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经典19篇)

浏览

2106

作文

119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都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的含义包含着世间一切,一花一草一菩提。它所组成的诗句蕴含着诗人的心境,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把一幅幅的画面放映在眼前。

品诗,品的是故事,是场景,是字里行间抹不去的情愁。“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是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情。诗,是我们华夏的瑰宝,在历经五千年的时光里都不曾在人们的眼中消失,而如今懂诗的人越来越少,品诗的人也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发现美的眼睛。

诗,需要去朗读,需要将自己带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以前我只知诗美,却从未想过朗读它,可是如今的我才知道只有朗读才能让诗的美更上一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要用豪气去朗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要用温和;“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要用凄美。这些好诗如果不去朗读,不去品味,那诗中的豪情壮志,凄美柔和就展示不出来。古人时读书要求大声的朗读,虽然现在的人也有朗读,但他们大多是学生时代,只求的大声不求理解其意,埋葬了诗的意境。

如今我国还有大量的诗集流落在外或埋葬在土里等我们去发现,那些因出土而破损的诗集是我们损失最大的财富。试想一下,当你老了,两鬓斑白,带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诗书,坐在长椅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爱情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中,麦克在回顾自己失败婚姻、疏远的父女关系时,对自己的女儿说,“我不够坦诚,我对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诚”。这是成年麦克说的唯一坦诚的话。

当少年麦克遇到汉娜的时候,他被后者所吸引。尽管汉娜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可是在少年麦克的眼中,她几乎就是一尊女神。这时的麦克,尽管肤浅,却完全是真诚的。他对汉娜的爱慕是由性欲驱动的,但在与汉娜的交往中,这性欲又借着汉娜的推动,把他引领向某种更崇高的东西。少年麦克本能的感觉得到,他和汉娜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床第之欢,这种关系让他的整个人生都有了意义。多么美好的爱之初体验!虽然它是不见容于时人的不伦之恋。

我们可以想象,汉娜的突然消失,对少年麦克的打击有多大。不仅是一段初恋就这样嘎然而止,而且那种由爱引导的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也忽然间烟消云散了,没人给过麦克一个解释。就这层意义来说,我们也许可以指责汉娜对麦克一生的爱情和婚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这只是对汉娜与麦克关系的最为肤浅的分析。无论汉娜曾怎样刺痛过麦克的心,他在对待汉娜时都可以有其他种选择。麦克实际作出的选择,证明了他既不够真诚,又不敢承担责任。

当麦克在法庭上发现汉娜是个文盲的时候,他本可以为汉娜作证,使她免受终生监禁的严厉惩罚。麦克选择了不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当然是为汉娜保守秘密——既然汉娜本人显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那么还是遵从她的意愿为好。可是,不要忘了,麦克是个法学院的学生,对他以及周围的很多人来说,这次审判的意义就在于伸张正义。麦克明显看出了其他几位被告是在合伙算计汉娜让她背黑锅,在这种情况下,让汉娜一人承担罪责,显然不符合正义的要求。就此而言,麦克不作为的选择,是一个糟糕的选择。问题还不止于此,我疑心为汉娜保守秘密对麦克来说只是一个应付自己良心的借口,他不作为的真正原因是为自己保守秘密——对一个法学院的学生来说,在中学时代和一个纳粹女看守(而且还是个文盲)发生过不伦之恋,绝对是一件难堪的事情。

如果说对法庭审判时麦克作出选择的动机只是一种凭空猜测的话,那么麦克给汉娜朗读、录制磁带其实更能说明这个男人的不负责任。麦克并不是在汉娜一被判入狱马上就给她朗读、录制磁带的。相反,那是在汉娜入狱很久以后的事情。当时,麦克的婚姻遇到了麻烦,他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回到故乡。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回忆起了尘封的少年情事,汉娜在他脑海里忽然又鲜活起来。刻薄一点说,他的朗读行为不过是在把玩一颗夹在书中的枯叶,也许看上去他对那颗枯叶呵护备至,但是他珍视的仅仅是自己的回忆,丝毫没有让枯叶复活的意思。

当汉娜终于服完了刑期,就要出狱的时候。麦克起先并没有打算去见她,后来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以后,在与汉娜见面时候,仍然是一幅高高在上的嘴脸。没有人会指责麦克不再爱汉娜,但是既然作为唯一的联系人去和汉娜见面,麦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要求汉娜对奥斯威辛的经历作出反思和交待——无论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情人,还是作为一个知晓汉娜秘密的人,这样做都过于残忍。这不啻于对汉娜说,“你是个有污点、隐藏过污点的人,你不配得到我的爱。”

在我看来,汉娜对麦克的回答极为高贵:“在我入狱之前,我从未反思过。现在我怎么想已不重要。死了的已经死了。”这个回答,一方面含蓄的感谢了麦克对他所做的一切,承认了自己在狱中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拒绝了麦克那种虚伪的优越姿态——既然你心中已经无爱,与死人又有何差异,我的所思所感对你已经无所谓,我宁愿不说。 汉娜刚一见到麦克的时候,说他“已经长大了”,而当她最终回应麦克的时候,她叫他“孩子”,这真是恰到好处的鄙视。

成年麦克是汉娜的对立型人物:他受过良好的教育,refined and polished。影片中两次提到《奥德赛》,不无深意。奥德修斯正是一个心多机窍的人,麦克同样如此。受过教育、有文化的人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往往被过多的纹饰遮蔽,不能或不敢去面对生活的真相。

用卢梭的话来说,“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社会人则终日惶惶,生活在别处”。也许,汉娜和麦克正代表了卢梭笔下这“野蛮人”和“文明人”对立的两极。

文学对汉娜来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钥匙,而对成年麦克来说,它只是躲避真实生活的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纯文化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身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类的节目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位朗读者是濮存昕,他读了老舍的《宗月大师》,送给改变自己命运的医生。这里有一个读音纠正:老舍(she四声)。

第二位朗读者是曾在阿富汗工作的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她曾在战争中看到面对死亡的孕妇,因此选择为苦痛的孩子们朗读。

下一位朗读者是柳传志,他朗读了《写给儿子的信》。这是一份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

之后,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殷洁夫妇朗读了《朱生豪情诗》,她说我想要一片小花园,他就给了她最美的鲜花山谷。

世界小姐张梓琳选择为女儿朗读,她读了《愿你慢慢长大》,这段里有个特别美好的祝愿,张梓琳对女儿说:愿你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也是最美的一段: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三种语言为老师朗读文学经典。我个人超爱这一段访谈:许渊冲老人简直太可爱了,用一生时间搭建世界文化桥梁,却难得的保有一颗赤子之心——96岁才收到年轻时追逐的女同学的回复,甚是高兴;讲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别丢掉》,简直流出眼泪来……

这 总体的感觉是,虽然访谈环节比较硬,有一种《艺术人生》的调子,但整体信息量很大,看完不白看。

能看得出节目花了心思,也做了很多准备。

因为都是关于“读”的节目,网友确实不可避免地会把这档节目和《见字如面》作比较。但在我看来,看多了体能类和明星类的综艺,感觉文学性的综艺节目还是少,越多越好。现在就那么几个能叫出号的,大家自己就别互相撕了……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朗读者》栏目组做了个亭子,找素人进去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曾有过青春,在那个情感泛滥的年纪,我们开始尝试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之外,自己需要寻找关于爱或梦想的人生意义。最终无论留下怎样的回忆,青春在大部分人心中都始终是一个听见就觉得美好的词汇。校园民谣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青春印记。

节目中,足以代表一代人青春的民谣歌手老狼现身与大家一同回忆那个“白衣飘飘”的青春。在还未成名前,民谣大师老狼还曾是一位摇滚愤青。那时候,老狼与高晓松[微博]一起组建了一个叫“青铜器”的摇滚乐队,每天不是排练,就是骑着自行车四处“茬琴”,所谓“茬琴”是老北京流传于市井间的一句俚语,讲的是青少年之间相互切磋、比试玩吉他的技巧。那时候的老狼或许没有如今这么深厚的音乐功底,但对他来说,那段与音乐一起躁动的青春是他音乐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

节目中,老狼笑言,当年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就是文艺青年,“要么是诗人,要么是弹琴唱歌的”。身为摇滚青年的老狼追起女生自然也离不开音乐,甚至连“老狼”这个影响了无数人的名字都和那个女生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开始看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说“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令我印象深刻。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有关“告别”,更有关“勇气”。每一个嘉宾都会朗读一段文字,或者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这些人,这些文字给我们分享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理想和信仰,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

节目的开始在各个城市的朗读亭里,朗读者都说“谨以此篇,献给我爱的人们……”短短的朗读,饱含着心中的爱与思念,思考与期盼,理想与信仰。当李亚鹏读着朱自清的《背影》,父亲在月台买橘子蹒跚的背影就在眼前浮动,父爱的深沉悄悄地在心里流淌;当杨乃斌和妈妈读着冰心的《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当徐静蕾读着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我会想起外婆慈祥的脸和那和蔼的目光,格外的思念;当斯琴高娃读着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眼泪不停地流,赶紧打电话给妈妈,觉得妈妈在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初为人母的母亲对女儿祝愿:“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作家写给远方儿子叮嘱“要保护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的勇气“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文字就是这么的神奇,总能击中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在节目中有许多年轻的战士,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拼搏着自己的理想,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接生了数千名新生儿、维和战士申亮亮在异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耶鲁大学生秦玥飞和年轻的同事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村民致富……也有许多年长的前辈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敦煌女儿樊锦诗不忘初心,一辈子守卫着敦煌文化、已故清华教授赵家和,他曾将一生积蓄全部匿名捐献给了陌生的贫困学生、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用爱和奉献,为一群特殊的儿童撑起了一把伞,为他们挡风遮雨、九十多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说:“生活呐,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创造着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努力奋斗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会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想给谁朗读什么呢?”想起上次看到巴金、老舍、朱自清这些文学大家的名字还是在上学的时候书本里,长大后的我,丢掉了书本,忘记了文字的看读写,也忘记了最初爱书的情怀。而《朗读者》,让我重新遇见了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和文章,也遇见了曾经的自己。我想,在今后的时间里,试着放下手机,安安静静的去读一段文字,思考下生活,关心下身边的人,收获一个充实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时代裹挟着一颗不老的心灵,困苦折不断梦想的翅膀。历经苦难后的永不言败是他的个性,乐观、风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风雨后的一唱三叹,腾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呐喊着《青春万岁》;他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辈子的活法》,八十多岁《这边风景》依然独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也让他思考在新疆度过的16年时光。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王源观后感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凭着一首《青春修炼手册》红遍大江南北,老少皆知。节目中,谈及对于“青春”的修炼,作为TFBOYS成员之一的王源坦言,12岁出道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特别在意网络上对自己的评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16岁的他明白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在意网络的评论。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不以不理智去回应不理智”。

青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方式去彰显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1月8日,筹划了将近一年的《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当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中国一共有28位无国界医生,有4位来到了录制现场。妇产科医生蒋励不无激动地分享着令她难忘的经历。

对录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读时的意境,特意让舞美团队对现场灯光进行了调试。在调试灯光和音效时,董卿还为这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又对观众说:“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

《朗读者》把这对夫妻请到现场,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洁开始讲述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结婚26年中所发生的浪漫故事。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随手翻开十几本日记,其中的一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节,丈夫写下的一段话:“亲爱的,我想送给你最好的礼物。首先是一栋房子。还想送你一辆213越野吉普车,

这句话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车不正是北汽的车吗?他们20多年前就有这个梦想了!周小林回忆起那时他们经常在祖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车最为合适,每次出行他们都租用这种车。通过那段日记,我们能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对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们站在北汽集团冠名的《朗读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说到:“你们应该获得一个北汽颁发的“最佳梦想奖”。”

正如董卿所说:“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她与观众互动道:“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见失败”的经历。董卿夸赞他气色好,他说:“这份鼓励我接受20%。”在柳传志先生朗读完一段特殊的献词后,董卿说她很受感动。柳传志先生笑着说:“这话我接受80%!”

舞台上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屏幕上出现了一段美丽译文(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就这样,我们遇见了许渊冲先生。

他告诉我们:“生活有不同状态,要懂得欣赏每一处的美。”十位特别朗读嘉宾中,有许渊冲先生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十个人不同语言的接力朗读,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美。

几天前董卿采访了濮存昕先生。这次录制,他带着一本书来到了采访间《老舍散文》。濮存昕先生演绎了很多经典角色,他依然在潜心研究作者创造一个角色的中心思想。在舞台上朗读,他仿佛来到了剧场中,用声音再次塑造了一段鲜活的人生。

钢琴的声音空灵且荡气回肠。现场听着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弹唱,观众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仿佛随着他唱出的一首千年古诗去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享受着岁月沉淀的甜美和安宁。此刻的小朗仿佛成了老朗,品味到了时光的智慧和如陈年之酒般香醇的情操。

国际钢琴家李云迪献上了天籁般的钢琴伴奏,在他琴声的熏陶下,朗读者感情更充沛地读着美丽的篇章,听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李云迪也朗读了一段与音乐有关的文字。

在《朗读者》第一场录制接近尾声时,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朗读者》的舞台有一扇门,打开就能通向采访间。当董卿风趣地说到“芝麻开门”时,相信我们的心灵之门也随之打开,我们心意相通,期待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叶嘉莹观后感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李亚鹏观后感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3月4日,记者在北京釆访,获得了董卿最新录制的《朗读者》的部分内容。除了倪萍与董卿两位央视“一姐”对话感人外,华西都市报记者-封面新闻还提前获得了董卿对话李亚鹏的内容,以及李亚鹏在现场朗诵他写给女儿李嫣儿的一封信。这封信李亚鹏以朗读者身份,现场朗读。从信中,李亚鹏第一次讲述他培养女儿的感人故事。父爱大如天。李亚鹏的信,催人泪下。

在请出李亚鹏之前,董卿介绍说:“本期我们《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久违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李亚鹏,以朗读者身份突然与大家见面。在开讲之前,他首先拿出了他的女儿李嫣亲自为他做的情人节礼物。“这是我收到的情人节礼物,是我女儿自己做给我的。”董卿问:还记得嫣儿送给你的第一个礼物是什么吗?李亚鹏回答说:“应该是一张贺卡吧,从四五岁开始,每年父亲节她都会送我一张自己手工做的贺卡。今天我也带过来一张。”上面写些什么呢?李亚鹏回答:最近几年,基本上主要都是女儿劝我少抽烟喝酒,虽然说的都差不多我也每一张都会珍藏。嫣儿今年十岁多快十一岁了,看起来跟同龄人不太一样,透着一股自信和成熟。李亚鹏平时会跟他用朋友似的语气交流吗,还是会用长辈的口吻?李亚鹏回答:别看她年纪小,但是她有非常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外化表现是自信,但是内在有她的独立精神,这一点是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王源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本周,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又是一个一听就能让人泛起无尽感慨和回忆的词——青春。

节目中,17岁的内地人气青春励志组合TFBOYS成员王源将以自身经历为观众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偶像青春。作为无数青少年的偶像,也是第一位登上联合国世界舞台的中国少年偶像,王源在大众的眼中无疑是光芒万丈享受着无尽粉丝追捧的。然而12岁就已少年成名,在其他人想着看什么动画玩什么游戏的时候就必须承担繁重的艺能训练、工作,同时还要平衡自己的课业。王源看似令人羡慕的偶像青春其实完全不像大众想象中那么轻松。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因为当时还是小孩,才12岁,就当作儿歌来唱。”

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面对难以理解的委屈,为了发泄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纯文化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采访中,董卿曾回答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在文艺综艺领域里几乎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朗读者》蒋雯丽观后感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表示,朗读帮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大门,每一个孩子都要出发去看看这个世界,而朗读就是脚下最好的道路。所以希望朗读亭能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更多渴望朗读的孩子能够满足愿望。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李亚鹏观后感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李亚鹏和董卿的对话,特别是她第一次披露他和王菲所生的女儿嫣儿的成长故事,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关注和兴趣。李亚鹏回忆他培养女儿的故事:“第一次带嫣儿爬山是她一岁半的时候的元旦,接着几乎每一两个月就要去爬一次山,北京郊区的灵山两千多米,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爬到顶了。

李亚鹏还讲述说,除了带女儿嫣儿爬山,还帶着女儿对自然天气24节气进行科学观测。坚持了七年,风雨无阻,从未断过,每一个节气去十三陵水库做科学观测,共一百六十多次,观测气温、水温、植物、动物、标本等等。

为了培养女儿多方面兴趣,李亚鹏还带着女儿四、五十次地参观故宫。一个文化的大宝库,从小可以培养一个大的格局。

李亚鹏还披露,女儿3岁多,就带着她通读5000多字的金刚经。李亚鹏说:“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很简单都可以做到,不会让孩子受苦。 ”

董卿问李亚鹏:“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嫣儿培养了一个兴趣,你就会去带她实践对吗?”

李亚鹏回答说:“因为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自己认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模仿的。孩子在小的时候,讲述大道理其实没有价值,因为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有限,但孩子天生就有模仿力。 ”

董卿问:“对嫣儿的教育还是鼓励型的吗?”李亚鹏:“鼓励居多,但是严厉过一次。打过她一次,忘了具体为什么,但是是一次没有争议的犯错了,轻易不会打,这一次也不后悔。打一次就要记忆深刻,要她知道凡事都是有边界有权威的,我那次就扮演了这个权威的角色,这个时候要演的很生气,虽然心里忐忑不安,但是是不能笑场的。 ”

董卿又问:“那有没有一句话,或者一个问题,是小时候父亲经常对你说,现在你也会对嫣儿说的? ”

李亚鹏:“这两年我就会时不时的问嫣儿,‘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嫣儿本来听不太懂,我就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是有任务的。我每年在早餐上逮住她问三四次,把她问急了她就说,那你呢?我也找了很多年才找到,我希望来到这世上能让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嫣儿听了我的回答,想想之前自己说的画家啊、设计师啊,说之前那些都不算,我再想想。 ”

董卿:“嫣儿今年才十岁,现在就问这些会不会太早了? ”

李亚鹏:“不早,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我父亲提醒的。 ”

教育就是爱!董卿点评说:“看到网上有人说过,嫣儿在“拼爹”上算是赢家了,出生的时候爸爸给成立了基金会,生病了爸爸建立了儿童医院,要读书了爸爸创立了培德书院,要学英语了爸爸又发起了‘对话世界’。可以说嫣儿人生的每一步,你都有为她准备一份礼物。”

李亚鹏说:“其实归根结底,说到教育的方法,还是爱是超越一切的。虽然抱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对她每天说的口头禅翻来覆去这么多年也就这么几句话,还是要用实际行动去做。李亚鹏的真情朗读,父爱大如天,感动了现场所有观众,有许多人为李亚鹏的父爱感动得流泪。

董卿对李亚鹏给女儿的朗读进行了点评:“从李亚鹏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父亲的言传身教,是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希望嫣儿在不久之后,可以真正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的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曹文轩观后感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小说《朗读者》序中这样写道。曹文轩一直在为他的朋友学生推荐《朗读者》,为别人开的书单中也无一不包含这本书。他坦言很喜欢《朗读者》的那份庄重。他认为在《朗读者》中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语言,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是一部典型的德国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容不得有半点轻浮的联想,而阅读之后就只有一番肃然起敬。

精微之处 深藏大义

曹文轩认为,一部好的小说,既应当是单纯的,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看完之后,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与困惑一直萦绕在心,使我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思考;而思考愈深刻,我们的认识也就愈深刻。这个作者曾写过许多侦探小说,所以制造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这样的阅读效果更主要来自于他对人性、对存在的是深度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机关,这些机关需要我们经过小心翼翼的考证与掂量,才有可能打开:谁是真正的朗读者?伯格为什么在已经看出汉娜的悲剧原因时没有及时向法庭指出?需要忏悔的到底是汉娜还是伯格、是法律还是流行的道德以及这整个社会?中年的汉娜与年仅十五岁的少年伯格的关系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又一次的纳粹行为?……作品篇幅不长,却留下了太多的悬疑。而这些悬疑,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在解答这一个个问题时,都可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提升。

他称,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是很有功夫的。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在细节上却是十分的考究。三部分,划出了三个不同的段落。这是命运的起落,是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所有的细节都意味深长。比如关于汉娜身体气味的叙述。当汉娜还在“逍遥法外”并充满声民的鲜活时,她的气味是新鲜而令人迷乱的,而当她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并且不可遏制地衰老时,她的体臭不可避免地散发了出来。小说很仔细地写到了从前与现在的气味——汉娜的气味。两种气味的比较,使人感受到了生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大悲哀,也感受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乃至颓败。这是命运的咏叹,是生命的挽歌。小说中一些重大的有关命运的、生命的甚至是有关存在的重大的命题,恰恰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物象以及一些细小的变化来表现的,应了我们很喜欢的一句话: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