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肉夹馍简介(汇集20篇)

儒勒·凡尔纳[1]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预言家、剧作家以及诗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海底两万里作者儒勒·凡尔纳简介,欢迎阅读。

浏览

864

作文

938

大秧歌小说简介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大秧歌》即将上星播出引起关注,因为这不电视剧是《打狗棍》《勇敢的心》原班人马打造的,因为前两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都非常不错,特别是《勇敢的心》,既然是四台连播都破2了,所以观众开始对于这样的一个班底非常的期待。同时很多朋友都问《大秧歌》是不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大秧歌》改编自哪本小说?

《大秧歌》电视剧,是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乞儿海猫回山东海阳寻亲,从而发生的一段夹杂家族恩怨情仇、惊心动魄的抗日热血传奇故事。该剧也延续了郭靖宇的一贯风格,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着眼于民众的抗日。

剧情创作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胶东人民的抗战,而是将广袤中华大地的历史投射其上,以“小家”折射出“大家”,使各色人物穿梭其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胶东地区革命群众积极参与抗日的历史。

“听风过,看云火,壮志如昨;爱担得,恨担得,才算活过。山河破,兴邦国,奋勇抗倭;血流得,命拼得,才算活过。”10月26日晚黄金档,随着一曲热血澎湃《大秧歌序曲》的唱响,电视剧《大秧歌》正式登上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荧幕。两句歌词看似简单,却概括了整部剧的故事精髓,也展现了这部64万字长篇小说的恢弘气势。宝剑锋从磨砺出。夏仁胜说,《大秧歌》电视剧的剧本和小说历经六年时间才终于敲响“定音锤”,这中间波折不断、困难重重。2009年,研究海阳大秧歌十余载的夏仁胜产生了最初的创作灵感———从大秧歌入手,结合海阳当地地雷战、许世友抗战等故事,反映当年抗日岁月和抗战精神。在广泛搜集海阳当地抗日故事和典型的基础上,夏仁胜于2011年写成《大秧歌》第一稿。“但当时我们认识到,第一稿的内容只是局限于海阳地区的抗日故事,没有很好地反映整个烟台乃至整个胶东的红色文化。”夏仁胜说,于是自2012年起,一场工程浩大的扩展工作正式开始。

2013年,《大秧歌》剧本新版本形成雏形;2014年3月份之后的5个月时间里,夏仁胜足不出户,在剧本的基础上,完成了64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各大书店里看到的《大秧歌》一书。经典语录

抗战故事、抗战英雄,多是近年来荧屏上抗战剧的主线,但《大秧歌》一剧却以“大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创新视角展现胶东深厚的红色文化。“我就是想以大秧歌为底色,描绘胶东抗战史诗般的画卷。”夏仁胜说。

在79集的《大秧歌》剧情中,共将出现六场大秧歌表演,而且每一场表演风格各异,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与主题。夏仁胜介绍,海阳大秧歌以“唱”为主,通过歌词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歌唱内容。这六场大秧歌表演出现在结婚、出殡、给日本人表演、出海等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服饰、唱腔和动作,在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首首是精品,句句是精髓。整部电视剧中,共将出现22首原创歌曲,为了让每一首歌曲都能达到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情感的作用,夏仁胜深入海阳村镇,历时两年搜集、整理,终于完成歌曲的歌词部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场‘皇军要看大秧歌’的戏。”说到这里,夏仁胜特意从手机里找出这首被标注为《乐大夫捉老鳖》的歌曲,歌词中用诙谐、讽刺的语言暗讽了日军的罪恶嘴脸,伴着明快的锣鼓声,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

夏仁胜说,他喜欢大秧歌的粗犷和豪放,这与剧中主角人物性格不谋而合,也与胶东抗战军民的精气神吻合;他也喜欢大秧歌扭动时透露出来的欢快感,这反映了胶东人民在抗战时仍然保持着向上、乐观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人物简介

全文共 2348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诗人、辞赋家。名潜,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二、优秀片段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1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1.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12.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作者简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钱钟书夫人,本名 杨季康,祖籍为江苏无锡,出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 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剧本《弄假成真》,《称心如意》、《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 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 吉尔·布拉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西安简介高中英文

全文共 1873 字

+ 加入清单

My hometown xi an has changed so much! If I were a tourist, I might not be able to find my way home. Speaking of changes in hometown, the road is of course to be mentioned. We used to return from xi an to zhou to the zhou dynasty. It took us an hour or two to get to our hometown. Now 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us to go around the high speed. It takes only two to thirty minutes to get there. No matter how you open it, you can step on the gas pedal, and the steering wheel is held only slightly, not in the wrong direction. Listen to mom and dad say around the city high speed of both sides are planted various kinds of flowers and trees, with the blue sky to make the city high speed to add color.

One other thing is that we all have a family. Every time we go back to our hometown. The road of grandmas house is always worrying, the road is paved with dirt, and the road to the soil is turned into water when it rains. A car drove past, and here it was a tire. When the second one went by, the tyre was in the mud. But now, the team organized the concrete road and reached the door of my grandmothers house, which helped us to solve the big problems.

As life continues to improve, so do people. I have asked my parents, who at the time, not to say nutrition, color and taste, so long as they can eat, if not bad. Todays xi an people are very different, the meal not only wants delicious, in nutrition collocation and colour and lustre requirement is very strict. On Sunday, a few friends gathered together to eat at the hotel, which is very common.

There is another small thing, our telephone number in xi an is up to eight, on the surface only the number has changed. In fact,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xi an to install the phone, so there are no more than seven, so we have to go up one to eight.

My hometown changed all the time, and he beca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内容简介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云画的月光》围绕朝鲜后期爱好礼乐的天才君主孝明世子为中心,讲述了史书上未记载的梦想复兴朝鲜的孝明世子、放浪诗人金炳渊和逆贼的女儿洪罗温之间的青春故事。

洪乐瑥(金裕贞 饰)女扮男装化名洪三郎,靠着替人撰写情书牵线搭桥维持生计。某日,一个偶然的失误令洪乐瑥惹上了一大堆的麻烦,不仅欠下巨额债务,还身处于危险之中,与此同时,洪乐瑥结识了名为李韺(朴宝剑 饰)的书生,话不投机的两人之间因为种种误会而产生了诸多矛盾。

机遇巧合之下,洪乐瑥入宫成为了內侍,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在宫中和李韺重逢了,原来,此人的真实身份竟然是高贵的王世子,而李韺为了替妹妹讨一口气,遂决定将洪乐瑥留在身边,想好好作弄作弄她。随着时间的推移,洪乐瑥和李韺患难与共,彼此之间竟然生成了真挚的感情,李韺再也无法无视内心里的悸动,而此时的他还并不知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洪乐瑥,竟然是女儿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斗罗大陆Ⅱ绝世唐门》简介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颠覆过去,影响未来!

自由穿梭银河的使者,即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目标:天火星,天火城,天火大道!

这一站,带你进入前所未有的无敌流世界!

天火大道是一条长达两千零四十八米的街道,这里有着一百六十八间店铺,每一位店铺的主人,都是一位强大的异能者。 绰号宙斯的佣兵界之王,因为妻子在意外中身亡隐居于天火大道。他的店铺,就叫做:宙斯珠宝店。在天火大道,他被称之为:珠宝师。

带你进入前所未有的无敌流世界。以我们贵族的名义!──蓝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作者简介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七月与安生小说简介

全文共 6190 字

+ 加入清单

安生,原生家庭破碎冰冷,学业很差,性格桀骜、敏锐、叛逆,被公认为是“不健康的颓废”,而七月,原生家庭温暖幸福,学业优异,性格平和、宁静、宽厚,被公认为是“温良恭俭让的乖乖女”。但两个生活和性情迥异的少女却互相吸引,情深意长。

然而,安生默默爱上了七月的男朋友家明,因为家明温厚、淳朴,“能够让所有的喧嚣都失去声音”,家明虽然喜欢七月的温柔贤惠,却也被安生的特立独行所吸引。因为她俩仿佛是彼此的影子,让他看不分明。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是非善恶观,只是爱永远是道难题,失去分寸太容易。一场异地相逢使独居的家明与流浪的安生走在了一起。七月得知真相后,在痛苦中狠狠打了安生一耳光。

然而,即使深深受伤,七月仍然看到安生的孤寂与家明的内疚,于是,因着内心深处的怜悯,她原谅了安生,也原谅了家明。此后,当安生带着身孕走投无路之际,七月主动收留并悉心照顾安生,而安生最后在难产中带着深深的负罪感死去。

七月和家明结婚后则收养了安生的孩子。七月在梦中会经常怀念安生——那个穿着花瓣一样的白裙子,坐在操场大樟树最高处,寂寥地看着远方铁轨流泪的小女孩子。

其实,这种“闺蜜爱上同一个男孩”情感纠葛的叙事模式在一些女作家的小说中并不少见。我个人觉得写得最出彩的,当属徐晓斌的小说《迷幻花园》和李碧华的小说《青蛇》,都以冷峻批判之姿,将友情中的争竞与算计,爱情中的残酷与执迷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对世间情谊不寒而栗。

但与之相比,安妮宝贝的叙事视角则柔细而温暖,且充满对人物软弱处的悲悯与救赎意识,令我深深感动。多年后,安妮宝贝自己在微博中回忆说:“原著中的七月,不断在承担和接受,她有坚定的灵魂。安生与之相比,漂泊、逃避,是脆弱而透明的灵魂。最后安生死去,她的叛逆不容于世。七月存活,代表一种拯救。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灵魂中两个面彼此对抗与和解的故事。回头看,那一切是过往。是你与我走过的曾经。

是的,那的确是我走过的曾经。在21岁读小说《七月与安生》,会觉得七月象征家与烟火,而安生象征诗与远方,于我却是两难选择;会在七月身上看到梅兰妮,而在安生身上看到郝思嘉;也会觉得自己时而像走在路上虚无而孤寂的安生,也时而像等在家中笃定而温情的七月,时而是内心里的安生望着七月,时而是内心里的七月望着安生。

也许,在青春时代,每个文艺女生心中,都有一个七月,也有一个安生,她们彼此倾听,彼此对话,彼此对峙,彼此凝视。

七月与安生,互换成了对方?

16年后,人到中年的我终于等到了电影。

电影画风唯美干净,情节也精巧迷离,不过,我个人觉得,电影更接地气,而小说则更飘逸空灵,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哀伤。难怪有人说,原著是少女看青春,电影是成人看青春。

最触动我的却是电影中人物性格的深化,安生不再是小说中那个孤傲冷峻、动荡不安、具有攻击人格的女孩,而七月也不再是小说中那个柔慈怜悯,先人后己、全是圣母情怀的女孩。

或者说,七月和安生的关系不再是小说中家园守望的母亲与异域放逐的女儿的不对称关系,而是懵懂成长过程中一个女孩和另一个女孩之间的对等关系。而这一视角正好呈现出人性更多的复杂面和真实面,也为成长这一主题提供更深度观照与聆听的可能。

综观不少影评,解读还停留在“常规与自由”、“安定与漂泊”、“独身与婚姻”等女性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辨上。仿佛促成七月和安生之所以从对抗走向和解,是她俩终于互换生活方式成为了对方——因为安生停止漂泊生活后选择结婚嫁人,终于得到踏实平稳的幸福,因为七月放弃安逸环境后选择浪迹天涯,终于得到自由轻灵的幸福。

这种评论过于美化了外在的生活方式本身,而忽略了人内心的突破才是根本——毕竟,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利弊。家与烟火的生活,有其踏实平稳的一面,也有其固步自封的一面,诗与远方的生活,有其自由轻灵的一面,也有其颠沛流离的一面。

一个人的内心若没有通透澄明,即使去了远方,也未必活得海阔天空,即使结了婚有了家,也未必活得气定神闲;同样,人的内心足够宽广丰盈,即使没去过远方,也会在寻常风景中乐山乐水,即使没有结婚没有成家,也会安于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在影片前半段,安生更多被呈现的是漂泊生活中颠沛流离的一面,七月更多被呈现的是稳定生活中固步自封的一面,而在影片后半段,安生更多被呈现的是稳定生活中踏实平稳的一面,七月更多被呈现的是漂泊生活中自由轻灵的的一面,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所以,我个人觉得,安生从未变成之前的七月,七月也从未变成之前的安生,她们只是在努力变成未来更好的自己。

七月:自以为义的拆毁与重建

七月曾是那么掏心掏肺的对待安生。

13岁开始,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养小松鼠,一起谈论少女情怀的小秘密。

直到有一天,她在山上看到男友家明试图拉住安生的手。但她故意装出天真浪漫一无所知的表情。因为她笃定家明是自己的。

为了成全七月与家明,安生为了避嫌毅然选择离开。站台上,七月送别火车车窗口渐渐离去的安生。两人都是依依不舍,安生最后哽咽着说:“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

尽管七月流着泪,但并没有挽留。因为她留意到家明的家传玉坠被安生戴在脖子上。七月知道,安生如果留下,会威胁到自己和家明的“爱情”。她有嫉妒,有恐惧,做不到放手与豁达。

回家后,她意识到一件事:她长大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掏心掏肺的爱安生。逼视到内心中的自保、设防、虚弱,使得18岁的她又内疚地哭了好久。

然而,再过了几年,23岁,当家明北上告别她而去,安生南下投奔她而来,她不再内疚,甚至在漂泊无定流离失所的安生面前不知不觉显出自己的优越感:是啊,她学历比安生高,职业比安生体面,收入比安生优渥,外表比安生漂亮,原生家庭比安生幸福,生活方式比安生正常……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安生大大咧咧地说起流浪时骗吃骗喝的把戏时,七月却觉得很丢脸。她自以为义地鄙夷安生:“你怎么就这么贱?”之后,又含沙射影地讽刺安生:“为什么你每次给我写信,最后一句都时问候家明?”两人第一次争执起来,七月气冲冲回到酒店,安生则默默离开。友情开始出现裂痕。

又过了几年,26岁,七月发现苦苦等待的家明还是选择和安生在一起后,拿着花洒朝着安生怒吼:“你一无所有,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除了我!家明才不会喜欢你这种风格!”她所有的苦毒、傲慢、愤怒、阴郁在瞬间爆发,突然令我想起浪子回头故事中大儿子对小儿子的冷嘲热讽………

直到有一天,七月突然醒悟到,爱不是强求,而是放手,放下掌控欲、放下外在看得见的安全感,放下做迎合世人期待值的乖乖女,也许自己内心能够活得更放松。

她本以为的未来就在那个从不曾离开的小镇,做一份稳定但未必要深爱的工作,找一个合适但未必要深爱的男子,结婚生子,直到终老。

但现在,她能够平静地对家明说:“我无法忍受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过一辈子。”就这样,她辞了工作,也放弃了家明。也许,她并不是那么深的爱着他,只是想证明他爱她,只是想证明自己不会输,只是活在主流价值观的寄望、期许和设定中而已。

其实,摆脱父母的寄望、社会的期许和自身的设定,是很艰难的,但七月愿意走出第一步,她不仅开始学习对爱情不强求,也开始学习对友情不傲慢。离开家乡后,七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住安生曾经住过的旅馆,她尝试去理解安生,体会安生,也发现站在甲板上时,自己其实也喜欢摇晃和飘荡的感觉。

她慢慢成长为一个勇敢、宽广、谦和、不再患得患失,并真正能给予爱的能力的自己。

安生:在漂泊中给出爱

在好朋友的世界,很多是可以分享的,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睡觉、一起读书,但似乎唯有一样事情无法分享,那就是爱上同一个男孩。这似乎是一个很纠结的伦理困境。

安生表面洒脱不羁,桀骜不驯,但内心其实是重情重义的女孩,她并不像很多青春片中喜欢上闺蜜男友的女孩那样,高调标榜:“只要没结婚,大家都是自由人,完全可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当她发现家明对自己的情愫,也意识到自己对家明的情愫后,立刻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所以,在影片细节中处处可以看到,安生单独面对家明时,表情总是漫不经心的,语言总是划清界限的,“七月在等你回去呢!”“我最近交了新的男朋友!”安生那种大大咧咧的,潇潇洒洒的,满不在乎的微笑,让人看得心疼。

然而,她必须这样,因为家明是七月先喜欢上的男孩子,她要好好保护七月不受任何人的伤害——包括来自家明的伤害,更包括来自自己的伤害。

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小城,离开七月和家明,离开了一份温暖的友情和一份朦胧的爱情。在她看来,放逐自己,成全他们,让友情不至撕裂,让爱情不要萌芽,是最好的选择。

“七月,在家明和你之间,如果非要做选择,我自然会选择你。”

然而,当她重新回来,感受到七月变了,那种居高临下和小心设防的优越感。最后,七月当着众人嘲讽道:“你这些年在外闯荡,都是靠男人骗吃骗喝吗?你就那么贱?”安生彻底受伤了。

友情出现深深的裂痕,安生再次离开了七月。此后,际遇的不顺,加上家明的援助,这一次,她到底没有克制住自己压抑的情感,终究和家明走到了一起。

影片并没有展现她与家明相恋这段时间的心态,有没有对七月的罪疚感——那种第三者插足的挣扎和懊悔,也许会有吧,但更多的可能是她自身长期漂泊状态的软弱与疲倦,无力去成全更高的伦理标准。那时的她,只想有一个陪伴她渡过难关的男子。

终于,影片中最残酷的一幕发生了。七月发现男友和最好朋友在一起后,备受打击,对着安生大吼大叫,歇斯底里。

但即使,这一幕的残酷中依然也看到温情,七月发泄完怒火后,随即又懊恼地蹲下去,抱住安生哭:“安生,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而安生也抱住了七月,紧紧的,充满泪水的。

爱恨恩怨的交织,演绎得生动而缠绵。

最后,安生建议家明回到七月身旁,而自己,却嫁给了另一个对她很好的男人。在她看来,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和谁不都是过一辈子?

安生从小缺乏爱,没有家。所以,她渴望爱,也渴望家。就像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所唱的那样。但渴望归渴望,现实归现实,她看得很清醒——

似乎,七月爱她,但七月对她的爱是有保留的,遇到利害关系会放弃的;那一天,当她在列车上对流泪的七月说:“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 或许她隐约期待听到七月的颔首。但七月只是沉默。

似乎,家明爱她,但家明对她的爱也是软弱的,遇到重大选择究竟是茫然无措没有主见的;那一天,当她在操场上对奔跑的家明说:“你不能一直跑,终于要有停下来的一天。”或许她隐约期待听到家明的承诺,但家明只是沉默。

但她还是选择了原谅人性的软弱,正如她知道自己也曾有软弱一样。原谅之后,是给予,是担当,是付出。

当七月走投无路找到她后,安生给出的是拥抱、接纳、家的温暖,以及少年时代最熟悉的那一句:“七月,躺在我臂弯里吧。”

当七月难产死去后,安生始终没有告诉家明七月死亡的真相,以免加重家明的负疚感。

最后,安生以七月的笔名,把七月写进小说,让七月在小说中自由自在的走着,笑着,海阔天空着……作为自己最独特的怀念。

我和兰:分道扬镳十几年后,彼此饶恕

很多女性观众看完电影,都难免想起自己少女时代某些刻骨铭心的友情。

或许那段友情中没有与闺蜜同时爱上一个男孩的尴尬与痛苦,但一定会有欢笑、眼泪、痛楚、误会、猜疑、争执、饶恕、和解。我也不例外。

我生命中第一个最要好的女友叫兰,我的同班同学。

那时,我大约11岁,就像安生一样,总是从冰冷压抑的家里逃跑出来,到兰温暖自在的家里,一呆就是一天。而兰的父母总是表情宽厚,面带微笑地冲我打招呼,给我们做饭吃,就像影片里七月的父母一样。

我们在小房间里一起看同一本书,一起睡同一张床,一起迷恋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一起尝试办一份文艺手抄小报,一起谈论将来长大后的梦想。

我对她说:我将来会去很远的远方,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不要结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她对我说:不结婚怎么行啊,一个人太孤单了!

“那我们俩在一起过好了。”于是,两人咯咯咯的笑成一团,

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然而,没想到,突然有一天,我俩发生了争执,起因是我无意中看了她的日记。在缺乏界限感的我看来,两人那么那么要好,什么东西都应该是可以分享的,然而,兰却坚持认为日记是最私密的东西,不可以分享给我。

兰沉下脸来,要求我道歉。我性格勇敢顽强、大大咧咧,但比较粗枝大叶,情感不够细腻。虽然道歉了,但依然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兰性格敏感细腻,对我这种满不在乎的道歉感到非常愤怒。最后,两个小姑娘,谁都不理谁。

那天是她的生日,结果不欢而散。我走的时候故意发狠地说:“我再也不来你这里了。”她也发狠地说:“不来就不来。你可不要以后又反悔。”

我那脆弱而强大的自尊心受伤,发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兰彻底一刀两断。我还记得离开她家那天的黄昏,独自走在大街上,微微下起了小雨,流着自怜自怨的眼泪,伤感而迷离。那是1994年。

从此,我再也没有踏进她家门半步;从此,两人在学校见到也如同陌路;从此,这一分道扬镳就是14年。

2003年我信了主,常常想起这些年人生路上都对谁有过亏欠,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兰,特别想和她郑重其事的道歉,并表达对她的牵挂与感激。然而,却不知她现在何处,现况安否?

奇妙的是,主垂听我的祷告,2008年,她突然在我博客上留言,说这么多年,她一直在找我;后来,意外搜索到我写的信仰见证,而其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她,再后来,她也因为上帝的奇妙带领,信了主,受了洗。

我惊喜交加,连忙向她道歉,而她说:“未联系你之前,心中那份未被你知道的深深歉意及或许没有被面对的怯怯恨意始终在心中,多年不散,信主不久,我一次做梦,我们相逢在峡谷,我向你道歉,然后你冷冷拒绝了。我伤心不已,直至醒来。我特别感谢上帝,若不是他的爱给到我安全感,我这生可能都没有办法来跟你联系 ,也无从有被释放的机会。虽然我前半生有惊涛骇浪般的苦难。但回首,我却又看到自己有如此多的幸运……”

少女时代的种种嫌隙在坦诚、道歉与宽恕中灰飞烟灭。炼净的却是在基督里更深的故人情谊。就像七月和安生一样。

我们俩重新成为交流最深的朋友,一如当初。我们回忆各自的原生家庭故事,回忆各自在应试教育中所经历的阴霾,回忆各自这些年不同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回忆信仰给自己带来的各层面改变……

不仅回忆过往,也分享当下。她参加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的课程后,会不遗余力地推荐我;我有了什么传福音的奇特经历后,也会激情澎湃地告诉她;她在主内书店举办读书会后会把感想发给我;我则把我在深圳的福音朋友介绍和托付给她,她总是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在他们身上。更会倾听彼此的软弱与创伤。甚至我难以和丈夫交流的某些话题,梅总是最忠实的倾听者、关心者、代祷者。在温柔谦卑这点上,她远远胜过我。

回首,从2009年到至今又是7年,虽然她在深圳,我在北京,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的友情总是在互补和互动中成长……

兰身体一直不太好,记得一次,她发邮件给我:“……我想,我会先于你走。多年来的情绪折磨,已经给我身体留下诸多隐患,也在近年来,逐步呈现。但我内心恐惧之外,更多时候是平静。包括我曾担心不能为父母养老的痛苦,现在也放下了。人生没有什么苦难是不能承受的……”

“我会先于你走”这几个字眼让我重重地震了好久,却久久说不出话来。

前几天,我将小说《七月与安生》大力推荐给她,她看哭了;我又将电影《七月与安生》大力推荐给她,她又看哭了。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而在你的故事中,谁是七月,谁又是安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半妖倾城》小说简介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半妖倾城》是连载的都市小说,作者是墨白千九。

她天真善良,美丽可爱,为了家人她甘愿在舞厅做舞女,但是谁又知道,她的身上隐藏了多少秘密呢?偶尔会出现的翅膀,让她自己也禁不住迷惑。他是世家公子,海外留学归来,成文上海市警察厅的一把手,他意在还这个世界一片清明,只可惜……半妖和人类会有怎么样的爱恨纠葛?

小说目录:

第一章 一帮废物

第二章 你是谁?

第三章 分析案情

第四章 打个赌吧

第五章 需要用钱

第六章 讨厌的人

第七章 李家宴会

第八章 一舞倾城

第九章 路遇明夏

第十章 请你自重

第十一章 要我帮忙吗

第十二章 化作恶鬼

第十三章 有些**

第十四章 难道心动了?

第十五章 不要拖后腿

第十六章 闭嘴保平安

第十七章 太天真了

第十八章 熟悉的感觉

第十九章 熟悉的触感

第二十章 冯正的妻子

第二十一章 福儿夫人

第二十二章 暗潮涌动

第二十三章 平静得可怕

第二十四章 电影明星

第二十五章 带我出去

第二十六章 分析证词

第二十七章 值得培养

第二十八章 有人无理取闹

第二十九章 有线索?

第三十章 有钱人的烦恼

第三十一章 产生错觉

第三十二章 一曲倾城

第三十三章 见一个大人物

第三十四章 新的机遇

第三十五章 难以抉择

第三十六章 护不住你

第三十八章 陪我一起

第三十九章 拿美食贿赂

第四十章 不似善类

第四十一章 不想有交集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被人纠缠

第四十四章 狗血大戏[1]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作者简介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作品简介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着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着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该书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在海峡两地推出。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cro 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在本书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各色人物,一支生花妙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无数大手笔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

《放宽历史的视界》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其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地北天南叙古今》

本书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这本集子收录了黄仁宇过去曾在各处发表过的二十六篇文字。最早的刊于1944年,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最迟的则出版不久,仿如昨日。虽说当中有些文字带着旅游性质,有的则暴露着个人经历,全书的范围可以概说为一个学历史的人之耳闻目见与脑内的构思。积之则提供了他的历史观之侧面背景。正因为其不拘形式可以补助有体系的文章之不足;也因为全书缺乏长篇大论,读者也可信手翻来,随时释卷。

《大历史不会萎缩》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由黄仁宇编著的一本书,讲述了伴随着美国中层理论的兴起和翻译引入,历史研究已经越来越社会科学化了。这由当前社会史研究的盛极一时可以得到证明。如果历史研究不是建立于微观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从而内在生长出一种比如公共领域概念式的分析框架,那么这种历史研究就容易被学界诟病为一种“宏大叙事”,意谓其是一种空洞无物的甚至意识形态性的历史书写。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康梁百日维新、民国肇建、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抗日……在这一连串长久远大的过程中,旧体制已经瓦解。过去的农业体制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所以要加以改造。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长横,代表社会低层结构,“立”字上端的一点和一横,代表创建的国家与社会的高层结构,眼前的工作即加入当中的两点,此即执行商业往来时,在法律面前厘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本书是作者历次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的结集。对作者所有着作中的观点提出补充,并且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也加以解说,为其所有着作的精华解释。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本书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本书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其旨在在20世纪末期对资本主义作了一个概略的回顾与前瞻。本书着重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却是以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参照系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作者“大”历史观的宽阔视野,也可以体会到作者作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缅北之战》

《缅北之战》是作者黄仁宇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作者的第一本“著作”。黄仁宇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2007年5月,《缅北之战》在出版60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引领当代读者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明代的漕运》

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内容简介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欢乐颂 第二季》里,22楼五朵金花的工作和感情及心路历程几乎都有了重大突破。

樊胜美家里的破事儿依然不断,好在樊美眉换了工作涨了薪,尽管理智上樊美眉决定开始自己的生活,但情感上仍时常陷于家的泥淖。《欢乐颂第一季》的绿叶王柏川依然在身畔,两人各自撕下面具坦诚相待,双方的家庭却成了最大的阻力?樊美眉的爱和未来何去何从?

关雎尔顺利通过一年实习期,同事好友中不断有爱慕者示意。小姑娘的心,开始摇摇晃晃。爱谁,爱吗?一番挣扎后,小关关利剑斩情丝,哪怕没有天生美貌,却也不肯将就。小关成为剩女的潜质,大大的啊。

邱莹莹走出了上一段恋情的阴影,觅得咖啡店的工作,还捣鼓了个淘宝店。这个淘宝店不仅让她赚了点辛苦小钱,还邂逅了她的真命天子,宅技术男应小生。可是,一顿欢乐颂邻居聚餐后,应小生愤然离席。众邻居为挽回二人感情各显神通,应小生还会回心转意吗?

安迪的上一段感情结束后,接受了高帅富包公子的追求,并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未婚先孕了。包太以爱之名对安迪的身世明侦暗探,严重触怒安迪,包公子居中协调。安迪冷言:“当你说让我稍微容忍她的时候,你已经决定让她伤我。你这不是爱我的表现。”

曲筱绡的事业蒸蒸日上,和赵医生的却感情一波三折。有思想有才华还小清高的旷世帅哥赵医生只爱曲妖精的皮相,却对曲妖精的文化修养颇有微词。当曲妖精试图撒千金只为博赵医生一笑时,赵医生却被曲妖精的挥金如土冒犯了。曲赵二人分分合合数次,此次将如何收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愚人节的作文愚人节简介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英文为AprilFool‘sDay(纠正:AprilFools‘Day是名词所有格形式)。是西方也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四月一日。愚人节已出现了几百年,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该节规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现在,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今天,愚人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节日,差不多在整个欧洲和北美都流行。苏格兰称这一天的受骗者为布谷鸟,似乎和农业女神仍有些关系。法国人则叫作四月鱼这大概是因为小鱼在四月刚孵出,糊里糊涂地见饵就吞,容易上钩的缘故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愚人节作弄人的手法,也是花样翻新,新意百出。如:新婚的妻子可能会收到告发丈夫不忠的信件,碌碌无为的公务员会接到提升的调令,儿子会接到父亲去世的电报。某年4月1日,英国《每日镜报》登出一帧照片,一个面容酷似某国总统的男人,一手挽着一个几乎全.裸的美女。凡此种种,如果你都信以为真,就上了大当。当然,如果你真受了愚弄,也不必像得墨忒尔女神那样大光其火,最好拿出点绅士风度,一笑置之,愚人节的真谛不是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要发扬与人为善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这个前提的愚弄人是不应该的。

[关于愚人节的作文愚人节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背景简介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1925年游欧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鲁迅等人的批评。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美学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探索与求证。作为闻一多的老朋友,徐志摩赞同这一主张。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以此与闻一多的倡导相呼应。他这种诗歌艺术方面的主张与追求,在《再别康桥》中有突出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骆驼祥子主要内容简介

全文共 2119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祥子》[1]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骆驼祥子主要内容简介,欢迎阅读。

祥子是北平的一位较自由的洋车夫,他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高等车夫。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风里雨里的咬牙,饭里茶里的自苦;经过一切挣扎与困苦的结果才挣出这辆车。

祥子,生长在乡间,由于失去了父母及几亩薄田,十八岁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但唯有拉车是件容易挣钱的事。祥子个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样粗,脸上永远红朴朴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似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强、沉默而又有生气。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凭了辆破车先练腿,咬着牙过了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天:脚脖子肿疼。两三个星期的功夫把腿练出来了。脚好了以后他敢跑了,路远没关系,好在年轻有力气,加上地名熟悉,腿长脚大,腰里非常稳,跑起来没多大响声,车把稳、座儿安全舒服,他活动,利落准确,在车夫行中算是出名的。

三年过去了,祥子凑足了一百块钱,他买了一辆新车——属于自己的新车。从此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新车,一辆、二辆……他也可以开车厂了。

因为高兴胆子也就大起来,自从买了车,祥子跑得更快了,而且格外小心。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听。但战争的消息与谣言几乎每年随着春麦一块长。谣言已经有十来天了,东西都涨了价,战争似乎还在老远,一时半会儿不会打到北平来,祥子照常拉车。有一天祥子和光头矮子往清华拉学生,出乎意料的在从高亮桥走便道的地方被十来个兵连车带人劫了去。

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功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新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

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吗?“凭什么?”他喊了出来。这使他马上想起危险来。别的不去管他,逃命要紧!

祥子从退却的军营中拉了三匹骆驼换了三十五块很亮的现洋两个棒子面饼子,一件能护到胸的破白小褂子,想要一步迈到城里去。

祥子在海甸的一家小店躺了三天,身上忽冷忽热,心中迷迷忽忽,牙床上起了一溜紫泡,只想喝水,不想吃什么。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得象皮糖似的。就在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和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晃晃悠悠的他放开了步,决定进城去。他的铺盖还在西安门大街人和车厂呢,自然他想奔那里去。因为没有家小,他一向是住在车厂里,虽然并不永远拉厂子里的车。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已快七十岁的人了;是虎相,有一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人也必知道虎妞,她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为太太。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俩把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祥子租了刘四爷的车又住进了人和车厂,开始早出晚归拉散客拉包月,拼命跑车,为的是能早日买辆新车。

虎妞姑娘见祥子没等病好就拼命跑车,多次嘱咐他:“买车也得悠着来,哪能当你是铁作的!你应当好好的歇三天!”对祥子她真是一百一的客气、爱护。为了拉包月,祥子离开了人和车厂,来到曹宅。临近年节,虎妞亲自到曹宅找到祥子让他找刘四爷绕着弯子提亲;恰逢曹先生被诬陷为“革命导师”惹祸上身,祥子受牵连被侦探抢去血汗钱,祥子无奈之下听从虎妞的安排去了刘家。

经过一番折腾,虎妞与刘四爷闹翻,随祥子离开车厂,在一个大杂院租房,并热热闹闹办了婚礼。

结婚后祥子继续跑车,最大的损失是被雨水淋病,昏昏沉沉睡了两昼夜,虎妞着了慌。过了八月十天,祥子又去出车,虎妞有了身孕。不料没拉几天,祥子又病了,还添了痢疾。虎妞的钱也快垫完了。半年来由秋而冬,祥子一半对付,一半挣扎,不敢偷懒,低头苦奔,但钱进的少,出的不能剩下,一天一个干净,但虎妞的“月子”是转年的二月初。祥子尽自己的所能去供给虎妞,去伺侯。过了年,虎妞不让祥子在晚间出去,她害怕。闹到月底灯节左右,虎妞让祥子去请请收生婆,她支持不住了。大杂院的热心人陈二奶奶等人来看她,求神拜佛为虎妞催生。不论什么办法都没能使虎妞安静,还是翻滚的闹,直闹了一点多钟,虎妞的眼珠慢慢地上翻,只剩下了大口的咽气,不会出声,祥子已经没办法了。夜里十二点,带着死孩的虎妞断了气。

祥子的车卖了。换成把死人抬出去的费用。

虎妞安葬后祥子又开始拉包月,到了雍和宫附近的夏家。没多久,祥子又病了,小福子与祥子相好的事也被小福子父亲阻拦。小福子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后不甘忍辱自缢而亡。没有了小福子,祥子又变了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苍耳》内容简介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中主人公许暖(阮阮)命运坎坷、身世凄凉;她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掌控,出生时遭母亲遗弃,6岁被人贩子拐卖至偏远山村。她如同平凡的苍耳,沉默地跟随,沉默地等待,却终被弃之天涯,再也找不到家;她流落红尘,颠簸辗转,命运却让她沦为一枚棋子,从此,陷入一场爱恨情仇纠葛的漩涡中,谁终能许她一世的温暖?以一个平凡女子的青春、爱情传奇为蓝本,关于“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关于人性的犀利剖析和透视。青春、爱情,一切的一切,都挣不开命运这张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安的肉夹馍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肉夹馍,是陕西最有名的小吃之一。说是“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

咬一口圆圆的肉夹馍,真是唇齿留香啊!香喷喷脆生生的两层烙饼,中间夹着浇了卤肉汁的剁碎了的深红色的红烧肉,肉汁的鲜味儿、脆饼的香味儿在口中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爷爷奶奶在西安生活了几十年,自然学会了陕西名食肉夹馍的做法。我看着爷爷做肉夹馍,真是越看越馋。首先是和面,这个过程需要技巧,也很费时间。先要在盆子里倒上一些面粉,再加入适当的发酵粉,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当试着面絮的干湿程度刚好时,就把它揉成一个面团,放在盆子中间。冬天,爷爷还要给面盆用棉被和热水搭一个“暖和的小窝”。我很好奇,就问:“爷爷,难道面也要‘睡会儿觉’才能吃吗?”爷爷开怀大笑,说:“再过两个小时,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段时间,爷爷要把一大块五花肉放进锅里煮,也要两个多小时,还要加进十多种佐料呢!

两个小时以后,爷爷轻轻搬开那个“温暖的小窝”,让我大吃一惊:盆子里的面团长大了,白白胖胖的,胀满了半个面盆。爷爷揪出一块面让我看:“你瞧,面里边像蜂窝一样就算发好了,这就是发酵粉的力量。”爷爷把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揉成一个个圆圆的面饼,放进电饼铛里烤上十来分钟,中间需要把面饼翻一下身。嗨!香喷喷脆生生的新鲜烙饼就出炉啦!陕西人给这种发面饼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白吉馍”。这时,肉也炖好啦!整个厨房和餐厅都飘散着红烧肉的香味儿。爷爷将白吉馍平躺着用刀沿着直径方向劈成两层,只留下一小部分像合页一样连着,然后再将剁碎的肉夹进白吉馍中间,这样,外脆里香、美味可口的肉夹馍就做好啦!

我在一边看着,早就馋涎欲滴。双手拿起一个肉夹馍,深吸一口气,大大咬一口,在嘴里吸出肉汁,仔细品尝着,再慢慢咀嚼肉和饼,这滋味美妙无比,难以形容。我说:“爷爷真是个神厨!”爷爷看着我,笑得合不拢嘴。有一次吃肉夹馍时,我只顾陶醉在美味之中,手忘了把两层饼捏紧,结果肉从饼里掉了出来,幸亏散落在盘子里,我只好把肉再塞回去,弄得满手是油。

爸爸妈妈都生在西安,也特别爱吃肉夹馍。所以吃肉夹馍成了爸爸妈妈思念家乡的一项活动。外公外婆每次从西安来苏州,也总要给我带一些肉夹馍。

看了我对陕西肉夹馍的描述,你是不是已经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节日简介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1]。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曾国藩简介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作者简介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先后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不是潘金莲》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1709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确是一部意味深长的小说,它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小说的结构很有意味,只有三章,但占绝大比重的前两章却是序言,是悲剧。不厌其烦地讲述李雪莲试图昭雪之路。而最后一章才是正文,不但不长,连前两章的主人公都已经消失,剩下的是一个人人都在无限度地消费的社会,一个欲望至上的“世外桃源”。最令人哑然失笑的是小说的第三章中也有上访的情节,其人却是曾经因李雪莲案而失去县长官职的史为民,他不为民作主,回家卖肉。他上访的目的不是为了昭雪,而是因为春运高峰期间在北京买不到回乡的车票,急中生智,想让自己被当作上访者遣返回家,他的目的顺利达成,押他返乡的协警还要回去论功请赏。

这就是荒谬。当下生活的荒谬,人类存在本质的荒谬。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铸剑》,眉间尺与宴之敖复仇的意义最终被那些看客消解。《我不是潘金莲》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雪莲上访的意义不但被老史和众人消解,甚至嘲弄,在这里,意义无存。所以,第三章的题目是《正文:玩呢》。

令人悲哀的是,李雪莲始终对社会有一种信任,尤其是对代表正义、权利的公共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杀死了她。这就是她的命运?但真正让李雪莲走投无路的并不是公共体系的非正义,而是世情社会。在中国社会,有冤一定要找官方来评理,如果无处申冤,中国人总是会求其次,这就是求亲人、社会的接纳。如果亲人、社会认为他有冤,认为他是可以信任的,那么,他就会把这种冤情留在民间,他也会生活下去。但是,李雪莲的后路也断了。

首先是最亲的人秦玉河背叛了她。最要命的是,秦玉河说李雪莲是潘金莲。这个污辱是致命的。于是,原来的亲人成了她世间最大的仇人。她的一辈子就是为这个人和这个仇以及她所信奉的理而活着。其次是她的弟弟和孩子,这些亲人们让她一次一次失望。惟有儿子能让她有些温暖,然而却也沦为官员们的帮凶,这让她彻底绝望。还有情人。赵大头曾经促成李雪莲告状成功。20年后,当李雪莲再次要告状时,赵大头又出现了。这一次,他们情投意合,并且李雪莲为他献了身。然而,当李雪莲无意中听到赵大头在向官员报告如何欺骗她的过程时,她觉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莲,精神世界彻底坍塌。最后是至交,表弟乐小义。她走投无路之时找到乐小义。乐小义对她也是倾囊相助。但李雪莲却在乐小义这里落网了。这一笔在小说里写得较为隐秘,是不是乐小义也出卖了李雪莲,不是,又应该是。一个无形的网织得越来越密,把所有的人都织了进去,只把她一个人挤到了场外。她竟然成了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只有在假身份证上才能为自己“昭雪”(赵雪)。李雪莲没有什么信仰——偶然间去了一趟庙里,也不是真信菩萨。她的信在世情中,在亲人间。这最后的精神依靠一旦丧失,她便无路可走。

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笔是,在人之外加了一头牛。当李雪莲被世人排挤得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时,她发现可以依靠的是一头陪了她21年的牛。唯一能证明“我不是潘金莲”的就是那头牛了。但是,牛临死前也不让她再告状了。牛死后,她再也没有说话的人了。

李雪莲只能在盛开着桃花的山坡上走向死亡。而山坡上又上演了一出戏:当她正在上吊自杀时,她的双腿,早已被一人抱住。原来桃林的主人来了,不让她在这片林子里死,而是指指对面的山坡说:“你要真想死,也帮我做件好事,去对面山坡上,那也是桃林,花也都开着,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对头。”连路人都没有一点儿善心,甚至还怀着害人之心。

一切皆是荒谬。生活的荒谬性迫使人们通过自杀来逃避它,李雪莲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她找不到一块自杀的地方。

刘震云几乎是笑着虚构这个故事的,幽默处处可见,但是,在幽默的语词外,底子是悲凉。当我看完这部小说时,我不禁想问,在作者的心里,难道就没有什么正义的容身之地?难道世界真的如此荒凉,如此荒谬?难道人心真的都如此,信任没有了,牺牲没有了,心亡而道毁了?

我想不是,因为真正一场悲剧里,满满当当都是一种正义。萨义德说,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刘震云显然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在李雪莲的身上,显然充溢着作者的同情、悲哀和希望,自然也充溢着一种对人心的信任和期待。这使人不仅想起堂吉诃德。难道,李雪莲不是与风车大战的英雄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