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景故事精品20篇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让我们变得博学多才;书籍,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教会我们品味生活;书籍,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让我们看透世界;书籍,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甚至在我还不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我已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推荐的一些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景故事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1713

作文

65

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有趣的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祝枝有一个女佣,名唤梅香,她日常服侍主人左右,和在招待客人的当中,耳濡目染,也成了一个猜谜对诗的能手,时常和主人以谜语对答,非常默契,深得祝枝山的喜欢。一天,唐伯虎来访,祝枝山说声:“梅香,来,泡茶!”梅香即应声道:“晓得,泡去哉!”少顷,梅香就端上两杯茶来,却都放在祝枝山面前,听主人发落。唐伯虎有点不解,心想,这又是要用谜来难我了。果然,祝枝山笑着说:“刚才我与梅香的对话,是一则谜语,要求打七言诗一句,打得中方能饮茶。”

唐伯虎笑着边想边自语:“梅香,定与春有关,茶乃草、木、人……他一下记起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中有句“春到人间草木知”,对了,他喊“梅香,来”,正是“春到”二字,“茶”就是“人间草木”,梅香答:“晓得”,正是“知”字。于是他大声把这句诗念了出来。

祝枝山笑说:“对了,猜得好,猜得捷,请用茶。”

唐伯虎接过茶来,忽然又若有所思地说:“这个谜很精彩,可谓字字相扣。可借你喊的是‘泡茶’,这个‘泡’字是多余的了!”

祝枝山哈哈大笑说:“君不闻梅香又说了声‘泡去哉’吗?”

客人笑得几乎把刚饮进口的茶都喷出来,大呼:“妙!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创作背景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创作小说之初,凡尔纳和出版商赫泽尔(Piere-Jules Hetzel)之间就书中的主人公鹦鹉螺号船长尼摩的特征展开了一场争论。赫泽尔认为该把尼摩描写成为奴隶贩卖交易的死敌,为他对某些海上船只的无情攻击提供清晰而理想的辩护。但凡尔纳却希望尼摩是位波兰人,他永不宽恕地把仇恨直指向俄国沙皇(他曾血腥镇压了一场波兰人的起义)。不过赫泽尔担心他引起外交上的分歧,使该书在有利可图的俄国市场上遭禁。最后,作者和出版商逐渐相互妥协了,他们认为尼摩的真正动机应当弄得模棱两可才有吸引力,尼摩应当被大致定位为自由的拥护者和反压迫的复仇者。 在《神秘岛》中,这才公布他是印度达卡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赠汪伦》创作背景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望庐山瀑布二首》七绝创作背景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礯等人的建议,传下“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置四方,对叛军造成分进合围的态势。不料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之前已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自行接了帝位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元年,尊奉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得知虽心中不乐,但一来年岁已高,二来考虑到自己在位上引发了叛乱,心中内疚,面对既成的事实也就没有追究。然而永王李縕,正当盛年,身强力壮,雄心勃勃,对太子李亨擅自称帝,心存不满,便没有奉旨入蜀,反而移师江夏,继续扩充军队,召募人才,以便与肃宗李亨分庭抗礼。李白也因此不幸受骗,入其幕府,而后被捕下狱,终被流放夜郎。这是后话。且说李白此时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近的庐山隐居。庐山乃天下名山,景色秀丽无双,李白观察日九,爱之深切,写下不少诗篇赞美庐山美景。《望庐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故事2上山的和下山的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的擦肩而过。上山的虽汗流浃背,却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上把汗,继续向上攀登。过了一段时间,这拨上山的下来了,又碰上兴致勃勃向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吗?”“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但上山的仍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山”上,不断地有人上去,也不断地有人下来。说婚姻是个“城堡”的人,都是结过婚的人;说山上“没意思”的人,都是从山上下来的人。

其实,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有意思”还是“没意思”,不在于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而在于追求过什么,征服过什么。因为快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以,认准的山,就无论如何都要爬上去,不管路有多么险,也不管别人怎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奥威尔《动物庄园》创作背景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奥威尔的一生及写作都与政治紧密相联,在后来总结自己的写作时,他坦然承认“过去的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我为何写作》)。奥威尔时常流露出一种政治上的幼稚特点,经常凭冲动行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也有过曲折的发展道路,会根据自己的认识修正自己政治观,所依据的是自己的良知。

出生在殖民地小官员家庭的他从小可以说是个帝国主义者,小学时,他写过充满帝国主义色彩的诗歌,从著名的伊顿中学毕业后,更是当上了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殖民地警察,但是短暂的警察生涯把他变成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反对者,让他毅然辞去这份薪水不薄的工作。

在社会底层和接近底层的状况下生活了几年后,最终他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却仍对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运动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不惮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良知出发,对社会公正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用他的传记作者杰弗里·迈耶斯的话来总结就是:“奥威尔在一个人心浮动、信仰不再的时代写作,为社会正义斗争过,并且相信最根本的,是要拥有个人及政治上的正直品质。”

奥威尔写作《动物农场》以及后来的《一九八四》并非偶然,1937年,他从西班牙内战战场归来,让他的写作有了新目标。(“西班牙内战和 1936年至1937年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奥威尔1936年底去西班牙参战,本来是为了保卫共和政府所代表的民主政体,却目睹了左派内部的生死斗争。

奥威尔死里逃生从西班牙回来,对苏联所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进步、民主,却进行政治及人身迫害、思想控制的种种做法感到愤慨,后来也写了不少文章来揭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西方许多左翼知识分子对苏联抱以希望时,奥威尔通过自身经历以及对苏联的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了解,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之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以童话形式写成的《动物农场》便是这种思想推动下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创作背景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创作背景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贝多芬的故事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箕山之节的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ī shān zhī jié

【出处】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吕氏春秋·求人》

【解释】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用法】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箕山之操、箕山之志

【同韵词】不知不觉、庄生梦蝶、内外有别、口耳之学、赶尽杀绝、竹杖芒鞵、才貌双绝、迟徊不决、惊才绝绝、君射臣决、......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小有才气的薛方一度担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愿离开。后来,王莽用豪华大车高标准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气地谢绝使者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示例】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汉书·鲍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创作背景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这首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

海子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石壕吏》创作背景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垃圾山”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台湾作家从台北坐飞机到高雄去,飞机起飞后,他从窗口瞄到有座很漂亮,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红橙黄绿青蓝紫……他感到奇怪。

他在台北住了那么久,怎么没见过这座美丽的山呢?

于是他便很小声地问旁边的乘客:“对不起,可不可以帮我看看外面是什么山?”

对方看了一眼,说:“那是内湖的垃圾山啊!”

他不敢相信,内湖的垃圾山怎么会那么美?

旋即他恍然大悟,是因为高度!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个很高的视点来看它的缘故。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座“垃圾山”:挫折、悔恨、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不计较一日之短长,不过分在意成败得失,我们就不会被过去的“垃圾”所污染,甚至能等到这么一天,在更高的地方来欣赏它美丽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羽毛比大山重哲理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

一天,老和尚问小和尚:“你觉得羽毛重还是大重?”

“当然是羽毛轻,轻得可以忽略不计;大山重,重得无法举起。”小和尚答道。

“那倒未必,有r一根羽毛可以重过大山。”老和尚说。

“怎么会呢?”小和尚笑了起来。

老和尚让小和尚找来了一根羽毛说:“你把羽毛举一百次。”

“那有何难?”小和尚轻松地举了一百次。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你再举五百次。”小和尚又举了五百次,但是感觉手臂开始酸痛了。

老和尚又让小和尚把羽毛举一千次,小和尚举完一千次,手臂累得抬不起来了。老和尚让小和尚再举一万次,小和尚再也不敢举了。

老和尚笑对小和尚说:“一根羽毛不重,关键是你一直举着。”

老和尚指着远处的大山说:“那座大山也许比羽毛还轻。”小和尚不明白。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别看那座山重得无法举起来,但是那座大山始终在地上,而不是提在你手中,举过头顶。”

小和尚顿悟:烦恼就像一根羽毛,虽然很轻很轻,但你始终举着,那就会有无限重;如果把举着的烦恼放下,就算是一座大山都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创作背景

全文共 3689 字

+ 加入清单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高俅等奸臣贪官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

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

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水浒》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作品紧扣“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题旨,刻画梁山英雄。如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经济收入宽裕,妻子年轻美貌,家庭生活温馨。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安于现状、怯于反抗的性格。面对调戏他爱妻的高衙内,虽然怒气顿生,但碍于对方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的义子,只好忍气吞声地收回了那高举的拳头。

之后,高俅指使陆谦设计骗他的爱妻,并诱骗他误入白虎节堂,他仍然忍气吞声。在充军途中他受尽折磨,在野猪林里险遭暗害,他依然甘受凌辱,幻想能回家与爱妻团聚。直到高俅指派陆谦等人,要在草料场将他烧死,才使他忍无可忍地杀了陆谦等人,雪夜上了梁山。

“《水浒》108个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金圣叹语)。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典型。比如林冲、鲁智深和杨志三人,都是军官出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各异。林冲有如上述。鲁智深慷慨直爽,疾恶如仇,敢做敢为,这都集中表现在见义勇为和爱打抱不平上。

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犯了血案,无可奈何地藏身寺院,做了和尚;为了救林冲,受高俅迫害,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辗转上了梁山。杨志跟林冲、鲁智深的性格都不相同,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的生活目的在于“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当他失陷花石纲,丢了官时,仍没有放弃向上爬的想法。他积极采取贿赂的手段,企图恢复原来的官职。当受到梁中书赏识和提拔时,感激涕零,要死心塌地在他的门下做军官。直到失陷生辰纲,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亡命江湖、逼上梁山。[9]

刻画人物,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首先通过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独具的性格特征,这是《水浒》刻画人物的特色。如第三回鲁达第一次出场时,通过史进的眼睛看见:他是个军官模样,“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只几笔就揭示出鲁达这个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对行者武松,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

《水浒》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一个个场面展开、一个个细节描写、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写武松打虎的情节就是如此。第一个场面,写他在景阳冈下酒店一连喝了十几碗酒。接着第二个场面,写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说:有大虫伤人和三碗不过冈。武松怀疑店家用心不良,决计过冈。第三个场面写他行数里,看见剥皮树干上写着有大虫伤人等两行字,武松将信将疑地仍继续上冈。第四个场面写他来到景阳冈上,看到山神庙前的印信榜文确信有虎。接着第五个场面才写他在冈上遇虎、打虎。

在打虎这个场面中,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过,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树上被折断,他就势按住老虎拳打脚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在写武松神勇的同时,扣人心弦地把情节推向高潮。[10]

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11] 、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水浒》的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浒》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结构,是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是《水浒》的语言,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

小说取材

《水浒》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12]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水浒》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13]

书名由来

《水浒》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

二、全书是施耐庵一人所著。

三、此书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共同写的。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另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太阳山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可是江山市最高的山峰有1300多米高,今天,正好是"十一"长假,我就到太阳山探个究竟 。 坐着汽车,一下子,就来到了山底.车子顺着盘山公路往上开,一圈又一圈的,头都晕啦。不过路还不错,听叔叔说,以前这里有条机耕路。几年前,政府实施了康庄工程,一条水泥路修建起来,使上山的路变得平坦又宽敞。

到了山顶,一下子就感到了一阵凉风吹来,真凉快!走上石阶,我的脚就停不住了,和同行的哥哥暗暗的较起了劲,可是我的锻炼不够,到了半山腰就没了力气,还脸色发青,所以只好慢慢走。慢慢走也有好处:这太阳山的风景好美呀!树木好多呀!既有参天大树,又有棵棵小树。眼前只有一片路绿色。在一片竹林里,我觉得自己是一位侠客,在飘落的竹叶间练功……

看见几棵百年老树,就到山顶了,山上有一个太阳山寺,我还是比较领先上山的,所以等了等其他人。人到齐了,就进了后边的那间庙,庙里供着泰山娘娘。我和爸爸.外公买了香火,点起来,蜡烛放在泰山娘娘面 前,手里拿着香,跪在像前,双手合十,想出自己的愿望,拜一拜。这就拜好了。然后又到前面去拜佛祖。拜好了,就去吃饭了,我们在寺边的吃斋饭,主要用豆子做的菜为主,有豆腐和豆腐圆,还有豆腐渣……味道可好了,真是“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会尝!” 下山就很轻松了,一下子就到了。这次太阳山之行真有趣

……

[太阳山的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创作背景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因此而得到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夏洛蒂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化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背景故事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当时被誉为“长城抗战最后一战”的“怀柔战役”,在距北平60里的牛栏山脚下一线,由傅作义所辖华北军第59军210叶启杰旅、218董其武旅与日军第8师团所辖铃木旅团和川原旅团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血战,中日双方从凌晨4时血战至下午7时,历时15小时。

战斗结束后,战死官兵在当地就地掩埋,并在埋藏处种树为标记。1933年9月份以后,日军从怀柔撤退,傅作义在北平购买棺木,把寻找到的203具战死的蒙汉官兵的遗骸护送回绥远省归绥市(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将烈士遗骸安葬在大青山下,并建立了“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悼念文章由胡适撰写,书法家钱玄同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寓言故事九:狐山之狐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滕州有名狐山,狐山上有一只白狐精,白狐精统领着一大群狐狸。狐狸们每天在山林里捕捉山鼠、野兔等猎物。

有一天,狐狸们听到山脚下传来了阵阵鸡叫声,于是白狐精派白尾狐去探个究竟。

白尾狐下了一趟山,回报说:“山下有一个很大的农庄,农庄里圈养着成千上万只鸡。除了鸡,农庄里还喂养着几条大狗。”

白狐精对这群狐狸说:“现在山鼠野兔数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抓,为了改善生活,今晚我决定派遣精兵强将去农场捉鸡。”狐狸们纷纷响应,蹦着跳着个个都想大显身手。最后,白狐精挑选了十只年轻力壮的狐狸下山了。

夜半三更,十只狐狸匍匐着靠近农庄,潜入鸡舍,成功地抓到了十几只大肥鸡。白狐精非常高兴,重重奖赏了那十只捉鸡的狐狸。当然,山上的每只狐狸也分到了一些鸡肉吃,它们心里都美滋滋的。

狐狸们尝到了甜头,于是怂恿白狐精再次下山捉鸡。白狐精心想:这次成功地捉了这么多鸡,农庄主人肯定会有所戒备,如果再去肯定会遭遇挫折。狐狸们见白狐精不说话,都挠着腮龇着牙吵着嚷着起哄。白狐精拗不过,只得又派遣十只狐狸进农庄捉鸡。

不出白狐精所料,这次捉鸡遇到了很大挫折:十只狐狸潜入农庄,有八只被大狗扑倒当场咬死,另两只狐狸各抓了一只肥鸡仓惶逃脱。白狐精非常懊悔,于是进洞闭关思过,同时让白尾狐下达“不得私自下山捉鸡”的指令。

指令下达的第二日,七只狐狸失踪,第三日又九只狐狸失踪……

白狐精思过完毕,走出山洞,见山上已经没有几只狐狸了。于是,它匆匆地闯进白尾狐的石洞。此时,白尾狐正在酣睡,而它的嘴边居然沾有鸡毛,身上散发着鸡的气味。白狐精气急败坏地问道:“我们的同胞都到哪里去了?”

白尾狐知道抵赖不过,说道:“由于同胞们经不起鸡肉的诱惑,每天晚上都自发组织十只狐狸去农庄捉鸡,而每只狐狸都认为自己会是那个捉鸡成功的幸运儿。因此,即使每次下山大部分狐狸都被大狗咬死,它们也乐此不彼。久而久之,山上的狐狸就这样一天天地减少着。”

白狐精问:“那你嘴边的鸡毛又是怎么回事?”

“为了堵住我的嘴,每次它们偷的鸡都有我的一份。”白尾狐说。

白狐精知道了真相,深感罪孽深重,于是带着白尾狐返回天宫,听凭玉帝处置。玉帝很震怒,发动天雷劈死白尾狐,而让白狐精在狐山化为石头,变成石狐。

此后,滕州狐山再也没有狐狸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哲理励志故事2:山不转水转

全文共 2190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伯特·霍布代尔是曼彻斯特市格雷大街中学的校工,尽管薪只有每周5英镑,他工作却十分尽责,总是把校园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因为他觉得:既然自己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多干点事,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也是不错的。

谁料那一年,他敬佩的老校长退休了,来了一个叫约翰逊的自命不凡的新校长。他上任不久,就宣布全体员工每天必须签到并注明时间。周五,他把考勤簿拿来查看——情况好极了!当他满意地正准备把签得密密麻麻的簿子合上时,却发现一处空白,显得很不协调。他立即命人去把那个不服帖的人找来。

“听着,阿尔伯特,我已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考勤簿上签到,你知道吗?”

“知道,先生。”

“那么,你签了没有?”

“没有,先生。”

“我一旦订下制度,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照办,谁不照办,就得请便——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懂,先生。”

“那你为什么不签?”

阿尔伯特涨红了脸,半晌不说话,最后只好以实相告:“我签不好,先生”

“什么?签不好?天啊!下一句话,你该不会说,你不识字吧?”

“确实不识字,先生。”

“太可怕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在教育机构(这个词他觉得比‘学校’好听)工作的人竟不识字……够了!你知道我这儿不容许低效率,给你一周时间,另谋生路吧!”

“可是,先生,我在这儿已经干了20年,校园里处处整齐干净,从来没有谁挑出我的错儿,为什么要辞退我?再说,作为校工……”

“噢,那倒不假。但是,无论如何,堂堂教育机构里,总不能容忍一个文盲员工存在,这是原则。你走吧!”

阿尔伯特走出学校时,天已黑了。他是单身汉,平时生活简单,早餐不用说了,就是中饭,也经常是面包加奶酪,带到学校吃,只是晚上回家才“享受”一下,也不过是泡杯浓茶,加三块方糖,再来一条腌鲱鱼,一小听鲑鱼罐头,外带几片腊肉。而最少不了的,则是一盘炒香肠,它对阿尔伯特来说,不仅是一种佳肴,还有祛病镇疼的功效。因此,在今天这个20年来最倒霉的日子里,他提醒自己一定得买半磅香肠带回家。

猛地,他打了一个冷战——记起自己常去买香肠的那家小食品店店主威格丝太太前天死了,店门至今还关着,附近再没有卖香肠的店。

“真该死,为什么整个街区没有第二家香肠店呢?”阿尔伯特情绪坏到了极点,直觉得眼前漆黑。倏地,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晃进他的脑子: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开一家呢?这些年好歹攒了一些钱,何况现在又失了业……对!就把威格丝太太的店盘过来,作为谋生之路吧!

他兴奋得把失业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一星期后,食品店重新开张,阿尔伯特做了店主。

生意不坏。阿尔伯特心想:把香肠做熟再卖不更好吗?于是,他开始加工香肠,并在一大早就把热气腾腾的香肠端出去。正值11月份,天冷又多雾,热香肠诱人的香味,吸引来一批又一批顾客。

为了应付店前“长龙”,阿尔伯特想出了新点子:削制了许多小木筷子,把香肠夹在半切开的面包里,串在筷子上卖。这种早点经济又方便,一面世就大受欢迎,结果,“长龙”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长了。阿尔伯特一个月内接连雇了两个帮手,仍然忙不过来,顾客把店门都快挤破了。

他灵机一动,雇了一个半大的孩子,让他蹬着三轮车到街头流动出售,这果然减轻了店门前的拥挤,但生意也因此做得更大。

随着“霍布代尔香肠”的名声越来越响,他的小吃馆变成了大饭店,还开了两家分店。为了保证货源,他开始自己制作香肠,而不再依赖批发商。

入夏了,这是一个特别炎热的夏天,没有多少人愿意吃热香肠——实际上,任何热食都勾不起人的食欲。阿尔伯特转念一想:“既然天热得大家都不愿下厨,也不愿挤饭馆,何不把香肠做熟晾凉,然后把凉香肠送货上门呢?说干就干!3个孩子一齐出动,蹬着车子穿街走巷,专卖串在竹筷上的“面包夹香肠”。这个夏季的销售量竟比冬季还要多!

以下的蓬勃发展就不用细说了,只须告诉你:自打开店那天起,阿尔伯特就再没怀念过以前的日子。5年以后,任何人到曼彻斯特市,不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蹬车叫卖香肠的孩子。又过了几年,就连最繁华的大街上,也有了“霍布代尔香肠店”的分店,且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随着事业发展,阿尔伯特感到需要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他与学区教育委员会联系,申请创建一所“香肠制作技术学校”。

这位实业家的想法得到了学区教委的大力支持,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双方商定:由学区委派正、副校长,而教师,则主要从高、中级职员和技术工人中选聘。

不久,副校长打来一个电话说:“霍布代尔香肠制作技术学校”不久即可开学,特请董事长题写校名。

阿尔伯特哑然失笑,回话说:“副校长先生,真对不起,还是请你们中间哪一位代劳吧,我写不好。”副校长有点不悦,说:“霍布代尔先生,不要推辞了,像您这样卓有成就的实业家,不是出自‘剑桥’、‘牛津’,就是在国外深造过。生意再忙,写这样几个字还是抽得出时间的吧!”

阿尔伯特只好以实相告:“副校长先生,我真的写不好。说来也许您不相信:10多年前,我还是个‘老粗’——既不会写、也不会读,就连自己的名字,也是经商以后学会写的。”

副校长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阵。最后说:“霍布代尔先生,您真了不起,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条件下,竟然做出了这样一番大事业。我想倘若您10年前就能读会写的话,那今天又该是怎样的人呢?”

阿尔伯特放声大笑:“格雷大街中学的校工——一周挣5英镑,先生!”

“啊——”电话里传来一声惊呼,原来,那副校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把阿尔伯特赶出校门的约翰逊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创作背景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以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为背景,在文中多次出现“泡沫经济”一词。小说开始时的案发地是一座废弃的烂尾楼,这正让人联想起当时日本经济的衰落和萧条。泡沫经济的破灭,大批企业倒闭,致使失业率骤增,据社会学家统计,这一时期日本近1/3的人口是失业者,家庭背负巨额债务,经济从巅峰跌人谷底,挥金如土的日本人开始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为了生存、为了“安全感”,金钱成为凌驾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最宝贵情感之上的东西,人性在金钱的追逐中迷失,个人本位主义、社会无罪感等大行其道。当泡沫经济压得人喘不过气时,日本又相继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气杀人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日本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日本安全神话”从此破灭,日本人普遍感到了对个人、亲友的安全上的威胁,社会秩序隐藏下的精神道德危机显现出来,“日本社会产生了影响范围更广、更深刻的‘信任危机’,并迅速波及各个领域”。雪穗和亮司爱情悲剧的源头是家庭的冷漠、社会的冷酷导致的人性扭曲,是雪穗和亮司儿时的不幸让“恨”的种子在心中滋长,结出“恶”的花朵并不断蔓延而不可遏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