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贝多芬简介 - 开学吧

0

贝多芬的故事简介(精选19篇)

浏览

1147

作文

90

贝多芬简介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贝多芬勇气的故事

全文共 2205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故事讲的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事实上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贝多芬勇气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770年12月16日,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波恩,同往日一样开始了它一天的生活:选侯(有资格被选为德国皇帝的侯爵)的宫邸里乐团在举行演奏会;剧院里、贵族的沙龙里回荡着歌声;这是一座音乐空气十分浓重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人们,在圣诞节前夕,则各自为着生计奔波劳碌着。

就在这一天,城里一位姓贝多芬的宫廷歌手家里,一个男孩子降生了。孩子很健壮,放开嗓门哭叫,似乎在向人间宣告他的到来。孩子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喜悦,孩子的祖父路德维希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高兴地对儿子约翰说:“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吧。”

为孙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没有想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居然会征服欧洲,征服世界,列入了世界大音乐家的行列,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贝多芬的祖父原为比利时人(也有为荷兰人的一种说法),20岁时来到波恩,此后就定居下来。他做过宫廷乐团的歌手,晚年当了乐团的乐长。为人豪爽,有个性,他算是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贝多芬的父亲喜欢喝酒,每次喝醉回来便对妻子叫骂不休,弄得家里缺少和谐的气氛。贝多芬的母亲据说是出身名门,死了丈夫再嫁给约翰的。每天在贫穷与丈夫的折磨下,默默地操持家务,是个温和善良而又能干的女人。

毕竟是个音乐世家,也许是还有些遗传基因,刚刚呀呀学语的贝多芬就喜欢听琴。每当老祖父弹奏钢琴,他不哭也不闹,全神贯注地听,成了老路德维希的小“知音”。

好景不长,贝多芬刚刚过完3岁的生日,他的祖父因病逝世了,时为1773年12月24日。小贝多芬还不大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给他买吃的,给他弹琴,象往日那样疼爱他了。直到以后许多年,他提起祖父还是充满了崇敬,身边始终保留着他的一张照片。

祖父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约翰那点菲薄的薪金,尽管贝多芬的母亲拼命节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约翰也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30多岁的人,没有本事却能喝酒,越穷越喝,越喝越穷。有时他也想改变一下家庭经济的窘困,除了当宫廷乐师之外,去兼任家庭音乐教师来贴补家用。因为他的任性与酗酒,主顾们往往不敢用他。

贝多芬4岁那年,一天他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以少有的温和的声调对他说:“你今年4岁了,莫扎特象你这个年龄时就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今年才18岁已成为名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贝多芬怯生生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的态度很和善,已经使他很满足了。约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赌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他培养出一个神童到处演奏,钱就会源源而来。他把贝多芬当成了“摇钱树”。从此贝多芬被关在屋子里,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弹奏。约翰充当儿子的教师。他脾气暴躁又过于急于求成,每天规定的功课多得小贝多芬不能胜任,稍不如意则打骂呵责。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亲,也恨这架老式钢琴,多羡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伙伴们啊。

有一天小贝多芬趁父亲不在家,央求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回来就练琴。”

妈妈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满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嘱小贝多芬:“去玩一会儿吧,千万别让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妈妈。”小贝多芬飞也似地跑了出去,象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谁知他刚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发现了,约翰大发脾气,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来。小贝多芬吓坏了,求助地望着妈妈。妈妈鼓足了勇气劝丈夫说:“约翰,孩子还小啊,才4岁……”

“你懂什么!我是音乐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约翰既固执又蛮横。

小贝多芬被迫又坐在钢琴前,眼泪一滴滴洒落在琴键上。

邻居们也看不下去,有时也当面劝约翰别这样对待孩子。他听也不听。一次半夜喝醉了回来,竟从床上把贝多芬喊起来练琴。

这种残酷的练琴,没有使贝多芬对音乐产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实属幸运,这也许是贝多芬的个性独特之处。

贝多芬8岁那年,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他在科隆音乐学校大厅,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标价每人1块金币。为了增加票房价值,调动听众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广告上把贝多芬说成6岁,以达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报纸上赫然刊登着“6岁儿童音乐演奏会”的消息。这次演奏还算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带着贝多芬四处旅行演出。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伙伴,没有童年的欢乐。他是孤独的。他时常偷偷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们在追逐戏嬉,小贝多芬多想跟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啊,跳啊。环境使他过早地成熟。一个10岁的孩子,坐在莱茵河边,对着缓缓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长大以后,这种沉思竟成了习惯。一生中他能够忍耐着寂寞、孤独,也许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础。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他撒娇弄乖的家庭条件,他只有从音乐里去寻求安慰。他爱莱茵河岸边的绿野、树上的鸟鸣、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些都能使他忘掉忧愁,得到慈父般的抚爱。

莱茵河庄严地流着,它给了贝多芬以音乐的天赋,也给了他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贝多芬的励志故事:坚持自我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成为大师之后,坚持自己勇于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在许多人都被贝多芬的曲子征服的同时,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他所创作的曲子,自然也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创作精神。一些守旧的同行或外行开始攻击贝多芬。

"贝多芬的曲子简直让人莫名其妙,他所表现的都是深奥难懂的东西,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有人这样说。

"贝多芬的曲子,太矫揉造作了,一点也不自然,旋律别扭,歌唱者很难跟上这样的调子。"也有人这样说。

对于这些攻击,他写信给一家音乐杂志说:"请你们的评论员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你们的言论可能会有严重的误导作用。一些有前途的年轻音乐家可能会被你们吓倒,因而改变他们的艺术方向,至于我,我并不认为自己完美而不应受到任何评论,只是你们的评论实在是外行话。因此我要说你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音乐。"

他丝毫不被外界的非议和攻击所吓倒,一直沿着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方向前进,终于登上巅峰,取得巨大成功。

思想家不需要旁人的赞赏或喝彩,只要他为自己鼓掌--这是不可缺少的--信心。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贝多芬与音乐的故事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音乐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嘀”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呀,怎么往地板上倒水!” 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看漏下的水,答道:

“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 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去提醒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对这水纳闷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贝多芬8岁那年,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他在科隆音乐学校大厅,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标价每人1块金币。为了增加票房价值,调动听众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广告上把贝多芬说成6岁,以达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报纸上赫然刊登着"6岁儿童音乐演奏会"的消息。这次演奏还算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带着贝多芬四处旅行演出。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贝多芬弹钢琴的故事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

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音乐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长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服务员喊来说:

"算账。多少钱?"

服务员先是一愣,接着扑的一声笑了,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呢,怎么就要付钱呢!"

1812年,德国文艺界的两位巨人贝多芬和欧德在波希米亚人的浴场相遇。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现在第一次见面,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和诗才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当他们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从他们身边走过。贝多芬从来就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因此,当太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向他点头招呼时,贝多芬却把头一昂,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把帽子脱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这时,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辞皇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了以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个庸俗的人。"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贝多芬的故事之欣然忘食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不! 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贝多芬坚韧顽强的故事:耳聋的痛苦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由此他变得孤僻,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贝多芬一度绝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对贝多芬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强烈愿望。他发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贝多芬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都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他只能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无论他走在哪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随着耳聋的恶化,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还是想抱有解释的权利,他要求自己指挥管弦乐队来倾心发挥乐队所能达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挥姿势独特,以至演奏乐师们要特别留意他的拍点。贝多芬脸上的表情,充满了对自己所创作音乐的自信,他从不放过诠释每一小节的机会。

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乐活动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在指挥演奏中由于听觉受限常常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贝多芬在指挥着名的《第九交响乐》时所发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响乐》初演时,他跟实际担任指挥的温劳夫并肩站着,偶尔做指挥动作,他面前的谱架上放着总谱,看上去好像他随着乐曲的进行来阅读谱子。而实际上,他是在随着弦乐器的弓法来猜测乐曲的进度的,他什么也听不见。待到他指挥的时候,就像中了魔一样,一会儿高举双手,一会儿俯身,好像独自一人演奏所有的乐器,也好像一人充当合唱团的全体歌手。他的指挥形象显得有点神经质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因此,无论是乐师还是合唱团的歌手甚至听众,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当然,乐队的全体人员仍然按照温劳夫的指挥来演奏。当每一乐章演奏结束时,站在温劳夫旁边的贝多芬,都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而忽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仍然忘我地背对观众呆站在那儿,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观众致谢。

当《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合唱完毕后,整个剧场都欢腾起来,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当听众第五次鼓掌喝彩时,维持秩序的警察则大喊安静。因为按照规定,皇族成员出场时用三次鼓掌礼,而演员与歌唱家出场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观众竟向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贝多芬由于面向乐队,竟然对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无所知,呆然的背对观众站着。站在前排目睹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独唱演员急忙拉着他的手,转动他的肩膀,让他面对热情的听众,贝多芬赶忙惊讶地向听众敬礼,以示感谢。

《第九交响曲》的初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的纯收入与听众狂热的激动情绪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钱额,入不敷出。贝多芬非常失望,变得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创作中寻求着安慰。

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故事贝多芬的成长故事

全文共 2075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乐圣"贝多芬成名后,许多贵族拼命地想结识他。但是贝多芬性格倔强,对那些依仗权势的贵族格外鄙视。

一次,贝多芬应一位亲王的邀请,参加一场音乐会,并将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在亲王的庄园里举行。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并且下着倾盆大雨。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起著名的《月光曲》。沉静幽雅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这时,有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声音越来越大。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声音的干扰,他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道:"我绝不能为这些蠢猪们演奏!"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干涉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却大声训斥贝多芬,以亲王的威势欺压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对亲王说:"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凭借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 只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贝多芬的故事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贝多芬的故事6: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着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着《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贝多芬月光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秋天,贝多芬像往常一样外出演出,他来到了一个位于莱茵河畔的小镇上。也如往常一样,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悠然地散步着。

夜晚宁静优美,边走边思。这时,忽然听到有钢琴弹奏声隐隐约约传来,这曲子是他的作品。从琴声中可以听出,演奏者虽然技巧还不够熟练,但情感真挚,似乎想通过琴声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尽力表现。

贝多芬自然顺着琴声走了去,停到了一间农舍前,正在此时,琴声戛然而止,屋里传出了话语。

女孩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呀,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但总是记不住,要是能听贝多芬亲自弹一遍该多好呀!”一个男人的声音,“是啊,要是音乐会的门票便宜点该多好啊”女孩安慰说,“先生别难过了,我也就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完后秒懂,推开房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这样不打招呼就进去真的好吗?只见茅屋里点了一支蜡烛,昏暗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放着一架古老的钢琴,一位年轻俊美的女孩坐在琴前,她衣衫褴褛、身形消瘦,但面庞清秀。这女孩似乎听见了有人进来,便警觉地转头,贝多芬看到女孩的神情,忽地惊讶,因为她双目失了。

皮鞋匠,从穿着上来看这个进来的人不像是坏人,(咳,他家也没啥可偷的可抢的)便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乎?”贝多芬说:“不,我是给这位女孩弹琴的。”

女孩听到这话,吃惊地连忙起身,把琴凳让给贝多芬。贝多芬坐在琴前,从容地弹起了刚才女孩弹的那首曲子,女孩听得入了神,一曲终了,她激动地说:“您弹的真好啊!您是?难道是贝多芬先生吗?”贝多芬并没有正面回答,“你喜欢听吗?喜欢的话我再弹一曲。”

这时窗外刮进来一股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过窗子照进了房间,好像一切都披上了银纱,格外美丽。贝多芬凝望着站在他旁边的穷苦兄妹俩思绪万千,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一首宁静优美的乐曲,美妙的旋律犹如涓涓细流缓缓而出。

兄妹俩人静静地听着,仿佛面朝大海,明月初升。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薄的云层照耀下来,顿时海面上起了大风,卷起了大浪。

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拍向岸边……

兄妹俩听着醉了,彼此凝望,此时皮鞋匠看到妹妹被月光照耀的面庞,显得格外美丽。此人此物此景,如同梦中。当他们清醒过来才发现贝多芬早已悄然离开,而刚刚弹奏的那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发挥之作。贝多芬急忙回到旅店,花了一夜把刚才弹奏的曲子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传世名曲——《月光奏鸣曲》。直到现在,不论是谁,当再次奏响、听到这首《月光》,都能联想到美丽的月色,及这动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贝多芬的成就故事

全文共 2257 字

+ 加入清单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

命运的发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

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年才告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贝多芬耳聋之后的故事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竟然没有被压灭。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忘返的时候,他的健康被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摧折了。更为痛心的是,二、三十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变聋了。耳朵对音乐家,该是何等的重要!贝多芬痛苦万分。他在一封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了贝多芬把音乐当作他的避难所,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着他的作品,有时同时写三四件东西。贝多芬忍受着艰难的“酷刑”工作着,他坚定而乐观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有一次,贝多芬指挥预奏,由于他听不见台上的歌唱,一下子乱了套。一位指挥提议暂休。之后,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又同样地乱套了,又不得不宣布第二次暂休。这时,贝多芬不安起来,他急匆匆跑回家去,一头扎在床上,双手捂着脸,连晚饭也没有吃。

两年过去了,他又指挥起《合唱交响曲》。这一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场里群情激昂,喝采连声。但这一切他都没有听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面向观众时,他才看到人们在向他挥舞帽子,热烈鼓掌。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届不挠斗争、学习的人。

在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这样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磕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后如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中间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贝多芬勤劳了一生,他得到了幸福的安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其实,贝多芬的童年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于是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等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后来,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但是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就算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因为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还有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我们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当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至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在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而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贝多芬的成就故事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