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的观后感(实用20篇)

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朗读者》的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355

作文

119

《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对于观众的欣赏习惯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但相信蕴含其中的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会在荧屏吹起一抹别样的清新之风。

事实上,文化综艺的身影,从未远离过观众的视野。比起卫视频道的娱乐综艺数量之多,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一直致力于在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层面肩挑更多的功能,不时奉献精品力作。从《百家讲坛》时代起,大众就见证了文化节目在建构知识、分享智慧层面的巨大价值。到了近几年间,无论是讲美食与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是回溯家庭历史的寻根之旅《客从何处来》,以及《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无一不是收视和口碑双双叫好的上乘之作。

建立在这样的受众基础之上,《朗读者》作为央视顶尖团队的又一次诚意出击,怀揣一份使命,一份情怀,希望在繁华似锦的娱乐节目之外,继续捍守一片属于文化的宁静之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小说改编的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作为爱情片,很赚人眼泪,可惜导演对人性和纳粹历史的反省,却做了大量的减法。

比如:

二战结束后的15年中,西德对纳粹历史的态度以沉默与回避为主。因为纳粹政权有关的人数太多,从军人数1500万……光妇女就有230多万是法西斯团体成员,6千多名女青年是集中营的看守。

到了战争的最后几年,集中营全面深入整个国家的日常生活,而被形容为“集中营宇宙”,大大小小的工、农、商和军火工厂,都利用集中营供应的免费劳力。

另外供应商提供集中营所需物资,包括木材、建材、布料、脱水蔬菜、尸体的火化炉、毒气室的毒药、追踪受害者的制表机(如IBM),实在很难相信供应商从没注意到物资设备可能的用途。——男主角的父母为何对大屠杀只字不提,电影没有交代男主角父母的背景,估计很难清白。为何法庭上唯一的证人就是幸存者?

西德检察部门虽收集了65万名纳粹战犯的资料和物证,侦查的涉案战犯总数16万人,约8万经法庭审理,3千多人被判刑,可仅12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在各个集中营犯下罪恶的战犯,仅1517人被宣判有罪。后两德统一之际,女战犯不问罪行轻重一概释放。——女主角所在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中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电影中仅判决了5人,判刑最重的还是一个文盲看守,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没有交代。

因为当时西德重建缺人才,而绝大多数优秀人才都被纳粹吸收,1951年西德通过了恢复1945年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职位的法律,大批的原纳粹高官重掌大权。60年代末的联邦总理基辛格和总统吕布克均为原纳粹高官;国务秘书为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西德17个部长当中,有8 人曾在纳粹德国国家机关中担任过领导职务。20世纪50年代末期,西德司法界担任法官和检察官的前纳粹分子多达9000余人。这些人在纳粹时代,判决数十万反法西斯主义战士长期监禁,处死了其中6 万人。——审判女主角的法官是否原纳粹成员们,电影没说。

还有一大批从事过活人试验、无痛致死、化学战、细菌战的纳粹战犯,因为拥有教授、专家、学者、博士、研究员等显赫的头衔,二战后仍然在西德各大学执教,逍遥法外,无人问津。——男主角的教授说“社会赖法律以运行,而非依靠道德来维系”,这恰恰是绝大多数战犯所谓的“我仅奉命行事”的学术说辞。教授为什么会这么说?在得知男主角掌握女主角减刑的重要证据隐而不报时,教授什么都没做,为什么?

西德新一代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曾出现过极左潮流。少数大学生试图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会制度。——而男主角当时的行为未免太温和了,仅仅是袖手旁观。电影中情绪最激动的另一男生,也仅仅是质问其他集中营的罪犯为何不处置……他们真的生活在象牙塔中,不问世事。

80年代,对纳粹历史的出现了所谓的“历史学家争论”,一方认为,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大屠杀事件。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很有可能是对斯大林“大清洗”的回应,犹如一种正当防卫。——男主角突然开始给女主角寄朗读磁带却源于自己失败的婚姻,他活得真自我。

90年代新一代大学生认为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而男主角所代表的60年代的大学生却持反对态度。有趣的是《辛德勒的名单》却恰逢其时地塑造了犹太人救世主的英雄形象。

事实上,集中营一开始是政治恐吓中心,之后变成死亡工厂,接下来是取之不尽的奴隶供应库,到德国政府垂死之际,却变成对德国政府最大的威胁,因为其中隐藏人类史上最大的罪行。纳粹之所以进行俘虏大迁徙,是希望转移俘虏到安全地带继续剥削其劳力。这些俘虏在途中死亡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们说出他们的故事。——好了,我们再来看电影中集中营的幸存者,母女俩作为集中营罪行的见证人出现,奥斯威辛集中营110万被杀7千多人存活,她们的生还是运气,还是技巧?

普利摩•李维曾说:“所有幸存者的回忆都不可靠,不全面,因为他们有幸活到解放。而活得那么久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喝多一口水,吃多半块面包,甚至可以做轻微一点的苦工,他们是特权俘虏……特权俘虏是集中营人口中的少数,却是幸存者中的多数。他们甚至把反抗的囚犯的头压进汤锅里活活淹死。纳粹让这些人满身罪恶,满手血腥,尽可能地受到牵累,建立起强烈的共犯关系……这些犹太人连自己人也不放过,只是为了多活一个礼拜。这才是集中营的真面目,不只杀人,而且毁灭灵魂。”

“其实能侥幸能活过集中营的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见证人。他们其实并未陷落地狱底层。那些真正掉入底层的人,那些亲见蛇蝎恶魔之人,不是没能生还,就是从此哑然无言。”

《美丽人生》以喜剧诠释集中营的悲惨世界,《辛德勒的名单》塑造了一个犹太人的救世主,《朗读者》仅把不伦之恋和对罪行的宽恕与否挂上钩……我们有太多问题等待解答──专制体制如何形成?在什么情况下普通群众会成为专制体制的帮凶?人的个性为何如此容易被磨灭?受害者如何变成魔鬼?如何反抗和预防?……

不了解这些,我们会跟我们的上一代同样盲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重温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电影《朗读者》。本片的背景是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因机缘巧合少年米夏与中年女人汉娜形成了一段不伦之恋。双方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而尤为浪漫的是汉娜极喜欢听米夏为她朗读书籍。片中大段大段的描绘了米夏或富有激情或深情款款的朗读。而汉娜则是痴迷的聆听,甚至情动之处会伏在这个孩子的肩头痛哭流涕。

然而在他们交往加深,矛盾也随之而来。在又一次的激励争吵之后,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米夏暗自神伤。8年后,米夏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让这个孩子意想不到的是,被告席上站着的竟是他深爱着的女人,汉娜。

在法庭上,法官问汉娜为什么不放出关在着火的教堂里可怜的犹太人,而是选择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大火吞噬时,汉娜逻辑混乱,字不成句慌张的说,“因为我们要对犯人负责,放他们出来会难以控制场面!”米夏哑口无言。他对汉娜深深的失望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汉娜会如此冷血,这和他之前认识的会被教堂里唱诗的孩子感动到哭泣的善良女人判若两人。一个是天使,一个是恶魔。

之后的审判中,汉娜遭人诬陷,被控为主谋者。在求证汉娜的签名笔迹时,汉娜的双手颤抖,汗如雨下。米夏突然意识到汉娜不会写字,她是个文盲!可是汉娜放下了笔,宁可承认自己是个恶魔也不愿意暴露自己是个文盲

这个孩子对汉娜既痛苦又深爱,一颗心被她所折磨。他开始给在牢狱中的汉娜寄他朗读书籍的录音带,那是她从前的最爱。汉娜靠磁带和书籍自学了写字认字,她给米夏写信写很多很多信。可是米夏从未回复。

米夏不懂汉娜深切的自卑与虚张声势的骄傲,不明白她内心的慌乱与对知识的渴望。汉娜对米夏的爱低到了尘埃里,也胆怯而小心翼翼。她是可悲的一个女人,米夏遇到她爱上她却不能明白她更是个可悲的爱情故事。

当老年的汉娜即将刑满释放时,米夏来看她,她的眼中满是爱怜。可米夏却问她,学到了什么。汉娜知道,米夏的潜台词是:你后悔了吗?你忏悔了吗?她的内心痛苦万分,为了让米夏失望,赌气地说,“我学会了朗读。”

其实汉娜忏悔了明白了,内疚一直缠绕着她。最终,她在牢中上吊自尽,结束了自己苍老的生命。遗书上未提米夏只字片语。

当米夏明白时,一切都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演员王千源、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艾滋病学校校长郭小平、“最美村官”秦玥飞、汉字叔叔理查德等嘉宾,将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影帝王千源回忆拍摄电影《钢的琴》时的辛酸事

2011年,王千源凭借《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上成为了新科影帝,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当初拍摄这部电影时因为资金问题曾一度停拍,原本30天的周期一下子到了60天,王千源在节目里回忆说道:“当时已经接了姜伟导演的《借枪》,片酬都提前拿到了,他还为我戏中的角色专门做了十几套衣服。但最后还是把《借枪》的片酬退了,选择继续演《钢的琴》。”

虽然拿到了影帝,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千源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红大紫,主持人兼制作人董卿不禁问道:“那个阶段,你的心里会有很大的落差吗?”面对董卿的提问,王千源将会如何回答?

徐静蕾畅谈感情观 称不会再拍爱情片

从演员到导演,徐静蕾执导每一次电影的选择都是一次不同的经历,即将上映的《绑架者》是她尝试的另一风格作品。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坦言不会再拍爱情片,“我现在对感情就特别简单,所以拍不出来就百转千回的那种东西来。”

同时,她还透露最触动自己的是亲情题材的电影,但是由于自身经历,目前心理还没强壮到选择尝试这样的题材。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大家眼中敢想敢做的才女徐静蕾对亲情题材的电影望而却步呢?

麦家谈儿子青春叛逆期

麦家,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2008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节目中,麦家聊起自己儿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没读,他就是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可能网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过。”

面对儿子不愿上学读书的叛逆,麦家采取了开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学。但是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麦家放弃,原因是他的儿子根本不听。究竟面对青春叛逆的儿子,麦家是选择无奈的放弃,还是父爱的回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朋友,你喜欢什么味道呢?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勇气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这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可谓“因势利导”,“势”即当前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趋势,“导”即引导,这也正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90后、00后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说文化自觉,不如说是文化认同。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也淡化了文化的传统与特质。

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适应社会文化心态的同时,对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了可贵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青一代,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当前虽然生逢其时,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方向对了,节目质量就是关键,同时还需要更好地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对于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节目中,冯小刚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机关食堂买电影票然后去礼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如今,大众对于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而冯小刚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也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声音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声音变得多样而特别,有睡前的温柔细语,有让你告别起床气的甜美叫醒,有身临其境的故事情节,有唐诗宋词的古雅之风,有失恋时不顾一切的相守相伴,有带你进入音乐之巅的K歌之王。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最为丰富的声音。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尽管超过半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纸质书籍阅读”,然而,在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人们不得不迫使自己的精神向工作倾斜,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朗读者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它让普通人传递感情的手段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有时候利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显得更加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846 字

+ 加入清单

最初知道这个节目并不打算看,因为那时候综艺界已经有了第一股清流《见字如面》,我想,这大概是又一个高仿品吧,不看也罢。后来得知主持人是端庄得体、优雅知性的董卿,突然就有了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者我相信能让董卿做主持人的节目,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朗读者》,每期都会选择特定的主题词。每次看完,会有些许感触、感动,也会有些些思考和反省。但晚上的时间总是匆匆,我带着脑海里的这些文字入梦了。今晚有充足的时间,用手机看视频回味,再用纸笔和电脑记下一些思绪、一些疑惑、一些钦佩。

第一期主题词,遇见。最让我触动的是许渊冲老人家,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给人第一感觉,有点自负。慢慢看,才知道他的自负,或者说自信,是有资本的。过度谦虚等于骄傲,我倒更喜欢他的坦荡。后面会看的,这是一个可爱、幽默并极其感性的老人家。年轻时的许渊冲,把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别丢掉》,翻译成英文,送给喜欢的一个女同学。现场读起,竟哽咽不已、老眼通红,让我的心情为之一揪。镜头切换后,情绪过去,他又笑意盈盈了,多真实、朵可爱的一个老人家…“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许渊冲”。

还喜欢张梓琳朗读的刘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长大》,与《见字如面》节目里,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一封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样,都包含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第二期主题词,陪伴。令我最震撼的是乔榛老师和他妻子唐国妹的陪伴,一起经历了七次生死。“我只是感觉,做了一个妻子应该尽的责任”,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还很喜欢冰心的作品《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第三期主题词,选择。让我有强大共鸣的,是麦家这一段,更确切的说,是最后他与董卿的对话。不过这段放在第二期,是不是更贴合主题词一些呢?

麦家说,“陪伴他那叛逆期的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得小心翼翼的”。“当你哪天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出于一份恐惧,那是出于一份爱”。

我想起自己的叛逆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我,做的一些事,现在想来,还是令人伤心。叛逆期养成的性格,在前几年春节,还有些后遗症,就好像魔咒似的,每年都会有那么一次,对家里人发脾气,先关门睡上好久,直到老妈把我哄好为止。每次发完脾气睡醒来,都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可在那个当下,就是控制不好情绪。而且还死要面子,非等着老妈来给我一个台阶。只要我不吃饭,老妈一定会来哄我的。记不起哪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是一头羊,在家里是一头狼”。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对待外面的朋友同事、陌生人,从来都是礼貌有佳,不起非必要的冲突,因为我知道,他们不会有多一丝的忍耐。慢慢的,开始有意识的控制。是妈妈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温柔和忍耐,陪我走过叛逆期。话说回来,我的叛逆期,似乎也改造了妈妈。

童年的记忆里,妈妈是一个强悍的女人,对我和哥哥的管教很严,换句话说,我们挨了不少打。随着我叛逆期的到来,妈妈再强硬,也硬不过我宁折不弯的性格。于是妈妈变的越来越温柔了,因为除了温柔和忍耐,她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她女儿。事后想,是不是因为她的步步退让,我的叛逆期才会这么长;又或是因为她的包容,我才终于又回到正轨……庆幸,一切都过去了,终于学会感知、并感恩父母的爱。

第三期耶鲁大学毕业、当了五年村官的秦玥飞,他让我有些疑惑。一个如此高材生,站在舞台上,用带着磁性的声音,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与视频中农村的他,宛若两人。如果说黑土麦田项目的其他参与者,是为了历练,让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那他呢,一待就是5年,他的所长,明明有更好的用处,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不是应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吗?每个人都有憧憬美好生活,并朝之努力的权利,可他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和压力下,能坚守梦想这么久。

第二期的无国界医生蒋励,也是如此,好好的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跑到阿富汗的战乱中去;第三期的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跑去当艾滋病感染者学校的校长和爸爸已经13年了, 33个孩子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在他们面前,我太渺小了,如茫茫沧海之一栗。做不了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且过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F说过,她很喜欢读散文,我说我特别不喜欢,感觉很催眠。那时我对散文的印象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课本里,课本总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我也就等价的认为:散文很枯燥。而今听着这些散文,突然有些喜欢上了。美好的有点像诗歌,再用美好的声音读出来,沉浸其中,有点飘飘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曾几何时,文化类综艺总是会给人以“小众”的印象,但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却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读者》将迎来本季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导演冯小刚在节目中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大众对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据冯导透露,他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与女排运动员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丽也来到了本期《朗读者》的舞台上。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郎平在舞台上回忆了24岁时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对东道主承受的压力丝毫不亚于朱婷。谈及这段经历,郎平透露靠流泪释放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从《中国诗词大会》后被董主播圈粉的厉害,刷了她无数视频软文,对,我就是日日沉迷女色的那一个,奔着她开始入的坑。

我曾提过,现代媒体低估了受众,或者说他们有意地低估了受众,为自己的粗制滥造制造借口。

所以很高兴那个愿意站出来尊重观众审美的人,是董卿

感慨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多迷人小姐姐之余,我同样惊讶于央视的能力。从立意选题,文稿人物,舞台设计,服装灯光音乐,无不透露着两个字,高级。

属于文化的,正统的,高级。

相比《见字如面》,《朗读者》没有拘泥于信件与明星,更重要的,它抓住了朗读的本质。字字掷地有声,动人的从来不是技巧,而是背后的感情。

一个人一段文,节目组给予了文字与生命联结的最大可能性展示。较之前面节目里聒噪的嘉宾、肤浅的主持人,的确令人不由称赞,这才是央视,这才是中央媒体该有的水平和姿态。

最新也是仅有的两期《朗读者》中主题词分别为“遇见”“陪伴”。不能不说制片人的小心思,人生若只有遇见没有陪伴该多遗憾,而倘若没有遇见又何来今后的陪伴。

所以遇见跟陪伴在一起才最好,就像我们在一起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382 字

+ 加入清单

当朗读声起,画面上出现那本会翻页的书籍,电视不再是充满喧嚣和吵闹的舞台,缓缓流动的朗读声中能触摸心灵与文字交汇时感动的震颤。

董卿用一段段的情感,一句句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着真善美,像一股清泉,一束暖阳,沁入人们心扉,温馨而舒适。

从《朗读者》的“遇见”,到“陪伴”,到“选择”,再到“礼物”,最后回归到“第一次”,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程,每一场画面,都让人感悟深远。正如这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我们干涸而又沉闷的心灵,那挣扎着要挤出灵魂的感悟,透过心灵的千年古屋,已然绽放出诗的语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风情云淡的片刻间,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最为深刻而美好的东西”这是我和《朗读者》之间的遇见。

第一期朗读者濮存昕小时候是一位残疾孩子,被同学嘲笑,体育课上跑步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甚至同学给他起外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的内心是有多受伤,要有多坚强?但上帝再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给你打开一扇窗,濮存昕透过这扇窗户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荣国威大夫,荣大夫给他做了整形手术后他可以和正常小孩一样跑、跳了。他在节目中带来的朗读是老舍的《宗月大师》节选,其中这么写道:“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他是宗月大师。”老舍遇见了宗月大师,走上了读书这条路,成就了他后来的种种,写出这么多优秀书籍,这大概是他最美丽的遇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信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打动过,也对此寄予着美好的期许吧。为何孤单的黑白两色会多姿多彩,为何是非对错总在上演不同的精彩,为何生活会这般曲折离奇,为何我们会喜怒变换着心情?只因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陪伴着我们。感谢陪伴,《朗读者》第二期上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爱我?”,妈妈回答道“不为什”。这就是母爱,母亲陪儿子读书16年,这种陪伴真的太刻骨。林青玄的《百合花开》中我最爱的一句“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看似平凡的话语,却十分动人,我们这代人,身在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人能像百合般,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中永不停歇的生命状态呢?我想百合终其一生给了自己最美好的陪伴。

朗读者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生活处处皆选择,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下,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的选择;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是文天祥的选择;“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孟子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的突破和重塑过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或彼或此。

董卿说:“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荡,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礼物,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份礼物,或轻或重,都是一种体验和成长。李亚鹏在《朗读者》中跟女儿说:“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这大概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倪萍《姥姥语录》中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下,谁也扶不起你。”2004年她离开央视后踏上漫漫为子求医路,一次次的徘徊和煎熬,一次次的坚持和面对,生活还在继续、、、这份不易也是生活赋予她的礼物,让她更具有韧性。

人的记忆具有首因效应,第一次收到鲜花,第一次恋爱,第一次远行,第一次极限运动,第一次被爸妈夸奖、、、第一次的经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越多的第一次代表越丰富的人生,第五期节目回归到“第一次”。王学圻带来了第一次导演《天堂鸟》的经历,热情,坚强和不服输的信念给了他这一次顶尖的成就。他朗读了《平凡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第一次见到心动的女孩小霞时的羞怯与欣喜;少安第一次收到润叶的告白信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那时代里打不穿的思想封建如那牢不可摧的保险柜。少安与润叶,那一对双水村里青梅竹马玩到大的童真少年,就因为身份不平等生生把思念埋葬;少平与小霞这对抱负远大的知识青年,在一起谈理想谈希望,却只能是梦中的姑娘。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如爱情一般,会让人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然而阅读时,你会发现那些会心一击的触动,那些相见恨晚的感动,那些与作者心神相通的时刻,像极了遇见真爱一般的心情。《朗读者》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教会我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遇见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缺失已然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不肯下功夫去较真,所谓浮躁,是大家的心浮躁。”江苏扬州举办的第六届江苏书展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谈及现在大学生的快餐式阅读时说道。

在这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面也非常广,并不存在无书可读的情况,相反,书多得难以选择是最大的问题,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各种推荐书单眼花缭乱。其实我觉得,不管读什么书,一定要多元,另外,要读干货,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三观才慢慢变得更强大。对阅读没有自己的看法,一切以简单方便为主,这种浅阅读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我认为大学生的阅读除了自主,同时也需要学校、组织方面创设一定的阅读氛围,环境的影响力非常重要。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报名分享自己近期的阅读和一些感受;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大咖举办阅读讲座;图书馆方面可以在图书的质和量上花多点心思;另外,图书馆可以每周做个统计,将本周借书最多的同学做个排行榜公布在图书馆大厅,并将每周畅读书籍书单公布出来,对同学们的阅读将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生活不止,阅读不息。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值得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朗读者》柳传志观后感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首播的《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在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是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金士杰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六,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即将迎来第十一期节目,台湾知名演员金士杰受邀参加此次以“那一天”为主题词的录制。朗读者一直倡导这样一种用生活勾连人与文学的理念,读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更是情怀。当老戏骨金士杰遇上知性聪颖的主持人董卿,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据悉,在这期节目中,金士杰将谈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父亲角色的故事。熟悉金士杰的人都知道,在之前的很多年,他一直不婚主义的支持者,与其说是对抗社会,还不如说是因为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让他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把另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然而,当花甲之年的金士杰成为了父亲,幸福也以一种他没有过的姿态,让他的后半生变得很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改变坚持这么多年的想法?很多人都会问起,金士杰曾经说过,他是因为玩了一个叫云霄飞车的游戏,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后来才决定结婚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朗读者》他会怎样跟观众分享?

从不婚主义到为人夫为人父,金士杰相信人生是为一段旅程而来。初为人父的他,对孩子最美的愿望是,“我给了他春天,他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在电影《剩者为王》里,金士杰就饰演过一位父亲,面对三十几岁未嫁的女儿,他说: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疯言疯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其实金士杰对待儿女的态度也是如此。正如金士杰的父母给他的自由一样,从来都是肯定他、鼓励他,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才让他成为了今天的金士杰,成为台湾现代剧场开拓者及代表人物,成为我们眼中的老戏骨。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金士杰老师的话剧代表作,他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他对于爱情、工作、家庭、宽恕、死亡、衰老等人生大课的理解,或大笑、或大哭,每一样都是人生真谛,每一样也都是金士杰本身。“你必须追寻生命而且拥抱生命!而且,当你如此做了,有时候生命也会回过来拥抱你,而这种经验是你永远无法相像的!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爱,就好像小鸟折断了翅膀。”戏如人生,金士杰教你迟早要上的“14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央视《朗读者》濮存昕观后感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于上周六、日在CCTV-1、CCTV-3黄金档联合播出。企业家柳传志、演员濮存昕、翻译家许渊冲、世界小姐张梓琳、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相继走上舞台,以“遇见”为主题,大声朗读打动自己的文字。没有小鲜肉,没有绚丽的场景,一个演播室,一个采访室,六段采访,六个故事,六段文字的朗读,却让观众体会到中国的文字之美,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深情感。

节目播出前,已经引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党媒齐发声点赞并表示期待,节目播出后受到全媒体点赞和热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分。

除了传统媒体的好评外,《朗读者》也颇受新媒体的关注。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5分,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王源观后感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成为了荧幕上的新星。它采取情感座谈、舞台式朗读等方式,通过名人效应、舞台音乐效果、朗读内容等的完美融合,并在线下设立“朗读亭”,形成二次传播,打造了极好的节目效果,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近期《朗读者》的录制当中,出现了史上年龄最小的《朗读者》,那就是TFBOYS的王源。王源受邀参加《朗读者》以“青春”为主题的录制,以少年之名,朗读青春的华彩,向全世界宣告青春的力量。

只见,王源一身白衬衫搭配黑色长裤,清爽大气,活脱脱一个霸道总裁的人设,简单的黑白色调能够营造出一种诗酒年华的气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广大迷妹表示,今天又比昨天更爱王源一点点了。

在王源上朗读者之前,一直以为《朗读者》的画风是这样的。分分钟高考满分作文的架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