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大发展理念及个人理解(汇集20篇)

人活着就不能没有目标,所以从此刻起给自己的今天,明天未来定一个目标吧!小编收集了五大发展理念及个人理解,欢迎阅读。

浏览

955

作文

143

党员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些新发展理念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以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弘扬中国精神,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这一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和红绿灯,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要使之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学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党的发展思想进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指导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引领。

《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开启了对发展理论的自觉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部全面封锁、国内百废待举的历史条件下,即开始了党的发展理论的自觉探索,提出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角度,精辟分析了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带有全局性的十大关系和十二个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适时指出党的根本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提出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党的八大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对中国发展基本问题的重大判断。党在执政之初关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探索,奠定了党的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对我国发展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彰显了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发展为鲜明主题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发展基点的准确定位,响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不仅强调必须发展,而且是怎样实现发展的总设计师。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制定了体现发展要旨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标准,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还把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把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指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邓小平理论彰显了党的发展理论的实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阐明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创造性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的根本任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江泽民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深刻论述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包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党中央还确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方针,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拓展了党的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系统阐述和提升了党的发展理论。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迅速腾飞,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显现出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发展、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发展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重视节能环保,努力关注民生,坚持不懈地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十八大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大发展理念升华了党的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国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时代大势,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具有高度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理性认识。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深化,又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又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是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内在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使得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更加明确。

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超越发展悖论,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创新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升华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开辟了党的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我们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衡量和检验发展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班子成员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组织工作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改进思路和办法,提高能力和水平,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以创新理念激发组织工作生机活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近年来,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少数地方还存在思想因循守旧、工作按部就班、活力不足等倾向。因此,组织工作需要进行一次思想大解放,全面激发生机和活力。要主动把创新作为贯穿一切组织工作的核心要素,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束缚,勇于涉足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要把与中心任务和大局工作对接程度高、联系紧、关系大的工作,作为组织工作创新重点,着眼全局谋划新思路、围绕中心提出新举措;着眼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树立新观念、探索新途径、研究新办法。

以协调理念促进组织工作全面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组织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兼顾各方、相互促动、整体推进,注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要把组织部门各项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同步谋划,使组织工作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相适应;组织部门各项工作要放到组工全局中互相融合、互相借鉴,实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同步展开,干部、人才和组织工作整体推进;系统内部注重协作配合,实现各项要素有机整合、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整体配套;不同层级之间注重上下联动,形成紧密的组织工作链和全覆盖的组织工作网;不同部门之间注重整合资源,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以绿色理念营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组织部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把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作为首要任务。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干部以德才取胜、凭实绩进步。要认真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坚持好干部20字标准,重用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干部、善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坚持原则恪守规矩的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广大干部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要以激浊扬清的勇气监督管理干部,对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防止出现“硬伤”;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要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最稳定、最根本的绿色生态保障。

以开放理念汇集组织工作强大合力。新形势下,“开放发展”是组织工作服务党员干部人才、贴近群众的必然选择。要立足组织工作的目标、措施、结果,教育引导组工干部率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未来的开放理念,以开放的心态谋划工作、落实工作、推进工作、评价工作。在制定各类政策措施时,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力求工作思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无缝对接、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开放透明;打破组织、干部、人才工作相互分离的封闭运作模式,建立互动共融、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工作机制;注重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做法,巧借外力,聚集一切智慧和力量为我所用、推进工作。

以共享理念拓展组织工作成果。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组织部门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积极改进工作作风,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群众赞成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做党员干部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特别是要到困难较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环境复杂的地方去,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干什么。要在改善民生上主动作为,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真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农村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真正的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920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时代注定要有思想的阳光去照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是在历史的指针指向“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个重要关口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冲锋号!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习主席今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进一步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如何找到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的发展迈进,为中华民族开启更为广阔、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当下的广东,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热潮,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将要来得强烈。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口,广东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努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如期将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成南粤大地的壮丽现实。

一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的高频词,而且内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宽广。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认识的深化,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的习总书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9月,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专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研讨,要求全党全社会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4年3月,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广东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14年6月,习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指出“要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2015年3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外延而言,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多轮驱动,创新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内涵来看,创新逐渐提高到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二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2015年5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在云南、陕西、贵州等省调研考察时,习总书记高度关注协调发展问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国家软实力,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还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所在,也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坚定决心。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与全国一样,广东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诸多问题,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都需要坚定不移继续推进转变发展模式、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要在协调发展上交出合格答卷,这是一项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三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云南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要永驻人间;在北京APEC会议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雾霾小了没有;在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又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贯彻全会精神,实现绿色发展,广东必须彻底告别简单以GDP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让南粤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近段时间,习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与中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这既包括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广东积累了丰富的开放发展经验,收获了丰厚的“开放红利”,在新一轮开放热潮中,必须继续发挥地缘等各种优势,奋楫争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呈现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回顾过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650万人,2014年减少1232万人,连续两年完成了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国富、国强向民富的进一步转变正在路上。

尽管成绩斐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分配不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现行标准下全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要想完成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民生建设担子重是现实,对于广东来说,如何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如何让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压力不小。但是压力再大,广东也要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给出了各项硬指标,显示了中央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拿出“决不让一个地区掉队”的勇气,将“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镌刻在时代新的年轮上,让共享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化为实际,生长在每一寸国土上。

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是不朽的。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的帷幕已经拉开。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实践,新的征程时不我待。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结合广东实际,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坚持“五大发展”是发展的新理念

全文共 2228 字

+ 加入清单

《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大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作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一词就出现27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014年10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国观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迄今己发行500多万册。《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在这本书中就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书共十八章中,比如关于创新发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论述。又比如关于绿色发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论述。还比如关于共享发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论述等。因此,通过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2015年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秋叶正红之际,力度空前的中国新一轮改革洪波涌起。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这一恢弘重大的历史性主题令全社会倍感振奋与期待。肩负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国改革再次出发远行,心有梦想的改革者将与之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这,就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能否让更多的基层改革者站出来,点燃他们心中投身改革的激情,从而凝聚起一切推动改革全面深化的力量,将成为本轮改革迈向成功的关键。

要让一切心有梦想的基层改革者脱颖而出。中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要突破的不仅有思想领域的条条框框,更有现实利益的盘根错节。今天的改革者往往也是被改革者,需要面对在各种利益表达中调整利益格局、取舍利益分配的巨大压力。

人们有理由期待,顶层设计能够为基层改革者创造相对宽容、宽松的体制机制,允许犯错,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让更多的改革者打消顾虑、轻装上阵,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一切正面力量。

要让基层改革探索的活力充分迸发涌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层干部群众对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对于改革的诉求也都有各自利益立场上的深度表达,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改革者”,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缺乏。但是,面对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和不断增强的改革阻力,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于改革的信心不足,因而缺乏参与改革探索的主动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激发基层改革探索的活力创造一个人人参与改革、个个奉献智慧的改革新格局,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为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改革提供充分的空间,打造广阔的平台,畅通无限的渠道,全面激活基层改革探索的热情,让一切有利于改革探索的创新能量迸发涌流。

我们相信,基层改革者的队伍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改革也将在全面深化中展现奋发有为的崭新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的步伐、发展的节奏、发展的成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做好2016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理念不被践行,诺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行动不加约束,发展也就成了一纸废约。我们正在实施的“十三五”规划,就像一条为中国巨轮量身定做的航线,清晰、丰满而又完整。要实现从粗放式发展额蜕变,培育发展的新动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平衡、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发展的内外联动、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要以新的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现状,尽快扭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趋势,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社会建设所有行动的指挥棒。有了这根指挥棒,我们的发展思路就会变得逐渐细腻、我们的发展方向才不会有失偏颇、我们的发展着力点才会不失圭撮。正是因为这一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所以它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我们必须坚决贯彻。

一张蓝图的绘就,基本底色不能变;一种永续的发展,基本理念不能动。我们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对旧有的发展方式来一个脱胎换骨,不惜打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盆盆罐罐”,从高屋建瓴的视角把握其核心要义,将其作为衡量和考核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效果的根本标准,必须一体坚持、一体贯彻,而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而对所有那些仍然还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就像有了雷达的引领,飞机才不会在行进中迷失方向;经济社会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一指挥棒才能鹏程万里。“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五大发展理念这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中国发展的时代新格局。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发展理念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确立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五大发展理念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新发展理念将引领“十三五”发展方式从五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型,这五大理念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支撑: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协调是发展的基调、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一定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凝聚起智慧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五大发展理念”学习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为人民日报理论部以“任理轩”名义发表的“五大发展理念”解读文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这“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检验发展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准。十八届五中会议在充分考虑国内外的环境和趋势下,定下了五个发展内涵,可以说,这是在前人的功过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在体制创新中,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我们应当以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活跃各种创新要素,把创新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中心;在可持续发展中,综合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经济领域、科技研究四个方面来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注重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各种要素有序流动;在国际交往中,突出“一带一路”形成开放合作共赢之大局,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在以共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下,保障民生,增进福祉,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是今后工作的方向目标,是值得各级干部学习的行动指南。它为我们今后五年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我们能够根据这个目标,明确当下工作存在着的困难和任务,我们也能够把实际成果同目标做分析对比,找到发展的正确立足点和着力点。

五大发展理念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各级干部要学习好,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把它同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把“十二五”工作收尾,制定“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当中。具体来说,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做什么,而且要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知道怎么去做,同样的事情,新旧不同的方法最后而成的结果区别很大。比如,我们在今后“十三五”发展中,是否还要继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要从中促进自身观念的转变,在基层工作里逐步去落实。

作为今后指导工作的思想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凝聚了党中央在新常态下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智慧,标刻了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既看到了奋斗目标,明确自身的责任,也看到了我党在宏伟蓝图的规划中愈趋成熟。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必定更加光明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发展理念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确立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五大发展理念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新发展理念将引领“十三五”发展方式从五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型,这五大理念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支撑: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协调是发展的基调、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共享是发展的目标。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一定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凝聚起智慧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深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在宜昌落地生根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宜昌实施,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繁荣、开放先导、依法治市、共建共享战略,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加快建设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长江流域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精准脱贫,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50强,为建成“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打下决定性基础。

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

对于“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报告》围绕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创新发展。把宜昌建成全域创新智谷和全国区域性创新创业之都。确保2020年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5%和 22%,形成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沿江万亿经济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关键词】协调发展。构建“一主六副、一带四廊”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5%和45%。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成全省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

【关键词】绿色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美丽宜昌”。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宜昌沿江保护与发展。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和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关键词】开放发展。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强市和长江流域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城市。加快推进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峡城市群、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三峡经济枢纽新区、“宜新欧”和“宜蒙欧”国际物流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努力把宜昌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点。

【关键词】共享发展。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实施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脱贫、社保兜底等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旅、宜学、宜养之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2月23日下午,国家能源局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作了题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的辅导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努尔·白克力主持会议并讲话。

王一鸣围绕如何认识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翔实的事例、精辟的论证,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多个角度,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刻阐述。

努尔·白克力指出,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国家能源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目前,局党组正组织全局上下通过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辅导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推向深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努尔·白克力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思考能源发展的新趋势,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对能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增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能源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推进能源工作着力点和着眼点,大力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局机关、各直属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心得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远见卓识,这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都具有重大意义。今天,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一带一部”战略,促进“三量齐升”,推进“五化同步”,狠抓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转型升级,加强民生保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下一个五年,我国发展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明确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湖南省的经济改革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面临着要素供应趋紧、有效需求增长乏力、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诸多挑战,转型升级过程中伴随着阵痛。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改革发展中去,狠抓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转型升级,以创新的理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徐守盛高度重视城市工作,提出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体现了对“协调”发展理念的充分遵循。

城市的确改变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在汇聚人口、从事经济交往活动、扩大人的活动范围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过度追求城市的庞大,导致千人一面;趋同化的城市,导致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特征被弱化;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没有同步,导致城乡差异显著,“城中村”问题凸显。所有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仍然忽略了作为城市主体“人”的要素。在“协调”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在城乡统筹原则主导下的城镇化,这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更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保持发展的结构性平衡。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绿色是湖南省发展的主基调,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湖南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石。必须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总书记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要求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建设美丽中国,谱写美丽湖南的新篇章,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造山水秀丽、生态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湖南开放的大门也永远不会关上。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奇迹,是在改革开放中启程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以开放凝聚更多发展要素,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开辟一条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合作之路,才能真正搞活湖南经济,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旨在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给人民更好的生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焦虑”发人深省。没有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潜伏着社会失序的危险。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阶层固化、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会激发社会极端情绪、弱化普通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为邦本”的执政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13亿人,一个都不能少。

人是发展的最终归宿,人民幸福是衡量发展成效的标尺。创新是根本,协调、开放是发展手段,绿色和共享则是发展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仅为“十三五”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孕育着中国发展方式的深层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学习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4913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而且成为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所蕴涵和彰显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这场深刻革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今天,认识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局大势,是从规律出发、弘扬唯物辩证法还是搞别的,既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所蕴涵和彰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此作出了坚定而科学的回答。

深入把握“三大规律”的科学理念。认识把握规律是思考发展问题的前提。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把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反响强烈,党内外普遍称赞,认为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方法上都是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共产党执政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明白,不创新就会死路一条,不协调就会分崩离析,不绿色就会天怒人怨,不开放就会自生自灭,不共享就会天下大乱;只有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子,才能走出一条健康之路、富强之路、光明之路。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合目的合规律这“两合”,是因为“合目的”主要解决一个“要”或“要什么”“要得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合规律”主要解决一个“能”或“不能”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怎样建成这个小康社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关系发展全局的头号课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基于这一科学方法论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当其时、恰逢其时,实现了客观决定性与主观能动性、合目的与合规律、“要”与“能”的有机统一。

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最新成果。唯物辩证法是思考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唯物辩证法主张,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对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风险叠加期的当今中国来说,在直面矛盾、解决矛盾中攻坚克难、化解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规律性认识:创新发展针对全球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激烈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针对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与不同区域、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之间的突出矛盾,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双赢;开放发展针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面临深刻变局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与分配不公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产物,凸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基本方法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新最好的发展理念。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典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思考发展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必须坚持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发展规律,解决突出问题,刷新发展理念,实现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治。五大发展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成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典范。

我们党科学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运用

方法论是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是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今天,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给予了明确回答和鲜明示范。

彰显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是围绕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与指导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一个国家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一刻也离不开战略思维。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思维更是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五大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是战略思维在发展问题上的充分彰显: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协调发展强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强调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开放发展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享发展强调满足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国家发展培育最深厚的伟力。“第一”“核心”“总体”“基本”“本质”这一系列关键词,充分展示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特性和全局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战略的科学谋划。

彰显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推陈出新、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潮中,谁能占据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五大发展理念是创新成果、是运用创新思维的范本,不仅把创新放在首位,而且其他四大发展理念都体现创新、贯通创新精神。比如,协调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原则,作出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诸多科学安排;绿色发展理念代表时代发展新潮流,意味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和刷新;开放发展理念着眼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内在要求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理念致力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包含着一系列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域覆盖、逐步均衡的新探索和新要求。创新思维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中,使之相互贯通、相辅相成,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旗帜,必将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彰显全球思维。全球思维要求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社会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世界越来越像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各国已成为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鲜明标注“世界历史”的思域与视域,无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还是共享发展,无不深刻体现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脉动所在,无不体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公约数”;开放发展,则更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必然结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全球治理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炼,又是对全球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升华;既促进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良性互动,又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掌握与运用,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求党员干部掌握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用活用足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内因发生变化,丰富和改造主观世界、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按内在联系、辩证统一的原则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

今天,我们在方法论上如何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内在联系、辩证统一的原则,运用我们党的科学思维方式,做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目标导向着眼未来,问题导向注重当下。目标就是前进方向、就是问题和矛盾解决的预期结果,目标中包含着矛盾解决的路线图、时间表;问题就是疑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中包含着矛盾解决的方案与目标。改革和发展由问题和矛盾倒逼形成,在解决问题和矛盾中向前推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十三五”这个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重要窗口期,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要抓手,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与紧迫感,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各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

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古希腊有个神话,大英雄安泰的双脚只要触地就能吸取巨大能量、永不可战胜,双脚离地则失去力量。这启示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国情和阶段性特征谈发展。在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紧密相依的新形势下,立足国内与放眼全球决不能彼此割裂、相互分离。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需要我们既以新理念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

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应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同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这需要我们既着眼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应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无论是制定具体规划,还是出台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都应着力补短板、解难题,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

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也是围绕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应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从深入把握“三大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增强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举措,做到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图难其于易,为大其于细。只要我们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五大发展理念就一定能转化为新的发展实践、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实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建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48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十八届五中全会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出发,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立足中国现代化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创新是治党治国之道,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必须始终坚持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创新的政党。进入新时期以来,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做前人所未做,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堪称我党历史上改革创新的光辉典范。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关注创新问题。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创新。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并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表明了我们党对自主创新认识的不断深入。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谋划创新、积极推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建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团队”;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推动军事战略创新”,等等。这些讲话阐明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指明了创新的内容,提出了创新的方式方法,是新时期推进创新的重要战略思想。

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发现,改革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始终伴随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创新,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抉择,必须紧抓不放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个重要论断,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孕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面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出来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忧患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人类发展进程看,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经济中心数度转移,世界经济格局数次深度调整,其中科技中心一直是背后重要的影响变量。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尖端人才就在哪里汇聚,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近500年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正是抓住了这些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依靠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经济体制、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反之,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由于长期因循守旧、裹足不前,未能进行有效的变革创新,因而错失科技革命带来的良机,最终沦为末流国家。近50年以来,少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从低收入成功迈向高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升级转变,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历史经验表明,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迅速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推行创新发展战略。

从当今国际形势看,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竞争。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应运而生。顺应时代潮流,就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奠定坚实基础。

从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看,创新决定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逐渐从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率不断递减,伴随国际金融危机而来的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和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乏力,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从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完成第一个百年梦想的马拉松赛跑的冲刺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可以说,实施创新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持续协调推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不能停顿。十八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高度,阐明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实施路径,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在创新内容上,要统筹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全会强调,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这是新形势下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内涵十分丰富。要从创新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出发,把创新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创新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适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要通过科技创新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为经济建设提供原动力;要通过文化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各类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在创新的途径方面,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抓住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按照五中全会要求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要地,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要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坚持全球视野,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主体方面,要大力集聚和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构建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创新关键是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创新重点,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实力雄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同时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要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把激发创造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创新的环境方面,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党中央提出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创新潜能。要积极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在创新的领导机制方面,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思考和谋划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把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变封闭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机制的开放性,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结构,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进行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3086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以多维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思维的层次性与发展新理念

围绕发展思路,通常有三个思维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工程或技术层面的思维,第二个层次是逻辑或设计层面的思维,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或理念层面的思维。做经济工作,这三种思维均需具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新理念,属于哲学或理念思维层次,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

有人可能会担忧哲学或理念思维距离实际比较远,容易成为一般号召,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谋篇布局,而且每个发展理念又有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同时,五大发展理念要统领和贯穿即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还会有更加具体的政策设计和发展举措支撑。显然,哲学或理念思维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对实践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当然,不同思维层次的选择未必完全一致,如同战略与战术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有时为了战略全局的主动,战术局部就要作出牺牲。

二、新阶段、新常态与发展新理念

认识和把握发展新理念,应从新阶段、新常态的判断入手。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工作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诚然,诸如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和多国模型等,当前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就工业论发展,只从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看问题,显然已不合时宜。

我国重视收入水平的分析,尤其是对“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高度警惕。不言而喻,这是正确的。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从实证分析角度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可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工资水平上升,这个优势会逐渐丧失;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停滞。一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有发展共享度不够、盲目采用西式民主、实行民粹主义福利政策等原因。我们要汲取其中的教训,但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发展环境,仅仅从收入水平单一因素看问题是不够的,还需引入系统分析方法。

要从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发展程度、发展的关联性、发展的国际背景等多维视角看问题,既分析需求又分析供给,既分析总量又分析结构,既分析生产又分析分配,既分析收入又分析投入,既分析资源条件又分析技术和体制因素,既分析现状又分析趋势,既分析经济又分析社会和文化。因此,我们对发展阶段的判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树立全面、系统、动态思维,不能简单化。既要考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出发,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握阶段性特征,如由粗放到集约、低端到高瑞、简单分工到复杂分工、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等;也要把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世界经济长周期特点联系起来分析。还应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与新阶段相联系的发展状态,绝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另一种说法。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态,不是短暂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发展新理念。

三、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发展新理念

发展新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目标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发展新理念所体现的目标导向,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是全面、系统的,因而实现目标的过程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新理念还体现着问题导向。比如,我国一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历史峰值,靠要素驱动难以为继,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又如,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800美元左右,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关键发展时期,但发展还很不平衡,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很重,必须树立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再如,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还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需要推动贸易和投资双向开放,更多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必须树立开放发展理念。

发展新理念体现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的使命担当。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面对进一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解决就业问题等紧迫任务,急需加快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只顾经济发展、只顾自己发展,而是积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并对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这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与发展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主要体现在:发展新理念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利于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改革开放,有利于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理念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发展新理念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通过提高开放水平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实现和平发展,进而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方向,体现发展的原则要求,是对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追求;发展新理念坚持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

五、发展新理论与发展新理念

理论是规律性认识,理论创新是新的规律性认识。理论体系通常以若干基本原理或原则为支撑,基本原理或原则往往借助关键词来表达。目前,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还是从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样本意义看,我国都有条件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将对发展实践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现发展基本原则的关键词。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当前的经济工作部署中,五大发展理念发挥着统辖和引领作用。例如,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创新性理论概括。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在我们过去的调整、改革和宏观调控中没有明确提出过;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会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理论,但没有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某个流派的政策主张,因为我国有自己的独特国情和现实问题。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发展经济学需要发展。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最具有样本意义、最鲜活的理论。我们要对基于我国发展实践的新理念新观念进行跟踪总结,形成新的发展理论,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发展新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将有力引领和推动新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我们要不断总结规律性认识,催生基于中国实践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两学一做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民政”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民政工作宗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尤其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每个目标、每项工作、每条举措当中,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共享感。

发挥基本民生保障兜底作用。主动牵头组织实施“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精准扶贫,到2018年实现对失去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兜底脱贫。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主动牵头推进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

发挥社会治理创新骨干作用。加快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步伐,力争今年6月底前并村工作到位,在符合条件的市县积极开展撤县设市(区),加快社区治理和服务管理创新,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发挥基本公共服务支撑作用。制定出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发展适度普惠福利事业。主动推进供给侧改革,运用“互联网+”手段,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提供服务。

发挥民政发展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实施民政“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实施 “10大体系建设”、“13大重点工程”,实现“16项核心指标”,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XX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为此,要做到“三个紧密联系”,即“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次,要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是“三个坚持”和“一个树立”。“三个坚持”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个树立”即“要树立全面系统、科学统筹的方法。”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最后,如何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关键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要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增强把握大势大局大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以严的精神改进作风,以实的干劲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守纪律讲规矩意识,强化敢于担当的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追责问责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既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又解决面对新形势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更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努力锻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能力,切实肩负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4224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法院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依法服务和保障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人民法院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依法调节创新进程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尊重和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对市场不当干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制止垄断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展空间。鼓励交易模式和交易结构创新,不轻易以法律未作规定为由否定交易行为法律效力。依法制裁违约行为,鼓励诚信交易,降低维权成本,提高违约成本。依法审理企业清算案件。严格按照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清理“僵尸企业”,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清算程序和破产程序在淘汰落后企业或产能方面的法律功能,依法受理、审理涉公司强制清算、破产清算案件,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有序退出。

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和创业活力的独特作用,更加重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保护,更加重视对创新环境的维护,更加重视创新保护的及时性、有效性。

依法保障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坚持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利益有机统一,努力找准利益平衡点。依法鼓励和保障融资方式创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增进社会财富创造。

维护金融创新与安全。积极参与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惩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经济犯罪,维护良好经济社会秩序。加强对金融债权的司法保护,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密切关注借款纠纷反映出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化趋势,为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提出司法建议、出台司法政策。规范金融创新行为,依法认定金融创新产品法律效力。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促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法追究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依法服务和保障协调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法院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动和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密切相关的司法需求,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司法指引。

推动和服务城乡协调发展。准确把握中央有关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政策内涵和措施安排,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支持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办理抵押试点,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探索完善农民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方式,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脱贫目标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依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依法妥善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切实保障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推动和服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审理和执行案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三、依法服务和保障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更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大环境资源案件审判力度,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依据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各类功能区的不同定位,确定相关案件的处理思路。在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审理案件时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需要,推动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尤其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地区,必须着眼于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公共利益。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深入研究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属性、初始分配规则、交易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涉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绿色金融机制以及其他生态金融产品的法律风险和规制研究。兼顾资源流转中的特殊监管要求,推动资源的民事流转规则和行政监管规则逐步分离,维护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准确把握司法权边界的前提下,推动建立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纠纷。注重发挥环境公益诉讼的评价、指引功能,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充分运用指定管辖、提级管辖等方式,有效解决环境资源审判执行领域的“主场”和“客场”问题。探索实行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及时制止污染排放行为,探索生态恢复型司法。

四、依法服务和保障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涉外案件大量增加。人民法院要紧紧围绕促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妥善审理“引进来”和“走出去”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供服务和保障。

依法服务保障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妥善审理在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自贸试验区等战略实施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统一裁判标准,维护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准确理解和适用国际条约与惯例,加强外国法的查明和适用,为国际商法发展和国际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依法服务保障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依法审理各类海事海商纠纷,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更好发挥海事法院专业优势,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蓝色国土”安全。加快推进海事审判制度改革,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海事司法中心。

加强涉港澳台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积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与司法相关的内容,加强区际司法协助,保障和推动两岸暨港澳经贸往来。

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问题上,注重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战略利益、核心利益。积极参与区域性法律交流工作,为国际治理创造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标准。

五、依法服务和保障共享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本质上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推进家事审判方式改革。认真落实反家庭暴力法,针对婚姻家庭亲属关系所具有的社会道德属性及其个性特点,以维护婚姻家庭稳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推动和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依法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环境损害赔偿、食品药品等侵权案件,制裁侵权行为,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妥善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充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引导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促进就业创业和教育公平。依法审理涉及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案件,破除用人单位的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依法保护劳动者创业权利,促进形成以创业带就业的新机制。依法审理涉及教育领域的案件,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受理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引发的社会保险纠纷,维护职工和退休人员合法权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参与、配合有关部门强化社会救助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不断促进社会保障惠及全体人民。

依法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正确适用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深化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配合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改革,更好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认真落实刑法修正案(九)和反恐怖主义法,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暴力恐怖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依法严惩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进一步震慑腐败分子,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完善社会风险研判、预警、防范机制,为经济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始终坚持“六个原则”

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六个原则”。一是依法保护产权。人民法院必须正确适用我国法律对各类产权进行确认和保护的相关规定,依法对所有权、知识产权、法人财产权、股权以及具有产权性质的权利进行全面保护。二是尊重契约自由。只要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订立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就应当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尊重契约自由,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促进提升市场经济活力、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认定合同性质以及合同无效、可撤销、可解除等情形。三是坚持平等保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事商事权利类型多样化、权利主体多元化、权利诉求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不同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发展机会平等的原则,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平衡各类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四是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近年来,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明显提升,这是法治进步的体现,但也存在一些当事人只讲权利、不讲义务、逃避责任等现象。人民法院必须准确把握权利、义务、责任三者协调统一的关系,依法保护权利,明确判定义务,培育责任意识,促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五是倡导诚实守信。诚实信用是民事商事法律规范的核心条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应当发挥司法裁判的教育、示范、引导、评价功能,通过缔约过失、违约责任等制度运用,保护诚实守信,凸显对违背诚信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六是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人民法院必须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坚持当事人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义务平等,在诉讼活动中充分体现诉讼权利行使和诉讼义务履行的公平性,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X月X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公报,这是针对当前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点,发展要上台阶,发展理念必须要有提升。五大新理念的提出正是用新的理念来提升和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包容性发展。显然,这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到发展实践中,就不是常规打法、惯常套路,而是首先要在思想观念深处来一场变革。惟有先启这一思想观念的变革,才能撬动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强化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贯穿改革始终,不仅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更要注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绿色发展,必须纠正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陈旧思维,破除唯GDP的传统观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开放发展,必须着眼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但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各种风险和挑战将不断增多。可以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民生保障将在框架越来越完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开放发展”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全球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一理念下,中国将从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转向“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全球化的积极接受方转变为全球化的主动塑造方。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