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诗词的传承作文(通用20篇)

浏览

7447

作文

1000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作文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 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 辉。

中华美德体现了矢志爱国,体现了善待自然,体现了宽以待人,体现了尊师重道……。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美德的最高 音。邱少云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埋伏在茅草堆的时候,敌人使 用了燃烧弹,火苗随着风由茅草烧到了邱少云的身上。这个时 候,只要他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安危,他 却任火在他身上乱蹿。

是什么使他做如此举动?是爱国的美德,是一种深切的情感,是 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善待自然同矢志爱国一样,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也是中华美德的 重要体现。我们青少年要从我做起,改进个人的环境观念和环境 行为,齐心协力,使我们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永远有清洁的河 流,茂密的树林,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鸟鸣所环 绕。

宽以待人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在我国,有不少诗人,学者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来赞美宽以待人这一美德。

“见人之过如已有过”、“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知”,由此可见,宽以待人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重要问 题。

宽以待人是我们民族美德的精华之一,而尊师重道义何尝不是呢?

毛泽东同志就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在百忙之中还想着给自己的 老师徐特立祝寿,这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不忘师恩的深 厚情愫。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 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 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 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闪光点——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知红色精神,传承龙舟文化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在6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小记者俱乐部举行了一次“感知红色精神传承龙舟文化,揭阳日报小记者走进潭王村”的采风活动,一路上,虽然天气炎热,但这也无法阻挡我们对采风活动的期待。

到达目的地后,由一位老师在路上为我们进行讲解,路上,炽热的太阳笼罩着大地,不一会儿,我发现每个人的头上都留下了豆大般的汗珠,但这也无法改变我们学习的热情。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谦受公祠”前,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革命工作者为了唤起老百姓们抗击日本鬼子的斗志,创办了目前的这所“蓝康中心学校”,来培养革命分子,在晚上,他们一边教大龄的青年们和一些妇女识字,一边来传播爱国思想,来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不仅这些,我们还知道了当初的日本人是怎样惨无人道的杀害村民,抢劫财物,烧毁房屋,大肆地侵略中华……同时,这使我们在场的小记者爱国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打开大门,两条雄伟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这里面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里面好奇地参观着,一边听着老师讲解,一边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听说一条龙舟可以坐下54个人呢,这一数字让我惊讶不已。

紧接着,我们又坐着车来到了龙舟基地,突然,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来看赛龙舟的有多少人?“有人纷纷报出了数字,可是都不对,最后,老师说这里到端午节的时候,来看赛龙舟的有20多万人,这一答案让我们傻了眼,不过还是感到惊讶。

就这样,在烈日炎炎下,我们的采风活动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近代东亚教育、科学的发展,曾借用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观念接引西方近代科学,是朱子学观念在中国学术近代化发生积极作用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朱子学的格物论有益于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外,还应看到朱子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更近于晚近受到大家重视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因为朱子的格物说的确不是朝向某些专业的科学研究,而是重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元眼界和宽阔胸怀。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则是关于经典文本学习的课程,经典的意义在于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在历史筛选过程中经历选择而积累下来的精华,对经典的不断学习与发展是文明的传承的重要途径,这正是朱子所始终重视的一点。由此可见,对于当代的通识教育来说,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朱子的四书著作中,对《大学》的研究和阐发,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达了朱子的儒学思想,《大学》固然着眼于成年读书人的修身,但也关注社会风俗的改善。如其《大学章句序》的最后一句:“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在此序文中朱子明白表达出,不仅学校教育着眼于全民,所谓“当世之人无不学”;而且即使是大学,也并非只与君子精英有关,强调大学之教不仅与“学者修己治人”有关,也与“国家化民成俗”有关;不仅与“治隆于上”有关,也与“俗美于下”有关。因为就教育和学习的内容而言,儒家的学校教育与佛教不同,对士大夫来说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对普通民众而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结果,“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学习者经过学习,不会脱离人伦日用,而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职分,在其本职位置上尽其分尽其伦尽其职、尽其力尽其心尽其性。每个人都在其社会职位上尽其力,国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个人命定的社会地位和活动限度,“职分”是指对所处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性分的概念本出自玄学,朱子则由此阐明儒家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尽其职分,移风易俗,指出化民正俗的重要性。朱子一生的小学蒙学著作也很多,是对传统蒙学教育贡献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童蒙须知》《小学》《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甚广,对儒学价值的大众化、通俗化,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德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应当重视朱子这方面的贡献,在福建可使朱子的这些著作与目前流行的《弟子规》一起,古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其应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礼、家训也不仅对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义,南宋以来对社会风俗、化正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天一校园艺术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年部观看了一场由著名锡剧演员特意为我们展现的锡剧表演。

演员们共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会》、《双玉蝉》和《赠蝉》等锡剧中的经典传统曲目选段。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有形体,有对唱,有单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断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锡剧顾名思义,就跟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却都是第一次欣赏锡剧。因此我们全程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诉我们,锡剧是无锡的传统戏种,距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它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的角色和京剧一般,分生、旦、净、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现得较多。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锡剧基础普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台上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员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平时对传统戏剧毫无接触的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别样的美。此次活动,使得锡剧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让锡剧更具象的传播,让锡剧这个地方戏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观众。

一台表演,一堂戏曲,看似与学校课堂无关,但却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课堂中。这台节目不仅让我饱了眼福,更让我长了见识。锡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能永远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我们小一辈对锡剧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因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剧那慢悠悠的唱腔与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感,感觉离我们生长的年代太久远了,多听两遍估计就会使人兴味索然。更达不到百听不厌的地步。

因此锡剧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锡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锡剧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承美德作文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本书一直陪伴着我,这本书叫《奔跑的幸福》。书中告诉我: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与文明美德相伴而行,如果失去文明的美德,那么即使你的成绩再好,你也将是一个“丑陋”的、不受欢迎的人。

这本书一共讲述了15中关于文明美德的表现,让我了解了祖国的文明历史,也让我了解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和事。我明白从小就要有良好的美德,待人谦和宽厚,就像“舜”一样,要用微笑面对每一天,努力学习,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管老人还是小孩;不管贫富贵贱;要学会报答老师、家人,帮家人、同学、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

我们从小就要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有的同学整天滔滔不绝的说要讲文明礼仪,可是每当看见校园内丢弃的纸屑、饮料瓶、零食袋、听着某些同学大言不惭的吐出脏话时,怎么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吗?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与从来没有接受文明教育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做、言、起、行上下功夫,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传承文明 ,践行美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时代给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青少年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华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以传承为话题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的轴轮吱呀呀地转过春雨秋风,夏日冬雪,站在历史的祠堂前,改变的是人的年龄和面貌,不变的是内里的气韵氤氲,风骨流传。

一大团黑黝黝的流动线条,交织缠绕,在中华民族的纯白长卷上,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侠义恩仇,一段段血染江山中的无奈往事一一书写,文字永远是文明的先驱者,甲骨文的出现为文字的进化,文明的出现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商朝之后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加速漫延的时代,文字的传承悄无声息却又让人感觉这就是传承,不动声色的外表下,隐藏着大气象。

每个小孩子学习中文,单单是读音,就汉字平平仄仄的读音,从每个人口中发出,稚嫩的声音中隐含着无形的自豪与骄傲,他们柔和娇嫩如清晨玫瑰的脸上,浮现着隐约的庄重与睥睨。更别提写法,毛笔铅笔钢笔,笔下诞生过一个又一个字节,在田字格的方格中,横平竖直,有棱有角的一个个方块字,如今越来越盛行,越出名,在古老文明的进化历程中,始终没有落下脚步的中华文明,现在加快脚步奔向新时代的黎明。

比文字传承更重要的传承是气节,从整日在汨罗江边游荡,最终与汨罗江同化,流向远方的灵魂开始,中国人的气节延伸出去,根深蒂固地盘亘在每个心灵的最深处,不论是:“世人独醉我独醒,世人皆浊而我独清”的杜甫,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亦或是近代以笔为矛直刺人间不平的先生——鲁迅,气节这种无形无状的东西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设下一口警钟,用道德底线束缚人的行为,用名人典故催化人的心灵。气节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亦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源泉。

传承,一个厚重的字眼,但不一定惊天动地,望而生畏,就像孔庙每一年的祭祀活动,早已惊醒了沉睡的孔子文化,以那样的杂乱喧嚣中,真正静心思索与孔子对话的人又有多少。他们们的心意可能是好的,却在越走越宽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历史,文明在生活路上渐行渐远,能挽留他们离去脚步的,大概只有一代一代绵延不绝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遇见最美古诗词

全文共 170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学中,我最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记得年少时,在云南边塞“支边”,思想苦闷,生活艰苦,但收工回来,清风徐徐的夜晚,不管有多累,也不管别人喝酒、聊天,我却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把临走时从还关在“牛棚”的父亲的书箱里“偷”出的一本《唐诗三百首》细细翻阅,又四处搜集当时凡能找到的唐诗宋词,整整抄完了几个笔记本。对那些诗词歌赋当时虽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一次读起来都是那么专注。唐诗宋词伴我度过了多少寂寞长夜,度过了多少艰难困苦。至今,我还保存着那本融入我青春热血的《唐诗三百首》。回城之后,随着年岁的增加,读书的增多,尤其是读大学后,才知道自己以前所阅读的那些唐诗宋词,不过只是沧海一粟。于是,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什么《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什么《古诗名句鉴赏辞典》,想方设法也要抢购到手。那时口袋里没有几个银子,却经常光顾沪渝书店,一家开在民生路小巷子里的小书店。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的那一份痴迷和眷恋。每当夜深人静,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常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唐诗宋词,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其实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就在身边流淌着……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以前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读唐诗宋词,应该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承长征魂共筑中国梦

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篇章。长征途中,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一个比较突出的精神,我们所提倡的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的根源所在,就是把个人命运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这艰难的经过中,总结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凭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种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记长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而长征精神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新时期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温长征历程,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培育新的长征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少年在学习或工作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长征精神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仍有必要。

“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长征精神,一方面它是以革命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是无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多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重视对他们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而长征中体现的艰苦奋斗、为事业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代表“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着眼教育实践,直面大学校园,深入思考大学在人文教育上的特殊使命,结合实际开展长征精神的培育,探讨大学人文教育的实现形式,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责无旁贷,又刻不容缓。

长征精神的培育,绝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复兴过去的长征精神,把原有的长征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长征精神。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样曲折而漫长,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胜利,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传承高一作文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不尽的文化遗产.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棵千年古榕该不该砍作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惟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杜甫的年代啊.这句惟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近日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竟投身城市文物拯救,还使天津的枯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

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歌剧与京剧,卢浮宫与颐和园等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与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才是全人类的幸福。

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君国,霸权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一方面是要不得的.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待何人。

我们必须明确今天我们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是以现实与未来为目的的,过分脱离时代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满口"之乎者也",不知网络,纳米,蓝牙的老先生只能生活在回忆中。

全世界的人们,请携起手来,将散落身边的珍珠串成最富魅力的项链,连接深邃的历史与无尽的未来,让我们努力吧---以全人类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名义.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传承雷锋精神的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3月,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名字——雷锋,这个名字,使3月成为一个温暖的月份。

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40多年了,可40多年来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那位年轻可爱的战士,他一生度过的日子却只有22岁。40多年来,每一代少年、青年心中的雷锋,都有着同样一张年轻的脸;雷锋,无声地帮助我们明白:人应该怎样生活;雷锋,给我们人生的早晨,添过了一抹温暖的颜色。

学习雷锋,纪念雷锋,40多年来从没间断。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几十年来在中国人民心中长久珍存的一个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4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事,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了多少变化。但是,我们心中的雷锋没有变。这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人的美好道德情操的基本标准没有变,我们对好人的渴求没有变。

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事业是不会止于个体范围的。在今天,我们不只需要一人雷锋,一个美好的人格形象。我们还需要一种规模化、社会化的公益服务形式。

我们需要雷锋,也需要青年志愿者,我们不仅需要永远铭记英雄典范,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无声奉献。从雷锋到志愿者,从计划经济的社会生活到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人们对社会公民道德标准、对民族精神的渴求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怀念雷锋,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就让我们学习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千千万万个小雷锋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大寒的古诗词

全文共 2235 字

+ 加入清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yuwenmi小编整理了大寒的诗词,欢迎欣赏与借鉴。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

刘桢

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

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

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

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

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

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

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

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诗》

阮瑀

我行自凛秋。季冬乃来归。

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辉。

念当复离别。涉路险且夷。

思虑益惆怅。泪下沾裳衣。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观放白鹰其二》

李白

寒冬十二月。

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啄。

自有云霄万里高。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成都府》

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十二月 》

李贺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十二月二十三日作兼呈晦叔》

白居易

案头历日虽未尽,向后唯残六七行。

床下酒瓶虽不满,犹应醉得两三场。

病身不许依年老,拙宦虚教逐日忙。

闻健偷闲且勤饮,一杯之外莫思量。

《想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答侯少府》

高适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

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

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

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

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

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

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

相逢愧薄游,抚己荷陶钧。

心事正堪尽,离居宁太频。

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

柳接滹沱暗,莺连渤海春。

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

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

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

浮沉各异宜,老大贵全真。

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

《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耿湋

章溪与贡水,何事会波澜。

万里归人少,孤舟行路难。

春光浮曲浪,暮色隔连滩。

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

故交参盛府,新角耸危冠。

楚剑期终割,隋珠惜未弹。

酒醒愁转极,别远泪初干。

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

《十二月拜起居表回》

许浑

一章西奏拜仙曹,回马天津北望劳。

寒水欲春冰彩薄,晓山初霁雪峰高。

楼形向日攒飞凤,宫势凌波压抃鳌。

空锁烟霞绝巡幸,周人谁识郁金袍。

《顾渚行寄裴方舟》

皎然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

新春大雪,以诗问之孟彦深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

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

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

怀君欲进谒,谿滑渡舟难。

《病起五首》

刘克庄

躬圭宝箑俱藏起,出入惟消笠与簑。

农说雨旸差有准,客谈间谍易传讹。

丰年海熟田尤熟,圣代朝和野亦和。

纵使大寒并大暑,小车时出至行窝。

《诗一首》

薛魁祥

霜风猎猎催寒冬,诸君马首将欲东。

出门浩气如长虹,举手欲挂扶桑弓。

君家渭阳盖世功,黄沙万里归兵戎。

牙旗金甲照天红,江南草木皆春风。

黄金筑台高巃嵷,三千珠履夸豪雄。

君今联辔登仙篷,绿水依依泛芙蓉。

貂蝉出自兜鍪中,蝟锋螳斧一扫空。

我忝吴下旧阿蒙,铁砚磨尽平生工。

於山未见泰华峰,於人未见欧阳公。

借君谈天荐口为先容,他日四方上下追逐如云龙。

《岁寒知松柏》

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和陶渊明九日间居韵》

方凤

小轩开傍小篱东,不但渊明有晋风,

惟见幽芳为友发,谁知清兴与心同。

犹邻推槛秋难老,更喜升樽酒不空。

根本既能深保护,何愁霜雪傲寒冬。

《元沙院》

曾巩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第二届“弘扬历史文脉,传承步青精神”征文启事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展示苏步青风采,弘扬苏步青精神,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作用,为我县广大中小学生展示才能搭建平台,巩固第一届“弘扬历史文脉,传承步青精神”有奖征文活动的成果,今年,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继续推出第二届征文活动,欢迎广大学生踊跃投稿!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平阳县新闻信息中心

协办单位:平阳县作家协会

承办单位:平阳县苏步青励志教育馆

二、参赛对象

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分组参赛:

甲组:小学生

乙组:初中生

三、活动内容

参赛作品以“观后感”形式,围绕“苏步青励志教育馆”主题,记录自己在苏步青励志教育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小学300字以上,初中600字以上。为了提升参观质量及帮助参赛人员创作,平阳县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决定除了预约讲解外,分别在每天上午10点以及下午2点30分提供一场免费讲解,有需要的同学先到咨询台签到,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

四、征文时间

2017年5月18日至2017年9月18日

五、投稿方式

电子投稿:发送至邮箱sbqlzjyg@sina.com

邮寄投稿: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励志路(苏步青励志教育馆)

请务必在作品标题的下一行,以“所在学校+姓名+班级+联系电话+参赛小组”格式注明。

六、奖项设置

1.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小组分别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参赛人数不足30人和超过300人的组别设奖名额酌情另定;

2.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精美礼品一份。同时,获奖者的文章将永久录入本馆公共多媒体,以供观众浏览。

3.颁奖时间另行通知。

七、其他注意事项

1.本次参赛不收取任何费用;

2.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原创作者,并保证其拥有该作品的合法著作权;

3.本次参赛作品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获奖作品有出版、展示、宣传、收藏及落选作品的处置权,凡投稿参加本次活动评选的作者视为承认本次比赛规则。

4.咨询电话

陈婷婷:0577-58106538、15058726276

主办单位保留对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5月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诗词大赛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上学期,我们作文班进行许多场诗词大赛,我们大家都能其乐融融地融入在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有关“花”的那一场了,我肚子里的存货满满,心中存着必胜的信念。

大赛一开始,同学们就炸了锅似的,刮肚搜肠地,寻找有关花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一组的同学率先喊道,我不由得在脑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奇奇迹的画面:温热的太阳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涂洒在花香萦绕的围栏上,一直盛开的红杏斜伸出园外,锦缎似的鲜红花瓣像一出族跳动的火焰,燃着春日的憧景,寥寥数笔就能概括如此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春意。

第二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多么有气势啊,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深秋的清晨,秋菊怒放的长安城犹如一位穿佩黄金盔甲,久经沙场的将军,笑对阵阵微风,英姿飒爽。这不也正体现了作者宁折不弯的气势吗?

还未从上一句话回过神来,耳边就传来下一组同学抑扬顿挫的声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错,梅那洁白纯净的色泽使它几乎和残雪融为一体,但它那沁人心脾的独有芳香却使人十里开外便知道它的存在。

轮到第四组了,品着前几句诗,我几乎不加思索地站起来,念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仿佛已置身于西湖边,眼前是一片摇曳的荷叶。如同芙蓉玉雕成的,一朵朵粉黛色的荷花清新、水嫩而细腻。淡雅的清香那么迷人而甜蜜。

诗韵悠长,共享华章!沐浴在这种气氛中,我彻彻底底的投入了,陶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的活力。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怎么尊重。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被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呢?恰恰相反,我们到处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爱惜和保护。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宫殿,都被保存其原物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历史文化。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在世间消失。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做的。

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在特定场合不应目中无人地放肆,要让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生活的常态。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传承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一点点暖黄色的光透过窗户照亮了本该漆黑的夜,传递出一丝温暖。我手中提着刚买回来的竹叶,迎着小区中一阵阵飘过的糯米的清香踏进了家门。

家中一片和乐。一家人都聚在一起,围坐在电视前观看正激烈举行的龙舟赛。我把竹叶拎进厨房清洗过后用水焯了一遍,将清香的竹叶,雪白的糯米和各种各样的馅料一起端到了电视前的鸡翅木方桌上。方桌上,各种馅料被摆在四周,被煮到淡绿的竹叶和泡着水的糯米,如同有主角光环似的被摆到了最中间。而与众不同的是,桌上除了有常见的麻绳,还有一根根14号大小的针。接下来就到了大家每年端午节中最期待的包粽子。

一切都准备好后,连同我刚满五岁的表弟锦一起,大家都围坐在了方桌旁边。这是锦第一次包粽子,所以由我来教他:“拿起一片竹叶在宽的一端靠近1/3处弯折成圆锥的形状,并往里放一点糯米…”锦很聪明,并没有像曾经的我一样因为不懂的话语而失去兴趣,只是在我旁边照猫画虎的做。家中长辈们都是做美食的好手,他们用着从爷爷奶奶那里学来,却早已熟悉到融进骨子里的手艺都着各种样式的粽子。我曾问过他们这么认真包粽子的原因,印象最深的便是是那句“这是和你爷爷奶奶离得最近的时候。”我还在继续着交警的动作失去,却又向远方飘去:多年前初学包粽子的我靠在父亲怀里,由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包三角粽--这种奶奶最喜欢的样式;听他讲他学包粽子时因为调皮而被打的故事…

“霏霏姐,然后呢?”一生童声打破了我的思绪。我看着锦无奈的笑了笑,递给他了一根针:“把这根针插进粽子的一角,将竹叶尾部塞进针鼻儿里,再顺着拔出来粽子就包好了。”完成后,锦用他的小手扯着我的衣角,拿着他包的粽子,向我炫耀。我看着锦,恍惚间竟和曾经的我有些重合,就又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包好了的粽子被送上了蒸锅。很快,屋中就传来了一阵阵清香。把粽子端上桌后,一家人纷纷包开粽子品尝。一股香甜的味道顿时将屋子填满。这香味儿不仅是粽子的味道,更是这融进骨子里的家之脉的甜蜜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走进最美古诗词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与你相遇,当真是幸运之至。失落时,是你给我鼓励;彷徨时,是你给我勇气;迷茫时,是你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你是我挥舞的翅膀,带我高飞;你是我奔跑的动力,带我远行;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带我一起游遍千山万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自三国时期而来,流过悠悠历史长河,来到我的眼前。我虔诚地将你翻阅,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大概是因为时光的沉淀吧,你让我品味到了深沉,敛我一身骄狂,去我满心浮躁。静下来,淡然地看过眼云烟,透过重重迷雾,寻找心中那一份追求和志向。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谁在低吟浅唱?回头望,时光的年轮停止在南宋:一位白发的将军,强坐在营帐中,眼里没了平定江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浓重的抑郁和愤慨。是你吗?辛弃疾?你并无回答,但我只当默认。上阵杀敌,征战疆场,报效祖国,这便是你从军的唯一渴望。看那马头嘶吼,金戈锋亮,尘土飞扬,这也是你热血沸腾燃烧的催化剂吧!看百姓和乐,天下太平,这是你就算身死也愿意看到的景象吧!原来,你那一腔悲壮雄浑的爱国情,才是你不被埋没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朵盛世清莲绽放,如阳光照亮了那个盛唐。品味你在理想与现实的一份坚守,一份追求,仿佛得到了一把利剑,劈开了荆棘密布的前行之路。李白,你的一曲豪放与乐观,真是绝世之音,纵然穿透厚重无情的时空沉淀,至今也仍是经久不衰,余音绕梁。我顿然明悟:坚持,并不只是承受痛苦那么简单,持之以恒地坚信理想,付出代价,才有成功的希望。

诗词啊诗词,你为我创造了一片天空,使我能与伟大的人物进行思想的交流。你虽然表面上只是文字,你却是创造者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在纷杂的社会生活里遇见你,欣赏你,是我今生今世的幸运。而我,也只想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承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一条路走几年才不会忘记,一段执念唯有牵挂才不会消亡。

我们家的祖坟在一个半山腰,依山傍水,还有一棵许久没开花的歪脖子树,虽然这里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但我最初的那份喜爱却早已被这年复一年的祭祖消磨干净。每次上山时我都愁眉苦脸的,在心里想着这日子苦啊,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完啊,每当这时爷爷都会看过来,刚开始几次还会严厉的劝戒几句,但后来虽想说,却只是张了张嘴,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其实,让我真正有所改变的是那次,也不知未何,那天,一向铁骨硬汉的爷爷却像个小孩子一样在坟前嚎淘大哭。在这之后,虽还有些厌烦但却不像以前那样表现在脸上了。

前年1月,那是爷爷最后一次带着我们去那儿了。那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雪下兮霜满地。那天,爷爷和我在那棵歪脖子树下坐了很久,很久,久到风不刮了,雪不下了,心不乱了。那天爷爷对我说:满,我知道你不想来这儿,你可能也觉得我封建迷信,但我们这一生总该坚守着什么,也总该铭记着些什么,或许是信仰也或许是那斩不断的根。那天一向快性子我难得安静下来,耐心的听着这个老头讲一些以前的事,他慢慢地说,我静静地听。那天爷爷还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记得将我埋在这颗歪脖子树下。”

腊月二十九,奶奶离开后的第八年,爷爷也离开了我们。我们依据爷爷的话将爷爷埋在了那颗歪脖子树下,奇怪的是那许多年没有开过花的歪脖子树竟然开花了,那朵朵红梅开在了雪地上,也开在了我的心中。

那天之后,我们又去过那里很多很次,没有什么变化,唯一变化的便是原来领路的那个老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父亲,但我总是分不清那究竟是谁,是父亲还是爷爷,那一样的挺拔的背影和一样坚实的脚步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

那天之后,每次祭祖完我总是喜欢在那棵歪脖子树下静坐片刻,回想以前与爷爷在一起的时光,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不是封建迷信是传承

一句话说了一辈子,一段路走了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传统手艺的传承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日路过平江路,遇到一位买豆腐花的老奶奶。于是便抱着尝试的心理买了一碗。一碗下肚,咂咂嘴。虽说犹意未尽,但总与记忆中的味道差了些。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星期天。因为每当这时,会有买豆腐花的老爷爷从村东头骑过来,高声吆喝:“豆腐脑,豆腐脑嘞!”每次我听到这苍老的叫卖声,便急忙拉着奶奶拿着碗,去买豆腐脑。

“小朋友,又买来毛豆腐脑啦!”

“嗯!”我努力踮起脚,好让碗放在车上。

“好咧。拿好,小心别烫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豆腐脑端在我手里,轻轻的来回吹着。豆腐脑在碗中轻轻颤动着,些许的葱花和香菜在上面漂着。我端着这碗豆腐脑,就像端着整个世界。

看着这碗豆腐脑,我的脑中忽然闪现出一副画面:

房子已经很老了,窗户上的报纸早已泛黄,些许的冷风从破洞中吹进来。一位老人站在一个铁锅前,苍老如枯树枝般的手正紧握住一把勺子,费力的来回搅拌着,没转几下便要停下来,急促的喘几口气,再换另一只手搅拌。等烧好后,老人在吧豆腐脑放入一个大碗中静置,等成型后,再往上面撒上葱花、蒜末、香菜碎末等。老人长吁一口气,拿起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望着已经做好的豆腐脑,嘴角隐约浮现出若有若无的笑意。

吃完后,我抬头看了看奶奶又看了看车上的豆腐脑。在一旁和奶奶聊家常的老爷爷就笑着问“吃完了,还想要吗?”“要!”于是,老爷爷又给我盛了大半碗。正当奶奶给钱时,老爷爷却一把推回去,“不就半碗豆腐脑嘛,又不知值个钱,还给什么钱呐。”说罢,也不顾奶奶的再三推辞,骑车向下个村子,叫卖声不觉。

如今,现在买豆腐脑的人都是为了钱而豆腐脑,而不是为了豆腐脑而豆腐脑。它们早已被城市给“污染”了,再也找不到那种令我感动的味道了,再也找不出那种手艺了。

我忽然觉得有些伤感,哪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特色食物渐渐的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水饺、冰糖葫芦、年糕……难道这些手艺都消失了吗?

希望这些手艺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诗词引领我成长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友情

古诗词里的友情,是《渭城曲》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强烈而又深沉;古诗词里的友情,是送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深切而又依依不舍;古诗词里的友情,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热烈而又深厚;古诗词里的友情,是高适别董大时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深情而又潇洒。

如此的友情,壮烈而义无反顾,浓得令人惊叹,在这一首首诗中,我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也学会了珍惜,珍惜友谊的相知。

思乡情

思乡情是什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份渴盼;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缕惆怅;亦或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望眼欲穿?

思乡情在游子的心尖缠绕着,绵延着,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在这一首首诗中,我体会到了乡情的可贵,也懂得了享受,享受着亲情的美好。

山水风景

诗人迷醉在竹里馆中,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深幽环境实着令人着迷;他在西湖旁边聆听,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欢快场面让人好不向往;《鹿柴》里的那一座空山,《望庐山瀑布》中那如银河般的瀑布,《山行》里的枫林霜叶,在我脑海里模糊成了一幅幅淡淡的素描,越欣赏,越觉亲切,在一首首山水诗、田园诗中,我爱上了大自然。

人生的道路上,是它——恒美的古诗词,一直陪伴着我,引领着我去体会人生的种种美好情愫,引领着我一天天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传承中华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又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了,我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下车后,我们穿上了老师为我们准备的四种颜色不一的古代服装。总体分为白色、蓝色、黑色、红色四种颜色,我们班的女生穿了白色的服装,男生穿了蓝色的衣服。接着,我们就向大足石刻前进。

走进大足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雾朦胧的景色,接着迎面扑来的是一阵凉爽的风,最后再吸一口气,这感觉就如同吃了一块薄荷味很重,去不至于呛鼻的糖。雾蒙蒙的景色、凉爽的风以及清凉的空气,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戴上了耳麦。在我们正好奇这个耳麦时,耳麦里想起了老师的声音,老师指引我们来到了一张张桌子前,这不是我们平常用的桌子,桌子上平摆着一张水写字帖,用中性笔写着两个大大的镪铮有力的“人”字,字帖的两旁各放着两卷书。这时,一位老师站在桌子上,拿着话筒,告诉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拜孔子。老师教我们扶手,也就是右手在左手前面,放置胸前,手臂打直,向孔子行了三礼后,就是拜老师、老师回敬。然后老师让我们照着字帖上写下“人”字,写完后,便让我们拿起书卷,轻轻翻开,第一眼看见就是“弟子规”三个醒目的大字。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弟子规。这整个过程显得那么庄重、严肃。最后一个项目,也就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点朱砂。吴老师用食指轻轻蘸了一下朱砂盒里的朱砂,随之,食指头上便沾着红色的朱砂,再轻轻点了一下我们的眉心,就这样,每个人的眉心上都冒出了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我们互相望了一下对方,大家都捂着嘴笑了。

接着我们又去体验和听导游讲了一些项目和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千手观音。当我看见了闻名已久的千手观音,我大吃一惊。古代很多人刻千手观音都没有刻到一千只手,而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的的确确刻了一千只手。我虽然没有一只手一只手的挨着数,但是这密密麻麻的手,让没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也会一身鸡皮疙瘩。这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一千只手中都有一个眼睛,而一千只手都拿着不同的法宝。虽然经过多年的风蚀,但是大致模样还是看得清,然而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后,千手观音殿变得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宏伟。令人不得不赞叹人类巧夺天工的手艺。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大足石刻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也让我懂得了更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它还让我学会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弘扬中华美德传承八婺好家风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最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却又很多人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都说孩子是父母心头一把刀。儿时的调皮,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奔波,何时才能让父母省心呢?只有人到中年,自己有了孩子,才能感知父母当年的恩情。而此时的父母已过花甲之年,身体大不如前,还能陪伴我们多少年呢?因此孝顺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

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 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见面,每天只是电话的问候,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

现在,家风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家风是个古老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