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读后感汇总20篇

百鸟朝凤出自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为此开学吧为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红军长征感人故事读后感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671

作文

827

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草地上的泥沼非常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陷下去,几秒钟就能把人吞没。当时大家都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双腿发软,走着都能睡着。正当大家都想办法唱歌互相鼓劲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身后不远处,一声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回过头的时候,战士们看到有一匹马,掉进了泥沼里,已经淹了半个身子了,眼瞅着一点点往下陷。那匹马还想挣扎着蹬腿,可是它越使劲,陷得越快,马背上的行李和物品也加快了它陷下去的速度。这匹可怜的马,它知道自己要永远留在草地了,眨了眨眼睛,流下了一行泪水,战士们看到这个场景,也禁不住哭了起来。

突然,有几个饿红了眼的战士拿着刀,朝那还没完全陷下去的马背上割肉。大家已经一星期没有好好吃过东西了,能吃的都吃了,皮带、鼓皮,甚至连羊毛褂子都被大家分着嚼烂了。人都饿昏了,革命还没完,吃了马肉就有力量走出去。反正这匹马要死了,为了革命,远处就有篝火,仿佛他们已经闻到了马肉的香味。这时,他们疯狂地在马背上用刀划、挖,鲜血淋漓,没有人能感觉到马在颤抖……

可是,有更多的战士,他们的肚子也饿得像打鼓一样。他们冲上来,去打那些割马肉的人,甚至还扇耳光。他们一边抚摸那矗立着鬃毛的马,一边含泪痛声骂道:“这帮没良心的,你们有没有人性啊?它从长征一开始就跟着我们,走了这么远,默默地给我们背东西,驮伤员,你们都忘了吗?饿疯了吗?”

他们并没有饿疯,也没有失去人性。只是,这饥饿的魔爪使许多铁骨铮铮的男子汉都倒下了。吃马肉,不是没良心,是没办法呀!

刹那间,泥水弥合了,马彻底淹没了。这一刻,大家谁也没有说话,没有吵闹,只是静静地看着。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5.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7.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8.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9.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10.抬周总理担架过河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卖火柴的小姑娘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唉!她可真可怜,有一个这么不负责任的父亲和这么悲惨的命运!”读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后,我深深地感叹道。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是丹麦的安徒生爷爷的著作,《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不仅表达了安徒生爷爷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安徒生爷爷对当代社会的不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主要写的是在一个大年夜里,有一个赤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她那个父亲一定会打她的。所以,最后她被冻死在大街上的悲惨故事

在大年夜里,有谁会只穿旧围裙和赤着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呢?只有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谁会没有吃的呢?只有小女孩。

如果让我与小女孩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在大年夜里,我一般都是在吃各和好吃的,与家人在火炉旁有说有笑的,或者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可小女孩却在大街上忍冻挨饿,而且还不敢回家。

我觉得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最幸福的事,也许就是跟着奶奶一起飞向那没有寒冷,充满了爱的地方去吧!

说实话,我多么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够来到我的身边啊!因为她来到我身边的话,我可以把我的衣服给她穿,我可以带她去吃好吃的,我可以让她住在我的家里面,我可以让她和我一起在同一个班读书,我还可以与她做最好的朋友。

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真可怜!希望你在那个没有寒冷,只有爱的地方永远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们仨》感人读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人故事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生活中的事情,有许许多多,其中有许多事是令人感动的、惊喜的,甚至还令人悲伤的、忧愁的……

这些事当中,有一件事使我最感动,最难以忘记,小女孩落水被一位路过的叔叔救起。这是发生在河南的一件很感人的事件,有两个小女孩活泼天真的在小镇的桥上,正在追逐着。也不知后面的小孩在玩耍中,怎么就把前面的小孩推下了桥。只听“扑嗵”的一声小女孩掉进了桥下的河里。在那一瞬间桥边的人群都惊呆了。突然,一个年青男子过不上脱衣服就跳下了河,他在水花中抱起那个小女孩。他正想把小女孩救上岸的时候,他的脚被河里的杂物给缠住了。

不管他在河里怎么挣扎都无法动弹,在这紧要的关键时刻,又有一位路过男子跳下水去。他三步做二步拼命的游到小孩身边把小孩救上了岸,小孩化险为夷,但前面那个救小女孩的叔叔就牺牲了。

其实牺牲的这位叔叔根本就不会游泳,他之所以跳下水去救人是他有“奋不顾身,舍已为人”的精神,才救了落水的小女孩。后来新闻记者报道说:“虽然这位叔叔不会游泳,但对他救人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平时就乐于帮助别人。”

让我们记住这位我不知名得“舍已救人”的叔叔,虽然他走了可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童话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家里的儿童读物有很多,其中《格林童话》是我最爱看的一本书。虽然已经看了十几遍,可是里面充满趣味的故事还是深深吸引着我。这个暑假我又读了一遍,那些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带给我欢乐,更让我获得很多启发和教育。

《格林童话》里有一篇《小红帽》,讲述了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小红帽,离开妈妈去外婆家送糕点探望生病的外婆,半路上遇见了大灰狼。她并不认识它,忘记了妈妈的忠告,就轻易把外婆生病的事情,和住的地方都告诉了大灰狼。结果大灰狼骗取了外婆的信任,又迷惑小红帽,把她们都吃掉了。幸亏有个猎人经过这里,及时救出了她们。

单纯善良的小红帽轻易相信了陌生人的话,险些送命。生活中,老师和妈妈也经常提醒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小红帽》这个故事,让我记住了这个道理。这个故事还提醒我,小孩子不仅要听家长的话,而且遇事要多动脑筋,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哄骗要提高警惕。读《格林童话》真开心,它使我开阔了眼界,也让我从中汲取到了宝贵的生活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感人的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 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

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400字作文:感人的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人人都有一个慈爱的妈妈,我也有。但是自从爸爸和妈妈有了矛盾以后,妈妈已经搬出去住了,所以我和妈妈总是聚少离多。虽然我和妈妈见面的机会很少,但她小时候对我的教导和关心在我脑海里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太阳强烈光线的照射下地面的温度都可以将生鸡蛋煮熟。因为我的头发已经太长,妈妈想带我去镇上理发,我那时特爱睡懒觉, 而妈妈又不想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结果到了上午九点半的时候才到了镇上。理完发已是十点多了。太阳已经升得高高,热得不得了,路上的行人很少,个个都是汗流 不止。这时妈妈要用自行车带我回家,本来就已经够热了,这回还要带上我,更是负重了不少。妈妈不顾自己的炎热,问我热不热?还把毛巾包在我脸上,草帽给我 戴上,把我全副武装保护起来。而她自己却已经汗流浃背了,装得很轻松的样子。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果然到了下午妈妈就中暑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了,连饭也 没吃。

在我的脑海里我妈妈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400字作文:感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和书的故事:居里夫人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当中有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当然我对每个人都是肃然起敬,但我最敬佩的却是居里夫人。因为她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一位唯一两度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是女中豪杰,是我们女性的骄傲,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新华书店购买了这本朝思暮想的《居里夫人故事》一书,一气呵成后,我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居里夫人以下三方面的高尚品质更使我由衷地佩服。

第一:贝多芬曾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你看,居里夫人在索尔本大学求学时,一个月仅用40卢布支付全部的费用,每天只吃涂黄油的面包和定量的生菜、果实,住在小阁楼里,冬天的水能结成冰,有时生活窘迫得入不敷出,常常饿得昏倒。但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她却每天都在拼命学习,在学业结束时,考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二:范仲淹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看,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人都成了胆小鬼,望而却步。但居里夫人却不顾自己已快五十岁、多病的身体,毅然组成了移动式放射疗法医疗队,奔赴了前线。整整四年,居里夫人率领医疗队整天起早贪黑,救治了数不清的伤病员,而她却不计一分的报酬。

第三: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着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个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你看,她拒绝价值巨大的专利收入,把自己的钱和获得的金质奖章全都捐献出去,她淡泊名利,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时,我和书中的人物已融为一体。我同居里夫人一起同欢喜、同悲伤,她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我、启迪着我。在她的身上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是一盏指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一定会把居里夫人当做我一生中永远学习的榜样。在前进的道路上摔倒后再重新爬起来,在困境中顽强抗争,在坎坷中顽强拼搏,努力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最美乡村义务教师刘寅的感人故事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最美乡村义务教师刘寅感人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最美乡村义务教师刘寅的感人故事

2011年11月27日,“中国达人秀”第三季第二期在上海东方卫视首播。节目播出后,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叫刘寅的乡村义务教师。

出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的刘寅是一个身材有些单薄、脸庞很瘦的小伙子,身穿海蓝色条纹T恤衫,戴了一副黑框眼镜,貌不惊人但沉稳踏实。嘉宾评委周立波问了刘寅几个问题,诸如年龄多大,从事什么职业,刘寅基本都是一问一答,给人的印象是稍稍有些腼腆和木讷,并不出众。

让嘉宾刮目相看的,是在他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周立波问他为何参加中国达人秀?他说,要创造条件为自己教的学生买肉吃。

刘寅来自四川眉山,一年前,他来到云南丽江的大山里义务支教,做了丽江宁蒗县一所小学76个孩子的老师。因为是义务支教,他没有一分钱的工资。

在云南的大山里义务教书的困苦窘迫,常人难以想象。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信号覆盖不到,与外界几乎断了联系,卫生条件也很差,刘寅一年里就被跳蚤咬了一百多个包。比个人生活艰苦更让刘寅受不了的是,这里孩子们的饮食条件十分差。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让他们多吃点肉,刘寅利用业余时间做音乐,录专辑,然后放在丽江的酒吧里卖钱,每张碟50元,一年多才赚了1000多块。但这点儿钱远远不够,刘寅只有靠自己的积蓄和朋友的资助艰难度日,并且攒钱给孩子们买肉。尽管日子难过,但和孩子们在一起,刘寅觉得“快乐多过痛苦”。

山里的孩子亲切地称呼刘寅“菜刀老师”,除了有“跟着刘老师有肉吃”的含义之外,还因为刘寅的QQ名就叫“菜刀”。如今刘寅任教的云南丽江宁蒗县烂泥菁乡大拉坝完全小学也有了“菜刀学校”的别称。

节目现场,刘寅拨动吉他,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希望树》:

“给我一段烛光温暖这寒冷,给我一点勇敢穿过这黑暗。给我一丝坚强走完这条路,给我一点梦想挣脱这现实。一片落叶滑落,会惊扰了整个夏天。一片雪花落下,提醒了我冬的寒冷。太阳每日东升,照耀大地无限的曙光……”

嗓音沙哑,音域低沉,曲调忧郁,唱出了他这一年多来的千言万语,无限艰辛。

刘寅的故事,感动了现场所有人。三位评委不仅一致yes通过,还纷纷表态予以援助。曾经饰演过乡村教师的倪萍对刘寅的境况感同身受,现场洒下热泪,当即表态:“有需要你找我。”倪萍还细心地问刘寅想要什么样的女朋友,这倒让刘寅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喜欢的女孩子得简单朴素,一定要跟我一起去学校教书的。学校没女老师,生理卫生课没人教。我还喜欢漂亮姑娘,我喜欢短发、瘦瘦的、可爱的姑娘。”这样的直白坦率也让现场沸腾,观众纷纷起立为他鼓掌。周立波则以形象代言人的身份代表海派清口公益基金会发话,要替刘寅出两年的费用。而黄舒骏则说:“想买一张专辑听听看。”

他用自己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片落叶滑落,会惊扰了整个夏天”。我相信,刘寅的坚守将会说服无数还相信爱、相信善良、相信纯粹的人对这个世界不绝望。这个竭尽全力为山里孩子提供肉食的年轻人,也为更多的成人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面包括人们喜欢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黔驴技穷”、“叶公好龙”、“一叶障目”、“螳螂捕蝉”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所以他着急了很多吹竽的高手来给他演奏。齐国首都临淄城外有一位复姓南郭的先生。他的生活非常拮据,经过朋友介绍进得宫中为齐宣王吹竽以养家糊口。尽管他不会吹竽,不过装模做样的也未被别人察觉。后来齐宣王去世了,新国王喜欢听独奏,便下令乐队每天一人值班为国王演奏,其余队员放假休息。他们都很高兴,只有南郭先生愁眉苦脸的,同伴们问他怎么了,他不好意思的说出了原因。原来啊,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

这篇成语故事告诉我,不要耍小聪明,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是不行的,只会闹出笑话来。我以后一定会脚踏实地,好好学习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英子的故事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遇见更好的自己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朴实有趣的书——《英子故事》,感觉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快乐的往事,如“我的家啊”“文华阁剪发记”……一个个新奇而又真实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遐想。而这个小女孩,就是英子,一个充满童真的人。

英子家境贫寒,然而她有一个坚定的理想,那就是当女校长!她每天晚上都点着一盏煤油灯,在灯下做作业、写毛笔字等,为了理想而坚持着、奋斗着。而我们呢,生活优裕了许多,多少人有固定的目标,坚定的理想?有多少人会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拼搏?

她很天真。在天桥,她带着妹妹买东西,看中了一块八尺的布,被卖布的忽悠,以为有十二尺,就学着妈妈的样子砍价,全然不知自己上当了,等回到家才知道被骗了,还一个劲地纳闷,真令人哭笑不得,而又让人心生怜爱。天真的背后是纯洁与善良,现在这样天真的小孩不多了。成人的世界、现实的生活太复杂,我们除了学会讨价还价,还要学会辨识货物的质量和数量,更得学会辨别人心。然而,或许学会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书中的内容丰富,处处充满童趣。那直白而又活泼的语言,总令人不住发笑。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那时的我们快乐无忧,那时的我们追逐嬉戏,令人十分怀念。可惜,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能把我们定格在那最快乐的时光。人总要学会长大,而越长大,越怀念!

英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总认为明天会更美好,今天也不错!但现在呢,不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也不例外。当我读了《英子的故事》这本书,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好,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啊!于是我也变得乐观开朗,振作坚定起来!

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它会带我们走进英子纯真的童年,感受生活的美好,认识一个有理想、充满童真童趣的、热爱生活和学习的女孩,并从中受益,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剧《绝命后卫师》观后感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首悲壮的长征史诗,这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战斗历程,这是展现闽西儿女赤胆忠心的再现……10月17日,在全国上下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和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与策划的、以红三十四师为原型创作的32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登录央视与广大观众见面。

尽管这一大剧刚刚开启,但因为还原的这段历史之前鲜为人知,自然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特别是闽西人民关切的目光。资料显示,《绝命后卫师》以长征期间为背景,以红三十四师为故事原型,将历史与艺术相结合,重现了当年这支由福建闽西6000余名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浴血湘江,绝命断后,在长征路上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一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最终全军覆没的英勇事迹。

红三十四师全体官兵生死存亡之际,顾全大局,将生命置之度外,一路喋血鏖战、浴血杀敌,在中央红军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和胜利的希望。可以说,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拼将十万头颅血”,为中国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见证。而央视播出《绝命后卫师》,无疑就是对长征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一眨眼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愉快的假期也很快就结束了!马上就开学了,我很期待开学因为,在假期里我们经过了一个很大的“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过去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长了一岁也比去一年懂事多了!我也知道在假期有许多同学增长了一些新知识,有的学会了某种体育技能,有的学会了舞蹈等等。我也没有空闲,在假期里读了一本好书;《雷锋故事》。这里叙述了雷锋的一辈子是怎样度过的。

雷锋从小爸爸被活活累死,哥哥被冻死,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最后妈妈也被逼得上吊自杀了!可怜的雷锋从小就没了亲人,而他出去砍柴地主婆说雷锋看了他家的柴火!在雷锋的手臂上砍了一刀。所以雷锋叔叔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雷锋好不容易当上了解放军!他到处做好事,当别人问他的姓名了时候,他只说:我是解放军!那时的解放军每个月才给6元钱而他还不花,全攒了起来,等别人有用的时候他就拿出来,而自己连一双袜子也不买,一双袜子破了就补,一双新袜子也不舍得买!

又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呀!雷锋的童年不快乐,而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想想我和雷锋叔叔一比,我很惭愧。有一次,我放假在家,想喝水还让妈妈帮我倒,而雷锋叔叔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是:10多次红旗手、8次先锋等。而我却连倒数也要妈妈帮。以后我一定向雷锋学习!虽然我没那么大的能力来帮助社会,但是我可以做一些利索能极的事,例如帮助妈妈来做做饭!我们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胜利8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这人可真可笑!”我大笑起来。

这人?什么人?有这么可笑吗?你一定会问,我说的可是书里的一个人啊!是哪本书?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一本有趣的书。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食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还有,“大象和小花猫”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人也有自身的弱点,再卑微的人也有闪光之处。“喜鹊和蚂蚁”说的是你如果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自己。“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中。“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常识。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蝉的新生”,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一只幼蝉从土洞里爬出来了,它爬上了一颗小树,一动也不动。慢慢的,它的旧皮脱落了,一点点巨大的痛苦使它战栗。但是它还是将旧皮脱了下来,它自由多了,大叫一声:“知了—!”;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先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全文共 6676 字

+ 加入清单

当年在赣南中央苏区的博古和李德,一个是中共中央“一把手”,一个是国际钦差“太上皇”,不仅处于中国革命和党政军权力的顶峰,也是他们个人历史上最为显赫辉煌的时期。与此恰成反比的是毛泽东,他艰苦创建了中国第一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带出了第一支最强的工农红军,又为中央领导机关提供了安身地和保护神,得到的回报却是正过着自己一生中挨批最狠、受压最重因而最倒霉、最憋气的日子。他作为“右倾机会主义”、“游击主义”、“富农路线”等的总头头,早已成为“控制使用”的“靠边站”干部,至多是个党内的“统战对象”。仅仅由于苏区军民还他这个“党代表”、“总政委”和“毛主席”,国民党又特恨最怕他这个“匪首”、“贼酋”,才给了他一个“加里宁”式的苏维埃主席空职,保留着党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虚衔。在博古、李德当权执政时,他只能挂在一边呆着,即使偶尔被通知来参加中央的某个会议,也常常是陪坐末位看人家“唱戏”。但是他并未真的完全沉默,李德回忆说当时“博古已经听到一引起谣传,说毛泽东向他(在)军队里的追随者提出的口号是‘口头上服从,行动上反对’”。认为毛泽东正在行使韬晦之计。结果毛泽东越是不动声色,博古等却越是不敢大意。因此博古等人见到毛泽东就有点发憷,总不愿他在自己近旁身后呆着,还一度想使其“调虎离山”。

就在毛泽东因为“健康原因”难以经常参加中央高层活动时,博古和李德策划真实性“照顾”一下毛泽东,给他一次出国“待遇”,让他到苏联治病疗养去,把这个“不安定因素”送得远远的,免得总是在跟前使人防不胜防。假如毛泽东去了外国,放在王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眼皮底下“监护”起来,就成了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猴子”,不仅再也翻不了天,还可能将他“改造”一番,从此“皈依”国际路线,博古和李德对自己的设计十分满意,为此与国际执委会积极联系力图办成此事。也许莫斯科没有搞清他们的意图(有些话事实上也不能见诸文字),或者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竟没有接受博古、李德的“好意”。国际执委会复电说,现在苏区内正是反“围剿”的紧张时期,大家都应坚守阵地,不应让毛泽东离开根据地,因此不同意他去苏联养病。结果使博古、李德计划落空,但却使他们别有所获。

共产国际不是不同意毛泽东离开根据地吗?现在正好,遵照国院指示,就不让他走。让毛泽东和瞿秋白、何叔衡他们一起留下来,蹲在老苏区,哪儿也不准去,使中央从此甩掉这个“包袱”。博古和李德的这个意图及其“另册”上的人员名单,当然是绝对机密,当时毛泽东本人又在于都等地布置和检查地方机关的转移工作,竟不知道自己并无转移“资格”。他回瑞金时曾经为瞿秋白和王稼祥能够随军转移,特地去找过甚至求过博古,并且为王稼祥争取成功,竟没想到自己会如何。直到转移出发前不久,毛泽东的警卫员见别人都去供给处领取行军所需的布鞋、草鞋、绑腿、背包带和马袋子以及过冬的棉军衣等各种装备物资,他也去为自己的首长及自己照领一份。哪知供给处的同志在应发以上物品的随军转移人员名单上,怎么也找不到毛泽东的名字,这才发现这位中华苏维埃主席和中央苏区、中央红军的创建者,已经和瞿秋白、何叔衡等“老弱病残”者一样,被博古、李德列入将被甩掉的“包袱”之中。

此事一经暴露,从警卫员与供给处的人到中央和军委机关的干部们,都议论纷纷和批评反对这种做法,一致认为毛泽东应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随军转移。有的负责干部和领导同志也正式提出意见为毛泽东说情,提出如将毛泽东留下,由于他的名望和影响,万一发生什么意外情况,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将不好交代。面对这些意见和呼声,博古倒并不怎么动心,有一点却触动和提醒了他。人们认为毛泽东应走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实际是他白手起家一手创建的,现在把他丢下未免有点太不“仗义”了。博古忽然从中悟到,毛泽东既然过去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拉起一支军队,打出一块天地,现在他经验更丰富了,党羽也更丰满了,不是更可以再创大业重振威风吗?把毛泽东留在他“起家”和“发家”的地方,不等于是“放虎归山”,为他提供了“东山再起”的大好机会了吗?与其如此,不如还是将毛泽东管束起来,留在自己的股掌之中,就让他还跟在中央机关里,以切断其“后路”。

他把自己的新想法对李德说了,李德连声说好,认为他有战略眼光。他们以虚心接受意见为名取得了周恩来、洛甫的支持,毅然决定收回成命,将毛泽东的名字从“另册”上提拔到“正册”上,批准他随军转移。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发疟疾,“摆子”一来就得躺倒,博古又特批他享受重伤员王稼祥同样待遇,让他发病时可以躺在担架上作业病号随队行军。当人们为博古终于高抬贵手深感中央领导“圣明”时,作也为自己和李德活学活用了斯大林引用过的外国典敌,从而断了毛泽东的后路而暗自庆不已。

不过毛泽东并非安分安静之人,他一获准参加转移,却给博古等的决策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使博古、李德只得又采纳改变,按照他们原来的计划,中央机关的一些老同志和王稼祥这样的伤员病号,加上一些体弱甚至有孕的女同志以及后补的毛泽东等人,全部“下放插队“分散到各个军团去随军行动,以免拖累中央机关。毛泽东认为此议不妥,说各个军团都是作战部队,必须格外机动灵活地轻装前进,如果队伍中带了些老弱残兵,必将影响大军行动,到时候既要冲锋打仗,又要照顾老弱,就不能两全了。他提出既然随中央转移的还有大量物资辎重运输大队,不如也让这些老同志和伤病号仍跟中央一起走,他们集中在一起也更便于照应可保安全。博古他们正想将毛泽东放在自己直接监管的视线之内,加之周恩来对将老同志们“下放插队”很不放心,博古他们也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再次收回成命,改变原有决定,成立了一个全部由老弱病妇等组成的号称“特殊连队”的休养连,跟在中央机关后面行动。又让毛泽东和王稼祥等一起随中央与军委的二队(博古、李德在一队)行军,真的放在他们能“照应”到的视线之内。只是明确规定毛泽东等不得干预中央军政大事和干扰博古、李德的工作,并且让他和妻子贺子珍各在一队,分别行动,正怀孕的贺子珍参加“特殊连队”行军,毛泽东则坐担架跟着中央。

1.老红军索心忠长征故事

此事说来挺悬,如果当时博古执意不带毛泽东走,或者虽让他跟着走,但却将他限定在一支,使其接触范围和活动天地很小,能量也无从发挥,能否有他后来在长征途中造成的“伟大的历史转折”,看来就很难说了。如今许多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史书及著作中,都曾引用当年给李德做翻译的伍修权几十年后的话说:

“如果他(指毛泽东)当时也被留下,结果就难以预料了,我们党的历史也可成了另一个样子。”

这的确很值得人们深思:若是毛泽东真的落得瞿秋白、何波衡同样的命运,还会有后来的遵义会议及长征胜利吗?再若被留在苏区的毛泽东后来果然东山再起了,历史又将如何呢?似乎可以说博古那次改变决定,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抉择,应该被认为是为中国革命以及毛泽东本人做了件大好事。

为了这次空前规模的“战略转移,在他们那并不粗壮厚实的肩膀上压的重担早已竟尽全力和超负荷了,才20多岁的博古和30多岁的李德,似乎全都变成了“老头子”。他们在反复考虑多方论证后将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进行了改编整顿和组合,中央及军委领导机构和机关后勤人员等等,编成了两个行动纵队,一个代号为“红星纵队”由接替刘伯承任总参谋长的叶剑英任司令;另一个代号为“红章纵队”,由中央组织部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罗迈(李维汉)任司令。毛泽东奉命编进“红星纵队”的二队,其妻贺子珍则分在“红章纵队”的休养连里,使夫妇二人两“队”分居了。李德的妻子萧月华也随休养连行军,看起来是李德“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其实是萧月华同他的矛盾日益加深,巴不得离他远远的。当时其他不少领导人也都夫妇分开,各跟各队分别行军,女同志们大都在休养连里。

按照李德的运筹策划,他将战斗力量最强的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分别担任为转移大军闯关开路的左、右前锋,第八、第九两个军团则分列其后以护卫两翼。又命令实力仅次于一、三军团的五军团殿后压阵,以掩护前行的各个机关与部队。所有这些部队组了人墙式的甬道,中间走着的是号称“红星”、“红章”的两个中央纵队,他们前后左右都有红军作战部队防卫护送,当时在五军团的刘伯承将这种转移方式比喻为“坐轿子”和“抬轿子”,中央纵队是“坐”的,各路红军是“抬”的。李德后来说,转移初期的全部人马,“出于明显的宣传目的,红军号称有十万战士,这个数字无疑是不准确的,差不多应该打个对折,因为长征参加者的总数大约只有八万人,另外,战斗部队(不包括随军人员)和收容纵队(包括警卫部队和内勤部队)的非战斗人员的比例,大约是三比一。”

对于转移时机和出发日期的确定,也曾颇费苦心。李德回述说:

8月计划预定突围日期是10月底11日初,因为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蒋介石企图在这期间集中力量发动新的进攻,突围的日期选择在这时,必然会使敌人扑个空。

根据各种情报消息,李德判断蒋介石很可能发现了红军的突围意图,又因第七军团的北上先遣抗日和第六军团的突围西进与贺龙部队会合,敌人已经有所察觉并提高了警惕,正在一些地段增加了兵力堡垒,加强了封锁包围和防卫,并且可能提前向苏区发动又一次大规模进攻。据李德记述:

在九月的最后几天,蒋介石的主攻部队的确同时行动起来了。由于我们的侦察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党和军队的领导才能及时对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

也就在这时,红军在南线与陈济棠的粤军秘密协议停战借路,对方可以为红军转移让出一条大道。于是李德和博古等就将转移出发的日期基本确定在10月中上旬内。

李德、博古策划和决定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如今专门的军事会议进行研究,连中央政治局都没讨论过,更没有按照党和红军的传统做法,每次重大行动之前,必先向干部群众尤其是红军指战员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和解释说明。直到就要发了转移了,上上下下许多人包括大批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还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将要怎么着。连身为中央书记之一的洛甫“当时觉得我已经处于无权的地位,我心里很不满意”。一切都由博古、李德秘密议定再经周恩来去补充细节和布置落实。为此,李德说:“毛泽东后来利用这种情况诽谤党的领导,他特别责怪博古和周恩来没有为长征做好充分的政治上的准备。”

这里,李德故意没提自己,把明明是他的“功劳”全推到别人身上。不过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央最高“三人团”缺一不可的作用与分量。

那些日子里,博古和周恩来更频繁地来到“独立房子”,不断紧张地计议讨论着各项事宜。他们三人不必通过翻译,李德让伍修权连续催问总参的各种报告,特别是负责作战的一局的战况战报、敌我兵力部署和调动情况,专管情报侦察的二局报送的最新敌情动态之类,还有后勤系统供给部、卫生部等在物资供应和医疗救护诸方面的情况简报,各个运输支队的编组情况和统计报表,都得迅速一一报来。所有报告都得先经过伍修权,由他一件件向李德口头报告,其中重要的还得马上译成俄文供他随时查阅参考。李德还不时指定某个部队或某个机关负责人向单独汇报,他也分别向他们做出指示答复。每天李德休息了,伍修权还得守着电话,一有新的情况或来了电报,只要萧月华不在他就随时敲门进屋,向李德及时报告请示。

进入10月上旬,苏区南线不断送来紧急报告,红军的突围转移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眼看着到了已成“中华民国”国庆的辛亥革命23周年纪念日“双十节”时,“红都”,中央机关各个单位正在拆电话收电线和打背包,有的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项英独自一人来到了“独立房子”,要与李德作一次极其重要的个别谈心。

这次谈话的内容是相当重要极其机密的,李德对此也永记不忘,几十年后他回忆说:“同项英的谈话几乎进行了一整夜,伍修权担任我们的翻译,留守部队的指挥员陈毅没有参加,除了我们三人以外没有其他人在场。那天晚上,项英在谈话中对老苏区的斗争的前途是多么乐观,可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又是多么忧虑。”

项英“忧虑”什么呢?李德特地写道:

像以前一样,他警告说,不能忽视毛为反对党的最高领导而进行的派别斗争,毛暂时的克制不过是出自于策略上的考虑。他说,毛可能依靠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抓住时机在他们的帮助下把军队和党的领导权夺到自己手中。我同意项英的疑虑。

尽管他们那一夜交谈了许多问题,其实只有这部分内容才是项英对李德以及博古“临别赠言”的核心问题。

“太上皇”再高明终究是“外来户”,“一把手”权虽大却是个“儿童团”,项英不仅在年龄、资历上都超过他们,更一直在国内阶级斗争尤其是党内路线斗争第一线上左打右防纵横捭阖久经磨练,特别是曾同毛泽东直接打了多年交道,所以他才在这最后时刻提醒和警告这两位赏识并重用自己的最高领导,以示自己对他们的最大忠诚。并且这样的“暗示”或“警告”早已不止一次,连李德也说项英这次所言有的“像以前一样”,可见他们在背后这样议论商讨怎样对付毛泽东,已是“保留节目”中的“永恒主题”了。可是,博古对项英和李德的疑虑竟不以为然。李德回忆说:“我在几天以后向博古讲述这次谈话时,他显得很有信心。他说,关于党的政治总路线已不存在任何分歧了;至于以前在军事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由于各地的红军都转入了运动战、转入了反攻,现在也都消除了。他还说,毛泽东同他谈过,毛并不想人为地制造一场会把中央红军的命运推向危险境地的领导危机。事实将证明,这是一个后果严重的错误。”

虽然直到几十年后李德也坚决否认这次大转移是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迁移”,还坚持说“这次行动决不是什么‘移民’,或者像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中所写的那样——‘整个国家的迁移’,也不像毛泽东后来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这次行动,是一次经过长期周密的军事行动。”

可惜当时的情况和后来的事实却不是他说的这样。一直同他们“对着干”的毛泽东一直认为,长征并不是红军主动的转移,而是被迫的撒退。他说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使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最后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据地。”“反对所谓‘游击主义’……的同志们要装作一个大国家的统治者来办事,结果得到了个异乎寻常的大流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实际上是帮助敌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所有亲历过伟大长征即李德所谓的战略转移的老战士更永世难忘,他们最初是怎么被迫撤离自己参加艰苦创业和多年浴血奋战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呢?当时任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记述自己告别苏区初上长征路时的所见所思:

一军团的部队,是10月16日以后,先后离开瑞金以西的宽田、岭背等地,告别了根据地群众,跨过于都河走向了长征之途。过于都河,正当夕阳西下,我像许多红军指战员一样,心情非常激动,不断地回头,凝望中央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告别河边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这是我战斗了两年十个月的地方,亲眼看到中央根据地人民为中国帮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根据地人民给了红军最大限度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想到这些,我不胜留恋。主力红军离开了,根据地人民和留下来的同志,一定会遭受敌人镇压和蹂躏,我又为他们的前途担忧。依依惜别,使我放慢了脚步,但“紧跟上!紧跟上!”由前面传来的这些低声呼唤,又使我迅速地走上新的征程。

身为红军高级将领的聂帅,当时的心情并不像李德所说的项英那样“非常乐观”,尽管他正率领着比项英手下那些地方武装更强大的“一对完整的军队”,当时心情却如此沉重凄切。普通干部战士和苏区乡亲群众会如何呢?有“诗”为证。

有一首著名革命民歌《十送红军》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悲凉情景: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上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像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居悉自动能消?

在这些歌声中,多少骨肉亲人连心母子和恩爱夫妻,经受着生离死别的伤痛摧残,今日分手后,走了的一路艰险谁知能否生还?留下的眼看变天命运更是难测!

博古和李德是不会也不愿听到、看到和想到这些的,但是这一切恰恰是他们造成的。在他们笔下、口中十分简单甚至轻松的“转移”两个字,带来的将是千万人头落地,到处血流成河,包含着多少人间悲剧啊!

1.有关毛泽东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长征第八十周年胜利,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八十岁生日”!回想长征那段艰苦岁月,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在1934年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旅。

长征是纪念碑,永远屹立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是火种,永远燃烧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是星星,永远闪亮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是明灯,照亮全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一讲长征的一个小故事吧!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狡猾的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四道封锁线,一共有25师,总数超过了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了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了5个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却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就是湘江之战!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所以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呢?长征精神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那些为了长征的胜利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还要努力的活着,坚强的活着!感谢长征!感谢红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和书的故事:居里夫人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居里夫人,你一定不陌生吧。她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是钋和镭的母亲和父亲,他们两个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镭,虽然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但是它却是放射最强的元素。利用这种放射性,人们可以有效地用来治疗癌症,为现代医学带来了福音。在巴黎这种利用镭的放射性进行治疗的方法就被称为“居里疗法”。镭元素的发现开创了原子能时代的新纪元,对整个人类的历史意义重大。

居里夫人的故乡是在波兰,因此,她把新元素钋命名成polonium,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poland).

居里夫妇一生都没有什么荣华富贵,过着清贫的日子。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间设备齐全、环境合格,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但是这个愿望直到他死时都没能实现。于是居里夫人决定实现丈夫的心愿——她要建议座自己的实验室。不久以后,她向巴黎当局提出了要建立镭学研究所的申请。但是索尔本大学没有建设研究所的计划,对居里夫人的这项提议他们一直犹豫不决。后来索尔本大学和巴斯德研究院经过协商,双方各承担40万法郎,共同建立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建立在一条为了纪念皮埃尔·居里而修建的路——皮埃尔·居里路上。研究院的名字叫做:镭研究院——居里楼。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帮助别人的人。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x光设备并不普及,而且会使用这项技术的医生也非常少,严重影响了外科手术的准确性,并且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但大夫们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生命从眼前消失。如何解决x光设备匮乏的问题?居里夫人决定利用自己的知识来亲手制造这种设备,因为她曾经做过有关于x射线的演讲,清楚这种设备的原理。因为战地医院是随着战况不断变动的,所以这些x光设备也需要随之而动。居里夫人便将它们装备到汽车上,再配上一小台发电机、一些必要的照相器材,哪里有需要就开往哪里。这样,一个小小的战地汽车医院就应运而生了。人们都亲切地称它为“居里夫人车队”。车上除了需要一名医生,一名助手,还需要一名司机。当时人员紧缺,居里夫人很快就学会了开车。谁也不会想到,一辆汽车司机是一位年近半百的女人,而且她还是一位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虽然居里夫人的童年是艰苦的,但是她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我向这位镭之母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和书的故事作文: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鲜的选材,但她却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开屏一样的灿烂的生活美景。她总能抓住人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镜头,他(她)总能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充满遐想与佩服。

读《混入北图》有感

题记——“我想从北图的正门走进去”。

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向博览全书的愿望。

本文主要讲述了毕淑敏到儿子进入北图的过程和看书的过程。其中详写的是进入的过程。在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识破的心情,但儿子也急切想去看书的复杂心情。在好不容易进去后,儿子恨不得把全馆的书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毕淑敏的这篇文章中,充分的体现了儿子对读书的渴望,甚至把博览全书为理想。的确,在我们少年时代的是官(时光)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学习上,不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多多去闯闯,在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下,就能够让你体会到世界是包罗万象的。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