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论语读后感要运用其中的一张(通用20篇)

《论语》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论语读后感要运用其中的一张,方便大家学习。

浏览

3509

作文

121

《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理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书籍是文化的记载,在我看来,《论语》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备受诗人推崇,而孔子也被历代帝王尊为衍圣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喜爱《论语》,孔子言简意赅,却蕴含了许多君子品质与精神。

诚实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说,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我们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决不能欺瞒他人,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满是谎言,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起初有心与你交友,真心对你,而你却谎言相待,到了最后,那人也会鄙夷于你,不屑于你,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诚实守信,会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谨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遗憾,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同时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谦逊好学是君子之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为人若是能够谦逊好学,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学习不仅要从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以人为鉴,我们应当学习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喜爱《论语》,其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感慨而发。可以说,《论语》一书便蕴含了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做人,当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生读后感“论语”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论语》读后感学习心得1000字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其实,他的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会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在于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论语》读后感900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论语》,让我进一步了解孔子。

在读《论语》中,令我体会最深的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养。这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以及如何处事待人。

孔子在学习方面的很多言论给我很多启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思考与学习应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导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应做到“学而不厌”。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令我敬佩。

学海无涯,只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为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做到“敏而好学”。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下,我们还要做到时常积累点滴零碎知识,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上,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才能积少成多,最后拥有庞大的实力,摘到成功的圣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孝。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观其意;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学着替父母分忧,尽全力做到令父母满意。

孔子在待人处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习礼乐才有意义。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张,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了众多人的钦佩,但他仍是有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主张”仁“的学说。我想,这也许就是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之一吧!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论语高中读后感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论语》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论语》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学期,李老师让我们诵读《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国学经典。里面蕴涵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学习方法,字字句句都让我受益匪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句。

前一句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后一句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

这两句至理名言出自孔子之口,细细品味,我感同身受。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每天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虚心请教,将来都可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比如,就我们班级吧,全班有七十多名学生,有的是数学天才,有的是足球小将,有的是小画家,还有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多向我身边的这些同学学习,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感谢《论语》教育了我,助我成长。我会一直诵读《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论语的读后感作文300字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让我们抄十则则《论语》,并且让同学绐我们讲意思,再提单个字的意思。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两个句子是,子曰:“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教诲仲由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子的你才是最聪明的。我非常喜欢孔子说的这句话,学习在于自己,而不是给老师学的,不懂装懂才是最笨的学生,这样你就是一个不 诚实的孩子。还有一句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小时候学过的知识你还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时,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 句话我也有深的感悟,如果你以前学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在去看时以前的书你又能发现新的知识,那你就可以给学习较差的人当小老师了。

孔子和徒弟曾子写的十 则论语都是关于学习的,这十则里的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改进、去努力。如果你学习了,你将成为像孔子一样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让我直面自己,摒弃坏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会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点也不懂的状况。可是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装自己已经很懂了,可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不耻下问,或恭敬地向老师询问才是智慧的体现呀,所以在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话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够举一而反三。

论语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这件事,论语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更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得到益处,把学习当做爱好去做,学习的效率更能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学学着,专心多问多思考,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能沉浸在其中。

当然论语最重要的还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其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泽于人的宽容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进取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昂扬志气,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品质都被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品质,营造出一个大同的社会,论语无疑是一个权威的指导。

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论语文人墨客们需要他给予治国的指导,武将们也需要他洗涤内心的力气,而我们更需要将他细细研读,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会给予我们最积极的建议,让我们在社会中有所一代论语之光将第三10而至,万事生生不息,论语是我国文化历史遗产的一个瑰宝,也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值得品鉴的一本书。论语影响了我,我从以前的,不懂装懂,到不懂就问,我认为我已经明白了这道理,自身的聪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质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老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非常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国学经典书籍: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论语高二读后感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这本书流传至今,历经了2000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历经两千多年的书,想必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吧,要不然它也不会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开书,开始细细的品味了。

我看见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短处,反之,每个人也都有长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进一步。

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级时,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写的字蛮漂亮的,我十分羡慕,就有时候会去练练字,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渐渐淡忘了,后来索性就不练了。

直到六年级下册时,我才又下定决心练字了,因为虽然不算特别难看,可是有时候考试时会因为写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开始把字形矫正过来,可是写那些字的时候特别费力,常常写了一会儿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当这时候,就会想起别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励自己,渐渐地,渐渐地,我写的时候就越来越顺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论语的读后感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学期,我们背了一本国学金典名叫:论语。俗话说,背一本论语,管理天下都用不完。当然,我虽然只背了半本,但却让我受益深浅。

给印象很深的是这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中情谊,而小人看重利益。人不能总是看中利益,友情比利益更加重要,利益只为了自己,而 友情却可以和大家分享。

当然,这一句的道理也很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说话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要用自己的言语误伤了别人, 行动快捷对自己的好处也很多。

然而,还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做自省,反省自己,不让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

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意思是 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所以做事之前也要为别人找想。

这就是在我背论语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的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2858 字

+ 加入清单

这段话里面的很多句子后世经常被引用,有的甚至化为了成语。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只是经过2500年的演化,部分句子的意思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感觉现在人们引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候,这个“寡”就是被理解为物质“贫乏”、“贫穷”,它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不均就会不安”。而我理解孔子这里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意思是只要能做到财富比较均衡,不贫富悬殊,国人就能拧成一股绳,即使国家人口不多,对外也能形成力量;还有就是孔子认为只要能人们能各自恪守纲常秩序,国家即使物质贫乏一点,也不会有致命的威胁。

于是我在这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孔子是认识到了财富均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的,而且其价值取向明显也是倾向于均衡。但是在后来的中华帝国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崇尚儒家思想的统治者执行的都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经济制度。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行的是“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其效果就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当然就是贫富悬殊,远离了均衡状态,共同体失去了凝聚力,国民一盘散沙。

为什么造成这种实际执行的政策与其理念的背离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大一统的中国周边几乎没有可与匹敌的对手,这就导致了中国历代精英的“任性”,而且他们的”任性“可以在100年乃至300年的时间里不需要承担后果。所以我甚至认为,清末西方列强打进来的时候中国一盘散沙,这个状态恰恰不是因为中国的落后,而是因为中国的优越——因为当时中国生存状态的优越。庄子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认为“一盘散沙”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相当于“相忘于江湖”——而欧洲在中国那么大的一块地盘上,小国林立且打成一锅粥,他们那些国家的人肯定也想过“相忘于江湖”的生活,但是做不到啊。

我同样认为,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前的印第安人也处于一种“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状态。为什么印第安人后来基本被灭绝了,而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沉沦之后又昂然崛起了呢?我以为原因有二。其一是印第安人比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更好,更加“相忘于江湖”;其二是中华民族经历过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祖先遗留的大争之世的武器可以帮助子孙脱离死亡之地。这些武器虽然遗忘在库房里2000多年不用,甚至已经生锈了,但最终还是被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上下求索、翻箱倒柜的找了出来。所以老师您说即使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他们也能建立一个新中国,我认为乃是深刻之论。何新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正是由于有了毛泽东,中国才仍然是中国。也正是由于创生了毛泽东,中华文明才再一次向世界最雄辩地证实了它的智慧、辉煌、它的魅力与永恒的生命力!”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是因为它与中华文化是契合的。

到了毛泽东就更有意思了。他真正实施了平等、均衡的理念,从而把中国打造成了一个“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万里营”的凝聚力极强的国家。但是这种生存状态反过来说就是“相濡以沫”的状态,并不是那么舒适的(如“斗私批修”并不只是针对官僚阶层,而是针对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灵魂开战啊!)。但是随着“相濡以沫”的中国人民取得国家建设的一个个伟大成就,随着国力的强大,事情就一步步的往相反的方向转化。因为这个过程中,在国家财富不断增长、国防日趋巩固的同时,国内精英阶层也在壮大(如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实现,会产生多少管理精英和技术精英啊!)更要命的是全体人民的“相濡以沫”之心也在消退,而越到后来精英阶层越有足够的财富引诱人民放弃自己的核心权利。于是,一切都无可挽回的向“相忘于江湖”的方向转化了。于是,毛泽东从凝聚中国人“相濡以沫”搞建设的伟大领袖一下子变成了阻碍精英们(还包括被引诱和蒙蔽的人民)奔向“相忘于江湖”美妙生存状态的恶魔——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就这样铸成了。然而,毛泽东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政治家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伟大的辩证法大师,他洞悉了这一切,并在他的垂暮之年发动“文革”这样亘古未有的运动试图遏制这种转变。

有人说文革失败了。但在我看来,文革并没有失败。说文革失败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只是盯住了1976年的军事政变。但是如果我们站得更高一些,在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去考察,就会认识到文革并没有失败。其实就是毛泽东本人也不认为文革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也认为文革只是“演习“。因此我认为,文革只是在当时既定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为人性的善与恶的大对决拉开了序幕。1976年的政变就是资产阶级的战略突袭,同时相应的也开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退却阶段。而毛泽东发动的文革(以及之前的土地革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革命及经济和国防建设成果)为日后无产阶级的战略退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无产阶级如抗战时期的中国抵抗力量一样,没有被彻底消灭(毕竟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正式改旗易帜,因此就不能说已经被彻底消灭了),能够以空间换时间,节节后退,逐次抵抗,不断的熬时间:熬到苏联解体、熬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熬到薄熙来被打入大牢,熬到习近平上台主政,最终熬到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我看来,这场大对决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有两个标志:在国际层面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1840年以后中国所有的重大事件都不再自外于世界,而是都与国际大环境紧密相关),在国内层面就是薄熙来被打入大牢以及几乎同时发生的习近平上台主政。毛泽东开拓的回旋空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新自由主义的全部恶果(亦即人性之恶泛滥的恶果)在中国演了一个遍,中国还能保持大体的稳定。这就为人性善的回归赢得了时间,也积蓄了力量。而且文革还有一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是它为人民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储备,而且也在亿万人民心中埋下了善因萌发的种子。

还有如“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意思是既然把远方的人们招来了,政府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安心的居住下来。但是现在的意思变成了“既然到了那个地方,就要随遇而安,就要把心安顿下来”。

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我觉得儒家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喜欢把文武这两手对立起来。其实没有武备作为后盾的文德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定要生硬的将二者割裂开来,在我看来,要么是出于愚蠢,要么是因为虚伪。

后来的成语“祸起萧墙”应该就是从“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演化而来的吧?这说明了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内部利益关系摆平、理顺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不可能从外部被征服,只可能因内乱被摧毁。苏联殷鉴不远。

至于冉有说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姑且不说季氏这样想的对错,但是后世那些最厉害的皇帝很多不仅是这样想,而且是这样做的。如汉武帝的击匈奴,唐太宗的征高丽,明太祖的诛戮功臣、康熙皇帝的削藩等等。还有,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不是也是有这样的考虑呢?

论语的上面这段话我记得中学时是学过的,其内涵、容量确实是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论语的读后感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好需要养成三个好习惯——不懂就要问;勤奋;其次就是有一个能使自己努力,有带动性的座右铭。

座右铭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座右铭可使人一生受益非浅,可使人终身奋发向上,我非常喜欢我的座右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而时常温习,不也快乐 么?孔子说的多好呀,不足十个字的反问句,却详细的说了要如何学习。

实际上我的座右铭出自的书——《论语》里面还有很多的名言,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影响了千万人。举一个事实: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地 方就是孔子的故乡。

让我们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铭上,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自从我读了《论语》,知道了这句话,使用它当我的座右铭后,我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从而养成了良好 的复习习惯,因此今年我的成绩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论语》中找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当你的座右铭。只要你用心去读,座右铭就会发出“神奇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论语》读后感优秀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一、《论语》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词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

二、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句型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特别是英语……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翠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三、思,然后明目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海口说我知道一个半元音字母,结果我姐姐不信,偏让我说出来,哎,这下可闹笑了笑话。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思考,然后明确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读《论语》,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已读懂《论语》,但我从中悟出了很多知识、启迪,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一点一滴的通透其心灵,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论语》读后感学习心得1000字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论语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后,我除了学习了一篇课文外,我还有了许多心得体会。:一种是教怎么做人,另一种则是教我们怎样学习。

论做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真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虽然吃粗粮,喝冷水,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但他却乐在其中。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贪求那么多的物质享受,精神与学习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事物。读完这句话,我也不由得联想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买许多名牌衣服,却不知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到最后,仍是一事无成。这句话让我明白,不能贪求名利,要做一个安贫乐道之人。

论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学会学思结合。这句话让我感到颇为熟悉,让我想起小学老师也经常这样说。想了一会,才不由得感叹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适用。这句话让我明白,要学思结合,光学不思或光思不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论语》,我有许多的心得体会,同时也感叹于孔子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没有他,也就没有“温故知新”,没有“不耻下问”,没有“诲人不倦”,没有“后生可畏”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成语。学习《论语》给我带来了很多,在现实生活,我也要学以致用,努力做一个爱学、乐友、有修养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