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鲁迅交谈作文(经典20篇)

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___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给鲁迅的一封信。

浏览

5876

作文

1000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

平日翻阅先生的书,脑海常浮现先生削瘦的面容,抽着烟,坐在藤椅上沉思。先生所思所想关乎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代表民族的理性的思考,字里行间所透露出尖锐的思想,如一把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先生生活的年代过于动乱不堪,相较之下,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虽无法体现当时社会的压抑与黑暗,阅读先生的文字,却看到了一颗火热的心在有力的跳动着。先生的目光却是冷峻的,面容也是严肃的,终日沉浸在自我的思考中,先生是忧国忧民的,记得当年先生东渡日本学医,后深思国家衰败,需有人拯救,先生弃医从文时曾说过一句话:“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懦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先生看到了国民的愚昧,想到了国家的衰败,便弃医从文从国人的精神上彻底根治铲除传统的劣根。我没有先生的那般觉悟,也没有先生那种勇气,心中有所不满和怨气,只是吞下肚,仅供五脏六腑之间交流。

先生家乡是绍兴,先生的文章里也可见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先生十七岁时便走出故乡,走出封建制度严格的大家庭去求学。学生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感,对当下的我们而言,十七岁正是思想幼稚满脑尽是一些不切实际想法的年龄,尚无成熟的思想,自是无法对一些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况且,这个年龄的我们还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先生那会却早已上了新式学堂,以优异的学绩被派遣前往日本留学。而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现在,我们却抱怨学习太苦太累,盲目地追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未来的理想,被美好的生活冲昏了头,却还在那大拍打着桌子发泄心中的不满。可以说,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觉悟却在后退,还洋洋自得地夸耀着“新人类,新思想”,不曾发现自己已远离精神文明之后一大截。

先生,如果说当时的国家社会由于落败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人们尚没有新思想的涌现是因为诸多因素,当和平年代所产生的扭曲的新思想却是病态的,是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渐渐忘却了精神境界的存在,目前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先生这样有尖锐的思想,有深刻的目光的人,再将来不会再有第二人,不会再有达到先生思想高度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全文共 2799 字

+ 加入清单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念鲁迅

全文共 1545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在近现代的中国,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永远不能跨越,不能忽略!他就是鲁迅!

先生的名字,曾唤醒了多少沉睡的心灵,燃起了多少人的希望,激起了多少人的斗志!先生参加各种民族革命活动,曾经漂洋过海,一路追寻到日本求医,希望拯救国民的体魄,健壮国民的体质,让世界重新审视这头沉睡的东方雄师!但是,当强健的国民在窒息的铁屋子里沉睡,在行将没落的帝国里面对即将毁灭的命运而麻木不仁,先生的心灵震撼了,他毅然放弃了医学救国的梦,拿起了一支铿锵有力的笔,走上了文艺救国的艰难征途!他“横眉冷对前夫指”:他的文字是投枪,他发射一串串猛烈有力的子弹,靶心是旧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他的文字是匕首,用犀利辛辣的刀锋刺向敌人的心脏。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把宽容和爱都无私的给了民众,给了青年,给了战友!他关注〈〈故乡〉〉的变化,他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他为青年的牺牲哀痛,提醒世人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他为革命先驱者摇旗〈〈呐喊〉〉……他吃下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中国精神的支柱!

看着先生的文章,胸腔中涌动的除了愤慨,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家国的责任;读着先生的身世,心海里翻滚的除了伤悲,更多的是奋斗的激情和开拓的勇气!先生的"百园"已经荒芜在岁月的风沙里,而我心灵的田地里却永远有一块水草丰茂的乐园,它开着纯真的童年之花,布满孩提时代天真烂漫的青草;先生的"故乡"已经在时光的河流里改变了最初的模样,可是我记忆的河床上依然流淌着关于希望的乌篷船,我灵魂的水面上,依然闪烁着关于世上之路本是人开拓而有的浪花!先生的那"一件小事",在漫天翻飞的书页里也许已渐渐湮灭,但是,我脑海的收藏夹里却永远珍藏着这样一件微小的事情,一直珍藏着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这是一罐值得我用一生的光阴来吸收消化的精神养料!

先生,您笔下的祥林嫂已经在鲁镇新年的鞭炮声里悄然远去,一个人人平等的新时代已经赫然挺立在新世纪!先生,您也无须再为鬼神究竟有无的问题而伤神费力,神五""神六""神七"已经在太空给我们做了最正确的解答!先生,您一生追寻的强国救民的梦想已经在我们这里变成现实:看,2008,四川汶川,大地无情的撕裂了我们的家园,而我们的民众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无私的爱和赤诚的心捍卫了民族的顽强不屈,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中国!看,2008,北京奥运会的闪耀登场,胜利落幕,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这头东方的雄师发出了最有力的咆哮!

先生,您的心在未来,在我们这些明天的孩子们身上,先生的希望就是我们肩头的责任,我们勇于担当!先生,您就放心吧。我们,新世纪的孩童,新世纪的希望,新世纪的花朵,我们幸福的成长在祖国和谐美好明媚如春的大花园里,我们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更远的远方进发!

第二篇:纪念鲁迅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地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

鲁迅曾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从文,他认为学医虽能拯救人们的生命,但不能唤醒人们的思想,决定用笔为武器,在黑暗中战斗,唤醒人们的爱国思想。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一首诗?有的人?。充分反映了反动统治者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而对于鲁迅先生崇高而感人的光辉形象,则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赞扬了鲁迅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先生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鲁迅,我常常不由自主的肃然起敬。他那不屈的精神已注进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田。

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变的,一出生便受尽瞩目、宠爱,但好景不长,在其祖父因事入狱后,便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童年。后进入南京矿物学堂,后又公费至仙台留学,最后弃医从文,致力于中国的文化革命,成为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上海。

多少年过去了,新中国也成立了六十多年了,鲁迅先生面临的那个民族危难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国人也早已不是那个面临民族危亡,同胞被杀害却“目光呆滞、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了。现在的中国人以祖国为自豪,为了维护祖国荣誉奋不顾身。鲁迅先生第一声呐喊仍在给我们力量。

李敖说鲁迅是世故的;林语堂说鲁迅“老而愈辣”,还有梁实秋、陈西滢之流,说鲁迅为人偏狭,睚眦必报,其文,刻薄尖酸。诚然。鲁迅先生用一种无形的利器,尽自己最大努力抗争。

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若他真用血肉之躯去参加革命,那留下的会是什么,依旧如此?一个人的绵薄之力能改变什么?这无异是送死。所以,他选择了拿起笔,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自己对革命的热忱,用所谓的“冷嘲热讽”来唤醒国人,与那些有识之士携手,凝聚集体的力量。鲁迅先生是毅然的、是智慧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做到了,他也曾独自在深夜彷徨,可他最仍旧坚持了,坚定了。那份革命的希望之火依旧在那燃烧着,永不熄灭。

鲁迅先生的文章言简意赅,满含思想,绝少废话,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他的文章不是那些用来调笑的佐料,是真正的思想、哲理,甚至是一份赋予的责任。所以那些看客们说其无味,怎奈其中真知又岂会让人轻松,那其中严肃的责任是一份重担,有识之士会奋力承担。那才是真正能读懂鲁迅先生文章的人。

鲁迅先生,他值得人民称之为“民族魂”,它值得毛泽东评价为“中国第一等圣人”。

他有思想,有见识,有智慧。也许他在某些事上有些许偏激,处理不当,但无损其在思想上的见解,以及对革命的关注,对未来前景的期待。

鲁迅,用《呐喊》唤醒世人,用《朝花夕拾》缅怀过去,用《野草》点亮革命之路。他无愧于那个崇高的称号:“民族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童眼看鲁迅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以前在我眼里鲁迅只是一个朴素的作家,跟别的作家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在他的追悼会上,从人们的失声痛哭中,我体会到了鲁迅的伟大。

后来我学了一些他的文章,虽然有些看不懂,但是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对旧社会的厌恶和为以前的人心灵的麻木心疼。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这么小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道理,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说他,我很为他幼小的心灵痛惜。 鲁迅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他永远都是先为别人着想,就连生病也一如既往。我很佩服他,也很尊敬他,我想这会持续一辈子。因为他是我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梦见鲁迅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梦里,我见到了鲁迅

他背对着我,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瘦瘦的身体透着一种慑人的气质。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仿佛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似乎听到了声响,鲁迅先生转过身来。他的胡须浓密极了,像极了隶书写的“一”字,皮肤黄里带白,好似大病初愈的病人般憔悴,但是精神很好,目光炯炯有神。

我之前就阅读过他的很多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朝花夕拾》。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书中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一瞬间,我似乎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

我走上前,先是礼貌地躹了一躬,然后说:“鲁迅先生你好,我之前阅读过你的书———《朝花夕拾》,我想知道你当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本书的呢?”

鲁迅回答:“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许多严重威胁,封建观念深入人心,民心动摇不定,正处于灾难深重、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我见到了许多平民百姓被压迫的事件,感到十分心痛,我希望可以用手中的笔去与封建专制进行对抗,去唤醒黑暗中的人们。”

我又说:“那你觉得你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呢?”

鲁迅回答:“我13岁那年,祖父因涉嫌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需要钱来打点,而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因此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家道一衰败,家族人一个个都换了个嘴脸,使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对于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感受。这段痛苦人生经历使我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我能深切体会到我的变化,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是被逼的、无奈的。对此我并不讳言。”

我感慨地说:“《朝花夕拾》里许多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到可悲,感到封建专制社会对人们的毒害至深,以及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让我感触很深。”

鲁迅突然严肃起来,说:“是的,我是根据亲身经历来写这本书的,当代社会发生了许多事让我感到痛心,每件事都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平民的愚昧、麻木、迟钝和无知。唤醒人民成为了我的愿望,哪怕不能带枪上阵,我也坚信手中的笔同样有着不小的力量,去为之奋斗,正如我在《呐喊》中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讲完便离开了。

这个梦里,我与鲁迅的对话不多,却给了我很多感悟和记忆,弥足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心中的鲁迅作文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我心中的鲁迅是一个关心爱护青年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大文豪。鲁迅一生中写了很多的书。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从他的谈笑风声中就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是一个十分值得尊敬的人,他处处都为别人想着,真像他自己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十分关心别人,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从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重活总是留给自己干。一次人力车车夫受了伤,鲁迅先生不但给他包扎,还给他了一些钱,让他休息几天;还有一次,一位青年买书时,因为钱不够,十分犹豫,鲁迅不但把书以便宜的价格卖给了他,还免费送给他了一本自己翻译的书。

鲁迅先生十分伟大,不像有些人把人民当作牛马,高高的骑在人民的头上,得意洋洋的说:“呵!我多伟大。”但是迟早有一天人们会把他摔垮。

鲁迅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为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一心想着的是祖国和人民,人们永远都会记住他。

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是我们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鲁迅,我会向您学习?,为中国的发展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早日变得繁荣与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决定去游鲁迅故里。

来到鲁迅故里,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祖居。那是周家的老台门。跨上台阶走进里面,进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大客厅,叫德寿堂。是用来会见重要客人,结婚和祭祀的场所。再走进去,有许多数不清的屋子。有主人的卧室,小会客房,琴室,书房,沐浴室,老式的厨房等等。可以想象当时周家的气派和它当时的社会地位。

走出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它的原名叫三余书屋,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读书。后来改名为三味书屋,大概意思是探索诗书中的深奥意义,体会它的意味深长,使读书越来越有滋味。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很刻苦,很勤奋。而他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也就是在书房的最里边。那时候读书是很枯燥的,老师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讲课。有些学生因为坐在最外边,所以经常溜到外面去玩。而小鲁迅他要求坐在最里边,这样,他要是一离开座位就会发出声音。被老师发现的话,就会受到惩罚。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

鲁迅在他的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因为有一次因为爸爸生病,鲁迅给爸爸去买药,所以上课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惩罚。小鲁迅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而时刻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迟到。

在三味书屋,鲁迅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直奔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里面大致跟鲁迅祖居差不多。先是一个大会客厅,然后是一间间的屋子。有鲁迅和他的弟弟们的卧室。再走进里面就是百草园了。这里有鲁迅童年的故事。一片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低低的矮墙。在低低的泥墙根下,鲁迅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乌。在冬天的百草园,更是有另一番乐趣。小鲁迅和他的童年伙伴闰土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再过去一点,当然还有光滑的石井栏。小鲁迅经常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亲要把他送到城里最严厉的学校----三味书屋去读书。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那里陈列着许多鲁迅的作品,和见证鲁迅一生奋斗的照片和书籍。

今天,让我更多地了解了鲁迅。我很自豪我也是绍兴人,因为鲁迅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

丁逸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假如我见到鲁迅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22年的一天,我坐着高速飞机来到了荒芜人烟的沙漠。在漫步时,我发现了一个机器,我拿着它回到了家,才发现这是一个学习时空机,上面有许多写有名人的按钮。我们刚刚学完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我心中充满了敬佩和仰慕之情,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按动了一个通往鲁迅先生家的按钮。突然,我有了一种飞的感觉。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我的周围只能看见一座座草房,街道上也十分冷清。在我的面前有一座更加简单的房子,我便走向书房模样的房间。我发现这个书房很简陋,但是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在书桌前,有一个人正在写作。我猜他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一点没错,鲁迅先生长着很密的胡子,从目光中看他是个严肃而温和的人。我当时自豪极了,因为我亲眼见到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当我来到他身旁时,他反应了过来,问我:“你是谁呀?”我说不出来了,因为我没有和真正的鲁迅对过话。我说:“我叫……石……东泽,我想……问您几件事。”“好吧,你说吧。”这时我才大胆起来。 “请问,你为什么学医呢?”鲁迅先生慈祥的看着我:“啊,我之所以学医,是想救治像我父亲那样的病人。”“那你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呢?”“是因为有一次,我在课前看了一次幻灯片,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非常麻木。我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时我才意识到,身上的虚弱可怕但可治,可精神上的麻木不仅可怕还不可治。如果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就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意识,于是我才弃医从文。”我深深的点点头,然后又好奇地问:“那为什么您的笔比别人的枪更厉害呢?”“因为我所写的都是激励人民觉醒的文章,所以敌人会害怕。”“那您的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我急切地问。“这个简单:要反复研读有关材料;根据材料拟出合适的题目;根据题目拟出中心思想;再加一些想象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我恍然大悟,如获至宝,激动的说:“谢谢您,鲁迅先生。”

我们越谈越有兴趣,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不得不跟鲁迅先生要说再见了,可我怎么舍得这位大文学家呢?可是,按钮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我只有恋恋不舍的离开这里,但这里给我的收获我都全部带了回来,我要把鲁迅先生告诉我的方法全都告诉我的同学,使我们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鲁迅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3883 字

+ 加入清单

一、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主席《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自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主席。”毛主席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话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林语堂: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 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 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二、 鲁迅求学、读书。

(1)、求学:

1904年9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142人中排68名。1906年3月、4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弃医从文。

1906年 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独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都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千多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1912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50多元;1926年一块银圆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块银圆合今35元以上。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本文采用一块银圆平均合今人民币40元的估算值。)

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收入的平均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可见读书、购书、写书、教书,是鲁迅一生始终不渝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嗜好。

图书,是鲁迅最珍惜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帐,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

三、鲁迅的老师

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先生”之中,他写过的,自认为对他影响很大的有三位:

第一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第二位:《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先生。

藤野先生介绍: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第三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

四、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五、鲁迅先生的几个特点

1、勤奋博学

夜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

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2、 关心青少年。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做到。

3、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4、毛主席称赞他的三种精神:

六、学过的鲁迅作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同样,也表现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无趣。

2《社戏》

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任命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主要讲鲁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反映了鲁迅对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篇文章,反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4《故乡》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5、《风波》

小说描写了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展示出当时农村的真正面貌,揭示了封建帝制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刻画了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九斤老太的形象。

《自嘲》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

俯首听命。

《自题小像》 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 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七、作文片段

1、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停止思考,永远闭上了眼睛。然而——七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辉里,无时无刻不会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一生战斗不息,以笔为枪,不倦的向旧势力发出挑战;他伏首甘为孺子牛,对青年人总是无私的呵护。人们诵读他的着作时时常感到惊悚,因为在作品里人物的身上经常发现自己的影子。它象皮鞭一样考问着人们的良知,“仿佛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教人惭愧,催人自新。

诗人臧克家赞美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广大的人民心里,他代表了民族魂!

2、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3、(请摘抄《详解》九下第五单元提示):

八、结束语:

走近鲁迅,我们会慢慢理解:他的家族是怎样从小康堕入困顿的;了解他的亲情和爱情。 走近鲁迅,我们看到了:先生是一个多么勤奋刻苦的求学者。

走近鲁迅,我们受到有益的教育:他对恩师有着怎样的感恩和怀念。

走近鲁迅,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原来鲁迅先生是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如此多面的普通人。 走近鲁迅,我们从他的交际中真切的感到:他的确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文学大师。 走近鲁迅,我们会再一次拜读先生的作品,重新感受其作品的博大精深。

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殿堂!

[关于鲁迅的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鲁迅《明天》有感

全文共 1612 字

+ 加入清单

一谈到明天,我们往往是畅想美好的心愿,明天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然而贫苦无助的单四嫂子盼望明天病儿的情况能出现好转,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丧子的更大不幸。《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故事的时间简单而集中:三个晚上两个白天。第一个晚上写守寡的单四嫂子守护生病的儿子宝儿,期盼天明宝儿的病会好一些;第二天单四嫂子带宝儿去看病,结果下半天宝儿便病死了,到晚上单四嫂子守着宝儿的尸首痛哭直到天明;第三天下午宝儿出葬,到晚上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思念自己的宝儿,想做一个见到儿子的梦……但即使做了这样的梦,又怎样呢?宝儿已死,守寡的单四嫂子,在一般人看来,甚至在她自己看来,还有什么希望呢?小说的开头,说鲁镇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

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门都关上了,唯她例外。这当然不能用中国妇女传统的勤劳来诠释。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春秋笔法,这恰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惨的景象。这灯光不仅闪耀着一个贫苦人家的艰辛,更闪耀着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他们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所以他们都早早地关上了家门,尽管未必真的睡觉。《明天》这部作品深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灵魂的暗淡。单四

嫂子丈夫死了,靠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宝儿,她之所以还有忍受煎熬的勇气,唯一的力量就是源于儿子——宝儿,当宝儿天真地说“妈!爹卖馄饨,我长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她那悲苦、寂寞、凄凉、破碎的心便感到无限的温暖,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最终儿子的离去就彻底地打碎了她的梦想,也将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在封建社会,寡妇的生活是十分可悲的,不管她们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加予她们的枷锁。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窒息,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以防老送终。可是在生活贫苦的情况下,一个刚刚三岁的小生命是何等的脆弱。然而当宝儿死了之后,她什么也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太大的房子四面包围着她,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她,叫她喘气不得。”。第二,世人的冷漠。“还有些古风”的鲁镇,人们之间没有关爱,愚昧、麻木、无知、冷漠、损人利已成为社会的通病。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而是风刀霜剑紧相逼迫,迷信、庸医欺骗了她纺纱的可怜积蓄,害了她儿子。“动过手开过口的人”吃了她的丧家饭,使她既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又耗尽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可怜的钱物,她在精神和物质上都陷入绝境。这令人心寒。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毙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司命之所属,非医药所能挽救。何医生开的方单的药材,非要在贾家的济世老店才有,这说明何、贾两家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挫节连锁关系。并非鲁迅认为这个社会人心惟危,而是这个社会确实人心惟危,只是人们觉察不到而已。人

们都病态的气氛中混沌地接受了这个社会麻木的生态环境。这正是作者要我们直面和愤怒的所在。当整理完宝儿的装殓后,王九妈掐指推敲,终而没有想出缺少什么了。但真的没有缺少什么了吗?死者长已矣,而活着的人呢?这是先生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鲁迅通过《明天》中的王九妈等一系列贪婪、庸俗、自私、势利者形象,说明世界的冰冷,人与人之间道德的缺陷。同时也说明黑暗的社会不改变,明天绝不会带来希望,要想明天带来希望的现实,只有起而“扫荡这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种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鲁迅祝福词语

全文共 26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积累词语知识,可以帮助各位更好掌握所学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词语,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百无聊赖】

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

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

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

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

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

深陷。窈,幽深。

【惴惴】

忧惧不安的样子。

【祝福】

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祝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

【气象】

景象,光景。本课用法:“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例句:

1、“里面有气象万千的活动,也有容光焕发的人物。”(吴伯箫《说读报》)

2、“如今劫后重来,修复后的岳王庙显得更加巍峨辉煌,气象万千。”(袁鹰《青山白铁之间》)

【钝响】

沉闷的响声。

【送灶】

旧社会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作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祭送灶神,叫送灶。这是一种迷信习俗。

【幽微】

微弱;轻微。本课用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例句:“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旧唐书·方伎传·许胤宗》)

【寒暄】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本课用法:“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例句:“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吴敬梓《儒林外史》)

【投机】

形容见解相同。本课用法:“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例句:“后见话不投机,只好搭讪着出去。”(《官场现形记》)

【烟霭】

这里指烟雾。

【朱拓】

用朱红色的颜料从碑刻上印下文字或图形。

【间或】

偶然,有时候。本课用法:“只有那眼珠间成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例句:“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何其芳《雨前》)

【纯乎】

纯粹。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例句: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们都十分诧异。

【悚然】

恐惧的样子。

【踌蹰】

犹豫。

【支梧】

现在写作“支吾”。

【委实】

确实;的确。

【怨府】

怨恨集中的所在。这里指埋怨的对象。

【逍遥自在】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逍遥:安闲自得,没有拘束。本课用法:“然而—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例句:

1、“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红楼梦》)

2、“也有的吹成细长条,好象半透明的银鱼,在蓝空里逍遥自在地飘浮着。”(萧乾《草原即景》)

【云散】

比喻人们的飘零分散。是“风流云散”的省略说法。《红楼梦》第106回:“众姐妹风流云散,一日少似一日。”

【谬种】

坏东西。这是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诬蔑。

【淡然】

漠不关心的样子。

【形骸】

人的形体。

【怪讶】

奇怪,惊讶。

【中人】

旧社会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其中有些人以此为职业,从中牟利。

【月白】

浅蓝色,接近白色。

【周正】

端正。

【顺着眼】

垂着眼,显出顺从的样子。

【定局】

事情确定。这里指雇佣关系确定。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可引申比喻犹疑不决。

【淘箩】

江南一带用竹篾编成的淘米用具。

【宽洪大量】

形容待人宽厚,气量很大。本课用法:“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例句:

1“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三国演义》)

2、“奶奶素日宽洪大量,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红楼梦》)

【折罪】

抵罪,赎罪。

【新正】

农历新年正月。

【一注钱】

一笔钱。

【里山】

深山里面。

【出格】

言语行动超过一般,与众不同。本课用法:“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例句:

1、“她刚二十三岁,脸模子如花似月,在青龙洞是出格的漂亮。”(韩小功《回声》)

2、“这首诗的新意,在于诗人处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犹春意满怀,异想天开,突破年龄的界限,忘却身上的缧绁,跪在床上和儿童大耍出格的游戏。”(吴嘉《流沙河归来辞》)

【回头人】

旧社会对再嫁寡妇的轻蔑称呼。

【絮絮】

说话唠叨。

【门槛】

门限。

【但是】

只是。

【呜咽】

低声哭泣。

【驯熟】

顺从,熟悉。本课用法:“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例句:“月亮地里,这个一百八十多呎长的人面狮身大物件显得那么安静,又那么驯熟。”(杨朔《金字塔夜月》)

【桌帏】

办婚丧事或祭祀时,悬挂在桌子前面用来遮挡的东西,多用布或绸缎制成。

【鄙薄】

轻视,嫌恶,看不起。本课用法:“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例句:“欣泰(张欣泰)、子真(范镇),并希古胜文,鄙薄俗制。”(钟嵘《诗品》)

【纯熟】

很熟练。本课用法:“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例句:“庞秋炳纯熟地背诵道:‘基本吃素,饭后走路,心胸开阔,劳逸适度。’”(吴强《夜深了》)

【怔怔】

这里是因吃惊而失神呆住的样子。

【咀嚼赏鉴】

细细地体味和欣赏。

【唾弃】

鄙弃、吐唾沫表示鄙视。本课用法:“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例句:“要唾弃林彪、‘四人帮’的一切花言巧语,唾弃他们的奇谈怪论,连同他们满脸的金粉和如簧的巧舌!”(白朗《唾弃他们》)

【善女人】

指信神吃斋念佛的女人。

【独语】

自言自语。

【拗】

“扭”的意思。

【蹙缩】

皱缩的意思。

【强】

固执,不服劝导。

【阴司】

迷信传说中的阴间官府。

【替身】

旧社会的迷信习俗,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魂,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替赎罪,这人或物叫替身。

【庙祝】

庙里管香火祭祀的人。

【炮烙】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伶俐】

聪明;灵活。

【初夜】

上半夜。

【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

歆,这里指神享用祭品。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甜酒。香烟,指香烛的烟火。意思是(祝福的时候),天地间的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

【蹒跚】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鲁迅的故事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下面是关于鲁迅的故事一则,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心目中的鲁迅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这么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一件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像一个隶体写的“一”字。他,就是我十分敬佩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写出了许多名着、文章。就在鲁迅先生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写的文章写后记。逝世前一天,还要记日记。正是因为鲁迅先生这种与黑暗斗争的精神,使毛主席十分敬佩他,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是一个关心人民的人。

有一次,一位车夫的脚被玻璃碎片给扎伤了,被鲁迅的侄女的爸爸看见了,他告诉了鲁迅先生。不久后,他和鲁迅先生一起拿了绷带、硼酸水给了那个车夫治疗,侄女的爸爸先夹出碎片,鲁迅先生再用硼酸水洗干净,敷上药,包好绷带。之后,把剩下的药和绷带给了那个车夫,又给了他些钱,鲁迅先生叫他在家里多休息几天。

鲁迅先生死了以后,他的女佣阿三回忆鲁迅先生生前所做过的事,她说,鲁迅先生逝世之前,病的十分严重,还三更半夜写文章,可鲁迅先生依然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劝女佣阿三多休息,不让她干重活。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他那关心大众人民,关心后代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继承鲁迅先生精神作文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 ,我终于再次在优习发文章了。首先,我要告诉大家 我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一部神作 ,这部动漫叫做妖精的旋律,看完它我突然间唔到了真理。另外就是我懂得了我们学生的使命。

我们同学大家长大后都要干什么呢?有的想当宇航员 ,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有的想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培养新的栋梁;有的想当科学家,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跟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料。其实,不管你选择哪个职业只要为祖国效力就好。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各种问题正在困扰政府。我们出生下来就背负着一种使命,就是为国效力,做祖国的栋梁。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平凡一生。我们不平凡,但我们不能把功名和钱财放在前面,我们要彻彻底底地懂得人生活的意义。我们要抗拒钱财等庸俗物质的吸引,彻彻底底为国家、人民服务。我们要学习雷锋与鲁迅,学习他们的精神。你别认为:你现在还小,不能为祖国效力。其实,我们虽然还小,但是我们可以学习鲁迅、胡适和李大钊等人,可以在优习里、微博里宣传些这种思想 ,最好和我一样:我打算由写作来提高全民素质。

我现在正打算创一个社,叫做进步写作社,想和我一起为国家贡献力量、作祖国的栋梁的加!我期待你的加入!发纸条给我吧,也请加我的QQ!别忘了写备注!

[继承鲁迅先生精神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心中的鲁迅作文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这个在我心中模模糊糊又清晰可见。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么普通,事迹那么特殊。笔作武器,精神的使者,心中的火把。

也许鲁迅并不是身份特殊,而是事迹特别,与众不同罢了。

可能人的“身份”是相同的,但事迹不可能完全相同。鲁迅,一个把时间看做金钱,不!应该看作是一切。为了挤出一点时间来写作,做精神的斗争,不光拯救了人民,也挽回了民魂,但他却为祖国付出了生命。

爱国胜于自己的幸福,心被祖国纠缠,为祖国舍去了自己完美的家庭,在某种意义上,他用自己照亮了黑暗的世界。在人们的脑海里浮出奋笔为国的情形。

鲁迅的样字,在我心中是一个黄皮肤,一字形胡子,不时尚,但非常朴素。身穿一件件米色长衫,永远带着微笑。

人民心中,他是一把伞,遮挡了风雨;他是一盏灯,点亮了心灵;他是一棵树,矗立在我心中。

鲁迅的财产是精神,是一比不可摧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游鲁迅故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了鲁迅故里

一大早,就有三辆大巴车早早地等在学校门口。我们乘坐的是4号车,可是老师让我们先到教室集合,再统一上车。到了教室,我看见已经有20多个小朋友在了,老师则没来。又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来,这时候,人已经特别多了。等到人都到齐的时候,老师说:“大家排队上车吧!”大家立刻欢呼起来,我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到了鲁迅故里,车子停了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下车了。我们首先去了鲁迅故居,里面有好多鲁迅用过和看过的东西。第二个参观的是三味书屋,里面有鲁迅在课桌上刻过的“早”字。不过,课桌不像我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是用木头做的,因为那时还没有不锈钢和塑料做的课桌呢!第三个去参观的是百草园,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几百种草,数来数去也只看到十几种草,并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几百种草,我有点失望了。

参观完百草园之后,老师就带我们回学校了。路上,大大小小的店铺在嘈杂的人群中高声叫卖着。臭豆腐、羊肉串和冰淇凌的香味直扑我们的鼻子,馋得我们都直流口水。可是,我们不能买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溜走”。

鲁迅故里是绍兴的一处名胜古迹,我们要爱护它们,更要尊重他们。绍兴是一座千年古城,除了鲁迅故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周恩来故居、大禹陵,还有蔡元培故居等等,真为自己生活在绍兴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鲁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下午,阳光明媚,妈妈带我和姐姐去鲁迅故里玩。到鲁迅故里,我们看到了好多游客。妈妈说:我们就跟着导游阿姨吧,这样就可以知道得更详细一些了。

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那里有好多房子,我还看到了他们的厨房里有大灶和小灶,还有一些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然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那里其实是鲁迅爷爷的老师——寿老先生的家,厅堂上挂了一张寿老先生一生唯一的照片。我看到了鲁迅爷爷读书时用过的刻了“早”字的桌子。导游阿姨说:当年鲁迅爷爷为了给他爸爸买药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了,鲁迅爷爷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走出三味书屋,路边在大声地叫卖臭豆腐,我馋了叫妈妈给我们买,嗯,真的好香又好吃。

接下去我们去了鲁迅故居,我看到了天井里有一块石板,问妈妈:“这个是不是做仰卧起坐的地方呀?”妈妈和姐姐都笑了,说这个是洗衣服的地方,旁边还有好大一只缸呢。故居后面就是百草园了,那里有高高的皂荚树和光滑的石井栏,还有好几棵一百多岁的老树呢。有一棵柿子树,它旁边的牌子说有一百多岁了,可是跟其他一些同样年龄的樟树相比,它怎么会小那么多呢?好奇怪!我问妈妈周老师上次拿来的小柿子是不是从这棵树上摘来呀。在园子里我还看到了好多竹子,而且它们身上都写着字,妈妈说这些字都是游客用刀刻上去的,那么这些竹子一定会很痛吧。我们要保护树木,不做这种坏人。

要回去了,我和姐姐还跑去和铜像拍了好多照片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鲁迅的作文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刚放假,爸爸就让我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这几篇文章。我撅着嘴接过书,不情愿地翻看起来。看着看着,我渐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时,妈妈悄悄告诉我,假期里我们全家准备到鲁迅的故乡绍兴游玩。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绍兴。不必说醇香的黄酒、甜美的龙须糖、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也不必说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沈园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单是鲁迅故居的百草园就让我迫不及待、心驰神往了。穿过堂屋,我终于站在了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中了。高大的皂荚树、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似乎在向我讲述鲁迅小时候的淘气。百草园不远处就是三味书屋,看着屋里画着梅花鹿的古画和古朴的桌椅,我耳边似乎听到了人声鼎沸的读书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在这里,文坛巨匠鲁迅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天,我们去了根据鲁迅文章所描绘的内容修建的鲁镇。在这里,我参观了狂人日记馆,又到当铺当了一回伙计,还在土谷祠看到了阿Q的栖身之所和祥林嫂捐的门槛。当我随着人流走到风情街时,一抬头便看见赌场的屋檐下站着一个人,穿着破衣烂衫,戴着一顶破毡帽,神气活现的,哈!”阿Q !“我连忙走上前去,学小D一样揪住他的辫子和他嬉闹。告别阿Q,没走几步,在路旁的咸亨酒店里坐着的不是”孔乙己“吗?他穿着长衫,戴着眼镜,青白脸色,一脸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一手端着酒一手拈着茴香豆。我跑过去,拿了他一颗茴香豆,他连忙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摇头说着:”多乎哉,不多也!“”阿毛!阿毛!“只听见一阵呼唤,原来是”祥林嫂“拄着竹棍在找阿毛呢。正当我一愣神的工夫,”祥林嫂“一把拉住了我,原来她把我当成阿毛了……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这次绍兴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它让我离文坛巨匠鲁迅先生那么近,它让我离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近,它让我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人物那么近,我觉得非常充实、非常开心、非常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心中的鲁迅作文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大文豪,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总喜欢穿一件中式长衫,长面浓密的胡须成隶体“一”字,他就是鲁迅,我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先生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学者,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与散文诗集《野草》等也非常有名。我读过他的小说《故乡》,小说塑造了一个机灵聪明,见多识广的闰土,闰土刺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鲁迅不仅写了很多著名的作品,还翻译了很多外国作品:包括苏联文学作品《表》《毁灭》,荷兰作品《小约翰》。鲁迅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者啊!

鲁迅还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他不像有些作家一副自命清高,冷冰冰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关心:他关心在寒冷天气还要拉黄包车的车夫,车夫的脚被碎玻璃扎破了,他会细心为他包扎上药,并给车夫钱让他在家休养几日。他关心生活窘迫的青年,萧红从东北流浪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内心凄凉,生活无着落,是鲁迅无条件地关怀她,处处照顾她,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使她在文坛上健步奔跑,最终成为了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他关心侄女周晔,周晔没有好好读《水浒传》时,他用委婉幽默的语言劝诫她,读任何书都不能囫囵吞枣。鲁迅先生真是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人。

鲁迅一生勤于创作,不管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在身体状况多不好的情况下,他一直用笔作武器,去和黑暗的社会斗争,他是一位坚强的斗士。到了晚年,他把时间抓得更紧了,总是夜以继日,不知疲惫地工作,白天要为生计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有时一天都只是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下看书就算睡觉了。他病逝前不久,一直发高烧,体重也越来越轻了,但他还是没有停下来,一直忙于写作,用笔作武器与黑暗的社会战斗。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他人的时间。他曾说过:“节约时间,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的确,他就是一个越老越顽强的斗士。

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这句诗恰好也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面对真理,他不怕社会上不同声音的指责。对人民,他是全心全力,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正因如此,他才广受人民的喜爱。海燕剧社给他写了一幅挽联:“在大众心目中是永生的。”我也这么认为,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时代,但我对他的尊敬仰慕之情是一样的。他这位有才华有气节的战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鲁迅《彷徨》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170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买《彷徨》大约是十年前,那时刚来上海参加工作,住在科学院的青年教师公寓。公寓附近有个热闹的古玩市场,每周六的清早总会有一两个旧书摊挤在真假古董之间。渐渐地淘到了七六年版的鲁迅全集,纸张均发黄却又崭新。算了算,不管厚薄,均价五元每本,虽然不看,心里还是乐滋滋。

第一次看《彷徨》是又过了两年,那时已找到一份在上海的工科院校教书的工作。写本子、生孩子、买房子,生活扑面而来,把自己烤得焦头烂额。当站在讲台,面对着一脸冷漠的学生,听着自己空荡荡的声音,开始了怀疑人生。产假连着寒暑假,于是开始读鲁迅全集。生吞活剥完了,鲁迅先生已不是中学教课书的模样了,有些开始理解钱理群老师和孔老师的鲁迅评说,记住了有个一身黑气的孤独的人,叫做魏连殳。然而,更重要的是,冥冥之中,仿佛获得了言说不清的力量。

第二次读《彷徨》是在今年,买了孔老师的《地狱彷徨》,看孔老师的解读又痛快又沉重,忍不住又读了原著。就这样,对着《地狱彷徨》读《彷徨》,将浅薄的感受谈一谈,算是读后感

读完孔老师的全书,最直接的感受是:孔老师太厉害!因为仿佛永远不能想象,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可以直接出版为正式的书籍。可以做到课堂讲述无知识点错误、思路清晰、讲解系统,偶尔也能生动有趣、促进思考,但要做到像孔老师的课堂那样霞光万丈,只能高山仰止。这背后,孔老师得要下多少备课的功夫啊!仅看对《幸福的家庭》的副标题“拟许钦文”四个字的解读(P46—57),自己能对哪个概念、定义能做如此洋洋洒洒、活活泼泼地讲解?孔老师哪里是在工作时间备课,他一定是时时刻刻地琢磨、研究,又在生活中应用,才能把课堂深深地演绎到每个普通读者的心里。再来看第323页,孔老师对魏连殳描述祖母画像的解读,“这很像英国王尔德写得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写法。鲁迅的小说是非常自然地融合了他所知道的他所掌握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知识、技巧。”试问,自己在教学、科研中有没有采用先进的方法?知不知道最先进的技术呢?孔老师能如此解读,他也一定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学知识、技巧。这使我又想起孔老师在微博中说过的话,“我们应学杨子荣,有一枪打灭两盏灯的功夫”。读孔老师的书,促使自己要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当站在讲台上,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怎么对待他们呢?孔老师的书是一面镜子。在第67页,他对《幸福的家庭》中“主妇头发”的解读中写到:“老舍、沈从文也是无情地讽刺这些青年的,但因为他们是局外人,他们的讽刺比较轻松,鲁迅的讽刺就比较沉重,因为他还要爱护这些青年。”读这段话时,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另外,在第226页,孔老师对《高老夫子》的解读中写到:“他(鲁迅)批判新式的西式教育其实是新的奴隶教育”,这和以前孔老师在微博中说过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资本主义半殖民地的打工仔”,促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工作中还有斗争,比如问领导讨薪。工资总被扣,找领导,领导会一直和你说这讲那,最后,被扣得也没被追回来。除了学校、领导有问题,自己有没有问题?,《奇异的上访——解读《离婚》》中,孔老师写到:“她这么激烈地反抗,骨子里还是奴性”,又继续讲到:“爱姑其实没有斗争主体,她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斗争”,并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封建并不只是在统治者那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合谋的关系”。孔老师的话促进了我的思考。

除了工作,生活呢?看看孔老师对“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解读(P363),想想身边的离婚的朋友,审视一下自己偶尔冒出的羡慕仅在家带娃的宝妈们的念头,孔老师的话让人保持清醒。《弟兄》中“直面本我,做好自我,走向超我”,则直接教导我们怎样生活。当身边的名校毕业的佼佼者们“变了,这个变并不是所谓思想上的背叛,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软实力使人在谋生的路途上,自然而然地就消磨了勇气,消磨了志气”(P103)时,孔老师的《平戎策与种树书》又鼓舞你如何在“绝望后又新生(P283)”。

《地狱彷徨》全书都闪烁着孔老师的智慧,让人又笑又哭又叹又想,批注常常画满纸面。仅从个人工作、生活和读书三个方面简答地小结了读后感,摘抄、整理出上文,以表达对孔老师的敬仰,对多年所受教诲的感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