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对联欣赏教学反思经典20篇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联欣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7974

作文

27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855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起作文,不仅让学生头疼,也会让老师头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学,许多优秀学生有时见了写作文也会“一声叹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学困生”了,他们要么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有的学生干脆不写。问其原因,他们都是振振有词,不会写或者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要想让他们说爱写作文还真是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思索起来:“是啊,他们本身写一两句话都不容易,要他们流畅地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难啊!”但是有没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呢?通过平时在写作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尝试,我摸索出了几点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困生”关注的素材。“学困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甚至睡大觉。可是一次训练“缺陷也能变成长处”这一作文时,我问同学们有哪些材料可选,前面的同学纷纷举了贝多芬等经典名人事例后,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热点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鸦雀无声时,坐在最后的最调皮的大个子韩清同学扯起嗓子喊了起来:“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在nba里算个子小的,本不适合打篮球,但他作为得分后卫身体灵活,速度快,带领火箭队打败了强大的湖人队!”我一听,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像他这样的学生关注的适合写作的素材么?于是我马上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材料。在以后进行作文选材时,因为这些“学困生”对热点事件比那些“优秀生”更关注,我就经常让他们说一说有关热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为其他同学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时没有关注的热点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学困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呀! 二、引进多媒体等“学困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  针对许多“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尝试着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学生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更具新鲜感,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如我在教授《热点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这一内容时,针对08年很多省市的中高考作文出现了汶川地震有关的内容,我就结合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一些“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

三、尊重“学困生”个性,引导他们讲真话,抒真情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困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原来,这些“学困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困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去发现、尝试,作文课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不会再是一潭吹不起涟漪的死水,让他们也能够容易地对作文说一声“我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全文共 2831 字

+ 加入清单

清远市xxxx镇回澜初级中学 白xx

我从教22年,上过无数次的公开课,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公开课的情景都在脑海中渐渐淡忘,但惟独那节感人的公开课至今让我难忘,让我记忆忧新,让我感悟至深,《作文指导课——感受母爱体验真情》的教学反思

那是在2013年6月学校在迎接区教研室教育教研课题检查工作会上,我被学校推荐上一节公开课。我上的是一节《作文指导课——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在课堂上,我首先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让学生听着悠扬、深沉的旋律时,情不自禁地想起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我们无私的爱的——亲爱的母亲。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一个表现妈妈唠叨的片段和一篇范文《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让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让学生善于观察母亲,发现母爱,可以选取日常小事,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写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写出生活化的作文。然后进入“说真话、诉真情”的环节,师生共诉心声,互说母爱。

我在深沉、优美的旋律中,向学生说起一段“我与母亲”的故事: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004年10月8日的一天,天阴沉沉的,闪着电,响着雷,下着大雨,天地间朦胧一片。我心情沉重地站在市人医四楼的手术室外面的走廊上,听着令人心烦的雨声和令人心寒的雷声,泪水早已爬满了脸庞,望着一直亮着灯紧闭着的手术室的门,我心如刀绞,我的母亲正躺在里面做手术。

前几天,当医生神情严肃地告诉我:母亲得了晚期癌症时,我顿时如晴天霹雳,脑海一片空白。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事实就是事实,一大叠白花花的检查化验单就像恶魔一样在眼前晃动,令人发悚。我只好强忍悲痛,陪着母亲做好各种手术前准备。今天早上,我含着泪水和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母亲推进了手术室……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进手术室前,苍白的脸上仍然露出慈祥的笑容,用消瘦的手拭去我脸上的泪水,安慰我说:“傻孩子,哭什么,妈妈是迟早要走的,你可要照顾好婷儿,当心身体,上班开车小心一点,你要坚强,知道吗?……”听着母亲关怀的话语,我更泣不成声了。

窗外的雨哗啦哗啦地下个不停,雨点打在走廊的窗户玻璃上,“霹啪”作响,风更猛了,电更闪了,雷更响了。那一阵阵的闪电声、雷声好象鞭子一样抽打在我身上,让我的心揪得紧紧的,感到一阵阵的痛楚。这时,我耳边响起医生的话语,医生在母亲进手术室时悄悄地对我说:“你母亲年纪已大,身体很虚弱,出现较严重的贫血,在手术中需要输血,如果在手术中大量失血,可能会……”我望着窗外灰蒙蒙的一片,泪水更是无声地簌簌落下。丈夫走过来拥着我的肩,他明白我的心情,但我再也忍不住了,伏在丈夫的肩上放声痛哭起来……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早点让母亲去检查身体,不再说是工作忙;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常常回家看看,陪陪母亲,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好好孝顺母亲,尽管她一直唠叨我,不理解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可是,“子欲养时,亲不在”。想到这一切,我内心充满了愧疚感,心里更是一阵阵的隐隐作痛。但我仍在默默地祈祷着,希望能有奇迹出现……

中午时分,下了一个早上的雨终于停了,阴霾消散了,天空明朗了,雨后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天空上还出现了一道彩虹。我和家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我想:也许,上帝被我的诚心与孝心感动了,奇迹会出现……果然,一直亮了四个多小时的手术室的灯熄灭了,紧闭着的门打开了,医生带着欣慰的笑容走了出来……

我母亲现在健康地生活着,她用坚强的意志和浓浓的亲情战胜了病魔,幸福地生活着,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忘不了生命中那一次的“痛”。

痛苦启发了我,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请珍惜眼前人!

我很有感情地朗读着,念到动情处,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老师深情的朗读中,他们也被感动了,他们也许也想起了自己挚爱的母亲,有的眼眶红了,有的在偷偷地抹眼泪……透过泪眼,我看到在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也在悄悄地抹眼泪……是的,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情。在我的带动下,很多同学纷纷站起来,说出自己感受母爱的故事,说到动情处,有的还哽咽着说下去,许多同学听着听着,都感动不已,流下真情的热泪,有的还伏在桌上抽泣……顿时,课堂上被一种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真情笼罩着……同学们都坦开心胸,满怀深情地说着自己感受母爱的故事……

我在下课前进行小结: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

最后,我还布置课外作业:

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

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

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写人记事的作文的写作技巧,还学到做人的道理,我让他们明白到: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这节课得到评估小组专家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收获颇丰。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的写作劲头高了,不再一提作文就头痛,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写出生活化的作文,表现出自己真切的体验,独特的感受。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不再是干巴巴的,空洞无物,脱离了假而空的作文套路。更让人惊喜的是,我发现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比以前更好了,同学之间更团结友爱,相处更融洽和睦了,更真诚待人了。他们学习的劲头更高了,他们都想拿好成绩去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学生学会了关心他人,爱身边的人,学会感恩。

我深深地明白:这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学到写作的技巧,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俗话说得好:作文如做人。正如陶行知爷爷说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节公开课,让我感触很深。“授业以解惑,传道以明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做老师的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更教给学生“走路”的技巧。还有,我感到很欣慰,我校语文市科研课题《初中生作文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已取得成效,这节公开课也是我校市科研课题《初中生作文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取得成果的一个侧面反映。我课题组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写出生活化的作文,达到“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境界。这给我很大的鼓舞,给了我继续课题探索研究的信心。我校市科研课题《初中生作文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已在2007年4月成功结题,取得的成果也受到县、市验收小组领导的高度评价,我愿乘着这股“风”,继续探索研究下去。(我校已把该课题申报省立项)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更多生活化的作文,悟出更多做人的道理

[关于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反思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的自传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1.教参中提到有关作文教学的目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分段表述。学习写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认识破折号、分号,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2.写实作文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自己有什么感受就怎么写,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我的自传》就是写实作文,一定要学生如实写出自己的个性、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习作一直怀有畏难情绪,怕写、不会写、能写的又写不好,对老师来说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平时一些写实的作文,比如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写熟悉的景或物,写读后感,这些看来可以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题材,可在学生看来却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都写得很笼统,就像“搭架子”,还有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抄袭、套改、瞎编,不说实话,纯粹是为写作而写作,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有违作文教学的初衷。

本次作文是《我的自传》,属于写实作文,写人,而且是写自己,我估计在这次习作中,学生的情况是这样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用事实说话,不过在选材方面可能不够典型,谋篇布局上易于倾向记流水账、详略不分,语言贫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思维的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教材中安排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进行计算后引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按这样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我们很难找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帮助,也就很难“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从目前情况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灌输、填鸭、教师讲学生听的初级阶段,教学效果较差。

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比例解应用题,同学们回顾一下: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生1:第一步 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

生2:第二步 设X

生3:第三步 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

生4:第四步 解答并检验。

师:很好。同学们把解答比例应用题的步骤归纳得很好,确实我们在用比例解应用题时要先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再按比例的方法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和检验。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几道题。(出示准备的练习题)

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注重生活积累

学生作文常出现的问题是:无话可说,缺乏生活积累。“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才能成文。”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叶老所言和人们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样的道理。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长只会买很多作文书给学生,如:《全国中小学生作文选刊》、《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升学作文选》、《小学作文指导》、《分类作文》、《作文大全》……学生作文参考书很多,遇到单元作文时,课堂上老师布置习作,让学生回家准备,第二天交作文。学生回家, 第一件事就是翻作文辅导书找“样品”对号入座,只需把文中的人名更换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习作。有的教师一见到这类作文,不加思索地就评上优等,并在班上把它当作范文,夸奖作文写得好。有的教师直接把该作文抄在黑板上,叫班上同学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每个单元习作讲评时,教师就选这样的一篇作文让学生背熟,应付考试。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农村学校较多。因为学校仅凭分数考核教师。学生长期受这样的训练,到临场写作时脑子就是一片空白。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作文是生活的真实体现,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积累生活,就是开发作文的课堂,比如,在山坡上放牛;夜晚院里数星星;月亮底下捉迷藏;课间游戏;冬天里玩冰条,堆雪人,打雪仗;第一次学做饭,洗衣服;自己参加的一项劳动体验等。生活积累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我在每次习作前,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然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大家评论,再作文。 如习作“第一次……”,我就先布置学生学做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事,第二天把做的经过具体说给全班同学听,大家争先恐后地说了事情的经过,说得清清楚楚。大家进行讲评,相互补充,再起草作文。因为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作文时文笔流畅,感情自然流于笔端。

二、自由畅想,大胆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力是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并在教师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如小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习作“假如我会克隆”。我就让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玩的、用的、吃的、穿的等究竟缺少什么?然后大胆想象:假如我会克隆将克隆什么?学生作文居然出乎我的预料:有的要克隆很多花草树木,美化和净化环境;有的要克隆很多猪牛羊,让穷人家也天天有肉吃;有个学生这样写: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人体器官。因为有许多患者需要换某个器官,才能成为正常的人,才能继续生活下去。等到了换器官的人和捐献器官的人比例严重失调,许多患者就因为没有器官换,而失去了生命。再说换器官的费用是常人家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假如我会克隆器官,患者就不会因为换不上器官而死亡。我爸爸就不会找不到肾换,我们家也不会因无法支付医药费,让爸爸早早就离开了我们,使我从小就失去了父爱。我时常都责怪我妈:“你这医生白当了,连我爸都救不了,回家当保姆算了。”

幼小的心灵,怎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呢?在评讲作文课上,我让他上讲台朗读这篇习作,当时他简直成个泪人,班上许多同学都跟他哭起来。这是习作来源于生活的效果。

综上所述,注重生活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习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和书的故事》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是让学生大胆写,敢写,觉得写篇文章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然后逐渐尝到写作的甜头,最后喜欢写作。因此,初中第一期除了适当的一点点拨,我基本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写作指导。就只是让孩子们使劲地写,专门写本周记事,让他们一些作文自然就知道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一期下来,周记,大作文,各种考试作文这些写到600字以上的写作应该达到三十次以上,平常的小练笔那就更不用说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这个学期的作文教学,当然不能总在老地方徘徊。我准备在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写作,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的基础上,从写作速度方面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适度的提高。于是,经过思考和整理,我的《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出炉了。今天的作文课是我的第一讲:谈作文的主题。

文章主题的作用,文章的主题鲜明、单纯、新颖的要求,这些都不用说很多。关键是需要通过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次我选择了《我与书的故事》作为写作指导的载体。首先是名家作品,选取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人和书的亲情》,这篇文章以“爱书”作为主题,把那个文革时期喜欢书的女孩,对书的喜爱写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懂得了文章的主题要贯穿全文,一般至少应该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点题;懂得了文章的详略,描写等其实都是围绕主题来进行的。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女孩看到那本《青年近卫军》的神态,为什么要细腻地描写小姑娘钻到椅子下去拿书的动作,其实都是为了一点:突出姑娘爱书这个主题。

接下来是我的写作《挑战名家》。我选取了我的一篇习作《关于书的回忆》,这是我两年前写的一篇小文章,回忆了自己书架上的几本小书的故事,写出了这几本难忘小书的来历,给我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是一段一段很珍贵的回忆,我处理详略和选择这些书籍,其实也只是为了写出一个主题:自己是一个爱书的人。

最后是孩子们的写作训练《大显身手》。其实小小的书就可以很好地承载这次写作的重点——文章的主题。于是本次写作就定为以“我和书的故事”为内容,题目自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就是主题明确,写作之前,先把文章的主题在前面。

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没来得及看孩子们的这次作文。但是我想,书是大多数孩子的爱物,谁没有过几段与书的故事,这个内容大家都会有话可说。爱书,书伴随我成长的每一步,不好的书籍让我消沉……这些关于书的主题也很简单。从大多数孩子两三分钟基本就开始动笔,到下课的十多分钟里就能写出两三百字,我对这次作文指导还有点信心。

作文指导开始启动了,今天从最关键的文章主题开始起步。作文教学指导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想,只要我们的脚步迈得慢一点,稳一点,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假如我会变教学反思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节指导作文课当中,存在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开头时,没有像学生说明写的是作文的开头。另外,在评价作文时,只是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这就不能直面地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修改作文,借助投影机投影学生的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修改作

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在这节课当中,我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充分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使他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变”来实现他们的梦想或者心愿。

回想这节课,有几个地方需要反思

一、第一环节是以孙悟空的变进行导入,凭着孙悟空在学生脑海中的鲜明形象,孙悟空那出神入化的72变成功地引起了学生想变的欲望。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愿也来变一变,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二、对于农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佳作对他们并不容易。因此,指导他们写好文章的开头尤为重要。我出示例文中的开头,指导学生明确作文的开头要说清楚两个方面,()一是“想变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变?”也就是说要变的原因。当给学生说明之后,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写,而是先让同学按要求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写开头的方法,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在这节指导作文课当中,存在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开头时,没有像学生说明写的是作文的开头。另外,在评价作文时,只是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这就不能直面地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修改作文,借助投影机投影学生的作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修改作文了。最后,板书的设计不太完善,应加上变的内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在这节作文课当中,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也看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下一节作文课当中,我会更加下更大的功夫,力求让作文课上得更加的生动、有活力。机械功教学反思会计教学反思会动的玩具教学反思

[作文大全:假如我会变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骑马上天山》教学反思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骑马上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节选自著名作家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本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我遵循本单元的教育主题——“向往自然,热爱生活”,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围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领略天山的奇美并从中感受到美的陶冶这一重点,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初读感知。在学生预习,扫清了阅读拦路虎的前提下,围绕“作者骑马上天山,一路都见到了哪些美景?”这一问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作者描写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由此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课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一想,文中每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天山景物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步:自读品味。引导学生围绕“哪写的好,好在哪里?”进行自读品味。要求他们细细地品读课文,读出味道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在自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按三处景点进行汇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作者如何具体描绘出天山景物特点这一难点时,我适时地进行了点拨,通过朗读、发现、想象、仿写、比较等,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把天山的美景描画的形象、具体,表达情感。同时体会作者的移步写景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研读积累。课堂上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段,再次感受天山的美。举行小小的朗读比赛,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评出最佳选手。课后,我还让学生阅读原文和碧野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拓展。

一堂课下来,尽管有收获,但还是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还得下大力加以调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滥竽充数》在结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他知道齐宣王爱听众人一起吹竽,他就混进吹竽队里,骗过了一次又一次,后来他听说齐泯王爱听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就溜走了,说明他会见机行事。”其他学生听了,有的点头说对,也有的窃窃私语。很显然,文中的南郭先生是个**,他在乐队里滥竽充数,骗吃骗喝,我们当然不能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这种行为,学生的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南郭先生是聪明的吗?”学生们经过了考虑,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但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用来骗人,那就是坏人。聪明是用来赞扬一个人有智慧、有头脑的,不能用来形容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我又紧接着问:“那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比较好呢?”学生找出了狡猾、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词语。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强调要注重学生阅读体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这两者又经常会发生抵触。如这个优秀教学设计中,学生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这肯定是与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在这里,我并没有强压给学生我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自身去讨论,去发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又强调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狡猾、投机取巧,这种聪明要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作文教学反思范文

全文共 5647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个性弱化现象,指的是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的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故作粉饰,言不由衷,起陈铺展,颇多规矩形同八股,语趋伪圣。同一题材的文章甚至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这一个”的独有体验、独到见解、独具匠心日渐稀有,一句话“个性弱化”了。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是我们力图改变的起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对照和个案追踪,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活时空窄化,个性体验匮乏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序》)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我们忧虑重重。

笔者以本班69名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

表一:

往返家校间的方式               人数    比例

家长用摩托或自行车接送    62     89.88%

自己坐汽车回家                   5      7.25%

步行回家                             2      2.90%

分析: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两点一线,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的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笔者曾经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沿着学校附近的护城河漫步。沿河马路是许多学生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学生走走停停,有的兴致勃勃地拾着各式落叶,惊叹于它们的多姿多彩;有的打量着建筑物上的各式广告,评头论足;有的细数沿途公共设施,如:电话亭、指示牌的污损情况,感慨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在一处绿树成阴的路边小公园附近,有一个小女生提醒大家:“听,好像有鸟叫!”全班竟然都悄然驻足。笔者也随着他们侧耳倾听。果真,不知林中何处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当时,笔者感动莫名,看看身边的学生,这些天性好奇的孩子,眼里也都亮闪闪的。如果他们每天都有一段自己步行的时间,他们将会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发现和感动呀,被家长接送使孩子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失去了很多。

表二: 假日生活调查

双休日上学科补习班    55       79.71%

长年练琴                      7         10.14%

长年练习书画               6          8.70%

长年学棋                     12         17.39%

上其他特长班               5          7.25%

分析:亚里斯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释放个性。从调查来看,我们的学生 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闲暇出思想、闲暇出想像力。个性中举足轻重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获得的,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个性兴趣磨灭。

表三: 休闲方式调查

看电视      55      79.71%

玩游戏      2        2.90%

找伙伴玩   4       5.80%

看书         17      24.64%

分析:学生的休闲方式单一,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即使拥有难得的闲暇,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切身体会的途径更窄了,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作为学生主要生活时空的学校和家庭,也因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生活贫乏。前者,因学科本位的影响,升学阴影的威慑,不能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后者,因家庭规模的缩小(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父母又忙于工作),孩子生活的圈子也缩小了,这一切都加剧了孩子个性生活的贫乏,个性体验的匮乏。

对策:学校教育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

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填满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时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暇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

二、阅读量小,精神缺少滋养,思维浅表化,缺乏个性化的见解和情感。

场景:在一次活动作文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分成四小组,按分好的小组每人写一个词或词组,分别满足“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的条件,写好后按顺序组合成一句话。因为事先要求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保密,所以重组以后的句子笑话百出,有“阎王爷在落满雪的校园里往返跑,惨不忍睹。”的,有“萨达姆在马路上抢鸡腿愁眉苦脸。”的,有“杨心仪在花生壳里吃面条,难过极了。”……

活动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本次活动为材料,自由发挥,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孩子在习作时满足于记叙当时的有趣情境,边写边嘻嘻哈哈乐不可支。只有一个孩子表达了这样的思考:“四个人四个脑袋,四种思维,组合成的句子当然不合情理。看来要知道别人的心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是被别人误解了也没有必要生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背景:这个孩子平时很爱看书,而且阅读的面很宽,涉及少年百科类,小说,散文等,有写随笔的习惯,经常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分析:小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主观见解的直接方式。个性飞扬的习作无一不体现着学生深刻的主见,独有的丰富情感。但是,许多学生不善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习作无从下笔的并不是少数,然而,一旦指导,习作中充斥的大多是教师的见解,教师的情感,学生只是简单接受而已,个性的鲜花总是难以展开她美丽的笑颜。究其原因,是学生阅读生活贫乏,精神缺乏滋养,心不够敏感细腻。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直接触着人生,它所表现的境界是个有机体,以整个人生为它的范围。阅读能吸收了许多好的意思,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调节了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

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作品中表达的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流露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洋溢的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滋养少年人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生活是“源”,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沐浴其间,接受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人性的铸造。我想,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吧,有了丰厚的精神的底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也就会有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流露——个性化作文。

对策:

1、控制作业时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为孩子留出阅读的时间。

2、组织班级读书会,营造阅读氛围。班级读书会的组成,有助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在群体阅读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持久地保持阅读地兴趣。

3、提供阅读指导,把握阅读内容的质量。

4、警惕阅读中的功利主义,提倡全效阅读。阅读地功利主义表现在要求阅读能在短期内提高习作或语文水平,忽视了阅读的娱乐,认识、心理调节等功能。

三、缺乏安全感,封闭自我,抑制个性

场景:窦桂梅讲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北大研究生卢迪给一个小学生当家教。一天,卢迪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卢迪就问:“孩子,你的作文是不是抄来的?”

孩子生气了,说:“根本就不是,那是我自己写的。”

于是卢迪就问他说:“我问你,你热爱你的家乡吗?”

孩子看了看卢迪的表情,说:“你想听真的?”

卢迪说:“对。”

孩子说:“我根本就不爱我的家乡,这里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这里的人我都不喜欢。说句心里话,叔叔,我就想像你那样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

卢迪说:“既然你心里这样想的,为啥不这样写?”

孩子说:“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不叫作文。作文一定要写健康的,一定要写向上的。我们这样写,老师那里过不了关,同学会笑话。”

分析: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很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炫目的美丽令人惊叹。“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叶圣陶)式的小学生作文,是一种供学生展露心灵的渠道。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幸运地找到让内心袒露出来的途径。写作文时,不是考虑我想说什么,而是思量我该说什么,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关在心的最深处,还在出口落下了重重心锁,唯恐他们一不小心溜出来,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指责。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自然无从寻觅。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与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和态度有关,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作文寄予的期望太高,作文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孩子的作文背负了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在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加上作文的评价历来要求偏高,即使很出色的作文,也只能获得80、90的高分,永远有20分左右被扣除,被否定,孩子对自己的习作缺乏自信。

小学作文教学的成人化与文学化倾向,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小学生独有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兴趣规律、注意规律、思维规律、记忆规律等),而要求小学生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以成人思考的方式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见解、认识和思想,使学生惶恐,不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独有语言,表达独具的情感。

教师在面对学生作文时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学生在习作时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每一句“白底黑字”的话都将面临着教师的审视,面临着教师的评点,在这样的心灵状态下,学生很容易就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选择公认的语言和思想,去迎合评点者的标准。同时,也避免了因为袒露出太多的真实自我,而可能招致的批评和否定。

总而言之,学生对袒露心灵缺乏安全的认可,必然带来封闭自我,淡化个性的结果,作文的个性就在其间弱化了。

对策:

1、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话。

其实,孩子的作文只是孩子生活的反映,是简简单单的“用笔说话”。尤其是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孩子的只要写了就是好的,哪怕写的是流水帐,也是值得表扬和保护的。有的孩子在最初的作文中,难免有些不合语法,有的甚至不乏土语,那也无关紧要,随着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想说的话说得更明白。至于写作的技巧之类,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能,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教者不妨唱一唱这样的作文教学三步曲:启蒙——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让孩子敢写;提高——引导孩子观照自身,关注生活,使孩子有得写;深入——启迪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感受……

2、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

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是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教者的智慧——他们毕竟是小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者的溢美之词,对这些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可贵呀,往往就在此时,在教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孩子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被点燃。作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对作文的恐惧被消除。

3、蹲下来看孩子,发现孩子世界的合理性。

A、“蹲下”了,意味着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我们能与学生靠得更近,能发觉孩子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才能感受到孩子因为丢失了妈妈买的橡皮而郁郁寡欢不是小题大作;和伙伴拌嘴有着维护尊严的意义……教师只有“蹲下”,看到学生的心理,也才能在阅读他们的习作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B、“蹲下”了,意味着我们“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能了解学生的千差万别。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蹲下来”的教师才可能领略到这些差别的美丽,才能和孩子一样流连童真童趣,从而赞同“我的疑问和米袋里的米粒一样多。”是意蕴生动的语言。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视角,我们在评点孩子习作的时候必然多了欣赏和赞美,孩子产生的便是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打开心锁,让内心的感情流出来,也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了。

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不要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多一点理解和欣赏,做孩子们的知音,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近其本色与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换来一个作文个性化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教学反思是改革需要的作文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教学反思是改革需要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四年级上册语文《卡罗纳》教学反思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一、声音文件的处理

这是最自责的,真可以说难以原谅。这是一篇很伤情,感动的文章,虽然只在两处用到音乐,可是却是为这堂课增添不少悲伤与感动的好“工具”,可以借助它来激起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奠定的感情基调也会更加得悲伤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而笨笨的我却忘记把文件下载下来,这是教训啊,惨痛的教训!

二、提的问题不够简练,精练

在一些提问方式上还不够干脆,比较罗嗦。这其实很忌讳的,学生明白问题了,你还强调它,显得烦琐,浪费时间。所以,在最后我是拖了一两分钟的。

三、想象写话处理的不好

想象写话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可实际上,我却处理得不好。因为考虑到后面还有课外的拓展(小诗),而那时时间也不是很多了,我只能让几个学生来交流交流。本意是在课堂上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的,可是我却说出了:同学们,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下课后交流。我不知道这是我前几次试教的所形成的习惯还是由于紧张而说错的,可我知道这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为了挤时间啊。这样的效果也是很不好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呢;对学生的反馈不够精细;关键词的出示没有及时;表扬的话语就这么几句等等。

这些问题今后有待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恩老师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这次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有效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拉萨的天空》这课后,就为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xx”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外出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全文共 483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上还有什么不足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启示,希望能帮到大家!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实际,分析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反思当地的教学实践,指出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并分析“误区”形成的原因。为走出这三大误区,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标指引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要我写”的消极应付为“我要写”的积极主动;再以“抓立意”为宗旨,以“作文评价”为媒介,让每个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到成长和成功。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误区;激发兴趣;抓立意;重评价;促成长

从事农村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笔者亲历了传统语文教学到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变革。欣慰地看到学生语文素养正在逐步提高,同时也忧心地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有所欠缺。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有意识地对本地区几间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现状做了调研和反思,并与同事们一起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学段作文教学做了明确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更因为写作能力的考查在中考中占百分之四十的比重,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任教老师视为提高成绩的堡垒。就是在急于攻破这座堡垒的“战役”中,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逐渐陷入以下三大误区。

(一)文体写作的单一性

初中阶段,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能写记叙文就能应付中考,写好记叙文就能决胜中考,而花时间教学其他的文体是费时费心,徒劳无功。于是,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基本不教授也不提倡学生写其他的文体。尤其在农村中学,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这种做法就更普遍了。

步入这一作文教学误区的主要因素是受中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对中考作文考点的规定是: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近十年来,广州中考作文题型都适合写记叙文。如2008年的《又见枝头吐新芽》、2009年的《其乐融融》、2010年的《奖励自己》、2011年的《游戏》、2012年《改变一点点》等,尽管写作要求里有注明“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这些命题从记叙文文体切入可以很稳当地组织一篇600字以上的考场作文,从议论文文体切入却较难把握,从说明文文体切入根本就无法成文,更何况有些文题还就只能写成记叙文,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乐融融》等。这就使得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学写作记叙文,在中考考场上作文就可以万无一失,至少可以拿个及格分。其次是受前几年流行的“写作可以淡化文体”的说法的影响。“淡化文体”之说引起了一部分教师的误解:认为中小学生写作不需要有文体感,不必讲究文体的格式,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学习写作其他的文体,师生都落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于是乎,从七年级开始,就只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而说明文和议论文基本不做要求。

“初中阶段只学写记叙文就行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老师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还学生写其他文体和常见应用文的权利和能力!

(二)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学期计划安排,课堂随意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随意性问题。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时间安排的随意性。这节课不想讲新课了,就抛个题目、发句话给学生“这节课完成什么什么题目的作文,45分钟堂上完成,字数在600字以上”;有时能做到每两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堂上作文;有时却是一个月都不要求学生练笔。二是课程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教师一般是在决定堂上写作的当天才去思考决定写作题目;或者是今天在哪个资料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新意的作文题目,教师自己可能还来不及好好地推敲,就急不可耐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写作,更谈不上有规范的作文教学设计。这些教师,对“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除了“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之外,其他的都能做到。但这种没有计划和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只是完成了作文的次数而没有顾及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很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的随意率性的教学行为反馈到有些学生眼里,可能就成了写作文只是“凑够字数,完成次数,上交充数”而已。

⒉缺乏有序训练

写作是一种表现和创造能力,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同时,写作还与学生心理发展机制有关,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课程标准写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具体到写作教学上,教师就甚少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作文教学。甚至连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都难以一一落实到教学中。如果以上环节未能很好地实施,本还可以通过作文批改、讲评来弥补不足。但不幸的是,这道最后的防线到了一些不大负责任的教师眼中变成了有名无实。作文批改、讲评基本处于信马由缰的盲目状态。学生的习作一学期能被老师批阅四次已经是很荣幸了。至于偶尔有之的作文讲评,大多时候也只是说说错别字、病句的大致情况,读一、两篇范文而已。

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写作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勉为其难,写作兴趣无法激发,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三)对写作素材积累的无要求性

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积累渐渐淡化到不作任何要求。笔者为这一语文活动在初中阶段的流失而深深痛惜。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挤不出这个课外时间来做这个似乎跟提高升学分数关系不大的事,他们每天被迫要把自己埋在能立竿见影的题海中,加上网络文化的浸蚀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影响是造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这一项“系统工程式”学习活动。最初的时候,教师是有把这一活动布置下去的,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无法做到,即便是做到的,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实在的价值,渐渐地,教师只好无奈地放弃这一要求了。笔者正是经历了从“坚持到放弃再到重拾”的过程。

在《新课标》指引下,笔者坚持实践以下三个作文教学理念,走出了三大误区,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我能写”的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领悟“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的内涵,绝不能陷于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之中。

曾经一段时期,笔者总是翻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收集自认为命题新、创意深、价值大的作文题,通过编排顺序后,便模拟中考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一一完成。但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更畏惧写作了。因为,他们感觉那些作文命题太深刻,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似乎很远,每次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来,又让老师划掉了一大堆,一说用词不当,二说叙事不具体,三说中心不突出等等,所以,一到写作文时,就有畏难的情绪。到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了策略,开学初,便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三至五道作文题,再经过师生们共同筛选后,由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写作要求,根据本期的教学安排将题目有序归类安排十次课堂写作,课余同学可以自由写作抒怀,要求每星期坚持交一次周记,变“要我写”为“我能写”,“我要写”。半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激发“我能写”的自信。写作安排上,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他们乐意写,一切就好办。

(二)抓立意,促成“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注重立意,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既抓立意,又促育人。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巧妙地贯穿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并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收获成长,享受成功感。例如:过去语文课开设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通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究,笔者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分数,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坚持开设这一活动,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就在这关注、交流和沟通中,学生们展示了自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升了心智,形成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上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还用担心学生写不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立意深刻”的文章?而他们的心灵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写作中接受了洗礼,收获“知识”与“人文”的双丰收。

(三)“因材施评”,关注成长

以前的作文教学通常是由老师批阅学生作文,走“打一个分数写一句批语”的套路。而那些评语大多是笼统的词句,诸如:“优”“良”“语句较通顺”“能围绕中心组材”等。这样的评价没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更没有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进来。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激情。新课标建议我们写作评价要“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提倡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做到“因材施评”,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体验到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评价形式方面:根据文题的不同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共改是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中笔者往往将师评与学生互评融合起来,先让同学之间相互阅读和评价,相互讨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同学们对争辩未定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并给出对应的指导建议,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掌握评改作文的本领,使他们不但会写,而且会改,完善作文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

2.设置分层评价:学生存在认知和感官以及思想上的客观差异,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学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稍微松一些,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写作能力好的要严格要求,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求更上一层楼。教师还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写作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次作文哪怕是一个片段能在班上宣读;将每次的优秀作文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注重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同学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写作中成长起来了!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展开作文评价,都要遵循“眼中有‘文’,心中有‘人’的原则,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本人执教了四年级一篇作文课《未来的笔》,要求同学们打开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弄清楚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未来要怎么改良这个缺点,所以本次习作自然也就要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师必须在作文指导课上下功夫。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四年级,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比如:未来的笔,他们的素材就很少,可能被现实生活中的笔给禁锢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因此本人在进行《未来的笔》作文指导课的时候,问到:“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你

想怎么改良成未来的笔呢?”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边想象边思考,循序渐进。

我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提出的要求: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大胆、合理。2、语句通顺、生动。3、能把故事写具体,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首先要让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中想到自己要变的未来的笔的样子,有点和缺点,这样的前提是要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的内心入手抓住他们可以发挥的想象,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去说变成了该事物之后自己该做哪些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事情,这样做就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变成后做了什么事”引导比较到位。目前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没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想象。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缺乏实践活动,还缺少文化知识。所以我用了大量的图片、故事……等各种设计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断发现,捕捉在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来。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样,学生可用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来想象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可见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生活开拓思维,想象一个新的境界。

想象性作文凭借儿童的想象展开,但儿童在想象时,情节较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结局。所以,在

学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除此之外,由确定材料到下笔成文,中间需要一个说的过程,我口写我心,我心写我口。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想象的情节说出来。在此过程中,语言与思维呈互动状态。说的收获与启发也促成了写的酝酿,将积累材料与化成文字之间的梯度大大缩小。尤其是教师让学生示范说,个别说,同位说,小组说,既是个体一次写的酝酿和尝试,也是不同个体间的一种互相启发,能使学生互相影响,不断补充,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内容。

我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途径是很多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作文有效教学学习反思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眼前闪烁

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启蒙作文的老师来说,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示范,以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动笔,将自己的的身边时说出来。至于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少年儿童热情敏感,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而光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三、多做游戏,在玩中写,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要引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五、要写好作文批语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视写作为难事,无话说可以变成有话说,不会写可以变成会写,用词干巴可以变成行文流畅,千篇一律可以变成百花齐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写人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写人作文是最常见的作文题目之一。表面上看,写人作文是一种类型的文章,但是它却是贯穿了整个中学阶段各种类型中。只有将人物写好了,其他类型的文章才能更加的深入。

首先,我讲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几种描写形式。我将这一环节的重点放在怎样安排人物的外貌描写。在这一点上,初中生和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小学强调五官描写,而初中更注重细节描写。

我总结了初中作文外貌描写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描写要细致,即用放大镜来写人,将人物外貌的细微之处写出来。

在这里我重点将小学和初中对人物描写做了对比。打个比方:小学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漫画: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画出大概的轮廓就可以了,从人物外貌很难推测人物经历。初中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素描,对画画的功底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人物脸上的皱纹,胡须等轮廓要进行细致的描写,人物衣着和身上附着物都要进行仔细的刻画。这样,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上面看出人物的年龄,猜出他的职业甚至他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2、对人物有特色的地方,需要进行具体且详细的描写,一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是很大的其他地方可以忽略不写。外貌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隐藏人物经历等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东西。

3、人物外貌描写安排详略要得当。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说鲁迅所写的《孔乙己》多次提到他的那件衬衫,而对于其他地方则一带而过。我们在写的时候也可以让同样的描写贯穿到文章的各个地方,使之成为文章主题的一条线索。

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专门让学生任选一个人物(班级内),还给学生展示了卡通人物,将其外貌写出来。大家猜猜看他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就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去写,刻画出来的人物也往往比较成功。

这样,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写人物的兴趣和欲望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了。通过这种授课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写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真正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高二的几位老师都有同感:学生的作文越来越难改,批改一篇作文花上的时间要比写一篇作文的时间还要多,而学生也越来越害怕作文,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不写作文。这个既令学生又另老师伤脑筋的问题还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几个一起查询资料、讨论,以求找到解决的办法。现简单小结一下,以促进今后的英语教学

一、 向学生解释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如果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英语写作就会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让他们了解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异同。

二、指导学生写作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求所有学生至少每周写一篇作文。而不少学生因为英语基础太差,写作相当困难。因此作文迟迟交不上来。基于这种情况,后阶段作文我们对于部分学生适当放宽了要求。

2.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长到限定时间短,由限定字数少到多……同样,不少学生,尤其是对英语不感兴趣的一些男生每次写作时总是以“不知道”为由不写。我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哪怕是先写自我介绍。第一次就写出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第二次你还可就自己的爱好写一两句或者介绍自己的家庭也可。学生哈哈笑了:这个容易。但事实上就这么简单的他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这使我更明白了对于学生不能急于求成。

3.分程度要求。当今的素质教育主张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要避免有些学生轻而易举而沾沾自喜,而有些学生却无从下手。

4.注意讲评。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学生也一样。因此我们要经常指出学生的优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委婉地指出缺点和错误,避免以后重犯。

5.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听说读和写并举。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把它们作为范例,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6.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宁简勿误,不能养成随随便便的习惯,要养成严谨推敲的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作文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关于教育小同学珍惜时间的作文公开课,虽是旧题重谈,但我的精心设计让同学获得了很多感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这充沛说明了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性。作文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根据小同学年龄特点,要拨动他们的心弦,亲身体验无疑是最有效的。

在我提问“对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感受”时,同学众说不一。我做了如下布置:

环节一:

一分钟的第一次体验:鼓励同学摆出自身最拿手的高技术动作,一分钟内不能动。瞧,小朋友们动开了,有的单腿撑地“金鸡独立”,有的倒立墙边“猴子捞月”,有的仰头望天“品赏月色”,还有的做蹾马式“苦练武功”,可谓千姿百态,屹立不动。在我喊“停”时,个个涨红了脸,苦不堪言,后悔自身所选的动作,纷纷述说着自身的感受:“这一分钟太漫长了!”“一分钟真难熬啊!”“简直度日如年哪!”我认真听取,记录下来。

环节二:

一分钟的第二次体验:看书、写字、记单词任选,一分钟内看谁读得多、写得多、背得多。小朋友们纷纷埋头苦干,片刻之后汇报结果:有读了一篇小短文,有写了八个成语,有记了三个单词……他们纷纷体会到时间虽短暂,但仍有收获。

经过两次不同的体验,进行对比与交流,同学们从心底里懂得了时间的珍贵,我趁机让他们写自身的感悟,他们情绪高昂,做到了有感而发,作文写得很胜利,思想上又经历了一次洗礼。

小同学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写作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去体验,需要老师的指导协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亲身经历活动过程,体验其间乐趣,同学自然就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了。我们教师要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让同学减少对作文的恐惧感,乐于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我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散文诗两首》中的《荷叶母亲》,该篇文章的作者是冰心。授课结束,我受到老师的鼓励、称赞,也得到校领导的肯定,评选结果我获得一等奖。

这堂课的亮点主要有:一、课堂开局比较好,在正式上课前,我让曾在校级朗诵获奖的两位男女同学齐诵《慈母吟》,考虑这首诗和本课的氛围吻合,之后我让学生点评他们的朗诵,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全班同学喊出“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优秀的!”的口号,激励学生自信参与课堂。

由此,我在学生良好状态的情景下导入新课:“一个世纪老人在年轻时曾给她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一个月朗星稀、秋风萧瑟的晚上,你的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思想,你的存蓄,你的言语和我的思想合成一缕缕琴弦,奏出飘渺神奇的音乐,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请问同学们这个老人和她的朋友是谁?”学生能够猜到冰心,但是她的朋友却不能说出,我就询问《金色花》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是泰戈尔。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教师诵读《荷叶母亲》,让学生读之前,我配乐背诵了整篇文章,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一定要解读文本,背诵课文就是解读文本,这一点也赢得了大家的赞赏,普遍认为我很下功夫,我总是要竭尽全力,我天资愚笨,只好自己多下点功夫,背诵课文花费了我4个多小时的时间。

三、简笔画的应用,课堂板书我画了一个荷叶护着一朵荷花展现主题,比较直观形象。为了画好荷花和荷叶,我请教了我校的两位美术老师,我掌握了一点技巧以使板书更接近逼真。

四、表现手法“借物抒情”难点的处理。在过渡到这一要点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毋庸置疑这是篇表现母爱的文章,那么怎样表现母爱有新意?我们平时同学的文章常常是“母亲送我去医院,雨中送伞接我上学”等等题材。但是用荷叶比喻母亲新奇,主要是冰心文学素养深厚,莲花这一事物在中国文化里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冰心对莲花进行联想、想象,用荷叶表情达意,借物抒情,从而达到讴歌母爱的主题。同时板书“借物抒情”,而且我制作课件解释补充了“借物抒情”的特点。

五、课堂比较紧凑。这一点我没有意识到,后来我询问老师时认识这一点。比如,学生读课文时,我让一学生到黑板写下重点字的注音。在学生没有完成时,我同时让学生谈谈读课文的感受,时间安排紧凑。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配乐声音效果不理想,在进行诵读时,所设计的配乐声音声响过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及时调控,主要是自己不够熟练,这以后要做好充分准备,计划赶上变化。

二、课即将结束时,《母亲》的歌曲也没有释放出来,声响又太小,也是我操作不熟悉。结果也没有升华成对母亲的爱。总之,多媒体的使用我没有充分使用好,没有使电教手段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令我惋惜!

三、授课结尾不够完美。最后,看着不多的时间,心底上还是不够镇静,不能从容自如,临时应变。让学生写作可放到课下指导,准备好的语言应展示。

四、我在让学生赏析4—7小节时,曾让学生先赏析精彩之处,再谈自己的疑问。这里,在教学预设时我没有让学生谈自己的疑问,但是,课堂上却让学生谈这一点,但最后,学生的疑问没有展示,这样的细节问题我处理得不够严谨,这以后要注意!

五、前面解释词语时,一个学生解释“荫蔽”说是遮蔽,这说出了本意,但在课文里的意思还应该解释得确切。这个关键的词语在赏析课文时应再深化。

六、我的普通话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还不够优美,我应继续练习,语文课应该是美丽的语言,不止在语言内容上,还要在形式外壳上。

七、口语要消失。我没怎么意识到,但是要达到课堂的完美,凡是应该注意的一定要消除!、

这堂课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同时,语文教学要有一种“语文味”,但是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我很有激情,语言不错,但是还不够有自然的魅力。只是,我的课比较真诚,稍稍丰富点。我深知老师丰富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滋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是一种召唤,洋溢着智慧的妙语更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以后我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我非常感谢薛主任,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一个多彩丰富的世界。杜郎口的教育模式给我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窦桂梅和孙双金两位专家更是给我丰富的指向。而且在这次讲课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在自己的博客里向武风霞老师请教了“创新”的问题。我认识到语文要在丰富的文化底蕴上才有所创新,细读文本,才能解读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四年级小学生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777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体现生活

“体现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来源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三、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

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新年的快乐》??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