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典故之四面楚歌声【汇集20篇】

1931年"九一八"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许抵抗,虽然如此,中国人民和爱国的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弃抵抗,发生在1931年11月4日的齐齐哈尔江桥抗战,就是中国军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反击。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之四面楚歌声,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929

作文

1000

女娲补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

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王猛卖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王猛卖畚:用来形容人未得志时,生涯寒贱。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王猛卖畚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王猛卖畚

典出《晋书·王猛传》。

晋代的王猛,宇景略,北海人,家住在魏郡。

王猛年轻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不得不在洛阳以卖畚来维持生活。

畚,就是用竹、木、铁片等做成的类似簸箕的器具,专门用于盛垃圾之类的东西。

王猛每天到街上卖畚,很被人瞧不起。

一天,有一人来买畚,主动出了很高的价钱。王猛见状,心中十分高兴。

“可是,我没有带钱。”买畚的人说,“我家住得离这儿不远,你要是真想卖,就跟我到家去取钱。”

王猛本不情愿,但又考虑到那人出的价很高,自己会有大利可图,便答应了。

“请跟我走吧。”买畚的人说。

王猛跟着那人,并未觉得走了多远,但却进入了深山之中。突然,王猛见一位老翁,头发和胡须全白,端坐在椅子上,有十多人侍立在他两侧。

王猛正在发愣,有人来引王猛前去拜见。王猛连忙上前叩拜。

老翁见了,劝阻道:“王公何必要拜呢?”

老翁说毕,给了王猛十倍的畚钱。王猛见老翁给了这么多的钱,正准备推辞,但老翁却派人送王猛回去。

王猛告辞了老翁,出了门。待他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原来是身在巍峨高山之中。

后来,“王猛卖畚”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未得志时,生涯寒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徒四壁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卓)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索隐:“家空无资储,但有四壁而已。”

释义用法司马相如 (字长卿) 与卓文君一同奔回成都,他家中空荡荡的,四面只有墙壁。后用此典形容家中贫穷,一无所有。多指寒士生涯。

用典形式

【四壁】 宋·杨万里:“他家都有侬家无,却有四壁环相如。”宋·刘辰翁:“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金·元好问:“四壁旧闻悬磬宅,一囊今有卖书钱。”

【立壁】 宋·陈师道:“我无置锥君立壁,春黍作糜甘胜蜜。”

【壁立】 晋·左思:“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宋·范成大:“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

【马卿壁】 清·黄景仁:“杜陵茅,马卿壁,我更无家可归得。”

【无四壁】 宋·范成大:“苍茫一身无四壁,八方上下惟孤篷。”

【四立壁】 宋·黄庭坚:“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宋·范成大:“君家十年四立壁,震风凌雨啼妻孥。”

【四壁立】 宋·陈师道:“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四壁穷】 宋·陆游:“兀兀终年醉,空空四壁穷。”

【四壁空】 宋·陆游:“无地容锥四壁空,浩然亦未怆途穷。”

【家四壁】 宋·苏轼:“不愁家四壁,自有锦千堆。”

【家徒壁】 宋·陈与义:“相如未免家徒壁,季子行看嫂下机。”

【长卿四壁】 清·赵执信:“长卿四壁羞文君,千金万里来长门。”

【四壁一身】 宋·陈与义:“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四壁相如】 清·黄景仁:“一生伯道伤无嗣,四壁相如尚有妻。”

【君家四壁】 宋·苏轼:“君家四壁如相如,卷藏天禄吞石渠。”

【相如四壁】 金·元好问:“相如四壁消何物,直要文君典鹔鸘。”

【家无四壁】 唐·张偁:“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家徒四壁】 宋·黄庭坚:“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清·徐夔:“入门家徒四壁立,短衣往往不掩踝。”

【一穷无四壁】 宋·陈师道:“一穷无四壁,百代有千诗。”

【司马归无屋】 宋·汪元量:“司马归无屋,冯驩出有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胶漆相投的经典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

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

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成语故事2:卧薪尝胆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讳疾忌医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韩非子·喻老》。

【释义】讳:忌讳;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长心语】

闭目塞听的人,往往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结果却背道而驰。蔡桓公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绝扁鹊的劝告,结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要认真接受他人纠正过错的好意,这样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经典历史典故:姽婳将军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姽婳将军,明朝末年人。姽婳将军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35 字

+ 加入清单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x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x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x。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刽子手过来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扬起来。这时候,窦娥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过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飞到旗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连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

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窦娥的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窦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窦娥冤故事情节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七岁时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六月飞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第一折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髀肉复生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髀肉复生表示虚度光阴,无所作为。小编整理了髀肉复生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释义】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

成语造句 因见己身~,亦不觉潸然泪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近义词 髀里肉生

成语英译 having put on flesh again on the thigh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虚度时光

【历史典故】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刘表对刘备的为人处世很满意,所以就给刘备一千人马,叫他驻守在新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刘备在新野又开始养精蓄锐。

曹操一心想统一北方,不久,挥师北上,进攻袁绍。刘备连忙劝刘表去袭击曹操的老巢——许都。但刘表图安逸,没有接受刘备的建议。后来,曹操消灭了袁绍,又回师许都,刘表很后悔。对此,刘表从内心很佩服刘备。

几天后,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他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己的大腿,发现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后人,便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髀肉复生”这一典故,用它来表示久居安逸的环境中,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启示】

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长的黄金那样珍贵,但是即使你有一寸黄金也无法买回自己流逝的一寸光阴,这句俗语正说明了时间珍贵。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因为它一去永不回头。刘备正是感到时光飞逝、虚度光阴才伤心落泪,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记住“时不我待”这句古训。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好好地珍惜时间,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珍惜时间是要从一分一秒做起,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

[历史典故:髀肉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的历史故事,一个关于感恩的历史小故事,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

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34 字

+ 加入清单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飞将军李广

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名将军带领人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李广在汉文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的时候,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太守。

有一次,匈奴进了上郡,李广带着一百个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射手,追了几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把第三个活捉了,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赶了上来。

李广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么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离开大营还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来,我们就完了。不如干脆停下来,匈奴兵以为咱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

接着,李广下令前进,在离开匈奴阵地仅仅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兵士一齐下马,把马鞍全卸下来,就地休息。

兵士们都发急了,说:“匈奴兵马这么多,又这么近,要是他们打过来,怎么办?”

李广说:“我们这样做,表示不走,使敌人相信我们是诱骗他们的。”

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这样布置,真的有点害怕。他们远远地观察汉军动静,不敢上来。

这时候,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来巡视队伍。李广突然带着十几名骑兵翻身上马,飞驰过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再回到自己队伍,下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天黑下来,他们认定汉军一定有埋伏,怕汉军半夜袭击他们,就连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已没匈奴兵,才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回到大营。

这一回,汉武帝派了四路人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奴兵俘虏。

匈奴兵看李广受了重伤,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营去。

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动也不动,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使劲一挣扎,猛地跳上马,夺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马去,调过马头拼命往南飞奔。

匈奴派了几百名骑兵追赶。李广一面使劲夹住马肚子,催马快跑,一面回转身来,拈弓搭箭,一连射死了几个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赶不上李广,只好瞪着白眼让他跑了。

李广虽然脱了险。但是因为他损兵折将,被判了死罪。汉朝有一条规矩,罪人可以拿钱赎罪。李广缴了一笔钱,总算赎了罪,回家做了平民。

过了不久,匈奴又在边境骚扰,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担任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太守。

多少年来,李广一直在北方防守。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叫“飞将军”。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飞将军,不敢进犯。

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兵进犯,可是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只要听说哪儿有老虎,总亲自去射杀。老虎碰见他,没有不给射死的。

据说,有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楞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

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但就是凭这一箭,人们都传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倒是两个新提拔起来的青年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出色的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青楼天子宋徽宗赵佶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 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 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shēn),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 但王诜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她们竟然多次顶撞公主。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 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 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 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于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 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bì)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 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cùjū),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 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 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 可见一斑。

当上皇帝以后,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徽宗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 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 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册封郑氏为 皇后。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7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徽宗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jiǎn)在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 徽宗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 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 效。在徽宗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 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专 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 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徽宗更加放荡。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徽宗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真借铜雀台激将周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的出处问题,只是不得其解,才虚拟出这段情节来。铜雀台名字的由来,古诗《歌》提供了一条线索: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在长安西郊上林苑里营造建章宫,双圆阙是建章宫的一组建筑物。古代王侯的府邸,为了炫耀权势,在大门的两侧建有成双的塔楼,称做“阙”。汉阙的顶上,常常有鸟形的装饰物。双圆阙是夹着建章宫北宫门的两座塔楼,塔楼的顶上,安装有一对铜铸的凤凰,就是古诗《歌》中的铜雀。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形容双圆阙高高耸立在空中,有如海边屹起的一对山峰。稍后的古藉给出具体的数字:双圆阙“高二十五丈”,铜凤凰“高丈余”。西汉一尺相当於今天公制的 23.2厘米,换算下来,阙楼加上铜雀,总高度超过六十米。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有无可能性建造这样高的建筑物,有待建筑学家们的论证。公元26年,赤眉军撤离长安城时,放火焚烧了城内外的皇家宫苑,建章宫成为一片焦土,双圆阙被毁。

双圆阙焚毁后一百八十四年,曹操在邺城城墙上筑起了以“铜雀”为名的高台。与双圆阙不同,铜雀台上并没有安装铜雀。建安文人,包括曹氏父子,在诗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过铜雀台上有铜雀。西晋左思的《魏都赋》,铺陈了邺城的山川、物产、宫苑、市里,在述及三台时,仅以“三台列峙以峥嵘”一句话带过。记载邺城最为详细的现存古藉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介绍三台时仅说:“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也没有说铜雀台上有铜雀;在述叙后赵君主石虎翻修铜雀台时,才说“又作铜雀於楼巅,舒翼若飞”,这已经是公元336年,后赵迁都邺城以后的事情了。后世许多著作引用《水经注》的这一段文字时,不细分三国时期的铜雀台和十六国时期的铜雀台,使读者形成铜雀台上始终都有铜雀的错觉。曹操没有在铜雀台上安装铜雀,很可能是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汉人衣帽、车乘的式样、颜色和附加装饰物都要求与使用者的身份相称,在《后汉书》舆服志里有详尽的记述。对建筑物也有类似的规定,有《后汉书》皇甫嵩传为证:“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有关的条文则已经失传。当时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还没有进位到魏王,也许还没有资格在建筑物顶部用凤凰当装饰物。

所以这名字应该是曹操起的。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当然,罗贯中的这段记载,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早在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罗贯中在描写这一段时,多少受了这句诗的启发吧。在新版的《三国》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新版《三国》曹植在做此赋之前周瑜就已经死了,高希希导演把握的很准确,所以更加证实了孔明篡改《铜雀台赋》只是推测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猜灯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华佗学艺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华佗的师傅是个老郎中,这人脾气古怪,与众不同。那时候,各行各业师傅收徒弟,是把徒弟当奴仆使唤,洗衣煮饭,扫地倒尿,什么累活脏活都做。这老郎中不是这样,他在书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

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谁要是来学艺,就先到书房门口对联下来“考”一下。

这天,华佗来投师,老郎中还是不改老规矩,把华佗带到门口,让华佗看了对联,问道:“华佗,你记住吗?”

华佗说:“记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好。你懂这个意思吗?”

“我不懂。我慢慢学吧!”

“好!”

老郎中高兴了,因为好多年轻人来投师时,都说:“懂。”一懂就坏了,老郎中就不收了。因为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啊!于是,老郎中带着华佗到后园,指指水檐下一块青石说:“什么时候,水滴石穿,你就学好了。”“嗯!”

第二天,老郎中开始门诊了。一天下来,老郎中看了五个病人,全要华佗把病例记下来。记一个,老郎中问一下:“华佗,你怕麻烦吗?”“不怕。”“华佗,你怕辛苦吗?”“不怕。”吃了晚饭,老郎中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华佗,你把今天五个病例,查对一下医书,看看用药有无差错处。”

华佗在灯下,对着病例,翻着医书,一行一行地看着。五个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尽。华佗伸个懒腰,打着呵欠,感到疲劳。于是脱衣上床。刚好上床,老郎中来了,他说:“华佗,我来给你讲课。”华佗只得起来。讲完课,老郎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看吧!”于是,老郎中向外踱着,学着老夫子的腔调,哼着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华佗听着老郎中的诗,不觉舌头一伸:“好严的老头儿,这比洗衣倒尿难多啦!”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郎中都这样要求着,华佗勤奋学习,毫不松懈。

一年下来,华佗的病例已记了一千五百多个。这日,老郎中问道:“华佗,一千五百多个病例中,有多少黄疽病?”华佗说:“三十二个。”老郎中又问:“这三十二个用药都相同吗?”“没有一个相同。”“为啥!”“根据老师教导,因为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复发等不同情况,因此用药各不相同。”

华佗像背书一样地回答,老郎中高兴得直点头。直到晚年,他才收了这么一个称意的徒弟。华佗的功夫过细、过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戏谑地说:“看样子,快水滴石穿快了!”华佗谦虚地说:“早咧!”

一天,一个产妇难产,去请老郎中和华佗。老郎中到了产妇家,没费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来了,可是落地没有声音。老郎中招呼华佗说:“这是羊水闷的……”华佗没等老郎中说完,就弯下腰,用嘴吮吸着胎儿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产妇全家高兴极了,热情地款待了师徒俩。

师徒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走到檐下,老郎中指着青石说:“细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啊!”华佗点点头!走到书房门口,老郎中指着那对联说:“华佗,如今你领会了吧?”

华佗望着老郎中,恳求他说:“老师啊,我还是领会不深。”老郎中高兴地说:“你的话对啊,学无止境嘛!当初我行医时,就遵循两条:一是多熟读医书,多临症;二是对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如今两条都已具备,就出师去闯吧!常言说得好,‘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我相信你将来会大有作为的。”

华佗牢记老郎中的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果然,他后来行医出了名,名气比他的师傅还响,还大,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范雎的远交近攻计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52 字

+ 加入清单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音gǔ)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到那天,范雎上离官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闯王三打保定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08 字

+ 加入清单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随即率军东征,直取明朝京都。大顺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一路凯歌高奏,然而却在京南保定受阻,发兵三次,方得破城。

保定为北京南大门,卫师重镇,城围十二里,墙高三丈五,四周河护城,可谓城坚水深。时值守将张洛彦,执总兵衔、拥兵三万,此人诡计多端,凶残狡诈。

这日,探马急报,说闯贼已到城南二十里。张洛彦忙登上城楼。

保定地处广袤平原,城头举目,一览无余。张洛彦遮阳远眺,就见尘土飞扬处,闯贼兵如洪水,将似猛兽,刀枪林立,旗幡蔽日。张洛彦不禁心惊,暗想,闯贼这般势头,出城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还是上奏朝廷,固守待援为好。于是转身回衙,写了报急文书,派人送往京城。

保定离京三百里,就是朝延立派援兵,也不知几日可到。面 临闯贼大军,弹丸保定城,区区三万兵,如何才能守得住呢?张洛彦冥思苦想,终于琢磨出个固守之策。他立刻传令派兵,将城外民房拆毁,百姓押解进城,青壮丁男当兵护城,老弱妇孺集中押在关帝庙。

二日,大顺军攻城,号炮三声,军动如山崩,喊杀声震天,火炮箭弩列阵城下。突然闯王李自成摆了一下手,大军戛然收住。闯王用马鞭指了指城头垛口:“你们看,张洛彦扣押百姓在城头,如何攻伐?”

大家细看,果见城墙上一字排列了众多衣衫褴褛的百姓。这些人扶老携幼,惊恐万状,子啼妇泣,惨不忍睹。若炮矢攻城,这些人首当涂炭。

见大顺军停止攻城,城头百姓纷纷顿首作揖,呼谢闯王大恩。

军师宋献策附耳低声道:“闯王,可暂且退兵,我自有办法。”闯王颔首,下令大顺军后退十里扎营待命。

见贼军如洪水般退去,张洛彦得意地捋髯讪笑,令人备酒宴欢庆。

大顺军扎住营盘后,闯王急请军师过帐议事。宋献策道:“张洛彦既然用百姓挡我炮矢,索性咱就不用炮矢攻城。”闯王问:“保定城高墙厚,不用大炮,如何破城?”宋献策道:“我军中有不少山西军卒,他们在家曾是煤窑工、擅长挖洞爆破之枝,可令他们暗挖地道抵城下,用炸药轰塌城墙,再挥军掩杀,可破保府。”闯王疑虑:“炸城虽比炮轰好些,仍难免伤及城头百姓。”宋献策笑道:“张洛彦防我攻城重在白日,故不会看押百姓城头过夜,我军可夜晚炸塌城墙,免伤百姓。”闯王连称好计,而后又蹙眉担心道:“城下有护城河,楷宽水深,地道如何穿河抵达城下?”宋献策笑道:“井下挖煤,时常穿越地下河水。窑工自有绝技妙法,有何难哉?”闯王大喜,当下传令刘宗敏,令其抽调窑工将士,组成掘洞爆破营,备料筹物,然后潜踪秘行、距城数里,选一隐蔽处,开挖地道,通向城垣。

再说总兵张洛彦,见妙计奏效,好生得意,便令军卒每日晨起押百姓上城,落日后圈回关帝庙,一连两日,却不见大顺军来攻,城中将士皆欢呼庆贺,颂扬总兵退敌有方,然而张洛彦却高兴不起来。

张洛彦思忖,闯贼必想他法破城,可到底用啥法呢?于是,张洛彦暗派密探,乔装成百姓出城查看。

密探背粪筐持粪叉,趁晨雾出城南行,走出数里之外,忽见路旁田野有大片松鲜黄土,其间不少土堆,不禁诧异。眼下时令二月,地虽解冻,却还未开犁翻土。土堆状似新坟,可前无墓碑上无魂幡,且疏松硕大,不像坟冢。既然不是耕土坟丘,哪来这许多鲜土?密探正在发愣,忽见地下冒出些壮汉,皆为兵卒,个个肩背柳条筐,从一洞口爬出,倒掉筐中黄土、转身又潜回洞中。密探顿悟,原来闯贼在挖地道攻城,于是赶紧回城禀报。

张洛彦闻报,惊出一身冷汗。地道暗走龙蛇,炸城方位难测,城内当如何应对?张洛彦召来幕僚商议。大家都不知所措。谁都知晓,城池一旦炸破、万难抵挡闯贼人马。总兵问得紧了,大家只好说,备足城砖石灰,城破后迅速修补为上。张洛彦问:“三丈五高的城墙,如何立时修起?”众人面面相觑,无言答对。冷场多时,张洛彦叹道:“就按你们说的先准备吧,但有言在先,不论城墙炸塌多大的缺口,必须一日内修复完工,否则你们提头来见。”

退帐后,张洛彦独坐帅厅苦思。他判定,闯王之所以弃用大炮而掘地道炸城,目的是免伤百姓,这样就可能选在夜半炸城。城破难挡贼兵,当然最好是及时修复,可夜半至天亮,半夜时间要修复城墙,神仙也难为此事呀!张洛彦茶饭无味,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着险棋。

再说刘宗敏率领的掘洞爆破营,土工作业,进展神速,只三日便将地道掘到保府城墙下,置放好炸药,按军师之意,三更起爆,“轰——”的一声闷响,砖土飞天,高耸的城墙突然倒塌了十余丈。刘宗敏通过豁口望见城内灯火,不禁哈哈大笑,立即率队回营缴令。

前方炸城,后方造饭,五更天大队人马便拔营出寨。此时东方透白,朗星隐退,闯王同军师宋献策并马向前。两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异常轻松,因为城墙炸开,攻打已非难事,保定府唾手可得。

突然,先锋官来报,说是保定府城墙完好如初。一旁的刘宗敏闻听火起,一鞭子抽在先锋官身上:“十丈宽的城墙口子看不见?瞎了你们的狗眼啦!”先锋官委屈道:“刘爷不信可亲自前去察看。”刘宗敏怒喝:“老子自然去看。若找到豁口,非把你的眼珠抠出来!”话音未落,便打马而去。闯王和军师满腹疑惑,紧随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孝庄皇后与雪蛤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5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起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可东北还有一样珍宝,却鲜为人知。它就是与东北三宝齐名,曾被清朝皇室誉为八珍之首的滋补圣品——长白山林蛙油。要说这长白山林蛙油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竟能在天下奇珍无所不有的清廷中被尊为八珍之首?这话还得从孝庄皇后说起。

公元1616 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立政权,国号后金。因明朝万历皇帝昏庸无能,导致草原蒙古各部落之间常年纷争,战事不断。努尔哈赤为了摆脱与明朝和蒙古部落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一面对蒙古部落实施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对蒙古部落实行笼络,一面开始极力推行满蒙联姻。太祖努尔哈赤自己就有三个妻子是蒙古人,儿子皇太极有七个妻子为蒙古人。特别是和科尔沁部的联姻更加频繁。清代,科尔沁贵族女子中出了5 位皇后,7 位妃子。公元1624 年,蒙古科尔沁部落归附了后金,后金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的妻子孝端文皇后便是科尔沁部落贝勒莽古斯的女儿——博尔济吉特·哲哲。这是一位相当聪慧机敏,又心怀天下,非常了不起的女子。要说这身处政治权力中心的女子,那智慧、心计以及整体综合素质,比起如今那些国际高级特工来,只会强不会差。当她看到后金迅速强盛的势头,各族部落纷纷归附,就预感到明朝很快就会被后金取代。而太祖努尔哈赤年事已高,这大汗的位置迟早会落到自己的丈夫皇太极手里。俗话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满蒙联姻的初衷便是为了借助后金势力,使自己的科尔沁部落强大起来。那么,在目前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恐怕单单靠自己这一个砝码来巩固这种牢固关系好像有点单薄了,一不留神就会被别的部落捷足先登。于是,哲哲找了个时间回到科尔沁草原探亲,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和父亲莽古斯及哥哥寨桑说了。

哲哲的父亲莽古斯听了哲哲的想法,感觉很在理。大伙儿思前想后,总觉得除了进贡别无他法。可贡品送什么好呢?牛、羊、战马已经送过了。况且草原上除了这些,再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能拿得出手的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联姻,再给皇太极送几个蒙古美女。这样不仅投其所好,还能加固这种亲属关系。俗话说的好:是亲三分向嘛!说到联姻,寨桑沉思良久,一咬牙说道:“这个办法行倒是行。只是眼下博尔济吉特家族里适合联姻的女子,恐怕只有我的两个女儿海兰珠和木布木泰了。海兰珠虽然容貌出众,可这个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儿,三天两头儿总生病,每日都病恹恹的。我怕她进宫服侍不好大汗。木布木泰年纪小了点儿,才满十三。倒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只是常年在草原上风吹日晒,皮肤稍嫌粗糙了点儿,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哲哲听了哥哥这话,忙命人找来两个侄女,一看之下,果然如此。海兰珠虽然生得明眸皓齿,容貌秀丽脱俗,只是脸色苍白,一脸掩饰不了的病容。木布木泰倒是生得面如满月,端庄大气,眉宇之间透着灵性,只是肤色黑里透红,略显粗糙。哲哲心里有了打算,回宫之前告诉父兄放心,这事儿由她来想办法。

话说当时,后金宫中有一位医术精湛的太医,姓翁,满族人。皇室上下所有王公贝勒嫔妃格格,几乎没有不知道翁太医大名的。哲哲回宫后,立刻召来翁太医议事。翁太医不仅医术精湛且秉性正直忠厚,对这位哲哲大福晋的贤德更是敬重有加。听了哲哲的苦心之后,翁太医略一沉吟,拱手说道:“启禀福晋,据福晋所述这两位格格的情形来看,卑职好像没有太大把握。不过,我倒可以为福晋举荐一人,此人是我的同门师叔,他不仅医术高超,且精通周易数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世外高人。他手上有一个祖传奇方,对调养女子身体羸弱,美容养颜有奇效。只是我这师叔为人清高,一般人只怕请不动他。但只要他肯出手帮忙,海兰珠格格的身体状况只要假以时日,一定能彻底调理好。木布木泰格格的情况,最多半年时间,定能让她变得肌肤胜,光彩照人。”哲哲一听大喜,说道:“那就一切有劳翁太医安排,如有必要,我可以亲自去请!”“先不敢劳烦福晋,卑职先去请一下试试。”

翁太医回到太医府,马上让随从备上马车,快马加鞭赶往东北长白山下辑安国内城,去请自己的师叔——邹田靓。话说翁太医一行人等快马加鞭一路风尘,赶到长白山下辑安国内城中的时候已是深夜。天一亮,翁太医就穿戴整齐带领随从来到邹田靓的家。邹田靓的家院落不大,却种满花草药材,园子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水池,池中假山林立,水声叮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时,一位书童模样的人迎出门来,翁太医连忙上前问道:“邹老先生在家吗?烦请通禀一声,就说他的师侄翁子善前来拜见。”书童很抱歉地抱拳还礼道:“先生来得真不巧,我家先生昨日才去山中采药,不知几日才能回来。让先生空跑一趟,实在抱歉。”翁太医一听此言,心中已然明了:看来师叔明显是不愿趟这政治的浑水,早算出我今日到访,便先躲了出去。咳,也罢!看来只好回宫复命,请福晋定夺吧。

翁太医回到宫中, 将事情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向哲哲做了汇报。哲哲深思一会儿,对翁太医说:“好,既然如此,就请翁太医带路,我亲自去请这位邹老先生。”

临行之前,翁太医再三向哲哲交代,自己这位师叔,虽身怀绝技但品格清高,逍遥世外而不事权贵。福晋见到他之后,若他说话言语之间有不妥之处,还请福晋一定要多多海涵,不要见怪为好。为了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兴衰大计,哲哲满口应允。看到哲哲福晋答应下来,翁太医才松了一口气,放心地准备出行的车马去了。

在去往长白山脚下——辑安国内城之前,哲哲先派人去科尔沁草原,将木布木泰格格接到辑安国内城与她汇合。

坐在通往长白山下的马车里,哲哲一边欣赏满眼的风光一边在想:平时很少见到翁太医这样恭谨凝重,看来这邹田靓还真不是个等闲之辈。此去一定要加倍小心随机应变才是。

一行人到达辑安国内城,翁太医让哲哲福晋先在客栈休息,自己先去邹府打个前站。这次,邹老先生在家。看到翁太医,老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叔侄二人手拉着手一起走进客厅。落座之后,翁太医如实向师叔禀报了此行的目的以及哲哲福晋的恳求。邹老先生听完之后,双眉紧锁,思索了片刻。然后,面色凝重地对翁太医说道:“翁贤侄,你是满人,我是汉人。虽然你我不是同族,但你我叔侄二人相知多年,从未因此彼此心生嫌隙。但如今满人入侵中原,大明江山眼看着就要沦陷。现在,你想让我这马上就要沦为亡国奴的人,忘却国仇家恨,去为我的仇人治病,你觉得我能答应吗?”翁太医一听师叔这话,赶紧解释说:“明朝江山气数已尽,满人执行仁政实乃顺应民意之举。师叔精通易经易理,更应知晓此乃天意不可违。师叔若在此时献出“雪蛤王”的奇方帮助了福晋,不仅不是助纣为虐,倒是造福苍生的无上功德呀!请师叔三思。”可是,任翁太医磨破嘴皮子,邹老先生就是坚决不肯答应。没办法,翁太医只好回到客栈,如实向哲哲进行了禀报,并请示接下来该怎么办。哲哲一听,笑了,她说:“我虽然没见到此人,但从你的描述中我已知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儿。翁太医辛苦了,请先下去休息。等明天木布木泰格格到了,再作商议吧。”

翁太医回到自己的房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面埋怨师叔的不通情理,一面又为自己没有掌握“雪蛤王”的加工技艺而感到懊恼。

第二天早晨,十三岁的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格格在随从的陪伴下赶到了辑安国内城哲哲下榻的客栈。哲哲亲热地迎出来,姑侄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回到房间。哲哲将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以及翁太医描述的邹老先生的性格秉性,都如此这般地向侄女说了一遍。聪明伶俐的木布木泰立刻心领神会,只见她低头思索片刻,仰脸展眉对姑姑笑道:“姑姑放心!我有办法了。”

时近中午,邹府门前来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孩儿。只见她焦急地对前来开门的书童施礼道:“这位小哥,我是高台村的,烦请通禀邹老先生一声,就说我家姐姐患了急病危在旦夕,麻烦邹老先生帮忙前去救命,晚了恐怕来不及了!”书童一看这小姑娘不仅人长得好看,说话声音还这么好听,即使焦急却依然让人觉得亲切。他连忙让小姑娘稍等,自己回身就向内室跑去。不一会儿,就见邹老先生背着药箱随书童一起急匆匆地赶了出来。

山路弯弯,曲折难行。走了不到一个时辰,邹老先生和书童都累得气喘吁吁,女孩儿一边掏出手帕给老先生擦汗,一边焦急地向村子的方向望去。正在这个时候,由村庄方向跑来一匹马,马背上骑着一个青年。少女一见青年,上前就拉住马的缰绳,叫了声:“大哥,你来得正好!你赶紧用马驮着先生先赶回去给姐姐医治吧!不然就真的来不及了!”谁知青年双眼一瞪,一把将少女推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口中怒声骂道:“那个不知廉耻的贱人,既然她认贼作父数典忘祖,早死早利索!这也是她咎由自取。我权当没有她这个妹妹!”

青年说完,一拉缰绳,就想调转马头离开。邹老先生一看急了,上前一步站在路中央,伸开双臂拦住马头,高声喝道:“快给我停下!你这个莽汉!你不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更何况那人是你的亲妹妹?!你何以忍心见死不救?!”青年一看邹老先生拦住去路,急得脸涨得通红,只听他恨恨地说:“老先生您有所不知,我家姓岳,是岳飞的嫡传后人。先祖岳飞被秦桧老贼迫害死于风波亭。我们岳家从此立下家规,秦岳两家世代为仇,永不通婚。这家规一直奉行至今无人敢违背。可如今这丑事竟然发生在我们家,我家这个贱人竟然看上了那个姓秦的小子。这小子不仅姓秦,他爹还在满人军中为满人效力。我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这个贱人竟然以死相逼服了毒,别说这会儿恐怕救不活了,就是能救,也请先生不要去救她,我们岳家世代忠良,实在丢不起这个人!”青年一边说一边捶胸顿足流下了眼泪。

邹老先生一听事情原委,气得上前怒喝一声:“真是个糊涂人哪!秦岳两家的恩怨都已经过了几百年了,还计较这些干什么呢?至于满人汉人,只要两人能在一起互敬互爱过好日子,什么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就算有天大的恩怨,人命关天,生命最大!我是大夫,今天都得听我的!先救人,别的事以后再说!”

邹老先生急得红了眼,一边说一边伸手抓住缰绳,准备翻身上马赶去救人。就在这时,却见那青年忽然翻身下马,竟和那少女一起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冲着邹老先生磕起头来:“谢邹老先生深明大义!我们兄妹代表蒙古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感谢邹老先生的救命之恩!”这一下可把邹老先生弄懵了:这是唱的哪出戏呀?!只见那少女起身,盈盈垂泪道:“请邹老先生恕罪!我实在是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还请先生不要见怪!实不相瞒,我乃蒙古科尔沁草原部落博尔济吉特·莽古斯的孙女——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这是我的哥哥——博尔济吉特·吴克善。如今明朝皇帝昏庸无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满人建立仁政取而代之,实乃是顺应天道,万民归心。就像老先生刚才所讲,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做皇帝,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呀!先生如此深明大义,实在让小女子敬佩得五体投地!所以才和哥哥一起向老先生叩谢致敬。”

“什么?!你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叫什么?”木布木泰见邹老先生一脸惊愕地望着自己,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不由得暗自惊奇。但见老先生询问,便也不敢怠慢,遂单手当胸施礼,郑重地答道:“回先生话,小女子姓博尔济吉特,名木布木泰。”木布木泰话音刚落,只见邹老先生双目微闭,仰首向天,沉默良久不说一句话。这时,国内城方向尘土飞扬,几匹快马拉着一辆豪华马车飞驰到眼前。车帘一挑,一位相貌端庄雍容华贵的少妇走下车来,少女和青年一起向少妇行礼,口中连呼:“姑姑吉祥!”哲哲福晋和木布木泰格格刚要一起向邹老先生施礼,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邹老先生抢先一步来到二人面前,单膝跪地,施礼叩拜,口中说道:“不知太后驾到,请赦草民死罪!”大伙一下子被这180 度大转弯给弄懵了!一时间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还是木布木泰聪明机敏,连忙伸手将邹老先生扶起。一行人有说有笑地一同返回国内城中邹家大院。哲哲将海兰珠和木布木泰的身体情况及自己的想法都一一告诉了邹老先生,希望能得到邹老先生的帮助。邹老先生也是个爽快人,既然答应了人家,就一诺千金,帮忙到底。于是,邹老先生命人到药房取了一个锦缎小匣带在身上,便随木布木泰一起去了蒙古科尔沁草原。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公元1625 年,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寨桑派人将自己的小女儿——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送到京城,嫁给八皇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据说,当时皇太极迎出宫门,掀开轿帘的一刹那,便被眼前美人儿绝世的容颜惊呆了!只见她肌肤胜雪,艳光四射!把个皇太极惊喜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只是梦呓般地说:“怎么可能这么美呢?!难不成这女子是玉琢出来的么?”相传,孝庄皇后的小名“大玉儿”就是由此叫了开来。皇太极江山在握美人在侧,更加意气风发,屡建奇功,越发坚定了称帝的决心。公元1634 年,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也由科尔沁草原来到了宫中,同姑姑哲哲、妹妹木布木泰一起成为皇太极的女人。公元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即汗位。博尔济吉特氏家族这三个美艳绝伦的女子分别受到册封。博尔济吉特·哲哲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位居东宫之首;博尔济吉特·木布木泰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被册封为关雎宫宸妃。当时的大清后宫几乎完全被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子垄断。姑侄三人可谓是尊荣极致,宠极一时。

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使满蒙两族之间彻底形成了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英雄同盟。边疆局势开始日益稳定,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相传,邹田靓邹老先生当年用自己的独家秘方,将长白山珍宝——林蛙油,精心调制成的“雪蛤王”给木布木泰和海兰珠两位格格服用,果然不出半年,两位格格便肤若凝脂,莹白如玉。海兰珠格格因为身子羸弱,邹老先生便又留在草原帮她多调养了几年。等海兰珠的身体彻底康复入宫后,老先生便不顾皇后、庄妃、宸妃等人的苦苦挽留,毅然决然回到老家——长白山下辑安国内城归隐田园颐养天年。在每年长白山林蛙长成下山的时候,邹老先生便带领徒弟一起收集优质的林蛙油,用独门技艺精制加工成“雪蛤王”滋补极品,派人送往宫中,交给翁太医。让翁太医按时按量给皇后皇妃们调养身体。于是,这种美容养颜圣方“雪蛤王”在满清宫中风靡一时,被尊为“八珍之首”。后宫的妃嫔们都以能够得到皇后赏赐的“雪蛤王”而倍感荣耀和自豪。

1643 年,皇太极驾崩,在多尔衮的帮助下,庄妃的幼子福临被辅佐登上皇位。尊庄妃为孝庄文皇后,与姑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因为孝庄皇后一生都在服用雪蛤王滋补调养,直到70 多岁的时候,皮肤依然嫩白紧致如少女,常常让人惊为天人。

孝庄皇后常常感念邹老先生当年的大义相助之情,屡次派人去请却终未如愿。遂下一道懿旨,就以养颜圣品“雪蛤王”这个独特的名称,为邹田靓老先生封爵,并加封其为长白山林蛙油加工技艺始祖。雪蛤王爵位世袭,林蛙油加工技艺子子孙孙世代相传。

后来翁太医有一次机会与邹田靓老先生闲聊,对当初邹老先生的态度为何转变的那么快很是费解。邹老先生抚须笑道:但凡宝物,皆遇盛世而兴,遇乱世则隐。你知道那孝庄皇太后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吗?木布木泰在蒙语中意为“天降贵人”。既然天意如此,也就是雪蛤王应运而生、造福苍生的时候到了。翁太医听了这番话,对邹老先生的博学睿智更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二人约定:子孙后代永结同心,传承雪蛤造福于世。

要说人是万物之灵,真是一点没错。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管沧海变成桑田,唯一改变不了的是人和人之间那神奇的渊源。

光阴如电,转眼到了21 世纪2013 年的秋天,翁太医的后人——温文儒雅的福建医学界名流翁先生,驾车来到长白山脚下,来到这个曾经名为辑安国内城,如今的“吉林塞外小江南”古城集安。车子行驶在这个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塞外小城,街道上风姿袅娜的江南美女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当翁先生用颤抖的手敲开吉林省倍增乐凯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加工技艺传承人——邹本礼先生的家门时,这两个叱咤风云的精英一见面,便如老友重逢般,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摇了又摇,握了又握。二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兄弟,又逢盛世,又是雪蛤王造福苍生的时候到了!”说完,二人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祖祖辈辈割舍不断的情谊,泽被苍生的医者仁心,在这世纪的新纪元,又将续写出华美动人的新篇章。

这真是:

翁太医妙手仁心,功德福祉荫及万代。

雪蛤王技艺传承,田靓圣方后继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精彩历史典故-孙膑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生卒年不详,真名失传,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今山东鄄城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着名高人鬼谷子。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庞涓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柄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表。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宠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大概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