碧绿、清澈的白茶水,还有那淡淡的白茶香。

每年的3月25日至清明节左右,是最热闹的时候。这几天,远在外地的亲人都会赶回安吉采茶叶。凌晨五点,天还蒙蒙亮,正是人们睡觉的时候,但在这儿,家家户户都已经起床了。清幽的小路上时不时会闪过许多人影。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要去茶山上采茶的。

我们这里的茶山,特别多。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块“领地”。那些茶叶,全市淡绿色的。一些嫩绿的小芽在茶树的脚边生长,仿佛在寻求茶树的庇护。所有人都眼疾手快的采摘着,只剩下我们在旁边玩耍了。

烘制茶叶可费时间和力气了,要准备上一个大的工具(茶扁),再把大家辛苦摘来的茶叶撒在上面,晾干后才能送上机器烘炒。炒好的茶叶要先挑渣,就是挑出那些有残缺的茶叶。刚刚炒好,大人们就如火如荼的干起来了。硕大的茶扁里的茶叶被分成了好几堆,大家的两只手是一刻也不得闲,总是一大把一大把地抓,两只眼睛更是不会停下,抓来多少检查多少。茶叶就像落花流水般往下掉。这边好的那边坏的居然不会走错门。

我把包装袋打开,弟弟塞入防潮剂,小姨和叔叔往袋子里装挑好的茶叶,妈妈给茶叶称重,外婆用工具把包装的口子封上——大功告成了。然后包装好的茶叶就会有三个命运:一个是被我们卖掉,一个是拿出去送人,最后一个是自己喝了。咦,爷爷呢?原来是被我们遗忘在了一旁,正闷闷不乐地喝着茶呢!

拿点白茶泡上,你就会看到一杯碧绿、清澈的茶水在你面前,还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喝下去沁人心脾,白茶是提神醒脑、清凉解渴的饮品。

白茶,和我们,和安吉联系在一起,白茶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们最爱的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按我们家乡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每当要到春节时,气氛就会变得格外热闹。

在腊月十几的时候就要到每家自己储存食物的地方把之前储存的大米,腊肉,什么的都预备充足。整理好过年吃的,用的,就把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

到了腊月二十一,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陆续开始做“糍粑”酒什么的,我老家过年时一些要吃的东西一般都是自己做的,要买些水果,糖之类的。有时家里打糍粑不够人手的,可以去找几个邻居或是亲朋好友来帮忙。每当到打糍粑那天,爷爷就会找三两个亲戚来帮忙。不过,在那天之前,先要把糯米给煮熟,然后把煮熟的糯米放在一个大竹篮里晾凉,有时我会抓几把来吃,不过那饭很烫,所以我每次都会让奶奶帮我揉成一个球,那样又美味又不烫。不过不能吃太多,因为这些美味还要用来做糍粑和酒呢!

第二天上午把要用的东西准备好,下午就开始了。等把糍粑打好,就要把还不成形的糍粑给捏好,一般都奶奶来捏,我们一般只是在一旁看着,有时“捏”几个试试。等糍粑捏好后就放到一个装满冷水的盆子里,盖上盖子储存起来。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差不多6点7点时,再放几串鞭炮。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灯火通宵,有的小孩子嘴上说着一定要守岁,可是到了最后凌晨1点多太困了,又自己乖乖睡去了。

春节到了,天还没完全亮的时候,爷爷就已经拿着鞭炮到门口去放了,说实话我还是被鞭炮吵醒的呢!吃完早餐,爸爸他们给了我们压岁钱,爸爸就带着弟弟出去拜年啦。我和姐姐就待在家里。等我弟弟回来时,他就和奶奶一起去买花炮之类的炮去了,这可是他每年都要做的事。

春节过后,我们又在老家待了几天就回广东这边了。走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奶奶他们做的腊肉,还有几袋家里种的米,爷爷还拿了一些酒给爸爸,那些酒可都是我爷爷自己酿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的家乡河南的作文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河南郑州市,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原大地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不仅有秀丽的景色,而且还有丰富的物产,同时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商贸城。

早在35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新郑境内)。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后来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为亳。就是现在的郑州市。当你参观商代遗址、二里村遗址、大河村遗址时,你会为郑州市悠久的古文明、灿烂的文化而由衷的赞叹。

屹立在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雄伟壮丽,是这座城市的光辉象征。造型新颖别致的河南省博物馆是省会郑州市的标志形建筑之一,馆内展出文物1000多件,均属馆藏精品。参观河南博物馆,你仿佛进入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隧道。

漫步郑州市,沿街整齐高大的梧桐树,宛如一把把天然巨伞组成美丽的林荫道。景观道两边月季花盛开,高大的楼房拔地而起;立交桥如同横空飞架的彩虹;金水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绕城而过,一片片绿地,一处处园景,会使你深深地感受到,城在花园中,人在景中游。

假如你想到郑州市来描绘一幅山水画,那我可以为你作的向导,带你去寻风景看名胜,黄河游览区、桃花峪风景区、雪花洞风景区、嵩山风景区、等等,保你目不暇接,有画不完的美景。绘不完的彩图。

郑州市还有丰富的特产,有久负盛名的黄河鲤鱼,新郑大枣。还有荥阳柿饼、广武石榴、新密的金银花、中牟大蒜、郑州市西瓜等。不仅家乡人喜欢,还畅销全国及港澳地区,深受各地客商的青眯。

郑州市还是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的交通枢纽。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有亚洲最大的货物编组站,新郑机场又为郑州市开辟了新的国际航空港,为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郑州市东区的建设,使城市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郑州市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创了良好开端,为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翻开了郑州市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今日的郑州市商业繁荣,大型购物商场、批发市场、服装城、综合超市,遍及市区个个角落。傍晚时分,华灯初照,流光溢彩,映衬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留恋往返,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穿着打扮,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老的商城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家乡在变化,家乡在腾飞。

郑州市,我可爱的家乡,我为你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为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