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推荐20篇】

浏览

2173

作文

119

第十期《朗读者》张艾嘉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世间,总有一些前辈们,云淡风轻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在意时间,也不给人生设限。人生在她们眼中成了游乐场,可以尽情创造,轻描淡写地尝试一个又一个新事物。

别人安安分分当演员的时候她试水做导演;

别人结婚时她正跟风情才子谈恋爱;

别人息影退居幕后的时候,她已经导演了N部经典电影,并在影片中和90后小鲜肉演对手戏;

别人退休了陪老伴环游世界时,她出了第一本书,《轻描淡写》,谈创作,谈感情,说句“60岁才是新开始”

做演员,她是最TOP的演员,得过数届影后;

做导演,她亦是最TOP的导演,《最爱》《莎莎嘉嘉站起来》《梦醒时分》《新同居时代》《少女小渔》《今天不回家》《心动》《203040》都是历久弥新的女性电影;

而做女人,她亦是最TOP的女人,这辈子的经历可能是别的女人的几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叶嘉莹观后感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金士杰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六,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即将迎来第十一期节目,台湾知名演员金士杰受邀参加此次以“那一天”为主题词的录制。朗读者一直倡导这样一种用生活勾连人与文学的理念,读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更是情怀。当老戏骨金士杰遇上知性聪颖的主持人董卿,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据悉,在这期节目中,金士杰将谈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父亲角色的故事。熟悉金士杰的人都知道,在之前的很多年,他一直不婚主义的支持者,与其说是对抗社会,还不如说是因为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让他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把另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然而,当花甲之年的金士杰成为了父亲,幸福也以一种他没有过的姿态,让他的后半生变得很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改变坚持这么多年的想法?很多人都会问起,金士杰曾经说过,他是因为玩了一个叫云霄飞车的游戏,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后来才决定结婚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朗读者》他会怎样跟观众分享?

从不婚主义到为人夫为人父,金士杰相信人生是为一段旅程而来。初为人父的他,对孩子最美的愿望是,“我给了他春天,他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在电影《剩者为王》里,金士杰就饰演过一位父亲,面对三十几岁未嫁的女儿,他说: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疯言疯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其实金士杰对待儿女的态度也是如此。正如金士杰的父母给他的自由一样,从来都是肯定他、鼓励他,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才让他成为了今天的金士杰,成为台湾现代剧场开拓者及代表人物,成为我们眼中的老戏骨。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金士杰老师的话剧代表作,他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他对于爱情、工作、家庭、宽恕、死亡、衰老等人生大课的理解,或大笑、或大哭,每一样都是人生真谛,每一样也都是金士杰本身。“你必须追寻生命而且拥抱生命!而且,当你如此做了,有时候生命也会回过来拥抱你,而这种经验是你永远无法相像的!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爱,就好像小鸟折断了翅膀。”戏如人生,金士杰教你迟早要上的“14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央视节目《朗读者》麦家观后感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由董卿担任制片人并主持的央视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第三期。作为首位登上《朗读者》的作家,“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件。节目播出后,这封《致信儿子》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作“2017最美家书”。

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风声》《解密》等一系列作品创造了一个属于谍战小说的辉煌时代。《纽约时报》称赞麦家脱离了数十年来“西方看中国作家”的传统模式,《泰晤士文学增刊》曾评论麦家称: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崛起的只有一个作家,就是麦家。

因为在文坛收获了众多的读者,“麦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成为了当代文坛炙手可热的大IP——他的每一部作品均都被改编成影视剧,《风声》《解密》更是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不是因为站上了《朗读者》的舞台,与如今的“央视一姐”董卿实现了少有的“世纪同台”,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倪萍。身形发胖臃肿,面容布满皱纹,多年抽烟导致牙齿不再白净,而棉麻质地的宽大衣服,外加一双平底鞋,如此穿着打扮更是透着一股“放飞自我”的意味。

上周六晚播出的《朗读者》,让倪萍多年前突然离开央视、告别荧屏的往事重新被提起。光环,曾经因为“央视一姐”的名号笼罩在她前半段的人生,而一旦离开央视,人们对她的近况并不完全知晓。节目录制前,倪萍并没有和董卿沟通台本,而是凭着彼此的信任,从1999年那年的春晚说起,平淡地讲述自己因儿子身患先天性白内障而改变的人生轨迹。

这样一个活得通透的倪萍,在多年淡出公众视野后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大众意义上的名和利都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渴求,这个渴求说大无限大,说小也无限小,大小都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望。什么都尝过了,什么都拥有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能吞咽下的,什么是可以在你生命里再生的。”

她深知,个人的选择永远关乎内心,未来的她还将接演影视剧,不排斥综艺节目,而写作也想继续下去,主题是“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对她来说,像妈妈和姥姥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正是人生追求的最优状态,“衣服越穿越肥,鞋越穿越软,不照镜子、不上秤,进门和出门可以是一个人,越活越简单,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了,别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不为他人活着,只为自己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曾几何时,文化类综艺总是会给人以“小众”的印象,但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却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读者》将迎来本季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导演冯小刚在节目中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大众对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据冯导透露,他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与女排运动员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丽也来到了本期《朗读者》的舞台上。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郎平在舞台上回忆了24岁时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对东道主承受的压力丝毫不亚于朱婷。谈及这段经历,郎平透露靠流泪释放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每一首诗都有为她朗诵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首等他朗诵的诗。《朗读者》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作品找到了为她朗读的人,而那些人也遇见了值得他们用诗去表白的陪伴。

陪伴,一个多么温暖的词,便是不经意从唇齿间吐露,都会带着丝丝幸福与感动。亲人的陪伴,朋友的陪伴,爱人的陪伴,陌生人的陪伴……每一种都是人生的一份惊喜。人的一生很长很长,一段旅程里会发生太多太多故事;人的一生很短很短,每个故事匆匆开场过后又匆匆散场。你和我都是这故事里的角色,总要面对坎坎坷坷,经历起起伏伏,体会杂陈五味。这百态的人生里最黑暗的日子、最难过的日子,往往都是没有陪伴的日子。陪伴的出现,仿佛一道光,穿透了雾霭,照亮了生活。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敢;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不再沉重的叹息;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继续向前的力量;恰恰因为有了陪伴,才有了镌刻在心底的震撼。

遇上那些陪伴是一种幸,拥有那些陪伴是一种幸,记得那些陪伴也是一种幸。陪伴,让所有不幸的日子都开满了花朵,让幸福的日子阳光更为灿烂。有幸,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你为我取暖;有幸,在悲伤的日子里,有你借我肩膀;有幸,在寂静的日子里,有你陪我聆听风来的声音。

所有的陪伴都是一场惊喜,如果遇见,请好好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李立群观后感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李立群朗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献给母亲。北平的家,一儿一女,惬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李立群的母亲告别故乡北京已多年,李立群多次邀请母亲重回北京,但她始终不愿,只愿铭记心中刻画出的故乡。在母亲的心里,故乡依旧是红墙绿瓦的样子。

听李立群先生朗读老舍的《我的理想家庭》真是如沐春风,意境幽雅而不又止于幽雅,更有一份悠扬,这样的张力中还能有这样温馨的气息实在是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告别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以“告别”为主题,邀请到嘉宾程何、姚晨、曹文轩、李立群、张国强、王蒙,他们将与董卿分享关于“告别”的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本期《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我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读着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李立群老师想起了母亲,我想起了潘美辰的那首歌,是啊,家不在大小,在于是否有爱;家不在于沙发有多大,地毯有多美,而在于是否有温暖。小小的七间房,有一只猫,有太太先生,有儿子女儿,衣着结实朴素……这,就是家的味道,无论走得多远,心底里最温暖的那个地方。

曾经的青春岁月,我看着《青春之歌》走过;曾经的青春岁月,王蒙老先生在戈壁滩度过;曾经的青春岁月,留下每个人的青春记忆。

告别时间,告别空间,告别人世,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王蒙,用俄语,用新疆语,用他所有的文字,做他活过的注解。《明天我将衰老》,朗读者读着自己的文字,许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450字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品综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节目《朗读者》。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时间制作的节目。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次我遇见了朗读的魅力。

不管是创业人、无国界医生、世界小姐还是话剧演员、相恋二十多年的夫妻,他们都爱朗读,都是朗读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读是因为他心怀感恩,感恩改变他命运的荣大夫。他读文章的时候,双手捧着书,来回有韵律地走着。当读到高潮部分时,他一只手挥起来,好像表达自己对荣大夫说不尽地感恩。《宗月大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师给他学费,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婵老师,是她教会我朗读,并与我一起坚持已有30多天。

柳传志朗读是因为他庆幸自己儿子终于成家,四十多岁终于找到配偶。

蒋励朗读是因为她很同情刚出生的婴儿,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击,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读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妻子,希望给妻子最好的一切,种出最美丽的花。

这几周我也坚持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也渐渐成为了朗读者。我会沉浸在朗读的喜怒哀乐中,享受朗读带给我的体验。看了《朗读者》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遇见朗读,遇见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倪萍观后感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四期中,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倪萍登上舞台。在与她的老搭档董卿的交流中,倪萍首次在荧屏上谈及了自己多年来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当晚,她朗读了自己的书《姥姥语录》里的一段文字,情动荧屏,令不少观众落泪。在节目播出后的当晚,倪萍应记者们的强烈要求,接受了大家的微信群访。

这些年里,倪萍几乎没有对外公开谈论过自己的这段往事,而在《朗读者》中,她对董卿算是“和盘托出”。对此,倪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这些经历我讲出来,对大家也许都有一些好处,就是说,我们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对于自己在朗读中滑落的泪水,倪萍说,“那天我情绪上真的是抑制不住。”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礼物”,选择《姥姥语录》关于孩子的这段朗读,倪萍是别有深意的,“这几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姥姥语录》所写的这些内容,而且,陪着我一起慢慢变老的观众一直没有抛弃我,期待我。我心里有一份沉甸甸的回报,于是就有了这个朗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74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年少时,是否心中都曾有过这样一个人。

如果是他,那么必然风度翩翩博学多才,或者是优雅英俊关心体贴。他也许是一个叔叔,也许是一个哥哥,但他一定年长于你。

如果是她,那么必然温柔美丽善良可爱,或者是细腻动人冰雪聪明。她也许是一个阿姨,也许是一个姐姐,但她一定年长于你。

二战后的柏林,15岁的麦克遇见36岁的汉娜,彼时他处于虚弱状态,身体急需温暖,他倒地,她扶起他,她说,“孩子,起来,没事了。”隐约听见麦克低低的抽泣,她抱住他,落雨弥漫成飘飞的雪,这是他们的初见。

她说“goodbye,look after yourself."他回头,停顿几秒,回转过脖子。是的,停顿几秒,他眼睛里似乎有一点迷糊,似乎还有一点不舍。他没有急速离开,于是我会揣测,是否此时,他心中有一点留恋,亦或是,贪恋。

他回到家,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女人眼里只是闪过一丝不耐烦和轻蔑,她毫不犹豫起身,她说,"Emily,Keep away,他会传染。"紧接着Emily起身,顿时离去。keep away,这个家给予麦克的是“keep away”。

他翻开心爱的集邮册,拿它换钱买了几朵花,用一些绿色做点缀,包扎起,却泄露了忐忑的心情。他在楼下确定了汉娜的住址,轻轻推开门,老旧的唱片机在转动。汉娜刚洗完衣服,拿着桶子出来,几乎没有直视他,他却在看到她的一瞬间将鲜花捧在了胸前,正式而端庄的姿势,透露着15岁的笨拙。

是谁说过,当一个男人真切爱上了你,他面对你时总是笨拙的。

房间凌乱而拥挤,墙壁黄白斑驳,些许漆块已掉落,被子没有叠好,这是贫穷的表征。贫穷有时会带来无知与愚蠢,毫无疑问,汉娜并不聪明,她愚昧,缺乏思考,以至于对自己间接杀死了300个犹太人只有迷惑,她不懂,她甚至问法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然而就连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法官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假如我们是汉娜,我们会怎么做?假如我们活在那样的年代,没有接受过教育,不了解人性与爱,更不要提什么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真的会打开门放走那300个犹太人麽?

犹太人不会原谅汉娜,在那300人中唯一的幸村作家最终也没有原谅汉娜。她不原谅的,不是汉娜一个人的行为,而是整个法西斯的残暴与泯灭的人性。她必须坚定她的不原谅,也许她心中还是被那个小铁盒与7000马克稍稍触动了吧,还有不远万里赶来美国为汉娜赎罪的麦克,但她是不可以原谅的,若她原谅汉娜,就代表着她遗忘了无数惨死的犹太人,那些至今没有合上眼的孤魂,那在《辛德勒名单》里的红衣女孩,他们,需要我们铭记,并且忏悔。

这不仅仅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这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对哪一个民族惨无人道的毁灭,这不仅仅是一场为了利益和扩张的战争,这是整个人类的灾难,无论胜者,败者,哪怕是从中靠军火发财的美国,我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我们需要忏悔,为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而忏悔,为我们的软弱无知忏悔,当我们手举匕首穿插于对方的血脉里,当我们肆意掠夺损害他人时,我们在对自己的灵魂冷笑。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也是野蛮的。

愿我们铭记这疼痛,须知可怜的是不道歉的日本人,他们至今没有正视这罪恶,于是这罪恶将永远萦绕他们。当我们道歉并且坦诚,我们并没有降低自己的格调,相反我们为自己留了一条心路,点了一盏心灯。

但我们不要仇恨,仇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我们需要抗争,需要呐喊,需要铭记,需要理智,需要自强,需要独立,但我们不要仇恨。

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记住这样的血,记住我们为妥协所付出的屈辱。

深深忏悔,为我们所有的罪,然后还要前进,面带微笑哪怕内心苦痛,我们依然要前进。

15岁的麦克爱上了36岁的汉娜,请原谅我不觉得它是不伦之恋。所有真挚的爱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是麦克,还是汉娜,都是时代的悲剧,导演只是借助这一段恋情缓缓地,优雅地,杀死了我,杀死了我们。

麦克成长的年代里,似乎缺乏着一个温柔的关怀者,缺乏着一个耐心的引导者,而汉娜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空白。一个女子,她扮演你的朋友,扮演你的情人,扮演你的母亲,扮演你所向往的一切,男孩便不知所措地一头扎入了这个漩涡。

他说,我不能没有你,I cant live without you.

这是一句多么深情而软弱的话。

就在昨天,我对他说,没有你也我也会活得很好。

我一直骄傲一直坚硬,一直善良一直原谅。即使明知丢失你会让我心中剧痛无比,我也会毫不犹豫割舍。只因我们必须平等并且尊重,我知道我要的是扶持和陪伴,不是一朝一夕的玩闹,更不是某一方长久的清凉慰藉,也不是身体交织欲望缠绵。

If I hurt you,I am sorry about it,but it is my truth.

我们可以确定,麦克爱上了汉娜,但是汉娜是否也真正爱上了麦克呢?汉娜一直叫麦克“孩子”,而不是husband或者lover.在那些证人的言语里,她是看似有良知心灵敏感却最后送他们去见死神的虚伪的刽子手,是的,她的确就是刽子手,当坐在观众席上听审的麦克听到她肯定地承认“是的”,他知道她不仅杀死了那些虚弱的为她朗读的犹太年轻姑娘,她还杀死了他。

她坚守的秩序杀死了他,她与他的性爱杀死了他,他甚至也许会想,自己和那些犹太姑娘有什么区别呢,若是自己在集中营,怕是也要被汉娜挑选出来吧。

她会否多重视他一点,她会否放他一条生路,还是他也只不过是她需要的一个朗读者,一个床伴,一个证明她魅力依旧的异性,一个帮她排遣孤独的但是谁都可以代替的人。

也许汉娜可以带给麦克所有的缺失,唯独给不了他真爱。

而汉娜,却带走了麦克的真爱,这个少年今后所有的成长,都不再完整而幸福,婚姻失败,还有一个藏了一辈子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麦克真正的cant live without汉娜,而是汉娜cant live without麦克,她需要麦克的朗读,她需要麦克的身体,她需要麦克证明她活着的价值。

她内心深刻自卑着她的不识字,而麦克,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感到自己被需要,她开始活着并且有了希望,甚至在狱中学会了阅读。

而麦克,他沉迷于往事并且不曾真正走出来过一秒,他所有的女伴都说不了解他,“和你在一起再长时间也无法了解你”。只因麦克的心,早已为汉娜锁死。即使他后来可以不再爱她,但她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不敢说这是孽缘,也不敢说这是情缘。

他们纠缠,我无法用任何一种确切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是怎样的关系。

只知道,这是导演一场巧妙和华丽的暗杀,不动声色,杀死了所有人。

影片的最后,麦克对女儿说出了秘密,这或许,预示着黑暗过后的黎明。我们是否可以相信,麦克今后将找到幸福,我们是否可以相信,犹太人的疼痛正在被安抚,我们是否可以相信,人类的良知依然健在并且已经复苏。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我们是否还可以相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2008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告别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曹文轩朗读《草房子》节选献给父亲。《草房子》一书是曹文轩童年的缩影,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曹文轩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记录在《草房子》当中,用这次朗读怀念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央视节目《朗读者》麦家观后感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对于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节目中,冯小刚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机关食堂买电影票然后去礼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如今,大众对于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而冯小刚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也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央视新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由五六位嘉宾分别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负责串联。节目近几期主题为“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嘉宾则包括杨利伟、刘震云、濮存昕、斯琴高娃、蒋雯丽、许渊冲、柳传志等,将于18日起每周六日在央视一套、三套晚间播出。

董卿说,《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的个人感受。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

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

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朗读者》王佩瑜观后感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热爱京剧的人,对王佩瑜这个名字可能不会陌生,当年她年少成名,堪称梨园行里最闪耀的新星。如今,更多人知道王佩瑜则是因为她不拘一格地推广和普及京剧,在年轻族群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3月18日(周六)20:00,被粉丝们称为“瑜老板”的王佩瑜将现身央视《朗读者》,为观众呈现一场非同一般的“京味儿”朗读,展现别样京剧魅力。

昔年“小冬皇”今成京剧推广第一人

王佩瑜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初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王佩瑜改学老生,并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开始专业学习京剧,两年内拿尽四大少儿京剧大赛一等奖,还曾被著名老生大家谭元寿点评神似与梅兰芳齐名的民国京剧大师“冬皇”孟小冬,也因此被称作“小冬皇”。

如今,王佩瑜更多时候是以京剧文化推广者自居。在王佩瑜小的时候,她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并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

“撩”董卿、聊传承 王佩瑜秀京剧大家风范

这次现身《朗读者》,王佩瑜自然也是为了推广京剧而来。在与董卿的对谈中,王佩瑜分享了自己在推广京剧时的经历和感受。她坦言,在北大举行公开课时,学生们对京剧从不了解到感兴趣的转变令她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谈到用京剧韵白与学生们做互动时,董卿还顺势以自己的名字做考题与王佩瑜互动起来。王佩瑜稍作思量便摆出架势对着董卿来了一句标准的京剧念白,“董卿,她是个美人”,逗得董卿娇笑不已。随后董卿也“现学现卖”反赠了王佩瑜一句“佩瑜,她是个才女”。

而谈及推广京剧过程中的艰难,王佩瑜则淡然表示:“做京剧演员的分内事,其他的委屈、艰苦都没什么。”其实近年来,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一直都有不少人讨论。今年的两会上,“传统文化传承”还成为了两会文化热词,《朗读者》也作为能够帮助文化传承的优秀节目被数次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