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观后感400-作文(汇编20篇)

在平常的闲暇之余,我们会去看一场电影,这是在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一张电影票会引发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小编整理了一电影观后感400-作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6262

作文

1000

看感恩的心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们贫穷的家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是她的快乐。有一天,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

当流着泪听完这个故事,又反反复复的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天下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在默默的为儿女付出一切。而天下又有多少这样的儿女,能够感恩于亲人这样一颗爱心!而做为一个人,生活给予我们的又不仅仅是来自于亲人的爱,那我们是否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我们便拥有了太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健康!兄弟姐妹给了我们欢乐和亲情!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和关爱!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信任!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微笑面对!学会了感恩,我们便拥有了快乐,拥有了幸福,也拥有了力量!我们才不会在生活中轻言放弃,勇往直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经典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全文共 1825 字

+ 加入清单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题记

Andy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作出的行为被指控谋杀了与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决为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Andy刚开始默默承受这一切,后来认识了Red和其他的一些人。并熟悉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这其间Andy被姐妹花欺负,Andy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监狱长看上,为他洗黑钱,成为他的附庸。Andy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Tommy的到来,告知Andy是被冤枉的,却被监狱长暗杀。Andy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希望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Andy有希望,所以他能得到自由。

总有一些人,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呢?Andy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也可以令你去寻找自由。希望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在胡适的诗歌里希望也许是昨日的瓢泼大雨,也许是今朝的晴空万里,也许是清晨的朦胧薄雾,也许是黄昏的似火晚霞,或应是沙漠中的绿洲,必定是前进的力量。

是的,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愿望,亦是一种救赎。就像安迪,他被判了无期徒刑,因为希望,他从未放弃去获得自由。他说过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这种即将得到自由的感觉是甜蜜的。记不记得Andy逃出监狱时的场景:先是穿过自己挖的洞,然后爬过下水道,之后在风雨中迎接“新生”。这亦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即便你无罪也好。先用自己的双手去闯出最初的一片天地。然后等着你的是一段恶臭不堪,但同时也是你自己“砸”出来的一段长路。你通过了它,因为你知道在这之后等着你的是什么。接着你迎来了风雨,此时的你没有抱怨,而是在风雨中享受人生,拥抱自己。

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似乎是个道貌岸然的官员,但是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其他警员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他们如果放到这社会中,便是掌权阶层,是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Red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但是他从未想离开监狱,他从未想过抗争,他只是是顺应监狱的规则以求自保。Andy的出现改变了他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Brooks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监狱里活了大半辈子。终于得到自由的时候,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监狱扼杀,所以他在面对自己要被假释的时候,他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希望自己能继续呆在监狱里。

最后,我们的主人公Andy,他不仅拯救了他自己,他也想尽一切努力去拯救整个监狱里囚犯的灵魂。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洗礼,也让我明白了希望的可贵。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像Andy Dufresne一样,去拯救别人的灵魂。

[经典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看《雷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做好事的机会很少,所以在学校里看见别人有困难一般都不会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

自从看了《雷锋》这部电影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看见别人有困难就主动去帮助他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告诉你吧!我是在“学雷锋”。

雷锋是党的好儿女,可惜的是,在雷锋22岁那年,他因工受伤离开了人世。虽然雷锋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那种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却一直让人学习着。

雷锋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他非常节约,所以每年都省下很多钱,虽然省下很多,但他却不花掉这笔钱,而是把这些拿来帮助别人。我认为我们现在太幸福了。二年级时,我的一只袜子破了个洞,妈妈就把我整双袜子都给扔了,多浪费啊!雷锋的袜子破了补,补了穿,一直穿了好几年,如果你们看见雷锋的那双袜子,就会看见上面打满了一个个补丁。

雷锋不仅勤俭节约,而且还乐于助人。一次,在沈阳火车站里,他当上了义务员,帮助车站里的人。还有一次,他的队友王大力家乡发洪水了,娘也病了,雷锋知道了,利用王大力的名义,给王大力的家寄去了20元。

虽然雷锋做了这么多好事,但是他从来不求回报。有句话说得好:“雷锋坐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我们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不但要勤俭节约,而且还有做了好事不图回报。

同学们,让我们一直学习雷锋,把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正能量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为庆祝第35个教师节的来临,9月7日上午,在中山市第一中学里进行了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首映礼。影片导演张亚海携小演员徐梓涵、宋心钰以及影片故事原型支月英老师本人来到中山与现场观众学生们见面。目前影片已于9月9日全国公映,中山多个电影院已同步公映。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几十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初心,为大山里三代孩子默默奉献。影片正是根据“感动中国20--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

采访中,导演张亚海透露,三年前他来到中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碰到与同样在中山做影视制作的朋友张长见。交流中二人发觉对方都想拍摄一部带正能量、主旋律电影,随即一拍而合,开始创作拍摄。张亚海还透露,在影片拍摄期间,还接到了剧组《美人鱼2》的邀请,但当时正是《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关键时刻,最终婉拒了邀请。张亚海希望通过影片,能够让社会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在未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拍摄出类似的关注社会、能能够人思考的电影。

故事原型支月英老师在采访中一直面带微笑,极具亲和。面对刚来到大山深处时,她表示一开始时确实是想过退缩,但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后,她选择了坚持。“当时山里的生活环境的确很苦,住的都是木板搭建的房子,每到晚上,老鼠便会到处乱串。没睡着前,我都会用身旁的木棍狠敲几下,很多时候还会时不时的冒出一条蛇。”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支月英坦言自己会给他们垫付学费,“也常因如此,当时自己几乎每月都是月光族”。但是即使如此,支月英表示,自己心中存在着一条上山路,谁也阻止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当幸福来敲门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四处奔波过吗?

你当痛苦和磨难来袭而觉得无助过吗?

你有观看过《当幸福敲门》这部电影吗?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主角“克里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最后成功得到他渴望的工作。但故事中很多细节的描述,使人为之感动。

“我生活的这一部分叫做搭公车”“我生活的这部分现在的这一部分叫做疲于奔命。”——故事开始。“克里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证券大楼附近看到一个开跑车的青年,他很困惑的问了一句“我想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并且怎么做到的?”一个证券经纪人改变了他的想法,当周边人脸上都写有“幸福”时,而自己脸上却写着“不幸福”。之后便是他一个个不幸的开始,最后他走向了自己的幸福。

主角一开始也创过一次业,就是采购了大量的医疗扫描仪,然后再卖出去。很显然,这是一次错误的投资。一个比同类产品功能精确一点,而价格贵一倍的仪器注定没人要的。之后就开始了他几年的推销生涯。这里有创业者初期经常犯的2个错误:1“认为自己对某一方面了解,自己有优势,而看不到同类产品或者竞争对手的优势”;2“未做市场调查,大举冒进。”第一次创业是很典型的犯了以上2个错误。创业,一定要看清自己。

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半夜在地铁站,假装回到恐龙时代,一点都不好玩,这完全是为了安抚儿子的恐惧。电影一段中,一个中年男人对自己才几岁的儿子的愧疚、责任、年介中年却依旧一事无成的挫败感以及对幸福最热切的渴望。捂着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听到外面喧嚣的拍打着门的声音,那是他唯一有能力保护儿子的表现。克里斯·加德纳说过:“去寻找发现你绝对喜欢去做的事,让你感到兴奋的事,这些事会让你简直迫不及待地希望早晨的太阳赶快升起,因为你太想去做这些工作。如果你做一件工作仅仅是因为你擅长于此,或者仅仅因为他们给你的报酬优厚,那么你不过是个奴隶。你必须感到快乐才行。”

克里斯第一次创业虽然失败,但由于践踏实地的实干,几年的一线推销经验,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他得到的最好回报。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件事没有尝试过失败,就是一种缺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我自身能力的提高。

电影中,讲到克里斯数学很好,反应很灵敏。我们也要发觉自己的长处,一个产品,一定要有竞争优势,才是被人接受的王道。所以一定要把“别人为什么选择你的东西而不是他的”想明白。

最后一点,把事做好,钱自然会来。幸福也回来敲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罗小黑战记》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跟朋友一起去看了罗小黑战记,觉得这是国漫的又一次巅峰之作。相比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罗小黑的故事更加温暖感人,虽然罗小黑里面也有哪吒。

罗小黑战记讲的身负领域的罗小黑家园被毁坏后,在带有目的跟他好的人与真心对他的好的人之间,最终选择真心对他好的并联手打败居心不良的人的故事。小黑原来居住的森林宛若仙境,被破坏后一秒住进城市垃圾堆,光线色彩从阳光明媚到阴暗昏沉,罗小黑从开心到很丧,光线色彩与人物心情遥相呼应。后面再到风息居住的小岛、会馆,也不外如是。从森林到夜晚的城市到新的森林秘境,大海、城市、会馆的场景变换,每个场景里面总会安排意向不到的惊喜。不管在哪个场景下,小黑的声音总是那么可爱,从喵喵喵到萌娃后,声音让人很享受;而无限则有点像敖丙,高冷、话少,但让人忘不了。

小黑的形象是个可爱的萌猫,如果不变身成熊的话,天赋极高,却在小小的年纪流离失所,属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类型,除了风息是有目的对待外。同时也能分辨善恶,勇于除恶,却又非常注重友情。而小黑的师傅无限,感觉抢了小黑的风头,帅气,武功高强,真心对小黑好,之前再三叮嘱不让小黑进入别人的领域,但却为了救小黑决然进入风息的领域,纵然伤痕累累也不可不战。至于哪吒则真的是纯属来搞笑的,当然笑果很好。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在风息的团伙里,当风息强夺小黑的空间时,只有洛竹出来说话,其他妖则冷眼旁观,友谊在利益面前苍白的像张白纸。而这谎言的戳破却留在最后,一方面让小黑自己真正面对,另一方面通过无限的台词说出,足以得见编剧的用心良苦。

影片开始小黑美好的家园被巨无霸挖掘机毁坏,只好流浪街头被风息找到带回秘密小岛,而当时不知是善恶的无限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就很能吸引人看下去。当无限来抓风息并带走小黑,一路上给小黑教学,则让故事向着精彩的方向进行。而在风息强夺他妖能力并夺取小黑空间后,同无限小黑大战,则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最后无限小黑联手打败风息,以小黑主动喊无限师傅,跟着无限四处流浪的方式而结束,这一幕让人感激涕零,很温暖,很感人,此处我看周围很多人都在擦眼泪。

或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谁是真心对你好,但在友谊里,别伤害那些真心对你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微电影《希望树》观后感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微电影——《希望树》,让我很受感动。这位信念坚定的老师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长期坚守使我佩服,他对孩子的爱让我感动。是他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让他们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把土豆片夹到老师的碗里,看到老师为了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去买菜每次都是半夜才回到学校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感受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淳朴的感恩的心和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面对现在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知足,面对学习中的辛苦,和他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为,在农村的学校,连老师都是义务支教。交来的学费就用来给孩子们买吃的。但数量有限,每月只能吃一次。可孩子们很高兴,因为,他们只要有吃的就足够了。

有一天,老师正在休息,一个学生走过来把一个鼓鼓的布包放在老师面前,他冲老师笑了笑,走了。老师打开包裹,看见几颗绿色的果子,他后来才听村里人说,这是希望果,是希望的种子。

老师拍下他们的照片,发到网上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帮助学校更新环境。而在这开心的时刻,老师要走了。他要去贫穷的地方支教。在老师的车开起的时候,一个孩子冲上来,老师见了叫司机停车,司机没听见,孩子就一直追。最后他把希望果塞到老师手里,在后面大喊:“老师,把希望带上!”

山区孩子的纯真,我们城里孩子是远远比不上的。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环境,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其实,有时爱心也是一种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分享

全文共 311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借美国的剧本说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孩子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组成了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观电影《十二公民》有感1000字【2】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西方模拟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好在8号陪审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让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经过多方长时间角逐,最终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认定该富二代无罪。

影片虽短,但发人深思。我国虽没有像英美法国家那样的陪审团制度,但剧中陪审团的整个讨论过程还是能够给予我很大启发,特别是作为将来可能成为决定他人自由乃至生命的法官队伍中的一员,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就会存在差别。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凭借事实与法律判案,不受个人情感左右。剧中十二个人,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刚开始之所以有11个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对证人的话毫无怀疑。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严重的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富二代就是不学无术,特别是在一个父亲坐过牢,继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撇开证据不谈,他们内心就已经预存了偏见。作为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如果不能坚持理性判断,那么又会造成多少冤假错案。

三、任何一件错案对当事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应避免冤假错案。剧中给我震撼最深的莫过于五号陪审员的一句话:“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一个错案对他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当事人来说那将是毁灭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会同样会遭到异样的眼光,也会严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起普法的重担,加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养,让正义以看得见的形式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千机变2》观后感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看了《千机变2》这部电影

本片讲述了女帝登基后建立女权为中心的暴政。所有的男人都要成为女人的奴隶。男女之间没有真正的情感。但是传说,两生花开,帝王星现;乾坤倒转,天下大乱…女帝为此寝食不安,亲信尉缭四遣玄机使,与绰号「卧虎藏龙」的叛军首领,争夺预言中的「帝皇星」,双方明争暗斗。与柴头,自小随义父黑木爷卖艺为生,一次偶然,无意中从师弟桃桃手上获得藏宝图石板,先后被误认是「帝皇星被误认是「帝皇星」的真身,从此飞来横祸。两人被逼逃命,为了洗脱嫌疑,必须解开预言之谜。少女以贩卖男奴维生,看中了炭头与两人,可在奴隶市场卖大钱,待机生擒,怎料遇上武功高强的蓝翎,两人不打不相识。为了查出「帝皇星」的真身,隐藏其玄机使身份,与炭头、柴头与春十三少,组队踏上沙漠冒险之旅… 早已在荒漠尽头,厉兵秣马,只待「帝皇星」一声号令下,便挥军远征,发动一场「复国圣战」,与女帝决战生死。最终邪不压正齐心协力打败了女帝。夺回了王位。从此天下太平。

《花都大战》所讲述的故事与历史和现实无关,它为观众所构筑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天女国。在这个世界里,男女严重不平等,女人当家作主,男人都是女人的奴隶。天女国的女帝为情所伤,用女将军依多波曼的话来说就是“越来越变态”,想把男人全变成女人。为了争取一个“人人都有自由,有爱情,大家敢爱敢恨的”男女平等的世界,正阳族的男人们寻找并等待着预言中的帝皇星来统领他们,推翻女帝的统治。两对青年男女卷入了命运与感情的双重漩涡,最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女帝之所以被打败,只因为破坏了男女平等这一关系。他因为得男人恨之入骨,就让天下男人为奴。因此男女之间更没有了真挚的情感。当他看到正阳族的男男女女每天过的逍遥自在,就把他们赶到了一个孤岛上。虽然女帝的实力强大,但是邪恶势力终究会向正义之师低头的,他是抵御不住人间真情,只要天下百姓团结一致,最终还是会击败他的。

我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应该人人平等这一规则,但是人们现在重男轻女的这种心理已日趋严重。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报道,上面讲述了,科学家分析,再过二十几年,中国将有上千万的男青年无法找到对象。我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这种心理。并且这种心理已经不仅在一两个人的身上体现。我想,为了不能重蹈女帝的覆辙,我向人们应该抹煞这种心理,坚持遵循人人平的这一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体会有感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虽没有多么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

人。

大家都知道,九江有一汪美丽的甘棠湖,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湖。在那几年里,我们这位母亲并不美丽,她显得是那样憔悴与苍白,那样的忧虑与无奈!污泥浊水,小鱼小虾不愿把它当作自己可爱的

家园,就连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花野草也不愿在她的怀抱中生根发芽,母亲面对此情此景她流泪了,她伤心的向我们倾诉与呐喊,那声音曾经久久地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耳畔与心田。

如今的甘棠湖,清清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碧绿,那么透明!微微的波纹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一块翡翠镶嵌了许多金片,一闪一闪,让你觉得她是那样轻柔、可爱。湖堤上,梧桐树、

柳树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挺起身子,守卫着生育它们的这方土地,守卫着我们的母亲湖。只听“啪——”一条鱼跃出水面又钻了回去,给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又平添了几分生气。每当夜幕降临,湖坝灯

火辉煌,犹如繁星洒落人间。此时此刻,我的心潮起伏澎湃,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欣慰的面庞,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深情的目光,我更仿佛听到了母亲无比激动与亢奋的心!“孩子们,感谢您,您用那勤

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是呀,母亲您说得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电脑、电话进入了家庭,家家都有电视有线、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家庭就医,一卡通、一线通、电子商务等好多名词跃然在我们面前,坐在

家里我们就可以周游世界,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看到“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莫斯科红场的列宁陵墓,我还可以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漫步。”只一会工夫我又变成了一个悠闲

自得的小旅行家,好浪漫,好惬意呀!

朋友,你能说我的家乡不美吗?面对此情此景,我信心百倍。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把家乡建设成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颗明珠,让天下的游客都来游览观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56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他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他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他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他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他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他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他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他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他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他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电影消失的爱人观后感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权的电影,因为有人觉得那个叫艾米的是个彪悍的女人,如何在婚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她是个女权婊,类似这种腔调。可是亲爱的,我只想说你被骗了,被艾米婚姻的假象给骗了,你没发现吗,她的婚姻像个摇摇欲坠的小树叉,随时一阵强风就可能吹断,她只是在用所有伪装的强势在掩盖自己的虚弱,她在极力挽救自己的婚姻。

艾米不是变态女,更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她就是个需要爱的小女孩。

她一直在父母面前过着乖乖女的人生,在晚宴中保持举手投足的淑女范儿,规规矩矩的东西在头脑灵活的人眼里向来很无聊,直到她遇到尼克,尼克是个油嘴滑舌的花花公子,不按规矩出牌,足以吸引艾米的眼光,即便艾米最初在电梯里识破了尼克的谎言,但她还是依然的选择了他,他们步入婚姻的速度太快,这也是激情之下必然导致的后遗症,没有经过时间的了解和相处,婚后开始产生厌倦感。最初是尼克,他有外遇了,一个身材丰满脑袋空空的尤物,满足了尼克对婚姻之外的所有想象,这是艾米所不能给予的。

这世界没有哪个女人能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的老公和别的女人厮混,那是一种背板,艾米也不能,她决定不再假装一切没有发生,主动出击,她没有和尼克摊牌,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捍卫和守护自己的婚姻,于是有了艾米策划的一连串计划,尼克被整蛊其中。

从绞尽脑汁的计划里可以看出来艾米是希望婚姻存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尼克为什么要背叛她,她决定好好惩罚他一下。当她看到尼克在电视节目上作秀对她深情告白的时候,吃着冰激凌的艾米眼睛里是有光的,她渴望回到婚姻的心赤裸裸的暴露了出来,以至于她解决了前男友之后回到尼克身边的时候,她得到了满足,艾米终于在这场婚姻的保卫战中成为了胜利者。

当女人还是小女孩的时候,父亲总会抱着她们讲一讲睡前故事,直到她们甜蜜的睡去,可是突然有一天她们不小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亲密接吻的时候,她们的内心会有点小挫折,小嫉妒,这就是女孩们第一次感到了背叛,在她们成人之后,这种感觉会升华会变大,当她们发现自己爱的男人突然背着她去爱别的女人的时候,她们会一时无法接受,会从善良可爱的小女朋友瞬间变成一个心如蛇蝎的魔女,艾米只是这些女人中的其中一个,一点都不特殊,也不变态。

她行为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拿了她的东西要还回来,属于她的爱要找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孔子电影观后感高中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张“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己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与他国。

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对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万张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师,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土——鲁国。我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

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后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起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

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有一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不顾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水而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颜回,声声悲痛与希望在冰面上回荡着,最终却都化为灰烬,尤留悲痛于心中。

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暴风雨的夜晚,他们,将真情洒遍世间。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无时无刻不铭记于心。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择,学会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蒂芙尼的早餐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喜欢奥黛丽·赫本,所以非常喜欢她拍的《蒂芙尼的早餐》。在影片里,她是一个天真的、颓废的、邋遢的、时尚的、迷人的、轻佻的、贪慕虚荣的、妄想症的、不相信真爱的、优雅的、生活混乱、没心没肺的女孩子,把电话机藏在箱子里,养一只无名的猫,危险大胆地追逐她那不存在的将来。但毫无疑问的是,她是善良的,她对前来追婚的兽医流着泪说抱歉。她在窗台深情弹唱moonriver的时候,我相信字字句句都是为她而写,诉说她内心深处的家园。

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我不想说关于贪慕虚荣,也不想说女性成长,这是关于人的精神探索。

在这部影片之前,赫本一直都被认为是纯情优雅的代表,但是这部影片很好地展现了赫本的表演的多样性,可以说,这是是她演技最成熟的一部片子,她把女主角霍利的敏感、脆弱、虚荣、任性、优雅、天真与纯情都完美结合在一起,宛然就像在演自己。奥黛丽。赫本生长在战争中,经历过亲人的死亡、疾病的虐待和饥饿的滋味,她终身没有忘记那种感受。她进入演艺圈后,选择的大多数电影都是明媚浪漫带有童话色彩的,因为她觉得她从事的行业对观众有很强的诱导性,而美好的电影可以让人们发现生活里光明的一面,可以激活人们心里美好的东西。

在影片里,霍莉和保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很大一部份小人物的欲望与梦想。而这部分人也一直都存在,我想这也是影片堪称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我们都会被金钱、美貌、权利、名望所迷惑,可是不管如何,知足常乐的我们才会幸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乐幸福,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点滴的快乐,我想这样才是生活真正的意义。像结局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爱,勇敢地面对真实又朴素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并非不幸福,我们只是将幸福错误地定义了。我们错误地将它认为,我们必须要用金钱去装扮自己才是幸福,要别人看起来羡慕才是幸福的。甚至因此,我们还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放弃一些自己的挚爱。可是,只有当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感到满足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的羡慕。生活的美不在别处,它只在你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你说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妈的?”楼梯口,他终于问出口,有点怯。他们是离婚夫妻,丢失了孩子,共同奋力寻找。三年后,终于找到,但孩子却忘记了他们。她回头看了一眼,千言万语都在这一眼,愤怒、悲伤、绝望、怨憎,还有无尽的哀伤,终于她什么也没说,转身下楼。连背影也都满是疼痛。

第二遍看《亲爱的》,依旧被这个细节深深打动。比起这部电影里更为寻常的声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我更偏爱黄渤和郝蕾这节制的表演。看起来很是平常,细细想却是大恸。虽然电影把一多半的篇幅给了丢孩子和找孩子,甚至曾用名是“打拐”,但正如导演所说,剧情真正开始其实是在找到孩子之后。只那一眼,就精准地刻出,被拐儿童重新与亲生父母建立情感的艰涩。又好像,电影用最后几十分钟,直视了被拐儿童对身为人贩子妻子的养母难以割舍的“亲情”,讨论了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并剥开了为生二胎要给丢失的小孩开死亡证明的疼痛……有人批评导演把苦难当情怀,提笔很重却落笔太轻,说《亲爱的》避开了拐卖的真实罪恶,转而选择以亲情化解社会丑恶。我却很为陈可辛涉猎这一现实题材的诚意,感动。哪怕有限,但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我们还是触摸到了丢失孩子的绝望,触摸到了当代中国的碌碌众生相。哪怕电影并不能完全直面司法的灰色地带,也未必可以清楚探讨道德困境,但起码它能让我们对路边乞讨的孩子再多一点关注,对这个社会多一点点暖。这便已很好。

就好像,用近乎纪录片的口吻讲述三十年代的文坛旧事,《黄金时代》在商业上溃败了,但我依然敬重许鞍华的勇气,因为她以尽可能尊重历史的态度,描摹了那个时代。这两个香港导演的情怀,让人觉得宽慰,至少又愿意相信国产电影不全是商业大片和胡闹恶搞,或者脱离现实的青春故事,尽管那样更有机会刷新票房纪录。想及此,不免有点难过。跟大多国产电影一样荒诞滑稽的,还有假惺惺的真人秀、洒狗血的电视剧、很励志的畅销书,和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苏北的灌河南岸,是盐城的北大门。这几年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在家乡的美景中,变化最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乡的桥。

家乡最有名气的桥是灌河大桥,是一座有着

13个桥孔的公路桥,204国道穿桥而过,向北直通连云港、青岛,向南可达苏南、上海。这座大桥可繁忙了,每天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站在桥边,扶着栏杆,观赏县城的外景和灌河上的日出日落,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我家离灌河大桥很近,晚饭后爸爸妈妈常搀着我的手去桥上散步,夏日的晚风习习吹来,驱散了一天的暑气,惬意极了……

听爸爸讲,灌河大桥建成于_年。通车典礼那天,来县城看大桥的简直是人山人海。当时的灌河大桥是苏北的第一大桥,周边的灌南、灌云、滨海、涟水等地经常有人专程到我们响水来看大桥。对了,差点忘记说了,“灌河大桥”四个龙飞凤舞的金黄大字还是敬爱的张爱萍爷爷题写的呢,他年轻时指挥部队在我们家乡打了很多胜仗,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将军。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灌河大桥陪伴着、也见证着家乡的飞速发展。家乡变富变美了,苍老而稳健的灌河大桥也不再寂寞,它有了新的伙伴:家乡又添了两座新桥。

前几年县城西边的运河开通了,在双园路的西端架起了双园大桥。桥不算大,是座拱形桥,但位置很重要,桥西不远就是县第一中学,每天有几千名学生从桥上经过。双园桥下的景色很美,有很长的沿河绿地长廊,有秀丽的运河闸公园,还有大片的树木,爸爸说那是天然氧吧。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我们都会到桥下放风筝,手中捏着细线,让心情随风筝一起飞扬。爸爸说,风筝每年都要放的,会带来一年的好心情与好运气。双园桥的北边马上要架新桥了,到那时桥上就不会太拥挤了。过不了多久,我的家也要从老城区搬到桥东不远的新区了,我真的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未来家乡最美的要数县城东几里远的新灌河特大桥,这是盐连高速公路的过河大桥,是最现代化的双塔斜拉索桥。今年五一节爸爸曾带我去施工现场参观,虽然还没建好,但大桥的矫健身姿已让人大饱眼福了。我和爸爸数了大桥的钢索,两岸及桥东桥西都均匀对称分布,一共

104根,每根都有碗口粗,桥面就靠这些钢索拉着,真是神奇极了。这座大桥年底就将通车,到时又要创苏北之最了,我们响水人真是幸福!

爸爸说将来苏北有灌河特大桥 ,苏南有苏通大桥、江阴大桥,苏北、苏南要一起腾飞了。

家乡还有很多数不清的小桥,它们都很美。我爱可爱的家乡,更爱家乡美丽的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启功》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对于如今的电影基本都没什么好感,近年来拍的影片缺乏深度。而《启功》这部作品却有着意味深长的效果,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还是有很多故事的,下面就为大家推荐电影《启功》精彩观后感,希望本文可以给朋友们带来帮助。

最近看了电影《启功》,本片属于人物传记类电影,整部影片节奏舒缓,语言精简文言,演员情真意切把细节处理的颇为传神,情节设计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从文革遭迫害说起,小心翼翼地还原了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场景。思想内容上也颇有深度,追忆了历史不同时期一代大家坎坷的生命轨迹,并展现了启功先生的风采与大家情怀。可以说是一部感人至深,教育意义鲜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十分适合学生和教师观看。

求学

本片和《霸王别姬》里拜师学艺的那段颇为相似,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而那个时代磕头拜师要的是一个“诚”字,吃苦学艺的时候要的是一个“勤”字,等学业有成可以自己独当一面后,要的是一个“敬”字。这个敬不仅仅是尊敬师傅,也是敬业,更代表了一颗敬畏之心。可就是这几千年形成的规则被“革命”打破后,启功先生并没有被这种波涛汹涌的潮流所裹挟,尽管暂时屈膝,但他骨子里还有传统的中国文人的那铮铮铁骨桀骜不驯的气节。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责任,仍旧卑躬屈膝的活着。用苏轼留侯论里一句话总结启功先生颇为合适“猝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有大勇和大志的人。

师范

电影里启功的老师风烛残年过生日的时候,启功给老师送上两个寿桃和一副自己创作的画,并给老师磕头谢恩。虽然早已不是清朝不兴磕头,但这却是用那个时代的方式来表达一名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恩,也告诉世人,尽管礼仪文化饱经磨难,但尊师重道的传统仍旧存根植在一代人的内心深处。相比于今天的师生感情;几百人的开学典礼取代了一对一的磕头拜师,微信家长群取代了老师登门进行家访;发红包送手机取代了学生用心画的一幅国画。

过去的家长还懂得因材施教,不喜欢学英语启功他母亲就送他只学习国画和写字,而今的学校里必须是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音体美,样样不能落。这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像机器一样在复制读书工具。学习的目的功利,教学的目的更加功利,师生感情也在这种功利化的目的下被冲淡了。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完成作业而耽误郊外和小朋友们嬉闹追跑,丢掉的是童年对自然的探索;迫于被家长责罚我们为了考试通过而作弊写小纸条,丢掉的是诚实和信誉;我们80%的时间花在了自己不擅长的学科,这样反而收获甚微越来越厌烦学习,不但没能扬长反而被自己的短板掣肘。

知己

我特别欣赏一位白发苍苍的语文老师,操着饱经过岁月风霜浑厚低沉的嗓音在课堂上朗读有意境的古诗,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抒发对古文名句的一席感慨。语调抑扬顿挫给人启迪,语速和缓略带迟钝引人深思。本片启功讲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发表了一段对“知己”的感慨:(原文如下)

“这两句传达出了作者对挚友的离愁和眷恋,分手了,情未了,人长在,谊永驻,天涯遥远,形同比邻。什么是知己,知情、知意、知心。如何做知己,通情、达意、交心。讲知己容易,成知己则甚难。所谓得一知己足以,不是说有一个知己就满足了,意在言外,当然知己多一些更好,说一个,是说知己难得,为其难得,方为珍贵。人有知己就没有孤独。雪中送碳,即救急,又温暖;困惑得解,即通达又激励,人有知己就能过大关,自由行。”

这段感叹既是他对已故陈校长的一段心里话,也是对亡妻的吊唁,这番情真意切的感慨一定是亲身经历后才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吧。所以说对启功而言他的夫人,他的老师就是他的知己。

宽恕

红卫兵小将和时代对他当年的迫害他并不计前嫌,还教这个喜欢他字体的红卫兵学写字,这体现了他宽宏大量的胸怀和气度,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不分阶级类别的,正所谓“有教无类”,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另一幕就是他成名之后很多人模仿他的字迹,市场上漂流着众多模仿他的假字迹,而他并不打假,却说“他们也要吃饭”。老爷子也曾“丹青易米”深知生活的艰难,所以凡事都懂得宽恕。

爱情

本片中启功遇到的两个女人,第一个贤妻良母的是他母亲,第二个能辅佐他走向大家之路的就是他结发夫妻。无论是在书法上给她启发,文革期间帮他保住了创作作品,还有心甘情愿陪她度日,都表现出了一名典型传统中国女人的特质——温良恭俭让。从少小到白头,吃苦奉献一生,陪伴左右不离不弃,即便是最艰难的文革时期也没有丝毫退缩畏惧。这样矢志不渝的爱情想必是无数现代人翘首以盼都无法得到的爱吧

总之,本片通过启功等人物刻画,把传统的中国文化“三纲五常”表现的淋漓尽致。尽管在黑暗时期曾遭灭顶之灾,可这种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传统文化并没被抹杀殆尽。相反,他就像民族战争时期铮铮铁骨永不服输的民族气节一样,越是饱经磨砺就越是被打磨的锃光瓦亮、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小王子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可怕的不是长大,而是遗忘。”在那个追着天空中流星的年纪,我们对于长大有着多少渴望和憧憬。

时光如流水,我们慢慢地遗忘了内心最初的梦想。“遗忘”的可怕必定是通过时光的流逝才能不露声色:因为“长大”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节点。现在的我们也很少会允许自己停下脚步,如数家珍地盘点眼下陪伴在身边的人。

每天追问自己是否长大了,怕是更会让人觉得古怪。直到某天,当我们突然抬起头张望,突然环顾四周,天上的星与身边的人,在我们尚未做好准备时就不见了。有时甚至都来不及说句再见,就再也不会或没有机会再见了。

绵长的一生固然潮起潮落、人来人往,但对于新的来者的期待却怎么也无法阻止逝者如斯而留下的泪。这泪本身与恐惧无关。毕竟是驯养过自己的星星和人们而驯养,正如狐狸早就“警告”过我们,本就是要冒着流泪的风险。

人越长大,风险也就越大,因为长大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又重新得到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当看到凶残的日本军官放肆地在长达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中,不择手段地杀害我们的南京同胞,人们在惊慌而逃,很多人难以幸免于难,三十多万同胞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时,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阵的难受。

不过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就像那梅花,从不在冰雪中向恶势力或者强者低头,它依然在大雪中凌寒独放。我们中国人也是具备这样的品质的。当日军俘虏了我们的一批军队后,日军鸣枪下威,要求中国军队起立,几个日本鬼子挎着枪陆续走了上来,准备扫射。但中国军人都握紧双拳,他们脸上带着愤怒,带着无助,带着悲愤的神情,他们都不向日军低头,他们都不起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起也是死,不起也是死,他们就拿起自己的骨

气跟这些日寇们拼了,他们就这样与日军僵持着。日本军官被这一场面惊呆了,手持机枪扫射了几个人,只听见死者的家属抱着亲人冰冷的尸体痛哭。突然一个男的带头矗立起来了,他就是被日军俘虏的军人中的一员,或许,他不想再听见无辜的人们凄惨的声音,或许他起立是为了表达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缩头乌龟。小孩也勇敢在走了出来,人们都起来了,向日军走去,只见人们一齐高呼: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天空中回荡着这悲壮的声音,最后,他们都牺牲了。

但是,他们没有为我们中国人丢脸,人们记住他们是中国人,甚至在他们临死前也不忘高呼:中国成功,中国不会亡。这句话给予我极大的震撼,因为这句话透露了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呀!

电影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那一段让人屈辱的历史。旧中国国势衰微,中国成为别国欺负的对象。要使这段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这代人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不断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为祖国的安宁和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秀美人生》电影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甘于吃苦,戒骄戒躁。作为一名在边疆在基层工作的85后干部,我们青春正当时。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琐工作,我们要摒弃急躁、骄傲、自以为是的态度,克服“娇气、不能吃苦”的负面印象,主动沉下心、扑下身,主动在与群众在田间地头拉家常,在推进脱贫攻坚、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调解矛盾纠纷等各项热点难点问题中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工作。

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学习黄文秀同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奉献精神。我们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把工作当做事业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夙夜在公,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农村的每一寸土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我们作为青年干部,要主动站出来,顶上去,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不负青春。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和组织讲条件,不给组织添麻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奉献在边疆,奉献在基层。

要扎实基层,不懈奋斗。“青春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是年轻干部,就要有一股子精气神,就要去追梦、筑梦。黄文秀同志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她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赤诚之心带领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是年轻干部,也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要想黄文秀同志看齐,坚定理想信念,遇到困难挫折撑住、关键时刻顶住,攻克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人才流失严重、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一场场硬仗,用只争朝夕、久久为攻的精神走过新时代的长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4037 字

+ 加入清单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