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智谋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精彩20篇)

人生的哲理无处不在,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智谋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浏览

3126

作文

1000

中国成语故事1:割肚牵肠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给小侄子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1.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小侄子: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就算一个吧。 小侄子: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好像一个吧? 小侄子:嗯,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声音发颤)

2.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小侄子: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小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 我: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我我我)

3.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小侄子:他不开灯呢? 我:没有电啊! 小侄子:电力紧缺吗? 我: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小侄子:哦。那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上吧。 小侄子:晚上?晚上看不见,怎么凿的? 我:(语塞)那那那是白天吧? 小侄子: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忠言谠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忠言谠论

【汉语拼音】zhōng yán dǎng lùn

【近义词】:秉公任直、谠论侃侃、公正廉明

【反义词】:贪赃枉法

【成语出处】宋、孝宗、经进东坡文集序:“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成语解释】忠恳正直的言论。

【忠言谠论造句】王主任为人正真,在工作中一贯忠言谠论,是一个人民的公仆。

【忠言谠论的成语故事

宋朝重文治,皇帝也给好书写序。如宋神宗为司马光《资治通鉴》写序说“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宋孝宗为《东坡全集》写序说“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窃以为,苏东坡是个全才,尤其是开拓词的境界,贡献最大。诗也酣畅淋漓,文章则行云流水,书法与画画自成一体,但苏东坡作品是天分所致,难以学而及的,表现为文章几乎没有转折,一气呵成,相当流畅,读到前面就知道后面。这样的文章传播效率高,但也不免失去点回味,不如韩愈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济时拯世

成语拼音:jì shí zhěng shì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挽救社会。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济:救助。形容拯济救助时世。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成语造句:他有济时拯世的雄心壮志。

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汉桓帝时期,涿郡人崔骃喜欢研究典籍,写了《政论》议论时政,他认为汉朝经历了350多年,积弊很深,应根据当时情况制定法律,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补漏纠错、济时拯世。他的理论在任五原太守时充分得到实践。

济字开头的成语

济时拯世

包含有济字的成语

同舟共济 济时拯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百川归海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一些详细的资料!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成语火中取栗的故事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

十七世纪法国作家 拉·封登的预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注意’:①“栗”不能写作“粟”(su),

②不能用于比喻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从前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到农家院中正在炒栗子,猴子馋得口水直流,就问猫喜不喜欢吃栗子。猫表示想吃,猴子叫猫趁主人不在场时去烧着火的锅里拿栗子,猫忍着烫把栗子一个一个拿出来,猴子则在一旁乐呵呵地一个个吃栗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学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

意思:对人先傲慢而后又万分恭敬,表示势利小人之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倨:傲慢。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有所成后又四处游说数年,结果没有捞到一官半职,灰溜溜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嫂、妹妹以及妻子、侍妾都在背后嘲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苏秦首先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手下那一班大臣平时都很熟悉、了解苏秦,很看不起他,根本不相信他说的那一套。苏秦转而向东到赵国。此时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为相,赵成不喜欢苏秦,既不用他的计谋,也不给他一官半职。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住了一年多,苏秦才受到燕文侯的接见。他劝燕文侯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周,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之事。此后,又一鼓作气,说服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韩、魏、齐、楚和燕、赵国君一致请苏秦担任合纵连横的主持人,同时兼任六国的相。

合纵联盟成立后,苏秦便启程返回赵国,以便向赵王汇报。诸侯都派出使者护送,他们的座车、辎重车以及随从人员,组成一条长龙似的队伍,那声音就像帝王出巡一样壮观。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如今,我难道还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富贵了,经典语录,就拿出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郑人买履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 said he.

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

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He was asked.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than trust myself.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七步之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志存高远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zhì cún gāo yuǎn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着。

【典故】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

【释义】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志向

【反义词】好高骛远

【成语例句】

◎ 他志存高远,将来能成大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弄巧成拙成语故事出处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弄巧成拙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他画的人神态逼真,好像活的一样。当时的人,都争着让他画画,或者向他学画,因此他带了很多学生,画了很多画。

有一次,孙知微受人委托,为一个寺庙画一幅《九耀星君图》。孙知微把那幅画构思好以后,就先仔细打好了草稿。草稿上的人像活的一样,连衣带都好像在风中飘展。然而那仅仅是草稿,要等到涂上颜色之后才能算真正完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朋友请他喝酒,于是他就跟朋友一起喝酒去了。临出门时,他对学生叮嘱说:那幅画我已经画得差不多了,就差上颜色了,你们就在家中给我上颜色吧。但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上错了颜色。

孙知微刚一走,他的学生就聚集到那幅画前,七嘴八舌地纷纷赞叹,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学生一言不发。其他的人很奇怪,就问他:童仁益,你认为这幅画有什么不妥吗?童仁益平常不好好学画,这回却装出很内行的样子,认真地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画花的,这次却没有画,我看老师一定是忘了。说完就在瓶子上补画了一枝红梅。

孙知微喝酒回来到画前一看,发现瓶子上多了一枝红梅,非常生气,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简直是弄巧成拙。那个瓶子是神仙用来装妖怪的,你却把它画成了一个花瓶,这可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说完,他就将画撕了。

《拙轩颂》

【弄巧成拙的意思】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

【活学活用】我原本以为劝告会起到安慰作用,没想到竟弄巧成拙,小红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妙语点拨】著名画家孙知微打好了画的草稿,吩咐学生帮助自己着色即可。童仁益却自作聪明,在瓶口加梅,结果弄巧成拙,把整个画搞得不伦不类。这启示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失去应得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做多余的事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近义】画蛇添足

【反义】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怀璧其罪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

【典故】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左传·桓公十年》

【释义】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近义词】怀璧之罪

【相反词】任贤使能

【灯谜】藏宝罪

【歇后语】匹夫无罪

【成语示列】修贡之余远争寄,怀璧其罪渠敢当。宋·张扩《谢人惠团茶》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侯爸爸送给我一套中华成语故事书,那时候我还看不懂,所以我就一直没看。自从我上了一年级之后,逐渐认识了更多汉字,我就愿意看这本书了。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知到了不少历史人物和令人难忘的故事,还有就是我觉的成语很神奇:四个字就可以代表那么长的故事,讲述令人很容易理解的道理。最后一个原因是书上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这样我就可以认识更多生字了,而且让我更加熟悉了怎样查字典。

看了半年后我觉得收获很大,知道了不少成语故事,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关系人也由此得到好处;一暴十寒: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植物难以生长,后指做事没恒心;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啬。

今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坚持读这本书,认识更多的成语故事及生字。爸爸还教导让我把成语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从中受益,让我把成语故事的道理更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好的指导我如何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马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一: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

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马的成语故事二: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

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

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马的成语故事三: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成好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人的成语故事七:望梅止渴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队伍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队伍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假途灭虢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

【释义】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成语示列】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做贼心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贼心虚,成语,比喻做了坏事的人,总怕被人发觉而心里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理亏心虚。成语出自:宋悟明《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做贼人心虚。”

原文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此亦古之法,出于小说。(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权智》)

译文

陈述古字密直,主管建州浦城县的时候。当时,有家富户被盗,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非常灵验,它能把真正的小偷辨认出来。”于是,就打发人去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来祭祀它,把囚犯们引到钟的前面,当面亲自告诉他们说:“不是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是小偷的一摸它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暗派人用墨汁涂钟,过了许久之后,带领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帷幕里去摸钟。摸完之后检验他们的手,每个人手上都有墨水,只有一个囚犯手上没有。审讯他,这个人就承认了犯罪事实。原来是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暗中摸索成语故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àn zhōng mō suǒ

【出处】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  唐·刘餗《隋唐嘉话》

【解释】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只靠自己力量去摸索探求

【结构】偏正式

【反义词】豁然开朗、老马识途

【同韵词】干柴烈火、乌灯黑火、兰因絮果、言信行果、敲冰求火、满腔怒火、飞蛾投火、解衣包火、风风火火、顺风吹火

【年代】古代

【灯谜】半夜摸鱼虾

【日语】暗中摸索(あんちゅうさく)

【教学同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中一册·课文·9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人许敬宗为人傲慢,新交的朋友经人介绍后往往立刻忘记人家的姓名。有人说他记性太坏,他辩解说:“像你这种人,我当然记不住,倘若遇到何逊、刘孝标、沈约、谢朓他们,即使是暗中摸索,我也不难辨认。”

【示例】先生有志于木刻,是极好的事,但访木刻家是无益的,因为就是已有成绩的木刻家,也还在暗中摸索。  《鲁迅书信集·致沈振黄》

【成语例句】

◎ 他漠然地看着车厢走道上张皇失措匆匆而过的面孔,无动于衷地拒绝卖烂杂志的小贩的进攻,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一个叫李艳的成都女人在车上相识并演出一段黑暗中摸索的故事。

◎ 杜大心在黑暗中摸索着走上楼梯,进了他的后楼,走过亭子间时,听见那屋里还有声息。

◎ 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

◎ 在材料工程的第一阶段的漫长年代里,材料技术是在没有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

◎ 大家都在暗中摸索,想由尝试和错误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 赵发站起来,暗中摸索,把那人拉到一边坐下。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迎刃而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杜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之孙,幽州刺史杜恕之子。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常道:“立德,我难以达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最初,其父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久久不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其父兄之位,杜预娶了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杜预虽然公务繁忙,但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担任将帅,都不忘记治学,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著述,是当时《左传》研究的集大成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