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小满的由来(合集20篇)

小乌龟很胆小,巴西龟喜欢吃肉,中华贵喜欢吃素食。我每次给它们喂食时,它们都把头躲在龟壳里,等我走开以后,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小满的由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3480

作文

1000

元旦的由来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里,我祝大家:元旦快乐!合家幸福!在新的一年里好事多多!笑容多多!开心每一秒,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年,健康到永远!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中,[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歇后语的由来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1200字

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鬼节”――万圣节。不过这一天的气氛却远不像它的名称那样让人听上去就“毛骨悚然”。每当万圣节到来,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这两样――奇异的“杰克灯”和“不请吃就捣乱”的恶作剧。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因此这一天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传说

万圣节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而今天,万圣节前夜已经变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玩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

万圣节在10月31日,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谅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万圣节的习俗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圣诞树的由来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1.据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德国人最先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后来,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把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东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稣一般。今日,人们已经改用小灯泡代替蜡烛。

2.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农人,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位穷苦的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孩子,这个小孩临走时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挂满了礼物,用来答谢农人的好意。

然而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成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他们通常用五光十色的彩灯、蜡、礼物或天使来装圣诞树,尤其住在美国西北部的人们,因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他们会全家人一起去挑选一棵真正的树做为圣诞树。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一棵特大的星星,像征着那颗引导东方三博士找到耶稣的星星。而且在传统习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这颗希望之星挂上,旁人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佛道两家出于传道需要,都有中元节的相关解释,不同的是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早在梁武帝时期已经出现,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在唐代得到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至宋代定型成熟。近代早起被归结为迷信而被打压,文革时期遭到废除,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祖国的统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燃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先生以拟人的手法将台湾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被迫离开母亲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一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完成了祖国南北的统一,台湾那时称“流求”。元世祖即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经过8个月的长期围困,荷兰殖民者缺粮少水,丧失了抵抗力,被迫投降。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3年,康熙皇帝派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家务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太旺回归祖国。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目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和某些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以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3年邓小平的一次谈话: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 日“我们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决不放弃,但是,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决不动摇,绝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济,文化等进一步深入,上世纪90年代初,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简称“海博会”;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两会进行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得接触和会谈,使两岸关系迈出了重要得一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得人数达260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额累计达2400多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项目有53000多个。这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史实,表明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关心国家大事、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为中华的强国富民之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元节七月半的由来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浙江省习俗: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中元节的饮食:

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愚人节的由来作文300字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4月1日,是众国的传统节日——愚人节

今天,我们在英语补习班上英语的时候,忽然有个同学闯进教室,气喘吁吁地告诉老师,有个同学在楼下跌破了嘴。这下可把老师吓坏了。老师急忙放下书本往楼下跑,到了半路才被那个同学叫住说愚人节快乐。老师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愚人节。随后老师想起了一句话,当即用英文教大家,中文叫“四月傻瓜”。

愚人节当然要高兴一点,但是不能太过火,要适当。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愚人节的故事:有一天,移动公司给所有的用户发了一条短信,内容是:“从今天起,面粉或大米的价钱会暴涨。”有的人信以为真,便买了一大堆。接着,移动公司又发了一条短信:“愚人节快乐!”这个看似可笑的玩笑,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玩笑开的太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还听同学们讲过一个好笑的短信:“注意了,先看一看你的左边,再看一看你的右边。请小心一个刚从神经病医院里跑出来的患者,他的特征是:拿着手机东张西望。”哈哈哈……

最后,再次祝大家愚人节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由来优秀作文700字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眼看着今年的端午节即将要来临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节,那天,老师为我们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端午节。

记得端午节的前两天,老师就对我们说,端午节当天,请家长学校来包粽子,家长同学一起过端午节。听了这个消息,我十分的开心,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经过了两个不眠之夜,我终于盼来了这个学期最期望的日子——端午节。上午,我们上完课之后,取出了特殊的“学习工具”,有电饭锅、粽叶、糯米馅儿的,我们还别出心裁地带了50个花绳的线。

等家长全部到齐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班主任武菁老师宣布活动开始,我们16个小组开始包粽子,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包粽子,不是掉米粒就是不会绑绳子,过了一会儿,连馅儿也掉了出来,我在思考:为什么?why,What?不过,没一会儿,我们就都会了,因为有妈妈呀,妈妈手把手地教我,我由刚开始的手脑不协调,也能熟练地包了,而且,我还连包了五个呢!

二十分钟后,放眼望去,每个小组已经包了不少粽子了,教室里弥漫着一股粽叶的味道。老师下令:“开火,蒸粽子。”我们挨个把粽子放进11个蒸锅中,现在,我们就等着粽子熟了,大饱口福呢!

这时候,我们开始搓花绳,老师先为我们演示,用五根颜色不同的绳放在一起搓,搓好再打个结即可。然后,一个个“手工艺人”上岗了。

刚搓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哇,真香!是粽子熟了。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了两个粽子,粽子的香气直往我鼻子钻,再浇上一勺蜂蜜,我咬了一口,糯米又香又甜,真是太好吃了。

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同是这一天,佛教称之为“孟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这三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孝善的共同文化内涵。我国的汉族、象古族、达斡尔族、彝族、纳西族、白族、苗族、侗族、壮族、土家族等都有过此节的习俗。

古时候,人们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七魄分离,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后有人祭祀,不会伤害人类;但那些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样了。相传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阎王大开鬼门关,阴间鬼魂悉回阳间,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在这段日子里,民间人们为保持生活的平安,婚丧喜庆皆不敢轻举妄动。

七月十五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为祖先烧香,合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坟墓上添土、上供、炔香等。天黑之后,携带爆竹、纸钱、香烛,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届时,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饭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地官保佑,对“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给予关照;要设酸坛.有僧道诵经,烧煞神钱,打发施服。这种活动在七月十五日达到最高潮。因此,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俗称“鬼节”。现在民间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莫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国的中元节习俗可以说与中国上古的天人观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人们认为人升天为仙,下地为鬼。按照西方文化习惯中的思维理念,鬼神是绝对对立的,天人关系也是彼此不可转换和彼此绝对对立的,现实中的人类无法作用于天地另一时空。但是,在中国古代宗教观中,天地可以互相转换,鬼神位且也可以转换,现实中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作为去改变另一时空的关系。在我国先民们看来,天神和地鬼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功德作为去进行转换的。鬼魅、神仙和人类都有善恶之分,这种善恶是可以彼此互相影响作用和转换位皿的。天神没有功德,也可能重新下地狱,地狱中的鬼魅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脱胎换骨上天成神。人们相信,人间的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作为,去改变另一个世界时空中的先人和后人的境遇。比如,当世人可以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贡献、功德去拯救自己先人的亡灵,也可以因此而给后人带来善果。

因此,中元节逐步转变成为祭祀祖先和祈福后人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一锤定音的由来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有一个专打铜锣的铺子。

工匠师傅已经70岁了,还每天坚持掌锤。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已干了十几年,但每到了锣心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这个时候,他们把锤子交给父亲,由父亲完成最后的一锤。

有人不明白,问老者。老者说,这锣心的一锤与周边的锤法都不一样,锣心以外的每一锤都只是准备,最后一锤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扬,或雄浑洪亮,都因这一锤而定。这一锤打好了,就是好锣,要打的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否则,这只锣就报废了。

人们恍然大悟,难怪古语有“一锤定音”之说呢,原来出处在这里啊!

不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也不论剪裁的尺度多么合理,更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少先队的由来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3日是中国少先队建队日,你知道少先队是怎么来的吗?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为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于1949年10月13日。但中国少年儿童的革命组织,从本世纪初的劳动童子团算起,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都有革命的儿童组织活跃在父兄身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十分重视儿童组织的建设。在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革命儿童组织。

1922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在湖南、江西边界的安源矿区,党创建了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

1924年—1927年,在北伐战争时期,在儿童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劳动童子团。它以红色领带为团员标志,以右手五指并拢举到额头为团礼。它的呼号是:“准备着打倒帝国主义,准备着打倒军阀,准备着做全世界的主人!”

1927年—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共产儿童团,它以红领带为标志,口号是:“准备着,时时刻刻准备着。”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大家打日本;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尊敬抗 战官和兵;帮助抗属来做事;学习生产不能停。各地的抗日儿童团,在艰难 困苦的条件下,为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6年—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建立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了地下少先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积极参加 了革命斗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有名的少年组织有:活跃在上海 的铁木儿团、报童近卫军、东北的兆麟儿童团,以及苏北解放区的儿童团。

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列宁在《做什么》一书中发出了"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终于举行了1917年的伟大的十月革命。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前苏联莫斯科诞生,并确定"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前苏联列宁少先队的呼号。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我国第一个革命儿童组织——"劳动童子团"时,便把"时刻准备着"作为自己的呼号。解放后,党又把"时刻准备着"写进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章里,明确规定为我队的呼号。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伏天的由来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都印在我国的日历上。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母亲节的由来作文400字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节由来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开始。她曾亲自在教堂中安排仪式,组织活动,同时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这一活动,曾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

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美利坚合众国人还把宣传母亲节的传单用十种不同文字印发到各国去,以便扩大影响。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运动的热潮有增无已。1912年,美利坚合众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利坚合众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

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元宵由来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时期,

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元宵节美食——元宵

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

,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之辰。”说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如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平安夜的由来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到底佳音队这种节日活动是怎么来的呢?

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有声音自天上传来,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人们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报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通常佳音队是由大约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备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约是九点过后,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报佳音。每当佳音队去到一个家庭时,先会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诞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经的话语让该户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稣降生的日子,过后大家一起祷告再唱一两首诗歌,再由慷慨大方的圣诞老人派送圣诞礼物给那个家庭中的小厅子,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就完成了!

整个报佳音的活动大约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才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寒是什么意思及由来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鸿雁传书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在汉武帝那时,汉廷与匈奴之间时常都有战事。记得有一次,匈奴想与汉廷和解,于是便派使者来到汉廷要求和解,匈奴为了表示诚意,把所有扣留的汉朝使者通通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这一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火把节的由来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李东阳

很久很久以前,楚雄有一个大花园,那里住着一位神仙。有一天神仙微服出巡,便无人管理花园。后来,来了一群聪明、勇敢的彝族人。他们把花园里的花拔了,种上了粮食,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神仙回来了,看见自己的花园变成了一片片田地,他很是生气。怒气下的他叫来好朋友-——虫王,请它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把粮食吃光,撒上花种。这话让善良的火凤凰给听到了,立刻飞向村庄。

村庄里有一位帅气、善良、勇敢的小伙子,他曾经救过火凤凰。火凤凰飞到村庄里,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位小伙子。当时大家都吓坏了。小伙子大声说到:“我有一个办法。”村民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蝗虫怕火,我们就用火烧。”小伙子说到。大家都赞同他的办法。于是在六月二十三日那天,他们上山砍柴,收集够了木头,把木头都做成了火把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天空中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过后,突然天空中黑沉沉的,一大片蝗虫从天上飞了下来,那声音响彻云霄。村民们都吓坏了,小伙子大喊到:“不要慌,快点火把。”村民们回过神来,他们点燃火把,一起奔向田野。先飞下来的蝗虫都被烧成了灰,大家像一条火龙,包围了田野,蝗虫一波一波地飞下来,激战了半个多小时后,蝗虫终于被村民们给赶走了。

庄稼最终还是保住了,村民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一起吃肉,一起喝酒,一起欢呼到天亮。

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村民们都会载歌载舞,后来,就把这一天叫作“火把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