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趾高气扬的来历【汇编20篇】

你听说过万圣节的来历吗?关于趾高气扬的来历你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趾高气扬的来历》,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740

作文

865

皮鞋来历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

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

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作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

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节的来历高二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立秋的来历

全文共 1109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8月8号就是24节气-立秋,立秋一过,昼夜温差大。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 ,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 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清时期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年的来历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的习俗之祭灶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粥的来历600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3-10-06摘要: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腊(là)八节是农历(lì)腊月(十二月)初八,据(jù)说当年朱元璋(zhān?)在监牢(jiānláo)里受苦时,当时正是冬天,又冷又饿(è)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dòn?)里刨(páo)找出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zálián?)。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áo)成了粥(zhōu),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dùn)。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jìniàn)在监牢中那个特殊(tèshū)的日子,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等风味食品。它既可滋补身体,又是人们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

腊八节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间一天比一天短。从这天开始,人们就等着过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到了, 爸爸妈妈带我给阿太扫墓。我们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拔净,落叶扫尽,供上鲜花食品,表达追念之情。

妈妈告诉我清明节的来源和历史人物介子推有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为晋国公,奖赏所有跟随他的随从,只有介子推拒绝奖赏,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防火韶山逼他出来,谁知却把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清明节也便成了一个清明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芒种的来历与习俗大全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一、芒种的由来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二、芒种的习俗

1.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2.安苗

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3.嫁树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这是芒种节气习俗之一。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4.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5.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之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我请爷爷讲端午节来历

饱学的爷爷用苍老的声音,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将我带到楚国。

楚国时,朝廷腐朽无能,官员们鱼肉百姓,人民怨声四起。楚国走向衰落。

当时,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连续几次写出改革朝纲的奏折呈给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屈原的正确主张,还把他拘禁起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屈原以死抗争,毅然跳下滚滚汩罗河。

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了人民。人们纷纷赶来,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寻屈原,但寻找多日未果,就无奈地往河里撒一些白米,希望鱼儿们不吃屈原的尸体。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鱼吃不到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用苇子叶卷成一个尖尖的小筒,往里面塞上糯米,再用细细的马莲草缠好包成一个个粽子,丢进河里,鱼儿就可以吃饱,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

为了世世代代纪念屈原,人们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为端午节。

后来,人们就以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永远纪念屈原。听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粽子的来历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来历的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的传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我们来了解了解关于重阳的传说吧: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差不多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希望这种传统的节日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很想知道劳动节的来历,就上网百度了,哇,好多答案呀!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芝加哥的二十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斗争,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一八八九年七月十四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所有人一致同意:把五月一日定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工人的积极响应。一八九零年五月一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庆祝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

从“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可以看出:革命先烈为我们争取了合法权益;同时,劳动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我们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洗洗袜子、扫扫地……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腊八的来历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腊的本义指干肉,读作(xi一声),也是另一种读作(la四声)的字的简化字,本义指一种祭礼的名称,开始于春秋时期。秦代以后均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于是称十二月为腊月。汉代以后又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腊祭,遂又称此日为腊日,后来固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叫腊八。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八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腊八的来历(3)腊八,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人们喝了腊八粥以后暖和和地很自然地意识到“过年”就在眼前了。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元宵则是它的尾声。腊八节日,在南北朝以前不一定准在十二月初八。东汉时,“腊日”节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而这一天不一定准在腊月初人“腊日”节固定在腊月初八,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古代过“腊日”节的主要行事(典礼、仪式)是打鬼。古人把打鬼的仪式叫做“傩”。这个字,据徐锴《说文系传》说是“见鬼惊词”。在举行打鬼仪式的时候,大家一面拿着打鬼的东西打鬼,一面喊“傩、傩”!古人为什么要打鬼呢?大概古人以为一切灾难、贫困、疾病、不幸的遭遇,都是由于鬼在作祟,只要把鬼驱逐跑了,就可以安享太平,人寿年丰了。含有这种目的的打鬼仪式,顶晚顶晚从商朝就已经有了。我们在甲骨文中确实找到了打鬼仪式的记载,不过不叫做“傩”,而叫做“究”。春秋时代,孔子就曾经参与这种典礼。《论语》说:“乡人傩,于朝服而立于昨(东阶)。”古代宫廷打鬼仪式,在腊日一大早进行,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里,曾对东汉时代宫廷打鬼仪式——大傩,有着很翔实的描述。而民间的大傩,亦十分热闹,越到后来,娱乐成份越浓厚。腊八节的中心内容是打鬼,腊八粥自然也与打鬼有关。原来,古代“腊日”大傩时,是要用豆打鬼的。《礼纬》及《汉旧仪》说:“以桃弧(桃核)、苇矢(苇子杆儿作的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攘疫(即打鬼)。”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喝红小豆粥可以避鬼。古人在“腊日”一面用豆打鬼,一面喝豆粥防疫,这就是喝腊八粥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希望草的来历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6666年5月12日下午,在火星和煦的阳光里,绿树成荫,我照例走进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忽然,在书架的最顶层我发现了一本落满灰尘的晶石影像册,那是很多年前人们常用的日记本,里面可以长期保存着当时的声像、文字资料。

这么一件老古董会记些什么呢?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拿下像册轻轻擦去封面上的浮灰,激动的打开了它。划动书页,只见扉页上写着两行字---“2222年、南毅”。

“2222年,难道就是历史书上学到的那次地球大灾难的年份?”我的心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书上记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这次大灾难中丧生,是地球有史以来仅次于恐龙灭绝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直接导致了地球最终被人类废弃。想到这里,我的兴趣更浓了,也加快了翻阅的速度。1月1日、1月2日、1月3日……5月12日,周一,在那天的日记里,南毅写道:

“今天早晨,天空灰蒙蒙的,我在上学途中甚至看不清自己脚上这双闪着淡黄色荧光的鞋子,尽管我早已习以为常这样的天气,但内心中仍有一丝莫名的不安。

第二节上课铃声传来,化学课张老师戴着那个“超级防霾面罩”走进了教室。他沙哑的声音从麦克风里传出来,只能看到他面罩内一张一合的大嘴,就像一只关在鱼缸里吐泡的金鱼。今天课程讲述的是“雾霾”的成因。

这时,天慢慢的暗了下来,天空中一团巨大的黑云遮住了昏黄的太阳。霎时间,狂风大作,灰色的颗粒状物质从天而降,敲击在窗户上发出呯呯的声音,教室的音箱里传来了王校长急促的声音:“所有的老师、同学们请注意,接环境应急部门紧急通知,由于空气中的雾霾浓度过高,全市范围内降下历年来最大的一场霾雹,霾雹落地融化分解后会生成大量有毒气体,擅自在室外活动可能引起气体中毒,请立即关闭门窗,千万不要离开教室,等待救援!”

读到这里,点击像册中的实时天气选项,只见卫星云图中有一个巨大的云团,就像《西游记》里妖怪掀起的妖风在空中扭动,从四大工业大国上空升起,逐渐蔓延到了美洲、欧洲、亚洲……。

像册的文字中断了三个多月。八月一日,周五,南毅写道:作为一名幸存者,今天我从医院出院。回家的路上,密闭的车窗外看不到一个行人。听妈妈说,家里已经买好了去火星的船票,准备乘坐诺亚方舟号太空船移民了,我的心里简直有着一万个不舍和无奈,希望火星不要成为第二个地球。

逐渐的我走进了南毅的世界,每天下午都会准时来到图书馆,借阅这本晶石像册,用了一个月时间。今天我终于读到了最后一页。十月一日,周一,南毅写道: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感到自己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首往事,我最自豪的事情莫过于通过自己毕生的研究,终于培育出适合火星生存的绿色吸霾植物——希望草,我想只要我的子孙们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将火星改造成另一个绿色的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阴历七月初七是阳历的7月31日星期一。不能算闰月的,你也可以都当是七夕啊,这样就能多过一次啊!

今年有两个七夕,一个是七月三十一号,另一个是八月三十号, 都是月底哦,大家可别忘记了,可别说没有人提醒你们哦

今年是润7月,第一个七夕是阳历2006年7月31日.第二个七夕是阳历2006年8月30日.第一个七夕才是真正的七夕情人节,也就是2006年7月31日

七夕风俗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圣诞节的来历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一般认为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 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意味着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后来,因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 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

耶稣降生是这样的;一天,天使加百列奉上帝的差遣,来到玛利亚家,对她说:“玛利亚,你不要害怕,你在上帝面前蒙恩了,你将怀孕生子,要给他起名叫耶稣。他将成为无与伦比的人物,被称为上帝的儿子,继承大卫的王位,他的王权也是没有穷尽的。” 玛利亚不解的问:“我虽然和大卫家族的约瑟订了婚,但他还没有娶我,我怎么能怀孕生子呢?” 天使回答说:“上帝无所不能。你的亲戚伊丽莎白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上帝仍然让她怀了男胎。”玛利亚于是不再怀疑,她说:“我是上帝的婢女,原听从上帝的安排。”天使加百列传达完上帝的旨意,就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今晚的月亮真圆,玉盘般的皓月当空照,静静地泻满一地清辉,一切都显得那么飘渺和美好。

在傍晚,下了一场雨,是整个大地变得清爽起来,到处都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树叶上的水往下滴落,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仿佛是那一场雨的余韵。

我和谢文静与好了再东亿百货门口见,并买了荧光棒。我们回家拿了灯笼在下面玩,提着灯笼在小巷了转来转去,感觉自己好像古代那时报时间的人。接着,我妈来了,她提议我们去金河湾。在路上,我和谢文静偷懒,把灯笼交给了妈妈提,自己却在一边说笑。妈妈说,有些灯笼用电池,比用蜡烛的贵很多。我才不管多少钱呢,灯笼只要好玩就行,用蜡烛的比用电池的好玩多了!这时,我们抬头看了看天上,月亮真圆,就像一颗夜明珠镶嵌在天空。尽管被乌云遮住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减少月亮的光亮,月光泻在地上,浅浅的、淡淡的,给整个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披上银纱。而云朵就好似她的舞裙,有了舞裙,在夜空翩翩起舞的月亮显得更加美丽。我们提着灯笼,边走边唱歌。我妈特别喜欢唱音乐书上的《大中国》,虽然《我的祖国》她也会唱,但却在后面跑调了。到了转弯角,那些灯都亮了,好美,不过要是没有这么整齐就好了,这样就很像天上的星星。之后我们还逛了很多店铺,有的商品好漂亮。等我们回家,蜡烛也快没了,但荧光棒还是在发光。

夜,渐渐的静了,各家的灯也渐次熄灭,只剩夜空的月亮,静静地向大地洒着银光。

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篇14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Calendar 14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倍思亲”,谁都希望在天伦之乐的中秋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家家都能如愿。我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骨干人员,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已经两个中秋节没和我们度过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歌头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我们今年的中秋节和以往的中秋节过得不一样,因为我爸爸回来了。我看见爸爸以后,乐得一下蹦的足有三尺高,然后搂在他的脖子上使劲地亲了一下。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月饼、买衣服,然后又到自助餐店吃了香喷喷的火锅。

晚上,我叫了一些小伙伴带上几块月饼,到新建平台上看月亮。忽然有人说:“白玉盘”,我们听了,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有小伙伴把水洒在了平台上,然后他又叫:“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听了不禁想起伊索寓言的猴子捞月。这时爸爸妈妈也来了,天上的月亮冉冉升起、越来越亮,圆月像一只大红皮球,亮里发红,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它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忽然爸爸问我“月亮里都有一些什么呀?”我想起了《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树》等故事,就说“月亮上的几个黑点,那就是嫦娥、月兔、吴刚和桂花树”,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没错,那些是传说中美丽的神话故事,月亮上的黑点实际上是月环山”。

睡觉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了几个关于中秋节的动人故事,我在快乐幸福中慢慢睡着了。

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篇15 Composition 15

今天是我期待以久的中秋节,全家人一起到爸爸的同学家里一起烤肉,我们开车大约二十五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我和弟弟在那边烤肉,有各式各样的大鱼大肉,还有他们亲手做的麻糬配着花生粉,香香的,真是让我食指大动。我们还看了烟火,五颜六色的,真是漂亮,它像绽放的花朵,又像温暖的太阳,更像七色的火花,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月饼象徵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__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我们有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月亮女神、狼与猴子、吴刚伐桂等…,都是以前的传说,由其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狼与猴子,故事是说有一位神仙想测验狼、兔子和猴子有没有良心,就向它们要东西吃,狼一看到老人,就去寻找食物给老人,猴子一爬上树就把水果摘下来给老人吃,兔子没有东西可以给老人吃,就往火山一跳,一心就想把自己的肉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给赔掉了。老人觉得很感动,就把兔子变成玉兔,在月球上捣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也很感动,故事中的兔子为了送东西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赔掉了,这种救人的情操真让人敬佩。

虽然我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有这个习俗,不但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还让我体会到这个习俗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订婚戒指的来历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庆节的来历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