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和颁奖词(优秀20篇)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假期里,若不去游玩岂不是太可惜了?到中国科技馆玩一圈吧!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例和颁奖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56

作文

1000

感动中国2024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3533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着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用爱感动中国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写给感动中国人物武文斌的信

尊敬的武文斌叔叔:

您好!

我是和您同饮一江水,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一名小学生。看了您感人肺腑、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我不由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忘不了,忘不了您的吃苦耐劳。您在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只是一个士官学员,但您主动请缨赴汶川地震灾区抢救,32天的奔忙,你的这双手,未曾歇过一天。本来不是很细腻的手,在日夜奔忙中,起了许多浅黄色的硬茧。浅黄色的硬茧里,还留着三个乌紫的血泡。您放弃了与妻子的团聚,丢下她来到灾区。

忘不了,忘不了您对人民的热爱。在地震灾区里,你全力投身救援行动,先后参加了抢救遇险者、进村入户帮困解难、搜寻失事直升机、支援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行动。转移群众,您肩扛背驮,负重前行;搜救直升机,您不畏山高路险,一直在前探路,并3次滚下山坡,幸运地被树木拦住。在安置群众和参与灾后重建中,是你主动加班加点,连队安排轮休你也不休息,经常一人干几个人的活,终因过度劳累引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经全力抢救无效,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光荣献出年轻的生命。

“国家如有难,我当作先锋。”这是您的信念。您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唯有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就像感动中国颁奖盛典里说的:“他以‘拼命三郎’的顽强,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展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四有’军人的精神风貌。这正是他感动中国之处!”

您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您所热爱的军营、战友和亲人,但你26岁的青春,无疑是“最亮的那束光”。在央视“2008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所有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你的爸爸。是你,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英雄但不知道敬重英雄的民族,同样是可悲的。”时代需要你这样的英雄!您,感动中国。你已成为中国的感动,军人的骄傲,所以永远值得感动!

祝在天堂里生活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530 字

+ 加入清单

申亮亮

身份:赴马里维和战士

年龄:牺牲时29岁

推荐理由:

遇危险毫不畏惧,以生命奉行维和事业。

身边人评价:

“他是一个英雄,值得推崇与学习。”

——申亮亮生前所在营教导员任三军

“他是一个特别开朗的人。平时总会给大家带来欢乐与笑声,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走到哪里都有一群朋友。”

——战友黄立彬

人物语录:

“马里挺危险,千万不要告诉咱妈。”申亮亮在马里维和期间跟哥哥说。

“乐观面对一切。”申亮亮常这样跟战友说。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某工兵团的一个营部驻地,一道斜阳暖暖照着营房。进出的战士们在军容镜前都会驻足一下,墙壁上的大字红艳鲜明:学习申亮亮同志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精神追求,献身使命矢志打赢的过硬本领,临危不惧勇于牺牲的血性胆气,关爱战友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

牺牲

爆炸一瞬间 他推开战友

今年6月1日,我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遭遇恐怖分子汽车炸弹袭击,来自第16集团军的申亮亮同志不幸遇难,7名同志负伤。

当时,申亮亮和战友们抵达马里任务区仅有11天。那天晚上,申亮亮在2岗执勤,忽然发现一辆不明车辆高速冲向营区。申亮亮立即向作战值班室报告情况,拉响警报通知营区做好防护,果断指挥战友向目标开枪射击。短短几秒钟,飞驰而来的汽车撞向营地外围的防御墙,瞬间爆炸。申亮亮奋力将战友推离岗楼隐蔽,29岁的他不幸牺牲……

我国首次派出军用运输机,跨越11个国家,连续飞行2.7万余公里,接运烈士和伤员回国。6月9日下午,我国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伤亡人员回国迎接仪式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隆重举行。

6月10日上午9点,申亮亮烈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吉林市殡仪馆隆重举行,送党的好战士、祖国的好卫兵、“四有”的好军人,我们的好战友申亮亮同志最后一程,表达最深切的缅怀,致以最深沉的哀思。

怀念

连里每晚还要点他的名

“当时我们就跟申亮亮的父母说过,全连官兵从此之后都是你们的儿子。这个命令,我们会传承下去。”申亮亮生前所在连队的指导员历明哲说,大家约定,每个月最少打一两个电话给“大家的爸妈”。

每个月,申亮亮的老乡、战友孙雪峰,都会不定时给老人打电话,主要是打给申爸爸。“不敢给申妈妈打,她到现在还没怎么走出悲痛的阴影,提起来就哭。”历明哲说,打电话都是问问近况,提醒老人注意天气变化,询问家中是否有困难等。

“每天晚上,连里都会点名。第一个要点的,肯定是申亮亮,大家一起答到,之后才会一一点名。”历明哲说,斯人已逝,但他仍然活在大家的心中。大家以这种方式来怀念申亮亮,仿佛他还在身边,和大家一起点名、一起训练。

申亮亮的老家在河南省,温度比东北高不少。“过一阵儿那边冷了,连里决定给申爸爸、申妈妈每人买套保暖内衣,用这种方式传递我们的温暖。”历明哲介绍。

同宿舍战友经常想起他

在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之前,申亮亮是16集团军某工兵团二营班长,担任车场站长室站长。近日,新文化记者来到他生前所在部队,在战士的引领下进入营部三楼,楼梯口正对着的房间,就是申亮亮生前所在宿舍。

“他对军装有特殊的感情,非常爱惜,每次洗完军装,都熨得板板整整的。”33岁的肖雄是部队的文书,与申亮亮在同一宿舍住了近三年,二人同在靠窗户的下铺。在内务卫生上,申亮亮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床铺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虽然亮亮的遗物拿走了,床铺也换人居住了,但还是能经常想起他。”

有一件事让肖雄非常感动,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营部人少,每次只能有一名战士休假。去年2月,申亮亮休假,假期刚休了一半,肖雄家里突然出了急事。“妻子生病了,我当时心急如焚,可休假只能一个人,我没法回老家。”肖雄给申亮亮打了电话,“申亮亮二话没说,让我赶紧订票,他这就赶回部队。”

聚餐给他摆放一副碗筷

与申亮亮接触时间最长的,可能就是他的战友黄立彬了。他早于申亮亮4年来到工兵团,和他一直在同一个连里。

“他是一个特别开朗的人,平时总会给大家带来欢乐与笑声,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走到哪里都有一群朋友。”黄立彬介绍,申亮亮去马里之前,赶上了黄立彬的婚礼,当时大家一起聚餐,热闹非凡。

“可是,刚刚一个月,就听到了噩耗。我和媳妇儿一直不肯相信,直到现在都不愿相信。”黄立彬黯然低首,“战友聚餐的时候,会摆一副碗筷放在那里。那是申亮亮的位置,永远为他而留。”

张振曾经是申亮亮的助手,帮他一起维护车辆、设备,和他一起值班。在张振的心中,申亮亮是个值得尊敬的好师傅。

“我们天天在一起工作,睡在上下铺。”张振说,东北的冬天很冷,但是维修车辆时戴手套不方便,申亮亮就会摘掉手套,冒着严寒搞维修。

“他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们非常有默契。没想到他临去马里前我们的拥抱成了永别。”张振说,现在他每次去站长室值班或者去修车,都会想起申亮亮。夜里也会经常梦见他,似乎回到了以前,一起共度的时光。

“这里的每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里的每个物件,都有他的痕迹。”张振说,现在锅炉又坏了,营里正在组织维修。“如果是以前,应该就是他在忙前忙后。”

弘扬

英雄精神将永久流传

申亮亮的姐姐申海霞介绍,最近一段时间,河南省军地共同组织了申亮亮烈士英雄事迹报告会,她和父亲申天国以及申亮亮生前所在部队领导及战友等6位报告团成员,讲述了申亮亮生前的训练、生活片段以及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的英雄事迹。

“亮亮牺牲了,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但他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听从党的召唤、履行军人使命牺牲的,我为有这样的弟弟感到骄傲。”申海霞说,现在一家人化悲痛为动力,用宣讲的形式,弘扬英雄精神,让更多人学习。

申亮亮生前所在营教导员任三军介绍,申亮亮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还要冲上去,体现的是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营里包括团里将会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部队也不会忘记他或者他的家人。“他的精神已经被确定为营里永久流传的精神。”任三军称,他也曾赴马里参加过维和,知道那里的艰辛与动荡,不过现在派驻的官兵都表示,会学习申亮亮,继承、发展他的遗志。

工兵团宣传股长尹航表示,申亮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四有”的好军人,献身强军革命的历史担当,诠释了集团军智勇、英勇的勇士精神,是“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代表。“我们以英雄为标杆,以岗位为平台,不断掀起群众性的学习热潮,筑牢军人本色,强化使命担当。”尹航说。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是母亲孜孜不倦的教导呵护我们成长,是父亲默默无闻的关怀照料我们长大,当我们从懵懵懂懂、年少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的大人才会懂得感恩,但孟佩杰却与众不同,她在我们年少之时就一直担负着照顾继母的责任,她的生母弃她而去,她的生父又在车祸中丧生,她小小年纪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孟佩杰,几经风雨,依然微笑。从小失去双亲的她,一直和继母生活在一起,3年后,养母瘫痪在床,8岁的她就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

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这一照顾就是12年,12年来,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帮养母衣服、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放学,回家做饭、喂饭,给养母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换洗床单、被褥,再匆匆忙忙去上课;放学回来,匆匆赶回家做晚饭、做家务,服侍养母睡觉。每次全部收拾完都得到9点以后,然后她才歇下来做自己的功课。在这段期间,她不知吃了多少苦。暮然间,她长大了。

她是多么孝顺,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他们说她是一个柔弱的女孩,有着瘦削却有力的肩。年少的她,是母亲的手,是母亲的腿,是母亲头上的那片天。他们说那间陋室,四壁空空,只有真爱环绕在里面。年少的她,是黑夜里母亲床前的那盏灯,是寒风中母亲心头的那份暖。

与她相比,我们是渺小的,她用行动给了我们心灵一个深深的震撼,让我们明白,对母亲的爱是怎样的伟大,而我们,却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是在母亲的关爱,父亲的教导成长的,我们是在奢侈的情况下长大的,我们是温室里的花朵,看不到人世的艰辛,感受不到人生的坎坷,在我们眼里,世界是辛福的,到处洋溢着欢乐。但孟佩杰却与同龄的人截然不同,她起早贪黑,自己做饭,自己独自经历磨难,不让继母知道,自己经历着坎坷。她说,妈妈健康幸福才是最大的心愿。

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的平凡女孩。

小小年纪,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思念,传递关怀;一份温暖,捧出赤诚;一份坚强,凝聚力量。

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孟佩杰的事迹,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间烙上它最深的痕迹。在心头跃动的,是灵魂的音乐,是生命的音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里的一位老艺术家,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的观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108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的义无反顾和淳朴,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也擅长于钻营的我们大多数来说,他们很傻。的确,他们傻的让我们为他们价值观的单一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文化多元的当下),因为在追逐个人名利与权势时,他们却在为改善这个世界而努力,不单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坚守真正的高兴,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给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来源,但付出后的喜悦更持久。我们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们,你和我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对身边的人而言,远离现实和功利的我们会带给他们更多阳光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还

没有那样博大的胸襟,也没有高尚的奉献精神,也不要气馁,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那么高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积极的道德和消极的道德里面,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和精力践行积极的道德,那么我们可以先从消极的道德开始,选择不伤害、不破坏、不贱踏。所以,我们要做个温暖的人,你我温暖,身边的人就温暖,世界也会有温暖!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疲于张开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处处都有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献、踏实严谨的老前辈,也有积极进娶钻研努力的年轻人,有关怀体恤员工的领导、也有相互关爱的同事,都闪耀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一点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张开眼睛,去发现身边小细节中隐藏的,被忽略的感动吧!

都说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明天会截然不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汶川,感动中国的优秀作文

全文共 1041 字

+ 加入清单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没有诗人那种伟大的境界,但这几天,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在我心里流动,令我不自觉地惦念着那片天空,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人们。5月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苍天无情,一场大地震让我们看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股热泪冲破自己的眼睛,夺眶而出。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对同胞灾难中人,让所有的中国人掉下了哀伤的眼泪。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在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教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样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灾难后,我们看到平时一分钱都不放过的出租车司机们,放下手中生意,自发地奔赴灾区帮助救灾;我们看到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来到献血车前排队,“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没有钱就‘出点血’。”;甚至以拾垃圾为生的老婆婆,老爷爷都要为灾区捐上自己辛苦赚来的一元几角钱……

谁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减弱,谁说我们的国民意志力薄弱,看看温总理那悲切而坚定的脸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有了这种性格,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

动人的故事汇成河,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窝。这些感动,延续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坚定着灾区人民的信心,激励着救灾将士的斗志;这些感动,是我们共渡难关的共鸣,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心声。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更加有力;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的心贴得更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的观后感怎么写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xx。

孙xx,今年87岁了,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xx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xx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孙xx的颁奖词是: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郭小平临汾红丝带学校的故事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临汾,郁郁葱葱的泡桐树掩映着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的奔跑着。表面上看,他们与普通孩子无异,天真烂漫,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艾滋病携带者,其中有不少孩子还是孤儿,他们或是被家人遗弃、或是父母早已逝去,在社会上曾经饱受歧视。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重新找到温暖和关怀,久违的笑容再次跃然脸上。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学校的前身是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病区,当时,4名艾滋病患儿在病区住院诊治,但这些孩子因为不被社会接受,不能接受到任何文化教育。于是,医院腾出一间病房,摆上小课桌,由医生和护士们抽空教文识字。后来,住院治疗的儿童增加到了16名。2006年,医院自办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现在,临汾红丝带学校的学生来自至全省甚至全国,共32人。学生在校的吃、住、穿、医疗等费用都由学校无偿负担。

今年9岁的坤坤,在2014年曾经是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坤坤的老家在四川西充县,他的艾滋病毒来源于母婴传播,坤坤母亲怀孕3个月时认识的坤坤父亲,坤坤出生8个月后父母便踪影全无。爷爷由于和他没有血缘关系,天天只喂他一点大米糊糊,便由他自生自灭。自从学会走路开始,他便成了野孩子,漫山遍野找吃的。饿极了,甚至吃草和垃圾。一次在山上摔下来受伤,被人送进医院检查,才发现他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校长郭小平提到小坤坤的悲惨身世,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于无人管教,坤坤养成了一些坏习惯。2014年底,坤坤所在的村子,203名村民用写“联名信”的方式,将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坤坤驱逐出村,甚至唯一的抚养人爷爷也在联名信上签了字。坤坤的命运引发社会的关注,2015年3月,他被送到治疗和教育艾滋病儿童条件相对最完善的临汾市红丝带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的观后感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感动中国》栏目后,不仅深受各位年度人物感动,而且引起了我对人生的种种思考。

他们的事迹温暖着中国,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你我。近日,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已经启动,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凭借对艾滋病感染儿童的关爱和付出,入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

临汾红丝带学校,之所以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所学校的特殊性,全部学生均为艾滋病感染者。这所学校的校长、曾任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的郭小平,从2004年开始关注艾滋病感染儿童,为他们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于是办起了学校,为这些失去亲人、曾受社会歧视的无辜儿童重新建起了一个家,他们在这里可以安心治疗和学习。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纳入国民教育系列。

十几年来,郭小平对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们倾尽心血,他把全部的爱都放在这些孩子们身上。“这些孩子没了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目前,临汾红丝带学校共有学生33人,他们在这里自由、开心、快乐地成长。在郭小平眼中,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孩子能和正常的孩子们一样,不再受社会歧视,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开启人生新旅程。

不管在何时何地,郭小平都会向社会公众呼吁:如果,你们身边有艾滋病人,希望大家不要歧视他,要接受他、包容他和关爱他。”提及临汾红丝带学校,他不只一次对大家讲:“希望这所学校倒闭,这样的话,公众就不会歧视艾滋病人,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中。”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投票,将于2017年1月上旬结束。随后,2017年春节后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5日晚,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现场共颁发了13项大奖,其中,张继科、傅园慧分别获得最受欢迎男女运动员奖,马龙、吴敏霞分别获得最佳男女运动员将,最佳教练员由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获得,刘国梁获得杰出贡献奖,中国职业竞技帆船赛手郭川获得最佳体育精神奖,中国女排获得最佳团队奖,邹市明荣获最佳非奥运动员奖。除此之外,前奥运冠军刘璇、李小鹏、王楠还有演艺界明星张杰、蔡依林、王力宏、孙楠、吴尊、羽泉也以表演嘉宾和颁奖嘉宾的身份出席颁奖典礼,可谓是星光熠熠。

在颁发最佳体育精神奖的环节时,主持人栗坤的煽情演讲掀起了典礼的高潮。栗坤讲述了获奖者职业竞技帆船赛手郭川的环球航行事迹。据介绍,在10月25日,郭川在夏威夷海域与团队失联至今仍无音讯,在与郭川失联的日子里,他的妻子肖莉每天都写日记,而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栗坤动情地朗读了肖莉的日记令所有人为之动容,运动员们也都泪洒现场,主持人栗坤更是曾几度哽咽,并深情喊话“郭川,你现在还好吗”,喊出了人们热切盼望郭川归来的心声。妻子肖莉也来到颁奖典礼现场替郭川领奖,在看到台上的帆船模型时,肖莉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声称很想念郭川,主持人栗坤上前轻轻拥抱了肖莉给她温暖和鼓励,再一次感动全场。此次颁奖典礼在北京卫视同步直播,郭川获奖的片段立刻占据了各大网站头条以及微博热搜榜,他的事迹和他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他的行踪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据悉,新一轮搜救已经启动,主持人栗坤也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了与肖莉的合影,要和肖莉一起笑着迎接郭川,期待奇迹的出现,盼望郭川早日归来。网友们纷纷留言称不仅被郭川的事迹所感动,也被栗坤的温暖又深情的演讲而感动,被栗坤的主持功底实力圈粉,更称栗坤为“暖心女神”。

据了解,今年北京卫视首次举办跨年歌会,卯足了劲将展现其最热门的资源、丰厚的资本、最大牌的明星和最精良的制作,倾尽全台之力打造跨界理念的盛大歌会,而栗坤也将作为主持人加盟这一年底的重头大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公司都会倡导所有可诺家人共同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2015年2月27日晚上20点整,《感动中国》节目如约而至,可诺家人们一如既往的守望于电视机前,感受一份又一份感动。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让我们心生敬佩。你一定会被那个坚守工作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业业付出的人所震撼;会被那个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并传承着一脉脉香火的炎黄所触动;会被那陪伴失聪儿子学校生涯16年,只为让他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的母亲所温暖;会被那用青春照顾病重父亲的诗人女儿和全心全意照顾邻居的温暖大院所感动。

他们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看似平凡的故事,他们以最平凡的坚持的仁心感动着小小的村庄,他们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呵护最真挚的爱,一切都是那么看似平常,而他们却用自己的一生在守护。点点滴滴彰显的是一份对祖国的爱,一份对子女、父亲的爱,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感恩。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信念比生命还重要,他们用微笑诠释这世上最美的诗,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正因为他们,让我们这个爱的国度,更加温暖。

也许我们的生活会面临不如意,我们的工作会碰上不顺心,也许我们还会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对待;那么,当你听到他们温暖的故事,当你看到他们朴实的笑容,当你被他们满满的能量所感染,当你早已泪流满面,那热血的左心房已经深受触动,在一点一滴轮回间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礼观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来,细读各网站、公众号上有关叶连平的文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省优秀教师、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老师陈宏亮说,为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顾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责任担当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这束微弱但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树起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榜样和丰碑。

陈宏亮认为,和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还有许多地方能够做到。有人说,教育即“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任周遭环境再喧嚣,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而恬淡的。叶连平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使命和毕生追求。只有教书育人者把心灵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方能寻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宁静而恬淡的心境。

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进取的动力。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将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出来的正是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而在这一份尽职尽责之中,他也收获属于他、属于孩子们、属于教育的快乐。辛勤、专注、坚守,这就是敬业的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快乐的源泉。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叶连平,作为一名老党员,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陈宏亮表示,正是无数个叶连平这样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将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心无旁骛,不改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三入火海,舍身救人的王锋英雄事迹广为传颂,根据中央领导批示,从7月26日开始,中央、省直主要媒采访团深入南阳、北京两地,深入挖掘英雄事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雷锋杂志社、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等中央及省市3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利用四天的时间,冒着酷暑在曾经救助王锋的南石医院、事发救火现场、王锋老家方城和如今救助王锋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北京304医院)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还原英雄壮举,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讲述南阳好人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

乡亲说王锋: 他话不多却是个热心肠

7月26日上午,在南石医院举行的媒体座谈会上,来自中央、省市媒体记者通过采访参与救治王锋的医护人员,再现了王锋现场救人的事迹以及在南阳住院期间的治疗情况。当天下午,在火灾现场,王锋的房东、邻居及被他救出的老师向记者讲述了王锋救人的感人一幕,还原了他三入火海、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

7月27日,采访团赶赴王锋老家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采访了他的父母、邻居、老师、同学等。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不同的视角向我们还原了一个质朴、真实的平民英雄,王锋善良孝顺、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他爱家人、爱家乡的质朴情怀,深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王锋这孩子,话不多却是个热心肠!”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姚金岭告诉记者,2013年4月,古城村小学改造房屋,教室不够用,有一个班30多个学生没地方上课。王锋知道了,主动腾出自家一楼的三间房子做临时教室,学生上课的时候,他还义务为师生提供开水。

“王锋很有爱心,积极参与班里的集体活动,和同学们相处也特别好,班上一个同学哥哥残疾,家庭困难,他就把自己的生活费节约着用,把省出来的钱给同学用。与三入火海救人相比,我们说的这些事情可能很小,但正是因为有这些小事,才会有火灾来临时王锋的英勇壮举。英雄从来都不是一时的冲动。”方城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王锋高三时的班主任王爱民说。

解放军总医院: 用英雄的精神救治英雄

在7月29日召开的王锋救治情况媒体通气会上,院方介绍了王锋自7月12日转院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后的救治情况。为挽救王锋的生命,医院迅速成立了由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教授领衔的专家救治团队,第一时间对王锋进行全方位会诊,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集全院专家的智慧全力抢救英雄。

据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介绍,王锋入院后已经进行了三次手术,病情有一些改善和好转,计划于7月30日对王锋进行第四次手术。如果一切顺利,再经过三到四次手术,王锋病情将有望趋于稳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后期的康复治疗工作。“目前王锋的病情属于病情危重,但危重之中又相对平稳。相信在我们的精准治疗之下,王锋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柴家科说。

“为了及时科学有效地调整王锋的治疗方案,医院经常会组织各科室主任进行会诊,手术采取了国际领先的植皮术,术前、术中和术后抗生素的使用,都会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同时为了及时了解王锋病情的发展,医院主要负责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微信讨论群,随时关注王锋的身体状况和医护落实情况。”全国三八红旗手、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长王淑君说。

“我们不仅会全力地对王锋进行救治,而且还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未来能够让他在生活上各个方面得到最好的康复,要让他能够回归社会。我们将用英雄的精神救助英雄,并号召全院学习王锋精神。”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田鸥少将表示,王锋对生命的执着感动着每一个人,解放军总医院不会让英雄流血再流泪,将全力以赴救治王锋。

媒体记者惊叹:王锋是河南的骄傲是活着的雷锋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在连续4天的采访活动中,英雄王锋的英勇事迹,不仅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采访团每一位记者。

本次采访团领队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侯红路说:“王锋的事迹再次感动了我,感动着各位记者,我们采访团力争在本次采访中,细致了解、深入挖掘、好好总结,把王锋的感人故事呈现给全国人民,激励每个人,传递真善美。”

“王锋火海救人,源自于敬重生命的道德素养;他舍身救人,源自于奉献忘我的思想境界。他的这种英勇悲壮,也必将赢得中原儿女乃至全国人民的敬重!替他骄傲,为他点赞,给他加油!”光明日报记者宋红锦赞叹道。 “通过到王锋家乡深入采访,我对王锋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王锋瞬间救人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这是其平时良好道德素养在关键时刻展现升华的必然结果。王锋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宣传,他是南阳和河南的骄傲,也是青年团体的骄傲!”中国青年报记者潘志贤动情地说。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告诉记者:“我觉得这种精神特别可贵,值得我们所有人来学习,我在现场看了他救人时奔跑的路线,听了邻居和被救人员的介绍,很让人震撼。我觉得他是新时代普通公民的榜样,他的这种精神在当前特别值得弘扬。”

《雷锋》杂志社记者夏一萌称赞王锋是活着的雷锋。她说,王锋与雷锋,名字仅仅相差一个字,二人的精神境界也是不分一二。雷锋精神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而王锋在救火时,用自己大爱和鲜血为人们活灵活现地彰显出这5个字的伟大。他用真实的自己告诉人们,雷锋依然活在今天,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人物郎平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郎平再度与广大观众分享了她的排球生涯以及重掌国家女排教鞭的背后故事,同时也在与主持人鲁豫的聊天中自曝了很多生活趣事。在退役后赴美国深造时,郎平称当时只带了150美金,在美国勤工俭学。由于在美国生活不便,郎平省吃俭用买了一辆车为了买菜,当时都买不起二手车,用200块钱买的凯迪拉克,水箱漏水,舍不得花钱维修,开一会就得加水。某天,朋友心血来潮提议开车上山,结果果真在半山腰出了问题,郎平忙给同学打电话求救,拿结实的绳拖回去。郎平又透露那时出去玩都是自己带饭,因为餐馆饭菜贵,当时煮了20多个茶叶蛋,四个人开车到拉斯维加斯玩,为省钱四人住一个单人间,两人睡地上,一人睡厕所。谈到这个囧事,郎平大笑称谁打呼噜谁睡厕所。

中国女排在90年代初跌入低谷,1994年更是获得世锦赛第八名创造了历史最差战绩。当时,身在美国的郎平在排协的几次邀请下回国执教,郎平带领着年轻的中国女排勇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这些荣誉背后郎平付出了太多艰辛,几度晕倒在赛场上,几次危及生命。节目中播放了一段郎平父亲与时任女排队长赖亚文连线的资料,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郎平父亲电话中哽咽表示:“家里特别不放心的,我们现在担心,她一生都献给女排了。另外,我们那些朋友球迷都来电话,叫郎平好好地休息,不要老这么疲劳。你们打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一般女排要是打到冠军都是五到七年的,你们一年多的队伍打到这个程度我们都很满意的。”赖亚文不停安慰郎平父亲:“晕倒的那次,她(郎平)主要是血缺氧,没有关系的。”郎平在现场第一次看到这个视频,表示自己以前当运动员时也几次晕倒,都晕倒在厕所里了。亚特兰大奥运会那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好几次了只是当时父母都不知道。

1999年郎平卸任国家队主教练后赴海外执教俱乐部队,母亲曾随往照顾郎平的起居。影像资料中显示着郎平家里使用盘子盛饭。鲁豫很注意这几细节忙问郎平原因,郎平表示:“我们家人吃饭饭量比较大,那碗耍不开,所以得用盘子。”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郎平的厨艺也逐渐锻炼出来。郎平透露自己的拿手好菜是红烧排骨,就是给老妈学的,但并非手把手教的。第一次,郎平请朋友吃饭:“当时我们几个馋了,想吃肉,他们就去买排骨,三个队员加上教练,我们五个人看着一堆肉说这怎么做啊,我说别着急,拿起电话给北京的老妈问,完后发现酱油什么都没有,再出去买再做,做了好几次才做成功,后来都有名了,做特别好。香肠炒青椒、西红柿炒鸡蛋那更拿手,宫保鸡丁就这几个给她们吃的美呀。”

球场外的郎平也是个爱美的女人,为做节目专门去做了发型。节目组想找到赛场外郎平的与众不同,于是从众多的照片中找出几张特别的。其中一张是199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当时的主席江泽民接见,邀请了郎平参加。郎平身着黑色长裙参加晚宴。另外一张是郎平与母亲、女儿白浪和外甥女四人身着泳装在美国海滩度假。鲁豫在总结这张照片时提到三点:第一,她们家女人特别多,第二,她们家人身高都热别高,第三,身材都特别好。这个绝对是遗传,从身高来看就是遗传。郎平表示赞同,说:“母亲以前身高1米74,姐姐的女儿1米82,我姐1米78,我们几个出去我姐是最矮的,我们现在在中国不敢一块出去,回头率太高。在美国还好一点,大家都高。我们这几个女人一出去也是一道风景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梁益建先进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专攻重度脊柱畸形的截骨矫形手术。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先天性脊柱后凸、僵硬性脊柱侧弯的研究及手术矫正工作。经手术治疗完全矫正的脊柱畸形最重者为180°。获国家适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脊柱畸形手术学》。2008年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16年获“中国医师奖”、“大美医生”荣誉称号。

昨晚,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揭晓,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梁益建名列其中。他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让许多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获得新生。

每周一、周五,梁益建给数十名“天线宝宝”调校完头盆环牵引设备,脱下白大褂常常已经是晚上8点。回到家中,他必须打上两个小时太极拳,才就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3259 字

+ 加入清单

安静地坐在客厅的一角,向记者伸出的手温暖而有力。挥毫泼墨,“长征万岁”四个大字,一气呵成。更多时候,她会被电视上的画面吸引,挥手让周围人静下来,电视上正播着一部关于长征的电视剧,一个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幸中弹牺牲……

她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

面对她,面对这位百岁红军老战士,如同面对一部中国革命史、民族奋斗史。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

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

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

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

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感动中国》让我明白:因为爱祖国,有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跟随将军回乡务农,扎根并奉献农村一生的龚全珍以及中国航天团队,因为爱职业,因此有了98岁高龄依旧工作在第一战线的“良心医生”胡佩兰;因为亲情之爱,有了身患绝症,为了孩子未来的苦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

中国古老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位列第一。

爱,超越年龄,阶层、民族,在这些不同的职业,不同背景下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辉,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爱还可以传承。当我们看到90多岁的刘盛兰老人老有所养,当我们看到残疾的方俊明背后的母亲和女儿,当姚厚芝年幼的儿子那样动情地出“我爱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现场的眼泪,还收获了对社会的信心。

都说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

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明天会截然不同。

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去拥抱那些让我们感动的人,让爱的力量充满整个中国,让爱充满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中,让爱传万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17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18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18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谈及2002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17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精选2024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观后感个人学习心得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集中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和引导全国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审会议评审,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日前决定,授予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电焊工特级技师王中美等30人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月宫一号”团队等13个青年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1919年5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了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中中国的北洋政府在列强面前显得极其软弱,任由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却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当时使国人异常不满,于是青年学生走上北京街头,示威游行、请愿、、暴力对抗政府的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随后也广泛参与了这次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对抗列强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这是一场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爱国主义运动。学生和青年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身上的不屈不挠、敢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走向了自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五四精神传承至今天,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它依然号召着无数热血青年不屈不挠、敢于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就有这么一位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他就是志愿支教教师袁辉,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袁辉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受到“拐杖教师”谭定才的事迹影响,他来到距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乡村小学支教,从姜家湾教学点到白沙坪小学,他把7年的青春奉献在这里。刚开始在姜家湾教学点教书,这个教学点不仅偏远还是高山,物质条件艰苦,也缺乏基本的娱乐生活,但是他选择了坚持和奉献。工作日勤恳教学,周末家访辅导,他对每个孩子及其家庭都了如指掌。工作中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生活上也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困难学生,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袁哥”。袁辉也一直积极联系各界朋友和公益组织,帮扶山村教育事业,在他的带动下,其母校南京大学以及武汉多所高校都向巴东基层派出了志愿服务队伍,助力乡村教育扶贫。个人之力虽然渺茫,但他坚持自我完善不断进步,更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网友也称赞他:满地六便士,他抬头看见月亮。

杨绛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同样,青春虽然短促,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能学能做能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必不忘五四精神,勇做奋斗者和追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9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收到了一笔1000万元的巨额捐助,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建设。这是该县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助。这笔巨额捐款,来自今年86岁的马旭大校。捐给家乡的这1000万元,是她毕生的积蓄。

马旭是中国第一名女空降兵,抗美援朝期间,马旭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她通晓英、日、俄三国语言,还和丈夫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相关空白,被称为中国军中的被称为军中的“居里夫人”。

他们还研制出“充气护踝”,让空降兵着陆就像踩在气垫上,减少反冲力,减少扭伤情况。此后,马旭和丈夫又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