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中的宋代名人故事优秀20篇

浏览

2175

作文

1000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集锦

全文共 5711 字

+ 加入清单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3、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4、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5、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6、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7、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8、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9、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10、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着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一节令人翘首以待的语文课马上要开始了,可我的心情却很复杂,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

昨天老师说今天有个有趣的活动,要求全班同学每人查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资料,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精心准备的华罗庚资料,偏巧这时候居然不翼而飞了。我的心开始砰砰直跳,甚至有一种大难临头的奇怪感觉。

上课铃按部就班地准时响起,老师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说:“请同学们选两名优秀选手,上台轮流演讲。”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可这时的我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千万别选我哦!

过了一会儿,老师说:“推选时间到,同学们!”教室里一下又变得鸦雀无声,推选结果让我长长地透了一口气,一下子如释重负。“真是苍天有眼,没让我难堪!”我暗自庆幸自己的幸运。

演讲开始了,可谓一波三折。佘焱辉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可他的破锣嗓子一亮嗓,就让人明显地感到他底气不足,只演讲到一部分,老师就让他灰溜溜地下台了。同学们大失所望,我的心也开始莫名其妙地忧心忡忡起来,“柴晨晰可千万别这样呀?”

我的担心纯属多余,柴晨晰神态自若地登上了演讲台。他讲的是同学们都饶有趣味“狼牙山五壮士”故事,随着他的绘声绘色地讲述,我们的思想也一下子进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时英勇行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一波三折的名人事迹报告会就这样结束了。这次生动有趣名人事迹报告会,让我深受启发。今后我们要发扬狼牙山五壮士精神,认真学习,增强本领,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李嘉诚简介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李嘉诚教子

如果说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做人方面更是成功的,这一切大家也都耳闻目睹了。同样地,他在教育两个儿子方面更是如此,他常对儿子说: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在今天的李家,每逢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分别坐在李嘉诚的两旁,经常性地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活跃,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有趣话题,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则不然,她一声不吭地专心吃着饭。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须在深水湾家或去外婆家吃上一顿团圆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很清淡。这一习惯在李嘉诚创业之初到今天一直坚持着。在众人的眼里,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巨子,懂得如何赚大钱。

但在他的两个儿子的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感觉很温馨。小儿子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们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李嘉诚说:“1957年、19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两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等到想通了金钱的意义,跳离了金钱的圈套,李嘉诚就把这一所悟教育给自己的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李嘉诚十四岁丧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万苦挣出来的。于是他明白,只有磨炼,方知做人、做事的艰辛,温室里的幼苗怕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带他们去看外面的困难,让他们去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那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态度。他带着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Pinyin]: 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Interpretation] Add feet when drawing snakes.Yu refers to futile; more than this.

[语出]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Yuye] Han Liu Xiang "Warring States Policy · Qi Gu": "Chu has a temple; gives him a giving up to wine.Drink more than drinking; please paint a snake; drink the first person to drink.Snake Cheng; seizing his cricket: Snakes are not enough; Zi Anneng is enough. Then drink its wine.

[正音]添;不能读作“tiǎn”。 [orthopedic] add; cannot be read as "tiǎn".

[辨形]添;不能写作“填”。 [discern] add; cannot write "fill".

[近义]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synonyms]

[反义]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Antonym] The finishing touch is just right

[用法]用来形容不应该做的多余的事。含贬义。一般作宾语。 [Usage] used to describe extra things that should not be done.Contains derogatory.Generally as an object.

[结构]连动式。 [Structure] Connect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完璧归赵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yuwenmi小编分享一篇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完璧归赵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青出于蓝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后魏人李谧,字永和,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北史·李谧传》说他“博通诸经,周览百氏”。他的老师孔墦,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墦反过来向李逾请教了e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

奇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歌遥的大意是说:学生成了老师,老师请教学生,究竟谁是老师何尝有一定,问题在于谁更梢通学问。

为什么青比学生,蓝比老师呢?原来蓝,是一种草,它的叶子可作青色染料。《荀子·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靑,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说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后代一定超过前辈。青色本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可是从蓝取得的青色,比蓝更青;冰,本是由水凝结成的,可是由水凝成的冰,比水更寒。

由于以上的一段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青年超过老一辈,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青出于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自惭形秽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成长故事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成长故事》中写了许多伟人小时候的故事,诉说着他们是怎样成名的。

从莱特兄弟的:像小鸟一样飞翔一篇开始,我便被他们的执着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

很久以前,人类一直以为飞翔是小鸟的特权,而人是无法飞上天空的。小莱克兄弟却一直坚信自己可以创造出带人类飞上天空的发明,为人类文明进一大步。莱克兄弟每天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后山观察老鹰是怎样翱翔的,经过他们不断地努力,终于,为世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我感受到了莱克兄弟的努力和坚持:做科学家不是嘴上说说,喊喊口号就可以的。光是宏伟目标而不脚踏实地去努力,要实现梦想只是痴人说梦。

卢瑟福:次次都拿奖学金。卢瑟福家里很穷,孩子又多,为了上学读书,他们全靠自己打工挣钱。卢瑟福把工作安排的满满的,赚够了学费钱。可是,打工太累了,卢瑟福在课堂上眼皮总是打架。下课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卢瑟福觉得他一定会被挨骂,没想到老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温和地说:“老师很欣赏你,你打工挣钱来读书,还要赚够家里的生活费,你很了不起,可是,你没有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学习上,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吗?”从那次以后,卢瑟福开始刻苦读书,每次都拿到奖学金,一直读完大学为止。

我十分欣赏和看重卢瑟福的努力,正所谓“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机会,用汗水铸造成功。卢瑟福不但在物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实现了人工核反应,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人们称他为物理学之父;在化学方面他的成就卓越。

童年,像初夏的第一支水荷,洁白无瑕,淡雅芬芳;名人,如清晨的第一束阳光,催人奋进,引人向上,他们,是人类珍贵的宝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们把他们奉为人生良师时,我知道,他们不是天才,不是神童。当他们睁开懵懂的双眼,看到了伟大的目标,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而他们即将成为我新的目标,向他们学习。

这本书,它告诉我:这些震惊世界的科学巨臂,如何用心创造奇迹;这些用人如神的管理奇才,如何用泪打造奇迹;这些富可敌国的理财高手,如何用梦想积累财富巨塔;这些妙笔生花的文艺泰斗,如何用灵感构造缪斯福堂!

读完这些,我发现:天赋,是看不见的翅膀,生在我们身上,只要努力打磨,就能抗风击浪!

我明白了:要相信自己,找到最适合的发光点,唤醒内心潜在的力量,小火柴也有燎原的光芒!

让我们一起锻造出坚强的翅膀,越飞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芒刺在背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成语解释]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典故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成语故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昭帝的寿命不长,21岁就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决定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刘询即位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去谒见祖庙。到了那一天,宣帝乘坐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霍光就坐在马车一侧陪侍,皇帝见霍光身材高大,脸容严峻,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乘车时再也没有他陪侍,宣帝才感到无拘元束,行动自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让皮球从树洞中浮上来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没浮出的思路。当你以自己的善良,抓住了人们乐于施善的心,就能在这善良的海洋中,让你的人生扬帆远航……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对金钱狂热追逐所产生的浮躁心态,许多人难免觉得郁闷。出生在安徽芜湖的张宁就特别痛苦:在大学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嫌他工作不好,挣不了多少钱,与他分手了。

他的苦痛没处发泄,更让他抓狂。突然间,他想起了儿时看的童话故事《国王长着驴耳朵》,知道国王这一秘密的理发匠们,因按捺不住内心的传播欲,将秘密说了出来,结果是一个个被国王砍了头。后来来了一个年轻的理发匠,他不想被杀,可憋得实在难受。一天,他跑到森林里,对着一个洞说出了心中的秘密,从而得以终年。

由这个树洞,张宁想到了互联网:要是网上有这么一个树洞就好了。这可是异想天开,他为有这个想法吃了一惊。有一天,他偶尔将这一想法向一位朋友说起时,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朋友王鲁昆说:这怎么不可能呢?

“那么就在网上建一个‘树洞网站’吧!”无比惊喜的张宁说。朋友正有创业的打算,2010年9月,两人投资5000元,打造的树洞网站正式上线。

他俩疯狂转发为树洞网做宣传的论坛帖子和微博信息,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钟,尽管这样,但访问量仍低得可怜,没有谁来花钱做广告,网站也就难以为继。

王鲁昆说放弃了吧!可张宁说再坚持坚持。一天,张宁正在为这事纠结着,一筹莫展。不如先去打打球,放松放松。张宁来到球场,一脚将球踢出去,那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掉进了一个树洞里。张宁心头不禁一动:他想到了向树洞灌水让球浮起来的故事,“我为什么只为用户提供一个单独的小间呢?用户既可以向树洞道出内心的秘密,独自发泄一番;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用户以游客的身份发布消息,以引起共鸣,形成气氛”。他对王鲁昆说了这一想法,王鲁昆为之叫好。

张宁将前一种叫作“皮球落入树洞里”,把后一种叫作“让皮球浮上来”。

事情果然就有了转机。26岁的莉莉是广告公司的白领,工作一年后,单身的她悄悄爱上了男上司。经人介绍知道树洞网后,她以化名在开放的空间发了一个帖子,让“皮球”浮上水面。

有网友说:“你是飞机,却偏偏要上火车道,你不知道火车出轨后果会有多严重吗?”还有网友说:“你若想沦为令人不齿的小三,你就前进一步;你若想拥有一片栋梁之材的单身森林,就不要把自己吊死在本不该属于你的那棵树上,后退一步……”

网友们善意而充满智慧的留言,让她缠绕在心中的纠结一扫而光。人们开始赞扬树洞网,一个个好的口碑,也就引起更多人对网站的关注。

2011年6月,网站每天浏览量从营运之初的不足20人,猛增到2000多。如今,以微博功能为基础,有日记、相册、投票、活动,以及其他扩展功能的树洞网设有、“不能说的秘密”“该和好吗”“职场那些事儿”等,用这些标签就能搜索到相关内容。

时下,张宁正筹划着在网站上推出免费文艺作品阅读、小说下载业务等。2011年,树洞网盈利50万元,2012年盈利预计可突破100万元。

没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没浮出的思路。当你以自己的善良,抓住了人们乐于施善的心,就能在这善良的海洋中,让你的人生扬帆远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家派出去的,还是自己出去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希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青年医生傅震1988年去德国进修。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因成绩优良,获得了在德国行医的执照,还成为德国医学会会员。德国教授动员他留在德国,每月可得到奖学金5000马克,相当于人民币近2万元。这时候,他出国的签证限期快到了,他只要在申请延期的申请上签字,就能继续留下来。但是他想起祖国的医学事业多么需要自己的技术,想起自己从小就立下的为人民解除痛苦的心愿,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按时回国了。

回国之后,他居住在一套24平米的房子里,还是和别人合住,条件很差。有人不理解他,问他回国图个啥?他只是说:“病人需要我。”他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勤恳工作,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还获得了“优秀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的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出神入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chū shén rù huà

【典故】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释义】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文艺或技艺高超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炉火纯青

【反义词】平淡无奇

【同韵词】名重天下、饿死事大、星言夙驾、久居人下、留中不下、冠上履下、九泉之下、高自骄大、誉满天下、不绝如发

【年代】古代

【灯谜】纸船明烛照天烧

【日语】蕑神(にゅうしん)の域(いき)に達(たっ)しいる,絶妙(ぜつみょう)の域に達しいる

【语文同步】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鲁冲《神奇的极光》高中二册·课文·11

成语故事】张君瑞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强人孙飞虎来围攻普救寺抢莺莺为妻。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给退贼有功之人。张君瑞请故人杜确解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备酒致谢,叫红娘请张君瑞。金圣叹评论王实甫描写张君瑞的心情是出神入化之笔

【示例】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的。 秦牧《虾趣》

【成语造句】

◎ 它倾注了艺术家相似的审美情感,从而造就出一种令审美主体在精神、意志上为之一振的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思维想象中可感而不可即的一种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神态、意象。

◎ 剧院上演过数百场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她场场必看,已"偷"来了几般舞艺,剧院上演的剧目,她都能把每个角色从头跳到尾,外婆用罐头盒给她做了一个红灯,小"铁梅"便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起来。

◎ 她说一口完全不带鬼子腔、倒带点她婆婆安徽腔的普通话,将中国的煤球炉、搓板、擀面杖、鸡毛掸用得出神入化,

◎ 在片中,他从青年演到老年,无论是化妆、造型,还是动作、气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 看到四肢酸疼、七窍生烟了,看到出神入化了,他就明白了这个机器还有哪些毛病,也就知道了该在哪里拿个零件下来,该在哪里再装个部件上去。

◎ 当他自信已经把孙叔敖模仿得出神入化时,便趁楚庄王置酒之机穿扮出场了。

◎ 就在"众赞歌"出神入化之际,突然,保险丝断了,教堂里顿时一片漆黑。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积羽沉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

成语简拼:JYCZ

成语注音:ㄐ一 ㄩˇ ㄣˊ ㄓ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积羽沉舟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积小患可致大灾。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蚁穴溃堤

成语例子: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古人有言:‘聚蚊成雷,积羽沉舟。’言寡不胜众也。”

英语翻译:Many sands will sink a ship.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张仪发现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的合纵盟约十分牢固,就辞去相位,到魏国出任相国,他想劝说魏王与秦国联合,退出合纵盟约。魏王不听。秦国就出兵攻打。张仪说魏国如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就会积羽沉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疾风扫落叶的故事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í fēng sǎo luò yè

【出处】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解释】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用法】作宾语;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疾风劲草、疾风扫秋叶

【押韵词】险陂倾侧、献计献策、盐香风色、喜见于色、水光山色、时时刻刻、风驰电掣、辄作数日恶、如泉赴壑、人心难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前秦皇帝苻坚实行严厉统治,加强前秦的军事实力,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并占领东晋的部分土地。383年,他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认为打东晋是疾风扫落叶一般,亲率90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惨败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物不平则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这则成语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注音】wù bù píng zé míng

【典故】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释义】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不平则鸣、不平而鸣

【押韵词】铁面无情、前言往行、匿迹隐形、坐享其成、操奇逐赢、四海昇平、摊书傲百城、持盈守成、冰壶玉衡、趔趄而行、......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举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我爱中国的文化,爱它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成语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道德和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可以得到教育意义的启示。

其中我比较喜欢勤能补拙的故事,它讲了白居易的故事,他不仅是唐朝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好官。这与他的个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有关。他认为:一个人天生的资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更重要。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天资差一点没有关系,关键要勤奋,勤奋了就能弥补笨拙的缺憾!现实生活中,笨并不代表成绩不好,聪明也并不代表成绩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成绩!

古人好学求知的精神,是我值得学习的优秀榜样。我要“勤能补拙”,认真学习,不负父母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死一生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ī sǐ yī shē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廷尉翟公为人豪爽,喜欢结交天下有识之士,因此家中宾客很多,因而有人嫉妒进谗言,汉武帝罢免了他的官职。平时门上的常客不上门了,而且绕道而行。后来翟公官复原职,那些人又回来,翟公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出处】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史记·汲郑列传》

【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极变化

【成语举例】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 唐·王翰《相和歌辞·蛾眉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空城计成语故事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kōng chéng jì

【出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押韵词】鸿都买第、深沟高壁、乌衣子弟、引人胜地、回天无力、四海皆兄弟、轻身徇义、抅奇抉异、铺胸纳地、存而不议、......

【邂逅语】诸葛亮弹琴退司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成语举例】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

【成语例句】

◎ 电视字幕也常出现错误,如把"千金体"误为"千斤体"(《凤求凰》唱段),把"旌旗招展"误为"锦旗招展"(《空城计》唱段),而电视剧名的题字把《一束没有发出的信》的"一束"写成"一朿"。

◎ "总不外是资本家出的空城计!"她只说了一句就不说了。

◎ 他俩商定明天相伴演《空城计》,赵风翱演诸葛亮,表兄演司马懿,可惜表兄是麻脸,该怎么化妆好呢?正当表兄一筹莫展的时候,小表弟则灵机一动,偷偷溜到这里刮了那么一包金粉。

◎ 在这一部分中,除了剧中人物的动作对象,需要演员在自己的想象中(话剧演员所谓的内心视象中)把它明确,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语的"山景",《鸿雁传书》中的鸿雁,《打渔杀家》中的"红日西下",等等,都是剧中人物动作的对象,演员的心目中必须建立起这个想象中的山景、鸿雁、红日西下等对象来。

◎ 王师傅并不马上回答我的问题,却说道"你们一早就出门坐长途汽车,现在肚子里一定在唱'空城计'了,先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再谈工作。"

◎ 奇怪的是镇里唱了空城计,不是双休日,办公室楼上楼下都空空如也。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莫须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莫须有

成语拼音:m xū yǒu

成语用法: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莫:大约;须有:指可能有。也许有。指凭空捏造诬陷。

成语来源:《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成语造句: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看来许之罪其实是‘莫须有’的,大约有人欲得而甘心,故有此辣手。”

莫须有的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字开头的成语

莫须有

包含有莫字的成语

鞭长莫及 、一人立志 、一筹莫展 、一夫当关、 莫须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狗猛酒酸成语寓言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

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上早有定论,他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他说是荷兰人首先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608年,荷兰有一位眼镜制造商叫汉斯?李波儿赛,他的两个孩子很调皮,也很聪明。一天,偶然一个机会,两个孩子从店铺里拿来两片透镜,一前一后摆弄着,用眼睛张望着。孩子们惊讶了,他们发现远处教堂上的风标又大又近。李波儿赛得知此事也很高兴,他就用一个简易的筒,把两块透镜装好。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1609年,发明望远镜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伽利略知道了,就按此方法制作了一个放大3倍的望远镜。后又经过改进,使望远镜一下子放大20倍。他用此观察星星,居然可以观察到木星的圆面,看到了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环形山。1610年,他又用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金星的圆缺变化。

正因为是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的性能,又用来观察星星、月球、金星以及太阳等天体,并首次发表观察结果,因此确切地说,是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那位汉斯?李波儿赛则是望远镜的发明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