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300多字通用20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小编收集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2519

作文

1000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观后感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的五月四日,是第102个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应对这些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而遭受搜捕甚至暗杀的先驱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102年了,但五四青年节却使人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一段历史,它提醒着我们五四精神的不灭,争取自由、与黑暗斗争的精神永存。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不断发展的国家中,我们不需要中断学习去卫国斗争,不需要用血来证明自己对国的忠心,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拼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早晨漫步在校园之中,可以看到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宣传栏里对我们的微笑,使我们平添了几分斗志、想同他们一比高下。步入操场,同学们意气风发、热汗淋漓,使我们感到了如火般富有激情与活力的青春。到教室门口,同学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辩驳声、友善的劝诫声,声声入耳,句句入心,使我们感到了作为学生的幸福与责任。

无疑,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受到更进一步的教育。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祖国。

国家统一,我们才能免除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强盛,我们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尊的生活。我国的军事力量较之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之一衣带水国家日本也存在较大差距。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我国的人均GDP却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而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全部是因为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稀缺。由此可知:我们只有成为国家需要的的人才,方能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只能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勇敢地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文明中学生

让我们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释放出体内的能量、尽自己的力量,发挥青年的智慧与风采,乘风破浪、与时俱进!为自己、为祖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18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己心灵、软化自己感情、培育并保持自己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老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己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达到的;正如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助“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18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激情,我要感谢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己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一定热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

感动中国》,每当听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每当看到那奋不顾身的壮举,我的心灵就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为生;他,省吃俭用,只为献出爱心;他,几十年来资助了百十余名贫困学生,捐款十余万元;他,隐瞒身世,不求回报;他就是感动中国20_年度获奖者之一——刘盛兰。

刘盛兰爷爷今年92岁,曾是一位工厂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却从中捐出六分之一给了贫困学生。可是不久,工厂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捡垃圾为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10块,20块,30块,无论省下多少,他总是寄出去。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废品难卖,为了继续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拥有着这样高尚的心灵,使我深深震撼了:没有经济收入,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但心里想的任是那些学生,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省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捐出去100,留给自己的只有10块,这让每个人都不得不落泪。,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陈雨露说:“走过古稀。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刘盛兰爷爷那样充满无私的爱,做一辈子好事却无比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战疫纪学习心得_中国战疫纪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大威胁,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一次重大挑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力为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构筑坚实有力防线。

当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万人感染病毒,病例增速不断加快。面对严峻的战疫形势,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升级防控措施,疫情的“阴霾”让全球阴云密布。在这个关键时刻,坚定信心尤为重要。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14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内疫情形势正在发生积极向好变化,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全球书写了一份优异答卷。

疫情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国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作用,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等信息,并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工作,双方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面对疫情在多国多点暴发的局面,各国应该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防控措施,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

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不断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自发同中国站在一起,在世界战“疫”行动上加强合作,团结携手,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汇聚成的“大河”,正气势磅礴奔向胜利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连日来,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的先进事迹经本报和其他媒体报道后,在海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官兵通过学习讨论、座谈交流、撰写体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张超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张超生前所在的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外场机务楼、机关办公楼等醒目位置悬挂着“向英雄学习”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张超先进事迹和视频录像。“向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学习”誓师动员大会上,张超的战友艾群说:“我们一定会继承张超遗志,勤奋工作,刻苦训练,为航母舰载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感受烈士品质,激发奋进力量。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结合核潜艇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官兵收听收看张超先进事迹。南海舰队某基地利用网络、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体资源,开展“学英雄事迹、当精武标兵”体会交流。东海舰队某水警区开展“和张超比一比、自身差距在哪里”“英雄事迹怎么看、建功岗位怎么干”等群众性讨论,激发官兵岗位建功的强大动力。

学习烈士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在张超曾经工作过的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多架战机连续进行长途奔袭对海实弹射击演练。曾与张超并肩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飞行员李光耀说:“向张超学习,必须把每次起飞当成战斗,绝不让祖国海空受到任何威胁。”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发出倡议,号召官兵像张超那样练兵备战,在强军兴军道路上奋勇前行。

英雄牺牲,精神永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岛礁,从万里海疆到远海大洋,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海军广大官兵决心像张超烈士那样,牢记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开拓进取,为建设强大海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其美多吉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

“只要有邮件,邮车就得走;只要有人在,邮件就会抵达。”30年来,其美多吉一直抱着这样的信念。

在平均海拔高于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其美多吉用30年时间和“老伙伴”一起跑了140多万公里,运送省内邮件37万件,工作途中曾遇歹徒持刀抢劫,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30年来,其美多吉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只在家里过过5个除夕,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在运邮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有……;有……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讲述人物事迹……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今年还有每个人7个字评价):……

是他(她)让我感受到了……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了,我们怀着好心情,回到了学校。今天又要看一年一次的《感动中国》。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就开始播放了。令我最感动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叫朱敏才,妻子叫孙丽娜。大家都认为他们俩退休后会回到北京过日子,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回到北京,反而还到了一个村庄去教学。夫妻俩把所有的心都注重在了孩子们的成长之上。后来,因为孙丽娜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和长期吃不到菜,所以视力就开始慢慢下降。有一天,一个孩子来给孙丽娜送菜,但那个孩子本身家里就穷,吃不上菜,好不容易弄来的白菜叶,就给老师送了过来,这让她非常感动。不久,与她风雨同舟的老伴终于坚持不住,倒下了。经过医生们的抢救,朱敏才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没有他二人做得多,可是,老师们也在为我们的前途着想啊!并且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还费尽心思的照顾我们。可是,我们就是不听话,不好像那些孩子,知道老师生病了,自己家明明穷的都快不行了,却还要照顾老师。我们呢?老师让我们帮他干些活,我们还不情愿干。

老师说我们,我们心里还不服,光想跟老师吵一架;老师留的作业总不能按时完成。我们若要有那样的老师,便是我们把肠子悔青也不会安心的。

今天看《感动中国》,我颇有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970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颇具影响力的一个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本次评选投票到2017年1月5日23::5截止。如果您被“宁波守塔人”的事迹感动,请登录央视网“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专题页面,为“宁波守塔人”投上宝贵的一票。

五代人守灯塔三位亲人献出生命!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灯塔。这里留下了叶氏家族五代灯塔工的足迹。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没想到,这一守就是一辈子。更让人意外的是,一百多年来,子子孙孙追随着他的脚步无怨无悔守护灯塔。五代人百年坚守三位亲人献出生命,灯塔依然亮着全国最佳灯塔工、全国劳动模范……故事的主人公叶中央是叶氏家族的第三代灯塔工,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他的名字。

75岁的叶中央头发花白,回忆起灯塔工的生活,叶老一下子变得健谈起来。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1944年,叶中央4岁。他和父亲叶阿岳一起生活在鱼腥脑灯塔上,那时候父亲已经是一名灯塔工。有一次刮台风,一艘补给船要进港避雨,父亲一头扎进狂风暴雨中去帮忙,结果一个海浪扑来,船被打翻,父亲被卷入大海。掩埋黑发人,祖父带着孙儿上了白节山,祖孙俩守着灯塔相依为命。叶中央在祖父熏陶下,爱上了灯塔。1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灯塔工。1971年春节前夕,几名灯塔工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叶中央却自告奋勇留下来,写信让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到灯塔来过年,没想到等来的竟是噩耗。途中,小船不幸翻沉,除大女儿被人救起,年仅29岁的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双双遇难。叶中央的妻女离世后,他本可以要求组织将他调离守塔一线,但最后叶中央只说“给我换一座塔吧”。这一回,他去了爷爷曾经守过的白节岛。叶静虎是叶中央唯一的儿子。

他本可以当一个合格称职的拖车司机。1982年,他接了父亲的班,成了白节山灯塔的一名灯塔工。孙子叶超群是个“90后”。2013年4月,大专毕业的他在爷爷和父亲的支持下,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惊心动魄的一夜冒着12级台风,爬上塔顶排除故障“做我们这一行,经常会碰上海难,生离死别见得多了。”

小时候,叶中央就跟着爷爷在白节山灯塔值班,最早听到的一次海难就是“太平轮”沉没。“刚好是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听爷爷说海上有一艘大船沉没了,就在驶离吴淞口不久,在灯塔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哭喊声,但越来越微弱,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一早看到,海面上泛着油光。”叶中央说,后来得知这就是让世人震惊的“太平轮”沉没事件。他曾在舟山群岛最北端的花鸟灯塔守了3年,那里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

“以前根本没有网络,有没有台风,只能靠听收音机。对灯塔工来说,碰上险风恶浪是常有的事,我们早就习惯了。”叶中央和记者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有一年夏天,白节海峡遭逢12级台风,我们在灯塔值班。一阵电闪雷鸣过后,灯塔电器被击坏。灯塔失明,船舶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我冲入暗夜,匍匐着爬向塔顶。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灯塔亮起来。最后,故障顺利排除。别看从值班室到灯塔只有100米的距离,但我足足爬了半小时。我们会在值班室和灯塔之间拴一根“安全绳”,抓着绳子爬行,稍有疏忽可能就被狂风吹落海里。“看得多了,就越觉得灯塔是不可或缺的。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中央说得很平静。无边无际的孤独一上灯塔就是11个月,只有海风只见海水叶超群,这个家族最年轻的守塔一员,仍在镇海坚守着传自父辈的这份灯塔情怀,“我刚踏上灯塔的时候,就倍感亲切,可能骨子里头就和灯塔有一种不解之缘吧。加上我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的地方。爷爷提议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新一代的灯塔工,生活不再像原来那样艰苦,电视机、电脑已经普及。

但白天看海浪,晚上看星光,孤独如影随形。刚到七里屿灯塔的那段日子,叶超群却有些不适应,“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整个岛上,走上一圈只要五六分钟。除了熟悉的几张面孔,只能听大海的声音。很难想象,爷爷一辈子呆在灯塔是怎么熬过来的。”记者注意到,叶超群用了一个字眼——熬。没错,那个年代的灯塔工要艰苦得多。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所需主要依靠补给船,每月一趟。如果碰上台风天,补给船来不了,他们只有挨饿的份。“有一次刮台风,补给船到不了。当时岛上只剩一个冬瓜,五个大男人就着一个大冬瓜,吃了整整一个多星期。”叶中央说,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与外界联系,只能点烟,“有一次我发高烧,连着烧了三天,到后来整个人昏迷了。他们就在岛上放三把火求救,我算躲过一劫。”然而,最难熬的还是无边无际的孤独。

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唯一能解闷的就是抽烟,那时候烟瘾很大,一天要抽三包,现在落下了病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3月1日,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获选的十大人物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对获选人黄大发的默默无闻的精神,深受感动和启发,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定不移、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收获颇丰。

黄大发同志是名副其实的年份英雄,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把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率领群众凿水渠、开山路、造粮田,一辈子、一条渠,客服艰难困苦,穿越几座大山,横过多处悬崖,创造人间奇迹。黄大发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正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同志评价他那样,信仰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的信仰也曾高大上,但对照黄大发同志的事迹来看,我是否接地气?自己是一名出生在基层的农家娃,在组织的关心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回想起当初自己“生于基层、成长基层、工作基层、建设基层、奉献青春”的入职誓言,自己确实沉下了基层,但地气还是接得不够,导致于在开展某些工作时还存在地气不足、思想陈旧、方法不新。通过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和对《塘约道路》《苦难辉煌》等基层工作读物及党史书籍的学习,我深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把自己的信仰用实践来证明也可以接地气的,用时间的齿轮来推动向黄大发、龙增刚、文朝荣、邓迎香等身边的先进人物靠齐。

一是提升好几种能力。

首先提升好个人的身体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只有身体好了就可以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再次提升好个人的知识结构,把学习这个人生永恒的主题坚持好,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学习待人接物,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好几个原则。

首先遵守好各项法律法规和工作的组织原则,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再次是严守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能解决的绝不过夜,不能及时解决的研究商量解决。第三是守好生活原则,延承传统美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尊老爱幼,争做一名孝顺的儿子、合格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和谐的邻居、合格的市民。

三是履行好几份职责。

一方面就要履行好家庭的职责,对于分居的父母亲人就要经常走访,平时或周末多陪陪老人,对于子女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子女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就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就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就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另一方面就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就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就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相信自己能够把时代发展的热情洋洒在这片故土,也能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代发展同心同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2024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2019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02到2018,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是一个收获感动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收获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这个节目里讲述了11位感动大家的中国人,他们中间有些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有的依然生活在贫苦的日子里。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已经年迈的老爷爷,家里十分的贫穷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看报纸,寻找那些需要捐助的贫困孩子。每天吃的都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食物,看到这里我哭了,心里想:老爷爷真可怜。他现在虽然不能动了,但是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的上学。

我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每天可以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我要认真学习,心存感激,伴我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题记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孙家栋、王锋、支月英、秦玥飞、张超、李万君、梁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伟等,并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中国女排很让我感动,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

他们的颁奖词是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吴锦泉观后感_600字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观看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结束之后,我参加了“与身边好人”见面、采访活动。见面会上,有一位看起来很普通的老人,他长着一张布满皱纹黝黑的脸、微微眯起但却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是一双长满老茧皱裂的大手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虽然吴爷爷已经年过八旬,是一名老党员,已有51年的党龄了。他每天走街串巷靠磨一把把刀挣来的钱过日子。当他在广播里听到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孩子们都没有学校了,就毫不犹豫地将辛辛苦苦磨刀攒的1000多元硬币捐给了灾区。可是他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衣服鞋子也是别人穿旧了要扔掉的,捡回来,洗洗再穿!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后,吴爷爷为灾区同胞捐赠数千元磨刀所得的事迹被传为佳话,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当吴爷爷听到讲到这儿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在接受小记者们采访时说,“因为我是党员,我要对得起我的誓言。”“我很富裕,我很开心。”“因为我知道没钱的痛苦,所以我要尽其所能地去帮助别人。”……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吴爷爷真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2011年3月,在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评选中,吴爷爷入选“助人为乐”模范典型。在得知入选的消息后,吴爷爷谦虚地说:“我做得太少,自已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只要还磨得动刀,挣得点钱,我就要坚持做点好事,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吴爷爷那倾其所有,乐于助人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那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那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因为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吴爷爷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们现在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200字

全文共 1981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愿。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发育障碍的特殊孩子,其中最严重的要数自闭症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乐成长,家长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压力和生活煎熬。那种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孤独症,后来才知道孤独症国际通用说法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还找不出准确的发病原因,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较暗淡。我的心情随之也黯淡起来。我能给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做点什么呢?于是,写了一首歌。歌写好了给谁呢?这时,吉林通化的刘丛凤来了。她就是一个做孤独症的专门家,为了做孤独症她几乎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是这个地区做孤独症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认识了我国做孤独症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曾在四川外语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1993年3月创办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组织—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长至今。曾荣获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展望奖”,曾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今日英雄”。

她还是中国“心盟”网络组织的发起者,作为全国最早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先驱机构的创办人。

有报道说:20多年前,当4岁的儿子被确诊患上孤独症时,田惠萍几近崩溃。这种病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凯纳才提出这一概念并确定下来。由于儿子是中国第一批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连她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无法再跟正常人一样去上幼儿园,更不可能达到学龄后去读小学了。“不仅是孩子,作为母亲,我也将跟孤独症长期共处了。”

1993年,田惠萍从重庆来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计,孤独症在中国儿童中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八到九。而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估算,我国有10万精神残疾儿童,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内的孤独症患者,国内达数百万之多。

孤独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医学上并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通过专业性训练有些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疾病将伴随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一生。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社会服务NGO。由于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压力和技术压力。后者突出表现在怎样提供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优质服务,如何培训教师等方面。

2005年,在德国米索尔基金会的资助下,通过一系列行业培训活动,由星星雨发起成立了“心盟”孤独症网络。田惠萍说,心盟的使命就是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建设和权益倡导提高成员的服务能力。目前,其成员近60家,遍布全国各地。两年来,已组织过11次能力建设培训,6次教师培训,组团赴德国访问1次,资助4家机构完成战略规划。

田惠萍是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患病的儿子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完全有意义的转变,“走向了一条更有价值的路。”现在,田惠萍的孩子每周一到周五在一家成人智障专业机构接受训练,“虽然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症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来到了通化。她要为通化市的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孤独症工作者尽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伙伴吴良生,冒着风雪,一场一场地报告,一地一地地辅导,匠心独运,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精诚所至,让通化人很感动。

作为当地孤独症爱心协会的名誉会长我有机会和她有了较多的接触。论起来,她稍稍大我一点,但看起来她更显年轻一些。她是一个一见面就能给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个听着十分骇人但一接触就能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有经历能够看轻一切的人,是一个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人,是一个啥都想知道、都想尝试的人。它特别的爱说能说。在我主持的座谈会,她自己就能说上几小时。

那些天,她在通化电台逗留的时间最长,参加通化电台组织的媒体座谈会,做客安琪的《百姓说事》直播间,接受通化电台名牌栏目王燕的《百姓访谈》。我们之间的交谈广泛而有成效。她对通化的文化历史饶有兴趣,她对通化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爱。

临别我给她总结了六个“不”,这就是——不辞辛苦、不避风寒、不知疲倦、不耻下问、不辱使命、不畏艰险。

六个“不”远远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风格、风范,但通化做孤独症的朋友都愿意记住这六个“不”,因为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个写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个见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期待以久的年度人物颁奖活动,共有11人获奖,其中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我怀惴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

第一位获奖者叫黄旭华,三十多年来,黄旭华没回过几次家,家里人都埋怨他。但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后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核潜艇之父”。他那时心里肯定很纠结也很无奈。

最让我感动的是91岁的老人刘盛兰,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一刻开始,73岁的他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有时候,他竟然同时损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他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出去捡废品。这么多年,他唯一珍藏的就是一个蓝布袋,里面装满了给学生的汇款单和学生的回信……老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住进了医院,还不忘给同学们汇款,怕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一对父子,35年如一日,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一开始,乡亲们都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对于这些嘲笑,沈克泉并没有气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了吃油难的问题。后来,沈克泉叫来了儿子沈昌建带着买车钱与他一起改良油菜品种。沈克泉去世前说他最不放心就是新的油菜。经过父子俩35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油菜品种都获得了认可。父子俩的心灵就像油菜花一样美丽。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人我没发现,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330 字

+ 加入清单

开头:仁孝行于家。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这是给与最孝女儿朱晓辉的颁奖词。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都是最勇敢的,他们的事迹都是最感动人心的,身为老师的我平时可能更为在意的是老师们怎样值得我去学习,感叹他们的伟大与无私,而今年学校在师德培训中带我们看了朱晓辉的事迹之后,给我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片中提到朱晓辉她以前是一个诗人,还在报社中工作可她为了照顾父亲而辞到了工作并且丈夫和女儿都离开了她,她日日夜夜照顾父亲并且没有地方住,父女两个就在车库中安顿了属于自己的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她并没有丢下自己的父亲而去过属于她自己的好日子,而是亲手照顾自己父亲的起居,每个月1000元的养老金是他们父女唯一的生活费用,可那并不能支撑他们的生活起居,有时候她自己都吃不上饭,可她仍然让自己父亲吃的最好。只为了让父亲过得好一些。

刚开始出现他们父女时,她说,看到爸爸活着,每一天还能够跟爸爸说说话,我就感到自己是幸福的。看到那里,我萌生的念头是:你觉得幸福,但是看看你的老父亲,那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他会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吗?瘫痪在床,成为女儿的负担,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这是幸福吗?之后看下去,他们父女间的相处,他们的对话,他们之间的咿咿呀呀,反倒像是一位母亲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像对待婴儿一般去猜测他咿咿呀呀中包含的意思。而父亲的眼神中我能够看到幸福的光芒,是对生活的期望。

是啊,此刻的我沉浸在身为人母的喜悦中,每一天看着可爱的宝宝就觉得很幸福,随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看着他学会越来越多的本领,哪怕只是一个微笑就能让我高兴半天。咿咿呀呀那是他的语言,我不懂,却不放下去了解的机会,会去猜测宝宝的意思,甚至只一个“哦”字,变化不同的音调都能跟他说上好久,乐此不疲。最近宝贝不舒服,每一天晚上睡不好,无论多晚,无论多累,总是在听见宝宝的哼哼声后第一时间爬起来,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安慰他,他难受的大哭,我比他更难受,更焦急。我们对自己的宝宝如此,那试想,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呢?是不是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也那么焦虑不安,也那样数不着觉,时刻关注我们的体温……那这天他们生病了,我们又怎能弃他们于不顾?

以对孩子一半的心对待父母,那父母就幸福了,这是老公公经常对我说的话。是啊,我们认真耐心地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冷了怕他们冻着,热了怕他们热着,对待自己的父母呢?是不是还在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的顶撞过去?是不是还觉得父母为我们做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养儿方知报娘恩,朱晓辉的父亲是幸福的,因为有这么孝顺的女儿陪在身边;朱晓辉也是幸福的,因为在父亲的有生之年一向守护着老父亲。那我们呢?作为老师的我们,教书育人,而朱晓辉教给了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一撇一捺,顶天立地,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天地之间无愧于心。

作为女儿,我的父母是否早在期盼我将他们当作孩子一般照顾?作为母亲,我期盼我的孩子在将来某一天对我说:妈妈,有你在我身边我好幸福!作为老师,我期望能教会我的学生何以为人。子欲养而亲不待,且行且珍惜!别让父母等得太久,别让自己懂得太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直期待这《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播出,昨晚在央视这个节目终于播出。听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泪流满面,但是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位是“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陈家顺。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现在这个社会像陈家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真的不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095 字

+ 加入清单

家住哈密市惠康园社区的低保户梁英,这几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本来想给从四川到哈密的亲戚介绍工作,却没想答应录用的工地老板却变卦了。此时难堪和尴尬的梁英想到了社区法律义务宣讲员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社区法律大讲堂上讲的法律知识。通过与工地老板反复交涉,最终老板同意拿出600元钱作为补偿,梁英的亲戚踏上返乡列车。

生活在新疆哈密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叔,他也曾是一位肩扛正义的铁案法官。如今,他入选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办案近千件 件件是铁案

退休前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哈密市司法系统是个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工作31年的他,办理过近千件案件,把依法办案,准确定性,当作天职。他办过的案件件是有罪判决(铁案);他审判的案件,没发生过一次改判、重审、再审,全部维持原判(铁案)。

2005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审理了一起杀人案件。而被告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相熟。被告人的亲朋好友发动各种关系,找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希望他在审判中能够网开一面。

可是,不管谁来,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只有一句话:保住他的命,没有任何可能。“按照法律规定,被告理应被判处死刑。我帮不了你们的忙。”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斩钉截铁地说。

把依法办案当作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公正执法,为百姓伸张正义,而在一些不法之徒眼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公正执法,让他们受到法律的惩处,他们怀恨在心,以各种形式报复他。

“在暗处扔黑砖,趁无人砸玻璃的事经常发生,当然也发生过你死我活的面对面较量。”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回忆,1996年5月的一天下午,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家正在家里准备晚饭,忽然“阿布列林你给我出来,你说我犯流氓罪,给我判了8年,我终于回来了,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账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见到8年前他审判的一个罪犯手持斧头,嚎叫着让阿布列林出来。见此阵势,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赶紧把家人安顿好,到大门口迎击歹徒,而妻子则翻墙出去报警。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大门口和歹徒紧张对峙了大约十来分钟,检察院的警车到了,歹徒落荒而逃。

面对这些,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很坦然。“我根本不会怕他们,我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

在“焦裕禄精神”中激励前行

在31年的时间里,把接手的近千件案件件件办成铁案?因为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心中有个偶像——焦裕禄。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做焦裕禄的好学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1966年2月,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看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读完后他被深深地震撼,回到家,他向父亲说起了焦裕禄的事迹,父亲告诉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从此之后,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好学生’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可以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

把焦裕禄视为偶像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2年后,专程到了焦裕禄曾经工作的地方——兰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在兰考,我亲眼目睹了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战风沙、防风口、驱内涝给兰考带来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还找到了焦裕禄的家,和焦裕禄的家人照了合影。”

兰考之行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步一个脚印,当过知青、当过工人,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到检察院工作后,他总是在努力的研读努力研读、背诵法律条文,熟悉办案程序。短短2个月时间,他就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

凡是公家钱 一分不能占

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记事本里,有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这样告诉记者:“焦裕禄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这是我的座右铭。”

1988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年迈的父亲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这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120元的阿布列林来说非常困难。为了把父亲的愿望变成现实,他一点一点进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有人也对我说,张张嘴就会有人送,但我觉得清清白白做人,吃饭才吃得香,睡觉才睡得踏实。”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不仅自己廉洁自律,对亲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妹妹吾尔也提曾经和哥哥公事。“哥哥来我们法院当院长,我心里很欣喜,但渐渐发现,哥哥除对我要求比别人更加严格外,并没有给我任何额外的照顾。”

1999年法院从普通干警中提拔干部,提拔的名单却没有无论是从资历或是能力都符合条件的吾尔也提,吾尔也提满腹委屈地找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质问。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你是我的亲妹妹,所以提拔你不合适。”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离开市法院的第二年,吾尔也提被提拔为行政庭副庭长。

如今,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客厅里,仍然挂着当年和焦裕禄家人的合影。“这张合影就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它时时提醒我、激励我,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与人治、德治相对立的。如果许多人都不受法治控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世界该变得如何?法治让人讲究文明,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少些人们的纠纷,使人们和谐,社会安定。

法治,无声警察

一个未满18岁的青少年,他的父母由于身体不好,而没有时间管他,他便像一个流浪子一样,整天游着,游着。他慢慢地迷上了电脑游戏,为了去网吧打游戏,有时甚至还逃学。当他没有钱时,他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母亲,无论是谁说的话,他母亲都会信。他就以她母亲的这一弱点,来求得他的奢侈之心。他回了家,骗他母亲说学校要买资料,需要交15元钱,他的母亲毫不犹豫的把15元钱给了他。

他继续逃学,并得寸进尺地向他母亲要更多的钱。直到后来,学校老师知道了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他,并告诉了被蒙在鼓里的父母,让他们认真监督他,不让孩子偷偷溜去网吧,然后让学生帮助他,让他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这么可贵的东西——情感!

法治,知心朋友

说到小学,我便想起了我的一位同桌,她。。。。

我每次出教室的时候,总感觉有一件不好的事要发生,当我回来的时候,发现我的一支笔不见了,反正是一支笔,我也没去探究了,但后来,这种情况出现很多回,我就发誓:这件事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有一次,我假装出去了(其实我在墙壁边谨慎地望着)。突然,我看到我的同桌,趁有些人不注意,悄悄地从我的位子里拿出一样东西来。我便跑去告诉老师,要老师为我做主。

老师把同桌叫去,同桌进教室时眼睛红肿着,后来,老师安排他一个人坐,并让她父母好好教育她,让她改正偷东西的行为。

法治,法治,就是这么厉害,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它看在眼里。

法治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治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2024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