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钱钟书围城长篇小说简介(汇总20篇)

大家喜欢看小说吗?是否经常在自己的空余时间内看看小说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钱钟书围城长篇小说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342

作文

1000

小说的重要知识点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围城》读书笔记60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学到现在,《围城》只看了三遍,却一直不能忘怀苏文纨那句:“冷若冰霜,艳若桃花。”

官小姐出身的苏文纨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权利,再加上留学博士的头衔更是让她把爱情看得特别珍贵,不肯轻易施与。

然而留学归来的她,也许是受到了方鸿渐和鲍小姐亲热的刺激,也许是回国后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热得蒸成了汽了。

在赵辛楣、方鸿渐和曹元朗中游离,看着他们三个男人为她“争斗”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

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

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

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

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

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

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

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

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围城读后感中学作文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学到现在,《围城》只看了三遍,却一直不能忘怀苏文纨那句:“冷若冰霜,艳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苏文纨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权利,再加上留学博士的头衔更是让她把爱情看得特别珍贵,不肯轻易施与。然而留学归来的她,也许是受到了方鸿渐和鲍小姐亲热的刺激,也许是回国后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热得蒸成了汽了。在赵辛楣、方鸿渐和曹元朗中游离,看着他们三个男人为她“争斗”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经典名著围城读书笔记怎么写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样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先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明白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应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简单快乐多了,也让自我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孩子,爱我们的幼儿园,爱我们的幼教事业吧。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这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完美的。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爱情小说观后感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让人蛋疼的结局,让人看了心里堵的慌的结局,为什么要离婚呢,不是好不容易才走到了今天的吗?互相在一起包容对方,不是很好吗?所以重点来了,包容!他们2人都没有包容对方的心,经典小说观后感。你在乎我的CNM,我还在乎你的阿MAY呢。既然大家穿上衣服后就不能坦诚相见,那就分手吧,说再多的我爱你,都不及一句我只在乎你。

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情人眼里是容不下沙子的,何况他们的沙子太多了。放不下过去就走不到未来,所以离婚是必然的。

有人喜欢说,谁都没有错,只怪命运太作弄。其实我想说,心态不对,方法不对,就是错了。比如二子之前的表现,给梁丽霞留下的恶劣的印象,完全是一种不在乎这段爱情的表现,深入人心了在想改变,就难了;再说梁丽霞,二子只是你青春期的一个朦胧的对象,进入五光十色的大城市后,二子的形象还能接受吗?能接受就不会有德仔这样的苍蝇介入了。

爱情不是占有对方的第一次,也不是在一起很开心就完了,也不是甜言蜜语的互相说我爱你,而是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缺点和不堪回首的过去,等到两人都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手牵手,观后感《经典小说观后感》。

完了,这就是我对他们所谓的爱情的看法。没有结婚的人或许不会懂,但是真正等到你进入围城,发现对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二子和梁丽霞为什么要离婚。

说实话,看完全书确实对女主人公梁丽霞感到很纠结。大家都说她好,说她爱的深沉,确实如此,但她又不是不了解二子,一再的隐瞒和欺骗会有好结果吗?二子这人很直接,可以说有点“楞”,不世故,对于梁的所谓移情别恋进行反击无可厚非,因为他始终是不知道真相的,何况梁始终在他耳边吹风,为什么最后知道的总是他?都说梁受伤很重,那二子呢?没有一件事是不令他心碎的。按照书上的结果,梁签了字,自此两人劳燕分飞,梁的“自作聪明”葬送了自己的爱情,梁的做法有点不择手段了,她的这些安排有颇有些急功近利……

梁真是个纠结的人物啊,她对德子的献身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中的刀白凤,同样是为了自己爱的人,为了报复(这真的是报复么?还是自暴自弃?!)爱的人而献身他人,或许她们的献身都与爱无关,却把自己的爱情葬送了……多么直接的悲剧啊……

梁始终给人一种反差很大的感觉,莫非是双子座?既然爱二子,一心要他学好是不错的,但却容不下儿子的臭毛病,而正是二子的“流氓气质”(替她撑腰)才使年幼的梁埋下爱情的种子;她与二子的误会因她一手造成,却要用失身的方式作为报复,先前的她可是对贞洁看的高于一切!

这毕竟是文学作品,当真不得,呵呵,纠结啊。

他的让老看了这小说让老子以后怎么相信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幻类小说《三体》读后感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左图封面上的女孩子,应该就是叶文洁吧?以前,我觉得这封面与小说无甚关系,因为我的注意力始终在三体那里,特别是智子。我甚至非常讨厌小说里对于叶文洁所有经历的设置。

这次重读,我才发现叶文洁的经历确实是重要的。如果《三体》中没有叶文洁,那么《三体》只能算一部普通的科幻小说,就像《上海堡垒》,我特别喜欢《上海堡垒》里脑洞大开的宏大场景和各种科幻设置。但是《上海堡垒》真的没有把人物写的立体丰满,更别提把读者带入到哲学思考的层次。这一点《三体》做到了——因为叶文洁。所以,这次我终于认可了《三体》的这个封面。

《三体》因为叶文洁而有了宏大而悲悯的视角——包括伊文斯,他们一主一副无不是在反思人类。借他们的嘴,《三体》对于人类和人性做了高度概括的解析。在读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随着他俩的失望而失望、他俩的厌恶而厌恶,甚至于会认同他俩的人类已经没有能力以内部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思想。

但是,当三体人的信息被获取和解读以后,汪淼和丁怡的那种绝望感又捕获了我,连叶文洁再上雷达峰的那种悲凉感也让人感同身受。

《三体》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感受各自的立场:在三体游戏里我们会同情三体文明,在叶文洁的经历里我们会痛恨人类的疯狂,在伊文斯的描述里我们承认人类的贪婪与自私,在智子锁死人类科技时我们跟着汪淼一起绝望,在叶文洁看向齐家屯时我们心中升起无限的悲悯。

正是《三体》使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和感知,使得《三体》具有了某些哲学意味。这使得它作为一本独立的小说,是完整的,逻辑和架构是清晰的。

而《三体》的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作为一个系列小说的第一部,给之后的续作奠定了宏大的叙事基调,因为《三体》把视角挪到了全人类的生存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围城小说读书笔记

全文共 2922 字

+ 加入清单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而《围城》大概就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沧桑,记载着只属于他们的世事沉浮,但最终只独留下语言幻化成的空花泡影罢了。

《围城》是钱锺书诸多作品中唯一的长篇小说,它以讽刺性的笔调,通过对方鸿渐等一批留学生生存的艰难与爱情的不如意的描写,揭示了他们从生存到灵魂的全面困窘,同时也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和虚伪,鞭挞了知识分子庸俗、懒惰、虚荣等人性的弱点和人心的颓败。小说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独到的风格,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婚姻、家庭、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围城心态,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性思考,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它是一部感时局之艰危,伤人生之困厄,叹人性之缺陷的忧世伤生之作。

初识《围城》,是听别人在介绍这本书。有了印象,便去借了这本书来看。我是抱着一种平常心态去读它的,读完后只觉得好似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松了一口气。站在“围城”的城外,转了一圈,如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但终究还是逃不开它的枷锁,被其触动了心灵。“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围城”就是这样的吧!读它的故事,读它的语言,缓缓翻开书页,细细品味,深深沉溺其中,想要发现什么,抑或是想找到些什么。我与《围城》的缘分还在继续,我看到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我的“围城”。

“围城”是什么?不过是钱老先生笔下的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和每次努力过后的失败,最终只能一步步向绝望的深渊走去,向一个个围城里走去。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人孤独的心灵和一无去处的现实困境。其实“围城人生”,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周而复始,永无了局。无论怎样努力地冲进,逃出,最终都是无奈的。人生总有诸多不得意之处,人生终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来的意愿行进。所谓的挣扎,所有的矛盾,亦不过是一场困兽之斗,只会有一个结局,逃不了,避不掉,挣不脱,只能是一出悲剧。儿人生最大的悲哀不过是还未开始便已知道结局。

文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的一种悲哀,一出悲剧。我是不大喜欢他的,觉得他太过矛盾。他既善良又迂执,痛恨奸恶之事却又迂腐得不行;他既正直又软弱,明辨是非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他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不会耍阴谋诡计却时刻谨慎。他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困厄和遭遇。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悲剧。方鸿渐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来自本性的怯弱。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随遇而安。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未来岳父的馈赠去享乐;他没有能力去反抗父亲、去争取婚姻的自由;他只有在不得已回国前为了虚荣和交差而去买假学位来欺骗家人;他不会为心爱的人放弃一切去追逐缥缈的幸福。他的顾虑太多,面对现实的压力,情场的失意,事业的危机,他选择了方鸿渐式的方法——怯弱地躲避、逃离。他也曾经想摆脱一切束缚,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在现实的大山面前,他依旧忍不住后退,内心极度的挣扎下,他无可避免地一步步走进家庭、婚姻和事业的围城,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中,不可自拔。在家庭的围城中,他始终逃不开父亲的掌控,依父之言许诺娶从小定亲的女子;在事业的围城中,他几度就职,兜兜转转依旧一事无成;在婚姻的围城中,让自己陷入孙柔嘉伪装的柔情中不可自拔。无疑,他是一个让人既可怜又可恨的人物,我无法容忍他身上的一切人性弱点却又真实地认识到他是一个真实活着的人。他只是在通往光明前黑暗的牺牲品。这样一个真切且生动的人物,如此矛盾却更让人将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小人物深深记住。

在《围城》中,不仅写了方鸿渐的家庭、爱情和事业,还写了他与赵辛楣之间深刻的友情。赵辛楣,做为衬托方鸿渐的配角,在我看来是具有其人格魅力的。他是一个有能力有主见的人,相比之下显得方鸿渐越发懦弱。他对方鸿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牵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方鸿渐的人生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他与方鸿渐的相识缘于苏文纨,他最初是将方鸿渐当做情敌对待的。在苏文纨另嫁他人之后,赵辛楣与方鸿渐在旅途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是极佩服辛楣的,能二十年如一日地爱着苏文纨,在彻底失去她之后,仍能坦然面对而不崩溃。他有他自己的灵魂,豪爽而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在事业上,他是无可挑剔的,但在爱情上他却是一败涂地。试问有几个人能20年只守护一个人,等着一个人?谁能忍受自己爱的人只是把自己的爱意用做维护她的虚荣上?赵辛楣大概是书中唯一没有深刻讽刺意味的人物吧!是《围城》中不可或缺的较之纯净的精神。《围城》还描写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嘴脸:自恃清高,虚伪做作的苏文纨;工于心计,善于伪装的孙柔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松年;外形木讷内心狡诈的假洋博士韩学愈;混迹学校的旧官僚汪处厚;吹牛拍马,浅薄猥琐的小人陆子潇;宵小之徒李梅亭、顾尔谦等人。

有人说:“在一切语言甚至最普通的言语之中,都有着某种歌唱的韵味,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围城》里的语言让人细细斟酌,也颇有意味。钱老先生笔下的语言,让人读过不禁深思,最终只得颔首。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很哲学式的话语,读罢却觉得很新鲜,既然是忠厚老实人又怎会有恶毒呢?又怎么会带给人伤痛呢?又如“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里的鸟想飞出去,笼子外的鸟想飞进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永无了局。”一个婚姻的围城,即使包裹着金漆也掩盖不了它是一个牢笼的事实。“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困住的是谁、逃避的是谁?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围城里,周而复始。谁又能真正逃开围城,越过高高的城墙呢?在城里城外徘徊的人啊!到底是迷失了自己还是迷失了他人?寻寻觅觅,或许这恰恰就是人生吧!

人在旅途,经历得多,看得越多,心自然就越透彻。旅途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值得铭记的。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恰到好处的心情,只有恰如其分的旅程。” 《围城》里恰好就有一段旅行,是我最为喜欢的。方鸿渐一行五人由上海到就任学校旅途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他们走得十分艰难,几经辗转才到达目的地。在途中,发生了许多事情:方、赵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路费用完;李梅亭偶遇俏寡妇;行路的艰苦与风霜;生活的困窘等。读罢这一段,我也不禁为他们艰苦的旅程所打动。其中有一段描写他们几人一同挤车的情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短短几百字竟将各种各样的人搭乘公车的各种姿态描绘出来,表现出车子上的人拥挤非常: “乘客们都蜷曲波折,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的角度”。看到这样的语言,让我不得不佩服钱老的写作功底。这样精妙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文字,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文字总有能使画面再现的本事,总能让人感到真实的活着的人和物。文中许多形象的描写都让人惊叹不已,明明是很普通的事情,用他的语言说出来就是有不同的韵味,在心底泛起一道道涟漪。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平实朴素真实更能撼动人心。

品读《围城》,正如品读人生。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上演了一个时代光鲜亮丽的悲剧。两年忧世伤生,衍出《围城》;几十年风雨飘摇,它仍生命不老。这就是我眼中、心里的《围城》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如初小说的内容

全文共 7253 字

+ 加入清单

西去的列车缓缓启动了,郝心蕊静静地坐在窗前,她凝视着逐渐淡出视野的高楼,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北京!她对北京是有感情的,毕竟在那儿工作、生活了近一年。

两天前,当她决定离开这个城市,去交辞职报告时,她的室主任、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人接过辞职报告,皱着眉头问她:“你决定了?”

她看着他,目光坚定地点点头。

“当然,你有选择的权利,但我还是要奉劝你,丢掉专业对口、企业前景又好的工作太可惜了,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就业压力严峻的状况下。”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还是再慎重地考虑考虑吧!”

“谢谢您!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我已经考虑好了。”

室主任无奈地摇摇头,嘴上说着“好吧!”心里却想:现在的年轻人不知天多高、地多厚,这么好的工作说辞就辞。唉!没治。

列车驶出城区,奔驰在了广阔的田野上。烟花四月,正是春意盎然时,姹紫嫣红,郁郁葱葱,窗外的美景使人陶醉。而郝心蕊却无心赏春,她收回目光,转过身靠在了座椅上。

她个子高挑,双腿修长,上身穿着件粉红色的长袖体恤,腿上穿一条浅蓝色牛子裤,脚蹬一双白色旅游鞋。乌黑的长发,如瀑布般从肩上披落下来。鹅蛋型的脸,白里透红,柳叶眉的下面,是双杏仁眼,薄薄地嘴唇,嘴角微微上翘。

她拿出手机,手指轻轻一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帅气的小伙。小伙子十分精神,国字脸,棱角分明,大刀眉,双目炯炯有神,厚厚的嘴唇抿着。她凝视着他,亲爱的,再过四个小时,我们又能见面了,这次,我们再也不分开。而后,她抬起双眼,陷入了沉思,辞掉工作,虽有点可惜,却感到浑身轻松。可以无牵无挂地陪伴在李可文身边了。

李可文是她两年前在网上认识的。起初,两人只是作为一般的网友来聊天,在聊的过程中,郝心蕊知道对方不但和自己同龄、同乡,还和自己一样,也是个在校的大学生。更令她惊奇的是,他们所学的专业都一样——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唯一不同的是,郝心蕊在家乡哈尔滨读书,李可文就读于古城某高校。

同龄,又同专业,在以后的聊天中,两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

通过一段时间的网上接触,郝心蕊感到李可文稳重、诚实、善良、上进、细心,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好感。

当她第一次见到视频里的李可文时,更是面红耳赤,心乱如麻。她没想到,李可文长得这么帅气,这种品行端,相貌好的男孩是可遇不可求的。郝心蕊的爱慕之情由此而生,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从那儿以后,她一上线,有事没事总要和李可文聊上几句。每当看到他那闪亮的头像,她就感到心里踏实,就会心情愉悦。如果哪天,他的头像是灰色的,她就会沮丧,就会做什么都心不在焉,她明白自己这是爱上了李可文。处于女孩子的矜持,她没有表白,只是默默地等候着、期待着......因为,凭着女性的直觉,她感到李可文对她也特别上心。

果然,不出郝心蕊所料,没过多久,那天,她刚一上线,李可文就发过来一个“玫瑰”图片。

玫瑰象征着爱情, 难道他......李可文与她聊天一直是正儿八经地,从不说挑逗的语言,更不乱发一些暧昧的图片。她预感到了什么,心不由得砰砰直跳,回敬了一个“微笑”,等待着那令人心动的时刻。

其实,李可文自从认识郝心蕊,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他感到郝心蕊不但阳光知性,还温柔大方。当视频里出现郝心蕊那漂亮、可人的面容时,他更是无比兴奋,深深地喜欢上了她。

他没有表白,是他感到自己无论从哪方面都不及郝心蕊。虽然同乡,自己家却在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家中有即将高考的妹妹,还有年迈的爷爷。自己上学已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以后,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要去承担家里的生活重担。而郝心蕊不同,她家在城市,长相好,又是独女,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应属“白富美”之列,可自己却离“高富帅”相差甚远。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像自己这样没有经济基础的,如果和她在一起,恐怕无法满足她的物质需求,使她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郝心蕊那清纯美丽的容颜,已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郝心蕊的温柔与善良已融入到了他的心里,使他欲罢不能,寝食难安。当他感到郝心蕊虽表面平静,却掩盖不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爱慕之情时,他才决定向郝心蕊表白。

看着郝心蕊发过来的“微笑”,李可文又发过去了个“亲吻”,紧接着打出一行字:我爱你!

郝心蕊看到后,心跳加速,一股热血直往上涌,敲键盘的手微微地颤抖着。她定定神,也打出了一行字:我也爱你!

李可文兴奋的连发了十个“拥抱”。然后,他打开了视频。

视频里的李可文异常兴奋,他在语音里说:“心蕊,我爱你!我非常想你,想急于见到你。”说着,他对着视频头,把嘴唇凑了过来.....。

郝心蕊感到浑身酥软,她醉了。她嘴里喃喃道:“我也是!”

李可文,郝心蕊相爱了。他们用网络,电话维系着爱情。他们约定暑期在哈尔滨相见。当时,他们都二十二岁。

哈尔滨是郝心蕊的家乡,也是李可文回家的必经之路。

哈尔滨的夏天凉爽宜人,郝心蕊身穿白色体恤,淡蓝色的长裙,脚蹬黑色休闲鞋,正站在出站口,伸着脖子,紧盯着不断涌出的人群。

突然,她看见了一双熟悉的眼睛,啊!是李可文!和视频里一模一样。

李可文也看见了郝心蕊,他老远就挥着手:“心蕊,心蕊,我在这儿哪!”

郝心蕊也举起胳膊,大声喊着:“我看见了!”

李可文快步走到郝心蕊面前,他扔掉手里的行李,一把搂住了好心蕊,兴奋地说“终于见着你了。”说着,迫不及待地去吻郝心蕊。

郝心蕊依偎在李可文的怀里,她紧闭双眼,尽情地享受着幸福的时刻。

短暂的相聚后,又要分离了。第二天,李可文要回家了。 李可文的家还要再坐四个小时的汽车。

长途车站上,两人紧紧相依,难舍难分,汽车要开了,李可文才松开了搂着的郝心蕊“心蕊,别哭,开学时,我们又能相见了。”

郝心蕊含着眼泪点点头“你要保重哦!”

李可文注视着郝心蕊,深情地说:“你也要好好地。”说完,他扭身上车去了。

郝心蕊一直望着车子看不见,才转身回家。

这对从网络走来的恋人,每年只有四次的相见机会。他们这段依靠电话、网络维系的爱情,已经走过了两个春秋。

一四年春节过后,李可文回校时,和还在修假的郝心蕊又相约在了哈尔滨火车站。此时,郝心蕊已在北京工作快一年了,而李可文却因大一膝盖受伤休学了一年,还在上大四。

车站上,一对恋人,依旧是紧紧拥抱,难舍难分,洒泪话别。

可郝心蕊回京后,就感到了不一样。首先,李可文上线的次数大大减少,即使上线也是敷衍几句,没有了原来的热情。郝心蕊第一个反应就是:李可文变心了!可她转念一想:不可能啊?没有一点征兆,怎能说变就变呢?

正当郝心蕊百思不得其解时,李可文来了。紧接着就发过来一行字:心蕊,你好!我们可以谈谈吗?

郝心蕊直接发过去四个字:当然可以。

接下来,李可文发过来这样一行字:让我们的爱结束吧?

郝心蕊瞪着眼,张大了嘴,愣住了。她敲出了:为什么

李可文回复:不为什么,没有感觉了,不爱了!

郝心蕊哭了,她直接拿出手机拨通李可文的电话。“你回校时,我们还好好的,为什么说不爱就不爱了?这才一个多月啊!”

对方一阵沉默后说:“心蕊,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温暖。我们相距遥远,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爱,而不是网络里那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的爱。你知道吗?我无法忍受思念的痛苦,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对不起,心蕊......”电话里,李可文哽咽了。

郝心蕊感觉自己的心在滴血,她带着哭腔说:“网络虽然是虚拟的,可我们的爱却是真实的,你怎么能这样说?你难道变心了......”

李可文打断了她的话“心蕊,实在对不起,我的确遇到了一个心仪的女孩儿,她是我的同学......”

“你怎么能说变就变呢?呜呜!”郝心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她跺着脚,声嘶力竭的大声质问着李可文。

电话里,李可文嘶哑着声音说:“忘了我吧!心蕊,我不配你的爱......”一阵沉默后,他又说:“保重,祝你幸福!”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郝心蕊举着电话,含泪愣了半天“这就结束了?不行,我还要问他。”她又去拨那一串熟悉的号码,电话却关机了。整整一个下午,她都不停地给李可文打电话,而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网络上,李可文的头像也一直是灰色的。乎他,也无声无息。

郝心蕊绝望了,失恋的痛苦一直笼罩着她,她无心上班,不吃不喝的在床上躺着,她昏昏欲睡,满脑子都是李可文的身影。两年来,每一次的相聚,她都记忆犹新。

最令她难以忘怀的还是去年冬天,那天,哈尔滨大雪弥漫,银装素裹,整座城市都是白茫茫一片。她穿着厚厚的冬装,在雪中站立着,等待着李可文的归来。由于大雪,火车晚点了,四个小时后,李可文才带着满脸的疲惫,来到了她的身边。

李可文看着像个雪人似的她,心疼地埋怨道:“你傻啊?这么冷,你不会找个地方暖和一下?”说着,拉过她冰冷的双手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她却笑着说:“等待心爱的人归来,冷点算什么?心里热着呢!”

李可文用手点了一下她的额头“你呀你!”

她却故作生气的样子“你再说,下次本姑娘不接站了。”

“不说了,不说了!”哈哈!两个人亲亲热热,相互依偎着走出了车站。

那晚,郝心蕊没回家,她和李可文去了车站旅馆。一进门,李可文就抱着她不停地亲吻“亲爱的,我都想死你了!”

郝心蕊喘着粗气:“我也想你啊!”说完,她闭上了眼。

李可文颤抖着身子,慢慢地脱去了郝心蕊的所有衣服,然后,把她抱进了被窝......他们把爱进行到了最高境界——性爱。

那天晚上,郝心蕊向李可文献出了自己的初夜。当两人都平静下来后,李可文望着身边温顺的郝心蕊说:“心蕊,亲爱的,我永远都爱你!”

郝心蕊点点头:“永远都不离不弃!”

“还永远呢?这才几天啊!就变心了,李可文,你个大骗子!”想到这儿,郝心蕊流着眼泪,咬牙切齿地骂道。

她在床上躺了两天,第三天的早上,她终于想明白了:他已经不爱自己了,好聚好散吧!为什么还要死揪着不放呢?既然爱他,就要尊重他的选择,放手也是一种爱。

郝心蕊虽然和李可文分手了,但他们还是好友。她每天上线总要习惯性地去望一眼李可文的头像,已经二十多天过去了,李可文的头像始终是灰色的。

也可能,他一直隐身吧?郝心蕊心里这样想着。唉!都分手了,上线不上线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就是作为一般朋友这么久不上线,关心一下也是应该的。还是去他空间看看吧!

郝心蕊点击进入李可文空间后,发现空间状态还是停留在二十多天前。噢!他一直没上线,也没有更新,这不像他的性格,他可是喜欢在空间发表说说的呀!难道......郝心蕊有了种不详的预兆。

两天后,她一上线,就看见李可文的头像亮了,她迫不及待打出两个字:你好!

对方也发过来两个字:你好!

郝心蕊询问道:好久不见,你很忙吗?

谁知,对方发过来这样一行字:对不起,我不是李可文,是他的同学,他已经住院一个多月了,我从备注上看,你是郝心蕊吧?

郝心蕊有点似信非信:我是郝心蕊,他得的是什么病呀?

对方回复:急性白血病。

郝心蕊吃惊地“啊!”一声,这怎么可能呢?他年纪轻轻,身强力壮,怎么就......她仰起头,瞪着眼想了会儿,镇静,现在网络骗局很多,绝不能上当受骗 。

郝心蕊继续询问:那你......

对方回复:是这样的,我是李可文的同学,在学生会工作,我上他的Q,就是想在他的好友中发求助信息为他募捐。他的前期治疗比较顺利,病情也得到了控制,要想完全治愈,就要找到合适的骨髓。那么,就需要大量的费用。他家在农村,为了他的前期治疗,他们家已经负债累累了......

郝心蕊一听募捐,更是满肚疑惑,网上骗子猖獗,真假难分。她什么都没说,回复了个“噢!”就下线了。

下线后,她立即拨通了李可文几个朋友的电话,经过证实,李可文的确是得了白血病。李可文曾嘱咐过他们,不要告诉她。其中有位朋友还给郝心蕊讲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李可文回校不久,就感到浑身没劲,走起路来气喘吁吁,身体一直不舒服,接着,又出现了流鼻血,身上有紫斑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当李可文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首先想到了郝心蕊:这种病治疗漫长,治愈艰难,耗资巨大,还有可能人财两空。怎么办?以后,我不但给不了她幸福,还要拖累她。依她的性格,绝对不会撒手不管。他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决定对郝心蕊隐瞒病情,并尽快与她分手。

一想到要忍痛割爱,李可文是万般不舍,可是,除了这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向郝心蕊提出了分手。为了让郝心蕊死心,他谎称自己又有了新欢。当郝心蕊哭着打电话质问他时,他的心都碎了,他唯恐露馅,强行挂断电话,拔出了电话卡......然后,他泪流满面地对着手机里郝心蕊的照片说:“心蕊,对不起了,因为爱你,所以放弃......总有一天,你会理解的。”

郝心蕊听完这一切,她站在寝室里嚎啕大哭起来。李可文,你为什么要瞒着我?你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是不想拖累我,可你知道吗?当我知道这一切后,我的心是多么的疼啊.....。

郝心蕊突然停止了哭声:不行,我要去看他,我要陪在他的身边。”想到这儿,她决定明天就请假去古城看望李可文。

古城第二附属医院的血液科,李可文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护士进来说:“把口罩戴好,一会儿有人来看你。”

能是谁呢?自从住院,除了学生会的干部,老师,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和同学常来外,再就是从老家赶来的父母了。

李可文正想着,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一位长发飘逸的姑娘走了进来,她身着白色体恤,淡蓝色牛子裤,脚蹬黑色休闲鞋。她虽然戴着口罩,可那双明亮的眼睛是李可文再熟悉不过的,他吃惊地张大了嘴“心蕊,你怎么来了?”

望着瘦弱不堪,脸色苍白,眼窝深陷,脱光了头发的李可文,郝心蕊心如刀绞,才两个月的时间,他竟变成了这样。她还未开口,泪水先溢出了眼眶“你以为瞒着我,我就无法知道了!”

“心蕊,对不起!我......”李可文望着郝心蕊,也流出了眼泪。

郝心蕊哽咽道:“你什么都不用说了......”然后,她紧紧地握住了李可文的双手。

一连两天,郝心蕊都忙着和李可文的父母一起照顾着李可文。 郝心蕊的到来,一扫病房里的沉闷气氛,她带来了欢声笑语。

李可文的母亲望着笑容满面的儿子对老伴说:“你看,咱儿子自从有病就没高兴过,自达这姑娘来了,脸上都笑成一朵花了。”

“可不是嘛!这可真是个好姑娘啊!谁遇见这事不是躲?可她却还对咱儿子还那么好。”

自从有病,李可文一直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心情极度沉闷。两天来,他非常开心,不再压抑,也感到了久违的幸福,感觉病都好了一截。可每到夜色降临,夜深人静时,他内心总有些忐忑不安。郝心蕊天天这样,也不去上班,日子久了,工作不保怎么办?不行,我不能这样拖累她。

第二天,他对坐在身边的郝心蕊说:“心蕊,我的病不是一天两天能治好的,你还是回北京、回到你的岗位上去吧!那么好的工作不要丢掉了,不要再管我了......”说完,他感到自己的眼眶湿润了。

“你胡说什么?”郝心蕊“蹭”地一下站起身,她杏眼圆睁,提高了嗓音。她停顿了一会儿,压低嗓音,和颜悦色地说:“只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做了移植,你不就好了。”

“你还是走吧!我不值得你这样......”说完,他转过脸去,强忍着即将溢出的泪水,不吭声了。

见李可文这样,郝心蕊沉默了。李可文还是不忍心拖累我,可自从那天在为他整理东西时,看到他还珍藏着恋爱时我写给他的情书,还有我们俩一起买的情侣表时,我就决定陪着他走下去了。他这两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许多,脸上也有了笑容,我是他是精神支柱,我不能离开他。可他现在这样,我如果不走,他会生气的。想到这儿,她说:“好,我答应你,我明天就回北京!不过,我还会再来的。”

郝心蕊回北京后,李可文一直牵动着她的心,一连几天,她都无精打采,茶饭不思。不停地想:我走后,沮丧是否又回到了他的脸上?他的这种情绪对治疗很不利。可要想陪在他的身边,就得辞职离开北京,一想到辞职,她犹豫了。因为,这个工作来得不容易。

那是毕业的头一年,北京有家隶属央企的软件公司,来学校招两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自己由于品学兼优,在百余名应聘的同学中脱颖而出。当时,令多少同学羡慕与嫉妒,父母也一直因此为荣,现在,要想辞去它,父母这一关都难过,更何况父母也流露出不赞成她与李可文的相处,希望她能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依托终身。唉!考虑不了那么多了,谁让我还爱着李可文呢?

第二天,郝心蕊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列车已缓缓地停靠在了古城的北客站,郝心蕊站起身,举起两只胳膊,伸了个懒腰,然后,她拉着行李,随着人群走下了列车。出站后,她搭乘地铁,二十分钟后走进李可文的病房。

李可文望着笑眯眯的郝心蕊:“你怎么又来了?你不上班了?”

郝心蕊点点头“我辞职了,我准备在这儿找个工作,天天都能来看你。”

李可文瞪着眼睛:“哎呦!你怎么能这样哪?那么好的工作,你,你......”他又急又气地摇着头,而后,又流着眼泪说;“唉!都是我害了你呀......”

郝心蕊握住他的手说:“木已成舟,说什么都没用了,谁让我爱你呢?我愿意一直陪着你。”然后,她又深情地望着李可文:“等你病好了,就来娶我好吗?”说完这句话,她流泪了,李可文也流着眼泪点了点头。

没过多久,郝心蕊找了个工作,她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陪李可文。他们又像以前那样卿卿你我,和好如初了,只不过,这次,他们彼此都爱的更深了。

郝心蕊和李可文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也引来了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通过媒体的宣传,学校、社会都对李可文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救治这个年轻的生命,大家纷纷解囊,以表爱心。

一个月后,李可文的骨髓配型也找到了,手术的那天,郝心蕊把李可文送到手术室门口后,向他做了个“胜利”的手势,然后,就和李可文父母一起守候在了手术室的门外。

四个小时后,医生宣布手术成功,病人已被推进了监护室。

郝心蕊和李可文的父母站在监护室的玻璃窗外,看到里面的李可文已经苏醒,他正微笑着向亲人们点头。郝心蕊流泪了,李可文的父母也流泪了。

一个月后,李可文基本恢复了健康。父母回老家去了,他也要出院了。他对前来接他出院的郝心蕊说:“心蕊,谢谢你!是你的爱一直激励着我,是学校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倾囊救治了我,我永远忘都不了他们的大恩大德,毕业后,我要回报社会。”

郝心蕊点点头,微笑着说“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些好心人吧!因为,我爱你!”

李可文眼眶湿润了,他紧紧地搂住了郝心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说《荆棘鸟》读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刚拿到《荆棘鸟》的时候,我便被梅吉与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所吸引,化身一个小粉丝,期待着这场禁忌之恋终有一天能以一段旷世之恋画上句号。而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那个红衣男子真正离开尘世之时,我轻轻合上书页,长吁一口气。终是落下了帷幕,有尘埃落定的放松,有惋惜难过的哀叹,有些事不能改变,却已足够影响一生。

有那么一段时间,不禁开始责备拉尔夫,那个选择去爱却又放不下权势的人。他渴望爬上金字塔的塔尖,却又深爱着塔底那不为人知的一捧沙。爱情终是给不了他抛下一切随你走的勇气。在时光的推移中,那个活泼的梅吉,恐怕早已化成一根羽毛,只在起风的时候轻轻地挠动他尘封已久的心。

尽管在心里一遍遍地猜想:若是他肯放下羁绊他的教主虚名,她也情愿再鼓起勇气等一等他,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我却怎么也怨恨不起来那个俊美的红衣男子,那个为爱痴狂的小梅吉。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路过什么样的风景,拥有什么样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读沈石溪动物小说有感作文200字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林任瑜我读过很多本沈石溪动物小说,有《红飘带狮王》、《熊猫妞妞》、《66号警犬》、《导盲犬迪克》等等,他的小说中,以细腻的笔锋,描绘出动物的神态,思想,每一种动物,在他笔下都和人类一样,有情感、有爱心、有愤怒。

沈石溪的小说,经常有写到狗,里面的狗狗都是威风凛凛地,可是,我家的金毛小七,确是十分二的狗。我们玩篮球,它就和我们抢球,我们扫地,它就来抢扫把。沈石溪说,狗不会抛弃主人,十分忠心,可是,和现实中的小七一比,我会怀疑他写的是不是真的,因为小七只要是一有机会就会不顾一切地往外跑,而且,越叫它,它跑得越快,越远,要费很大劲才能把它找回来。我怀疑它的忠心!

所以,突然有一种感想:小说就是小说,和事实还是不一样的!

[读沈石溪动物小说有感作文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钱钟书围城读书笔记

全文共 2123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旧式文人,也就自然拥有文人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更准确的说是共性的缺点。他软弱、优柔寡断、自命清高,有时又天真到难以置信的地步,他在别人面前更多表现出的是自卑,但有时潜藏在灵魂深处的自负因子又会悄悄冒头,这种极度复杂,甚至矛盾的性格正是造成他爱情和事业悲剧的罪魁祸首。

先来谈谈他的爱情吧,曾经出席在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鲍小姐是短暂的过客,苏纨文是个意外,唐晓芙是错过的挚爱,孙柔嘉最终成为他的妻,却并非心中所爱。

鲍小姐,可以说他们有缘却无分。有缘,因为他们相识在黑夜的海上,因旅途的寂寞而彼此亲近,方鸿渐自觉爱上了这个女人,因着她的活泼、乐观与开朗给他寂寞的旅途增添了安慰,就好像被黑夜包围的人,在百无聊赖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流星,为它的光芒所吸引,情不自禁的选择靠近,然而这美丽的光芒转瞬即逝。在黑夜的海上相遇的两条船,终归是各有个的方向。他的潜意识里清楚的知道,这个女人并不属于他,她有自己的爱情与生活,他们的交情不足以使彼此放弃各自的生活而相濡以沫。于是,他们在短暂的相依后就离开了彼此,就如两条直线,相交后又朝着各自的方向延伸,永不回头。没有人会对这次错过感到可惜,包括方鸿渐自己,因为他从未对这段感情认真,也就不会为鲍小姐的离去感到丝毫遗憾。

第二个出席在她生命中的女人是苏纨文,一个官家出身的小姐,留洋回来的女博士,求学的经历耗掉了她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令人艳羡的博士头衔却没能给她带来好的姻缘,恰恰相反,高的学历反而让很多男人对她敬而远之。这个年近三十的女人,抱着大女恨嫁的心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选择鸿渐当做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后者却对着意料之外的追求表示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他不爱苏纨文,鸿渐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另一方面,他不想伤害这个女人,本着“道德上的懦夫”所应有的仁义,他始终未曾明确的拒绝她,却承受着心灵上的痛苦与愧疚,并最终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明晓真相的苏纨文选择了报复,方鸿渐为此失去了他的挚爱,而获得了苏纨文一生的仇恨。哪怕多年后,当初的一代才女已变得庸俗不堪,没有了当初的才气与才情,仍无法对这段过往感到释怀。

其实,抛开爱情不说(因为爱情这东西无法强求)苏纨文未必不是一个理想的配偶,她与方鸿渐是大学同学,虽非相知甚深,至少知根知底。她的学历与鸿渐相配,官家的出身,更能为鸿渐谋一个好前程。本着虚荣的角度来说,这个女人的相貌无可厚非,带出去并不会丢男人的脸。至于她的年龄,更不值得介怀,因为每个女人都会有青春逝去的时候,而没有哪个男人会有那样的时间与精力,在妻子不再年轻后选择离婚再娶。或许多数有钱有势的男人会选择找一个或多个年轻貌美的情人,却不会选择与糟糠之妻离婚,并非他们有多长情,只是精明的男人会权衡得失,不想承担离婚所付出的名誉上和金钱上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未必不是女人的胜利。然而,当初少不更事的鸿渐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未经爱情洗礼的他将爱情看的太过重要,认为两个人相爱是相守的必要条件。若是当初他选择了这个女人,虽不会获得令人羡慕的爱情,但至少会有一个与众相同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令人羡慕的远大前程。可惜,光阴从不会倒退,否则,这世上便少了多少憾事,多了多少圆满。

与苏纨文同时出现的是唐晓芙,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学生,鸿渐理想的梦中情人,他为这个女孩子的美貌与青春活力所吸引,并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段感情中。然而,他们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捉弄,因为苏纨文的离间和彼此的误会,他们最终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过客。这段感情的失败使方鸿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为此而无比痛苦,并选择远走他乡而忘却这伤痕。其实,爱情只是生命中短暂绽放的烟花,能陪你走过一段已然很好,又何必奢求太多?他们没有相守到白头,假若他们真的结婚,是否能幸福圆满,仍是一个未知数。伤痕深深的烙在鸿渐心底,感情却未能维系一生,他对这个女孩子的印象,由刻意的回避变成久而久之自然地忘记。此生,他再未见过唐晓芙,正如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错过,遗憾总是不可避免,宛如鲜血淋漓的伤口,即使愈合了,不痛了,疤痕却还是会留下,并最终融为生命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离。

至于孙柔嘉,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美丽的容颜,没有过人的才华,甚至没有一点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她最终却成为了他的妻,并非因为他有多爱这个女人,只不过在某一天,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家,而她,恰好在那时出现。他们的婚后生活也自然向大多数人一样,没有风花雪月,只有柴米油盐,曾经所有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归于平静,选择用一座名叫婚姻的围城将自己围困。

这茫茫人海中的你我他,都曾年少轻狂,对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挚爱的人,而多数人发现这一点后,都选择走进婚姻,他们将他作为爱情的延续,却不知婚姻与爱情本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就好像一对异卵双胞胎,虽则出自用一个母体,其五官和脾气秉性却是千差万别。既然找不到爱的人,又何苦找一个陌生人陪你共度一生?不走进婚姻的人,他的爱情也许会一直沉睡,但永远不会死亡,因为它始终埋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与人的躯体一同生长、绽放、衰老,直至消亡,最后一同深深的埋进泥土,直孕育出永不消亡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著小说读书笔记300字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简爱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被寄养在里德舅妈家,但是无论她怎样做也讨不了舅妈的欢心,于是她决定要上学。到了学校听她的好朋友海伦说那里是一个相当于孤独院的学校时,她万分欢喜,正因那里的孩子都是孤儿,她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在那里又做了两年老师,当她离开了学校,开始找工作,不久她就拥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在那里,她救了罗切斯特先生,并和罗切斯特先生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孩。

是的,这就是简爱的一生,从书中我看到了她的勇气,看到了她的爱与尊严,我感到一种惭愧,如果换作是我的话,罗切斯特先生的房间着了大火,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冲进去用水把火浇灭。

现实生活中父亲母亲他们做错了,我却不敢反驳,但是简爱却立即纠正了大人说的话,我却说都不敢说,其实我心中的小人在大喊:不!你们错了。简爱的勇气我十分佩服。

简爱一个平凡的女孩,其实她并不平凡,她很伟大,正因她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即使是最平凡的女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勇气、爱与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者博物学家阿龙纳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海底两万里》这是作者凡尔纳的一篇巨著。讲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发生在1866年的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都在海上发现了一个大“海怪”,并有船只遭到了他的袭击。在公众的呼吁下,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阿龙纳斯教授接受了邀请,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海怪”的战舰反被“海怪”追逐,并遭到’海怪”的猛烈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伴不幸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跟随“海怪”周游四海,在海底航行了两万里,探索海底秘密,经历了种种艰辛和风险,最后,他们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设法逃走,返回了陆地。

鹦鹉螺号虽然是他虚构出来的一辆潜水艇,但文章中的植物,动物,却又能带给人那么真实的感受。带着我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让我们见识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都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在潜艇未发明之前想象出潜艇的构造,电灯未问世前预料到未来生活,充分把科学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奥秘的深海世界。

没有梦想,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梦想也不代表着空想,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怕失败,只怕没有承受失败的能力。只有梦想,加上行动,才会有进步,才会成功。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是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环保已刻不容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世界来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对于人类来说,其他人也是平凡的。套用小时代中的一句话:“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没有用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触动人心,没有用惊天动地的场面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读者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就如同书名一样,一切都是平凡的故事。

未看这本书前,在我的世界观中,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都是世界上平凡的事。可是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想法改变了。虽然这些事对于世界来说是平凡,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都不平凡。

这本书让我对农民重新定义了,原来农民并不是只面朝土地背朝天,埋着头一声不响地干活的。原来他们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应该是孙少平。他虽然只是一介农民,但他不甘于平凡,敢于向命运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其实孙少平是一个悲催的人,他的爱情路不如意,明明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明明最后日子都过得好一些了,妻子秀莲却生了肺癌。而他的事业线也十分曲折,虽然前面一段由建筑工人转换成煤矿工人,转换的十分顺利,但是之后由于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不过好在最后少平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使砖窑再度奋起,成为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

虽然孙少平的命运十分坎坷曲折,但他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他觉得人活着不能光是为了钱,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少平骨子里与哥哥少安不同,他是一个高尚浪漫的人。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许多不同方面的书籍去解读。比如,你仅仅把他当做一本长篇小说来欣赏,因为它里面的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再如,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学术材料来研究,因为它里面的人物,风俗都是有原型,有依据的;或者,你还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激励书籍,因为这里面的人物都是乐观向上,开朗大方,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的。

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曾经评价过:“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是啊,这部小说写了中国当代城乡生活,体现了当代农民百姓的坚强。它通过复杂的感情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中众人的形象。让读者意识到了普通人的人生自尊,自强与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抗美援朝时代楷模徐振明简介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徐振明(1925年7月—),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离休干部。

1942年7月参加工作。1948年7月入党。1950年10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战斗,荣立一等功。1980年底从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岗位离休。2020年10月,中宣部授予徐振明“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所获荣誉

1942年,徐振明在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因作战勇猛荣立一等功。

1950年,徐振明随38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线作战29个月,参加过“飞虎山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等著名战役,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荣立一等功。

2020年10月,中宣部授予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的同桌为小说体裁的日记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升入初中后,我又了新的同桌。我的同桌他是个“小男人”,

身高只有六十来厘米,如果坐在同学们一样的凳子上课,几乎只露出半个头。因此在开学后,他父亲为他做了一根特殊的凳子,他才可以正 常上课,不至于影响学习。

刚开学时,老师让我与他坐在一起,虽然我嘴上不说,心里总不是滋味,好像身边有一个“怪物”一样,每当与同学们的眼光碰到一起,总是自卑地把目光移向别处,害怕她们刺伤我那可怜的自尊心。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相处,我渐渐地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觉得他很勇敢,很坚强。

每次上课,他总是探着脑袋,双手勾在桌子上,努力地做着课堂笔记,尽管他写每一个字是那么的不方便,但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放弃努力,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作有残疾的人。

每当学生排队出操或去食堂就餐,他总是抬头挺胸地走在排头。说实话他走路的姿势不什么雅观,左晃右晃地像个黑企鹅,别班同行的同学总会瞟来另样的目光,但他总是很泰然地走在前面,尽量迈开

他的大步,他不想同学们因为他而行动迟缓。我就是欣赏他那雄赳赳的气概。

没错,他是一个先天性残疾人,但那并不是他的错,对于这样的疾病缠身,他的内心充满了悲苦。当同学在体检时,从医生嘴里报出来的身高,这都是他向往。当他的身高被人脱口而出时,他痛苦地低

下了头,皱起了眉,那会泛着泪光凝视着体检报告中那令人无奈的文字。

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在四川地震中失去了双腿的舞蹈老师,她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信念活了下来,继续在舞蹈的生涯中磨练她的情感,在电视的银屏上展现了只属于她自己的那段优美的舞蹈。整

个舞蹈展现出了残疾人心中的憧憬,心中的坚强,心中的渴望,心中那不为人知的艰辛泪花。这使我无比的震撼:残疾人比健全人更加的伟大,更加的坚强,生命力更顽固。残疾人的心是脆弱的,只有

得到健全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才会更加的有自信,更加的快乐,才会对未来更加在、充满希望。

我曾暗暗地想过:我要和这位残疾同学一直同桌下去,要尽我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让他和班里的同学一样,享受着阳光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读《红岩》小说有感作文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红岩》长篇小说,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着,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高度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红岩精神: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红岩精神: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红岩精神永存!

《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小说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之间。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从故事发生地点重庆来说,当时这座山城还被反动派所盘踞。他们设置秘密监狱,疯狂逮捕、监禁、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特别是在中美合作所,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些人间地狱里,黑暗势力正以百倍的疯狂残酷地迫害着每一个革命者。这就是说,从全局来看,革命力量处于优势;而从局部来看,革命力量还处于劣势。这在小说里形成巨大的反差。每一个革命者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小说正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是《红岩》里面的一首诗,全书都透着诗中所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这种语言深深得吸引住了我。

《红岩》给予我很多启示,至少,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中国人,如何去爱自己的祖国,如何去发扬“红岩”精神。无数的革命者牺牲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因为我们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心中惟有两个字——祖国!今天,先烈们把革命的火种交给了我们年轻一代,我们会接过火种,用“红岩”精神点燃它,使它发出耀眼的光芒。并把这燃烧的火炬传下去,永远的传下去!

[读《红岩》小说有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小说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全文共 7436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粗粗看来,它似乎不如线条、色彩、音响、造型等等手段那么生动、有力。但是,它的优点,也正在于它的表达条件的简朴。语言,犹如空气和水,无所不在,一当它掌握在巨匠手中,便生出无限的魔力。画一幅万人交战的场面,需要大幅的纸和多量的油彩,而当具体描绘时,则要有千钧的笔力;至于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思维、声音,更是使一般匠人无能为力。在语言艺术领域中,情况则有了不同,尺幅之中可以囊括天下,寸毫之端可以尽洒风情。

社会生活,要求文学去反映它,而这要求似乎是无限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总是达不到极限,而只能逐步提高这种反映的深度、广度、厚度。

那么,社会生活对文学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概括说来,就是:对人物刻划的生动、丰满,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叙述的完整、多变,对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描写的细微、广泛,对人物行为的评论的深刻、灵活。

应该看到,在实现上述要求时,小说这一样式,较之诗歌、散文、剧本,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满足上述要求,恰恰是小说之所长。下面,让我们对此做较为详细的研讨。

(一)小说可以生动、丰满地刻划人物。

“文学是人学”,各种文学作品,都以写人为中心。在人物刻划上,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小说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这里,我们不妨拿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一下。诗歌中写人物的叙事诗,在进行人物刻划时,为适应这种凝炼的艺术形式,恐怕很难尽兴;再说,既使找到了那有力的动作、话语,也要屈从于那容量有限的诗行。剧本是供表演用的,它的主人公们,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语言去感染观众;尽管剧作家们创造了例如“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要达到探微入细、淋漓尽至,怕也有不小的困难。

小说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完成人物刻划。详细地介绍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这种刻划的独异性谈谈几点看法。

小说刻划人物,能够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了,作者将对他的言淡举止、遭遇命运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主要人物,我们则看到作者在他身上浸注的心血。从集中写的角度,有出场后的大段概括介绍,有特定行为的着力描写。而从分散的角度看,

则随时随地都可写他,交代故事时可以点到他,写别的人物时可以想到他;就是在集中的概括介绍中,又何尝不是把很长时间分散的材料集拢到一起的呢。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已出场共两次,是集中写他,这一点在剧本中可以做到;关于他身世的介绍,“有

一回”教“我”认字的描写、“有几回”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交代,都是分散写的,时间很不确切,这在剧本中就难办到。

身世,遭遇、性格的概括介绍,是小说刻划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可以概括较长时间内人物的行为表现,将分散的(也是在别的样式中无法或很难表现的)材料集中表现出来。类似《阿Q正传》前几章的描写,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小说刻划人物,也可以做到直接与间接结合。人物出场,可以写入物;人物不出场,也可以写入物。间接写入物,可以在叙述故事中捎带提到,也可以在次要人物的议论中得到反映,还可以在两个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同是在

孔乙己身世的交代,“有一天”关于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的议论,结尾关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的推测,都是间接写的。这种间接描写,虽然在剧本、叙事诗、散文中也可看到,但都不及在小说中这样自由。

小说刻划人物,还可以做到写形和写神结合。读者阅读作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不单要了解他的言淡举止,更重要的是要窥探他的思想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行为的根据;人物形象的深刻、丰满,也源出于此。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对此提

出更高的要求,迫使各种祥式不能不在这方面有所研讨。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它在表达上的巨大能量,小说的笔锋,可以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探奥搜微,似乎一切禁区死角都不存在;小说的笔力,可以梳理纷乱散漫的思绪,条分缕析,似乎一切繁难庞杂都要就范。

在鲁迅的小说中,较多的是采用结合人物行为举止透示心理的方法。仿佛是随意边一笔,竟然使读者得以窥见人物的隐秘,实在令人赞叹。在《祝福》中,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写祥林嫂的心理活动,然而人们从她那“瞪着”、“间或一轮”、“钉着我、“顺着”、“没有神采”、“旋转眼光”、“围着大黑圈”、“瞪着”、“窈陷下去”的眼睛和眼神中,不是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吗?《阿Q正传》中的阿Q,对“革命”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与幻想,文中第七章土谷祠的那段心理描写,实在是淋漓尽至。这些,与上述的写法不同,它得力于集中的状写与剖析。

小说的上述心理描写,在其它样式中则是较为困难的。在剧本中,一切都靠“演”出来,不是动作、言语透示,便是做作的自白 ,同时,揭示人物心理又要受到时问、空间的限制,具体些说它只能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内心世界,无法像小说那样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在散文中,这种以描述生活片断为主要内容的样式,怕也授难在状写人物心理时做刭尽兴,它只好采取以少胜多的写意笔法。这样,在韵味上有所得,而在细微处却有所失。就连电影文学这种新兴的能量颇大的样式,虽然有“主观镜头”、“幻想镜头”、“闪光镜头”、“回忆镜头”等等专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诉诸视觉”“瞬息即逝”这些大框子却把它套住了。有才能的电影作家,面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笔下的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心理剖析,恐怕也要无能为力吧?

“意识流”手法,把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的功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竟然将事物推向它的反面。鉴于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功能,“意识流”派的作家们,以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为描写对象,运用诸如内心独白、幻觉、自由联思、客观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等等手法,以独特的途径反映社会生活。应该看到,从艺术的角度看,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小说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长于心理描写的小说,为什么不在心理描写上大显身手呢?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无限制的伸张,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意识流派作家们,沉迷于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快感,竟然忘记了小说本身。什么是小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限定这一祥式,总不至于遭到反对。小说是在相应的环境描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用以广泛地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要写人,写心理是写人物的内容的一部分;小说要通过故事写人(这是做为阅读文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旦有什么东西排斥了故事情节,则势必影响艺术效果。意识流派的小说家,用心理描写冲击了一切,也就冲击了小说

本身。心理描写只是小说诸多手法之一,尽管它是有力的手法,但也不能恶性膨胀去代替一切。这正如一个人的双手,人们都希望它壮实有力,但如果它大过了身体,则要造成灾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识流手法,在我国当代小说中得到了应用。中国作家们,对这种手法加以批判吸收,取其长,弃其短,增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等,都因此种手法而使作品

生色添采。

意识流手法,还不只限于心理描写,它还影响到结构等方面,这里不多谈了。

(二)小说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做到完整、多变。

敷演故事,本是小说形成后即着力注意的艺术焦点,所以既使是当它转向偏重刻划人物时,也不能不在这方面积累下大量的经验。何况,小说不管是讲说还是阅读,总是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和读者的。

叙述故事的技巧,历经各代积累,到了当代小说中,有了惊人的发展。本来,人世间的各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在表现它时与之相适应,逼得小说艺术不能不如影逐形。故事的表述,应该巧妙地做到“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同时,它本身又该首尾相

贯、摇曳多姿。小说在写人时很少禁区,在叙事时同样无甚障碍。这种叙事表现上的独特优越性,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世间的事件千头万绪、繁缛纷纭。从时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绵延数年,源远流长;从空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牵涉几地,场景广阔。俗称“一口难说两家事”,该是文艺家对此难阻发出的慨叹。

小说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占的方便。一椿上下几十年、左右数万里发生的大事件,用剧本表现它,要用许多场次,而场次过多过碎又势必为表演带来困难。诗歌虽可以借助于它独有的跳动式的节奏,在表现时间、空间时一试身手,但总是要给人以凌乱、破碎之感。小说则不然,它可以上溯下延,虽概括漫长的岁月,仍能保持其连贯;它可以左勾右联,虽漫写众多场景,仍能保持其完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可否回忆往事,可否畅想未来,对不同时态中的事件可否交叉进行叙写,其它样式对此望而却步,小说却可以挺身而出。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平行发展又互相制约,进而纠缠绕缭,小说可以对其有条有理地加以叙写,这又为其它样式所不及。能用二、三千字的篇幅写一个人的一生吗?叶圣陶在《一生》中做到了;能够用一只笔写出互相勾联牵涉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吗?茅盾在《子夜》中完成了。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依自然顺序进行的。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显示了事件的内在逻辑,是表述它时不可动摇的主干。然而,总是按部就班地叙写,未免使人感到平板。艺术是用有限的内容去反映那无限的世界,以少胜多是应该遵

循的总的法则。在诸多事件中,难道没有主次吗?一个事件中的各个环节,岂能轻重均等?重要的结局,应该使读者先睹为快;虽属必要但易使人生厌的交代,最好是分散进行。小说叙述故事,可以使其中的情节串动、跳跃、顿宕、隐藏;正是在这诸多技巧中,使故事的表

述生辉。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由于作者把它倒置在故事的开头,该是多么撼人心弦。在《药》这篇作品中,从第三节到第四节,一下子就跳过了几年,又是何等地筒劲明快。

短篇小说,把上述的灵活性发展到了极点。为什么在生活中撷取一、二场景,竟然上下勾联、左右牵涉地写出在漫长时间、广阔空间发生的人与事,恐怕得力于对小说这种特点的运用。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大的孕含力。小说以故事为经,以人物活动、场景描绘为纬,交织成一部部生活的书。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恰似流动的河水,载着人物们向前行进。这股河水的容量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负载一切。有才能的小说家,总是那么吝啬,他们不肯轻易地推进情节,这使一般看热闹的外行颇惑失望。随着情节之水的流动,人物做尽了自己的戏,环境也得到了足够的渲染,就连作者的议论阐发也达到了尽兴。在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一书中,整整的第一部,花费了十多万字,主人公仍然象开篇那样躺在床上。这在剧本中,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吧?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整章的议论文字,穿插在故事发展之中,恐怕人们对此也不敢轻易否定。说讲文学,似乎从此点得到启发。一部武松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血溅鸳鸯楼”这在电影、戏剧中只能打上几分钟的事件,说书时竟要费上几天。

中国小说,具有说故事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外国小说,由于它的发展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偏重静态的剖析。前者,生动活泼、引入入胜,但不免失之单薄,特别是不利于人物刻划与评论抒发。后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但不免失之沉闷,对习惯看故事的中国读者,不利于普及传播。鲁迅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中国小说的传统技巧基础上,吸收外国小说技巧的宝贵经验,铸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技巧。鲁迅的小说,注重在故事的演进中,通过人物自身言谈举止刻划人物,但在关键处所,也不排斥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令人感到婉惜的是,他忙于战斗,转而运用杂文武器,茌小说创作上只是开了个头,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三)小说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可以做到细微、具体。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的,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政治形势、自然氛围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问题还不限于此,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的渲染,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显示社会生活的时代的、阶级的、地域的、民族的气息。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中那随意点染的一件器物、一个细节、一片场景、一种气氛,也许与故事演进、人物刻划并无多大直接关系,但却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这种点染,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后世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地理学家,乃至推进历史前进的政治领袖人物,都可以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马克。吐温、曹雪芹、鲁迅等等巨匠的著作中,去吸取营养。一一这些,都是小说家,说小说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恐怕不是偏颇之词吧!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里没有丝毫的贬意,“随意”者,随处可行也。在小说中,可以专门介绍形势、描写景物;也可以在人物活动中,就目之所及捎带写出;还可以随着人物心情变化,使景物形态也随之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几处写到

了“风”:人冒着风,风伴着人;事因风起,入以风显。《白光》中,又几处用到了“月”。月伴着人,月衬出心。一一这里的“风”与“月”,是随手点染的,既省力,又讨好,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与剧本就大不相同了:剧本中的每一场,景物固定,既不许中途变换,又很难随时添加。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又能做到有深度。一定的场景、气氛、细节、器物,总是有它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它现实的底蕴根源。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选择具有深厚内容的细枝末节,往往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仿佛从肉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它联系着周身的血脉与

神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它不单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旧社会各阶级依照严格界限交往应酬的画面。老舍笔下的北京城,那漫天的黄沙,那酷热的夏日,那皇族的养鱼玩鸟,那军阀的聚宴堂会,那说书的、卖艺的、保镖的、讨饭的、拉车的、算卦的等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完整图景。

(四)小说对人物进行评论抒发,能够做到灵活、深刻。

写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露作者的思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评价、主张,通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来。这种政治倾向,当然主要靠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也不排斥必要的评论与抒发。如果在关键症结之处,结合具体描绘,或画龙点睛,或条分缕析,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会大大地提高艺术效果。我们拿小说与剧本比较,就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出场,而在剧本中作者通常却只能退居后台。小说的作者,不单在叙事写人时,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浸注其中,而且,可以象一个万能评沦家随时表态:对事件,他可以予先提示,也可以事后阐发;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可以赞恶褒贬;对一些细枝末节,他可以充分挖掘它的内在意义;对不同时、地的事物,他可以联系比照,显示出本质和规律。

小说中的抒发评论,是十分灵活的。首先,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一位合法的评论人。叙述人与事,作者先表态,使得读者不能不顺着这个思路走。其次,这种评论取材格外方便,可以就事论理,可以归拢小结,可以联系对比,还可以联想生发。又次,评论的角度是可以变化的,不单以叙述人的身份加以评论,就是以书中人物身份也可以评论;有时,还可以拟设论敌,然后加以论辩。

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在运用小说这抒发评论的手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小说的开卷,到受到干扰勉强完成的二部下卷结尾,通篇充满了论辩的战斗气息。小说的“题叙”,写了一九二九年陕西饥饿史上严酷的一页,这里边写了多少作者的感叹。主人公梁生宝出场了,作者如同一位“尊神”在守护着他,对于他的事业,发出一通又一通赞语;而对于那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作者多次挺身而出去抗击;对那来自人民内部的误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劝解。合作化这一空前的事业,在它的每一里程上,作者在做出形象反映的同时,又都做了理性的阐发。

小说的抒发评论,可以做到旨远意深。生活中的事物,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浸透着生活的浆液,能否深入地开掘它,在于作者的才识。小说为这种开掘,提供了方便,只待作者去发挥才力。一包零碎的纸币,在剧本中出现,只不过是件小道具,然而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中梁生宝的手里出现,却不同凡响。作者先是慨叹道:  “钱对予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接着,作者对这包零钱做了具体描写:“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当梁生宝“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感叹了:“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这里边,并不多费笔墨的抒发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意,也表达了他对在合作化大路上奋斗的带头人的由衷敬爱。显然,在其它文学样式中,是很难挖掘出这一细节的生活底蕴。因而也难使这种阐发达到如此的深度的。

通过上节的简略研讨,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较之其它样式来说,是突出、优异的。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出那么多的独特技巧,不能不使人重视这种文学样式,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时说的那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说在具有强大表现力的同时,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应该正视它,才能弃短就长。

小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阅读,为了抓住读者,要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为小说所不可少。如果说剧本较为概念,而可以由演出来弥补的话,空洞无物的小说则难以挽回败局。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小说要有故事。故事恰如一条金线,串起人物、场景、细节等等珠玉,才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品。叙事诗如果故事性不强,可以由浓重的描写、抒情来补救,而没有故事的小说,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小说的容量大,它可以容纳那与情节关系并不紧密的次要人物、环境场景、细节器物、抒发议论,但往往由此产生偏差。有的作者随意穿插、尽兴阐发,使小说拖沓臃肿,破坏了作品的有机结构。

以上种种,都提醒作者们掌握艺术的辩证法:样式的优异之赴,恰是应该着力发挥而又格外节制之所。

当前,祖国正在朝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沸腾的生活向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各种文艺样式的表现力,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上述要求。我们祝愿小说这一支花,在百花园中继续放出异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麻雀》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麻雀》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国家一级作家海飞著,目前已改编为同名谍战电视剧《麻雀》。

《麻雀》讲述了陈深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通过代号为“麻雀”委派的工作者秘密传递信息,成功“窃取”汪伪政府“归零”计划的故事。

【主要人物】

男主角:陈深

陈深是《麻雀》原著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代号麻雀的中共特工。他曾是军统青浦特训班的教官,曾喜欢过一个叫徐碧城的女学生。然而徐碧城加入军统成为一名特工,还成了唐山海的夫人。在他和代号宰相的上线秘密接头时宰相意外牺牲,陈深带人捣毁上海军统站,第一次取归零计划失败,暴露自己终于成功窃取归零计划。在得知李小男牺牲的消息后,他怒杀苏三省,跳江炸车后毁容。最后陈深为掩护同志春羊逃走而死于国军逃亡台湾之前的大肆屠杀共党行动之中。

女主角:李小男

李小男是《麻雀》原著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代号医生的中共特派员,陈深的上线。她潜伏上海,以明星电影公司三流演员的身份来掩饰自己特工的真实身份。她总是开玩笑要给陈深做妾,陈深也一直没有答应,被陈深一直当成妹妹看待。最后不幸被叛徒郭小白出卖,被苏三省以酷刑将胃抽出而牺牲。

【注:在同名谍战电视剧中徐碧城是女主角。】

内容简介

《麻雀》讲述了上海滩的孤岛时期,场场且文且武的谍战故事,陈深作为资深特工活跃在小说里,引导一条主线。

而其他的特工或明或暗,都交集在陈深身影的所到之处。

请原谅我如此简单的叙述剧情,对于陈深这个温和、幽淡、文雅的人,我实在没有办法详述其中激烈的故事情节。深怕因为首因效应就破坏了他在读者们心中的感觉和印象。

人到中年两不堪,活不容易死不甘。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黄埔江面不会停歇,一如动荡的时代,作为一个埋伏在汪精卫政府中的默默中年男子,陈深也应该有所疑虑:自己要在这里埋伏多久,为什么要做着汉奸做的事情,我的性命什么时候会丢掉,要过多久才能完成任务……

时代的大潮流中,谁又能避免?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也正是这滔滔波浪铸就了陈深无比忠诚,具有信仰,敢爱,爱得平和;敢死,死得从容的战士精神。在那个热血的年代里,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不可胜数,革命才会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胜利。

回到题目,这些人就像集结成一个整体准备过冬的麻雀一般,在青春里低空飞行,热血沸腾。

他们要穿梭过枪炮横行的上海街巷,搜寻出想要的情报,并远远地递给自己的组织,还要避免被迎面而来的捕鸟网粘住。听着有些刺激,险象环生的后怕恐是更多。

于是,我开始注意,在北京上空飞行的麻雀,冬日里,更显和精、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骆驼祥子名著小说读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

青年农民祥子由乡下来到城市,他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也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买上自己的洋车。终于,在祥子诚实努力的劳动中,祥子攒钱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是那么重要——在他眼中,车能“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可是命运捉弄人,他的车被乱兵抢走;当他再次攒足了钱后,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后来他又被迫与虎妞结婚,因虎妞难产而卖掉了第三辆车。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使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消失了。从此,祥子便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落为自甘坠落。正如本书所写,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真是一个浸透了血泪的悲剧。

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可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可以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读到这些内容,我感到悲伤、愤怒。我对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伤,也对他后来可耻的所作所为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祥子生活的社会是黑暗的,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面目也是丑恶的。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祥子一类的下层市民被压迫,祥子在接受了几番打击后终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祥子变得堕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更多的则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

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一开始奋发向上要强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后来的堕落。

明天会怎样?我不得而知。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说《草房子》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智者交谈,能得到许多心得体会与人生感悟,一本好书便是一个宝藏,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能让我们回味无穷。这个寒假,走进了桑桑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和他一起成长受益匪浅。

走进《草房子》我看到了刚如铁的坚强。杜小康原本是油麻地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在父亲生意失败后,家里变得一贫如洗时,他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倒,而是和父亲一起放鸭子,在学校门口摆“地摊”,和家人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担。他的经历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苦难,我们都应该不放弃用微笑来面对现实,因为有人说过:“苦难是生活的老师”!

走进《草房子》,我看到了纯如雪的友情。性格内向的纸月被板仓小学的男孩欺负,所以经常迟到。桑桑偶然看到了真相,奋不顾身的打跑了刘一水那帮坏小子,而他自己也受了伤。在纸月临走的时候,纸月还送给了桑桑一个莲花书包。这种纯洁如雪、轻柔如风的友情打动了我。

走进《草房子》我看到了柔似水的亲情。桑桑得病之后,父亲桑乔怀着自责和内疚,带着他辗转多地。尽管希望一次次的落空、破灭,但桑乔始终都不言弃不放过任何的线索,终于他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治好了桑桑的鼠疮。也许这柔似水的亲情感动了上苍吧!

走进《草房子》,我还看到了重如山的师恩。桑桑生病时,温幼菊老师每天都坚持在“药寮”给桑桑熬药,教他唱哀伤有带着坚强和不屈的无词歌,把他奶奶留给他最珍贵的两个字“别怕”传授给桑桑,给了他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与对死亡的平静。最后在温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下。桑桑的病痊愈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师不是我们的父母却胜似父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温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与师恩的伟大。

《草房子》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在1997年写的长篇小说。他用真实的情感写出了生动与优美的文字。贯穿全书的情感,就像草房子一样朴实、温暖、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这本书的所蕴含的宝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