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动人的爱国故事作文(精品20篇)

寓言故事总是有着深意,让人读完恍然大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306

作文

157

抗日名将张灵甫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战中,74军曾有“抗日铁军”和“头号王牌”的威名,而张灵甫一直跟随74军战上海,守南京,保武汉,数战长沙,扬威赣北,喋血鄂西,几乎无役不与。无庸置疑,国共内战之前的74军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部队;否认这段历史,对于那些在疆场上甘洒热血、壮烈殉国的抗日英烈,显然是不公平的。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1903年8月20日出生在陕西长安东大乡的一户农家,1923年在长安中学毕业后,回家乡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26年,张灵甫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自此开始了其二十年的戎马生涯。

抗战期间,张灵甫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他曾在给家中兄长的信中说:“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未卜,家人当我已死,绝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予妻守嫁,听其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名职业军人为保家卫国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凛然之气。

1937年8月,上海淞沪保卫战中,时任153旅305团团长的张灵甫勇猛果敢、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在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杀红眼的张灵甫脱掉上身军服,高声喊道:“兄弟们,不怕死的跟我上,小鬼子也没有两条命!”他抱着机枪跳出战壕,带领一百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此后,张灵甫又率领全团将士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八百多人。

1937年12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带领305团阻击日军。在与日军的殊死搏战中,张灵甫左臂中弹,匆匆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部下劝他随伤兵撤过长江到后方就医,张灵甫说:“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一生死以践誓言!”负伤后的张灵甫坚持不下火线,官兵们无不感奋力拼。305团终以团长负伤、连长伤亡五人、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拼死夺回了阵地,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的大门之外。当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要求他离队就医时,张灵甫“违抗”军令,拒绝离开部队。雨花台南面阵地被日军突破后,张灵甫在敌两面夹攻之下,依然坚守在阵地前沿,率部力战不退。张灵甫肃立队前,面向紫金山,对部下训示道:“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他率全团官兵挺枪举拳,向中山陵方向同声宣誓:“誓与日寇血战到底!”此后,张灵甫率部转战上坊镇和华严寺一带,后因伤势严重,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

1938年10月的武汉会战中,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盘踞在江西德安县万家岭、张古山一带的日寇进行围歼。真正让张灵甫威名远扬的,正是这次德安反击战,此次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之后中国军队的第三次抗日大捷(史称“德安大捷”或“万家岭大捷”)。张灵甫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头功。当时,日军106师团占领了张古山,在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张古山山势陡峭,工事坚固,易守难攻,要拿下绝非易事。而张灵甫却提出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亲率一支突击队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在夜幕中悄悄逼近张古山。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在这黑灯瞎火的晚上爬上鸟兽绝迹的张古山,当张灵甫的突击队“从天而降”的时候,许多日军还在睡梦之中。在正面部队的配合下,张灵甫率突击队浴血死战,身中七块弹片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经过五天五夜的鏖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共歼灭日寇106师团等部六个联队,计一万七千七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族英雄刘胡兰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376 字

+ 加入清单

1947年1月12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这天早上,东方刚刚闪亮,刘胡兰早早起来,把她转移上山的消息告诉了父母,一家人忙着为她收拾行李,刘胡兰边洗衣服,边和母亲谈论上山后的打算,刘胡兰的心情十分激动。

就在这时,敌人和地主武装,忽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村。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刘胡兰已无法离开村子,她和母亲商量,先到隔壁刚生下小孩的金钟嫂家里隐蔽,如果被敌人发现,就说是伺候坐月子的。当刘胡兰来到金钟嫂家时,屋里已经有好几个人了。这时,街上又传来急促的锣声,紧接着就是敌人的嚎叫声:“大家听着。一家只许留一人,留下两个的就按私通八路办理。”

怎么办?留下来,万一被敌人发现,这卧床的产妇,初生的婴儿,这满屋的乡亲们,将要受到牵连,不!绝不能连累他们!刘胡兰毅然谢绝了金钟嫂的挽留,走出屋来,向村前的大庙走去。

刘胡兰来到大庙广场找到了母亲,女儿的突然到来,使胡文秀十分震惊,她悄悄地问道:“胡兰,你怎么也来了?” 刘胡兰低声向母亲说明了原因。

不一会儿,“复仇”队员武金川忽然在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窜过来威胁说:“今天要你自白,不说就要你的命。”刘胡兰狠狠地瞪着他说:“我没有什么可自白的。”武金川灰溜溜地窜回了大庙。

天空乌云翻滚,广场气氛森严,这时候,刘胡兰已经清楚,一场严峻的考验就在眼前。她轻轻脱下了指环,掏出了手绢和万金油盒,郑重地交给了母亲,决心用鲜血与生命同敌人作一场殊死的斗争。

母亲胡文秀看着女儿这不寻常的举动,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刘胡兰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她把母亲的手拉过来,让她把3件东西握紧……妈妈明白了,她擦干了眼泪,收藏好女儿留给她的3件东西,准备迎接将要发生的一切。

几个敌人扑上来要抓刘胡兰,乡亲们靠在一起保护她。敌人用枪托殴打群众,刘胡兰大声喝道:“闪开,我自己会走。”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

刘胡兰踏进大庙,大殿下满身血迹的石三槐、石六儿等6位同志巍然屹立,刘胡兰深表敬佩。

她跨进大庙的西厢房。审讯刘胡兰的是阎军军官大胡子连长张全宝,他根据叛徒的告密,已经知道刘胡兰是被捕中惟一的共产党员、区干部,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他沉着脸问道:

“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

“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那么你们村长是谁杀的?”

“不知道。”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

张全宝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

刘胡兰镇静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张全宝想发作,突然,贼眼一转,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刘胡兰知道自己被坏人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 “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张全宝恼羞成怒,他收起阴险的笑睑,敲起桌子嚎叫:“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张全宝对她无可奈何:“刘胡兰,只要你当众说句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办事,我就放了你。”

刘胡兰坚定地说:“那可办不到。”

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死心,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在大庙西侧广场上放下了铡刀、木棒,刘胡兰和石三槐等同志被押到刑场,他们怒视敌人,匪徒们如临大敌,惊慌失措。

群众们见自己的亲人来到刑场,一下子涌了过去,匪徒们急忙用刺刀阻挡,张全宝气急败坏地逼问群众:“你们说这7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群众中立刻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好人,都是好人。”张全宝慌了手脚,急忙命令匪徒准备屠杀。

一场悲惨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将我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张年成和干部家属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6位同志,用乱棍打昏后,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锋利的铡刀卷了刀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全宝却洋洋自得,指着6位烈士的遗体向刘胡兰嚎叫;“你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

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斤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刘胡兰遥望着吕梁山,仿佛想起了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想起了培育她成长的党,想起了未来的灿烂世界。

张全宝看见刘胡兰在思索,还梦想着刘胡兰能够转变,刘胡兰忽然转过身来,质问他:“我咋个死法?”

这惊天动地的声音,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张全宝阴沉着脸,沙哑地发出了绝望的嚎叫:“一个样……”

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

突然,张全宝看到了护村堰上的机关枪,便恶狠狠地叫道:“快,快把机关枪调过来,把全村的人统统给我扫光。”敌人的机关枪在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大义凛然,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刑场就是战场,英雄斗志如钢,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

铡刀前,刘胡兰止步回首,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和勤苦勇敢的乡亲们。“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她鄙视了一眼垂死挣扎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仰望翻滚的乌云,环顾万里江山……她坚信,黑夜即将过去,祖国的明天将阳光灿烂,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刘胡兰同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爱国英雄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 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爱国名人故事:开国军事家叶挺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1925年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12师36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随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参加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部队大规模扩编,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爆发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所属三个师中,一个师(蔡廷锴)率部叛变,亲率一个师在汤坑被薛岳打垮,另一个师自师长周士第以下全部团以上军官离队出走,只剩滇军老将朱德率800人坚持了下来,后来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火种。1927年12月只身潜入广州,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他虽未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2],虽与政委项英多次发生矛盾导致其出走数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来的劝导下最终返回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他严词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儿叶扬眉、尚未取名的孩子“阿九”以及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1988年10月,叶挺被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6名开国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五个名人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殉难前,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然后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族英雄邓世昌血战黄海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战绩: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担任致远舰管带,战中,连连击中日舰。致远舰以一敌四,后撞向日舰吉野号。致远舰被击中后,邓世昌坠海,拒绝相救,以身殉国。

提到甲午海战,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可能不是挪用海军军费的慈禧太后,也不是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而是那位用军舰撞向日舰、惨烈报国的邓世昌。除去后世对邓世昌当时的行为的争议,今天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只是希冀或许从悲剧中获得些许教训,得到些许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女童军杨惠敏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十七岁中国女童子军泅水游过苏州河,勇敢护送国旗献给八百壮士的壮举,振奋了整个上海战区和租界民气军心。

中日淞沪大战中,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震惊中外,为我全国军民竖起一座不屈不挠的精神堡垒。

原来,当时八百壮士为了掩护数十万国军撤退,在四行仓库独力对抗日军,除了租界外,上海基本上都被日军所占领。这时候,女童子军杨惠敏,正在租界难民收容所服务,眼见对岸日军旗帜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于是立下决心,为英勇孤军作出献旗的壮举。

她随即奔赴上海市总商会,接过国旗,激动地说:“我……太兴奋了,我有荣幸来做这一件事!我愿意尽我的力量达成这个任务,即使牺牲!” 授旗者接着说:“好!去吧,万一你有什么……我们会转告你的家里,我们将永远纪念你。”说完,杨惠敏将外衣脱去,把国旗紧紧的缠在腰间,再穿童子军装束,入夜以后,到茶叶大楼的俱乐部,这时英国卫兵与俱乐部的人大部份都认识她,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夜半以后,便趁机溜出大楼。

夜空是黝黑的,远处有英军走动的影子,马路对面,她感觉四行仓库大楼像一个巨人,凛然的俯视着她,为了不让英军发现,只有沿着楼下铁丝网,爬到另一缺口,从窗子爬进去。爬过马路,她急剧跳动的心刚稳定下来,忽然听到枪声,她以为被敌军或英军发现,连忙倒在战壕里不敢动,红绿的火舌在她头上飞舞,原来是白天的广播引起敌人的敌意,向四行仓库发动进攻。

不久,枪声沉寂下去,她又开始慢慢爬,终于爬到仓库东侧的楼下,一根绳子自楼上垂下,由于早已通知守军,杨惠敏知道这根绳子是迎接她,她拉动绳子,楼上的人迅速的吊进窗子。谢晋元团长和几位高级军官早已在窗口迎接,杨惠敏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献在他们面前时,朦胧的灯光雨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团长紧拥着杨惠敏,大颗大颗的热泪滴在她的脸上,这位百战英雄,在敌人的炮火下没有哼过半声,这时却泣不成声的说:“勇敢的孩子,你送来给我们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清晨,谢团长立刻吩咐部下准备升旗,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扎成旗杆。

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曦微中,平台上稀落的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的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但是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调而悲 壮 的感人场面,叫人永远也忘记不了。

四行仓库的军心大振,弟兄们脸上掠过几个月来没有的笑容,当谢团长带领杨惠敏参观仓库时,许多弟兄躺在血泊中呻吟,杨惠敏问他们:“你们打算守到什么时候?”“死守!”简短有力的语调,令她感动得哭了,再说:“我求求你们,把你们的名字抄给我,万一以后,全国的老百姓也好知道你们的名字!”

将士们抄了一张名单给她,这时枪声又起了,谢团长立刻送她走,此时,杨惠敏不肯离开,说:“让我留下为你们服务!”谢团长坚持地说:“为了你的安全,为了你更可以为国家服务……”这时空中枪炮声四起,谢团长立刻开了近苏州河的边门把她推了出去,说:“我们永远记得你,感激你,去吧!冲过去,跳下河!”

她一个猛冲,跃下苏州河,头上的枪声便响过不停,她知道自己已被日军发现,幸好懂游泳技术的她可以深潜入水,游至对河公共租界登岸,抬头看时,苏州河畔已站满了人,纷纷向四行仓库屋顶迎着朝阳招展的美丽国旗欢呼招手!有人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国军胜利万岁!”

四周人群一齐欢呼高叫起来,响彻云霄,个个泪眼模糊。日本军机在四行仓库屋顶盘旋,企图将国旗击倒,可是始终失败,两岸的市民高声欢呼。

英国路透社记者先后将八百壮士和女童子军的英勇事迹,传遍海内外。当八百壮士完成坚守四行仓库的使命后,中央同意撤军到租界去,没有多久,杨惠敏也走到租界去为八百壮士服务。

杨惠敏不仅是中国女童军的光荣,也是中国女青年的榜样,保家卫国不是一定要持刀持枪,一面小小国旗,足以振奋战场上的军心民气。而童子军精神,就是不居功、不怕死,完全是服务人群的仁爱牺牲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

全文共 2743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新中国涎生的消息传到美国以后,已是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华罗庚,享有优厚的薪俸、汽车、洋房、荣誉,但这一切再也羁绊不住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毫不犹豫地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到自己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当他路过香港时,他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情真意切地呼吁爱国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投入祖国的怀抱。他在信中说: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在公开信问世后的二十五年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天空晴朗的时光,还是在风雨如晦的年月,他都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向人们展示了他“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的爱国热心。

初露锋芒

1910年11月12 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 “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 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3、吉鸿昌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jiang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 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等这样无数先烈和前辈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和富强。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屈原》我深有感触。

屈原原本是一个官员,他甘愿为朝廷出力,愿为老百姓伸冤。他办事公正廉洁。但因为当朝皇帝听信谗言,把屈原贬为庶民。最后,屈原已经看不惯这个世界,就跳河自杀了。

像屈原这样爱国的人,竟然会贬为庶民,而他的忠言,却被小人的谗言,给当了下去,他的忠言皇帝一丝不信,他为百姓的安危,百姓的利益着想,他为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利益着想。他清正廉洁,没有一丝的私心。

而现在的官员,对老百姓们不管不稳,对国家不尽心尽力。只知道把自己的腰包填满,把自己的生活提高,而其他的不闻不问。

如果我长大了当了百姓的父母官,我将像屈原那样,为百姓、为国家着想。像屈原那样公私分明,公正廉洁,不会有一丝的私心。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近代爱国英雄赵登禹的故事:打虎称英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1916年,冯玉祥驻军河北廊坊一带。一次部队在山下练兵,突然从林间蹿出一只猛虎。当时战士们正练徒手格斗,只有连长佩带匣子枪,仓皇间连长发几枪却没击中要害,而虎已扑到近前。战士们一下都惊呆了,尚不知如何对付这只凶兽,只见赵登禹大吼一声,一个箭步纵出队列,迎着扑来的猛虎,先是闪展腾挪,将那虎引诱得前爪扑空,闪身跃虎背,挥拳运气便打。那虎痛啸一声,挺身直立,探头甩尾,意欲将赵登禹甩脱,再反扑过来。不料赵登禹发声喊,两腿就像钳子一般夹住虎肩,左手死死揪住虎脑门,照准虎脑门又是七八下重拳,打得那虎抽搐着软瘫下去,七窍流血,四腿蹬挠,显见已经无力反抗,只是垂死挣扎。这时战士们都围上来帮忙,一阵拳打脚踢,将虎打死。

冯玉祥闻知此事十分惊讶,亲笔在打虎照上书写“打虎将军”四个家,又把他调到卫队当贴身护兵。自此,赵登禹在冯玉祥身边生活了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爱国名人故事:詹天佑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223 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 诸葛亮于公元228 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公元228 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

从公元228 年到234 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革命先烈谢东屏抗日救亡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342 字

+ 加入清单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谢东屏离开故乡,流亡北平。1932年春,考入北平的东北中学。一名历史教师经常向他讲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奋起救国的英雄事迹,向他介绍进步书刊,使他认识到要挽救中华民族之危亡,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抗日。1934年,谢东屏考入东北大学。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8月谢东屏投笔从戎,参加张学良在西安举办的学兵队,任一连指导员,领导队员学文习武。

西安事变前,谢东屏被调到张学良的第二手枪营任四连指导员,在西安灞桥一带驻防。西安事变后,1937年5月间,谢东屏被调到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八师做文秘工作。七七事变后,谢东屏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上海保卫战。持续3个月的上海保卫战,虽然中国军队牺牲惨重,但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上海守军于11月12日撤至沪郊。谢东屏等十几个人离队步行到安徽,然后乘船去武汉。在武汉,他受到中共中央长江局李涛的接见。党组织派谢东屏等人到东北军第四十九军补充团,当时团部在湖北宜昌县。谢东屏在营里做文秘工作,并在该营里秘密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谢东屏任支委。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阶段。日本侵略军以优势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五一”大扫荡。在反扫荡中,有一次,谢东屏和几个工作人员露宿在易县的小兰村,拂晓前发现有人在说话。他告诉大家别吭气,然后一个一个爬到一户屋里去,钻入了地洞。他进洞以后,子弹上膛,镇定地说:“敌人要是发现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把他吃掉。”结果,敌人空扑一场。反扫荡后,谢东屏被任命为易县敌工部部长、县委委员。1943年春,他被调到晋察冀边区一地委任敌工部副部长,从事敌情侦查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东屏随同第二批干部从关内挺进到东北。10月初,被任命为辽阳县县长。

当时辽阳的伪警察、土匪、地痞、流氓到处横行,还有以张枢为首的国民党县党部,明目张胆地与我人民政府为敌。谢东屏召集伪辽阳协和会、地方维持会头头开会。在会上宣布:限3日内将枪支、弹药上缴民主政府,违者依法惩处。并张贴布告,广为传播。大批的枪支、弹药和各种战刀等很快上交给人民政府,使社会秩序好转,人心稳定下来。当时辽阳除陶瓷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外,其余工厂都停产了。广大工人无工作,生活无保障,处于饥饿之中。谢东屏提出:“工厂要尽快开工,尽快解决工人就业和吃饭的问题。”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一些工厂开工了。工人有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接着商店开业,学校复课,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谢东屏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忘发展教育事业。1946年春节前,市政府机关干部冯德馨反映铧子山区没有小学,谢东屏听后,马上给铧子区区长郭洪林写信,让他帮助解决建校的房木和砖瓦等问题。不久学校建成了,解决了贫苦孩子就近上学问题。

谢东屏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一心扑在工作上。从1932年到1945年,整整14年,他只回过一次家。抗战胜利后回辽宁工作,他本来可以从沈阳到新民的家看看,但却没有回去。1945年腊月的一天,谢东屏的胞兄谢庆丰赶着马车路过辽阳时,从布告上看到谢东屏的名字,亲哥俩才在县政府见了面,叙谈14年的离别之情。谢庆丰回家告诉了谢东屏的妻子刘玉秀。翌日凌晨,刘玉秀忙打点行装,凑些路费,领着孩子,昼夜兼程赶到辽阳,终于见到了分别14年的亲人。谢东屏像一座上满发条的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胃痛病不时地向他袭来。有一次,正在开干部会,同志们看他头上直冒虚汗,劝他休息,他却说:“这是老毛病,不算啥,挺一挺就过去了。”这样的事何止一次。人们赞叹地说:“谢县长心中装着天下受苦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在三个月时间里,以谢东屏为县长的辽阳县政府就为全县人民办了五件大事:维护社会治安。歼灭了在七岭子盘踞的土匪、特务3000余人,消灭了黄大巴掌、郑国秀、跨海等股土匪;从政府中彻底清洗了旧统治力量,改造政权,建成新的民主政权。建立了区公所、工作队和保安队;恢复生产,救济失业。恢复了铧子沟煤矿和灵山、唐户屯的兵工厂。救济贫民粮食20余万斤,现款20余万元。发动群众开展清算、减租,反贪污运动。改善了部分群众生活,经济收入1280万元。大部分是清理敌伪资财,返还了欠安平等地的征款。

1946年3月12日,国民党占领沈阳,进而向辽南进犯。3月21日进攻辽阳火车站。东北民主联军十一旅三十三团进行阻击,战斗持续4个多小时,后来部队撤出市区。谢东屏率领干部在亮甲、隆昌、安平、连河等地建立了区政府,积极发动山区群众参军参战,发动妇女做军鞋,组织民夫送粮草、出担架、赶大车,支前活动轰轰烈烈。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疯狂地向辽阳东部山区进犯。谢东屏贯彻上级关于“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村不离村”的指示,和其他同志一道坚持山区斗争。10月24日,他率县保安团和部分干部50多人,从八盘岭急行军到连河,正好鸡叫,大家睡一会儿就天亮了。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说算盘峪方向发现了敌人。于是紧急集合,谢东屏把队伍拉到水泉沟,在山上观察敌情。部队乘夜间转移。经华家堡子、榆树林子,越过双岭,到达大黑山已是次日10点多钟。26日11时,由于坏人告密,隆昌、连河两股敌人分两路从大西沟向大黑山包围过来。谢东屏立即命令兵分两路向外突围。干部战士个个英勇顽强,战斗持续到下午4点多钟。因敌我力量悬殊,我方伤亡惨重。谢东屏在战斗中为了营救同志也身负重伤。

1947年1月7日夜间,谢东屏启程去找部队,当行至刚家堡子生铁岭岗梁时,被反革命分子蔡玉生和杨贵喜暗杀,时年36岁。

谢东屏为辽阳县人民的解放而光荣牺牲了。为永远缅怀谢东屏,辽阳县人民委员会于1966年4月建成谢东屏烈士陵园。陵园正门两侧镌刻着“江河大地存忠骨,浩气永存留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从书中我了解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是现在的江西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端,号文山,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保佑四年时,文天祥考取了年进士第一,因为父亲逝去所以未受官职。后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因得罪奸相贾拟道而遭到罢斥。可是,好人多磨难,文天祥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折磨,家离破碎,国家又快要换皇帝了。可是,文天祥就是文天祥,即使是在南宋危亡之际,也仍然领兵抗敌,可最终兵败被俘,身陷囚禁,但即使在最终临死之际,也仍然不肯向任何元朝官员下跪,最后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文天祥就这样就义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自忠阵亡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张自忠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中阵亡的最高将领,也是现代战争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唯一战死的将军。

那是长江流域春夏之际的一个夜晚,张自忠将军率领着只有两千战士的部队渡过湖北襄河,直扑日军主力,死战不退,最终全部阵亡。张自忠将军浴血之战的真实意图,就是以决死的意志,扑向劈面而来的日军。“我生国死,我死国生!”将军呼啸着冲向敌阵。此一战他就是要杀敌,就是要战死沙场!

像岳飞、袁崇焕一样,张自忠也受过冤屈。1937年,“卢沟桥事变”张自忠奉命和谈,他没能与日军作战,成了全国一片骂声中的汉奸与卖国逆贼。张自忠将军无言地承受了这一切。他率领这些穿着草鞋的农家子弟,有的只有十六七岁,长得还没有枪高,就要和敌人去拼命。他们从南到北地行进着,谁能知道将军的心里一直在寻找机会,历史最终将给将军一条保留名节的血路。

这一天终于来了。

穿过冰冷的河水,暗夜里行进的他心里清楚,他要战死在这里。中日战争中最惨烈搏杀的战场是在长江三峡东口外的鄂北。据战报公布,张自忠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全身被数弹洞穿,可他没有倒下,仍面对日军挥舞着早已无弹的手枪,最后几位保护他的士兵也全部阵亡了。日军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枪,击中张自忠额头,血污糊住了将军的眼睛,他大声呼叫杀敌!日军一等兵藤冈之用刺刀穿入了他的左肋。日军惊遇鬼神,说将军倒下时像一座山。

当天夜里,日军确认战死的是张自忠上将时,发出了短暂的欢呼,接下来他们一起郑重地给张将军敬礼。第二天,日军又用柏木棺材埋葬了将军,当晚他们接到总司令部命令,把张自忠的遗体运到武汉。是夜,一支中国军队突袭此地,发了疯的中国军人敢死队冲向日本鬼子,二百多名官兵倒下,他们从敌人手中抢回了将军的忠勇之驱。中国军人作战的果敢、顽强,以前所未有的火力,使日军为之胆战心寒。将军以死激发了中国军人复仇的火焰。将军不惧死,士兵何曾怕死?正如张将军战前所言:“人生百年,终有一死,贵在死得其所!”他属下的士兵斩断了生的念头,毅然地冲向了敌人。

张自忠将军的灵柩,由湖北武昌起程运往重庆,举行国葬。当日,十万人口的宜昌,倾城出动,万人空巷。在将军灵柩经过的长江边,为他送行。日军飞机多次在宜昌上空盘旋,十万宜昌人眼睁睁地看着敌机,没一人惊恐躲避。日军看着这破天荒的场面没有轰炸。将军以死拼杀没能战胜的敌人,显然被将军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所震慑。

轮船汽笛响彻长江,载着将军缓缓驶离宜昌码头远去,驶在长江上,开向流着中华民族忠勇之士热血的天险三峡。

张自忠上将的遗躯经过秭归,峡边高山上再一次立满了人群。这是屈原故里的乡亲,他们默默地望着。长江上传来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是两千多年前屈原的《招魂》,凭吊亲人,秭归人从来就是这么唱着:“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一个人把自己置于死地,将军深义何在?一个民族,一条大江,正是有了这样的忠勇之子,其文明才能日夜不息地流淌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老红军杨春於军旅生涯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1912年5月的一天,杨春於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双石乡一个贫农家里,3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母亲带着他和刚出生的弟弟相依为命。几年后,母亲被卖到外地。杨春於只能独自带着弟弟,给通江县一户人家做放牛娃。

1933年杨春於参加红军。手上没有枪怎么打仗?首长对他说:“小鬼,你年纪还小,个子又不高,没有力气背枪!”实际上,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枪支发给新兵。入伍才几天,杨春於所在部队就在一个叫方山的地方打了一仗。上战场之前,部队发给他一支“瞄枪”。其实,这根本就不是枪,只是一根木头,尖端绑上一把刀,是士兵平时训练用的。手里总算有了“家伙”,杨春於没有多想,拿起“瞄枪”就跟着战友们冲锋。敌人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杨春於所在连队还没与敌人正面接触,敌人就投降了。

1933年12月,部队到达县。杨春於所在部队接上级命令:附近有军阀刘湘的一个兵工厂,迅速攻打,缴获其武器弹药和造枪设备。出发之前,杨春於领到一把大刀。黑夜里,敌军不明情况,仅1个小时就投降了。战士们赶紧清理战利品,将工厂里的枪支弹药及造枪机器带上,迅速撤离战场。这次战斗,杨春於凭着一把大刀缴获了两支钢枪。因忠厚老实、英勇善战,他很快被首长看中,编入徐向前的警卫排当警卫员。

做了徐向前的警卫员后,杨春於开始了长达8年的警务警卫工作。“朱老总爱兵是出了名的,红军战士提起他,没有人不敬佩!”在杨春於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跟着朱老总一起长征的岁月。

红军到达茂县的时候,杨春於被提升为警卫排长,专门负责朱德的警卫工作。当时,杨春於带的警卫排编制为30人,共3个班。3个班分工很明确:一班负责首长衣食住行,二班负责看管物资及枪支弹药,三班主要负责站岗放哨。

杨春於记得很清楚。长征途中,朱老总的马背上总会挂几双草鞋或者麻鞋,这个习惯是有原因的。一次,走在前头一支部队的一名小战士掉队,正好被朱老总碰上。因为没有鞋,小战士的一双光脚被划得鲜血淋淋,朱老总马上叫警卫员去找一双鞋给他穿上。从那以后,朱老总的马背上总会挂几双草鞋。碰到没有鞋穿的战士,他便叫警卫员从马背上取下一双鞋给战士换上。在长征途中,常常会有饿得走不动路的战士,只要朱老总碰上,都会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杨春於说,朱老总兜里一直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身边战士的名字。警卫连100多名战士,他都叫得出名字。

目前,生活在乐山且依然健在的老红军只有3位了,杨春於是其中一位。提到“杨老红军”,知道他的人都肃然起敬。杨春於先后打了近20年仗,4次负伤,3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次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的体内至今还留有解放战争时期敌人的一块弹片。

新中国成立后,杨春於曾任四川西昌军分区司令员,病休后一直在乐山干休所休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随父亲到东北。之后投身奉军(东北军)。1924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在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直至升任奉军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还乡务农。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正操率领的东北军两个营和一部分群众武装,到河北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冀中抗日的新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马本斋挺身而出,组织了回民抗日武装——回民义勇队,开始了同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不久,马本斋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党的领导和八路军的帮助下,回民义勇队迅速发展、壮大,改名为冀中游击军回民教导队。1938年7月,回民教导队和吕正操组织的冀中军区回民干部教导合编为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就在这一年,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与领导下方能实现。”此后,他以无比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

马本斋率领的这支回民武装,机智勇敢地战斗在冀中平原上,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0年的康庄战斗中,马本斋指挥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敌军猛烈进攻,经过半小时的战斗,除六、七个伪军逃跑外,其余50余人全部歼灭。这一次战斗,缴获大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步枪60余支,马10余匹,以及许多弹药。八路军冀中军区通报嘉奖马本斋同志,并授予回民总队“攻无不克,坚而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马本斋认真学习,忘我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关心战士生活,受到群众和战士的爱戴。由于长期劳累,他身患疾病,但为了工作,他不愿休养、治疗,直到病得不能起床,才被同志们送进了医院。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他估计医治无效,就嘱咐家属说:“我觉得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是件憾事,教孩子继续我的志向做革命工作,告三弟领导回民族抗战,革命到底。”

1944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马本斋,在山东莘县不幸逝世,终年43岁。

2009年9月14日,马本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屈原爱国的故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爱国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爱国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