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国七雄产生有关的历史典故(汇总20篇)

想要了解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有哪些吗?中国新疆地区因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历来是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地区。观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你们想必都有感慨吧,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4最新观看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642

作文

1000

有关中流击楫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晋书·祖逖传》。

【释义】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成长心语】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尧舜让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男子潘安审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晋朝大文学家潘安在怀县(今武陟县)当了一年县令之后,老百姓来县衙告状的几乎绝迹,三班衙役纷纷向潘安称贺,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潘安却冷静地说:"老百姓的祖传信条是屈死不告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条路。无人来告状,冤屈仍然在,表明我官当得不好,没有什么可庆贺的。从即日起,三班衙役下乡巡访,就地办案,重大冤情禀告本官裁决,功绩卓著者提拔重赏。"

有一天,潘安化装成一位游方郎中,腰藏弹弓防身,手摇铃铛吆喝,走村串户,访察民情。潘安来到了宁郭驿,经过多方询问,得知村里有一个恶霸,名叫程虎,他倚权仗势,为富不仁,欺压村民,横行霸道,村中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只敢在背地暗暗咒骂他。潘安决计要为民除去这个祸害。

潘安正在村西十字路口旁边的茶馆里喝茶歇息,突然发现一辆马车从北向南急急而来,一头母猪(muzhu)从东向西姗姗而去,马车躲闪不及,轧断了猪腿,大母猪(muzhu)顿时躺在地上,拼命嚎叫。赶车人吓得脸色煞白,慌忙刹住了马车,低声下气打听谁是猪的主人。四十岁开外、凶神恶煞的程虎闻讯赶来,二话不说,一手揪住赶车人的胸口,一手"啪啪"打了赶车人两个耳光,恶狠狠地破口大骂:"你把眼睛长到屁股沟了,没看见您娘在你脸前走吗?"赶车人一边擦着嘴角的鲜血,一边陪着笑脸表示情愿多加赔偿。程虎望着马车上满载的八斗缸和石二缸,嘿嘿冷笑说:"俺家这头母猪吃食泼,窝头壮,两年能下五窝小猪娃,每窝都是十八头,它是俺家的聚宝盆、摇钱树,发家致富全靠着它哩。你这车和马,满车缸,全扣下也抵补不了我的损失,还得脱下你的大皮袄。"这个三十多岁的赶车人哭了脸,苦苦哀求程虎高抬贵手。程虎狠狠踢了赶车人几脚,高声喝道:"这是我的一亩三分地,我的话就是王法,你敢不听就捏死你!"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无人敢上前参言。潘安挤到程虎跟前,为赶车人讲情道:"轧伤母猪,非人故意所为,得饶人处且饶人。按公平市价,照价赔偿与你也就是了。"程虎骂潘安道:"谁的裤裆破了,把你漏出来了,哪有你的说话权!"此时正好有四名衙役闻讯赶到,同声高喊:"县太爷在此,休得无礼!"程虎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潘安在衙役们的护卫下,脱掉化装,扯掉胡须,洗净脸面,戴上官帽,换了官袍,一位光彩照人的美男县令就展现在了老百姓的面前。周围的女人们一听到美县令潘安在此,争相从四面八方涌来以求一睹潘安真颜。衙役们借来了桌椅,就地摆起了公民间故事堂。潘安传令"地方"来见,没想到"地方"竟是程虎。潘安只好按照官场规矩,让程虎在旁落座,协同办案。程虎连称得罪得罪。潘安却说:"不知者不罪,我这县官还得依靠你这村官办案哩。"

潘安在临时公堂上宣布:"这场车祸的当事者是赶车人和老母猪双方,理应先审赶车人,再审老母猪,不偏不倚,当众公断。"潘安喝问赶车人道:"你放着三丈六尺宽的阳关大道不走,为什么把马车赶到人家的猪圈里轧伤了老母猪?"赶车人连喊冤枉,说明案发现场就在十字路口,车马至今原地未动。潘安判道:"十字路口不是猪圈,是用来行车走人的,不是用来养猪的,马车行走路线正确,赶车人无有过错,你赶车走吧。"赶车人如逢大赦,磕头致谢,赶着马车如飞而去。

潘安接着开始审猪。他让衙役们将母猪抬到"公案"之前,猛拍桌子喝道:"呔,大胆母猪!人有人路,车有车道,猪有猪圈,各守规矩。你不在猪圈里老实呆着,跑到十字路口有何公干?"老母猪只是哼哼,当然说不出话来。潘安教训道:"众所周知,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养得起猪打得起圈。猪不在家里养,十字路口倒成了养猪场,像你这样猪仗犬势,横行霸道,叫人如何能过安定日子?"潘安以审猪为名,对程虎一番痛骂,骂得程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走又不敢走,坐又坐不住,抓耳挠腮,不得安生。潘安下位来用脚踢了踢母猪问道:"你可知罪?"老母猪只是哼哼。潘安道:"既无异议,且听夲官宣判。原想可怜于你,法外施恩;但公理安在,王法无情,判处立即斩决,以儆效尤,肉食分赠村中孤寡老人。"程虎吓出了一身冷汗,刚想悄悄溜走,被潘安喝个正着。潘安微笑道:"你我同为大小官员,当为百姓表率。母猪被斩,你也有治家不严之罪,理应重罚;若不治你,恐被百姓骂我官官相护。念你认罪服法,夲官从轻处理,罚你白银百两交付村里学堂助学,免去地方之职,再领取五十大板,以长终身记性。"

程虎被五十大板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周围群众人山人海,欢呼之声震耳欲聋,人人都夸潘安审猪审得真好,不光教育了养猪家户,而且为老百姓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大祸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夸父山和桃林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的灵宝县不是今天的这个名子,叫做桃林,又叫桃林县。桃林县西有座夸父山。这里一直流传着“夸父追日”的故事。

上古时候,我国北方高高的成都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族叫夸父族。这个部族的头人夸父,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有不平凡的的意志。

那时候,世界上很荒凉,毒蛇猛兽横行。夸父为丁本部族的人们能活下去,每天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率领本族的男女,在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夸父把捉到的凶恶的黄蛇绑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抓在手里,高兴得哈哈大笑。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晒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使人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赶上太阳,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使唤。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去追赶它。夸父身高力大,一迈步,震得大地直摇晃。他一脚踏下去,就在浙江临海县的复釜山上,留下一个长长的巨人脚印。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中午,夸父追赶太阳来到湖南沅陵县一带,他跑得又饿又累,就停下来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做饭。他吃完饭,见太阳已经偏西了,就赶紧迈开大步又追了上去。后来,这三块支锅石就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

太阳快落山了,夸父离太阳越来越近。到了甘肃东部的泾川县,他停下来歇一会儿,把鞋里的土块、石子往外一倒,就成了一座小山。现在人们叫它“振履堆”。夸父跨过一座座高山,穿过一条条大河,在禺谷眼看快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别提他心里多高兴了。当他伸手就要捉住太阳的功夫,突然,感到头昏眼花,竟渴得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他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又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渭河里的水也被他喝干了,还是不解渴。这时,他又打算去山西雁门山一带,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华山以东、灵宝以西不远的地方,身体再也支持不住,就倒下去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现在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问的夸父山。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桃林塞”。

夸父死了,他的后代子孙就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传业后世。夸父的子孙居住的村子,就是今天夸父山下的“夸父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豫让漆身吞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05 字

+ 加入清单

赵襄子灭了智伯之后,老是提心吊胆地怕有人给智伯报仇。有一天,他上厕所,刚到门口,眼前有个黑影一晃。他觉得好像在地下蹲得工夫大了突然站起来就眼花缭乱似的。他有点怀疑,叫手下的人先上厕所瞧瞧去。果然逮着了一个刺客。赵襄子一瞧认得他是智伯的家臣豫让,就问他:“你干什么来了?”豫让说:“我来给智伯报仇!”两边的人把他捆起来,让赵襄子杀他。赵襄子反倒说:“智伯的一家子全都灭了,豫让还想替他主人报仇。就算成了,也立不了功,得不到赏。他真是个义士。把他放了吧!”手下的人只得放了他。豫让刚要往外走,赵襄子问他,说:“我这回好好儿地放了你,咱们的仇总算解了吧!”豫让说:“您放我是私恩,我报仇是大义!”他们又把豫让捆上,对赵襄子说:“这小子太没有良心,您要是放了他,赶明儿准出麻烦。”赵襄子说:“我已经说过放他,不能说了不算。”

豫让回到家里,天天想着行刺的法子。他的媳妇儿说:“你这是何苦呐?智家已经没有人了,你就是报了仇,谁领你的情呐?你去投奔韩家或魏家不是一样能够得到富贵吗?”豫让听了,赌着气撇下他的媳妇儿出去了。后来听说赵襄子住在晋阳,他打算上那边去。可是赵家已经有不少的人认识他,他不能再露面。他想出个法子,把头发和眉毛都剃了,然后在脸上、身上涂上点油漆,活像个浑身长癞疮的人,身上披上一件破破烂烂、邋里邋遢的衣裳。他到了晋阳城里,躺在街上要饭,自以为没有人认得他了。哪儿知道他说话的声音给一个朋友听出来了。那个人偷偷地对他说了几句话,拉他上他家里去喝酒。喝酒之间,那位朋友劝他:“你要报仇,就得想个计策。比方说,你去投降赵家。他知道你的才干,准能用你。碰巧了,你再下手,不就容易吗?”豫让不赞成这个主意,他说:“我最恨的就是这种人!既然投了人家,就该效忠,要是回头又害人家,这是最不忠实的了!我替智伯报仇,就为的是给那些反复无常、心怀二意的人瞧瞧,让他们听到我这种作风,好觉得害臊!”

这回豫让给他朋友听出了声音来,他知道光是打扮成这个样子还不行,就吞了几块炭,把嗓子弄坏了。打这儿起,这个哑嗓子要饭的天天候着赵襄子。

赵襄子因为智伯已经挖了一条河,他一想有条河也挺方便,所以他不但没把它填上,反倒在河上修了一座桥。桥修好了之后,赵襄子先要上去瞧瞧。他正要上去的时候,就瞧见一个尸首在旁边倒着。他想:“桥刚修好,哪儿来的尸首呐?别是豫让假装的吧。”他立刻叫手下的人细细地察看察看。他们过去一瞧,回报说:“是个路倒。”赵襄子说:“搜搜他身上!”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来!一下子就把他抓起来。喝,不是豫让是谁呐?赵襄子骂着他说:“上回我晓了你,这回又来行刺,可见你是人容天不容啊——把他砍了吧!”豫让哑着嗓子,冲着天哭号,眼泪和血流了一脸。两旁的人问他:“你怕死吗?”豫让说:“我死之后,再没有替智伯报仇的人了。我是为了这个哭的。”赵襄子对他说:“你早先是范氏的家臣。范氏给智伯灭了,你就投降了智伯。你怎么不替范氏报仇呐?如今智伯死了,你非要替他报仇不可,这是什么意思?”豫让可有他自己的主张,他不管智家和赵家到底是哪一家理对,哪一家理亏,这些他都不管。他也不管主人是谁,只要哪个主人待他好,他就替哪个主人卖命。他说:“君臣之间要看情义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君对臣如手足,那么臣对君如心腹;如果君对臣如牛马,那么,臣对君就如过路人。范氏拿我当个普通人看待,我也就拿普通人的态度去对付他;智伯拿我当作全国杰出的人看待,我当然要像全国杰出的人去报答他。”赵襄子见他挺倔强,就拔出宝剑,叫人递给豫让,叫他自杀。豫让拿着宝剑,恳求着赵襄子,说:“上回您没处治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今天我当然不想再活了。可是我两回报仇都没报成,心里的怨恨没处撒散去。您是个明亮人,总能体会到我的苦楚。我央告您把衣裳脱下来,让我砍三刀。我死了口眼也就闭了。”赵襄子很讨厌豫让,可是他确实希望自己的臣下都能像豫让那样肯替他卖命。他就脱下外衣叫人递给他。豫让拿过来,一连气砍了三刀,笑着说:“我现在可以去见智伯了!”说着就自杀了。

他哪儿知道一个人为国为民为正义而死,死才重如泰山。这种暴徒刺客一类的人,为了个人的恩怨,不管怎么死,只能是轻如鸿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凡人们一听,必定会想象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是啊,没有什么能比这两个成语更能充分地代表那一段纯洁无暇、长久深厚的美好爱情了!

那么你知道吗?这两个美好的成语,出自于南京。如果有人问一千多年以前的南京哪里最热闹最繁华,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新街口。其实不是哦!而是「长干里」,一个今天许多南京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唐朝开元十四年,李白28岁,这一年他第二次来到南京居住在长干里一带,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其诗描写一位住在南京的女子,丈夫远在外地,她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以女子角度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女娲补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

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绣针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探玄珠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探玄珠什么意思呢?探玄珠为出自《叔苴子·外编》的成语。比喻不懂装懂,一知半解。这个典故故事你了解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名称】探玄珠

【注音】tàn xuán zhū

【出处】昔人闻赤水中有玄珠也,相与沐而探之。 《叔苴子·外编》

【解释】探:摸取;玄珠:黑珍珠。比喻不懂装懂,一知半解。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接触新事物

【相近词】不懂装懂

【成语示列】探玄珠者到底要原形毕露。

【押韵词】识礼知书、衣食税租、嚎啕大哭、由窦尚书、滴粉搓酥、架肩击毂、奋臂大呼、罄竹难书、仙乎仙乎、韫椟未酤、……

【事例】~者到底要原形毕露。

【成语故事】

从前人们听说赤水里产玄珠,都潜水下去摸取。有人摸到螺蛳,有人摸到蚌壳,有人摸到鹅卵石,有人摸到瓦片。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了玄珠。象罔听后大笑他们无知。他们则联合起来围攻象罔。象罔没法,只好躲到黄帝那儿三年不敢出门。

[历史典故:探玄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近现代历史典故大全

全文共 3116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

1、 曹雪芹与《红楼梦》:康熙下江南的时候,经常住在一个织造官曹玺家中,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小时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顾,且织造又是个赚钱的差使,因此曹家成了一个豪门,雍正即位后,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了曹家,雍正将曹氏抄家革职,曹家没落。曹玺有一子,名曹霑(zhan),字雪芹,立誓将自身经历写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写至第八十回,因儿子夭折,含恨而终;另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完整的小说。《红楼梦》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2、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由学者纪昀(纪晓岚)为总纂官,合同戴震、姚鼐(nai)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后人研究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纪晓岚,“铁嘴”一张,外号,纪大烟袋。

3、 《明史》:是一部记述明代历史的清代官修纪传体史书,编著耗时95年,是我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

4、 圆明园: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建成,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院规模最大的一座,后为英法联军损毁。

5、 白莲教起义:公元1796年乾隆帝禅位于十五子顒琰,是为嘉庆帝,自为太上皇。同年,川陕鄂等省发起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被清廷镇压。白莲教有一位女领袖叫王聪儿,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罹难,年仅22岁。

6、 公元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严厉禁烟,责令英商缴烟,共缴获200多万斤,在虎门烧毁。次年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7、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先后建立。5月,拥立福王朱由崧(song)为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权。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义,清兵在扬州城疯狂屠杀十日,数十万人丧生,此为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大屠杀。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福王被俘,次年被杀。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唐王建立政权抗清,于1646年先后被灭。而后大顺农民义军先后出现两次抗清高潮,均因内部问题导致失败。公元1664年,清兵入关20年,终于平定了大陆。

8、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9、 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军进攻台湾,郑氏伤亡惨重,郑氏大权投降大清,至此全国统一。

10、 雅克萨的胜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国向黑龙江地区大举进犯,占领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清政权进关以后,派兵收复了雅克萨,公元1689年,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边界。

11、 清朝文字狱:自清军入关至清朝灭亡,文字狱与大清相始终,前清尤甚,肇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乾隆,清朝文字狱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zhi)梏(gu)。

12、 公元1842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开放广州、上海通商,协定海关税则,割让香港。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3、 公元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规章》,在香港公布实行,又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14、 公元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美国、法国获得了同英国同样的权力。

15、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天平天国渐趋败亡,1864年洪秀全病逝,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

16、 公元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与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割占大片领土;同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又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其自由传教等;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河北承德),英法联军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然后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几处属园中的文物,并放火第二次大焚烧。同年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内容为割让大片土地,赔偿大量财物等。

17、 公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国藩统辖江苏等四省军务,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18、 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爆发,黑旗军在越南打败法国,击毙法将李维业,取得纸桥大捷。两年后签订《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

19、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0、 公元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强行租占胶州湾。同年,沙俄大举侵入旅顺,强占旅顺和大连。

21、 公元1898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奏章,下诏定国事,施行戊戌变法,百日后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彻底推翻,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只维持一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22、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于山东,义和团打着“扫清灭洋”的口号,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走狗清朝统治者进行着不懈的战斗。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

23、 公元1901年,清代表李鸿章与11国(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24、 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25、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次日攻占武昌城,武昌起义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宣告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中华民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胜利。

26、 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先后有14省和上海、重庆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返国被推为临时大总统,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a) 反动势力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革命成果,1911年4月1日,孙中山迫于内外压力妥协,正式解职,让位给袁世凯,袁世凯开始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而后又有张勋复辟,但均因违背了民主的潮流,很快都垮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与赵飞燕有关的历史典故5:舞若飞燕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赵飞燕的舞蹈,有着浓重的传奇色彩。《西京杂记》中:“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赵飞燕别传》中:“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 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她还能控制呼吸,传说她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扬袖 飘舞,宛若飞燕。赵飞燕亦善鼓琴,《西京杂记》记载她有一张琴名为“凤凰宝琴”,侍郎庆安世演奏了一曲《双凤离鸾曲》后,赵飞燕尤为激动,用自己的宝琴奏 了一曲《归风送远操》,飘逸逍遥。她还赠予庆安世两张名贵的琴,一曰“秋语疏雨”,一曰“白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湖民间传说:石香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 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 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 ”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 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黑后生说:“喏喏喏, 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 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

“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盖某些事,但反而暴露。此话来源于一个故事。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此地无银三百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释义】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出处】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并在地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用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出来

【近义词】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

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

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地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典故:一沐三捉发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形容求贤殷切或事务繁劳。《吕氏春秋·谨听》:"昔者 禹 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淮南子·泛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戒 伯禽 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亦作" 一沐三握发 "。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周公辅佐周成王,建设新的国家,日理万机,忙的事情都有什么?比如制定战俘处理政策,签署奴隶管理条定,讨伐周边不服气的小国,镇压反周复商势力,还得给政策安置商朝贵族和遗老遗少。忙的时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反复多次。至于吃饭也很麻烦,吃一口肉片,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

后来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这个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子产放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

全文共 19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由孔笙、李雪合力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高鑫、吴磊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

很多朋友跟我说,《琅琊榜》太古朴了,个中太多专业名词、历史知识,读书少了还真是看不懂。没错,《琅琊榜》虽为虚构,背景是架空的,但个中礼节、文化,却扎扎实实地复古讲究。

这部电视剧,没有泛泛的爱情,没有大量爆发的情绪,看惯了大悲大喜的观众们一时无法适应,但是80后励志网听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反馈,我相信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剧,它不再是一次性产品,哪怕个中礼节演示,都值得你反复一观。

电视剧《琅琊榜》以其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故事主线与画面感,为国内古装剧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不同于以往的古装剧,《琅琊榜》从精神气质上保持了鲁剧制作严谨、精良的风格, 在制作上,包括场景,服装,都十分精细,这方面也是鲁剧的优点。

以下分享豆瓣作者,猫眼电影特邀影评人“绿流三千里”的一篇《琅琊榜》的剧评文章: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在作者的剧评中,了解一些历史小常识,让大家迅速融入《琅琊榜》!

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近期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虽然是架空的大背景,但仔细点也能看出借鉴了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以下,就来说说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使追剧的小伙伴们更了解故事背景,也更了解历史。

1、何为江左

麒麟才子梅长苏,江湖人称“江左梅郎”。于是问题来了,江左在哪里呢?江左就是现在的淘宝包邮区,大致范围包括皖南、苏南、上海、浙江、赣东北,古称江东。

额,江左就是江东,可是老师不是讲左西右东吗?

我国古代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五行对应着五种方位。太阳从东边升起,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东方属木,你看繁体字“?”字的中间部分是“日”字,贯穿“日”字的是“木”字。金克木,所以与东方相对的西方属金。中国位于北半球,北方冷,南方热,所以北方属水,南方属火。由于北半球的房屋,坐北朝南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所以坐北朝南,以南方为正,成为中国古人的习惯,周朝就以坐北朝南为周王之座。当以南方为正时,便左东右西了。

历史上江左风流人物的代表是谢安。西晋末年,乱世,北方士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到江左,史称“衣冠渡江”,“王谢堂前”中的谢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谢安自小是神童,王羲之的好基友,为人胸襟博大,气度恢弘。他隐居东山二十载,四十二岁出山,粉碎了桓温称帝的美梦,以少胜多打赢了肥水之战,如此文治武功,丝毫不亚于梅长苏嘛,不愧是当时的国民贵公子,成语“东山再起”就是说的谢安。

2、何处是琅琊

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氏、颜氏、诸葛氏都是这里的豪族。并不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提到的安徽滁州的琅琊山。

3、大梁是谁家天下

在晋朝灭亡之后,,南北对峙形成几个朝代,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的南朝梁,就是《琅琊榜》中大梁的原型,他们的君王都姓萧。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为萧衍的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

南梁又称萧梁,统治时间只有五十五年,但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宋书》的作者沈约、《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以及江淹、丘迟、吴均、瘐信、陶弘景等大名士兼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都是这个时期的人。

《琅琊榜》中梁帝的贴身太监叫高湛,这是当时北齐皇帝的名字。作者是有多恨北齐呐。不过北齐高家这一家子确实都是男神经病,家族遗传狂躁症,代代乱伦,一部北齐史完全可以当三级片看。于妈神剧《陆贞传奇》就改编自北齐亡国妖女的故事。北齐也不是好人都死绝了,我国著名美男子兰陵王便是北齐皇子。

4、都城“金陵”

《琅琊榜》中的京城叫金陵,当然就是南京啦。不过南朝梁时正式的称呼是建康。“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把吴越之地都抢夺而来,并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石头山属于钟山山脉,当时钟山叫金陵山,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南辕北辙:选对方向,梦想就实现了一半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释义】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典故】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魏王,劝阻伐赵。

魏王见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季梁没有从正面回答魏王,他严肃地说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怪人,他做的怪事我从未听说过,特来禀报大王,请求大王指教。”

魏王听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梁快点说。季梁很严肃地说:“我在外出办事的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急急地往北走。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到楚国去。可楚国在南边啊。我见他走的方向不对,便对他说:‘到楚国应往南走,你怎么往北去呢?’他却回答说:‘那不要紧,我的马是上等的马。有这样的好马,还担心到不了楚国吗?’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诉他:‘即使你的马是上等的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却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那是枉费力气呀!’那人听了我的话,仍不觉悟,反而还对我说:‘我的马好,路费也多。如此的好条件,还发愁到不了楚国吗?’我见他如此糊涂,感到惊讶,也很气愤,就对他大声喊道:‘你的费用多也不管用,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那人又指着给他驾车的人,有点故意炫耀地又对我说:‘您看看,我的这个驾车人也是一等的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发愁到不了楚国。’说完这话,他高声命令那驭手扬鞭催马,仍然朝北边方向奔驰而去。”

魏王听罢这个故事,不禁笑道:“这个赶路人也太糊涂了!世上哪有这么愚蠢的人,他该朝南走才是楚国的方向啊!”季梁听了这话,知道魏王还没有明白他讲这件事的目的。于是他严肃而又恳切地说:“大王说得对。那个赶路人方向错了,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驾车人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大王您认为是这样吧?现在,您想成为霸主,取信于天下,可您想依赖国家大,兵强马壮,去攻占别国来扩充领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为,您越是这样做,离您想成就大业的实际愿望就越远!这就像那个赶路人啊。我说得若不对,请大王恕罪。”魏王听了,连连点头,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成长心语】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旨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我们为实现而奋斗的过程中,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对了方向,你的梦想也就实现了一半。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明成祖迁都北京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

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造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测,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惧,而希望建造这样两座充满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史可法死守扬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72 字

+ 加入清单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慌乱。他们立了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称为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个迷恋酒色、极端荒唐的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和一批魏忠贤的余党利用弘光帝昏庸,操纵了南明政权。弘光帝和马士英根本没想抵抗清兵,却过起荒淫作乐的生活来。

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冲突,才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后,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那时候,长江北岸有四支明军,叫做四镇。四镇的将领都是骄横跋扈的人。他们割据地盘,互相争夺,放纵兵士残杀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那些将领不得不听他的号令。史可法亲自去找那些将领,劝他们不要自相残杀;接着,又把他们分配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指挥。大家就称呼他史督师。

史可法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这年大年夜,史可法把将士都打发去休息,独自留在官府里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劳,把值班的厨子叫了来,要点酒菜。

厨子回报说:“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厨房里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酒的菜一点也没有了。”

史可法说:“那就拿点盐和酱下酒吧。”

厨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就戒酒了。这一天,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点。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国难临头,又想到朝廷这样腐败,心里愁闷,边喝酒边掉热泪,不知不觉多喝了几盅,带着几分醉意伏在几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扬州文武官员依照惯例到督师衙门议事,只见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大家不禁奇怪,因为督师平常都是起得极早的。后来,有个兵士出来,告诉大家说:“督师昨晚喝了酒,还没醒来。”

扬州知府任民育说:“督师平日操劳过度,昨夜睡得这么好,真是难得的事。大家别去惊动他,让他再好好休息一会吧。”他还把打更的人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还没亮)。

史可法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侧耳一听,打更人还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进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反我的军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话说了,史可法才没话说,赶快接见官员,处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决心不再喝酒了。

没多久,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拉带劝地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见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的官员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权被消灭了。

清兵继续南下,还颁布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十天之内,改依清人的习惯,一律剃掉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来,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绪。江阴军民在典史(县衙里一种小官)阎应元的率领下,顶住二十多万清兵的重重包围,坚守了八十多天。城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投降。清军死伤惨重。嘉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三个月,被清军屠城三次,牺牲两万多人。历史上把这次惨案称作“嘉定三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精选:贾人渡河_8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邹忌谏齐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30 字

+ 加入清单

西元前356年,田齐桓公死后,儿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

一天,有个名叫邹忌的齐国人,自称是高明的琴师,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侍臣禀报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召见邹忌。

邹忌走进内宫聆听齐威王弹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呀!好琴艺……”齐威王不等邹忌称赞声落音,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听大王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大王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我叫好呢!"邹忌接着说道:"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

齐威王说:“先生,你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齐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邹忌大谈治国定霸大业。

邹忌谈智

邹忌被封为国相,齐国重臣淳于髡认为他那么容易得位,不免怀疑邹忌是否确有真才实学,于是,淳于髡在几个徒弟的陪同下亲自去拜访邹忌,想试探一下邹忌的才能。

邹忌彬彬有礼地迎接他,而淳于髡却狂妄无礼,一进门不打招呼就径自座了上位,语含轻蔑地说:「我今天是有几个问题来问问邹国相。」

邹忌恭敬地回答道:「洗耳恭听!」

淳于髡说:「自古事君周全者昌,不周全者亡。」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将此言时时放在心上。」淳于髡又说:「木头做的车轴,涂上猪油就非常顺滑,但如果孔是方的,即使涂上猪油也转动不了。」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小心侍奉君王,不敢肆意妄为。」

淳于髡又说:「两个分离的东西可以暂时用胶粘在一起,但时间长了,不可能总是黏合得天衣无缝。」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不会对礼法生搬硬套,一定心系民生,了解民意,再行其政。」淳于髡又说:「如果狐皮大衣破了口,不能补上一块黄毛狗皮。」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慎重选择贤能君子来参与国政,不让小人夹杂其中。」

淳于髡又说:「大车如果不时时修整,就不能总是运载那么多东西;琴瑟之弦若不加调校,就不能准确地奏出五音。」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一定慎重地修治律法,严格督查官吏。」说到这里,淳于髡没有再说下去。他向邹忌行了跪拜大礼后,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淳于髡的徒弟疑惑地问:「老师,您刚与相国见面时对他十分鄙夷,而告别时却又对他非常恭敬。前后变化怎么这么大呢?」淳于髡说:「邹忌确实才能不凡,我用隐语的方式问了他五个问题,他完全明白了我的意思,回答得很到位。我对他没有怀疑了。」

门庭若市

邹忌身高八尺,长得非常俊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美男子。不过他听人说,城北有一位徐公,是天下少见的美男子,于是心里始终记着这件事。有一天早晨,他起床梳洗之后,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站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对自己的外表非常满意。他看见太太在旁边,就问太太:「夫人,听说城北的徐公长得很美,我要是跟他比起来,你觉得谁比较好看?」「当然是你长得好看啊!」虽然自己的太太这么说,但他却不太相信。

于是有一天,他又问姨太太:「你觉得我比较美,还是城北的徐公比较美?」「城北的徐公啊,那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趁这个机会,又问来访的客人:「到底城北的徐公跟我,那一个人比较美?」「城北的徐公我见过,他长得就像大家所说的,非常俊美,可是…」「可是什么?」「跟您比起来,还差一大截呢!」「哈哈哈!」

过了一些日子,城北的徐公刚好有事来找邹忌,邹忌见了徐公之后,就觉徐公长得比自己好看;等徐公走了以后,邹忌偷偷的一个人照镜子再比较,更得自己的长相比徐公差远了,于是他心里开始有了疑问。「奇怪了,为什么太太、姨太太,甚至于上门的客人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可是明明…我明白了,太太说我漂亮是对我偏心,姨太太说我漂亮是怕我,而客人这么说是有事想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

邹忌明白以后,立刻上朝去见齐威王,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齐威王。「大王,我的太太、我的姨太太,甚至来找我的客人,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可是,当我见到徐公的时候,我才发现,他长得比我漂亮多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太太是对我偏心,我的姨太太是怕我生气,而我的客人是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了谎。」

「哦,你的意思是…」「大王,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就受到这么多欺骗,何况是大王呢?我的身边有太太,有姨太太,还有宾客,而大王身边有多少人呢?大王所听到的不实在的话,恐怕比我还多!」「要不是你提醒我,我不晓得还要被欺骗多久。传令下去,在全国各地贴出告示,凡是能够老实说出国家和我的缺点的人,有赏!」就这样,有许多人提出了对国家跟齐威王个人的意见,改善了许多的缺点,使齐国强盛了起来。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相反词︰门可罗雀

汉朝翟公官居廷尉时宾客盈门,失官后门前冷落,可张网捕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