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素材:三毛的故事【汇总19篇】

浏览

7862

作文

1000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集锦

全文共 5711 字

+ 加入清单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3、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4、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5、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6、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7、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8、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9、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10、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着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的故事一:父母的鼓励让“白痴”成为物理学家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牙牙”学语。当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玛伽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被一些邻居认为是白痴。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父亲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爱因斯坦长到六岁的时候,语言能力仍然很差。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学校死板的教学让他提不起精神,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学生是一个傻瓜。但是,父亲却鼓励爱因斯坦:“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得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认为:“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并开始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短篇小故事贝克汉姆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达尔文互让优先权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1858年,正当达尔文写完《物种起源》时,收到了华莱士从马来群岛寄给他的一篇论文。

论文中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和达尔文花了二十年心血进行研究、整理的进化理论大致相同。因为华莱士的论文写在先,收到信的当天,达尔文就向另外两位科学家赖尔和虎克写信,建议立即发表华莱士的论文,而不要发表他的论文,表示决心让出"优先权"。

后来经赖尔和虎克再三说服,达尔文才同意将自己写的《物种起源》提要和信件同华莱士的论文一起发表。华莱士知道后,不仅欣然同意赖尔和虎克的建议,而且始终把优先权让给达尔文。

他在《对于自然淘汰的贡献》一书的序言中,热情地推荐达尔文为进化论的奠基人。他说:"我一向都是这样感觉着,并且现在和以后也要这样想,深知达尔文着手这一工作是远在我之前的。"

这两位科学家虚心谦让的美德,是道德发展史上的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名人故事》后我了解了许多不认识的名人。他们刻苦的学习和顽强的探索的精神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

这是一本讲述中外名人小故事的书。有伟大的孔子,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古代诗人李白,外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丹麦作家安徒生等许多名人。其中有我一个最喜欢的科学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牛顿的天才和伟大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苹果如果砸在我们头上,我们可能会一怒之下把它抛的远远的,或是一口把它吃掉,但是牛顿却没有,他想了想为什么苹果不往上飞,而是往下砸。然而这个苹果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牛顿是一个科学巨人,但他很谦虚,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在科学大海上捡贝壳的孩子。如果自己比别人高,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自从我读了《名人故事》后发现,这些名人都是仔细观察,发现奥秘后,才赢来的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因为我们常常受一点挫折就放弃,所以我们要向他们一样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迎接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从图书馆买来了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故事》的书,我一回到家就兴致勃勃的读了起来。来源:

哇!这本书的目录上有这么多名人呀!不光有中国的名人,就连外国的名人也不计其数,其中就有爱迪生、瓦特、达尔文、爱因斯坦……名人,这当中最吸引我的属爱迪生了。来源:

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我想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爱迪生一生中有20xx多种发明,其中有许多发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普通的东西,可是他们那个年代很罕见。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可是尽管这样他还是喜欢问一些问题,这也使他变得比常人更加聪明了。

《中外名人故事》中的名人都是靠着勤奋学习而成为名人的,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的态度,长大后当一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科比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和朋友、同事、亲戚聊起科比时,你或许会极力辩称自己见证了科比的第一场比赛,第一场胜利,并在对方投来质疑的目光时面红耳赤。

没错,你错过的不是科比,不是伟大,不是历史。你错过的只是时间,是青春,是你自己。

假如时光倒转,或许你会在考砸了之后提着耳朵怒骂失魂落魄的自己;或许会在雨夜给被爱情抛弃的自己披上雨衣;或许会亲切地注视着因努力而可爱的自己;或许会轻轻告诉对未来恐惧不已的自己“你会好好的”;或许你会拉上自己看一场科比的比赛,然后披上湖人球衣去挥汗如雨……当然,你或许什么也不会做,只是呆在被打开的时光之门外,看着那时的科比,那时的自己嚎啕不已。

当然,你也会讨厌科比,讨厌他在每一个凌晨4点的洛杉矶醒来,烛照出你贪恋被窝的渺小;讨厌他在那几年赶场般脱下西装换上戎装仍威力不减,烛照出你每一个借口的苍白;讨厌他顶着万千质疑成就非凡自己,烛照出你一次次的缴械投降。

科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可以改变一切,质疑者从来缺乏恒心。而意志力、激情和勤奋,再加那么一点点偏执,则是成功的必需。

他曾背负上赶走奥尼尔和禅师的骂名,但后来他迎回了禅师,也赢回了沙克;他曾犯过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但如今再有人提及已是大煞风景;他曾因逼宫高层被质疑,曾被评为“NBA球员最不想与其合作的球星”,还曾因一句“我教你夺冠”吓跑了魔兽。但如今,人们再提起他,跃然于脑海的是81分,是连续得分40+如探囊取物,是毁掉无数膝盖的绝杀,是5座冠军,是湖人队史得分王和总得分超越乔丹,是让诸多年轻球迷避免“因错过太阳而再错过月亮”的非凡生涯。

科比,感谢有你!因你的陪伴,我们这一代平淡的20年和伟大并行,竟也可以在自己的轨道上迎接暑热寒冬,日月交替。

[关于科比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家教故事

全文共 249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看得很多,但对于他作为父亲的事迹,却基本很少看到。其实鲁迅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儿子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鲁迅因擅写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因为有鲁迅充满父爱的艺术教育方法,海婴最终成才。

1、给孩子全部的爱。

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帮忙盖好被子;孩子睡足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抱起孩子,哼着催眠曲,把孩子送进梦乡;孩子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鲁迅妻子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2、信守承诺,尊重孩子。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鲁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3、理解孩子。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4、要教导孩子。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他就会说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书本和先生会告诉你的。”

5、让孩子游戏。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清的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的心田。一次,鲁迅好友瞿秋白送海婴一套苏联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翘翘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这是何叔叔、何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小海婴迷上了“积铁”,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出生在那个年代,却有如此先进而科学的育儿观念,鲁迅真是一位大师。

经风雨,见彩虹——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离井背乡,逃至香港。流离失所来到异地,是李嘉诚生命中第一次转折,也是他经历人间苦难的开始。香港,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初到香港的李嘉诚茫然了,举目看到世态炎凉,心里产生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被现实粉碎了。但是尽管有纠缠不清的困惑,李嘉诚并没有失望,没有失去信心,还是充满斗志地实现自己学业的理想。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进入香港的中学继续初中学业,清一色的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内心复杂世界又添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生性倔强、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应战。李嘉诚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补课,渐渐地,终于跟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

然而正当李嘉诚踌躇满志、刻苦学习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李氏一家人头上。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想让学业有好成绩使父亲高兴。贫病交加、卧床不起的父亲,视李嘉诚的学业比自己生命还重,他多次嘱咐李嘉诚千万别让为父的病情耽搁了学业。为了不使儿子失学,这个尊敬的父亲将自己的药钱存下来,供李嘉诚读书,由此以往,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的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在如此生活重压下,李嘉诚仍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更加拼命学习,终于“后来者居上”,名列前茅。但是,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了。临终前,父亲喘息着,用尽力气抓住儿子的手,嘴里喃喃叮嘱李嘉诚要有勇气,好好做人,说:“阿诚,阿爸对不起你……”还在为自己优秀的儿子学业将从此中断而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张海迪的故事》。读后我深受感动,下面听我介绍一下。

张海迪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健康。张海迪曾经也有过快乐的童年,和很多孩子一样也有她自己的幻想,张海迪五岁那年,灾难降临到她的身上。一天,海迪正在排练节目。她正在练习的时候,忽然觉得眼前一黑,摔倒了,她想站起来,但用尽全力也没能站起来。父母知道后把她送到了医院,过了一会,医生说出了结果,五岁的她正得了脊髓血管瘤。许多医生都没能救起她。后来有许多人关爱她,她的三分之二身体几乎都没有了知觉,在她住院时,她坚持学习。妈妈也经常鼓励她。每当病情折磨她时,她都非常坚强。海迪每天都坚持写日记,长大后成了作家。

读完之后,我想:张海迪真是我们的榜样啊,我对一件事非常怀疑,为什么张海迪那么可爱聪明,而上天还要折磨她?张海迪在生病的时候还在自学,我真惭愧,现在有的同学把生病作为借口,不学习。她还那么坚强,病情折磨她时都不掉眼泪,而现在有的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就哭,一点都不坚强,张海迪每天坚持写日记,现在有的人一星期写一篇就不错了。张海迪非常爱上学,得了病还想上学。她可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爱学习、坚强、坚持写日记的好精神。

张海迪我们为你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坚持不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我看了《名人故事》这本书,我觉得有关诺贝尔的故事令我记忆深刻。我从书中了解到,诺贝尔用整个生命在研究更好、威力更大的炸药,在一次失败的实验中,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可是他丝毫没有气馁,重振精神,继续研究炸药,直至成功,解决难题。

我被诺贝尔那努力奋斗,坚忍不拔的决心所打动。我觉得,学习也一样,只有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就像学习书法的过程:刚开始跟爷爷学习书法,我连毛笔都不会拿,经过学习,好不容易才学会了握笔,可是写出来的笔划却歪歪扭扭,更不要说写字了。练了好久,还是老样子。有好几次,我都恼怒地不想学了,但是当我想起阅读中那些像诺贝尔那样为了目标不懈努力、不言放弃的名人们,我这点小困难、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我又重拾信心,一直坚持学习,有时一练就是三、四个钟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我的书法作品先后获得了学样书画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书画大赛银奖……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仍会继续努力。我也懂得了坚持、不放弃,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而我现在面对的是和平和美好的社会,更应该刻苦学习,用丰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时代之殇中的林徽因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提及林徽因,大多数人立刻会联想到徐志摩对她的念念不忘,以及她惊人的美丽。其实,太太的客厅与龙门阵或许才是林徽因生命中异常重要的关键词,它们记录了林徽因这个女子在时代之殇中四溢的才情与坚韧的担当,因之构成林徽因生命的底蕴。

太太的客厅,一直在纸上。在文学史或文化史中,便可按图索骥。它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两进院子的里院北房,院内植有高大的马缨花树和葳蕤的丁香树,于是这个房间便既安然静好,又暗香浮动。它的窗台不高,林徽因喜欢的梅花、泥塑小物以及沙发还有墙上的字画就都能被日光照拂抚慰。在其西北角,“三屉两头沉”的小书桌上,那些文字正安安静静地站在毛边纸边上,等待那个眉头微蹙的温润女子穿过意义的森林,经由遣词用句,把它们铺张成诗歌或是小说。

客厅在平日总是异常安静但又思潮暗涌笔耕不辍的,否则便难以解释那么多的成果从何而来,诗歌六十多首、散文十篇、小说六篇,译文一篇和未完成的剧本一部,以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等。文化史中那个集文学家、舞台设计师、建筑师为一身的林徽因正在生成。她从此因为这些艺术创作和建筑研究而风华绝代。

既是林徽因这样一个女子的客厅,便往来无白丁。平日的静寂似乎只是为了蕴蓄能量,等待每周六下午的雅聚。也说不清楚这样的雅聚是如何开始的,总之是林徽因一家住到总部胡同以后。来的都是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教授,谈笑有鸿儒,专业无限制: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艺术史家邓以蛰以及逻辑学家金岳霖,作家沈从文等等都是座上客。虽然他们各有心游万仞之力,但因是在“九一八”后,话题更多围绕的却是时局。如李健吾所言,是“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的种种现象和话题”——指点江山,其实是谈天说地的内核。即便是在西式的沙龙聚会中,这些留欧美知识分子始终关注的也依然是中国的社会人生。所以,当很多人看到林徽因那惊人的美丽,就以为“太太的客厅”开张下去凭借的是林徽因的个人魅力,既是小看了林徽因,更是低估了那些参加雅聚的现代知识分子,哪怕这雅聚中有终身倾慕林徽因的金岳霖。真正的原因是,“感时忧世”是中国文人的宿命,就必然亦是在乱世将他们维系起来的纽带。

当然,林徽因的才华与大度也是聚拢沙龙的重要原因。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就曾回忆,林徽因聊天的话题“从诙谐的逸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这是一个怎样宽阔的女子啊,她的诗意有了这种宽阔做底,才会令那么多具有现代思想的学贯中西之士激赏,不曾、不敢也不会观赏。

提携后进也是这雅聚的题中之义。萧乾、李健吾、卞之琳等等,都在由林徽因带入沙龙后谱写出更璀璨的生命华章,正像萧乾回忆,林徽因以及周围那些知识分子的肯定和鼓励“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一鞭”,这让“太太的客厅”总是保持着清新与活力。

太太客厅的聚会随着20世纪抗战时局的紧张而风流云散,国难当头恐怕是这个意气相投的沙龙解体的重要原因。此后“太太的客厅”成为传奇。而传奇里,总是裹挟着因为以讹传讹而面目全非的故事,但却不曾妨碍它的深邃迷人。

因为日寇入侵,林徽因从总部胡同搬出。从此,她也结束了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这是主动的放弃,既不愿做亡国奴,那就只有一走了之。这也是那个时代北平很多文人的选择,他们汇成一股南下的洪流,试图将一座毫无文化,也必然因为缺乏文化而毫无生机的空城留给入侵者,同时在西南重建未来与希望。对林徽因来说,南下是有风险的,因为她的肺病不曾好过,战乱时期,颠沛流离对一个肺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生死未卜。但她恐怕更知道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境遇下,她和万千个他们必然一路漂泊,毫无畏惧。

南下入蜀,太太客厅的雅致不再。物资拮据到典当度日,缠绵病榻也成了生活的大部分构成。但这一切都被林徽因坦然接受。她提着瓶子打油买醋时镇定自若,在和左右的乡亲摆龙门阵时巧笑倩兮。除了把太太客厅的生命热情带到了蜀地,随她而至的还有担当。当整个民族承受灾难时,这个病弱的女子静静地捧起属于自己的沉重,不叹息也不埋怨。她甚至回绝了费正清劝他们到美国治病的邀请——祖国正在难中,便必然会共赴国难。她举重若轻地穿过那些必然异常艰难的岁月,如同承接雪花的飘落。所以当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事态最坏的打算时,这个妈妈淡淡说着的是,中国读书人总是有一条老路的,那就是门口的扬子江。这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其实刚烈就像一柄尖刀,一直静静地躺在那块色彩斑斓质地坚韧的丝绸下面,于乱世中护其周全。尖刀和丝绸都知道,它们看来互不关联,实则互为表里,是此生此世再也不可能分离的一个结合体。再若不堪,尖刀就会刺破丝绸,是宁为玉碎的意思。战争和疾病,这些时代之殇不曾摧毁林徽因的刚烈,反而将其彰显出来,时人和后人于是看到一个女作家异常坚硬的生命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2:风筝通信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

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精英女强人也有一颗脆弱的心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由杨幂和黄子韬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谈判官》正在湖南卫视热播,收视稳居前列。

除了明星的号召力外,这部剧的火爆也缘于这是一部贴近现实的作品,加之节奏轻快,趣梗频出,让这部剧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谈判"内涵深入精神和心灵层面

近年来行业剧的火热势头,让各行各业都有机会成为影视剧的首选题材。而涌现的这些行业剧一改往年过度集中于医疗、律政、刑侦等的状况,诸如消防兵、猎头、高级翻译等相对陌生的新鲜题材陆续进入观众视野。《谈判官》,则是国内首部聚焦谈判领域的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高级谈判专家童薇与商业奇才谢晓飞因缘相识相爱的情感故事。剧中的几位谈判专家认真专业的形象扎实而接地气,主角的谈判内容,有效推进剧情发展,并非只是成为剧作背景框架,再加上杨幂、黄子韬二人互怼互宠引发的一连串爆笑段落,有梗有笑点的设计,给这部剧增添了娱乐化看点等,这样落地的行业剧更加新鲜好看。

谈判,并不是只体现在商业职场上的技能使用,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个长长的谈判过程。落脚于此,《谈判官》将"谈判"的内涵深入了精神和心灵层面。剧中不仅聚焦了都市精英男女与职场、情场、家庭的"谈判",更一次次展现了角色与他人、与自我的心灵沟通与关系调适。

制片人高琛说:"谈判也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故事里面并不是单纯表现谈判桌上针锋相对的谈判,更多还有人与人之间,父子之间、恋人之间的谈判,亲情,友情,都会在这部剧里面看到很多。"编剧费慧君也表示:"我希望大家能从我们这个电视剧里面不仅看到美好的爱情,也能够看到大江大河,心向大海。"

黄子韬自认入戏特别深

在《谈判官》中,由杨幂饰演的童薇是国际商谈机构中最年轻耀眼的谈判专家,因极高的专业功底和素养在商务谈判领域无往不利。而黄子韬饰演的谢晓飞则是在美国长大的家族企业接班人,心高气傲且具有超高的商业天赋。俩人邂逅于一场意外,并在一次商业并购项目中展开了电光火石的"切磋".最终,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逐渐从互不认同到彼此欣赏,在相爱相虐中情定"谈判桌".

早在《翻译官》里,杨幂就展示过都市职业轻熟女的风采,此次饰演才华与颜值兼具的女谈判官童薇,不仅驾轻就熟地将人物特质展现得精准而贴切,还将自身魅力与角色结合,塑造出一位魅力十足的女谈判官。杨幂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之前算是菜鸟的成长,这个角色一开始就是比较职业、比较精英的女强人形象。但她还有一颗脆弱的心,每天回到家可能还是会打打游戏,自己消化一下小情绪,本质上并不是一个那么坚强的女孩子。"

而饰演桀骜不驯的家族继承人的黄子韬,也成为本剧的一大看点,不仅形象气质与角色贴合,其才华满溢和傲娇的性格特质也在黄子韬的精彩诠释下,让人物与角色高度一致,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黄子韬接受媒体群访时坦言:"我入戏特别深,甚至无法自拔。每天在剧组里,我的代入感都很强,可能这也就导致了我有时候比较累,很压抑。"他说,《谈判官》是他的一个开始,希望能因为这部戏开始越来越低调,慢慢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再浮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关阅读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961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拒绝和接受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那本风靡一时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不仅如此,他的从容平和与冷静思考使他的作品保持着持久而劲道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哪怕是一则短篇,只要一面世,马上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大家欢迎。

出名后的他拒绝一切宴会与采访,也不接受一些大学的荣誉邀请。他带着他的家人来到一处偏僻的乡村,买了包括一座小山在内的几十亩土地,并在山顶建一小屋,周围种上许多树木,在外面还拦上几尺高的铁丝网。他每天八点进小屋写作,下午五点出来陪陪家人,看看书报。其间,家里任何人不准打扰他,如有要紧事,也只能电话联系。他基本上把所有时间都用来思考和写作,偶尔到小镇上买买书刊。如万一有人登门拜访,也得先递上信件和便条之类的东西,要是生人就拒之门外。他成名后只接受过一个记者的采访,那是这个小镇中学里的一位女学生,为给校刊写篇人物传记特地去找他的。他看着这位可爱的学生,破例答应了她,与她交谈了五个小时。

塞林格拒绝了那么多,却矮下身来接受了小镇中学女生的采访。他的选择令人错愕,却也让人隐约见到了一缕非凡的心灵之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宋真宗时李沆为宰相,在封邱内建起了一所住宅,厅前只够一匹马打圈子。有人嫌它太狭窄了,李沆笑着说:"住宅要传给子孙,这个厅做为宰相厅堂的确太狭窄了,但做太祝奉礼之堂就宽了。"

早在李沆做参知政事为谏官时,一次,真宗皇帝有急事派人召他进宫,使者在酒店找到了他。进到宫里,皇帝问李沆从哪儿来的,他老老实实说是从酒店来的。皇上说: "你,做了有声望的谏官,怎么到酒店里去饮酒?"李沆答道:"我家里没有器皿和菜肴、果品,客人来了,所以到酒店里请客人饮酒。"

无独有偶,其时有个叫张知白的人也和李沆一样,以节俭自好。张知白在宋真宗朝为宰相时,生活与他在河阳做书记官的时候一样,跟他亲近的人劝他说; "你现在的俸禄不少,生活却这样艰朴,你虽然自己相信是为了保持清白俭约,但外面有人讽刺你,把你与汉朝公孙弘盖布被的诈伪行为相比。你应当稍微随俗一些。"张知白说道: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然人 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

张知白的话是很对的,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要时时刻刻节俭朴素,若一味追求豪华奢侈,势必成为道德低下的人,被社会所唾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