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教学风格通用20篇

导语: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教学风格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6144

作文

1000

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文共 497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写作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虽然摒弃了古人把写作完全“神化”的思想,但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从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地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话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记得,我小学时期的作文亦是如此,老师要求我们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我们写作的救星。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的现状,着实让人心寒。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

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近来,市场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欢迎。然而,对于“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也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注意的地方。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笔者的一位同学书面作文成绩优异,但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无法很好地与别人沟通,导致他在找家教时,多次被人谴回。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但是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据调查表明,在来自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出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百分之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百分之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六)重范文,轻下水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小学语文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 改革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我觉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于教法和评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现今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i.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ii.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iii.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iv.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确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四)改进评改方法,教师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据上海一所小学实验这种“互动批改”的作文教学改革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结 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一、立足基本点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是以培养记叙能力为基础的写作教学新阶段。说明文的写作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这是写说明文的两个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切忌对学生泛泛要求,要以记叙为基础,用分解法突出抓好两个基本点。其一,文体特点要突出“说清楚。”首先着眼于说明文的科学性,强调写清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方法应不限于平实解说。初中教材中的《蜘蛛》、《晋祠》等课文,大半是生动的描述。《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既说明了建筑结构,又介绍了革命史迹,通篇表现出浓重的记叙性。起始阶段应把这种说明文类型作为文体要求的起点。因为对事物的情趣与感受是学生写作的主要诱因。若只强调平实介绍,无益于用记叙基础实现“说清楚”的目标。其二,基本题材要紧扣“熟知的事物”。初中说明文集中体现出一个基本题材——建筑物。尤其是第三册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说明文单元。这是因建筑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起始训练应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之一,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以求依题成格,触类旁通。

作文题材除了要注重课文依据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熟知的事物。如《怎样淹渍西红柿》、《怎样写阅读笔记》等,可先让学生实践,使训练活动成为育人的一个步骤,这样,写起来既是介绍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又可使学以致用。

二、突破认识关

写说明文必须对被说明事物有完整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

初中生观察事物的通病是走马观花。因而,指导观察应有针对性。可先列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观察,随手作笔记和图示。观察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主次,主要掌握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有条件的最好摄制些教学录像图片,提供观察框架,通过声像并举的画面进行观察训练。这样,不仅可有效地纠正学生笼统观察的毛病,还可培养学生选点设框的观察能力。

但是,完整的认识仅凭观察是无法形成的。古人观了赵州桥,“不知其所以为”。今人游故宫难以发现皇上的宝座是在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点上。一些特定的原理、数据、掌故是不可能观察到的。综览教材,凡说明文,都可分出物象说明和意象说明的成分。物象说明只是从空间上说明事物的“形”,而意象说明则能从时间延续、掌故原委上说明事物的“神”。而要进行意象说明,就必须具备有关说明的知识。写说明文的最大难点也就在此。所以,教师指导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积累知识。起始阶段,教师应多方引导,必要时要“下水”示范,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材料丰富的半成品,让学生整理选择取舍,力争写一篇成一篇,获得规范的写作体验。

三、借助仿写桥

学生对被说明事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还会遇到行文障碍。因此在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必须排除一些难点。从整体上说,有效之法是仿写。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技能形成的捷径和桥梁。

但是运用教材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必须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模仿点,而不是雷同。如《香山红叶》和《人民大会堂》都是以行踪为序组材的。前者是散文,行踪露得很实在,充分表现了“我”与同游者的感受,外化了散文作品的感情意蕴,主观性叙述贯穿全文。而后者是说明文,“我”和建筑师的行踪表现得很简洁,只在2、9、12、14段中点了点,成为一条虚线,等于带读者将大会堂游了一遍。把教材中的范例举出来,作为按行踪顺序介绍的一个仿点,可提高学生习作的成功率。教材中的仿点很丰富,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而仿。通过借助仿写这个捷径和桥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说明文的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写法和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教学目标读书笔记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刚刚接受新班级,对一年级的小朋友不是很了解,不了解他们的脾性,也不了解他们的数学水平在那个位置上面,所以在教学的初始,确实出现了许多困难。幸而在校领导老师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使我不时生长。

首先我得了解他们,这样才干根据小朋友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的内容。我花了好多时间跟小朋友们在一起,如课间操期间,和他们跳绳,聊天;在第二课堂的时间里,和他们一起练队形队列;和他们一起扫地,摆桌椅……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观察小朋友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小朋友们多了解我,使得师生的关系日益融洽。

其次就是在课堂优秀教案上,需符合小朋友们自身的特点,我了解到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活泼,好动。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创设情景的经验,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

一、创设充溢趣味的情境

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假如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定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同学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溢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同学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同学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同学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发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小朋友对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同学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的时候,我把整个练习三当成是一个故事:几个动物一起回家,首先他们得找个伴一起回家,每个动物手里拿着一个号码牌,只要这两个号码牌的数字能够凑成10,那这两个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回到家之后,发现没有带钥匙,得找对钥匙才干开到门,如何才干找对钥匙呢,就需要算简单的算式,算对了就是对的钥匙,动物们就可以一起回家了。进到屋里面,玩什么好呢?小猴子提议玩黑白棋,期间猴子问小白兔,白棋有多少个,黑棋有个,黑棋比白棋少多少,白棋比黑棋多多少,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小猴子和小白兔在下着棋,小熊提议他去买些水果回家招呼客人,于是小熊就去买了P47图1三种水果,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怎么列出算式呢?等他们正吃着水果呢,发现刚才小猪也出去了,他说他买了9个苹果,放了两个在厨房,放了两个在客厅,让动物们猜一猜他手中袋子里的苹果有多少个,谁能列出算式,谁就可以分去袋子里的苹果。小动物们玩得好开心啊,小蜜蜂提议它们去河边玩捉迷藏,要过一条河,就要跨过每一个石头,每一个石头都是一道算式题,要答对了石头才干让你从它身上踏过去。就这样,整一节课,同学们都非常活跃,他们把自身代入了动物王国这个角色当中,再也不会像以往上习题课那么沉闷了,他们在活泼生动的氛围中,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同学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同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同学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同学的直接经验,这不只有利于同学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同学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讲授“整理书包”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体验整理书包的必要性,再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舒适,美好。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只会激发同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同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明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同学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协助同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同学的能力,使同学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是立足于自己言传口述的工作实践中,有感受,有体验,不是在教学之外搞“空对空导弹”,追求那种徒有其表的“火光”与“声音”,而是留意观察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设法“定点清除”有碍收益的问题。而问题就是课题、教案就是论文。每次反思的三言两语,都是最有价值的“珍珠”,一旦将这些成熟饱满的珍珠串成项链,那定是价值不菲的教学指南法宝。源于教学的反思,定会指导教学,并且优化教学。他在此书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是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验已有的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来反思检验新的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和合理性。”实际上,这样的综合性的表述已经把教师的反

思看成了一种公共性的、社会性的活动,它强调了教师反思的社会意义。反思绝非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心理活动,它应该是面向其他教师的、面向公众的,也完全有理由在一种民主、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得到互动和交流。

怎么进行反思呢,书中介绍了5种途径,一是要撰写教育日志,把自己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二是撰写教育案例,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学生展示典型思想、行为、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撰写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把自己从事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记录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感,既利于理解,又能给学生带来想象的空间;四是通过教后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就使教师有了很多收获;五是进行网络学习,跨区域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既方便快捷,又实现了交流的互动。在反思中要反思态度、反思内容、反思效果。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善待反思,全方位地反思,进行有效地反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对联教学反思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首先,一节好课层次的高低首先在于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材料,讲练结合的做法,都在教学设计中完成,而这些的优劣决定着这一节课能否成为上乘之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尤其是备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老师一切美妙的设想都要在学生身上实现。讲课的过程更是如此,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而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刻的认知过程。

再次,一堂好课应该是具有生成性的课。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 能超越老师的预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以上是我这次做课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几点,也是我在这节课中力求做到的几个方面。

[对联的教学反思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后记作文400字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这一课的复述课文教学,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串连。

课文主要是讲徐悲鸿学画过程中,遇到的事情以及如何刻苦学画的事情。课文中的生字有:徐悲鸿、激怒、不知疲倦、陈列、租、成绩、鞠躬、错误 等。上完词语时,我按照惯例,问了学生几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没有想到,学生竟然没有几个说得出来,于是,我想到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复述。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才利于学习。复述时,先让学生分部分进行复述,如:“激怒”一词,我让学生看过课文后,不看书,说一说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故事”调动起来了,基本能把故事说完整。“不知疲倦”可以让学生结合后面的“陈列”一词,说说徐悲鸿刻苦学画的过程,学生也能根据这两个词语说得比较完整。“成绩”中,包含的内容可以就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告诉学生,这里的成绩,不是单指考试的成绩,而是平时的努力结果,这可以从课文中提到的“画展”中看出来。让学生知道优异的成绩,是靠平时的积累的。最后的“鞠躬”、“错误”学生能很快说出来,说明他们对于课文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回过头来再问一些问题,学生已经不用教师多说了,基本都能领会了。

看来,熟读课文是必要的,但是,单单靠学生一味地读,对于要求复述课文这一任务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后记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文教学点滴

全文共 2379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是决定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然而,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深切地感受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把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日的课文学习中,把解读课文与作文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 注意养成学生钻研教材,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能力。

课文是知识之舟,是能力之桥,使学生写作的金钥匙,也是写作素材的大宝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为学生写好作文做铺垫。

任何一篇文章其中总有关键句,那优美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总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读到这些语句时,要求学生停下来,指导他们细心品味,明确好在哪里,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类摘录:(1)语言文字优美洗练富有特色的,如深沉老练、犀利泼辣、清新流畅,激情四射等等(2)句式富于变化的,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运用自如的。(3)善用修辞手法的,如用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 (4)古今诗文名句,名人警句,则是熠熠生辉的珍珠。(5)人物形象描写的.(6)环境描写的等。这些分类,尽管在范围上有交叉,但不要紧,只要学生真切地品尝那奥妙的乐趣,有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作文时运用素材就会如涌泉汩汩而来。

二 注意养成学生立足教材,品味写作技巧的习惯,仿写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写作方法,缘何而来?我认为应该来自教材。教材所选的古现代名家名篇,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美文段,无论在艺术上或是写法上都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后,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作方法,大胆尝试,仿写文章,然后在全班交流,展开讨论。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结构、选材、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而获得写作的知识。例如,我在教学《鸿门宴》时,通过分析课文,特别是“樊哙闯帐”一段的分析,学生对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一特点有了足够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迅速进入实战演练,以“我眼中的他(她)”为话题,写一个片段。结果学生塑造的人物都很鲜活,很好的借鉴了文中写作方法。

又如,当我教析苏轼的《赤壁赋》时,指导学生学习苏轼纵横自如的写景抒情议论的笔法。学习他在辗转漂泊中人有一颗清澈豪迈的精神。学完后,我结合苏轼的文章,拟了一篇“走进苏轼”的话题作文,让学生结合文章文笔,联系自身写作,学生顿时思路活跃,有的大胆与古人谈心,有的写苏轼给予自己生活的勇气。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情真意切,溢于言表。例如有的学生在文中这样评价苏轼:

“同样的面对风雨,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用超然的态度,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苦难是更大的磨砺,而豁达乐观,荣辱不惊也是一种养身之道吧?不然,遭受重重打击的杜甫就百年多病,客死江湖,而曹雪芹呕心沥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一把心酸泪中凄然远逝。同样的面对风雨,他没有做骑墙派,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 光明磊落,一世坦荡,他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样是面对风雨,他能够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一面体验着‘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一面又轩昂着‘诗穷而后工’的独特感受,这样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是他的灵魂和气度,是他的气骨和诗胆。”

可见,用好教材,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可行的,而且见效很快。

三 注意养成学生品读作者作品,加强语言片段训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准确的解读文本,欣赏作品,应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年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而每一位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又包含了许多曲折的故事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从作者和作品的人物上汲取养分,又会是我们作文中取之不竭的素材之一,恰当地引用稳重的名言诗句则是作文的一大亮点。如我们在学习了《鸿门宴》、《促织》等作品后,结合大家对项羽、司马迁、蒲松龄等人的了解,我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采的训练。用“谁+怎样的一步+动词(创造、成就、获得等)+怎样的一生”写一组散排结合的句子。有学生这样写的:正确的一步为你打开成功的大门;错误的一步使你坠入万丈深渊;关键的一步成为你人生的转折。一步是如此的重要,它可以决定你的未来是黑暗还是光明的,人生是痛苦还是幸福的。一步是如此的重要。司马迁,正是因为这一步,为朋友劝谏,触了龙须,惨遭宫刑,受到比死还惨重的奇耻大辱,正是因为那一步,苟活于人世忍辱负重,最终呕心沥血,写成“无韵之《离骚》”终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蒲松龄,正是因为这一步,一次次踏上科举的路途,才一次次的名落孙山。正是因为那一步,瓜棚下,设茶摊,迎八方客,网络天下奇闻,铸就了《聊斋》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项羽,正是这一步,放走了刘邦,犹如放虎归山,最终落个投吴江而死,正是因为那一步,不肯过江东,或许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将从此改变。所以说,一步,是如此的重要。

可见,恰当地使用作者与生平,巧妙地引用诗文,进行语言表述训练,是作文鲜明生动的有力武器。

总而言之,通过课文的解析,学以致用,返璞归真,提升作文教学是必要的。研习教材,积累语句,仿写文章,加强片段训练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帮助我们走出作文教学的泥淖,走向教与学的坦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作文教学听课感悟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下旬,我聆听了习作课的教学比赛,作为一名教师,正好我觉得这方面的教学是最难,最不懂教的,观看了这一次的比赛,着实是大开眼界,参赛教师的教学风格大都不相同,各有各风采,他们的课堂不但吸引了上课的学生,也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知道了,作文课能上得如此精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荆慧琴,齐俊波,赵芬莲,付彩虹老师的习作文课,下面谈谈我听课的一点体会: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在观摩的几节作文课中,教师们都很巧妙地设计了吸引学生而且是与本节作文课息息相关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如荆慧琴老师一开始让学生看同学喜欢的图,让学生看看有何不同,学生因为感兴趣,马上参与到课堂,即便他一开始可能会抗拒上作文课,不知不觉地被老师带进了作文课堂。如果仅仅是把学生带进了课堂是一个小成功,那荆老师出示的寻人启事,就是把学生带进了课堂作文,这是一个大成功,让学生知道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二、巧妙地引导,“帮”学生想

要想让孩子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看书也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一旦让他们运用到作文中就有一定的难度,一可能是想不起来,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但在荆老师的课堂上,她给孩子们出示的词语小超市来帮助孩子们把特点写的更具体。

三、有条理的板书,引导写作方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有条理的记叙文,难度应该不太大了,但为了要照顾全班的学生,付老师执教的《游戏作文指导》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和清晰的板书,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部分提醒学生写作时可运用的写作方式。我手写我心,下笔写作文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一节作文课,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而且感到乐趣无穷,收获甚大,这就是成功的作文课。

学习贵在内化。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东西。在未来的作文教学中,我将学习本次作文大赛中好的教学方法,探索作文指导方法,让孩子敢写作文,乐于写作文,能写好作文,这就是我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低年级创新作文教学

全文共 3117 字

+ 加入清单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去,使“教”与“写”紧密结合。

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才愿意写、想写,才会勤观察、勤动笔。如果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任何好的方法指导都徒劳。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任何方法只有符合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才能有效果。刚开始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及社会阅历各异,故应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训练,题目、体裁、材料让他们自由选择,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说他们想说的,语言表达上,要求不宜过高。教师批改时,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其中挑出相对于某一方面的“成功”给予更定,鼓励他们的上进。对学生的作文不足的地方,以委婉、商榷的口吻予以引导。这样,他们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就会在写作上有很好的发展。把阅读和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习完 “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后,我问学生“作者把小兴安岭的景色写得美不美呢?”学生答:“美”。我接着问:“作者为什么把小兴安岭写得这么美呢?”学生答:“是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好,那你想不想按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呢?”学生高兴的说:“愿意。”这样利用有代表性的课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二、让学生充分利用五种感官,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

(1)细致地观察;

(2)有序地观察;

(3)抓住重点观察;

(4)用多种感官观察;

(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

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观察发展了思维,思维促进了观察能力的提高,表达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促进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因此,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极为重要方面。

教学中,经常发现那些平时注意观察,对周围事物注意多听、多看、多想的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具体、真实,而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作文时缺乏材料,就只能从《优秀作文选》之类的参考书中寻找材料,生搬硬套。因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请一位学生回避以下,在课上突然提问:谁能告诉我某某同学到哪里去了?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又问:他今天的穿着打扮是怎样的?这时一部分学生愣住了,回答也各不相同。我再追问:你知道他在各个方面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议论,请出那位学生作对照,然后指导怎样写一个同学,指出观察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学生观察描写一位同学。在讲评课上,指名学生读作文,其他同学猜是谁。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有内容可写。每次作文前,我都预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挖掘身边的材料,以练笔的形式写成小片断。作文时,学生就觉得有话可写,写作文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学生都能成为会看、敢想、能写的“小作家”。

三、巧妙地引导,鼓励学生讲真话,把真实的东西记录下来。

学生作文为什么“假、大、空”?我觉得这可能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作文教学经常是“出题--讲解--作文”,甚至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体操”式的方法,把什么人物描写、气候描写以及特定的事件叙述搞成范本,然后让学生抄下来,背下来,也就无怪乎孩子的作文千篇一律了。

其实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文明发达、信息通讯渠道十分通畅的今天,即使是在农村,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了解万千社会。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闻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就不怕学生写不出真话、实话、自己话。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注意每一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更多的注意孩子们的课外表现。我经常看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几个男孩子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迪加奥特曼》,多么渴望着自己也有奥特曼那样的本领;有些孩子在谈到自己出游的感受时更是神采飞扬;女孩子们在一起比较谁的妈妈更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如果把他们随口说出的话记录下来,就应当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为了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我首先在作文命题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由老师命题的教学模式,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其次,很多时候我只提出小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拟定题目进行习作。比如每周星期五下午,我布置了作文题,就是星期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没有规定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做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有的孩子写帮助妈妈洗衣服,有的孩子写自己做饭,也有的孩子写了走亲戚等,基本上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最后是有时候根据学生的要求,我给孩子们出了多个题目让他们选择。这样的作文题目刚写出来,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各自说出来自己喜欢的题目的理由,写起来也就十分顺手。

四、作文评改方式人性化,鼓励学生自评,教师讲评要热情鼓励。

评改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掌握作文技能技巧,认识自己作文的不足并改正。教学中,学生初稿时,教师适时指导、浏览,收集优秀作文和带有普遍性毛病的作文。待学生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欣赏其中的优秀作文和共同评改带普遍性毛病的作文。例如在学完《金奖章》(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让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童话故事。首先,小组内的四名同学分别读一读自己的文章,然后组内成员说说每一个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作文基础好的同学评评某某同学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使同组的同学受到教育和启发;作文基础差的同学也学着评评某某同学哪个句子写的好,哪个标点用的不对。这时教师要参与几个小组的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鼓励学生在班上大胆评议。这种形式的评议可以使同学们取长补短,使那些容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同学相得益彰,既学到了别人作文的优点,又找到了自己作文的不足。在欣赏中学习,学习中积累、积累中运用,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为了更好地修改,还可以把修改的作文在小组或班上进行朗读,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借鉴、阅读修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流畅多了。这种方式简便快捷、讲究效率。

由此可见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不能唱独角戏。教师可以充当作文讲评的组织者,教师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各抒己见。这样的讲评比教师一个人口干舌燥的讲述生动有效的多。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引导积累素材和自我修改,注重习作讲评,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教学过程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一、图片导入,确立主题。

师:不管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还是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很多时候就是灵感的触动而成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希望能够出发你写作的激情。

(师生欣赏图片)

师:同学们,这组图片描述了我们身边互助互爱的事情。现在,我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我们平时从哪些人,哪些事中感受到了爱。请睁开眼睛,谁来说说?

师:对,爱就在我们眼前,爱就在我们心里,爱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来写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板书: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二、明确要求。

(出示习作要求)

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本次习作的要求。

师:那么你们知道,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哪几点?

三、联系生活,指导选材。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把文章写好,第一步,需要我们精心选材。本次以关爱为题,精心选材要突出什么?(板书:精心选材——突出“爱”)

师:我们可以从什么方面进行选材?

四、探讨写法,实例指导。

师:题材我们已经选好了,要把故事讲清楚,那就要做到记叙有序了(板书:记叙有序)

哪位同学还记得记叙文的六要素呢?(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师:我们哪部分要详细写呢?

师:经过就是一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个关爱的故事呢?

师:刚刚这两位同学把故事讲清楚了。但是,把故事讲清楚是不够的,怎样才能把故事说精彩呢?

师:那就需要我们把事情描写细致。(板书:描写细致)

师:同学们,还记得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吗?(板书: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片段。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和妈妈去医院看病,输完液已经快到午夜了。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哪知雨越下越大,等到了小区门口,简直像倒下来一样。冷风夹着雨花水扑到身上,我不由得打了几个冷颤,妈妈紧紧地搂着我。我心里想:“唉,真是雪上加霜呀!”

正当我绝望的时候,我看见一位打着伞的值夜班的保安向我们走过来。他关心地说:“这么晚了,雨下得这么大,你们怎么没有打伞呢?”妈妈说:“给孩子打针去了,没拿伞,没想到下这么大的雨。”那个保安叔叔说:“我这把伞你们先用,赶快回家吧,看这小子冻得脸通红,回家喝点姜汤,别耽误明天上课。”短短几句话,却像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里,瞬间让我感到了一丝温暖。我们打着伞朝着家的方向快步走着,豆大的雨滴打得伞咚咚作响,像是一首爱的乐章。

师:故事精彩吗?作者抓住哪些细节描写让文章精彩呢?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我们除了学习了人物描写方法外,还学过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事气氛,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到这些描写方法。

师:我们学习了把故事说精彩,谁再来把故事说精彩?

五、学生习作。

师:现在让咱们用笔记录那一次次感人的经历。

六、片段展示。

师: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请看屏幕,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写的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修改方法,把同桌的文段再仔细读一读,进行修改。

师:因为文章不厌百回改,还记得我们四年级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叶圣陶先生把作者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经过修改后的文章会更棒的。

七、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按照习作的要求,完成这篇文章。

八、总结。

师:同学们,希望本节课的学习能让你明白,当你得到别人关爱的同时,别忘了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九、板书设计。

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

精心选材——突出“爱”

时间

地点

记叙有序    人物

起因               语言

事件    经过(描写细致)   动作

结果               心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论创新作文教学

全文共 2317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生活是作文源头活水;真情表达,注重特色,张扬个性,让学生的心灵纵横驰骋。

[关键词]真情实感创新作文

叶圣陶说:“作文贵有新意。”作文教学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提升到关注个体生命的层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写出个性化的习作,再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文新局面。笔者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生活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经常体验生活,就会找到富于真情实感的素材。比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学生在电视机前看到温家宝总理亲临指挥,忙碌而憔悴的身影;解放军叔叔舍身忘死,紧张而有序的抢救;各地人民群众捐款捐物,无私又无悔的施援……从中感悟到党政军民的无私大爱,写出了不少虽稚嫩但鲜活感人的好文章;有些学生把捐款时发生的感人事件一一记录下来,如一位身体不好的退休老教师颤抖着双手把捐款投入捐款箱;一位老师献血时手臂上留着小针眼,没休息又匆匆赶回教室上课,等等,读起来让人感动。这些都是生活,都充满着真情。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和体会真情实感。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提升内涵。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只有不断深入思考,才能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才能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比如,有感于上学路上看到的蚂蚁拖蚯蚓,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蚂蚁的智慧》的作文,感悟出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缺失了合作精神,小小的蚂蚁怎么也无法征服远大过自己的蚯蚓。又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爸爸的严厉,却因一次放学时下雨爸爸淋湿了衣服来校接他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素,父爱是多么深沉。

3.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找寻灵感。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参观烈士陵园,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走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这还需要老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生活的意义,理解生活的实质,感受生活的价值,掌握生活的特点。因为 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

4.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勇于创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教师须引导学生从各种认识误区和精神迷雾中解脱出来,主动融入知识的海洋,吸取智慧的琼浆,培植情操的乐园,增强拒腐的抗体,激发写作的灵性。

5.关注自我,关注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创新作文重内在质量,轻外在模式。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关注自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比如,《假如地震中残废的人是我》、《假如我们也进行东京大屠杀》都会引起学生内心剧烈的震荡,这样,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就又高了一层。

二、让学生成为写作主体

1.特色语言,真情表达。

(1)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如有位学生写自己一天天长大“岁月的年轮拓宽了我的身影”,通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见:阳光下,一少年像杨树一样正长粗、长壮,身后留下了一个健壮的影子。

(2)凝练含蓄,意义丰富。如有位学生写《我的小学》“那儿是我的家。只有在真真正正的家里我才会感到温暖。那儿有充足的阳光,可以照到每个人的心里,那阳光永远值得怀念和回忆。”寥寥几句就写出了对小学生活的深深依念,意蕴隽美,让人玩味。

(3)多用修辞,富有变化。如:比喻、排比、拟人、反问等。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到“这几天很想家,那一种感觉是昭君出塞时的一步一回头,是雏鸟对归巢的渴望,是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枚邮票。”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1)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我们要还学生以自主选择读写的自由,充分尊重其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熠熠生辉、意蕴隽永的作文。学生作文可以不受题材、体裁限制,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散文、小小说、杂感、日记体、自传体、书信体,等等,都可自由挥洒青春与激情,如《假如恐龙没有灭绝》、《假如我是你》《假如地球没有重力》等题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使他们能够自由发挥。

(2)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中学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矛盾最为敏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有可能是偏激的,但正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却常常使创新的火花四溅。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写“放胆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比如,笔者鼓励学生自由作文,有人便写了《电脑这把双刃剑》,说这把剑刺伤了好多孩子的眼睛,砍坏了好多孩子的体质,割走了好多户外的欢乐,把对电脑爱恨交加的情感描写得惟妙惟肖。

总之,这个彰显个性的新时代,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有新的面貌。让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性,放手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去尽情展现带有他们生命痕迹的心灵和风采。笔者想,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写作过程会转变为个体生命思维深化、情感升华、个性发展的心灵感悟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稳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教妹妹学走路作文600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你是哥哥或姐姐,你就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家里的弟弟妹妹非常淘气,总是惹你生气,但是在你的心中,谁家的孩子也不如自己的弟弟妹妹好,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把我的妹妹最棒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中秋节,我的妹妹正好11个月了,可以坐,可以爬,甚至可以站起来,唯独不会走。当看到和妹妹差不多大的孩子又蹦又跳的,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建议妈妈教妹妹学走路,妈妈都以妹妹年纪小拒绝了。而今天,因为全家人团聚妈妈急着做饭,所以就把照顾妹妹的任务交给了我。咦,机会来了!我可以帮助妹妹学走路。

说干就干,我帮妹妹穿好鞋子,把她带到空旷的小园子里。我把妹妹放在地上站好,对妹妹说:“小妹,你要听话,姐姐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来,姐姐牵着你,抬脚。”说完,我慢慢地抬起左脚,向前迈了一小步,我用右手牵着妹妹,只见妹妹颤颤巍巍地也抬起了左脚,可是好像很害怕,犹豫了一下又放回去了。我鼓励妹妹,“小妹,不怕,姐姐在呢,保证你摔不倒,我的小妹是最棒的,加油!”小妹妹又抬起左脚,我兴奋地说:“做得好,小妹,迈出去!”小妹似乎听懂了我的话,把小脚迈了出去,“哇!真棒,继续!”仿佛受到我的感染,小妹不再害怕了,接着又迈出右脚,虽然只有一小步,但是这是小妹人生的第一步,是我这个姐姐教会的,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捧着妹妹的小脸热热地亲了一口。等到妹妹能保持平衡了,我才慢慢地放开牵着妹妹的手,一步,两步,哇!妹妹可以独立走两步了。我不敢大意,张开双臂护着妹妹,生怕她摔倒。这时,妈妈走过来,一脸惊喜地看着我们,我得意地看着妈妈,“妈妈,妹妹很棒吧?”妈妈微笑着说:“你这个姐姐更棒!”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里就想喝了蜜一样甜。

是啊,小妹,你小小年纪就能战胜困难,我为有这样的妹妹感到骄傲。妹妹,你真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对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全文共 47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学生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斥着书面语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学习条件比较表

1.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2.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与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是他们心智发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3.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是掺杂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4.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5.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6.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书面表达欲望,培养用书面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这位老师按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组织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质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向;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象和纪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总之,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传统的看法是,作文写得好,语文分数就高,语文分数高,升学的机率就大,所以必须把作文写好。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都好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异类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要大声呼吁:更新作文观念,回归作文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化学教学日记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1.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观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等加以整合,做出对教学的整体规划、构想和系统设计,形成一种思路,对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教学事件做出整体安排,形成一个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

2.教学设计的流程

依据学习主体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其二,对技能目标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习者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其三,对学习者所学内容所持态度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所持的态度是否存在偏差和误解

3.教学策略的选择:

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选择教学内容后,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核心活动和任务。任何核心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与学习内容相适应,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其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相一致,具有驱动性,能够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第三,好的学习活动应当具有可生成性和价值性,学生完成此活动,能够从中激发衍生出其他相关的可研究的问题,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意向。因此,好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以一个活动为核心的一组活动,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组织与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设计更是重要。探究活动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还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小组是两人一组,还是四人一组,组内成员如何构成;小组进行完探究活动,如何进行交流活动,是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还是学生个体自愿发言;交流活动是一个专题进行完,再进行另一个专题,还是每个小组把所有的内容依次都汇报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设计。

4.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活动实施后,要针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关键的是要看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都有提高和进步。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并且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的经验,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现代性;学习任何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驱动性,吸引学生参与,是否探查了学生已有的相异知识,了解了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设计是否有效;教与学的材料的设计是否充分、适合等。

5.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综合而言,现代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规律及心理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多元化;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结构化,突出有意义的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则倡导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应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浅谈高考作文的创新教学论文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鸡蛋漂浮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这周是我们作文组的教科研活动,讲什么呢?思来想去,我根据第三单元的习作内容,设计了一堂观察类的体验作文。课前我向科学教师请教,做什么实验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的变化,最后选定了让鸡蛋在眼水中浮起来的实验。

上课伊始,我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问大家:“把不会游泳的同学扔进大海会怎样?”大家不约而同的说会“会被淹死。”我紧接着追问“如果把这些同学扔进死海里会怎么样呢?’’大家都知道死海淹不死人,但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几个同学能解释清楚,带着这个疑问我导入了新课,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做一个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同学们各个睁大双眼十分好奇,心想,作文课怎么改成科学课了,不知道我到底想要干什么?是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充满好奇的期盼中我们体验式作文课也开始了。

第一次实验我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让学生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并用一段话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第一次实验的过程。由观察到说,一点也不困难,学生完成的很轻松。第二次实验我在水中加入了少量的盐,不停的搅拌,等盐融化了,我把鸡蛋放入水中,虽然鸡蛋这一次还是没有浮起来,但是鸡蛋在水中的变化与第一次完全不同,同学用联想把鸡蛋摇摇晃晃地沉入水中的样子写具体,虽然第二次实验也失败了,孩子们有些失望,但是大家都能把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写具体。第二次实验开始了,我在水中加入了许多盐,鸡蛋放入水中后,直起身子浮起了,孩子们欢呼了起来,有了前面的积累,孩子们把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写得非常生动。有的同学说“鸡蛋像个小水泡摇摇晃晃的升到水面上。”有的同学:“鸡蛋像个潜水员浮到水面上呼吸新鲜空气 。”,还有的同学说:“鸡蛋像个侦察兵浮到水面上看看外面是不是有危险。”是呀,说得多好,在我不断的表扬下,同学们的想象越来越神奇,说出来的句子一句比一句精彩。有的时候我们总说学生不会写作文,我想这是我们教师点拨的不到位,只要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你会发现学会写得很精彩。

教育也是有缺憾的,这堂课我的教学重点只放在让全班同学都会写实验的过程,而忽视了那些好学生的自由发挥。如果我能在每一次让学生实验过程的时候,练习的跨越再大一些,给那些好孩子更多的发挥的空间,就会更完美一些,我想这样也是我们今后在设计时应当注意的地方。

在这次教研课上,我收获很多,有同事的帮助,有学生的进步,还有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我想只有在不断的思索中,不断的反思中,不断的专研中,我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进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中常考文学常识教学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1、《荷塘月色》朱自清:现代作家、学者。主要作品:散文集《背影》《踪迹》《欧游杂记》

2、《故都的秋》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3、《囚绿记》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铺陈其事。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5、《楚辞》:汉代刘向编辑,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6、《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7、《短歌行》曹操:汉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安诗人的代表。

8、《归园田居》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9、《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思考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学生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斥着书面语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课堂作文教学论文参考

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一、利用课堂时间说话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品质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语言生动,图文结合,为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条件。另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成为了口语交际的主渠道。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1.边识字边进行说话训练。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既要牢固掌握生字的读音,又要能够灵活运用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字音外,还要进行说词比赛。这样学生会兴致很高涨。再掌握字音的同时,又了解了字义,丰富了词汇。在教学词的同时,还要学生练习连词成句,用词造句等。这样既增强了字音,巩固了字义,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课文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的课文,多以寓言、童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主。这就为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开阔了广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为学生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诗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诗歌,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3.课文插图也能成为学生说话训练的阵地。七八岁的孩子感性说话能力较强。课本中的插图也就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焦点,而且低年级的课文又是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又要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就避免了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说什么的缺点,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话要有条理,并能运用学过的词汇把语言说得生动、具体。日积月累,说话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说是写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以句为主要训练目的,由于入学前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说话训练,学生中存在着说方言、口语,说话胆小,声小扭捏等问题。为了发展和推动儿童已有的生活语言,还要是儿童自由的,随意的口语向规范的语言过渡,因此在说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说话声音响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讲普通话,无不良口语的习惯,避免说口语、方言,在训练过程中,多给学生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从而纠正学生的不良发音,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鼓励优秀,制止不良说话品质外,还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规范语言。教师的口语更要严密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说话品质的养成,必须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面向全体,以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说话品质。

二、从句向段的过渡

在抓学生良好说话品质的同时,还要着手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质和量。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在读书中学习作者的语言组织方式,写作方法,使说话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在学生说话训练的时候,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具体,生动。同时,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动笔,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一日一句的写话训练。练写“10句”。即“看”“、听”、“说”、“想”、“感”和“是”、“有”、“被”、“把”、“句”。例:我看见一只小鸟落在草坪上。(“看”句)李奶奶听到一阵敲门声。(“听”句)李奶奶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说”句)他想:我的笔哪儿去了?(“想”句)我感到很高兴。(“感”句)我在山坡上放牛。(“在”句)你是我的好朋友。(“是”句)雨伞被哥哥拿走了。(“被”句)妈妈把我的书包补好了。(“把”句)爷爷家门前有一棵大树。(“有”句)以上10句的练写,指导方法为:先认识,后仿写,再以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训练时务必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通过一段时间练写“10句”,优等生便可以逐步进行“连句”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可继续强化练句,到二年级可进入“连句”的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事,学生说妈妈很漂亮,老师就会问“:妈妈哪漂亮呀?怎么漂亮呀?”从而引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其次,结合课文的学习向学生传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利用课文中的模式和写作方法的讲解,练习学生说整段的话,以此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形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逐步转变,一点一滴积累写作技能,为以后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就地取材,创设多种话题

说话训练要坚持不懈,要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达到自主,自然。比如学生刚入学,就要求学生已介绍自己的方式锻炼说话。上了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就让学生讲一讲,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也让学生谈谈心情或感受;还借助课文插图,学生喜欢的图画,动画片,喜欢的文章等进行讨论,叙说……简单地说,说话训练不要流于形态,要随时随地发现话题,展开话题,多发现,拓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反手让他们会说,日积月累,学生会累积大量的作文素材。由于这些素材源于生活,学生作文时肯定有话可说,作文兴趣肯定高涨,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生动具体。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好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生活,因此教师要多留心,善于观察孩子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话题,从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1.嬉戏中的素材。“玩”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学生能从玩中获得智慧,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提高自我能力。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嬉戏中的孩子更加天真可爱,同学们玩耍的内容更是层出不穷。提起“玩”,学生们个个津津乐道。教师要抓住这大好时机,通过讨论课间同学们都在玩什么?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你对同学们玩的那种游戏有看法?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玩法等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等及时纠正和指导,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感觉说话课就和玩一样,对说话的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日积月累,说话能力会逐步提高。2.活动课中的素材。低年级学生以识字为主,阅读为辅。阅读量较少,相对来说说话材料相对也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比如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以此来丰富课堂。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说话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观察其妙的自然现象,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既扩大了学生视野,也巩固了知识。还积累了大量的说话素材。这样在上说话课时,学生由于眼界越来越宽,思维就会更加活跃,知识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说话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彩。3.生活中的素材。创作源于生活,那么学生的说话素材也要从生活中进行挖掘。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多和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把说话课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说话的训练。

四、大胆让学生把要说的话写出来

说好了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写好,由说到写,也有一个能力的转变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说的同时,要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从学习完了汉语拼音,就让学生利用拼音拐棍的作用,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刚开始,学生肯定存在很大困难,教师必须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去写。教师不必嫌他们写得不好,更不要怕麻烦,学生只要写出来了,就要予以肯定,并当面进行指导,逐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养成写作的习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写的会更加轻松自如。内容也会逐步生动具体,写作技巧的运用会更加巧妙,写作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平时加强了低年级说写的训练,并逐步向学生渗透了写作常识和技能,加上学生的亲身实践,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是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到了中年级作文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写的文章就会生动具体,使写作文不再是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学生会把写作文当成一件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作文,让我们从学生一入学就系统地加强说写训练吧!为将来学生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奠定稳健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快乐作文教学创新

全文共 1499 字

+ 加入清单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约束过多,放不开;学生被动作文,毫无自主、自由可言,加之缺乏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作文时必定无话可写,因而满怀痛苦和烦恼,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快乐作文”的主张,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写作,让学生获得倾诉的真实和满足

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是:教师让写的学生不想写,学生想写的教师不让写,教师对学生写作的限制太多了。《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例如在一次自主习作中,学生写出了这样真实、自然、富有情趣的文字来:

小龙十分调皮。有一天中午自习的时候,老师花置大家看《新人文读本》,并布置了班级干部值日。可是,老师前脚刚走,小龙就在同座的男同学头上扎了一根小辫子。前天上课的时候,他居然和同学打赌吃巧克力豆。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他就乘机往嘴里丢一颗,结果一堂课吃了十颗巧克力豆。昨天课间休息的时候,他把吹足气的气球悄悄地放在同座的凳子上。同座一屁股坐下来,只听“啪”的一声响,同座吓得跳起来,他却拍着手笑。

这段文字虽没有什么深刻的主题,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却是学生的自由表达,内容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富有童真和童趣,很能吸引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事,说真话,抒真情。对学生的习作,我从不人为拔高。写的内容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感受较深的。由于所写的东西大多是学生的亲历亲为,比较具体和实际,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害怕心理,促使学生自主地写作,享受表达的乐趣。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学生生活范围很狭窄,生活的经验很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小朋友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和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生活自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身与时代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新建的工业园区,县城的人民公园,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等,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观赏、游览、访问,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开阔眼界,关注社会生活,了解宇宙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

事实上,开展这些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所开展的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当我们引入生活的活水之后,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竹子开花——节节高。

三、阅读积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文化滋养

除了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与自然,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必需注意积累语言花,提倡多阅读课外书籍。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局部,在新的课程规范中得到了特别强调,并且规定了各个年段的阅读量,这就要求我们把阅读的积累作为作文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当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使积累的花成为自身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作文时自然就会思如泉涌,水到渠成。学生也就自然会爱上写作,并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全文共 2434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①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②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③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④“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⑤以迎合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历数许多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请“导演”务必把“演员”推上台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种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他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二、如何实现中学作文课高效教学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

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把握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

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而“说与思考”的训练又是培养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整理、加工直至运用口头语言给以初步表达的能力,进而为书面写作蓄势。在此基础上再去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能力。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炼字、炼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

在作文时,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地反复不懈地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

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不仅规定了每学期至少批改多少次、多少篇、还规定了所谓“全批全改”的细则,似乎批改得愈多,教学成绩就愈大。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总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等方面的工作。

三、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笔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

做法有二:一是教师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写作社”,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活动,教师适时地请当地或外地作家来讲学、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

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写自编的手抄《班级日报》活动,一学期下来,每生可以轮办2~3次;又如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再如,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展示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自己。

提倡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去了解社会。过去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行万里路”就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这就是积累――材料的积累、形象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写作思路的积累。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

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

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县、市、省甚至全国级的作文竞赛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