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东坡纪念馆导游词【最新20篇】

“九一八”历史纪念馆,记录着历史发生过的一切荣与辱,令人感慨万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955

作文

497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进入(1)号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地上的块块大石头上刻着日本鬼子

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

我们先到了最高的一层,是露天的,上面铺满鹅卵石,石碑上告诉我们,大片大片的鹅卵石象征着白骨累累,鹅卵石上有位老人的雕像,她张开手臂,前面有三棵枯树,场面十分凄凉。

顺着台阶走下去,,我和涛涛哥哥看后,心中一阵猛痛。下面还有现在还在世的南京大屠杀的证人的脚印。

随后,我们又来到“万人坑”,一进去,我就一颤抖,捂住眼睛,因为被厚玻璃隔着的是死去的同胞的尸骨!遗骸相互叠压,姿态扭曲变形,这些可恨的日本鬼子,杀了人还不够,还要把钉子钉入儿童的身体!看着这些尸骨,我仿佛看到了日本鬼子的武器刺入南京同胞的身体,他们含恨死去的情景。这时候,我眼里湿润了,胸口像被堵住了一样,心跳骤然加快……

出了馆,我的心跳才正常,眼里的泪水也干了,同时望着飘着小雨的天空,苍天仿佛也在为死去的同胞落泪。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长大后,我们不能忘记从前中国所受的屈辱,要更加奋发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一只高30米的和平大钟,钟后有一堵墙,墙上刻着一个大大的“300000”,告诉我们这一次南京大屠杀一共死了30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游苏东坡纪念馆作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是杭州第一贤父母官,5月4日,我就去了苏东坡纪念馆增长增长关于苏东坡的知识。

一进纪念馆,满柜的作品挤满了我的眼球,柜台上不仅摆出了他的作品,还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去国苏东坡纪念馆的人一定知道,那里琳琅满目的作品可全都是苏东坡的。谁看了,都会叫好的。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我有了一个很大的发现,就是苏东坡的诗,大多数都是描写西湖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

看完他的作品,我们又接着往里看了。里面介绍了他的生平: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打击并没使他沉沦,他芒衣布鞋,躬耕荒野,筑房治屋,出没于荒郊阡陌,泛舟于月夜冷湖,纵情山水,放浪不羁。才高八斗、胸藏万卷的苏轼笑傲山水、寄情自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旷达,显示的是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人生境界。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算是更深入的了解了苏东坡,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去增长知识。

[游苏东坡纪念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月14日,我参观了妇孺皆知,远近闻名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刚到门口的走廊,几座石像矗立在我们的面前:有无家可归的孩子;有鲜血淋淋的妇女;也有存在着生命危险而年迈的老人……这些老百姓们为什么会流离失所,显得那么可怜而无助,这到切都是侵华日军造成的,他们犹如野兽般可恶、无耻!

进入广场内,映入眼帘的是两颗用黑色大理石筑成的“大石头“,让人心里无比沉重!往里走,就见到了”和平大钟“,钟上的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似乎在召唤人们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接下来,就会看到一个大石碑,石碑上的几个数字鲜艳夺目、苍劲有力。最引人注目的几个字是遇难者300000!这是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难民的数量。广场的许多石牌也刻着300000这个数字,表示了我们对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以及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沉重的哀悼!石碑旁,有一个十字架,架上刻着:1937.12.13——1938.1。这组数字体现同了南京大屠杀竟长达6个星期!进入馆内,便见到了侵华日军大屠杀的见证:万人坑!坑内的那些白花花的骨头,横七竖八地露出来。那些骨头,有的短又小,一看就是儿童及婴儿的。体现了日军的狠毒、残忍。向前走,就来到了图文并茂的资料区,充分展现了日本人用烧、杀、抢、溺、毒等不计其数的恶毒方法来屠杀我们中国人!橱窗内,展示着日军当时屠杀我们的手榴弹,枪支等许多战器!墙上的电视播放着约翰•拉贝先生在当时拍下的珍贵录像,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往里走,每隔12秒就会听到一声滴水声,同时,墙上无数个头像中的一个就会亮起,随后又熄灭!这样循环往复,是表示在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12秒”,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数字啊!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让我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作文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两点二十五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莱芜战役纪念馆参观。来到门口,妈妈、爸爸把身份证给阿姨,阿姨把身份证放在机子上,发出了“叮”的一声,又把身份证还给了爸爸、妈妈,还给了我两张票。

我们就进去了。走进大厅,上面有三个人的雕塑:第一个叫陈毅,第二个叫粟裕,第三个叫谭震林。再往前走,我从玻璃窗里看到了枪、炮、弹药、刺刀、地雷……过去部队使用过的担架和行军床,都已经破破烂烂。有的打过补丁,还有的连补丁都破了。这时一位士兵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有许多问题想问他,可跑过去一看,发现是用泡沫做的。我说:“哇!好逼真呀!”妈妈看着我微微的笑了。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流血、牺牲,物质上的破坏,生产能力的倒退。经过惨烈的战争,最后获得了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杨靖宇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伯伯一家带着我和爸爸到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参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走近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泽民主席的亲笔题词——“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走进大门,杨靖宇将军那威武的石雕像未然屹立在院子中央。雕像下面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大理石底座,上面写着“杨靖宇将军,1905——1940”的字样。

我们走进雕像南边的展厅,进入一个光线昏暗的小房间。里面放着一个杨靖宇将军的模拟头像,身子被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覆盖着,周围放满了一束束鲜花。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可是,哥哥却大叫一声“鬼”!吓得我魂飞魄散!

我们来到展厅里。里面陈列着照片、地图、信件、油画等90多件展品,墙上还有介绍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的文字。从这段文字里,我知道了杨靖宇是一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他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孤身奋战,饿了就吃草根、树皮、棉絮等,坚持与敌人战斗,直到壮烈牺牲。

看到这些,我不禁赞叹道:“将军,您真了不起!您是驻马店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展厅里,我终于看到了将军吃过的“食物”——草根、棉絮、树皮。我惊得目瞪口呆,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把这些难以下咽的东西吞下去。这时,一股敬佩之情涌上来,我真想和将军一起拿起刀枪到战场上杀个痛快。

······

出了纪念馆,我感觉外面的景色变得更美了——松柏苍翠欲滴,花儿竞相开放,院子里芳草如茵······

回到家里,一种莫名其妙的滋味使我不得不沉思下来:是啊,将军,您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您为国家做出了多少奉献啊!您的英雄事迹使我非常敬佩,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的人生多么短暂,只要你活着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再平凡再短暂的人生也是最灿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郭永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

抚今追昔 珍贵展品讲述动人故事

一进入陈列馆,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态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忘九霄不愧中华英魂。”两侧柱子上的嵌名对联,取自四川绵阳29基地,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题字的“永怀亭”上,这也是对郭永怀辉煌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陈列馆中,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展现着郭永怀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令观者心生景仰。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动身返回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1960年,我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队伍。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正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时首要任务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五十多岁的郭永怀和科研人员一起,粗茶淡饭,同甘共苦,他们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风餐露宿。

在展馆内模拟的核爆区,只见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出现在遥远的罗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个巨大火球,惊天动地的响声震耳欲聋,轰隆隆地滚过天际,刹那间,冲击波的狂飙席卷了无边的戈壁滩。

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全体测试人员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广大科研人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新中国原子弹的第一声爆响。而此时,郭永怀却因劳累过度瘫软在试验场,被工作人员架到了临时帐篷里。

随后,郭永怀又陆续参与了氢弹研制和“东方红”人造卫星的设计。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一个重要线索,连夜乘机赶往北京汇报。不幸飞机失事,壮烈殉国。

找到遗体时,在场每个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人们赫然发现一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块破损的怀表复制品,一份旧得发黄的信件……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将历史的记忆镌刻成为永恒,点燃了爱国热情。

观者或伫立凝视,或埋头沉思,或侧耳倾听,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当年的烽火岁月。“在这里能切身感受我国国防事业开拓者筚路蓝缕的艰辛,真实感受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优秀品格。”荣成党员干部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清明节前的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到位于子牙河畔的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忆革命先烈,树少年壮志"为主题的扫墓活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纪念塔,雄壮伟岸!

这次活动由三位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主持.当低沉的哀乐响起,全体师生低头默哀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无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继.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我们在广场上还看到了大炮,飞机和坦克.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有时间我一定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再来这里参观学习受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当想起这句饱含深情的名句,我便想起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

下车后,随着长龙般的队伍进入馆内,眼前是一座周总理的铜像,铜像下方四周是五彩缤纷的花朵。顺着大道往前行,两行松树为我们遮去了火辣辣的阳光,来到目的地,我们见到四根柱子撑起的锥形建筑物,屋顶是人字形的,中间刻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周恩来记念馆,在阳光下更显耀眼。我们乘电梯来到观景台从高处俯视,景色尽收眼底。纪念馆三面环湖,湖水时不时泛起阵阵涟漪,湖的四周被松树包围着,湖边柳枝随风摇曳。

副馆又称陈列馆,有四个展厅,以文字、图片、录像、实物等形式展示了周总理从少年到老年的辉煌一生,这里还陈列了周总理用过的珍贵文物。虽然周总理已经去世,但他那光辉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周总理以这句话为座右铭,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榜样。

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背负重任,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让我们把周总理的精神传递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苏东坡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增长见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着名的名人读书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眼中的苏东坡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就读苏轼的诗篇,但自以为了解还是甚少。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还是觉得很不了解,人无完人,但所有材料都一致指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得让人产生敬意,直至有些畏惧。我固然可以用很多很多华而不实的词来装扮他,使人更不理解他,但这是很没有意义的,在搜索了许久后,我决定读一读别人眼中的东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苏轼——一个人。

其实“苏轼”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总是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

他是一位诗人,终其一生,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诗。他的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变化,从豪放到婉约,再从婉约到豪放。但他终究,从他的本心来看,是一个率兴而为的人,比如我还不识几个字时就会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种波澜壮阔的豪情,显现出了苏轼的一种奇才,这并不代表他不努力,小时侯由于父亲苏洵的刻苦努力,使苏轼耳濡目染,只有二十一岁的他便考取了进士第二名,他本是应考得第一的。他的诗词与同一朝代的李清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尝不可以说此二人性格也是如此,苏轼牢记着忧郁不可以当饭吃,抑郁多了,会把自己逼疯的警句,成为宋朝,特别是后期,少有的乐天派。

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不禁感叹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混乱,黑暗。其实主要是王安石不停在变法惹的乱。看着这些尔虞我诈就足以让人头痛了,苏轼竟还写了一些反对新党的诗,结果很自然地就被找个借口捉进监狱了。后来又被不停地谪迁,来到了杭州。从此我对王安石感觉极坏。

不过人家毕竟是苏轼,被贬到哪就玩到哪。在杭州为官的时候,不但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土建造了“苏堤”,还经常泛舟西湖,享尽欣赏美景之乐。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开玩笑,先不断其真假。其中实有一例另人捧腹,摘录如下: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苏轼有时候开玩笑也会开得过头,也会刺到某些人的痛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真心钦佩他的,以至于他被谪迁到哪,哪里的官员百姓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很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高俅的关系。高俅是《水浒》里最大的反面角色,差不多有点“恶贯满盈”的意味了。而实际上是苏轼向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徽宗推荐的高俅,使得高俅平步青云,官升的非常快。且不说这对梁山起义有什么后果。后来苏轼去世后,高俅对苏轼的子孙可算是报恩了,这一点高俅做的还是不错的。苏轼是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可苏轼依然过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匆匆几行。似不可述尽我心中东坡形象,他既才华横溢,又很幽默,很豪放。更多的是他一种处世不惊的宽阔心胸。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还会用他微笑风趣的心看着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参观阳城孙文龙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3月4号,我有幸参观孙文龙纪念馆,在听取了他的一生的所做所为后感觉得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有益的事,被誉为太行山上的“焦裕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愿到农村去工作,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竭尽匹夫之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孙文龙同志无论做乡长,还是当县长,书记,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服务,群众给了他许多称谓:粪篓书记,蚕桑书记,养猪书记,棉花书记,苹果书记,他曾经说过“我们不要怕困难,不要向困难低头。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清福,不是要重复走旧路,不是要服从一切老朽的事务,而是要革命,要创新,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就是要干前人没干过的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树雄心,立壮志,才能有所作为”。他的话难道不正是我们今天的煤层气精神吗?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做支撑的话,也没有我们今天煤层气的美好景象!

我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共产党员,生产标兵,更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中央的决策上来,坚决拥护党的方针路线,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面对网络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深化精细化管理, 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作出更好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作文350字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湖北旅游。我们参观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我们来到首义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先生身穿长袍,面南而立。再往里走,是一幢西式的二层楼房,整幢房子都是棕红色的,又名“红楼”。步行入内,我们依次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会议室等古色古香的房屋。接着,我们看了革命壁画,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先烈们留下的一些战斗血衣,刀、枪、大炮等战斗武器。我们还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写的“博爱”、“天下为公”。再往里走,忽然我眼前一亮,那些战士们的腊像栩栩如生,有的扛着冲锋枪,有的推着大炮,跑在最前面的那位战士挥舞着大旗,张着大嘴仿佛在喊“冲啊……”战士们是多么的英勇啊!

时间过得真快,参观结束了。这次参观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更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坚决不让修建朱德同志纪念馆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1951年,朱德的家乡四川仪陇县准备修建朱德同志纪念馆。为此,仪陇县向川北区工委写了请示报告,川北区工委转报中央。朱德知道后坚决制止。他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不算啥子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得被打死的普通战士,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他要川北区工委转告县委:“纪念馆不要修。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个地方,不应该把他们迁走。那些土地要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发展生产。”他家乡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动。

1957年,朱德到云南昆明视察工作。云南省委考虑当时朱德已经70多岁了,要求接待办搞好朱德的伙食。但是,朱德一再要求不能超过伙食标准,希望饭做得清淡点。后来,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伙食大大低于规定标准,对接待人员进行了批评。接待人员就做了两次“燕窝煮鸽蛋”。第一次,朱德批评了工作人员,付费吃了。第二次,他生气了,严肃地批评了负责接待的同志,坚决不吃。在朱德的坚持下,他每天的伙食恢复到家常便饭,甚至是上一些野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和初冬的景象一样,当我们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关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肃穆、满眼的苍凉,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大家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突然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一切所谓华丽的辞藻在此刻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走进大屠杀纪念馆,大家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纪念馆虽不很大,但我却走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走出纪念馆的,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凝固,我们又似乎在那一瞬间走过春秋,走过寒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证,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自己不争气的话,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我们今天的幸福,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生命。先人们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安定和平的天地,作为一名受党和人民培养多年的基层党委书记,我们必须有一种为了地方的发展、父老乡亲的安居乐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祖国的富强昌盛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参观郭永怀纪念馆

全文共 7050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攻克“突破声障”的理论堡垒

1908年,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到三四十年代,飞机平均时速达到了三四百公里,人们正在为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而奋斗。这是航空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为了提高飞行速度,在技术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也就是说,当飞机以接近于声速的速度飞行时,阻力剧增,升力骤降,头重尾轻,舵面失灵,甚至机翼、机身发生强烈振动。因此,跨声速流是当时摆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人们形象地称这一难题为“声障”。

在理论上进行研究也有很大困难。一方面,在跨声速范围内,即使是薄翼和细长体,线性化理论不再适用,必须考虑非线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兼有亚声速与超声速区域的混合流动,必须发展混合型方程的理论,尤其是当来流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以后,会出现激波,所以,在流场中存在着未知的间断面,通过该间断面,物理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冯卡门领导下,有一批科学家聚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为攻克这个堡垒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其中,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郭永怀对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不仅在数学上有创见,即采用了渐近分析方法来克服超几何级数收敛缓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他与钱学森一起,在《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一文中提出了所谓“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回答了机翼上何时会出现激波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尽管人们当时凭直觉已经意识到激波的出现是气动特性改变的主要原因,但起初往往只注意下临界马赫数(即流场中第一次出现声速的飞行马赫数)这个参数。郭永怀的连续解说明,即使飞行速度超过了下临界马赫数,在理论上连续解依然可能存在,只有当飞行马赫数超过了上临界马赫数(即流场中第一次出现极限线的马赫数)时才会出现激波。这时等熵流动条件破环,流动出现分离与旋涡,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地改变流场与气动特性。所以,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赫数,而不是下临界马赫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郭永怀还进一步用稳定性理论解释实际临界马赫数会介于上下临界马赫数之间的原因,这也是对高性能气动外型的设计的先驱性工作。

郭永怀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回答了激波是怎样影响翼剖面气动特性的这个重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已有的简化模型只在速度型上逐步接近实际,但均未考虑粘性效应,所以至多给出定性结果。郭永怀用两种不同途径直接考虑了弱激波从平板边界层的反射,得到了平板上压力分布、流线曲率、分离点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包括层流与湍流边界层的情况。他的结论同里普曼的实验结果十分一致。这对于机翼上出现激波后,气动特性的变化的分析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展奇异摄动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流体力学中只有罕见的几个准确解,所以,寻求物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颇受青睐。摄动理论就是求物理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在应用摄动法时,所得到的解往往不是在整个区域中一致有效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奇异摄动理论应运而生,奇异摄动理论最常用的两个方法是匹配渐近展开法和变形坐标法。郭永怀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贡献。实际上,1904年,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是匹配方法的雏型,它来自物理上的直觉。后来经过包括郭永怀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这类方法系统化、数学化,直到范戴克提出匹配原理以后,才真正上升为比较完整的理论。郭永怀还推广了庞加莱的变形参数法和莱特希尔的变形坐标法,使它对于一阶方程即使是非线性的情况也适用。他还将边界层方法同变形坐标法结合起来,以消除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钱学森于1955年在《应用力学进展》的一文中将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在郭永怀的《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一文中,不仅克服了前缘奇异性的困难,给出了有限长度平板二阶阻力公式,使适用范围扩展到Re=15左右,而且准确地描述了平板前缘附近缓慢流动的流场特性。PLK方法在力学和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摄动理论成为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学科,郭永怀则是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十几位理论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不仅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而且是一代应用数学大师。将工程科学与数学紧密结合是他进行力学研究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

1、从事力学研究,选题必须有比较明确的(包括远期的)应用背景。力学研究既不能象纯粹数学那样只用演绎的方法进行工作,也不能局限于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必须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2、在大量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物理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既反映现象本质,又便于数学分析的简化力学模型。

3、采用一切现有的有效数学手段,将问题求解到尽可能彻底的地步,在必要时,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数学方法,以满足工程需要。

4、对分析结果进行物理解释,揭示规律,并同实验与现场观测作比较。

郭永怀的这种学术风格可以追溯到著名的德国哥廷根学派。高斯不仅是大数学家,而且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本世纪初,哥廷根大学应用力学系是数学家克莱因)创立的。普朗特在那里提出了边界层与升力线理论。普朗特的学生冯卡门将这种风格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而郭永怀凭着他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将这种结合提高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并给我国的力学界、应用数学界以深远的影响。

开拓我国的近代力学事业

50年代,由于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我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叶,由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和高速流动中电离现象的出现,磁流体这门新学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郭永怀抓住这一苗头,于1961年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郭永怀异常重视实验研究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为了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开展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搞实验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他说:“就象高能物理研究那样,我们不能搞昂贵的大型高能加速器,但可以用小型设备来观测宇宙线;我们搞气动力的,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他十年如一日,大抓这两项设备的建设。在他负责我国制导规划研究期间,他又亲自领导了电弧风洞、弹道靶和高温激波管的筹建工作。这些实验设备不仅为基础研究和国防任务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而且为国内建设同类设备提供了经验,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郭永怀一直是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不仅在筹建研究室、培养人才、建设实验设备、规划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许多具体课题的研究。他在高超声速讨论班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见解。他认为:当飞行马赫数超过5以后,介质的动能足以激发分子内部自由度,因此必须考虑振动松弛、离解与复合、电离与中和化学反应等效应的影响;在计算高超声速无粘流体绕钝体的流动时,最关心的是物面上的物理量,因此应当正确分析激波层中物面附近(而不是激波附近)物理量的数量级关系。1961年,他指出:对于钝体绕流,在一定条件下,后身流场中会产生“悬挂”激波。他还提出了小钝锥熵层分析方法,解释了压力过度膨胀和回升现象。他还为寻求确定激波形状的简易方法进行了探索。1964年,他提出云粒子侵蚀课题。日后的发展证明,云粒子侵蚀是实现全天候攻击与突防和反弹道导弹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此外,郭永怀还提出要研究电磁波和等离子体鞘套与尾迹中的流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辛勤培养科技人才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

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并兼任该院副院长。他在处理好力学所日常工作的同时,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研制核武器这项对我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业中。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郭永怀主要负责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

在原子弹理论探索阶段,郭永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当时在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什么样的引爆方式上存在不同意见,郭永怀通过比较两者的优劣,大力支持“争取高的,准备低的”的方针,即以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又如,在炸药爆轰波的理论计算上,郭永怀正确地提出用一维特征线法进行,解决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了使大家了解爆轰学,郭永怀还亲自讲授了爆炸力学。

在爆轰物理试验过程中,郭永怀经常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并协助开展试验。当时,为确定原子弹爆轰聚焦技术方案,争论是很热烈的。年轻的物理学家陈能宽提出了一个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却能少走弯路的聚焦方案。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郭永怀从力学角度反复估算,大胆支持采纳这个方案。为了配合爆轰试验,郭永怀还指导设计部人员进行不同试验元件的结构设计,使爆轰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郭永怀十分重视并经常在九院的会议上反复强调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指出要努力做好核武器的后期发展工作。在此后的进程中,他一直负责总体结构设计、外型设计以及环境模拟实验的指导与把关。他很早就安排了一系列与武器化有关的预研课题,包括结构设计、外型设计、飞行弹道、物理引信、环境试验项目与设备等。在弹体结构设计中,郭永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想,包括薄壳结构、通用核航弹等。它们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得以实施,对核武器的轻型化、实战化和系列化以及新原理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试验方面,郭永怀在建立我国核武器环境试验设备及分析研究上起了主导作用。他从技术人员的配备、课题的安排、试验项目的确定和试验设备的筹建等多方面入手,使我国有了一整套大型、精密、试验范围较广的设备,包括冲击、噪声、振动、过载、温湿度、霉菌、盐雾的组合试验设备和大型离心试验机等。他还亲自出马,找有关单位协商研制专门设备。

郭永怀的科研眼光长远,在他心中始终装着武器化阶段的长远计划。他提出动态环境试验要开展随机振动、高速冲击和噪声试验。为了提高核武器的适应性,他提出开展拓宽温度试验。九院当时分工不分家,郭永怀的注意力也常常超出力学领域之外。他特别关心“安全论证”课题的研究。“安全论证”就是研究当飞机投下核武器后,能否以及怎样安全躲过光辐射、冲击波的威胁。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郭永怀极力主张理论计算与模型空投试验结合进行。为此他还亲自过问并参与计算核航弹和氢弹空投过程中的飞行弹道、伞-弹弹道特性。在他的倡导下,经过严格的计算与分析,每次核试验飞机都安全返航。

郭永怀参加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以后又参加了核航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试验。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对核武器系列化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和设想;他指导进行了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研究、水洞试验以及调研工作;对研究发展潜地导弹也作出了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一等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回国后的短短12年时间里所做的工作之多令人叹服。他参与了我国小型地空导弹、氢氧发动机和反导导弹的研制;他翻译并出版了普朗特的名著《流体力学概论》,组织翻译了《爆炸力学》;他担任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个杂志的主编;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郭永怀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钦佩。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怀文集》和《郭永怀纪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东侧绿荫丛中为郭永怀树立了一尊汉白玉雕像。郭永怀的光辉形象将永存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参观鲁迅纪念馆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看了鲁迅的故事后,我想到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鲁迅不是和那些成功的人一样,他们的辉煌历程,不是用勤劳与汗水造就出来的吗?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就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吗?

去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收获真是不小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渡江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哥哥买了一辆新车,带我去滨湖游玩,首先我们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它的外形像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船,纪念碑又有点像金字塔,旁边的水里各种金鱼快活地游来游去。进馆后我和哥哥看了许多展品,都是战争时的文物,有子弹,公文包,背包,报纸,地图,我们还看到模仿真人的渡江战役的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活灵活现逼真极了,似乎正在讨论战役怎么进行。这里游人最多,大家合影留恋,灯光闪烁。

馆对面又是一座塔,中间有水,旁边围满了鲜花,游人摆出各种姿势照相,阳光下绿水边景色无限好。

我和哥哥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参观鲁迅纪念馆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的故土,

我渴望已久想了解探究的神秘地方。今天,我就要“拜访”这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游鲁迅故里,感受鲁迅当年生活场所。

第一个地点就是鲁迅纪念馆。门口有郭沫若写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走进门,便看见鲁迅坐在藤椅上的雕像,旁边写着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写过1000万字的书和信,站在他的那堵书墙前,爸爸给我拍照留念,

然后我们又来到一个说起鲁迅先生不得不提的重要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正中央,一张书桌的右下角刻着一个“早”字。这个“早”字,一直激励着鲁迅,“时时早,事事早”,使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参观了鲁迅故里,我终于了解了鲁迅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此次的“拜访”之旅,让我走近了鲁迅,读懂了鲁迅,更被鲁迅的精神所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石山距离市区45公里,主峰海拔467.4米。这里群峰巍峨,奇石嶙峋,林木葱郁,鸟类繁多,保留着原始山林特有的秀美风貌。

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闻名全国的马石山突围战中心地,是日军血腥屠杀胶东抗日军民的马石山惨案发生地,也是八路军“马石山十勇士”等英雄群体的诞生地。

73年前,马石山上战火硝烟弥漫,侵华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4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为掩护群众突围牺牲……

为缅怀革命先烈,更好地激励后人,近年来,我市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对原有的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修缮改陈,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于一体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包括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乳山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中心共“两馆一中心”。其中,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位于基地广场最前方,为基地的主馆。

十勇士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585平米,馆内分5个展示区域,分别展示胶东抗战简史、日寇制造马石山惨案的罪行、马石山十勇士及其他英雄群体舍生取义救民众的英雄事迹、军民血肉相连同生死的事迹和缅怀先烈内容。通过声、光、电的现代化技术和半景画的独特形式,将当年马石山突围战的场景真实再现,给参观者以深深地震撼。

“这是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字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主要介绍十勇士们为了人民利益,舍生忘死、英勇无畏、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自革命纪念广场拾级而上,耳边传来解说员饱含深情的声音。步入十勇士纪念馆,立刻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主题雕塑。山峦环绕之中,一座山峰,石垒层叠,十位勇士从岩石中幻化而出。三角形的构图象征着巍巍马石山,坚硬的岩石宛若大地刚毅的骨骼。英雄就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自信,也是他们以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今日的坦途。在整体构图之中,还有数支八路军小分队和群众向外突围,他们是和十勇士一样战斗在那个夜晚的,我胶东军区八路军战士。人民永远铭记的夜晚,1942年11月23日,就在这座马石山上,发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马石山十勇士”是胶东抗战英模的代表,是一座英雄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马石山惨案”是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刚放暑假,我就跟随着夏令营来“游江南”了。

我们坐的是动车,四五个小时就到南京了。一下火车,一阵幽香扑鼻而来,我们伴随着幽香,坐上大巴,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墙,导游说那是明朝皇帝修的,南京易守难攻,所以每个朝代一开始就占领南京,再向外开拓。

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列雕像:僧人为被炸弹炸死的小孩做祷告,一位母亲死于“恶魔”屠刀之下,她的孩子坐在一边放声大哭…。我们从入口进去,只见有很多像星星一样的石头铺在小路的两旁,我觉得这一个石头就代表了在日本鬼子侵略南京所杀害的老百姓中的一人,总共有30万个这样的小石头。进入纪念馆,一片黑暗,犹如置身在黑洞之中。我们是自由观看。我看到了日本人用飞机把中山门炸了一个大洞的照片;日本人当时侵略南京时使用的炮弹,手榴弹和步枪;日本人群杀我中国同胞的图片;日本人用火烧死我们的同胞;在冬天把我同胞的衣服扒掉后用水往他们的身上浇,活活把我同胞冻死。还有当时被炸死的我同胞的骨骸和当时日本人用老百姓的尸体做训练刺刀技术用的活靶子……。

怀着悲愤的心情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深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他们到处滥杀平民百姓,强暴妇女,丧尽天良,同时也感到国家弱小必被外强凌辱。

我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力,同学们,时不待我,我们要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早日强大而努力奋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记一次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又是一个春暖花开,刹那间,那么快又到了春游。朦朦胧胧的天气,好像朦胧的纱,盖在大地上,隐隐约约的看得见着生机蓬勃的春景……

背上书包,带着大好心情,我们来到了云居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怀着崇敬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踏上一截截楼梯,沿着楼梯上去,树丛里隐隐约约的隐藏着几朵纯洁的花,它是那样的美丽,一直开着,诉说着革命烈士英勇的献身,装点着烈士们为革命付出的精彩一生!再走上去,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不知为什么,听了这句话,它仿佛像一把刀,把这句话一笔一划的刻在我的心里,又宛如一阵清风,温柔的拂过我脸庞,是那么印象深刻,鼻子一酸,看着那短短的十七个字也朦胧了……

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只见一座高大的石碑立在我的眼前,下面写着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当这时,我想起革命烈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壮烈创举,对革命烈士的景仰又高了几分。

接着我们唱了国歌和队歌,在纪念碑前,我唱的格外认真,也格外严肃。然后是默哀3分钟,3分钟刚开始,广场上一片寂静,哪怕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我的脑子里闪过了千头万绪,有英雄们的英勇献身,有革命的辛苦和劳累,还有深深的遐想和自问: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他们英勇献身,我们做不到;他们勇敢奋战,我们做不到;他们为革命付出一生,我们也做不到。可是,想想吧,我们虚度了多少光阴,浪费了多少时间,让它流逝,却不能把握它做一些更有益的事,我们真的对吗?3分钟很快就到了,少先队员演讲和少先队辅导员演讲在我耳里都是轻轻的嗡嗡声,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是献小白花,我们是最后一个班,当队伍缓缓走上楼梯时,我看到了绿色的树丛里有着几抹显眼的白色,点缀着碧绿的草丛,格外明亮!我怀着庄重的心情摆上了自己的小白花,又让绿色中多了一丝妖媚的白,就像翡翠上的一颗明珠,虽不值一分钱,却包含了我们的深深情谊!接着我们还参观了博物馆和万松书院,但对比之前,犹如油墨画前的轻描淡写,印象也没那么深了。

也许这事,只有一首诗能表达我对革命烈士的情感,做得太多太多,但要求的却很少很少,一个人静静的死去,却不留下一点遗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