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2021作文标题(汇编20篇)

导语:元宵节上不仅是灯的世界,也是人的海洋。无数灯与人聚在一起,构成了景色奇异的灯和人潮。这些灯别具一格、珠光宝气、晶莹发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元宵节的作文,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浏览

4134

作文

873

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330 字

+ 加入清单

开头:仁孝行于家。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这是给与最孝女儿朱晓辉的颁奖词。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都是最勇敢的,他们的事迹都是最感动人心的,身为老师的我平时可能更为在意的是老师们怎样值得我去学习,感叹他们的伟大与无私,而今年学校在师德培训中带我们看了朱晓辉的事迹之后,给我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片中提到朱晓辉她以前是一个诗人,还在报社中工作可她为了照顾父亲而辞到了工作并且丈夫和女儿都离开了她,她日日夜夜照顾父亲并且没有地方住,父女两个就在车库中安顿了属于自己的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她并没有丢下自己的父亲而去过属于她自己的好日子,而是亲手照顾自己父亲的起居,每个月1000元的养老金是他们父女唯一的生活费用,可那并不能支撑他们的生活起居,有时候她自己都吃不上饭,可她仍然让自己父亲吃的最好。只为了让父亲过得好一些。

刚开始出现他们父女时,她说,看到爸爸活着,每一天还能够跟爸爸说说话,我就感到自己是幸福的。看到那里,我萌生的念头是:你觉得幸福,但是看看你的老父亲,那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他会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吗?瘫痪在床,成为女儿的负担,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这是幸福吗?之后看下去,他们父女间的相处,他们的对话,他们之间的咿咿呀呀,反倒像是一位母亲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像对待婴儿一般去猜测他咿咿呀呀中包含的意思。而父亲的眼神中我能够看到幸福的光芒,是对生活的期望。

是啊,此刻的我沉浸在身为人母的喜悦中,每一天看着可爱的宝宝就觉得很幸福,随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看着他学会越来越多的本领,哪怕只是一个微笑就能让我高兴半天。咿咿呀呀那是他的语言,我不懂,却不放下去了解的机会,会去猜测宝宝的意思,甚至只一个“哦”字,变化不同的音调都能跟他说上好久,乐此不疲。最近宝贝不舒服,每一天晚上睡不好,无论多晚,无论多累,总是在听见宝宝的哼哼声后第一时间爬起来,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安慰他,他难受的大哭,我比他更难受,更焦急。我们对自己的宝宝如此,那试想,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呢?是不是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也那么焦虑不安,也那样数不着觉,时刻关注我们的体温……那这天他们生病了,我们又怎能弃他们于不顾?

以对孩子一半的心对待父母,那父母就幸福了,这是老公公经常对我说的话。是啊,我们认真耐心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冷了怕他们冻着,热了怕他们热着,对待自己的父母呢?是不是还在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的顶撞过去?是不是还觉得父母为我们做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养儿方知报娘恩,朱晓辉的父亲是幸福的,因为有这么孝顺的女儿陪在身边;朱晓辉也是幸福的,因为在父亲的有生之年一向守护着老父亲。那我们呢?作为老师的我们,教书育人,而朱晓辉教给了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一撇一捺,顶天立地,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天地之间无愧于心。

作为女儿,我的父母是否早在期盼我将他们当作孩子一般照顾?作为母亲,我期盼我的孩子在将来某一天对我说:妈妈,有你在我身边我好幸福!作为老师,我期望能教会我的学生何以为人。子欲养而亲不待,且行且珍惜!别让父母等得太久,别让自己懂得太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被传染了,成百上千的感染者死亡了,神州大地笼罩在恐怖的气氛当中。一级应急响应发布了,全国人民都居家隔离了。但是在疫情面前有这样一群知险而上的人们,他们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他们不畏生死,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就是最美逆行者----医务工作者。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采访了这样一位冲锋在最前线(武汉)的战士----曹阿姨。她是一位军医,是一名党员,更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也是我妈妈的朋友

同行。我一直想写妈妈,可妈妈说曹阿姨更值得写。于是我早早拟好想要采访的提纲,在心里念了一遍又一遍。采访前,曹阿姨一直战斗在一线,很忙很忙,我和妈妈提前预约了曹阿姨。终于待到曹阿姨有了时间,虽然我们的视频通话只有二十几分钟,但是通过这次采访,我明白了许多医务人员的不易。

在我们接通视频的时候,她取了口罩的面颊上两道口罩压痕印入我的眼帘,我心疼的地问她“疼吗?”曹阿姨只是笑了笑,告诉我:“还行吧!”但我知道她那勉强的笑容背后一颗酸楚的心。紧接着曹阿姨一个劲儿地给我讲述着穿着隔离服的感觉。天真的我以为穿着防护服很有意思,可背后却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无可奈何。

隔离服是不透气不透水的,穿进去以后大冬天的都会出汗,而且上班的这段时间里是不能大小便的。以防万一,都像小婴儿一样穿了纸尿裤在里面。口罩也要戴两层,还要戴防雾的护目镜,面屏。在她们中间,有的护士阿姨身体素质不太好,一穿上防护服就会缺氧,一缺氧就头晕,就要呕吐。隔离服是密闭的,只能吐在隔离服里面,就这样穿着有呕吐物的隔离服继续工作。还有些护士呕吐量少,只有努力吞咽回去,继续工作。穿脱隔离服也是一项技术活,每次至少都要半小时才能完成,而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过关,进入病区工作。据她所说,如果街上没有公交车,武汉大街上就像电视按了暂停键一样,静止不动。虽然如此冷清,但志愿者们永远活跃在那画布上,不分昼夜。听着曹阿姨的讲述,我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儿……

采访到最后,我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她告诉我完成这份使命,不负责任与担当就回家!感谢曹阿姨,也感谢无数像曹阿姨一样的逆行者,是你们,给我上好了2020年开学的第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有报道说,一个短跑选手最大的年龄限度为28岁,苏炳添参加2021年东京奥运会时已经32岁。

在2021年的国内比赛中,苏炳添发现,参赛名单上的运动员内,他是唯一的“80后”,在以“00后”为主力的赛场上,他的年龄有些突兀。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苏炳添在本该退役的年纪,坚持自己的夺冠梦想,用实力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不晚!

“我觉得我还能跑”,苏炳添怀揣着这句话,一直跑进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比赛中,以9秒83 的成绩,成为亚洲第一位站在百米决战现场的黄种人,又一次刷新了亚洲纪录。

这场让苏炳添封神的比赛后,他在网络平台发文:回头再看这场比赛,好多情绪都涌上心头,32岁了,当时外界有很多声音认为我的成绩很难再有突破……

然而,“超龄”苏炳添的名字成了中国优秀运动员的代名词,15岁开始练短跑,32岁才站上事业的巅峰,苏炳添庆幸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

苏炳添提高0.01秒的成绩,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追梦的人,总会跑着与梦想相遇,没有天赋就靠努力创造奇迹。

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苏炳添说到: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

人生没有捷径,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干出来的,所以,你只管付出,命运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最好的回报。

苏炳添用自己的实力打破黄种人无法进入田径短跑赛道的魔咒,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

刷新纪录后,苏炳添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将身披红色铠甲,飞出亚洲、飞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人物木拉提·西日甫江的事迹及颁奖词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是木拉提从小的梦想。1996年,他以当地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毕业后,木拉提放弃了留在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他说:“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我走出和田去学习,就是要学好本领回到和田,我要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家乡的和谐稳定,守护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从警14年来,木拉提始终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凭借过硬的素质和能力,以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

木拉提在颁奖典礼上说,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我们每一位人民警察神圣的职责。看到和田人民生活日渐安定,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表示会继续坚守他的梦想,不断地铲除社会毒瘤,让暴恐这样的癌细胞不再扩散和蔓延,让新疆更加美好。

木拉提曾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4次,当选2014年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

大漠“猎鹰” 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林俊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有两个故事我看了为祖国母亲感到开心。

第一个就是于敏爷爷,他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为核弹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法国研究成功核弹爆炸用时8年6个月,美国用时6年8个月,而我们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通过这一件事,我就知道了于敏爷爷是在尽全力帮祖国研究核弹。说明了于敏爷爷报国心皎洁!

第二个是一对夫妇,妻子孙丽娜(乡村小学教师),丈夫朱敏才(外交官)。夫妇俩退休后支教乡村小学,支教十年间,他(她)们共支教了五所小学,过得也非常艰苦,有时候冬天几个月也不能洗澡,但在狭窄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就是夫妻俩最美好的时光。

看完感动中国,我最想说一句话: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看完感动中国的观后感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要为社会做贡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基本原则。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尊老爱幼,争做人人学习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职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他们活着是一面又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又一座丰碑,折射出一个时代中最闪亮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全文共 80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履历是沉甸甸的、也是金灿灿的,他亲历、见证、领导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是惟一见证了中国卫星第一次和上百次发射的航天人。孙家栋自己却对这些“第一”看得很淡:“荣誉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航天队伍!我个人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主要靠国家经济的发展,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

没有吃红烧肉

选择了当“天兵”

2010年1月11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走上红地毯,走向领奖台,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孙家栋自己却觉得很“不安”。他说:“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协作的成果,我个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

孙家栋的祖籍是山东牟平,孙家祖先是从清代道光初年从山东迁到辽宁省盖县的。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盖县。新中国成立后,孙家栋的老家被划分到复县(今为瓦房店市)的行政范围内。3岁那年,孙家栋就开始随父亲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之间颠沛流离。

据他家乡的老人回忆,孙家栋小时候学习特别刻苦,上小学的时候就捧着厚厚的古文书阅读至深夜,而且阅读广泛,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会拿来读。儿时的孙家栋喜欢挑老师的毛病,每当上课的时候,孙家栋都瞪着一双圆圆的小眼睛盯着讲台上的老师,一旦老师讲错了,孙家栋都会马上大声指出来,弄得老师特别难堪。

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6年9月,他考入国民政府开办的锦州大学。1947年冬,解放军逼近锦州等地,学校受到影响,孙家栋回到沈阳,然后打算回老家――复县许屯镇老爷庙村。

在去往沈阳时,孙家栋经济窘迫,决定去找一位在沈阳的同学,也是他三哥孙家楠的同学。在同学家,他巧遇在哈尔滨工作、出差过来的三哥孙家楠。孙家楠告诉他,哈尔滨已解放,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很快恢复。于是,孙家栋带着憧憬去了哈尔滨。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工大预科班专修俄文。

孙家栋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想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偏偏当时哈工大增设了汽车专业,孙家栋选择了汽车系。在哈工大读预科的时候,每逢十五满月,他都会在夜半时分仰望苍穹。他说:“我们的老祖宗很了不起,他们发明了阴历,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记录天时的变化。”

如果命运顺从孙家栋的最初理想,那么中国无疑将少了一位出色的航天专家。

1950年元宵节,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难得的红烧肉就回家。但开饭后,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留下会餐的同学谁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请即刻报名,参加的必须赶上8点半自哈市开往北京的火车。从天而降的喜讯让那碗红烧肉对大家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孙家栋的第一反应是:报名参军!能入伍已经无尚光荣,何况又是与蓝天白云为伍的“天兵”呢!来不及过多的思考,来不及与家人打招呼,更来不及吃那碗红烧肉,8点30分,孙家栋和他的部分同学坐上了哈尔滨开往北京的火车。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回老家看看。“到了部队才知道,因为毛主席和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答应帮助中国建立一支自己的空军,非常需要一批懂俄语的人,这样才叫到了我们。”

1951年9月,孙家栋一行30人被国家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我的记忆力很好,一门功课的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拿到试卷便能一气呵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满分5分的学生,照片会被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1个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1张大照片,便可获得1枚50克重的、正面印有斯大林头像的纯金质奖章。

最让孙家栋无比激动的是: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孙家栋作为学习尖端专业的高材生自然被选为代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他一生难忘的是毛主席在这次接见中讲出那一段语重心长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孙家栋回忆说,当时莫斯科大学音乐堂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很多中国留学生激动得泪水涟涟。

“中国航天之父”

点将搞起了卫星

1958年4月,孙家栋就带着同学梦寐以求的斯大林头像奖章从苏联留学归来。归国后不久,孙家栋没有去制造飞机,而是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因为学的是飞行器发动机技术,他被安排到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孙家栋说,那时候,人们对导弹还很陌生,连翻译也不知道对这个外来物译个啥名词,有人译作“飞弹”,有人译作“可控制的弹”,最后还是钱学森拍板,译作“导弹”。

这年“五一”节前,孙家栋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体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起初,“五院”的科研工作是仿制苏联“P-2”导弹。面对苏联提供的一堆图纸,除了钱学森以外,孙家栋他们谁也没见过真导弹。再一看周围的同志,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个学导弹理论的。孙家栋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1960年,正当中国导弹事业从仿制开始刚刚起步时,赫鲁晓夫撤走了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停止供应“P-2”导弹的资料、数据和图纸,妄想把中国的导弹事业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困境,中国的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航天路。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即这年9月10日,中国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时隔不到两个月,这年11月5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准确击中目标。之后,孙家栋又升任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从仿制苏联“P-2”导弹到国产“东风”导弹的研制工作,孙家栋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其中,心想这辈子就情结导弹了。

人生之路有时也像江河一样,冷不防就发生了大拐弯。1967年建军节前的一个下午,正满头大汗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的孙家栋,突然被通知:“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向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推荐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部工作。”就这样,38岁的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当时,苏联、美国、法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日本也在加快准备,孙家栋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很快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根据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把卫星的工程任务概括为简单、明确的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说服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1969年10月基本告成。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这一天,中国人被一种特殊的激情点燃了。《人民日报》出版套红的号外,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热线链接同一条消息,全国人民竞相奔走相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啦!

当晚,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高奏着悦耳的《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正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值班,他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泪水忍不住“刷刷”地滚落下来。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总重量173千克,相当于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钱学森曾对别人说:“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卫星之父”

客串起“生意人”

2009年4月15日,刚刚过完八十大寿的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指挥并见证了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颗航天飞行器,其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4颗,超过三分之一。为此,他有一个美名“中国卫星之父”。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都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几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设有总师。而孙家栋则被人们尊称为“总总师”。知情人说:“航天各系统太复杂了,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搞这种大工程总是会有矛盾,矛盾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孙总都能给出妥当的解决方案。”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携带着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喷射出巨大的烈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离开发射台,发射获得圆满成功。然而,正当这颗卫星经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漂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遥测数据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就危在旦夕了。

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立即再调5度!”正常情况下,这道指令需要精准确认后,按程序审批签字后才能执行。但情况紧急,各种手续都已经来不及,尽管孙家栋的指令已经被录了音,但没有指挥部会商签字,这道命令很难执行。如果孙家栋没有很高的威望,操作人员也是不会执行他的命令的。要知道,孙家栋在这紧急关头果断处置是需要何等的胆识!将需要承担多么巨大的风险!

现场的操作人员为了慎重,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3个字的分量和风险犹如战场上的“生死置之度外”,需要把个人的一切顾虑抛到脑后,孙家栋的选择没有一丝迟疑……

天上的卫星执行了地面的指令后停止了温度上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热失控被制服了,卫星终于化险为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验证了降温决策的正确性,这一绝招也引起了同行们的惊叹。

航天事业充满了高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挫折吓倒过。有一件事情他至今难以忘怀。1974年11月5日,孙家栋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一望无垠茫茫戈壁的发射台上。就在运载这颗卫星的火箭点火之后,意外出现了,大家都懵了。孙家栋带着大伙把眼泪一抹,直奔发射现场,决心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这次惨痛的失败,孙家栋至今记忆犹新:现场一片火海,数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在西北寒冬夕阳余辉下,茫茫大漠中,人们用手抠,拿筛子筛,边掉泪边寻找卫星残骸的碎块,哪怕一点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来。最后查清原因,竟然是一个非常小的产品故障――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断了,但是外头胶皮套没断。“火箭发射的时候,一震,它就有时候离开,有时候接上,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他回忆说:“在航天工作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哪怕一个极细微的问题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在现场看,一片火海,半个天都是红的。那阵子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确实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跑到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里嚎啕大哭。随后,我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此后,孙家栋更加精益求精地要求自己、要求身边的人。1年后,新的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预定着陆点……

在关键时刻,平时严谨沉稳的孙家栋一次次挺身而出,不仅在他熟悉的高风险的航天科技领域,就是在当年国人都陌生的承揽卫星发射服务方面,同样义无反顾。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正式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这一消息震动了国际航天界――要知道,美国和欧洲在当时垄断着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发射外星,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这个“造卫星”的专家又担当起“生意人”的角色。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卫星,并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整个谈判期间,作为谈判代表团团长的他,面对种种谬论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句句中的。艰苦谈判之后,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

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在现场经历了多少次发射,那次发射特别激动、最紧张。”孙家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边人的心跳也能感觉到,就是那种心情。有人告诉我,卫星发射成功,美国华侨流着泪激动地说‘中国的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这种跳动着的爱国情怀促使航天人更加把航天精神浸润到每一个航天产品上去。

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21分钟后,精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亚星”的入轨精度是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听到现场的美方专家由衷地说“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时,孙家栋自豪地笑了。

如今回想起当年向美国人“叫板”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他深有感触地说:“谈判实质上是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实力增强了,我们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

与一见钟情的

“嫦娥”聚少离多

2004年2月25日,中国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发出人们关注的消息:“嫦娥工程”领军人物确定。时年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总设计师。

“都到了这个年纪,取得了那么多荣誉,还是‘保持晚节’为好,要是我,我看没有必要承担风险挑重担。”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在孙家栋看来,探测月球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索宇宙奥秘,二是开发空间资源。其中开发资源就看我们将来对月球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如果你不起步,你不去,将来这个领域就不是你的。”

嫦娥舒袖神话浪漫,但卫星探月道路艰辛。不知经过多少个昼夜,攻克了许多个难关,孙家栋和他带领的团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号”卫星终于研制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气壮山河的“点火”口令,“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喷射着烈焰腾空而起,冲出地球,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11月5日11时37分,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

那一刻,现场直播的电视镜头捕捉到了这么一个场景: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这时,“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走过去和孙家栋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个镜头令许多人动容。欧阳自远回忆说:“激动得手都是冰凉的,我们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一样,胜利那一刻的激动无以言表!”

熟悉孙家栋的人都说他的心目中有两个“嫦娥”――一个是绕月飞行的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一个是与他相守一生的爱妻魏素萍。

当年,魏素萍是哈尔滨市立医院的内科医生。孙家栋与魏素萍是通过战友的照片介绍“认识”的。当时,孙家栋对着照片左右端详,越看越心仪,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一枝丘比特之箭就这样由北京飞向了哈尔滨……

25天之后,孙家栋利用“五一”假期踏上了驶往哈尔滨的火车。在哈尔滨秋林百货公司大门口,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在目光相遇的瞬间,不约而同地认出了对方……当年,孙家栋的母亲说起这件事,笑眯眯地乐开了:“这实际是月下老人早就用红线把他俩拴在了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啊!”

第一次见面后的100天,即1959年8月9日,孙家栋和魏素萍在北京南苑举行了简朴、热闹的婚礼。虽然此时魏素萍不知道孙家栋具体做什么工作,但100天的书信往来已经让她深深地爱上了学识渊博的孙家栋,感觉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可信赖、可依靠。不久,魏素萍由哈尔滨调到北京,成为航天系统某医院的心血管科医生。

婚后的日子里,魏素萍终于领会了丈夫工作的忙碌感和神秘感:孙家栋不是加班就是开会,否则就是一去几个月的出差,即使回到家中,也没闲过。两人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一晃几十年。

奉献是孙家栋生活的主旋律,即使在年届八旬之后,孙家栋仍然在超负荷地工作着。他的老母亲去世时,孙家栋也只是深夜赶回来,站站脚又连夜返回。魏素萍自从和孙家栋结婚就没见他空闲过,丈夫对祖国的贡献和辉煌的事业让她自豪。可孙家栋却觉得欠了妻子许多情,家里的事全靠妻子。

从一见钟情到相伴变老,但他们的感情依旧甜蜜、浓烈。当年,孙家栋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回到家里,亲手给妻子戴上这枚奖章。他动情地对妻子说:“这枚功勋奖章也有你的一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闲下来后,打算多花点时间陪陪她。”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历久而弥新的老歌,孙家栋都会联想到当年那首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传来的铝板琴奏出的美妙乐曲。近40年飞逝如电,那音乐至今仍那么清晰悦耳地回荡在他的耳畔。孙家栋业余爱好很多,但后来因忙于工作,每天清晨在老伴的陪同和“督促”下才去打打太极,爱好只保留了欣赏音乐这一项。对于流行音乐,孙家栋自嘲道:“我对流行音乐接受得较慢,开始听不进去,等我感觉有点喜欢了,人家都早已流行过去了。”

孙家栋有个爱好,喜欢看天。其实,他更喜欢看火箭腾空而去,将颗颗卫星送上太空的壮丽。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脑子里只要装上了问题,就会觉得茶无味、饭不香,他会沉默寡言,日思夜想。有好几次,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魏素萍醒来发现床上的老伴不见了,细听房间没有一丝动静,吓得她大喊。孙家栋却很沉稳地说:“你睡你的觉,不要大惊小怪。”原来,孙家栋夜里起来看到窗外挂在空中那明亮的月亮,总会身不由己地到凉台上看上几眼,他仔细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月亮与“嫦娥工程”总体的一些技术方案的联系。

大智慧需要好记性。据说,孙家栋工作一生竟没有一本笔记本。即便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开两天大会,总结时仍然凭记忆就能游刃有余。他的侄儿孙忠胜说:“对于四叔,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乡里的老人们经常夸他是‘神童’。四叔6岁刚上学的时候就能够过目不忘,不管多难记的东西,只要老师讲上一遍,或者在黑板上写上一遍,四叔都能牢牢记住。”而今,他每天翻阅的是有关各国的大量航天资料和航天专业书籍。孙家栋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就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有同行说,现在,已经耄耋之年的孙老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孙家栋对星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现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许多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工作仍然压在他的肩上。面对巨大的压力,孙家栋是怎么想的?从他对航天精神的解读中,不难找到答案:“总结我国的航天精神,最主要的一条,是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心得摘抄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95岁风雨人生,71年党龄,63载深藏功名,一辈子不改本色。近日,老英雄张富清的初心故事,触动了亿万人的内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薄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的学习榜样。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从71年前冒着枪林弹雨,为人民求解放开始,张富清就把党旗下的誓言印刻在心,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一生做爱国奉献的“突击队员”,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担当。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不断把新时代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在感动于老英雄的初心本色时,更多是要铭记初心、接续奋斗。

铭记初心接续奋斗,信仰是压舱石。“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面对“你为什么不怕死?”这个问题,张富清从未改变过答案。正因为有了铁一般的信仰,他才不顾生命,冲向碉堡,勇敢拉掉了手榴弹拉环,才毅然选择扎根偏远山区,“无我”奉献一生。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压舱石。立足新时代,每名党员都要把信仰这块压舱石深扎在灵魂深处,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忠诚于党;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于核心;始终做“为党和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的先行者,忠诚于人民,才会让人生航船吃水更深、航向更准,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铭记初心接续奋斗,担当是试金石。“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了“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老英雄再一次选择了当“突击员”,义无反顾地到最边缘、最艰苦、最落后的山区支援建设。这一干,便是一辈子。担当是党员干部的“试金石”,它能检验出一个人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纯度”与“硬度”。立足新时代,每名党员都要涵养“无我”的精神境界,坚守“整装再出发”的初心使命,以“我将无我”的担当情怀,以“党叫我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的实际行动,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辛勤汗水,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乐于担当,把人生理想融入新时代逐梦之旅,才能创造出“不负人民”的辉煌业绩,才能赢得群众“这个从上面派来的干部,是真心为我们想!”的真心点赞。

铭记初心接续奋斗,清廉是磨刀石。“如果我给我的家属行方便,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这是对党不廉洁,对人民不廉洁,我们坚决不能做。”为了支持改革,张富清率先从自己的“脑壳上开刀”,让妻子下了岗;为了给国家节约经费,他在白内障手术中主动装上了一个最便宜的晶体;他从不争名争利,尘封功绩63年,连儿女都不知情......一件件大事小节的选择,都映衬出老英雄清廉自守的鲜明政治底色。清廉是磨刀石,它需要每个党员用一生来磨砺。立足新时代,每名党员都要把清廉作为自己最鲜明的政治本色,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党的初心使命统一起来,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铭记初心,接续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出清廉无私、纯粹洁白、顶天立地的“大我”精彩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题记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孙家栋、王锋、支月英、秦玥飞、张超、李万君、梁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伟等,并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中国女排很让我感动,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

他们的颁奖词是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你我,感动中国的优秀作文

全文共 179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当这温暖人心的歌声响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心每每被紧紧地连在一起。

5月12日14:28以四川汶川为震中,发生了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相比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更为严重,截至目前,遇难人数约6万多。世世代代四川人的家园在大地的颤动下被无情的毁灭,无数的孩子沦为孤儿;美丽的小镇夷为平地。一切的一切,将定格于此,不能再将它打破。

在这奥运到来之际,圣火传递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的关键时刻,汶川大地震的打击,无疑有让所有的华人华侨心头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炎黄子孙的伟大坚强,再一次的证明了中国是永不言败的!然而,这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孩子……孩子……妈妈……来不及……啊……”一个母亲抱著自己已经离开人世的孩子痛哭起来,她从救援队员的手中接过自己曾经活蹦乱跳的孩子,用早已准备好的被褥把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捧在怀里。著被褥原本是要把它那在废墟里掩埋已久的孩子包裹起来,怕孩子著凉,可现在,裹著的只是孩子冰冷的身体。她的泪水一滴滴的地落在孩子灰黑的脸庞,洗去了孩子脸上的尘埃,也带走了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孩子,你去吧,在天堂等著爸爸妈妈,来世我们还是一家人!”她喃喃地念刀著。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地震发生的时候,这名女老师(也就是孩子的母亲),发现教学楼在摇晃,她的直觉告诉她:地震了。这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抱起身边其他两名同学,冲了出去。就在他往外跑的这一刻,整栋教学楼都坍塌了。当她回过头去看时,她的孩子已经被活生生地埋在了冰冷的钢筋水泥之下,而她与她救的另外两个孩子却幸存了。她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抱起了两个孩子冲出教室,她不愧为一个慈爱的母亲;她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冷静的作出明确的判断,她不愧为一为人名教师。

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把她的孩子从废墟里抱出来时,就出现了最开始的那一幕,她抱著她的孩子痛哭流涕地喊道:“孩子……孩子……妈妈……来不及……啊……“我相信,她的孩子会理解她,因为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其他母亲的母爱会更伟大!孩子也会答应她:”妈妈,我会一直在天堂注视著你们,守护著你们,直到你们也来到天堂与我为伴。那时候,我会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母亲轻轻吻了她的孩子,为她的孩子送上最后一程……

这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无数的心灵被泪水洗净,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爱的伟大!

一位普通的父亲在他儿子的学校周围大声地呼喊自己孩子的名字,这洪亮得几近绝望的声音传到了他儿子耳边的,已经变得微弱至极,隐隐约约。儿子犹豫了一会儿,发现这是熟悉的声音是爸爸的声音,爸爸在叫他。儿子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喊出了:“爸爸,爸爸,我在这儿!我在……”他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说出了这些话后,整个身体软了下去,他快撑不住了,可他又听见了爸爸的声音:“儿子,你等著,爸爸来救你了!”儿子靠著这个承诺撑了下去,他坚信爸爸会把他平安地救出去。但父亲发现,他要去救他的儿子,就要从20多个孩子身上踩过,父亲心想:与其视而不见,还不如把这些孩子一起就出去。可我儿子怎么办呢?救!这些小生命也是宝贵的。就这样,父亲把这20多个孩子一以安全地救了出去。已是傍晚时分了,他把儿子从废墟里救出的时候,儿子已经停止了呼吸。儿子还是没有等到爸爸把他救出,“对不起!对不起啊!孩子,是爸爸的错……”父亲自责道。“谢谢您,爸爸,您已经尽力了,是我自己没能撑下去。您已经救了那么多同学了,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不要再责怪自己了,您和妈妈要共同度过幸福的余生……”儿子不想要爸爸一辈子生活在后悔中,所以他首先选择原谅自己。

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早已过去,96小时的生还极限也随之而逝,可仍然有生命的奇迹在上演!150小时、168小时、175小时、196小时、216小时……奇迹依旧在刷新,国人都在期待,这个数字会有上限,并且是无止境的上限……存活的人凭借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救援的人拥有一份广阔无边的博爱,不放弃的寻找任何一个生命的迹象;幸免的人享受一种声泪俱下的感动,用心体会每一个生命的伟大。汶川雄起!中国雄起!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奥运年里,中华民族再一次用自己的智慧、冷静和实力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百挫不折、百战不殆、百难不屈的中国!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此刻这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缓缓的响起,我禽著泪水写下了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颁奖晚会完整版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结果27日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7日晚播出了颁奖盛典,中国“两弹一星”功勋于敏等人入选。获得“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视频 揭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

据介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年终节目之一,今年是第十三届举办。“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于2014年10月启动,全国30多家地方媒体合作组成“感动中国媒体联盟”,与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合作,向中央电视台推荐“感动中国”候选人。“感动中国”还建立了移动媒体公众信息平台,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投票。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节目组共收到选票近6000万张,最后经评选委员会的综合评定,确定了2014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2024观后感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一样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民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对感动中国中是教师职业的感动人物也会有更多的感触。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的人物。他是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我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景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我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我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应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经过社会力量,帮忙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最终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用生命谱写出了人民教师的关荣与伟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中,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我们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完美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在一个个感动人物的事迹中,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与人性的力量。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经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以往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所以而改变。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人应当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提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向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观后感初中生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当家家户户正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和幸福中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悄然来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在武汉蔓延,并开始辐射全国。1月22日,接到上级关于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后,南皮站站长李雪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紧锣密鼓的安排、部署、再部署,动员号召全站上下,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争到底。虽然是一名女站长,但是她作为全站的带头人,在这场“战役”中,始终发扬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说在前面,更做在前面,带领全站干部职工,誓与疫情抗争到底。

一、雷厉风行,迅速行动,全面布防

接到防范疫情的通知后,面对疫情传播的严峻形势,李雪站长意识到此次疫情来势汹汹,特别是收费站又属于服务型单位,收费人员每天接触天南海北的司乘人员,危险系数较高,防控工作迫在眉睫。于是,李雪站长立即召开班子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现场成立南皮站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她担任组长,并结合南皮站实际情况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防控应急处置方案,从人员防控、各部位消毒、应急值守等各方面全面做好准备。事关每一名职工的人身安全,达成一致制定方案后,她安排各部门负责人立即行动起来,按照职责分工落实防控措施,安排办公室抢购84消毒液4箱,喷壶10个,保洁人员每天对宿办区消毒2次;针对收费人员每天与司机打交道,每天都接触钱的实际情况,在为收费人员配发口罩的基础上,要求办公室为收费人员购买橡胶手套,收费人员上岗期间一律配备口罩、手套,切断一切传播途径。同时,她要求在站职工每天测量体温2次,休班人员在家也要测量体温并上报,做到无缝监控。她不但每天严格做到自己测量体温2次,同时还每天到办公室查看职工体温测量情况,有一次,她发现一名职工的体温登记表上没有记录,立即拨打电话询问。经询问,原来,这名职工正在家休班,已经测量体温,但是忘记上报。李雪站长对这名职工的体温进行了记录,并教育她一定要高度重视,每天按时测量、按时上报。

二、随时接收随时传达,疫情防控不分时间

“各部门、各班组,接上级紧急通知,南皮站防范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物资已经采购,请各部门、班组负责人立即到办公室领取!”“各部门、各班组,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所有人员在岗期间必须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每天到办公室测量体温,在家休息人员务必做到尽量不出门,不出行,做好个人防护。”“各部门、各班组:接上级指示,每个人都要需要填写个人近期情况报告表,各部门、班组负责人立即组织落实,不得迟报、漏报。”……这些天以来,站内的政务微信群可以说是最忙碌的微信群,而群里最忙碌的人就是李雪站长。只要上级有最新指示,她就会第一时间推送到站政务微信群,并根据站内实际情况提出落实要求,有的时候,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接到急文和指示,她同样会第一时间将文件传达到群内,做到随时接收、随时传达,让每一名职工都第一时间了解到上级的最新指示。每天半夜醒来,她也会习惯性地看看手机,看看上级有没有下发新的指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天都要查看手机微信群有没有新信息,这已经成了本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三、愧疚化为动力,无悔坚守到底

从年前在站值班以来,李雪站长已经在站上待了七天了,每天忙忙碌碌,一直在忙着收费保畅和疫情防控的工作。年幼的女儿无人照顾,年迈的母亲也没有去探望。母亲已经快七十岁了,身体一直不太好,这也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大年三十晚上,她给母亲打电话拜年,听着母亲熟悉的声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母亲听出了她的不对劲,忙安慰她说不要担心自己,安心工作,工作干好了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作为女儿,她对母亲是万分的愧疚,作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愧疚,女儿今年才11岁,但是因为工作,她同样没有时间照看女儿,听话的女儿自己做作业,自己玩。她将对家人的愧疚化为工作的动力,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

疫情仍在继续,坚守仍在继续,作为全站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李雪坚定了誓与疫情抗争到底的信念,不断给广大职工打气,带领大家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抗争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秦玥飞,31岁,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衡山县贺家乡白云村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

央视网消息: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 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2014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回忆叫做感动,有一种真情叫做温暖,有一种尊严叫做承诺。这,这就是洗礼人类心灵的盛典,这就是真情的温暖。

《感动中国》中,涌现出了很多伟人,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孙水林在腊月26,拿着20几万元钱,去给一些农民工发工资,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去的路上,突然发生了车祸,孙水林的妻儿当场死亡,自己也在抢救过程中去世了。弟弟孙东林听到这个不行的消息后,并不是悲伤,而是记急着完成哥哥的遗愿,把这些钱送到每个农名工手里。因账单在车祸途中已丧失,所以孙东林告诉农民工们,希望他们能凭良心拿钱。当孙东林手上的20几万元钱发完后,还有些农名工没法到钱,这是孙东林就拿出自己几万元的积蓄,老母亲也拿出自己的一万元养老金。最后每个农民工都分到了钱。

我想,这对信义兄弟不仅感动了我的心,也感动了全中国人的心。推选委员说:“这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去照,值得我们把心掏出来照。”

虽然它们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它们有一颗伟大的心。他们用炙热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

每一次付出都是一次旅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是国人心中的一杆路标。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好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要结实一分,就好像使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2024年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872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国的发展已开始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因此我们的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为此,千龙网从2016年4月起发掘寻找“中国工匠”,推出行业精英的 系列报道。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他生活在新疆哈密,他是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叔,他是肩扛正义的铁案法官,他是新疆的焦裕禄,他是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他一家四代人,50年来学习践行焦裕禄的故事感动着你,温暖着他……

家住哈密市惠康园社区的低保户梁英,这几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经历了剧烈的情感变化。今年九月中旬,哈密一建筑工地想找一做饭的临时工。她听说后就把自己远在四川内江山区的一个会做饭的亲戚介绍给工地老板,老板当场答应以每月三千元的报酬录用。

亲戚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风尘仆仆从成都来到了哈密,就在梁英满心喜悦地准备带着亲戚到工地见老板时,介绍人传来的却是老板不予录用的口信。理由是工 地甘肃民工多,喜欢北方的面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这位憨厚朴实的山村妇女,尽管极度惊愕,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她无奈地给梁英说,既然没活可干,那就 回去吧。本来想给亲戚办好事的梁英,此时除了难堪和尴尬一时找不到什么解决的办法。怎么办?她想到了社区法律义务宣讲员阿布列 林·阿不列孜在社区法律大讲堂上讲的,口头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解决民事法律纠纷,不一定非到法院起诉,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和平解决,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应 等法律知识。梁英便通过介绍人向工地老板反复交涉,最终老板同意拿出600元钱作为补偿,梁英这才如释重负地接过钱,将其转交到自己亲戚手上,并送她踏上 了返乡的列车。

像梁英这样通过听阿布列林的法律普及课,而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惠康园社区居民不在少数。

成立于2010年4月的惠康园社区,居住着2415户,6038口人,是哈密市较大的社区之一。有维、汉、回、哈、蒙等五个民族的居民在社区居住, 贫富差距较大,有住别墅的、有住商品房的、有住廉租房的、有住自建房的,社区人口成分复杂,少数民族多,弱势群体多,拆迁户多,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社 区成立之初的几年里,社区邻里之间矛盾较多,曾因停水停电出现过一次集体上访。

为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退休后的阿布列林应社区领导的邀请,当起了惠康园社区的义务法律宣讲员,并于2013年3月开始,在社区定期为各族群众义务进行法律宣讲。

通过几年来阿布列林尽心尽力普及法律知识,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2014年至今,惠康园社区一起上访事件也没有发生过。2015年5月,惠康园社区被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办案近千件 件件是铁案

在哈密市司法系统有个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他在哈密市检察院、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他在检察院批捕起诉的案件,件件是有罪判决(铁案);他在法院审判的一审案件和二审案件,没发生过一次改判、发回重审、提起再审,全部维持原判(铁案)。

31年里,阿布列林把依法办案,准确定性,当作天职。1993年9月,哈密市检察院受理玉某某奸淫幼女案。法院一审以“被告人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 被害人损失”为由,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8年。阿布列林在仔细审查这个案件后,认为量刑畸轻,应该罚当其罪,并以充分的事实和证据提出抗诉。法院二审认为, 市检察院抗诉有理,撤销一审判决,改判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31年里,阿布列林从不办亲情案。1990年,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团伙案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表姐想两家是亲戚,关系好,哭天喊地找 上门来,要阿布列林救救她的儿子。阿布列林热情接待,耐心讲解法律,就是不接如何救她儿子的话茬,表姐见打亲情牌无用,哭闹无效,气哼哼地走了。表姐的儿 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从此,表姐多年没登阿布列林的家门。

31年里,阿布列林从不办金钱案。2010年,阿布列林处理一起重大毒品案。一天,主犯的母亲来求情,被阿布列林当场拒绝。临走时,她悄悄将1000元钱塞进报纸里。阿布列林发现后立即上缴法院纪委,最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2005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审理了一起杀人案件。

2005年2月的一个晚上,哈密市(现伊州区)青年路的一家煤场,被告司马义·库尔班进来小便,正在值班的河南籍外来务工人员陈某见状制止,两人发生口角。被告司马义·库尔班拿出刀子,向陈某连捅9刀,陈某当场死亡。

哈密市(现伊州区)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向哈密市法院提起公诉。

当知道负责审判这个案件的审判员,是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时,被告的亲朋友好们既高兴又害怕。高兴地是,他们和阿布列林的关系都很熟。害怕的是,阿布列林铁面无私的名声人尽皆知。

被告人的亲朋好友,发动各种关系,打起感情牌,找到阿布列林,希望阿布列林在审判中能够网开一面,保住被告一命。可是,不管谁来,阿布列林只有一句话:保住他的命,没有任何可能。

“第一,他是累犯。第二,被害人被连捅9刀,当场死亡,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按照法律规定,被告理应被判处死刑。我帮不了你们的忙。”阿布列林斩钉截铁的说。

这些前来游说的人反复哀求后,看到阿布列林如此坚决,又转而去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找人求情。

自治区高级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被告人被执行死刑。法律的尊严得到维护,公平正义的根基更加牢固。

可是,没多久,阿布列林的生活中,却多了一些忿恨的眼光。面对这些眼光,他很坦然。

“我根本不会怕他们,我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阿布列林从来都是这样简短的回答,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字字千斤。

为了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阿布列林不仅不拿案件当事人一分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核桃也不占。1992年秋天,一个犯罪嫌疑人的母亲掂着白糖、核 桃、馕等礼品来到阿布列林家,为犯罪的儿子说情。看到核桃,阿布列林不满4岁的女儿上前拿了一个,阿布列林重重的一巴掌打在女儿的脸上,女儿的脸顿时又红 又肿,嚎啕大哭。看到丈夫为了一个核桃竟出如此重手,一向坚定支持阿布列林工作的妻子火了:“你太没良心了。不就是一个核桃嘛,她还是一个孩子呀。这日子 没法过了,咱们离婚!”说完,抱起女儿回了娘家。见此情景,犯罪嫌疑人的母亲也气嘟嘟地说:“拿一个核桃有什么?”多年后回想想这件事,阿布列林说,这是 他第一次打女儿,也是唯一的一次。

阿布列林为何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在31年的时间里,把接手的近千件案件件件办成铁案?因为,阿布列林心中有个偶像-—焦裕禄。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做焦裕禄的好学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心中有信仰 行动有力量

1966年2月,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在学校的阅报栏里看到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口气读完后,他被深深地震撼,回到家, 他向父亲说起了焦裕禄的事迹,父亲告诉阿布列林,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当官。听了父亲的话,又连续几天反复学习、认 真研读,阿布列林被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折服。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阿布列林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

做焦裕禄的好学生,就要到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亲身感受伟大的焦裕禄精神。经过两年悉心准备,阿布列林和其他五位同学终于乘火车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圣地——兰考。

在兰考,他们遇上马车坐马车,遇上拖拉机坐拖拉机,亲眼目睹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战风沙、防风口、驱内涝给兰考带来的变化。他们还找到焦裕禄的家,和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及儿女照了一张合影。

从兰考回来,阿布列林把这张合影恭恭敬敬地挂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因为,在他的心中,这张合影就象征着焦裕禄精神,这张合影可以时时提醒他、激励他,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

从兰考回来后,他当过知青、当过工人,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到检察院工作后,他白天努力熟悉办案程序,晚上如饥似渴地研读、背诵法律条文,仅仅两个月,他就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完成了从工人到独立办案的检察官的角色转换。

岗位当阵地 斧头何所俱

把依法办案当作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公正执法,刚直不阿,为百姓伸张正义,自然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他们以各种方式感谢阿布列林,都被阿布列 林婉言谢绝。而在一些不法之徒眼里,阿布列林的公正执法,让他们受到法律的惩处,他们当然怀恨在心,并以各种形式报复阿布列林。

1988年9月的一个晚上,阿布列林骑车带着已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到岳母家吃晚饭,在上坡的时候,从路东边扔来几块石头,其中一块击中了自行车。阿布列林急忙停车,扶妻子下车,然后拔枪追赶歹徒,只见两个黑影消失在树林里。

1990年肉孜节前夕,阿布列林两口晚上参加同事小孩的割礼,回来开门时,感到地上烫脚,一看,是柴草刚刚烧过的灰烬。打开门,发现窗户玻璃全被砸碎,过节准备的几十个碗、盘子被摔得稀巴烂。

在暗处扔黑砖,趁无人砸玻璃,起码说明歹徒有心虚的一面。而1996年5月底发生在阿布列林家的一幕,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面对面较量。

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的6点左右,刚刚搬到位于老宅新建的房子,阿布列林在院子里忙着平整地面,妻子在悉心准备晚饭,上学前班的女儿在做作业。忽然 “阿布列林你给我出来,你说我犯流氓罪,情节恶劣,社会影响严重,从重处罚。给我判了8年,我终于回来了,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账的!”一声声吼叫从外面传 来。阿布列林放下铁锨朝外看,只见8年前他审判的一个罪犯,手持明亮锋利的斧头,嚎叫着让阿布列林出来。见此阵势,阿布列林也很紧张,心想,今天非出大事 不可。紧张并不惧怕,更没慌乱。他先把女儿锁进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找出单位配给他的六四手枪,到大门口迎击歹徒。而同时,妻子也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从 院子的西墙翻出去,沿着农田一路小跑,向距离将近两公里的市检察院奔去(当时家里没有配电话,也没有手机)。

大门口,疯狂的歹徒用斧头在地上、墙上乱砍,阿布列林手持六四手枪警告歹徒,“你敢进来,我就开枪”。歹徒在监狱可能学过一点法律,不敢跨进大门, 只是一个劲地激阿布列林出去。因为他懂得一旦跨进大门,阿布列林向他开枪就属于正当防卫。就这样,双方怒目圆睁,紧张对峙了大约十来分钟,急促的警笛声由 远而近,检察院的警车未到,歹徒已落荒而逃。

凡是公家钱 一分不能占

在阿布列林的记事本里有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

作为哈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法院院长,阿布列林把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作为座右铭,对公家的钱一分不占,做到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1988年,年迈的父亲提出,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建房子对当时月工资只有120元的阿布列林来说,难题是资金匮乏。但阿布列林是孝 子,为了把父亲的愿望变成现实,他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点一点进行。这时有人提醒阿布列林,张张嘴就会有人送的。阿布列林告诉他:“清清白白做人,吃 饭才吃得香,睡觉才睡得踏实。”

阿布列林不仅自己廉洁自律,对亲属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有时近乎苛刻。

阿布列林有一个妹妹叫吾尔也提,1991年从新疆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哈密市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工作。当1998年年初阿布列林被任命为哈密市法 院院长时,吾尔也提已在法院工作了将近8年。哥哥来当院长,吾尔也提自然喜不自禁。但渐渐地她发现,哥哥除对她要求比别人更加严格外,并没有给她任何额外 的照顾。1999年法院从普通干警中提拔了27名正、副科级干部,提拔的名单中仍然找不到吾尔也提。想想自己从资历到能力,从敬业精神到办案业绩,哪一条 都符合要求,吾尔也提满腹委屈地找到阿布列林,哭着问他:“我是不是你的亲妹妹?!你是不是我的亲哥哥?!”面对妹妹的质问,阿布列林语重心长地说:“正 因为你是我的亲妹妹,所以提拔你不合适。”看着妹妹哭得红肿的眼睛,阿布列林也感到有点对不住她。但一想到焦裕禄连孩子看场白戏都要补票时,阿布列林的心 也就坦然了。

在阿布列林离开市法院的第二年,吾尔也提被提拔为行政庭副庭长。

奉献是本分 火中救俩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

人们常说,瞬间彰显伟大,本能体现本质。1990年8月的一个中午,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吃过午饭刚刚躺下休息的阿布列林,忽然听到“起火啦!救命啊!”的呼叫声。

阿布列林翻身下床,迎着呼叫声跑去。只见邻居阿皮孜·尕依提家浓烟滚滚,大火熊熊。呼喊救命的是阿皮孜的儿子,他哭叫着说,他患有腿疾的妈妈和一个邻家的小孩还在屋内。

说话声中,阿布列林已经冲到阿皮孜家的大门,但火势很猛,进不去。他迅疾绕道后墙,用砖头将后墙通风窗的窗棂砸断。这时阿皮孜也从外面赶回,在阿皮 孜的帮助下,阿布列林从通风窗跳进屋内,将被大火吓得嗷嗷乱叫的大约3岁的小孩,一把拉到怀里,然后双手举起,将小孩送给在通风窗接应的阿皮孜。救出小 孩,阿布列林又转身抱起阿皮孜瘫痪的妻子,但阿皮孜的妻子太重,阿布列林能抱起来,却举不起来。情急之中,阿布列林机智地拉过来一个装衣服的箱子,站在箱 子上,将阿皮孜的妻子抱起,使出浑身的气力将其推到窗口,阿皮孜就势将妻子从窗口拉了出去。

这时,已经救了两个人、体力严重不支的阿布列林双手怎么也抓不到窗棂,窗口外面的阿皮孜迅速找来一块木头垫在自己所站的椅子上,将手伸进窗内,阿布列林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上一跳,拉住阿皮孜的手,一个拼命向外爬,一个全力往外拉,阿布列林才从窗口爬出来。

大火被驾驶消防车迅速赶来的消防官兵扑灭。

而从窗口爬出来的阿布列林,双膝被磨烂,两只胳膊被磨出道道血痕。

阿布列林在兄弟姐妹的危难关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第一个冲向大火,这种本能的反应,就是一心为民的本质的反应,就像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潘建伟观后感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月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成为“201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赵久富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2024年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1903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愿。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发育障碍的特殊孩子,其中最严重的要数自闭症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乐成长,家长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压力和生活煎熬。那种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孤独症,后来才知道孤独症国际通用说法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还找不出准确的发病原因,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较暗淡。我的心情随之也黯淡起来。我能给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做点什么呢?于是,写了一首歌。歌写好了给谁呢?这时,吉林通化的刘丛凤来了。她就是一个做孤独症的专门家,为了做孤独症她几乎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是这个地区做孤独症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认识了我国做孤独症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曾在四川外语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1993年3月创办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组织—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长至今。曾荣获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展望奖”,曾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今日英雄”。

她还是中国“心盟”网络组织的发起者,作为全国最早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先驱机构的创办人。

有报道说:20多年前,当4岁的儿子被确诊患上孤独症时,田惠萍几近崩溃。这种病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凯纳才提出这一概念并确定下来。由于儿子是中国第一批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连她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无法再跟正常人一样去上幼儿园,更不可能达到学龄后去读小学了。“不仅是孩子,作为母亲,我也将跟孤独症长期共处了。”

1993年,田惠萍从重庆来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计,孤独症在中国儿童中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八到九。而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估算,我国有10万精神残疾儿童,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内的孤独症患者,国内达数百万之多。

孤独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医学上并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通过专业性训练有些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疾病将伴随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一生。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社会服务NGO。由于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压力和技术压力。后者突出表现在怎样提供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优质服务,如何培训教师等方面。

2005年,在德国米索尔基金会的资助下,通过一系列行业培训活动,由星星雨发起成立了“心盟”孤独症网络。田惠萍说,心盟的使命就是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建设和权益倡导提高成员的服务能力。目前,其成员近60家,遍布全国各地。两年来,已组织过11次能力建设培训,6次教师培训,组团赴德国访问1次,资助4家机构完成战略规划。

田惠萍是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患病的儿子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完全有意义的转变,“走向了一条更有价值的路。”现在,田惠萍的孩子每周一到周五在一家成人智障专业机构接受训练,“虽然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症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来到了通化。她要为通化市的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孤独症工作者尽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伙伴吴良生,冒着风雪,一场一场地报告,一地一地地辅导,匠心独运,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精诚所至,让通化人很感动

作为当地孤独症爱心协会的名誉会长我有机会和她有了较多的接触。论起来,她稍稍大我一点,但看起来她更显年轻一些。她是一个一见面就能给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个听着十分骇人但一接触就能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有经历能够看轻一切的人,是一个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人,是一个啥都想知道、都想尝试的人。它特别的爱说能说。在我主持的座谈会,她自己就能说上几小时。

那些天,她在通化电台逗留的时间最长,参加通化电台组织的媒体座谈会,做客安琪的《百姓说事》直播间,接受通化电台名牌栏目王燕的《百姓访谈》。我们之间的交谈广泛而有成效。她对通化的文化历史饶有兴趣,她对通化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爱。

临别我给她总结了六个“不”,这就是——

不辞辛苦、不避风寒、不知疲倦;

不耻下问、不辱使命、不畏艰险。

六个“不”远远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风格、风范,但通化做孤独症的朋友都愿意记住这六个“不”,因为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个写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个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