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李娜(汇集20篇)

浏览

5188

作文

1000

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2:韩庚

全文共 294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H。O。T。China选拔赛中千分之一的优胜者,韩庚是幸运的,他踏上了韩国的征途,但第一样要面对的难题就是语言。没有认识的朋友、亲戚,对韩语又一无所知,所以学习韩语便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韩庚表示,刚开始他觉得韩语挺简单的,还试过用汉字来标发音,在经理人的教导下,仅用了一到两个星期就可以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但学着学着,韩庚发现韩语其实并不好学,规矩也多。他回忆道:“韩语有敬语、伴语,还有比较亲近的朋友之间聊天的用语,但我刚开始只会说那些伴语,不管跟谁,比如老板还有公司职员,都(用伴语)这样说。”事实上,韩国长幼尊卑的观念很强,如果对着长辈不用敬语,容易招来误会。结果韩庚说的韩语一度引起公司人员的反感,觉得这个中国小子毫无礼貌,但韩庚并没有因此停下步伐,仍然努力地学习。

韩庚说,那时除了必要的演艺培训外,他每天平均都要拿10多个小时来学习韩语,“当时我学得特别认真。每天就像学英语一样拿张小纸写上:阿尼阿赛呦……我的墙上都贴满了小纸条,每天睡觉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凭着坚持不懈,韩庚现在已经可以操一口流利的韩语。但他却非常谦虚,笑言:“如果是韩国人,还是能(从口音)听出我是从外国来的

练跳舞:骨折两个月都不知道

由于有着6年的舞蹈训练,作为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系高材生的韩庚在进军韩国之前,已经具有相当不错的舞蹈水平。但他刚到韩国受训的时候,所在的班级却是最低的C班。对此,韩庚并没有丝毫意外:“这是肯定的啦,我刚到当然是从最基层开始。”当然,这也与韩庚以往练习的舞种截然不同大也关系,他表示,“我是学民族舞的,但一进去公司就要跳Hit hop和poping这种舞蹈,肌肉要一下一下的动,不同的舞蹈,肌肉动的位置又不同,挺复杂的。”就这样,身在异乡的韩庚连自己最拿手的舞蹈也要从零开始练习。

对于舞蹈练习,韩庚坦言自己从来也不会觉得闷,而且最喜欢一个人练舞。在当SM练习生的时候,他最高的纪录曾是连续练舞20个小时。这是否是经理人公司的要求?韩庚解释道:"这是我自己的要求,因为出道之前就有编好的舞蹈,还有歌,都要练。那时经纪人也不在,只有编舞的老师和我们,所以就自己练习,要准备最完美、最好的演出。”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韩庚在短短的半年内就从最低的C班升到了A班。他自豪地说:“那时候,A班就只有三个人,我、东海,还有恩赫。”

作为专业的舞者,体型偏瘦的韩庚在长期的练习下也受过不少伤。由于练舞时动作过激,韩庚的手臂曾经骨折,“当时确实也不知道哪受伤。因为我很瘦,所以去健身。有一天我做俯卧撑的时候,觉得胳膊很疼,我就跟经纪人说‘胳膊很疼,能不能去医院?’到了医院拍完片子,才知道是骨折了,问是什么时候骨折的,(医生)说应该是两个月前,但医生说骨折已经长好了,不过是长歪了。”所以,现在韩庚举手的时候,胳膊就会咯噔咯噔地直响,但幸运的是,这对他的演出并没太大影响。

强忍耐:被迫戴面具上台演出

2005年11月6日,韩庚和其他11名韩国男孩组成了面向亚洲市场的大型组合(2006年又新加一名成员组成13人——编者注),正式出道!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激动和欣喜不言而喻。可是残酷的事实在出道的兴奋还没有褪去的时候,却给韩庚泼了一盆冷水。韩国有相关规定称,作为外国籍艺人,只能签约三个电视台,其他未签约的电视台不能露脸。而对于一个刚出道的艺人来说,谁都知道曝光率意味着什么。

韩庚回忆说:“当时经纪人突然跟我说要去一趟外国人出入处,到了那里,出入处的工作人员问了我好多东西,比如说参加过什么演出,拍过什么广告,上过什么杂志?说完之后觉得说要罚款,因为没有正当的一个手续,没有一个演艺的签证。因为当时我是公司第一个从外国来的艺人,所以公司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程序。因此公司当时就说‘你从今天结束后,在韩国不能演出了’。那时候一听,我马上就哭了,自己对自己说‘完了,这才刚刚开始,就又把我封杀掉了,就不能让我演出了’。所以之后的那场演出,我就当它是在韩国的最后一场演出,我一定要尽全力,要所有韩国的歌迷知道有我一个韩庚在舞台上,给他们留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不言放弃的韩庚与经理人想出戴面具演出的折衷办法,“我跟经纪人一起商量,因为如果缺我一个人队形就全乱了,还得重新排,而且第二天马上要演出。”于是,韩国KM电视台的现场,Super Junior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带着黑色和银色交加面具的男孩。

生活关

变坚强:打电话给母亲哭了10分钟

有辛酸,自然也有迷茫。当时还没出道的韩庚最迷茫的时候该是每年训练生回国续约的那段时间。SM公司的训练生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每天都有新的练习生加入,旧的练习生离开,淘汰和自己的放弃每天都在不断的上演。几次续签之后,当初一起到达韩国的同伴们都离开了,只剩下他一人。在韩国不到5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使他在韩国的两年内都没有逛过街,两点一线,公司和宿舍。

韩庚曾经想家想得哭过,第一次在韩国过春节的时候,他哭了,在电话中哭了10多分钟才最终开口说了一句:“妈,新年快乐。”他也曾经在困难和挫折前退缩过,每当看到有同伴在出道前几天就被换下,他曾想放弃。但喜欢舞台的他从没放弃:“不是没有羡慕过,不是没有彷徨过,只想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证明自己。”

艰苦中快乐着

虽然在韩国的星路历程充满辛酸艰苦,但能让韩庚熬过这段艰苦岁月的原动力,除了父母的支持,相信最大的支柱就是Super Junior其他队员和“庚饭”带给他的温暖。

洗澡比赛

说到Super Junior的趣事,韩庚想起了洗澡比赛,“我们分两个宿舍住,两个宿舍相临,为了增加睡觉时间,就要缩短洗澡时间,这样在组合中展开了‘洗澡洗得最快大赛’。不洗澡的其他11个成员是评委团,洗完澡的成员要接受评委团的评价:洗完澡后身上要有浴液的香味,身上不准有泡泡,评委们都要闻一闻进行评价。在第一届比赛中,团员始源自诩可以在两分钟内洗完。当然,其他成员开始都不相信。大家让始源洗澡,别的成员都站在浴室门外,一边听着一边计算时间,测验结果让大家非常惊讶,因为他洗澡竟然只用了1分钟30秒。”不过这个记录后来被另一位成员“神童”打破,他竟然在22秒钟内洗完澡,并且没有违反比赛规则!韩庚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突破‘神童’的记录。”

生日快乐

在韩庚22岁生日当天, SJ的其他成员邮寄了一盒记录着他们各自深情祝福的录影带到身处中国的韩庚手上。其中,组员强仁说道:“韩庚哥这次生日,希望一切都顺利,不要生病,和父母分开,一定很孤独,这次回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健康地好去好回。回来以后再和我们Super Junior其他成员一起,为了给大家展现更好的面貌而努力。”兄弟的友谊,暖在韩庚的心头。

铁杆粉丝

韩庚虽然在国外独自奋斗,但祖国的“粉丝”并没有因距离而忘却这位异国的舞者。当韩庚还是训练生的时候,博客便成了他和祖国“粉丝”们的唯一联系。每次看到博客上那些来自祖国亲切的问候,他都会感动不已。没有个人电脑,韩庚只能在公司上网,没有中文输入法,他就用英文打拼音。就在韩庚22岁生日的那天, SJ国内的歌迷组织通过韩国留学生将一台有着中文输入法的笔记本电脑送到了韩庚手里,拿到礼物的当天,韩庚留言了,第一句就是:“终于可以用中文留言了!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则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在书的海洋里漫游,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更使我的知识面也宽广了不少, 以下是“读书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6.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7.匡衡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9.苏东坡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0.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1.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蒙恬作为秦帝国著名的战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在战场上帮助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彻底打败了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现今我们眼中的万里长城,开辟了当时规模空前的秦直道。

这样一个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却没有想到,在他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对立的集团,在秦始皇病死后,蒙恬在他们的阴谋策划下无辜惨死。这个集团篡夺了秦帝国的政权,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于贞观某日对臣僚说:“朕欲上比尧舜,不使冤案现于本朝。各位不妨说说,古代哪一将相死得最冤?”当时在场的有丞相房玄龄、谏议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战国时秦将);或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将)。听罢臣僚们的议论,太宗摇摇头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明节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N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N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名人朱德的故事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19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钟氏生有13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5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

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疫情狙击战奋进青年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中国各地的复工复产方兴未艾,我在厦门亲身体验到当地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厦门市专门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推进建设项目开复工领导小组、推进工业企业有序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服务业企业有序复工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盘统筹,确保防控疫情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真正用心用情帮扶企业恢复生产,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支持和保障。

厦门市委办公厅专门出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推动建设项目有序开复工若干措施”,这一措施针对各行各业提供帮助,包括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包车返厦、各领域防疫措施费补助、 建材供应保障等十几项措施。这些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中急需问题,为企业正常、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广大市民响应号召,科学防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共同保护着城市安全复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充分体现了厦门的文明底色和大爱精神。

在我所经历的抗疫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一切都是以人民安危为中心。我们海外华侨华人从来都是与祖(籍)国的命运紧密相联,我深信,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赢这场阻击战。让我们团结抗疫,再一次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大全500字示例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提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已经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然而,这就是作为科学大家的丁肇中,他认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耳朵结了茧子名人故事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著名的激励大师莱斯·布朗的左耳上结有厚厚的茧子

布朗不是个幸运儿,他一出生就遭父母遗弃,稍大一点又被列为“尚可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他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然而,他在中学阶段遇到了“贵人”——一位爱他的老师。老师告诉他:“不要因为人家说你怎样你就以为自己真的怎样。”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彻底改变了布朗的命运。

布朗决定加入演讲会,为每一个像他一样被“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无情捉弄的不幸者呐喊,让每一颗怯懦的心都滋生出进取的勇气,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他咬定青山不放松。

布朗很有自知之明,他想自己没有过人的资质,没有个人魅力,也没有经验,要获得演讲的机会,只有一天到晚给人打电话,有时一天打一百多个电话,请求别人给他机会,让他去演讲。就这样,日久天长,布朗的左耳硬是被话筒磨出了茧子。

现在,布朗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他的演讲酬金每小时高达2万美元。一切都如期而至:掌声、鲜花、荣誉、金钱……

布朗笑了,他摸着左耳上的茧子不无得意地说:“这个老茧值几百万美元哩!”

我想,那茧子本身就是一篇撼人心魄的励志演说!把粗暴的拒绝记下来,把冷漠的推挡记下来,把所有泼进生命的冷水都记下来。然后,让它们沉积,凝结,最终开出了一朵离聪明和成功最近的惊世之花。

手上有茧,那是辛苦劳作的明证;脚上有茧,那是艰难跋涉的印痕;耳上有茧,那是征服命运的戳记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之华罗庚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傅嘉九岁难进士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傅嘉,清朝著名学者,广东人,出生于公元1745年。

傅嘉自幼聪明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五六岁时便学会了联诗作对,到七岁去学校读书时,在文学上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可是,他只念了一年书,由于母亲去世,家中贫困,他也就退学了。在他退学之后,仍不忘读书,常在上山砍柴和干活的空间,挤时间读书。

有一天,他听说朝廷派了个叫李调元的进士到广东任学政。傅嘉早就知道李调元是个有名的才子,小时候就以“叔嫂联对”而闻名乡里。于是,他一时心血来潮,便想见识见识这位名人的才华。

几天后,傅嘉打听到李调元每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便在路的正中央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然后守候在那里。不一会儿,李调元坐着轿子来了。

轿夫来到“石桥”跟前,一脚便把石头踢到了路的一边。这下,傅嘉可不干了,上前拦住轿夫,指责他不该把他的“石桥”拆掉。轿夫则说傅嘉不应该在路中央摆石头玩,妨碍行走。轿夫和傅嘉各说各的理,声音越来越大,争吵起来。

李调元在轿中听了,也觉着这孩子太不讲理,于是便走下轿来,准备劝说几句,叫他让开算了。

不料,他刚一下轿,傅嘉竟一扫刚才的怒气,上前深施一礼说:“您就是新来的李大人吧!听说您从小就以联诗作对很有名气,在下很是敬慕,今以‘石桥’拦轿,就是想和大人联上一对,不知大人能否赐教?”

李调元一听,心中就乐了,天底下竟有这样求联对的!不过,他一向以联诗作对为乐趣,今又见傅嘉出语不凡,满脸稚气,很像自己当年向三嫂讨粽子时的那副神态,不由十分欢喜;于是,也想考考他是否有自己当年那种才气,便高兴地对他说:“那你就先出上联吧!”

傅嘉不假思索,顺手指着被轿夫踢倒的“石桥”,写出上联:踢倒磊桥三块石。

按说,上联中的“磊”字应该用“垒”字,可他竟写上了三个“石”字的“磊”,和后面的“三块石”相接,使得李调元难以应对,想了足有半个时辰,也未想出合适的语句来,便有些难堪地提出回去再想,明日一定答复。傅嘉同意了。

李调元回到家中,愁眉不展,他的妻子见了,便问根由。当李调元把途中一个孩子求他联对的事说出后,妻子竟笑着说:“咳,这有何难?”

于是,她拿过剪刀,把绣花用的纸剪出一个“出”字,然后从中间剪成两个“山”字说:剪开出字两重山。

李调元一听,“出”和“磊”相对,“两重山”和“三块石”相对,不由得连连称妙。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又坐轿来到原处,见傅嘉已等在那里,便把下联说了出来。

可傅嘉听了,却微微一笑说:“这下联对得的确很妙,但我想并非出自李大人之手。”

李调元吃惊地问道:“你这是从何谈起?”

傅嘉又笑着回答说:“想大人堂堂男子,不用‘劈’字和‘砍’字,怎么想起来用个‘剪’字呢?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联定是李夫人对的。”

李调元听后,十分钦佩傅嘉惊人的聪敏才智,不但承认了夫人对下联的事实,而且专门来到傅嘉的家中,送上俸银二百两,一再嘱咐他的父亲要好好供傅嘉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故事:中国雷神陈代荣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地雷,人类发明的最残酷的武器之一,轻轻地触动它,就可能把你炸残甚至让你死亡。每年大约有2万人因地雷爆炸致死或受伤,然而,有一位中国战士一生中和地雷这个死神“约会”了二十多年,亲手排除了2100多枚地雷,他就是当代中国军人陈代荣

陈代荣刚刚参军时,心中的梦想并不是在地上挖地雷,而是搏击长空。当时,19岁的陈代荣考上了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院,然而入校一年后,陈代荣在训练中扭伤脚踝并导致骨折,被学院淘汰。抹着眼泪的他只得调到湖南长沙工程兵学院排爆专业去学习。

1988年,陈代荣成为成都军区驻滇集团军工兵团的一名工程兵。扫雷是个最需要细心和耐心的技术活儿,陈代荣在部队里埋头苦练了4年,终于将地雷的“火暴脾气”摸了个透。

陈代荣第一次参加的排雷活动是中越边境大排雷。当时,战争已经过去多年了,就连当年布雷的战士也不知道地雷埋在哪里,边境上不但有我们的战士埋的雷,也有对方军队埋的雷,有正规地雷,也有用手榴弹、炮弹甚至鱼雷改装的土地雷,土里有雷,水里有雷,甚至树上也有雷。陈代荣带着30名扫雷手,趴在地上用手一寸一寸地摸。有一天,一位战士发现了一枚锈蚀变形的地雷,觉得它不存在爆炸的危险,伸手就要排除。陈代荣一把抓住他的手腕,一脚将地雷踢飞。地雷“哧哧”冒着青烟,滚下了山……要不是陈代荣判断正确,眼疾手快,排雷的战士就要牺牲了。

此后,陈代荣先后受联合国委派,带领中国维和战士赴非洲厄立特里亚、泰国和中东的黎巴嫩等地扫雷。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爆发了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当时,中国的维和工兵营与真主党的基地仅一墙之隔,经常有炮弹在营地旁边爆炸。有一天,陈代荣负责护送3辆物资运输车,前往邻近的一个友军营地。车队行至一个路段时,陈代荣突然发现有两枚巨型炮弹横在路中央,挡住了去路。陈代荣跳下车,发现两枚炮弹已经处于待爆状态,只要稍微碰触,就会发生惊天动地的爆炸。这样的一枚炮弹,爆炸时的威力足以覆盖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两枚炮弹同时爆炸,四周几百米范围内的人都活不了。他带领战士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拆除引信,当满身是汗的陈代荣拆完引信,把炸弹挪到路边时,所有在场的人才松了一口气。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陈代荣34天里完成了1800多项战地任务

陈代荣不但“手巧”,而且“心灵”。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他带领战士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部272页、共计35万字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这在别的国家,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他和战友们也因此成为我军首支通过国际扫雷资质认证的专业扫雷队伍。陈代荣还汇编了世界各国的地雷知识,出版了60余种手册,总结出26种科学的排雷方法,研制成功6种排雷新装备。他编写的《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手册》,被联合国确定为援外扫雷基础教材。

至今,陈代荣还代表中国军队接受联合国委派,在世界上战火纷飞的冲突地区扫雷。他还创造了一个零伤亡的奇迹——在他扫过的雷区,至今都没有发生过雷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两只帽徽的军帽名人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蒙哥马利是英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盟军军事指挥官,入选“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并以50年的军旅生涯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部属中享有极高威信。

蒙哥马利精通驭兵之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充满硝烟的前线,英国官兵时常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将领,察看地形,指点部署,与官兵交谈,有时还亲切地拍拍士兵的肩膀。士兵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名将领,因为这位将领戴着一顶与众不同的军帽。别的将领和士兵的军帽都只镶嵌一只帽徽,而这名将领的军帽,却镶嵌着两只帽徽,一只是将军标志的帽徽,一只是装甲兵标志的帽徽。

士兵们互相一打听,原来此人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元帅亲临一线,让士兵们又兴奋又感动,士气大振。蒙哥马利元帅为什么要戴两只帽徽的军帽,大家又好奇地猜测起来。有的说元帅喜欢标新立异,故意猎奇;有的说元帅是以此显示自己特别重视装甲兵的用途。随着猜测的传播,士兵们深刻地记住了元帅,深刻地记住了元帅亲临前线的场景。

后来,还是蒙哥马利本人揭开了军帽带两只帽徽的秘密。原来,蒙哥马利元帅是出于具有实际价值的动机,才戴这样的帽子的。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就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这种认识来自于蒙哥马利的亲身经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蒙哥马利担任排长和上尉参谋,一直让他深感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自己部队的总司令。蒙哥马利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哥马利戴这顶镶有两只帽徽的特殊军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部队官兵能够经常看到他,并记住他。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我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两只帽徽的小小军帽,成为了蒙哥马利元帅的象征,成为了元帅深入一线与士兵携手并肩的标志,成为了鼓舞士气提振军心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

十分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资料。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完璧归赵的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

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

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韩非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我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韩子”、“韩非子”。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着述,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但他不善言谈,这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阻力。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于是他发奋着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在研究着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思想理论经后人编辑整理,辑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后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得到韩非,秦国发兵攻韩,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秦国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将其下狱。不久,韩非被毒死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现代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的许多梦想,不是都会开花结果。可是如果坚持不懈,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

对英国女孩儿克莱尔来说,这是无法预料的奇迹。所以在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的演讲稿震惊了全英国民众。他们发现表面看上去木讷无趣、一本正经的首相竟然可以讲出如此幽默风趣的话来。

毫无疑问,出色的演讲帮助卡梅伦获得成功。在首相每一场精彩演讲的背后,都有一支精良的幕后团队负责撰写演讲稿。而这个幕后团队可谓是卡梅伦成为政治明星的“秘密武器”。就在英国民众纷纷猜测这篇演讲稿究竟出自首相官邸哪位经验老到的政客之手时,一位年轻的黑发女孩儿,占据了英国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卡梅伦在接受采访时解开了谜团,“她是我的御用演讲稿撰写者克莱尔!通常,我称她‘冰激凌女孩儿’”。

30岁的克莱尔,已经在首相官邸工作4年,是卡梅伦亲信中最年轻,也是唯一的捉刀者。熟悉克莱尔的人都说,她是卡梅伦的“喉舌”,是这个在岌岌可危中坐上首相宝座的领导者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还能微笑以对的重要原因。卡梅伦曾经玩笑般地说:“克莱尔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同伴、止痛药和肚子里的蛔虫。”

17岁那年,克莱尔考入英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克莱尔出生在一个兼容并包的家庭。祖母喜爱珠宝,祖父热爱诗歌,母亲钟情于服装设计,而父亲热爱自由闲适的生活。克莱尔说,家人教会她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每种可能都需要你付出汗水。

“我想成为服装设计师,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夙愿。”克莱尔说,“但父亲却觉得,人生不是只有唯一的路可走。只要高兴,推着小车沿街卖冰激凌也未尝不可!”克莱尔热爱体验不同的工作,她觉得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养分和能量。克莱尔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冰激凌。给孩子们递上一支巧克力冰激凌时,看着他们天真单纯的笑脸,克莱尔发现快乐原来可以如此简单直接。

克莱尔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祖父的影响热爱诗歌。祖父告诉她:“如果能做一个靠卖冰激凌养活自己,同时又有钱买布料为自己设计衣服的诗人,那可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啊!”她试着去体验祖父所希望的那种生活。那些驮着笨重的冰激凌冷冻箱,在大学校园内外一边叫卖一边吟诗的燥热日子;那些因为下雨或者天冷而卖不完冰激凌,一边吃着冰激凌一边酝酿着到底在某个句子里是用“融化”好,还是“魔术一般逃遁”更到位的日子;那些疯狂地写诗并不停地获奖,却没时间用来恋爱的日子;那些悄悄流逝的,卖冰激凌、设计服装又写诗的日子……克莱尔说,这些闪亮的日子,都将成为促成她最终梦想的阶梯。

大学毕业那年,克莱尔21岁,用大学4年卖冰激凌和写诗挣的钱,在英国萨里郡的吉尔福德成立了服饰公司。她开始着力于设计珠宝,并将第一款作品送给了祖母。

祖母问她:“克莱尔,你喜欢生活吗?”克莱尔想了想说:“我很享受,但不仅于此。”大学毕业那天,克莱尔加入了保守党,而她的理想,是想用冰激凌一般爽滑的文字,和那双在珠宝上作画的手,为这个国家的进步有所付出。她开始边工作边为保守党议员约翰·海斯打零工,干点收发邮件、整理办公室的活儿。2005年,克莱尔央求海斯引荐,主动为伦敦市长竞选人鲍里斯·约翰逊撰写演讲稿。当那篇脍炙人口的演讲稿,帮助约翰逊获得市长职位后,克莱尔的朋友开始向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引荐她。

经过四轮面试,这个觉得卖冰激凌和写诗一样重要、设计珠宝和为大人物写演讲稿同样有意思的女孩儿,最终获得了卡梅伦的赏识,进入了他的智囊团。卡梅伦允许她继续卖冰激凌、参加诗歌比赛和设计珠宝。他不要求她必须住在唐宁街。克莱尔不用坐班,只有在忙碌时,她才频繁出入卡梅伦的办公室。她说,她讨厌那些没有感情,又不敢有所冒犯的演讲稿,要言之有物,简短利落,而且直指人心。

这个被首相府戏谑为“卖冰激凌的小诗人”的姑娘,用她那冰激凌一般甜腻温顺,又如珠宝一般精致动人的词语、句子和文章,彻底征服了卡梅伦和英国民众。2009年参加首相竞选时,卡梅伦甚至对克莱尔说:“冰激凌女孩儿,这个时候,你的笔至关重要。”2010年5月,卡梅伦成功当选英国首相。但是那天,克莱尔却悄然回到家,安静地过自己的小生活……在她的个人网页上,克莱尔这样写道:卖冰激凌,也写点诗,工作地点在萨里郡。

克莱尔说:“梦想很炫美,却必须脚踏实地去实现。”那些交织着甜腻和奢华,枯燥和疯狂的种种梦想,它们如此和谐又紧密地被克莱尔拥抱着,像馥郁的玫瑰花被她抱得满怀,那是多么不可思议和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来都以为皇帝都是继承父业的,直到我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朱元璋聪明、可爱、坚强勇敢、坚忍不拔。这篇文章生动的描写了朱元璋的悲惨童年。当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地主家放牛,地主不但不给吃的,还抽鞭子。在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濠州(今安徽风阳)遇上了百年大旱,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几天过去后,一滴雨没见到,却迎来了一群铺天盖地的蝗虫,一会功夫,庄稼被吃了,人被饿死了,还流行着可怕地瘟疫。朱元璋的爸爸、妈妈、大哥、大哥的大儿子被夺去了生命。仅仅只用了半个月,一家九口人就去了四人,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大嫂王氏及她的一双儿女五口人还活着。最后两兄弟决定分头外出逃荒、,自谋生活。可是,他的二哥放心不下朱元璋,最后,两兄弟之后挥泪分别了。吉人自有天相,朱元璋终于找到了吃的东西,总算饱餐了一顿。

几年的漂泊时间,铸就了朱元璋坚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练久了他强健的体魄。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义军见一人到城下,以为朱元璋是元军派来的奸细,准备问斩。幸好郭子兴听到报告后,赶到了城下,见朱元璋五花大绑着,却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一副轻松、从容地样子,他身材高大,浑身散发着大无畏的精神,老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希望是,不是我也没有办法了。可能是天样子特别威武,郭子兴一见就非常喜欢他,最后才知道他来做义军,郭元帅大喜,收他做了一位步兵,从此,朱元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原来帝王也有这样悲惨的童年,我和不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我看了一本叫《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小故事。故事虽短但其中让人领悟到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其中一篇寓言故事,名字叫做“景公占梦”。齐景公有次得了重病,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两个太阳打败了,这让他心神不安。然后齐景公就对晏子说了这件事情,晏子就派人去请来占梦者为齐景公占卜凶吉。晏子让占梦者对大王这样解释:大王的病属于阴性,而太阳是阳性的就预示大王的病快好了。占梦者就按照晏子对他说的做了。齐景公听了之后很高兴并解除了郁闷,没过多久病就痊愈了。之后赏赐了晏子和占梦者两人。

这则寓言中表示对梦境的不同解释就对个人的心理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齐景公就是如此,而晏子聪明的利用占梦者的默契配合,把消极的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影响。这就说明了任何事情只要向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积极的一面去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促进效果。

我看完这篇寓言故事后,觉得心理因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好的心理素质会带来成功,而坏的就相反了,因此在看待一件事情时,不要存在消极的态度和想法,要想着用积极的态度和想法去对待它,这样才能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和爸爸一起读名人的故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清晨,天气凉爽,我心情愉快,拿着一本[名人故事]专心致致地读着。

[名人故事]中有一则[孔子学琴]的小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因为,孔子刻苦学琴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认真求学的决心使我敬佩不已。孔子真了不起啊!可惜故事太短了,对他不能有更多的了解。

但我不甘心,便跑去问爸爸:“孔子是那国人,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是我国古代春秋时候的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人们尊称他为“孔圣人”。爸爸认真地说。

为什么称他为“孔圣人”呢?我疑惑的问。

“孔子的学问特别大,智慧十分高。他有三千多名有成就的学生,他的行为和思想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爸爸看我一本正经 地听着,又继续讲下去:“同时孔子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写的[论语]是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宝典。所以人们尊称孔子为‘圣贤’。

我想了想说:“孔子应该还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吧?”“这我就不清楚了”,爸爸眨了眨眼说。我拿起[名人故事],翻到[孔子学琴]那一页,递给爸爸。爸爸拿着书仔细阅读后说:“你说得对,孔子确实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啊!”

哈哈,和博学的爸爸同读一本书,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