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芙蓉楼送辛渐背景资料汇编20篇

浏览

4433

作文

1000

二、写作背景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精选

全文共 1699 字

+ 加入清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辛弃疾(1140~1207年)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的魅力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轮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作品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萌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黄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理背景

全文共 2047 字

+ 加入清单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1879年,侵占本属中国领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霸占中国台湾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出兵最多,随后,它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辞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国土流血!”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日军见暂时很难占领卢沟桥,便进行“现地谈判”,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游芙蓉峰小学作文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是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色,简直是美不胜收。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爸爸决定带我去芙蓉峰玩。

经过一路颠簸之后,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芙蓉峰。

在山脚下,树立起一块石碑,碑上记载了芙蓉峰的来历、全貌和捐资建设情况。我拿出笔认真的抄录起来。爸爸则在一旁指导我们记下关键的东西。

我们接着参观了宋代石刻“芙蓉峰”。远远望去,只见陡峭的岩石突兀怪异,石脚“芙蓉峰”三个红色的大字格外耀眼。来到近前,字体鲜亮如昔。踮起脚尖,用手摸摸,冰凉冰凉的,滑滑的,感觉怪舒服的。据说,南宋石刻“芙蓉峰”这三个字是清朝总兵手书的,保存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想想真不容易。要是是我写的日记,有时没有几天便不见踪影了。不过,我弄不明白的是南宋石刻为什么是清朝总兵手书?还不是南宋总兵手书?我没有多想,站在石刻前尽情摆POSI照相留影。

石刻左下角,有一千年古井。古井傍边杨柳枝条随风起舞,像个快乐地姑娘。古井水质清幽,入口甘甜。用手轻拂井水嬉戏,全身都觉得清凉。

太阳猛起来了。我们已到山中间。山里绿树成荫,微风吹过,倍感凉爽。我们看了仙人椅、一线天、飞来石,兴致越来越高。我们来到山中寺庙,老尼姑奶奶热情留坐。寺庙中好多的菩萨,其中一个很肥胖的笑脸菩萨实在可爱极了。来到钟鼓楼,用力撞钟,钟声清越悠扬,非常好听。站在钟鼓楼上,远望,集镇、村庄、河流、船只、护河绿化带组成一幅甜美的山水画,真美呀。

我们看了花园桥,整座桥飞檐丹顶、雕梁画栋、精巧玲珑、古色古香,左右穹顶分别刻上“风调”、“雨顺”两字,十分雄伟。夏天,这里是村民乘凉休息的好地方。

看完花园桥,我们乘船去看塘田战时讲学院。坐在船上,只见芙夷河水清澈见底,小鱼也在河里尽情玩耍。用手轻轻拍打,水花飞溅,落在身上、凉丝丝的。抬头一望,此刻的芙蓉峰,山势挺拔俊美,山林满目葱翠,寺庙建筑点缀其中,风景别致又是不同。

天色渐渐变晚,爸爸决定带我回家,我却被这美丽的芙蓉峰迷住了,丝毫没有要回家的意思。

下午回来时,我在车上睡着了。这真是兴奋、快乐、疲惫的一天。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看芙蓉峰。

[春游芙蓉峰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活动资料

全文共 2214 字

+ 加入清单

一、地震时该怎样办

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地震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3、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5、地震发生后应当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a. 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b.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c.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d.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e.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f.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g. 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的有人时,再呼救。

二、火灾逃生小常识

一般来说,在高层建筑中遭遇火灾时,首先应该防止窒息和中毒,从消防通道及时逃生。如果火势太大,可以选择卫生间等地方躲避,等待救援。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贸然跳楼。

1. 卫生间是个避难所

如果房间内起火,且门已被火封锁,室内人员不能顺利疏散时,可另寻其他通道。如通过阳台或走廊转移到相邻未起火的房间,再利用这个房间的通道疏散。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温度低,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

2.如果房间外面起火,且火势较大,可将门缝用毛巾、棉被等封死,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如果是晚上听到报警,首先要用手背去接触房门,如果是热的,门不能打开,否则烟和火就会冲进卧室。如果房门不热,火势可能还不大,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如在楼梯间或过道上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

3.湿毛巾捂嘴匍匐前进

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防止吸入毒气。由于着火时烟气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但石油液化气或城市煤气火灾时,不应采用匍匐前进方式。

因为火灾现场温度很高,可以用浸湿的棉被、毛毯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

4.千万注意,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

高楼起火后容易断电,这时候乘普通电梯就有“卡壳”的可能,使疏散失效,反而处于更危险的境地,而且人员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5.迫不得已不要跳楼

如果多层楼着火,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绳索、消防水带,或者用床单撕成条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门窗上,再顺着绳索滑下。

(3)、其他常见情况自救常识

1、如遇到了火灾,首先保持5秒钟的镇静,尽快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如经常使用的门、窗、走廊、楼梯、太平门、安全出口等。在打开门、窗之前,必须先摸摸门、窗是否发热,如果发热,就不能打开,应选择其它出口。如果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少许并迅速通过,然后立即关好。当你熟悉的通道被烟火封锁后应该先向远离烟火的方向疏散,尽量避免向楼上疏散。同时,一旦到达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决不要停留在原地,应迅速采取措施,向着火层以下疏散。当然,最好是能到达地面。

2、如果衣服着火,立即躺下并用手遮住脸部,身体不断滚动以扑灭火焰——遮住脸部可预防脸部被烧伤,制止热气和烟雾进入肺部。油锅起火,要迅速关上煤气,并将锅盖平推到锅上,或将大量生菜倒在火上灭火。

3、电器起火时,要先断电,再用湿棉被、湿衣服把火压灭。电视机、电脑起火时,要从侧面靠近灭火,以防显像管爆炸伤人。雷雨天气,太阳能热水器用户切忌洗澡。

4、眼睛被化学物品灼伤后,应把整个面部泡在清水里,连续做睁眼和闭眼的动作。冲洗后,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5、烫伤后,应在第一时间用冰矿泉水或清水冲伤口10分钟以上。如烫伤较轻无伤口,可用獾油、烫伤药膏或牙膏涂在患处。如伤口严重,不可使用烫伤药膏或油剂,不可刺穿水疱。

(4)、特别提示

Ø 每个家庭应当准备一个应急包并放在离门口较近的位置。

Ø 家庭应急包中的必备品包括:可供3天的不易变坏的食物和水、电池供电的收音机、手电筒、多用刀具、卫生纸、雨具、口哨、地图、绳子、药品和亲友通讯录。

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即将威胁生命时,较低楼层(如二楼)可以选择跳楼逃生。但是一定要先向地面上抛下棉被、沙发垫子等物品,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资料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成语举例:“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恬,不能读作“ɡuā”。

成语辨形:恬,不能写作“括”。

成语辨析:恬不知耻与“厚颜无耻”区别在于:恬不知耻偏重于“恬”;“知”指做了坏事;也无动于衷;多指坏人没有心理上的羞耻感;而“厚颜无耻”偏重在“厚”和“无”;指人“脸皮厚”;不怕羞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期末复习资料

全文共 1693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期末复习资料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新闻两则》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毛泽东 新闻又称消息,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2、《芦花荡》作者孙犁,选自《孙犁文集》,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著有《白洋淀纪事》。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津门小集》、论文《文学短论》。

3、《蜡烛》选自《阅读与欣赏》。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美国华裔作家,代表作《台湾轶事》。

6、《阿长与》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散文集《朝花夕拾》。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

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

13、《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自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14、《故宫博物院》作者黄传惕,选自《地理知识》。

15、《说“屏”》选自《陈从周散文》。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学家。著有《说园》等。

16、《大自然的语言》选自《科学大众》。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作者谈家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学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0、《落日的幻觉》选自《科学与生活》作者黄天祥。

2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选自《全唐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叫铭,一般都是用韵的。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23、《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是西汉戴圣对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5、《杜甫诗三首》选自《杜诗详注》,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誉为诗圣,世称杜工部。

26、《三峡》选自《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7、《答谢中书书》选自《全梁文》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28《观潮》选自《武林旧事》,周密,字公瑾,南宋文学家。

29、《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0、《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 《登岳阳楼》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资料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成语举例:这篇文章含义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指回想过去有意义的事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味,不能写作“昧”。

成语辨析:回味无穷和“耐人寻味”;都形容意味深长。但回味无穷只限于事后回忆;追忆中体会到意趣很深;“耐人寻味”不仅指事后;也可以指当时。

成语谜面:清真食堂办得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资料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成语举例: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祖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最热情的接待。(魏巍《东方 归来》)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复杂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与,不能读作“yù”或“yú”。

成语辨形:伦,不能写作“论”。

成语辨析:无与伦比和“无可比拟”都含有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意思。但无与伦比偏重在“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无可比拟”偏重在“比拟”;即举世无双。

成语谜面:桃花潭水深千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资料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成语举例:那种乘人之危,大发横财的人,是缺德的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同趁人之危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乘,不能读作“chènɡ”。

成语辨形:乘,不能写作“成”或“趁”。

成语辨析: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都有“趁别人危难时加以伤害”的意思 。但乘人之危语义范围广;泛指趁人遭到危难时用要挟、引诱等手段去侵害别人;从而达到个人目的;而“落井下石”指乘别人碰到危险时加以打击、陷害;置于死地。

成语谜面:车祸;救护车

歇后语:烂汽车过朽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写作背景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 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资料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成语举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自守,不与外界交往。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行为保守,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闭,不能读作“bǐ”。

成语辨形:守,不能写作“首”或“手”。

成语辨析:闭关自守和“闭关锁国”;都可以表示“不与外国往来”。但闭关自守语义范围广;可泛指不与外界往来。

成语谜面: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资料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成语举例:他刚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目中无人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所,不能读作“shuǒ”。

成语辨形:所,不能写作“索”。

成语辨析:忘乎所以和“得意忘形”都有过分骄傲而失去常态的意思。但忘乎所以偏重在兴奋;“得意忘形”则偏重在得意。

成语谜面:猪八戒吃猪肉

歇后语:猪八戒吃猪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时代背景

全文共 1538 字

+ 加入清单

1929年4月1日,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诺。在他十岁的时候,也就是1939年,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地区,直到1945年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捷克获得解放。昆德拉的父亲卢德维克?昆德拉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雅纳切克音乐学院院长。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昆德拉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四岁时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广泛,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大学时代,昆德拉就读于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但他却经常去听音乐课,后又到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并在那里毕了业。

青年时代,昆德拉从事过音乐、诗歌、戏剧、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出版有《人:一座广阔的花园》《最后的五月》和《独白》三部诗集以及文学研究理论专著《小说的艺术》,创作过《钥匙的主人们》等剧本,在捷克、苏联和法国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小说的艺术》(此书昆德拉也决定不再出版,后来他写了一本有关小说的思想随笔,命名为《小说的艺术》,就是为了纪念这本书)一书在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可以说,“在三十岁之前,昆德拉在音乐、绘画、电影、诗歌、理论、戏剧等艺术领域中逐一摸索了一遍。音乐家昆德拉、诗人昆德拉、理论家昆德拉、剧作家昆德拉。这些称号,昆德拉还是当之无愧的。(高兴:《米兰?昆德拉传》,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48页)”

1947年,18岁的昆德拉成了捷克共产党的一员,1950年因“时常有反官方言行和反党思想”被开除党籍,1956年随着捷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逐渐宽松,又自动恢复了党籍。1967年夏天,捷克作家们聚集在首都布拉格参加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以昆德拉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对当局控制艺术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希望可以自由地创作,出版作品不予审查,不受当局的政治影响,呼吁国家的独立和革新,这些言论受到了当局的压制。昆德拉当时是作协的理事,他在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民族的理所当然性》的精彩演讲,认为文化繁荣有赖于精神自由的扩大,没有创造自由,文化繁荣也就无从谈起。接着便发生了1968年著名的“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发生后,苏联终于忍受不住了,1968年8月21日,50万苏联军队在坦克和大炮的保护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对“布拉格之春”进行血腥的镇压。昆德拉首当其冲,被苏联政府开除党籍,被驱逐出捷克斯洛伐克,并被取消在捷克斯洛伐克发表文章的权利。至此以后,昆德拉往返于捷克和法国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直到1975年取得法国国籍,才正式定居法国。

经历了青年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理想的幻灭,还有在政治上遭遇的起起落落之后,昆德拉不再是一个狂热的知识分子,他坚持在小说的理论和实践中思索人生,用小说完成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和拷问。正如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所说的,“1948年之后,在我的祖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的年月,我明白了盲目的抒情在恐怖时期所扮演的至关紧要的角色,对我来说,这恐怖时期是一个‘诗人与刽子手共同统治’(《生活在别处》)的时代。……比起恐怖来,恐怖的抒情化于我是一个更难以摆脱的噩梦。我好像种了疫苗,永生永世警惕地抵御着一切抒情的诱惑。那时候,我深深渴望的唯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醒的目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寻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载’;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和挑战。”世事的反复无常和生活的无奈,就像一个玩笑,让昆德拉更加冷静地透过历史的烟云去探究人的存在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资料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成语举例:她们都是横冲直撞,真真是肆无忌惮。(郭沫若《黄河与扬子江对话》)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惮,不能读作“tán”。

成语辨形:惮,不能写作“弹”。

成语辨析:肆无忌惮和“肆意妄为”都表示“极其放肆”之意;但肆无忌惮强调“无忌”;有为所欲为之意;而“肆意妄为”强调“妄为”;指由着自己的欲望而胡乱做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资料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成语举例: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舍,不能读作“shè”。

成语辨形:末,不能写作“未”。

成语辨析:舍本逐末偏重在“做的内容不当”。而“舍近求远”偏重在“方式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资料精选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神话传说

《续齐谐记》记载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十说资料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资料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成语举例: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大好局面。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红,不能写作“鸿”。

成语辨析:万紫千红和“姹紫嫣红”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但万紫千红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而“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

成语谜面:艳;放焰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活动背景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九一八事变发生83周年、南京大屠杀发生77周年, 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

习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进一步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广大少先队员“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强烈愿望,表达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一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引导全体少先队员实现中国强国梦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资料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成语举例:(1)他穿上军服,还真有点威风凛凛的气势。(2)这位平常的日子里威风凛凛的老太爷今天竟像吃了败仗一样垂头丧气。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用于人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凛,不能读作“lǐnɡ”。

成语辨形:凛,不能写作“檩”。

成语辨析:威风凛凛和“神气活现”都有威风、气派的意思。但威风凛凛形容人有威严、气派;使人敬畏;但也可指事物;“神气活现”重在形容装腔作势;很傲慢的样子;仅可用于人。

成语谜面:穆桂英挂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