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实用20篇】

浏览

1789

作文

1000

最新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刚看完最近刚上映的电影《20--》故事讲述的是人类遭到毁灭时的情景以及人类在此极度危难之下所做出的种.种想法和行动。而作为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仅仅只能做到的就是!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那份感触记录下来。

看过这片之后不会再想其他的影片一样,归于一个系统的说人类的各种精神或抑制,它所包含的是一种启示,告诉人们在这样的一种无法抵御的事情面前,各种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信仰、不一样身份的人所经历的事情。

末日将至的前期(大约3年前也就是20--年),然而最先得到消息的确是各国的领导(当然这是肯定的,毕竟领导我们的人,是透过民众选举出来的,代表我们每个人所产生出来的)然而故事中所讲述的是领导将其对社会的隐瞒。(在那里我先说的是这并非一概的能够说是政府的阴谋,一群贪生怕死之辈,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告诉大家实情!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领导人你会庄重而严肃的告诉大家世界末日来临,并且我们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灾难吗?!)因此个人认为不好透过表面来看待事情的本身(也就是主观思想),其实事情的本身就带有不可避免的抉择。

就这样!灾难将至的影子不断在显现,各国地区开始发现地表大面积,人们却依然活在“政客”们的语言之中。如这句这是故事在加州岩层断裂并且导致毁灭的前1分钟时,政客代表人所说的话!:“我们有理由坚信,世界末日不会到来,此前发现的各个地表断裂已明显舒缓了板块移动的张力。因此我们。。。。。”接下来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到处是哭喊声,就在这些哭喊而无助的声中,加州毁灭了!(看到电影的景象的时,不知读者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觉是身为同一个活在地球上的人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存了下来,又多了一些时刻来看待或思考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事情,而另一方面,连我自己都无法表达当那些政客连话都没说完就已经成为废墟中的一份子时自己心里的感触。是正因政府的无能导致了人间的杯具?还是说政府本身也是其中的受害者?这点无人能回答!真的!无人能回答!)补充:此时主角和家人还活着,其实我感到的并不是滑稽,正因确实很多美国大制作的电影主角是“不死之身”我感到的是高兴,发自内心的高兴,“活着比什么都好”这句话在这时说如同圣经里的真理一样不可磨灭!

接下来大灾难的前兆结束后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能够说是史无前例的了,南北磁场变化,各大洲板块崩裂下沉,海平面发生大型海啸等等都预示着人类的毁灭已经到来了。

“思想”转会5年前,当美国政府第一个知道这件事请以后第一个做出的决定就是“方案”于是开始联络各个国家参与此次行动(最终有46个国家参加了,在这点上我就想说剩下的国家为什么不参与,就正因他们国家的经济不够强悍,【在那里再补充一下最后活下的人都需要购买一张“票”而这张票的标价是10亿欧元】因此他们没有活下来的资格么,但是连我自己也在同一时刻意识到,生命的好处有时候确实会发生改变,不能正因为了救这些不能给大家带来“帮忙”:的人们而影响到更多的人。取舍生命:总是最难抉择的事情),于是找到了世界上最大劳动力的国家来承担拯救世界危机的重担。没错那个国家的名字就是Z国(在那里无法打出次过的名字因此拼音首字母作为缩写)其实这并不是正因我是Z国人我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仔细想想的确只有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劳动力以及种.种条件满足了这项重任的承担职责。就这样5年的时刻过去了,诺亚方舟计划就在基层人民不知道的状况下开始了……直至世界末日的到来它也最后问世于世界之中。

最后它所承载的是期望,同时也是回忆以及悲伤。当影片最后打出的一个时刻时感悟也由此成为连成在了一齐。0020--年12月27日,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又是不一样的时代,“我们”不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但我们确是亲生经历世界被毁灭并且被重新创造的证明者,我们所迎来的是昔日之光——同样的光芒,却不一样的时刻所散发的光芒。我们要学会创造,并且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在那里证明,我们要在那里留下新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电影院,是的,我观看了《南京!南京!》。

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与此同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惨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的疯狂举动在无耻的日本人的手下展开……最后,角川把幸存的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选择了自杀。

影片留给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是,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当我看到镜头里那一张张痛苦的脸、无奈的脸、绝望的脸……便心如刀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孙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愤怒!泪水、痛苦、愤怒编织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观后感

当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车死去的慰安妇,把我们中国人当货物一样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来,流着泪,向这些慰安妇致敬;我也要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这些无耻的日本人,他们失去了最起码对人性的尊重!

“日本妇女五元,中国、朝鲜妇女两元。”在日本,一位军官这么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是羊!这一点,中国不会忘!

是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不会忘!

华夏大地曾经多么慷慨的给予我们,它给予我们热情、善良、坚强,却忘了给予我们平安。炎黄子孙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当别人攻击我们之时,有无还手之力,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觉得《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现在起,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昌盛,更繁荣,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电影山楂树之恋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听闻山恋是史上最纯的爱情剧,仅“最纯”两字对我这个爱电影更爱纯爱情电影的电影迷也具有足够的杀伤力,山楂之恋观后感。因而,十一回来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老谋子的这个纯爱情电影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我想,如果不知道是老谋子在我脑海里晃着,这部电影等不到看到一半就关了,这么说对老谋子似乎不敬了,没办法,我的电影胃口我做主,再说一句得罪老谋子的话,反正得罪了,好再没有去电影院看。

先说整体的感觉吧,老一套的山村景色,不过从高粱换成了油菜花,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勾起了人对农村的清丽景色向往。尤其那一叶轻舟从三哥的身体的遮挡下穿出带来的惊喜还是让人愉悦了一下。对于这个老套的剧情:男主角得绝症死了女主角抹眼泪还是恨得不行。再加上,超慢的节奏让人快要崩溃!只见那静秋送给三哥自编的小金鱼,他趴在静秋耳朵上亲昵了一下,那静秋竟然含羞笑了又笑,笑了又笑,竟笑了五六下,真是高度考验观众耐心的镜头!

再说说对男女主角的想法吧,半部看下来,怎么就感觉是个大龄男青年在勾引无知未成年少女呢?那女演员整个一个高中未毕业的小女孩,瘦弱和未发育完全的身体,稚嫩的脸蛋,说是十八岁,看起来也不过是个初中毕业生,那男演员呢,看起来就是二十七八的年龄,趋于成熟,差别如此之大,让人实在困惑!想必现在的父母若看了这个电影,势必要给老谋子扣上一个宣扬早恋的帽子了!再者,剧情也颇欠交代,虽说恋爱中的人很浪漫,时不时地来个现身吧,但也没那么频繁,观后感《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不得不说那男演员略像鬼魂,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蹦在静秋前,不是送笔,就是送钱,就是买早点,就是捡球,咧着满口雪白的牙齿,怎么看怎么像心机过重的骗婚青年。尤其是给静秋一件泳衣,让人家小女孩换了衣服一起去河边游泳,真是居心叵测啊。那静秋竟然从了,在那个年代,煞是不解啊!

山恋的荒唐多过青涩,老套多过美感,老谋子确实有些老了,编出这样弱智的爱情剧,实在有违大导演的称谓。老谋子,已经红了十几年了,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并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8号陪审员本着对生命尊重的宗旨,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应该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展开对案情本身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点一点引出事情的真相。十二个公民,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性格、年龄等差异。对这一事件,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开始受新闻和媒体的惯性引导,竟有十一个人认定这个“富二代”有罪,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没有拨开迷雾,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盲从于权威、传说和貌似有理的影响下,产生了武断的判断,就轻易认定一个人有罪。

而8号陪审员坚持疑罪从无,认真剖析案件,分析证据,和十一个人展开大讨论,引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面对案件都联想到自己的过去。比如3号陪审员,老婆离婚,儿子离家出走,“对逆子不原谅”的现实感情,作出有罪判决;5号陪审员,被误判进入监狱的混混,有着被冤屈感同身受的体会;7号陪审员,学校的小卖部商贩,经常被欺负,经常被使唤,人云亦云;9号陪审员,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有着被冤屈的感受,表现出宽容和平静;10号陪审员,一个收房租的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因为他儿子被外地人挤压工作机会;11号陪审员,大学保安,曾经考政法大学落榜,被人瞧不起。随着证据的梳理,他们发现证据和证人证言都有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投票,他们都作出了无罪的判决。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内蒙古“呼格案”历历在目,一个大好的生命,因为误判,就此逝去,虽然现在已经平反,错误已经纠正,但是生命不会重来。“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求我们法官,掌握好手里的天秤,进行公平正义的裁判。

习书记说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以这个目标,扛起“公平正义”这面旗帜,把“公平正义”铭刻在心里,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成为法治国家,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金刚川》是管虎导演继《八佰》之后的另一部大作;是一部抗美援朝爱国题材的影片,首先,中国电影界已经很长时间没怎么认真拍过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了,上映之前宣传的也很到位,主演张译曾在一场发布会上夸下海口,“我以人格担保,《金刚川》不会比《八佰》差!”所以很多观众也带着很高的期盼去观看;所以上映后它的口碑确很有争议性,也可能因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在电影工业上也拍摄出了非常高的水平。

《金刚川》确切的说是发生在1953年7月12日,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吗,为了在指定时间达到,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攻乱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主要围绕“修桥—炸桥—护桥—渡桥”为主体,选取了工兵视角、美兵视角、炮兵视角等几个角度描述了一天24小时内几个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虽然情节上面比较单一,但他对于小人物的描述确非常细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饱满。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凸显电影故事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唯一遗憾的是金刚川没有拍出多视角叙事的畅汗淋漓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相对更高的期望而言,就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赶出一篇像样的命题作文一样,金刚川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然不错了。

电影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满意度上,《金刚川》其实可以从志愿军的壮烈与牺牲下做更多动人的文章。正如影片的英文译名“TheSacrifice——牺牲”一样,一座几十米的小桥,牺牲那么多人的生命去保护,去抢修,这本身不是很让人动容的故事吗?

历经血与火写就的历史不会被磨灭,英雄儿女誓死不屈的精神永远会被后辈铭记,毕竟保家卫国,刻不容缓,毋庸置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500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多分钟的一部微电影《廖俊波》将人民的好干部廖俊波的先进动人事迹刻画的淋漓尽致。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所以老百姓称他为当代的焦裕禄实至名归。

廖俊波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路从基层走来始终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自己永远是一名服务者。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在他的眼里始终都是头等大事,村里发展要装路灯、居民要建栈桥等,这些事情到了他这里都是最迫切要解决的事情。另外,影片中反映的一个细节特别的动人,廖俊波对时间和效率的看重,他是一个实干家,干实事的同时更加注重事情的效率。为此,他每天奔波在各地,深入到群众中间去,能到现场的事情他便一定要到现场,绝不流于形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尊重的是,他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高度廉洁自律,不吃群众一口饭,不收群众一份礼,不给群众添麻烦。廖俊波这样的干部正是老百姓喜欢、的需要的。

廖俊波身上有一种宝贵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为了工作他顾不上自己累不累,甚至顾不上照顾好家中的孩子、妻子,他的心里装的全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这样的无私和伟大也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全心全意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在服务奉献中诠释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使命,而这也便是党员干部最值得弘扬的正确价值观。

优秀党员干部要将心沉下来。只有沉下心来,学习人民勤劳朴实和谦虚谨慎的精神,才能在基层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总结经验和教训,竭尽自己的所能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只有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够融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优秀党员干部要将腰身弯下去。只有俯下身,走访到百姓家中,听听群众的心里话,将党的政策说给群众听,将党的关怀传播到每位群众心中,才能更贴近群众,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分忧解难。只有通过在基层工作才能了解和熟悉社会,我们才可以掌握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真正的体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沉下心俯下身,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苦己心志"、"劳己筋骨",严于律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才能让自己平凡的岗位中绽放绚丽的光彩。

铭记党史,感念党恩,就要向优秀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事业蒸蒸日上,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干部。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不同历史时期,对好干部德才的标准又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反腐败的艰巨繁重任务,各种困难、挑战、风险、诱惑随之而来,更需要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好干部,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争当优秀党员干部:一要固化理想信念,争做党性过硬的优秀党员干部。只有坚持把理想信念植根血脉、融入灵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二要强化责任意识,争做"公仆型"优秀党员干部。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必须要强化肩上的责任,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人生;三要深化律己意识,争做"廉洁型"优秀党员干部。"绳从细处断,祸由贪念生。"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贪欲之害,加强党纪党规学习,模范遵守纪检监察各项规定和要求,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注重细节、管住小节、保持高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看抗战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四~六年级学生看电影,于是我们穿戴整齐,有序的走向电影院的大门。

这场我们盼望已久的电影名叫:《勇士》,说的是:1934年,长征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抢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难历程。红四团一路经过了枪林弹雨,千艰万苦才到了原本的泸沟桥,休息了一会儿,红四团就发起了进攻,有22名勇士当前锋,死了4个,伤了一个,共有8条锁链,敌方打断了一条锁链,锁链上有3个士兵,掉入了河有2个,一个爬上来了,有15个士兵铺木板,红四团成功地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抛头颅、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的今天,想到这里,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才能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

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站立在世界之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肩负祖国更繁荣昌盛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50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希望是什么?每次观看这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都会给我带来全新的感悟。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我被主角安迪为了重获自由与新生,竟然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挖地道并越狱成功的智慧与毅力而深深折服!在长达几个橄榄球场宽的恶臭地道里爬行,只为通向自由的另一世界,不同于高墙封闭的肖申克监狱,而是充满希望与自由的另一个世界。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影片启人心智的细节魅力。希望是什么?对于几乎耗费一生时光在监狱里的囚徒来说,希望是重新获得自由。但是很多囚徒从最初入狱的失望,逐渐麻木并习惯关住他们的这个“铁笼”,甚至到最后严重依赖这个让他们绝望的牢笼,一旦离开它重回社会,便开始无所适从,陷入深深的恐慌中。影片中的八十多岁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就是如此,获得假释却无法融入这个社会,被监狱“体制化”而无法自拔,最终上吊自杀。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感,被体制化的人对体制产生依恋。

现实是,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们对某些禁锢我们思想与灵魂的东西而不自知,反而在长年累月下习惯并依赖所阻碍我们前进的东西。重拾希望,重获自由,就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而不至于迷失在茫茫的人生雾霾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但是有些年轻干部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城市,并不能安心的扎根基层,踏实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学习她以村为家、以村民为亲人的思想觉悟,学习她“先当村民,再当村官”的工作理念,学习她不干出一番成绩誓不罢休的理想追求,端正态度,扎根基层,体悟磨炼,在广大的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学习她无私奉献、服务群众的精神。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研究生,黄文秀没有一点娇气和傲慢,她能走进群众,她能和村干部积极走访调研,倾听群众的声音和诉求,驻村帮扶日记里记满了各种各样的村务小事,从农村低保、到水费电费,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在努力的去做。正像她经常性说的一样“只要能为村民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难也心甘”。

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学习黄文秀的这种精神,牢固树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的服务理念,真正的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常常听身边的同事在抱怨这个孩子没法教了,我对他的一片心意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观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之后,让我深深的感悟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对身边的报怨者恰如其分的诠释。

影片小主人公伊夏——一位行为特别却充满奇思妙想的八岁小男孩,在他的眼中,万事万物似乎都存在着灵动与闪烁的光芒。可在老师们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带来无穷无尽麻烦与困扰的"问题儿童".在家里,有着一对充满着无限期待与渴望的父母和一位出类拔萃的哥哥,而对于存在着的一切问题的"The、last、straw"(爆发的极限)未到来之前,亦或是小伊夏未曾遇到生命中的那个"影响一生的人"之前,于望子成龙的小伊夏父母来说,又怎能接受"儿子是智障儿"的所谓的"事实"呢?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残疾。对于小伊夏父母来说,转学至离家甚远的寄宿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然而,正如这现实一般,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转折点,而被送往寄宿学校的小伊夏似乎"成就"了这个转折点——遇到了年轻的美术老师尼克,一位同样特别且心中藏着相似故事的老师。

从尼克老师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和"真教育".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师针对小伊夏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值得我反思的几点是:

1、每个孩子都是特别且相异的,认识到每个孩子发展的独特个性;

每个孩子是不同且独特的。我时常在想,人的出生与发展却是怎样的一种"神奇景象":它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天分,所谓的"天赋决定论"仅仅是那些遗传带给我们的与生俱来的改变,却不能影响我们今后个人的发展,更不能影响未来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我们".

教育发展的真实目的(亦或是"真教育")在于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自由的心灵"上成长。尼克老师认识到小伊夏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适时地予以矫正和恢复,使得小伊夏最终得以重回"正常孩子"的群体之中。从尼克老师与小伊夏有关教育行为的互动中,我看到了所谓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教育不应该以扼杀孩子天性作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育成就"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以及精英选拔的制度使得"考学"(或"读书")成为了孩子进入社会并在社会中良好生存的"通行证".社会大环境给予具有良好学历的人以美好生活和愿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似乎都成就了社会被排斥和被边缘的群体。因而,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采取的教育行为,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取向虽成就了"小鱼"却失去了"大鱼":前者是功利视角下的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者却是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

3、教育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真正的需求,亦或是关注孩子成长中细节,释放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是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甚至是社会大环境精心栽培的花朵。而如今,在我们被充满竞争与功利的现实世界所疲惫时,常常听家长对孩子说:"我什么都不用你干,你还学不好,你到底想干什么?"能不能别用怀疑亦或是批判的眼神来看待他们?能不能别用责备的口吻来怒骂他们?能不能别用刚愎自用的气焰来打压他们?殊不知,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未来我们能留下的唯一的希望。给了他们沉重的使命和任务,就无须再增加他们成长的包袱,须知,轻装简行。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看着他们从出生时皱巴巴小巧可爱的样子,到一点一滴茁壮成长的身影,无不充满对未来的希冀。教育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耐心和关心的,良好的结果是需要良好的方法来辅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1800 字

+ 加入清单

我去看《活着》这一部电影,只是因为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却如此真实。可是看过之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因为主人公一家悲惨的命运,或许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活着的信念,我于这个周末又将这个电影看了一次。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许涉及太多敏感话题,这部电影甚至有一段时间是禁播的。

。《活着》可说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导演能力和风格的确是适合这样的故事的。在叙事上与余华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朴实。考虑到受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最悲哀却是必须在影像中浓墨重彩的。在这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张艺谋做的比较内,也就得到了受众的尊敬和承认。

曾经的纨绔赌棍富贵输掉了自家院房,在恰好的时机恰好成了贫农。被抓壮丁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发烧后成了哑巴。在之后心头肉般的儿子有庆被曾经的好友现在的区长春生无意中撞死。终于遇到相伴的男人二喜的凤霞却又因难产大出血而亡。唯剩外孙,二喜和老夫妻相守。

福贵命途多舛,先是嗜赌破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气走了自己的媳妇;好不容易一家团聚了,又被抓去当壮丁;等到战后得以回家,团聚时间不长,小儿子却死于意外;好不容易女儿嫁了人,却死于难产。可是影片中却穿插了幸运地一部分,他本是地主之后,却因破家拜托了这个身份而免于一死。

也许张没有想到,他做了那么多妥协,删掉了原著中那么多的悲剧,甚至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结果却是依旧被禁。这也是现实。原著结局是满目苍凉,只剩下富贵一人,妻子家珍死在三年自然灾害,二喜工地事故而死,小外孙吃了太多豆子撑死。

而曾经最让我震撼的有庆的死却也是被改了的。应该是原来的故事太尖锐太反动了的缘故——孩子为首长夫人献血,无人问津,血被抽干。一直记得富贵说,以前每天都能听见有庆光脚跑回家的声音,因为学校远,鞋子耗得快,他就总是光着脚拎着鞋跑,而现在却听不见了……

这些场面如果表现出来那必定是充满力量的。但是生命里就是不得不存在那么多的妥协。张艺谋尽力了,我们明白。

把这些不足暂放一边,单看这部电影,它仍不失为优秀之作。一直很喜欢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活着》的背景则刚好在分叉道上,关卡一个个如此密集。四十年代已经逐渐败落的曾经奢靡,五十年代的战乱渐息百废俱兴,六十年代的思想冲击阵线混乱。最痛苦的便是这些百姓。他们永远猜不到上头的人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懵懂的跟随,低着头小步紧赶,生怕被大队伍落下永追不上。

让人想到《辛德勒名单》中的群戏,赤裸的男人女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他们脸上甚至没有表情。耻辱羞惭和愤怒早就被麻木掩盖的找不到丁点依稀尚存的痕迹了。

中国百姓便是这中状态,精神赤裸。没有人真正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苦乐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里。生死,都没有现今这般重要。

于是死亡才会那么频繁。因为不在乎。因为没有办法在乎。看到恸哭的女人,旁观的人们只能紧紧拖住她,不让她看到自己儿子悲剧一样的面孔。他们做不到别的。腾不出时间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想一想这些浓黑色场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在那些乱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只管出气,只求出气。我们仍旧愿意相信他们都是善良的。不需要去重复愚昧单纯,这些都是时代造就的。

自然,在这样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却那些微弱的人性闪光。被打为走资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远的场景,张艺谋拍的很正。人在画中央渐远。画外音是家珍的声音:“春生,你要记得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夜风起了,墙上的大字报边角轻微舞动。欲救而不得吧。

这些画面,林林总总,在当代也仍旧是需哟啊被铭记的。这是我们的过去。因为有了这些,才会有现在,才可能会有未来。这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并不一定是以史为鉴那样大俗套一样的存在原因,在多数时候,它们的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是历史,是我们的由来,是即使要忘记也仍旧存在揭不掉的疮疤。

疮疤在,但新的血肉从未也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微电影观后感:恋慕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在短片吧,看了一部微电影。讲述了妍熙(文彩元饰)与珉宇(高洙饰)这对爱人,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六十年。已步入暮年的妍熙患有健忘症,她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一切,却每天不忘等待爱人珉宇回家。影片依然以朝鲜战争为背景,但不同于姜帝圭以往宏大的战争题材与残酷场面,而是用平淡感人的情节、温暖的画面、细腻的感情描绘了这段感人至深的爱情。

短短的28分钟让很多人感动,甚至落泪,因为在爱情这条主线上,导演用完美无瑕的镜头,感人泪下的音乐,为整部电影定下了催人泪下的基调。看了着实令人感动。女主人公莲熙正好把这一切的情感都用在了那份盒饭上,那份盒饭散发着长达60年爱情的喷香,在那一刻,盒饭打了,心就碎了,长达60年的等待,在最后一刻变成了车窗外那模糊的萧条的树枝,绝望的延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不是和这部电影很贴切呢?一个女子等待着归人。对于莲熙,甜蜜的最初,离别的不安,撕心的想念,生活的艰辛,这些本应该沉重的东西却如退去的潮水,剩下的唯有等待。我们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的离别,有的告别之后就很难遇见。爱人之间的告别,瑞然在和平年代不再那么凄苦,但是也不要忘了告别时做一个拥抱,给一个日期,不忘自己的承诺。

苍白的头发,高高的铁栅栏,每次掠过仿佛在撕裂着莲熙的心,巡逻的军队,网状的铁墙,这些阻力远远超过了刚刚被冲破的那道车门的阻力,而莲熙伴着这刺骨的画面,随着伤感的音乐,还带着她那对珉宇忠贞不渝的爱。

电影最后,导演仍然留了一束光线。在盛嚣尘上的韩国娱乐中,在万人嘲讽的朝鲜独裁中,那些因南北分离而遭受离别的人们,都在默默等待重逢。他们是那样的渺小又无助,除了等待,什么也给不了另一个日思夜想的人。而且,他们都在老去、死亡。祝福朝鲜半岛和平,祝福他们能团聚。我看完之后,深深地触动了我。希望大家也多看看这部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郭明义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需要向郭明义这样的活雷锋,向郭明义这样的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模范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学习郭明义同志一心为他人、一心为工作的崇高品质,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每一天都早来晚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他先后为特困家庭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先后资助180多特困生,发起多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

郭明义同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觉得自己被党组织所信任,被群众所信赖,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他始终持续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用大爱谱写了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作为一名社区人员,一名新党员,我要学习郭明义同志爱岗敬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任劳任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职责感,严格要求自己,在本职岗位上用心主动勤勤恳恳,以扎实的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小鞋子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奔跑,以爱的名义

一个平凡的男孩,有着一个同样平凡的梦想——拥有一双崭新的运动鞋。为了兑现对妹妹的承诺,他,不停地奔跑,追逐着心愿……

《小鞋子》是著名导演马基迪·马基德执导的著名电影佳作,被大家情不自禁地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它的赢,赢在对各种细节的精细刻画,赢在剧情的真实感人。没有风花雪月,刻意堆砌,过分粉饰的情节,却让人在整部电影丰富的情感变化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徜徉在温馨与爱的童年时光中。

记得,兄妹俩愉悦地坐在院中清澈的池边,清洗二人唯一能穿进学校的鞋。灿烂明媚的阳光下,两双稚嫩的小手用鞋上被灰尘染黑的泡沫,天真地用小手比成一个“O”形,轻轻一吹,晶莹的泡泡升上了蔚蓝的天空。生活,虽然困苦,但那明亮的眸子闪烁出的光芒,或许就是两人单纯的、童稚的,对一双新鞋的渴望吧!他们相视一笑,眉宇间是满满的幸福,是哥哥对妹妹的关爱,是妹妹对哥哥的体贴。

还记得,阿里在一片混乱中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尽管市长赞许的目光,教练疯狂的呐喊,观众们热烈的庆贺,把一脸呆滞的小阿里包围得水泄不通,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此刻是难过伤心的。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他不想得第一,他只想获得那双梦寐以求,盼望已久的新鞋!我想,阿里的脑海中,一定闪现出了妹妹知道皮鞋丢失后的失落,自己怎样泪流满面地苦苦哀求教练让他参加比赛,比赛的目的只想得个季军……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一双鞋,一位兄长对小妹的承诺,为了爱而奔跑,深深的爱的诺言!

《小鞋子》详略得当的剧情,让人一点都不觉得乏味,所有的画面都是那样真实,那样耐人寻味。甚至让我不由自主地感觉,这一切就仿佛发生在了自己身边,我与小阿里融合在了一起,感动得泪流满面。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用心的体会,精细的捕捉,普通的记录,镜头下留住的却是不普通的,精致的,催人泪下的童话……

奔跑,以爱的名义,尽管它遥不可及,尽管难以触碰。请,朝梦想,不懈地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奉献群众的大爱情怀。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并自告奋勇到贫困的百坭村工作,担任起了驻村书记。在基层工作的这些日子,是她最为忙碌且开心的日子,她和群众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慢慢的,大家都被这个漂亮的、和善的姑娘打动。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黄文秀同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心间。为了改善当地的贫困状况,提高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黄文秀想方设法谋出路,积极推动各项脱贫项目全面开展。她年轻,但不浮躁;她温柔,但足够果敢。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下,脱贫攻坚成果显著,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脸上有了笑容,说话有了底气,更加认可这位女驻村书记。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勇担重任、建功基层的担当精神。“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我的家乡,我想为家乡建设出份力。而且,党号召我们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我是党员,就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黄文秀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眼里,满含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在她的心里,不忘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于老百姓而言,黄文秀同志是主心骨,是亲人,亦是朋友。她把全部的热血都浇灌在这个叫百坭村的地方,她把全部的爱心都奉献给了乡亲们。

黄文秀同志初心之美荣耀全国。我们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向“时代楷模”致敬。学习黄文秀同志心怀感恩、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操,学习黄文秀同志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干事态度,学习黄文秀同志牢记使命、奉献担当的时代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擦亮初心、激扬动力,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为高速发展贡献一己之力,通过不懈努力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夺冠观后感

全文共 1511 字

+ 加入清单

夺冠》可以说是这个国庆档最万众瞩目的电影了,毕竟中国女排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中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瞬间,影片的主演又是巩俐、吴刚、黄渤这些高口碑演员。因此影片开播前,网友在网上标注想看的人数就超过了百万人。

大家在期待的同时也难免好奇影片最终会呈现什么效果?其实大家也都猜测过,会是纪实类影片还是偏文艺类的电影,但是百密一疏,谁也想不到陈可辛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成了让人看了会哽咽的高燃大片。

9月25日影片一上映,我就忍不住第一时间买了电影片,结果2个多小时的电影,影院里细微的抽泣声几乎没有断过。

观众第一次情绪大爆发,是影片里讲到1980年中日女排决战前夕,中国老女排们的训练日常时。

当时中国女排的口号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但是其实在这之前,中国已经有10年没有参加过国际大赛。为了让姑娘们能更好地应战,时任女排总教练的袁指导采取了魔鬼式训练,常常把女排姑娘训得精神接近崩溃。

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排球队已经开始把计算机运用在排球领域,电脑代替人脑,能更精确地预判运动员的数据。但是中国条件有限,全国的电脑也不过几台。袁指导沉思了片刻,立即决定在原本已经很严苛的训练上再把球网升高15厘米,加强训练强度。

然后他说:"这个电脑能预判得了吗?"

这不止是当时女排的状况,更是整个中国的写照,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是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让中国绝地反击,重新走上了正轨,这也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含义所在。

影片里第二个高燃的瞬间,是女排出征日本,无数的中国人聚在一起,几百个人围着一台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的镜头。后排的人根本看不到电视画面,只能靠前排的人实时播报战况,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影响不了大家的热情。

看这一段时,令人热血沸腾的,不仅是赛场上中国队面对有着"打不死的东亚魔女"之称的日本队,更是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980年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这种凝聚力并没有散,我们反而更加团结,面对疫情时的万众一心,面对洪水时的众志成城,都和当年大家聚在一起为了一个世界冠军梦而彻夜达旦的赤子之心没有差别。

第三个让人感动的点,是郎平2013年回国重新执教后,一改往日"金牌至上"的体育理念,坚持快乐排球的理念,尊重每一个运动员自己的意愿。

郎平说:"曾经有一名外国记者问我: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呢?我的回答是:或许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提及奥运会奖牌榜时,都有了云淡风轻的感觉,能登顶榜单固然好,但是即便结果不仅如此人意,我们也愿意为付出了努力的运动员鼓掌。这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表现。

没有特效,没有宏伟的场景,为什么我会说《夺冠》是一部高燃大片?因为虽然《夺冠》拍摄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但是从中国女排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发展的缩影,影片里有珍贵的过往、顽强的奋斗、还有越来越好的未来。这样的影片难道不高燃?不是大片吗?

而且不管你是什么年纪的人,你都能在三代女排姑娘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第一代女排能吃苦,无怨言;第二代女排顶着国家发展的压力努力向前;第三代女排有个性,但也同样有着敢想敢干的品质,这正是60、70、80、90后的缩影。

也正是因此,《夺冠》才能直击观众的心灵,让人看得鸡皮疙瘩直冒,泪涕横流。

我们一直都在说女排精神,但是在看《夺冠》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女排精神究竟代表了什么。女排精神就是影片中姑娘们即使筋疲力尽也要接住下一颗球的信念,是郎平在功成名就后为了中国女排选择回国继续执教的坚持,它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夺冠》拍出了让人一看就明白的女排精神,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当下,我们正需要一部这样能够鼓舞人心的高燃影片,所以千万不要错过,带爸妈去二刷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同志生于1989年4月18日,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任职于百色市委宣传部。2018年她主动请缨到贫困村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也是村里的首位女第一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赓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

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使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黄文秀同志用她美好的青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3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而她,一个无私奉献、舍己为人、鞠躬尽瘁的好同志却离我们而去!人们痛惜于她美丽而又短暂的生命!

我与黄文秀同志同是1989年出生,自问奉献精神还远远达不到她的高度!我呼吁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联观后感苏联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

通过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使我对苏联解体和苏共灭亡的内幕有了进一步了解,思想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影片通过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的诉说,全景式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台前幕后,并通过深入理性思考,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深刻历史教训。

苏共和苏联在一夜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既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由于戈尔巴乔夫乱搞多党制多元化,使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党员群众对中央,社会成员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当前,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要坚决抵制西方那种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始终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二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意识形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逐步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行了一条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各种思潮纷纷登上政治舞台,非

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加之西方文化和不良价值观的渗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成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管控(转 载于: :苏联观后感),对错误思潮旗帜要进行旗帜鲜明地批判,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让共产主义信念成为所有党员的共识。

三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长期执政之后,苏共特别是一些领袖人物宗旨意识逐步淡化,当苏共不再是苏联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再是苏联人民利益代表时,苏共垮台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要强化忧患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防止特权阶层的产生,对于腐败行为决不姑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战役2024之我是医生》电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在2020年最重要的日子里,我们放弃了相聚,放弃了娱乐。国家有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在为抗击肺炎疫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从国家层面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当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这次的疫情防控,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它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它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中央强大的号召力 组织优势 群众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体现出我们祖国的强大影响力。

通过系列学习并结合自身具体工作,有两方面体会。

时刻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正人先要正己,要想监督别人,首先要有坚强的党性支撑,保证自己不违规犯纪。加强作风建设,必须要从增强自身党性入手,带头弘扬忠诚老实

公道正派 实事求是

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尊崇党章,自觉增强对不良风气的抵抗力;要深刻认识党风不正的危险,在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上,绝不能有见好就收的倦怠,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完成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二 加强学习建设,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政治过硬

本领高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要自觉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树立“学习为本 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终身追求。

事实证明,再难的战疫我们也能战胜;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中国人从各种磨难中挺了过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秀美人生》电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定格在赶回百坭村防范洪涝灾害的路上,定格在人们心中。

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如同强大涌流永不衰竭,从楚辞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忠贞,到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真挚眷恋,再到黄文秀同志“坚持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无不引起14亿中华儿女情感和价值的共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是大家的家”的家国情怀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心灵底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是要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将家国情怀作为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传承担当情怀。担当的情怀源于直面问题的果断,敢于遇到棘手问题不绕道走,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迎难而上,冲的上去,站的出来,能亮出党徽,敢于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的决议,让广大群众永远跟党走,永远信任党。对党忠诚,才会迸发无限的担当,黄文秀曾说:“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这一辈青年人手中,黄文秀如此年轻,已然承担重任,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广大青年,更应该以她为榜样,夯实知识根基,立足岗位、集中智慧,敢于人先、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新时代。

展现奋斗情怀。奋斗,是历史永不枯竭的力量来源,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助推阀门,是个人获得幸福的向上阶梯。黄文秀“芳华虽短,但灿烂地绽放过,馨香永存!”当代青年人既有“小确幸”,更装着大时代,小我已深深融入大我。新时代的青年,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国家因青年而更有前途,民族因青年而更有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