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景故事(汇总20篇)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让我们变得博学多才;书籍,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教会我们品味生活;书籍,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让我们看透世界;书籍,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甚至在我还不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我已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推荐的一些独坐敬亭山的创作背景故事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1723

作文

65

哲理故事: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

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大法’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

师傅不慌小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

有弟子说:“我们蹚水而过。”师傅摇头。

有弟子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

众弟子不解,请教大师。

大师说:“蹚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素材解读】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和“没有桥就顺着河走”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

正如在大海上行船一样,也许我们无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我们可以改变帆的方向。一意孤行是成功的大敌,灵活多变才是成功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创作背景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这首词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的时候。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的,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年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12月27日。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1936年2月,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抗日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看出此词真可谓冠绝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秋兴八首·其一》创作背景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创作背景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以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为背景,在文中多次出现“泡沫经济”一词。小说开始时的案发地是一座废弃的烂尾楼,这正让人联想起当时日本经济的衰落和萧条。泡沫经济的破灭,大批企业倒闭,致使失业率骤增,据社会学家统计,这一时期日本近1/3的人口是失业者,家庭背负巨额债务,经济从巅峰跌人谷底,挥金如土的日本人开始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为了生存、为了“安全感”,金钱成为凌驾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最宝贵情感之上的东西,人性在金钱的追逐中迷失,个人本位主义、社会无罪感等大行其道。当泡沫经济压得人喘不过气时,日本又相继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气杀人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日本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日本安全神话”从此破灭,日本人普遍感到了对个人、亲友的安全上的威胁,社会秩序隐藏下的精神道德危机显现出来,“日本社会产生了影响范围更广、更深刻的‘信任危机’,并迅速波及各个领域”。雪穗和亮司爱情悲剧的源头是家庭的冷漠、社会的冷酷导致的人性扭曲,是雪穗和亮司儿时的不幸让“恨”的种子在心中滋长,结出“恶”的花朵并不断蔓延而不可遏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创作背景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30岁的刘同回看自己北漂十年的成长岁月。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作者刘同一样有着不知所谓的过去,一样黑暗迷茫撞破头的青春期,几场没有结果的恋爱。他说觉得孤独就对了,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曾谈过一段恋爱,分手理由是因为我不够有钱。后来我拼命赚钱,却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个人。我曾被同事排挤,因为我不懂规矩。后来我懂了规矩,但再也不会用这个理由去刁难新同事。我一直和父母抗争,因为他们一直觉得我不那么好。后来我过得越来越好,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怕我一个人过得不好。这些年,我一直在试着了解: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更完整的自己,于是他把自己写了下来,写进了书中,于是创作出了青年励志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哲理励志故事2:山不转水转

全文共 2190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伯特·霍布代尔是曼彻斯特市格雷大街中学的校工,尽管薪只有每周5英镑,他工作却十分尽责,总是把校园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因为他觉得:既然自己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多干点事,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也是不错的。

谁料那一年,他敬佩的老校长退休了,来了一个叫约翰逊的自命不凡的新校长。他上任不久,就宣布全体员工每天必须签到并注明时间。周五,他把考勤簿拿来查看——情况好极了!当他满意地正准备把签得密密麻麻的簿子合上时,却发现一处空白,显得很不协调。他立即命人去把那个不服帖的人找来。

“听着,阿尔伯特,我已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考勤簿上签到,你知道吗?”

“知道,先生。”

“那么,你签了没有?”

“没有,先生。”

“我一旦订下制度,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照办,谁不照办,就得请便——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懂,先生。”

“那你为什么不签?”

阿尔伯特涨红了脸,半晌不说话,最后只好以实相告:“我签不好,先生”

“什么?签不好?天啊!下一句话,你该不会说,你不识字吧?”

“确实不识字,先生。”

“太可怕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在教育机构(这个词他觉得比‘学校’好听)工作的人竟不识字……够了!你知道我这儿不容许低效率,给你一周时间,另谋生路吧!”

“可是,先生,我在这儿已经干了20年,校园里处处整齐干净,从来没有谁挑出我的错儿,为什么要辞退我?再说,作为校工……”

“噢,那倒不假。但是,无论如何,堂堂教育机构里,总不能容忍一个文盲员工存在,这是原则。你走吧!”

阿尔伯特走出学校时,天已黑了。他是单身汉,平时生活简单,早餐不用说了,就是中饭,也经常是面包加奶酪,带到学校吃,只是晚上回家才“享受”一下,也不过是泡杯浓茶,加三块方糖,再来一条腌鲱鱼,一小听鲑鱼罐头,外带几片腊肉。而最少不了的,则是一盘炒香肠,它对阿尔伯特来说,不仅是一种佳肴,还有祛病镇疼的功效。因此,在今天这个20年来最倒霉的日子里,他提醒自己一定得买半磅香肠带回家。

猛地,他打了一个冷战——记起自己常去买香肠的那家小食品店店主威格丝太太前天死了,店门至今还关着,附近再没有卖香肠的店。

“真该死,为什么整个街区没有第二家香肠店呢?”阿尔伯特情绪坏到了极点,直觉得眼前漆黑。倏地,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晃进他的脑子: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开一家呢?这些年好歹攒了一些钱,何况现在又失了业……对!就把威格丝太太的店盘过来,作为谋生之路吧!

他兴奋得把失业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一星期后,食品店重新开张,阿尔伯特做了店主。

生意不坏。阿尔伯特心想:把香肠做熟再卖不更好吗?于是,他开始加工香肠,并在一大早就把热气腾腾的香肠端出去。正值11月份,天冷又多雾,热香肠诱人的香味,吸引来一批又一批顾客。

为了应付店前“长龙”,阿尔伯特想出了新点子:削制了许多小木筷子,把香肠夹在半切开的面包里,串在筷子上卖。这种早点经济又方便,一面世就大受欢迎,结果,“长龙”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长了。阿尔伯特一个月内接连雇了两个帮手,仍然忙不过来,顾客把店门都快挤破了。

他灵机一动,雇了一个半大的孩子,让他蹬着三轮车到街头流动出售,这果然减轻了店门前的拥挤,但生意也因此做得更大。

随着“霍布代尔香肠”的名声越来越响,他的小吃馆变成了大饭店,还开了两家分店。为了保证货源,他开始自己制作香肠,而不再依赖批发商。

入夏了,这是一个特别炎热的夏天,没有多少人愿意吃热香肠——实际上,任何热食都勾不起人的食欲。阿尔伯特转念一想:“既然天热得大家都不愿下厨,也不愿挤饭馆,何不把香肠做熟晾凉,然后把凉香肠送货上门呢?说干就干!3个孩子一齐出动,蹬着车子穿街走巷,专卖串在竹筷上的“面包夹香肠”。这个夏季的销售量竟比冬季还要多!

以下的蓬勃发展就不用细说了,只须告诉你:自打开店那天起,阿尔伯特就再没怀念过以前的日子。5年以后,任何人到曼彻斯特市,不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蹬车叫卖香肠的孩子。又过了几年,就连最繁华的大街上,也有了“霍布代尔香肠店”的分店,且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随着事业发展,阿尔伯特感到需要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他与学区教育委员会联系,申请创建一所“香肠制作技术学校”。

这位实业家的想法得到了学区教委的大力支持,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双方商定:由学区委派正、副校长,而教师,则主要从高、中级职员和技术工人中选聘。

不久,副校长打来一个电话说:“霍布代尔香肠制作技术学校”不久即可开学,特请董事长题写校名。

阿尔伯特哑然失笑,回话说:“副校长先生,真对不起,还是请你们中间哪一位代劳吧,我写不好。”副校长有点不悦,说:“霍布代尔先生,不要推辞了,像您这样卓有成就的实业家,不是出自‘剑桥’、‘牛津’,就是在国外深造过。生意再忙,写这样几个字还是抽得出时间的吧!”

阿尔伯特只好以实相告:“副校长先生,我真的写不好。说来也许您不相信:10多年前,我还是个‘老粗’——既不会写、也不会读,就连自己的名字,也是经商以后学会写的。”

副校长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阵。最后说:“霍布代尔先生,您真了不起,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条件下,竟然做出了这样一番大事业。我想倘若您10年前就能读会写的话,那今天又该是怎样的人呢?”

阿尔伯特放声大笑:“格雷大街中学的校工——一周挣5英镑,先生!”

“啊——”电话里传来一声惊呼,原来,那副校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把阿尔伯特赶出校门的约翰逊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创作背景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汉族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背景故事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嘉世俱乐部逼叶修交出他使用了将近十年的游戏账号卡,该卡所创建的角色名为“一叶之秋”。随后,叶修拒绝嘉世提出的陪练要求,依俱乐部所愿选择了退役并离开俱乐部。

叶修漫无目的地走着,看到了路边的“兴欣”网吧便进去。在网吧里,得知荣耀第十新区即将开放;叶修想起易主的“一叶之秋”,自己的荣耀职业生涯也该划一段落,然而却碰巧遇上了一年一度的开新区。叶修被触动,便用苏沐橙兄长苏沐秋在第一区时所用的荣耀首版账号卡登陆游戏,该卡所创建的角色便是“君莫笑”。叶修操控“君莫笑”重新出发,职业为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奥威尔《动物庄园》创作背景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奥威尔的一生及写作都与政治紧密相联,在后来总结自己的写作时,他坦然承认“过去的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我为何写作》)。奥威尔时常流露出一种政治上的幼稚特点,经常凭冲动行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也有过曲折的发展道路,会根据自己的认识修正自己政治观,所依据的是自己的良知。

出生在殖民地小官员家庭的他从小可以说是个帝国主义者,小学时,他写过充满帝国主义色彩的诗歌,从著名的伊顿中学毕业后,更是当上了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殖民地警察,但是短暂的警察生涯把他变成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反对者,让他毅然辞去这份薪水不薄的工作。

在社会底层和接近底层的状况下生活了几年后,最终他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却仍对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运动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不惮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良知出发,对社会公正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用他的传记作者杰弗里·迈耶斯的话来总结就是:“奥威尔在一个人心浮动、信仰不再的时代写作,为社会正义斗争过,并且相信最根本的,是要拥有个人及政治上的正直品质。”

奥威尔写作《动物农场》以及后来的《一九八四》并非偶然,1937年,他从西班牙内战战场归来,让他的写作有了新目标。(“西班牙内战和 1936年至1937年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奥威尔1936年底去西班牙参战,本来是为了保卫共和政府所代表的民主政体,却目睹了左派内部的生死斗争。

奥威尔死里逃生从西班牙回来,对苏联所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进步、民主,却进行政治及人身迫害、思想控制的种种做法感到愤慨,后来也写了不少文章来揭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西方许多左翼知识分子对苏联抱以希望时,奥威尔通过自身经历以及对苏联的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了解,对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之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以童话形式写成的《动物农场》便是这种思想推动下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破窑赋》是北宋大臣吕蒙正的作品。相传此赋是作者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吕蒙正(944或946—1011),北宋大臣。字圣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科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馆。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后任参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为宰相。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贬为吏部尚书。两年后复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罢相。真宗即位,任命吕蒙正为左仆射。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后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卒谥文穆,赠中书令。

创作背景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山是水的故事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总是觉得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山是山,水是水,如果硬要给他们找个关系的话那就是它们可能是邻居的关系,山边有水,水的周围有山的环绕,后来,随着爬的山越来越多,看到的山与水越来越丰富,这个时候我觉得,其实山是水的故事

其实水发源于山,再大的湖也好,再长的江河也好,或者是再小的溪流也好,都是从小水滴积累成的,都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里藏着水的秘密,水里映着山的影子。山和水之间有很多故事。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山上总有一些小溪流,小溪流走走停停汇聚在山下,慢慢地就形成了湖,山上有时候会有很壮观的瀑布,声势浩荡地宣言山是水的摇篮。山上总是有很多的树木,在烈日炎炎下不断的蒸腾自己体内的水分,让很多水分子解放了自由了,在天空中汇聚成一朵朵的大白云,在遇到雷神伴奏的时候就倾吐到地面上,或者直接落到溪流江河里,或者被山上的树木吸收重新发散到空气里,山是孕育水的地方,山也是水珠汇聚的地方,山还是水成长的地方,水在漫长的旅途中会遇见山上无数的美景,也会邂逅很多喜欢水的人,水在到达真正属于它的地方之前,都是山在养育着它,开阔着它的视野。

现在的我总是觉得,山是水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学生作文:湖鼻山的传奇故事

全文共 1465 字

+ 加入清单

湖鼻位于玉池山的西南方,山上有一清一浊相邻的两口井。井水冬暖夏凉,不管天晴、下雨、风雪、雷电,水的温度和颜色都不会改变。据当地人讲,那一清一浊的井水皆能治病。

为了见到那神奇的水井,我来到了湖鼻山,在湖鼻山脚下我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耳聪目明,八十多岁了还能穿针走线。老奶奶说:“我就是喝这湖鼻山的井水长大的。”

老奶奶一边端茶给我,一边给我讲了关于水井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一对夫妻生养了三个儿子,十八年以后,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夫妻俩已经老了,就对儿子们说:“孩子们啊,我们现在都老了,该交给你们的都交了,你们出去找生活吧。”就这样三兄弟一起相伴离开了父母……

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三叉路口,有三条路,每一条路上写着一块路牌:第一条上写着,你爱权吗?如果你想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利,你就上路吧。老大说:“我爱权,我走这条路”;第二条路写着,你爱钱吗?如果你想成为富翁你就上路吧。老二说:“我爱钱,我走这条路”;第三条路写着,你敢冒险吗?如果你是勇敢者,你就上路吧,老三说:“我喜欢冒险,我走这条路吧”。

老大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爷爷,老人交给了他一筒水,告诉他不管口有多干都不要喝别人的水,因为,喝了那样的水会使人变聋的。还交给了他一张兔子皮,告诉他前面正在竞选国王,要他把兔子皮穿在身上。原来,这个国家正在用老鹰选国王。看老鹰飞到谁的头上,谁就是国王。

老大一走进人群,那只老鹰看到了那张兔子皮就飞到老大的肩上,就这样,老大成为了国王。选上国王的他与他的子民共同欢庆,狂饮美酒,老人家交待他的话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没有想到的是他耳朵聋了。

老二走到路上碰到了一位老奶奶,老人交给他一条手帕,告诉他,把眼睛蒙上,不管外面怎么样,都不能把手帕扯下来,不然你会瞎的,切记,切记。

老二把手帕蒙在眼睛上,但眼睛依然是亮的,他走着走着,看到满地的金子、银子和珠宝,但他用手拿的时候,这些东西就跑了,可他看到那里许多人都挑着满满的金银珠宝往家里走,他非常着急。他想:可能是那位老奶奶怕我拿走了他们的财宝,故意这么骗我的。他生气地扯下了老奶奶的手帕,他的眼睛就被闪闪发光的光芒刺瞎了。他的财富是多了,但他失去了双眼,老二成为了瞎子富翁……

老三走的这条路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想吃东西树上摘,想睡觉的时候地上躺,就是人烟稀少,一路上几乎没见一个人。

一天,他来到了一个荒芜人烟的村庄,住进了一间很干净的房子里,美美的睡着了,不想半夜的雷雨声和房屋的剧烈振动把他弄醒了。他起床一看,这个村所有的房屋都随着风雨在飘摇,人仿佛就象是坐在一条船上……

老三,他穿着衣,一头走进了雷雨间,他爬上一个高山,借着闪动的电光,他看见他住的这个村庄象一条船的形状在风雨中随风而动,风停这个房屋的摆动也停,而与这个村相连的怜村却文丝不动。他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一早就离开这里去寻找答案。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庙里他遇见了一位白胡子的僧人。

当老僧人听完之后,便面带微笑地望着眼前的这个年青人,他说道:“年青人,你只住一个晚上就能看到这种状况真是不简单。也说明这个地方有救了。后生可畏啊”

其实,你昨晚住的地方叫做“船形屋”,从前这里是一片大海,而你住的那里曾是大海边的一个停船的码头,一天,从欧洲来了一条商船,装了一船的珠宝准备从这里换取我们的“神来之笔”。不想大海瞬间裂变成了陆地,而这只来自欧洲的船就风干深埋在这片土壤里。,

船是风干成了土壤,但它的本性却没有改变,一遇上风雨天就会有许多怪异的现象,特别是房屋的倒塌,有时候是刚刚砌好的新屋也难免幸存,吓得该村的老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垃圾山”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台湾作家从台北坐飞机到高雄去,飞机起飞后,他从窗口瞄到有座很漂亮,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红橙黄绿青蓝紫……他感到奇怪。

他在台北住了那么久,怎么没见过这座美丽的山呢?

于是他便很小声地问旁边的乘客:“对不起,可不可以帮我看看外面是什么山?”

对方看了一眼,说:“那是内湖的垃圾山啊!”

他不敢相信,内湖的垃圾山怎么会那么美?

旋即他恍然大悟,是因为高度!是因为他保持了一个很高的视点来看它的缘故。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座“垃圾山”:挫折、悔恨、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不计较一日之短长,不过分在意成败得失,我们就不会被过去的“垃圾”所污染,甚至能等到这么一天,在更高的地方来欣赏它美丽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赠汪伦》创作背景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石壕吏》创作背景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创作背景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创作背景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哲理故事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

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大法’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

师傅不慌小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

有弟子说:“我们蹚水而过。”师傅摇头。

有弟子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

众弟子不解,请教大师。

大师说:“蹚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和“没有桥就顺着河走”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

正如在大海上行船一样,也许我们无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我们可以改变帆的方向。一意孤行是成功的大敌,灵活多变才是成功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有趣的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祝枝有一个女佣,名唤梅香,她日常服侍主人左右,和在招待客人的当中,耳濡目染,也成了一个猜谜对诗的能手,时常和主人以谜语对答,非常默契,深得祝枝山的喜欢。一天,唐伯虎来访,祝枝山说声:“梅香,来,泡茶!”梅香即应声道:“晓得,泡去哉!”少顷,梅香就端上两杯茶来,却都放在祝枝山面前,听主人发落。唐伯虎有点不解,心想,这又是要用谜来难我了。果然,祝枝山笑着说:“刚才我与梅香的对话,是一则谜语,要求打七言诗一句,打得中方能饮茶。”

唐伯虎笑着边想边自语:“梅香,定与春有关,茶乃草、木、人……他一下记起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中有句“春到人间草木知”,对了,他喊“梅香,来”,正是“春到”二字,“茶”就是“人间草木”,梅香答:“晓得”,正是“知”字。于是他大声把这句诗念了出来。

祝枝山笑说:“对了,猜得好,猜得捷,请用茶。”

唐伯虎接过茶来,忽然又若有所思地说:“这个谜很精彩,可谓字字相扣。可借你喊的是‘泡茶’,这个‘泡’字是多余的了!”

祝枝山哈哈大笑说:“君不闻梅香又说了声‘泡去哉’吗?”

客人笑得几乎把刚饮进口的茶都喷出来,大呼:“妙!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