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131

作文

158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耻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也。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臭豆腐的故事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算不算句俗话,但这世界上的许多事儿,确是在不经意间成就的。想必清朝的周希陶也没想到,他老人家重订的《增广贤文》里的“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成就了多少趣闻佳话和“该着的”话题。

常听些成就了事业的朋友讲,是如何如何的“无心插柳”的。比如,陪同学考戏剧学院,本主儿成了“舍哥儿”,陪着的这位却被人收入囊中了。今儿说起“无心插柳”的事儿。

记得老北京,家家户户别的不敢说都有,但酱豆腐、臭豆腐可都是必备看家的东西。用这两样夹窝头、夹烙饼、夹馒头或就米饭。在老年间,还有用臭豆腐当酱拌面的,那就叫“臭豆腐面”。但那时日子过的都紧,买臭豆腐很少成瓶儿、论罐儿的买,都是拿着碗或小碟儿,到副食店里论块儿买。买回家有稍微讲究点儿的,到吃的时候淋上几滴答香油,吃着不仅香味足,而且还能“保湿”。

到后来,家里的生活都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都闻不得这股子味儿了,于是,酱豆腐还常常为人想起,而臭豆腐确有点被人搁脑后了。所以,昨天女儿一提,我也就赶紧顺坡下驴了,正好2比1,爱吃这口儿的胜出。

话还得说回来,开头咱们不是说了吗,“无心插柳柳成阴”这档子事儿。其实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是这么码子事儿。您听我往下说:

1669年,也是康熙八年,王致和今京“高考”而名落孙山,身上的盘缠也没了,便落难在京城的安徽会馆。王致和的父亲为维持生计在家里开了间豆腐房,打小王致和就跟他爹,便学手艺,便刻苦读书。有一年夏天,豆腐做多了没卖完,自己个又吃不完,仍了又可惜了的,弄不好夏天还会发霉。正在没折的当口,他想起家乡作腐乳的法儿。王致和灵机一动,找了个坛子,将剩豆腐切块,一层层码好,用盐腌起来。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天常日久,王致和还是边读书,边做豆腐生意。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腌的那罐儿剩豆腐,边连忙把罐子找出了,开盖一闻,哇噻!一股臭气喷薄而出。定睛一瞧,当时白花花的豆腐片成了青灰色。用筷子夹出尝一口,味道还挺鲜美。于是便送给邻居品尝,街坊四邻的也是称赞不已。就这么着“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流传开了。

说这么热闹,您大概听出“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思了。您想啊,王致和当年刻苦攻读,但考场失意,而且是屡考屡,可谓“有意栽花花不放”了,但几块没卖出去的豆腐,却让他名传四方,而且流芳百世,这不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吗!

话说到这儿还不算完。王致合的臭豆腐在街坊四邻的口中传扬了名声,于是便前门外延寿寺街开了“王致和南酱园”。根据史料记载,至清朝末年,许多太监也竞相食用,甚至将臭豆腐列为“御膳”小菜之一。因臭豆腐的名称听起来不雅,于是皇上赐一名叫“青方”。

传说清末的时候,吃惯了海味山珍的慈禧太后好上了这口。御膳房每天要为慈禧准备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烧过的臭豆腐,而且还必须是“王致和南酱园”的当天新货。慈禧怕下面人糊弄她,在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把一粒儿花椒藏在臭豆腐里。次日吃饭时,老太太拔开臭豆腐一瞅,头天藏的那粒儿花椒还在。甭说啊,这可能不是新货。慈禧太后向来眼里不揉沙子该打的打、该揍的揍、该罚的罚。从此,太监们便不敢再动歪心思,乖乖地到王致和的南酱园子买新货。预备着老太太随时示下。

臭豆腐闻着臭也好,吃着香也罢,毕竟这东西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您要真想吃,那就买上一瓶儿,回到家,关上门闷得蜜吧。等吃完了,您在开窗、刷牙漱口的散味儿,剩的冷不盯家里来个人,好象怎么着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长的故事_初一叙事作文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心里,总是有对逝去年少的怀念,偶尔会想回到过去,书写一段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

二次函数和相似图形像酒精那样刺激着我名为数学的伤口,每一次的考试都想渡江战役一般至关重要,我被打的措手不及,一个个鲜红的分数从我心中呼啸而过,然后不留下一丝痕迹。

“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请注意把握时间”听到这句话原本紧张的心,又一下子提了起来,马上到时间了,可我还剩下两道大题没有写,怎么办?我越发的不知所措,额头上浸出细密的汗珠,刘海也杂乱的贴附在额上,颤抖的手写的更快了,此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不由的发慌,浑身的力气,像是被抽掉似的,止不住地瘫软,手更是连笔都拿不稳,颤抖着写下一个个数字。

突然,铃声就这样促不及防的响起,我无力地放下笔,眼睁睁的看着那张满是漏洞的试卷被无情的抽走,心中的难过,无以言表,窗外的阳光很刺眼,我却哭不出来。

不久后那张批满了红叉的卷子又很快的回到了我的手上,刺眼的分数,仿佛在肆意嘲笑着我的无能。突然妈妈推门而入,看到了那张卷子,只说了一句话,“你还要这样止步不前,不敢面对吗?”泪眼婆娑的我抬起头来看着妈妈,她的眼神坚定,仿佛在告诉我,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经历了蜕变,才能成长。

我开始尽力弥补中过去荒废的时光,一只只用空的笔芯见证着我的勤奋,一张张做完的卷子,记录着我的认真,一次次问题的经历体现着我的进步,我低着头一点一点昂扬。

终于,我得到了满分。

成长注定是一个艰辛不易的过程,一路上会遇到一些磨难,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才能算真正的成长。

[成长的故事_初一叙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典故故事:烂羊头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烂羊头,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典故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注音】làn yáng tóu

【典故】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

【释义】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偏正式

【押韵词】士绅名流、同业相仇、知足无求、緑惨红愁、恶居下流、风马牛、归马放牛、宿怨深仇、供过于求、吞舟之鱼,不游枝流、......

【年代】古代

【成语示列】可羡当时张许辈,蒲萄宫里烂羊头。 元·王冕《秋夜偶成六首》其六

【典故故事】

更始纳赵萌女儿为夫人,很宠爱,于是把政事委托赵萌办理,自己日夜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群臣有事想上奏于他,更始常常因喝醉了酒而不能接见,有时不得已,就命令侍中坐在帷帐内答话。诸将听出来答话的不是更始的声音,出来后都抱怨说:"现在成败还不可知,为何放纵成这个样子!"韩夫人尤其嗜好喝酒,每侍奉更始饮酒,见到常侍奏事,时常发怒说:"帝正和我饮酒,你为什么偏偏拣这个时候来奏事呢?"起身,把书案都捶破了。赵萌专权,作威作福。郎吏有的直言赵萌放纵的,更始怒,拔剑相击。自此以后没有人敢再讲话。赵萌仇恨侍中,带出来将他杀害,更始出面救他,赵萌不从。这时李轶、朱鲔专制于山东,王匡、张..在三辅横蛮暴虐。所封授的官爵,都是一些小人商人,还有伙夫厨师之流,许多人穿着绣面衣、锦缎裤子、短衣,或者穿着妇女的大襟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长安城有歌讽刺说:"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典故故事:烂羊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77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短小励志的名人经典故事:华盛顿化敌为友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27岁那年,身为上校的乔治·华盛顿(1732-1799,美国第一任总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美国军民赢得美国独立,被称为“美国国父”)率领部队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市驻防,是当地最高军事首脑。

当时,弗吉尼亚州的议员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华盛顿也狂热地加入到选举战中,为他所支持的候选人助威呐喊。而另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威廉·佩恩,是华盛顿的坚决反对者,他四处发表演讲,批评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为此,两人结了怨。

一天,在一次集会上,他俩不期而遇,一番唇枪舌战后,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情急之中,华盛顿说了一些过火的话冒犯了佩恩。佩恩火冒三丈,恼怒地冲过去一拳将华盛顿击倒在地。当时,华盛顿的部下马上把佩恩团团围住,准备好好修理他一番,为他们的上司雪耻。就在部下准备痛下杀手时,华盛顿忍痛站起来,令人意外地下令他们跟他返回营地,一场流x冲突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第二天,华盛顿写了一张挑战书,派一名部下送给佩恩,约他到一家酒馆,为昨天的冲突做一个了结。

佩恩看了挑战书后大吃一惊,认为华盛顿是一位职业军人,约他做一个了结的方法肯定是进行生死对决。佩恩虽然害怕,但绝不想让人说他是胆小鬼,便做了最坏的打算,硬着头皮去酒馆赴约对决。

佩恩忐忑地赶到酒馆,一见华盛顿却傻了眼。华盛顿没带一兵一卒,也没佩带决斗用的长剑短刀,而是西装革履,一副绅士打扮。见佩恩进来,他端起桌上的酒杯微笑地站起来,伸手握住佩恩的手,很真诚地说:“佩恩先生,人不是上帝,不可能不犯错。昨天的事是我不对,不该说那些伤害您的话。不过,您已经采取了挽回自己面子的行动,也可以说我已经为我的错误受到了惩罚。如果您认为可以的话,我们把昨天的不愉快统统忘掉,在此碰杯握手,做个朋友好吗?我相信您是不会反对的。”

佩恩十分感动,紧紧地握住华盛顿的手,感激地说:“华盛顿先生,您是个高尚的人。如果您将来成了伟大的人,那么,佩恩将会是您永久的追随者和崇拜者。”

就这样,两个完全有可能成为仇敌的人冰释前嫌,成了好朋友。后来,华盛顿果然成了美国人民世代崇敬的伟人,佩恩更没食言,他至死都是华盛顿的忠实追随者和狂热崇拜者。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华盛顿的这种“复仇”方式,不仅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更展示出他海一样宽阔的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想象作文:狐狸和羊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狐狸队长和他的朋友,一只两角很长的山羊结伴同行。这山羊眼光短浅,只看到自己鼻子尖那么一点地方,而狐狸在欺诈方面却早已出徒满师。

口渴使他们跳进一口井里,在那里他们饮水解渴。在他俩喝足了水以后,狐狸对山羊说:“怎么办?伙计,不是喝了就算完事,还得离开这里!把你的脚抬得高高的,还有你的角,要使它们紧靠井壁。我先从你的脊梁上爬上去,然后再从你的犄角上攀登,借助这一阶梯,我就可以从这里爬出去,

这之后我再来把你救出去。”“我以胡子起誓,”山羊说,“这太好了,我真赞赏像你这样聪明的家伙。至于我,我承认,永远想不出这样一条妙计。”

狐狸出了井口,就把朋友撂在那里,还对他讲了一通大道理,劝他要耐心等下去。 他说:“要是上天特意要赐给你的判断力能像你下巴上的胡子那样多,那你就决不可能轻率地下到井里。

现在再见吧,我已经在外面,你要作一切努力来搭救自己。因为,现在我啊,有那么点事,不容许我再在路上逗留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个唯美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国的文化,那一定是博大精深、悠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名家辈出,灿若星河。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诞生了不少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而其背后的典故却鲜有人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说这五大文学典故中你或许不知道的故事

01破镜重圆

相传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于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在约定的日期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0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这便是“倾国倾城”的由来。

03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别后不复再见,从而追念旧事的惆怅心情。

04两小无猜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情状。又以“两小无猜”比喻幼you男幼you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05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南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后人多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在了解了这些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你是不是对我国古典文学又平添了一分兴趣和自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的初一故事作文55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日夜不停地流逝着,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学期。

半个学期里,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努力,却没有想到,在刚过去不久的毕业离别后,又要经历一次离别。

艾老师我们的英语老师,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办了一个黑板报:从优秀走向卓越,高分值得追求。我们都暗自庆幸,这节英语课不用那么累了。艾老师还是如往常一样做着手势让我们安静下来,然后用那熟悉的陕北口音说到“今天我来给大家开个小班会。”班里有人问“为什么啊?”艾老师仍然面带微笑:“艾老师要退休了!”本来吵吵嚷嚷的班瞬间安静了。我的心往下沉了沉。不应该教我们三年吗?怎么才教了半个学期就走可?!心里几近愤怒的大吼。转而,有些遗憾,又想起和同桌上课说话被罚站,英语课在往后做《全品》……一切,都只是过眼风云了,只是曾经了,只是过去式了……

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听讲过,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端详老师,也从来没有觉得时间过得这么快。艾老师讲起她的儿子,她的女儿,她的女儿的同学……眼中透着自豪,还有些许对我们的期待。哦,还有一点遗憾。

班主任老师曾经说过,艾老师的腿因为长期站着得了病,我们也从来没见过她穿裙子。希望她可以在退休后多多休息,我们定不会辜负她的期望。

从优秀走向卓越,高分值得追求!秋菊该开花了吧!带我传达对艾老师的敬意与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望梅止渴

Among the outstanding figures of Chinese history, famous either for their

intelligence or treachery(背叛,变节), Cao Cao is one of the foremost.

One hot day, he marched out his troops under a burning sun in a mountainous

area. Bewilderingly(令人困惑地) he lost the way. The journey was long and the sun was

scorching. After their fruitless and tiresome march, all voiced their great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leadership of Cao Cao. They bitterly complained of

their great thirst. The antagonism(对抗) of the soldiers was growing fast and they

were on the verge of staging a mutiny(兵变). The subordinate officers were

helpless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Cao Cao, however, in the nick of time cleverly and treacherously gave

orders to his troops to march to the nearby plum trees for a rest and announced

that soldiers would be allowed to eat the juicy sour(酸的) fruit as much as they

desired.

At the thought of the sour fruit the soldiers complaint of great thirst as

well as the antagonistic feeling were quickly forgotten.

Based on the story the later generation formed the proverb "to quench ones

thirst by looking up at plums", to illustrate a case where one takes comfort in

believing that they have already attained that which was expected or

desir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想象作文:狐狸和羊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草原上住着一只快乐的狐狸和一只看起来笨笨的羊,狐狸总是一副很快乐很高兴的样子。而羊每天却一副愁眉不展终日郁郁寡欢的样子。可偏偏这只快乐的狐狸爱上了这只笨笨的郁郁寡欢的羊。

狐狸希望羊能够和自己一样每天快快乐乐的,所以从那天起狐狸天天寻遍草原找那最鲜美的草儿给羊吃。这是它能想到的唯一能哄羊开心的办法。因为它觉得羊吃了他找到的鲜美的草儿心情也会变好点,就会变得快乐。一时间这个想法占满了狐狸的脑海,它只希望羊能够快乐起来和自己一样。

可是当狐狸满怀希望给羊送鲜草希望哄羊开心的时候,羊虽然每次都把狐狸送来的草儿吃的光光的。但是羊的心情却总是如往常一样,郁郁寡欢若有所思的摸样。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道多少次了,狐狸依旧每天都按时给羊送鲜草,但是渐渐的没有了往日的快乐心情,最终狐狸发现它变得和羊一样郁郁寡欢了。狐狸累了,它坚持了这么久,它不明白羊为什么能够毫无所动,不曾为它改变一点。它不想再这样累下去了。便放弃了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去给羊送鲜草了。

狐狸离开了羊,离开了它曾经执着的爱着的那只笨笨的羊。虽然有不舍和心痛但狐狸还是那么做了。毕竟它曾经也努力过所以没什么好后悔的。狐狸无怨无悔的离开了。羊每天习惯性的等着狐狸送鲜草,但是今天却迟迟不见狐狸的踪影。虽有疑虑但没多想,因为本能告诉羊它饿了!羊要自己去寻草吃了。来到草原羊才真正的知道草原真的很大很广阔,不觉心境也开阔了。心情似乎也有所好转了。

羊开始一边慢慢的欣赏着草原的风景,一边寻找着狐狸一直给它吃的那种草。可是羊找了许久却怎么也找不到狐狸给它吃的那种草。羊找的有点累了。来到了湖边喝了几口水就在湖边静静的坐了下来。脑海里不自觉的出现了狐狸那张随时都挂着笑容快乐的脸,羊开始想狐狸了。想狐狸回到自己的身边。它需要看见狐狸的笑容,羊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快乐的狐狸,但是狐狸呢?狐狸去哪里了?羊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发了疯似的在草原上拼命的奔跑只为寻找那一抹熟悉的身影。不知道过了多久羊跑累了没有力气了,羊瘫软在地它终于明白狐狸不会回来了。以后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和那永远挂着笑容的脸了。自此以后羊要独自活下去了。再也没有狐狸的陪伴了。不会再有了!

狐狸心语:我曾经那么的爱你,寻遍草原为你找最鲜美的草儿给你这已经是我能给你最大的幸福了,可你依然是那么的无动于衷。我明白了是我给不了你更大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离开希望你能够幸福。

羊之心语:狐狸从你离开后,我已经反思过自己了。我很需要你希望你能够回来。如果你能够回来那就换我来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7164 字

+ 加入清单

在汉学成语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关于动物的成语,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情,而他们所拥有的品格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亡羊补牢》典故一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杯弓蛇影》典故十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邯郸学步》典故十二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对牛弹琴》典故十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九牛一毛》典故十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着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一成长的故事满分作文600字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玫瑰的绽放需要多少风霜,只有花蕊才能证明。在这期间,它必须经历汗水、泪水和血水,这便是成长的代价。

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的琵琶课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可以开始‘魔鬼训练’了。”我们大家既兴奋又紧张。所谓的“魔鬼训练”实际上就是琵琶的九级考试,虽说琵琶有十级,可九级才是最难考的,当然也要比以往的训练时间长,效率高。

刚开始训练时,我们都还好好的,多挑一些细节的地方勤加练习。初赛很快开始了,大家都自信满满,可当成绩出来时,大家都傻眼了。我们的成绩全都是“及格”。有一些同学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练习,可我和她们不一样。

我几乎崩溃了。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当“及格”这两个字映入眼帘时,我就感觉自己没有希望了。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没过多久,“救星”复赛来了。只要我在复赛中得到“优秀”,我就有机会在决赛的赛场上拿到九级的金杯。于是我继续努力,只希望证明自己并不差。

“不,我不去,我不去了!”我冲着妈妈喊,把我手中的决赛通知书扔在地上。我的复赛成绩并不理想,依然是“及格”。“我不想去决赛,我没脸去决赛,我不想拿着‘及格’进决赛!”妈妈看着我,好半天没有说话,随后默默地捡起决赛通知书,眼含热泪,说:“我只是希望有机会让别人给你鼓掌,而不是你一直给别人拍手叫好。”听着妈妈的话,我愣住了,陷入了深思:我不知道决赛的标准是怎样的,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弹,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行……

第二天,我戴好指甲,拿好琵琶,坐在房间里回想我以前是怎样练习的,我应该重点练习哪里,最后,我在家弹了一个上午的琵琶,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能行!

到了决赛那天,我尽量压抑心中的紧张,娴熟地弹出早已烂熟于心的曲子。看着评委们微微露出的笑容,我知道自己成功了。我拿着印有鲜红的“优秀”的考级成绩单兴奋地在妈妈面前挥舞着,甚至想对全世界大喊:我能行!

学琵琶这条路让我成长了很多,在我还是个对琵琶一无所知的小女孩时,我遇到困难只会哭,而现在我成长了,成长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平滑的路虽然好走,但是只有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如果我不向前走,只回头看,我就永远不会知道前面的水有多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50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来源于生活,大家都听过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欢迎阅读!

《杯弓蛇影》典故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

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

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一想象作文400字:青蛙的故事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只小青蛙,他生下来就是一只青蛙。

小青蛙的兄弟姐妹(其他的蝌蚪)都认为小青蛙是妖怪,连自己的妈妈都这样认为。兄弟姐妹都不搭理小青蛙。

小青蛙说:“嘿,我们一起去玩吧!”

蝌蚪们摇着头走开了:“你是个妖怪,我们才不和你玩呢!”

小青蛙沮丧的去找青蛙妈妈,说:“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

青蛙妈妈毫不在意地说:“那你去捉虫子吃吧!”小青蛙只好独自一人去玩了。

小青蛙游向了一条小溪里,他在那里和乌龟玩耍,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小青蛙想回家,可是,他已经迷路了。乌龟也走了,他哭了,突然,来了神仙爷爷,神仙爷爷对小青蛙说:“你怎么了?”“我想变回原来的样子,小伙伴们都说我是异类。”神仙爷爷默默的叹气,其实小青蛙是青蛙王子。

神仙爷爷实现了小青蛙的梦想,给他指点了回家的路。小青蛙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走到家门口,他看见小伙伴们都在玩耍,就说:“我回来啦。我们一起玩吧!”

“你是谁呀?我们没有你这样小的伙伴。”伙伴们都长大了,小青蛙后悔莫及。

[初一想象作文400字 : 青蛙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一作文:老虎鞋的故事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童话,学了以后我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觉得它只不过是一篇童话罢了,也不是真是的,在现在这个社会了怎麽还会有这种穷人呢?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无偿献血的人,因为在乡下医院卫生条件不好在献血是针头不干净,使得那个人染上了艾滋病,以往那些友好的朋友和村民们也再也不敢和他来往。儿子在学校里也没有小伙伴和他玩了,失去了以往的活泼,甚至连工厂也辞去了他的工作,一家人感到了孤独。

家里的生活经济费差不多用完了,他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让妻子做老虎鞋,自己拿到外地去卖。为什麽不再当地卖而去外地卖呢?因为在本地已经没有任何他来往了。前几天,卖鞋的生意还算过得去,可没几天几乎没有人来买了。几天后,他沦落到连饭钱都没有了,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帮助,给他办促销活动和捐款活动,得到了千万人民的支持和关怀让他在一次得到了温暖。当地政府要帮他安排一份工作,可他拒绝了。他说:“虽让我这一次把老虎鞋全部的买了出去,可那是因为靠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我要靠自己的戮力赚钱,不能靠别人,这不是长久之计。”

我看完了这篇报道后,非常地感动,虽然的了艾滋病但他身残志不残,我们要把握好现在,不能浪费光阴,想一想有些人可怜的连饭都吃不着,在想一想我们生活在这麽好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7069 字

+ 加入清单

《亡羊补牢》典故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杯弓蛇影》典故十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邯郸学步》典故十二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对牛弹琴》典故十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九牛一毛》典故十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budui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着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材小用的典故_成语故事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南宋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着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着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事情。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耿京组织的农民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太可惜了。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离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大材小用的典故_成语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短小励志的名人经典故事:总统的风范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林肯和他的大儿子罗伯特乘马车上街,街口被路过的军队堵塞了,林肯开门踏出一只脚来,问一位老乡:“这是什么?”意思是哪个部队,老乡以为他不认识军队,答道:“联邦的军队呗,你真是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说了声“谢谢”,关闭车门,严肃地对儿子说:“有人在你面前说老实话,这是一种幸福。我的确是一个他妈的大笨蛋。”

有一次,一个小伙子坐在陆军部的大楼前,林肯见了问他干什么,小伙子回答:“我在前方打仗受伤,来领军饷,他们不理我,那x婊x养的林肯现在也不来管我了。”

林肯听了,安祥地问他:“你有证件吗?我是个律师,看你的证件是否有效。”

小伙子递过证件,林肯看完说:“你到3号房间找安东尼先生,他会帮助你办理一切。”

小伙子进了陆军部大楼,看门人问他:“你刚才和谁讲话了?”

“跟一个自称律师的臭老头。”

“什么臭老头,他是总统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