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军题材电视剧绝命后卫师观后感汇编20篇

浏览

4964

作文

426

2024年西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张杨导演的西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这部安静的公路片在《变形金刚5》的喧嚣中辟出了一条幽径——9天,票房破2700万,对于艺术电影,这个成绩可以称得上“大卖”了。

因为口碑和上座率持续高走,《冈仁波齐》的院线排片也从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电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张杨导演正带着他在西藏拍摄的两部电影《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奔走于各大电影节,本刊在那段时间采访了他,从《冈仁波齐》聊到在西藏风餐露宿的十个月,从近些年的的电影创作,聊到他的坚持、局限和困惑。

那时,张杨对《冈仁波齐》未来的院线表现并不乐观,具体的宣发策略也不明确。对他来说,今天的票房成绩是个惊喜。对于艺术电影进院线来说,《冈仁波齐》也将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

《冈仁波齐》看起来是纪录片,实际上是个故事片。导演的控制力在于截取藏族素人演员的生活,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孕妇,一家三口,一个屠夫,一位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电影中的这些人物是早就设计好的,只有现场拍摄是纪录式的。”张杨说,他让演员们正常烧火、做饭、喝酥油茶,摄像机一直开着,碰到好的场景就暂停,想几句台词,加在刚才的场景里,“整部电影都是这样拍摄的”。

这种“伪纪录”的形式也曾出现在张杨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当年,张杨把演员贾宏声吸毒戒毒的经历写成了剧本,让贾宏声和父母一起,在镜头前表演他们真实的生活。《冈仁波齐》看似与张杨之前的作品不同,但“伪纪录”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过往的作品中使用过,“形式和内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里,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张杨追求仪式感,希望在马年把它和《皮绳上的魂》拍出来。摆在他眼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找投资。早年拍电影,张杨没为钱发愁过,但眼前的两个片子,无论从题材还是他希望呈现的影像风格,都没有能赚钱的卖相,想要筹钱不容易。《皮绳上的魂》起码是个完整的故事,《冈仁波齐》连剧本都没有,他只能和投资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摄方式和希望呈现的风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谁敢投啊!”张杨也觉得,自己这看起来不靠谱的项目有些为难投资人。

眼看着已经到了2013年底,再不进藏,《冈仁波齐》就来不及拍摄了。这时,好友李力站了出来。作为合力辰光的董事长,李力最赚钱的一笔电影投资是《小时代》,从那部电影里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劝张杨拍商业片,大制作、大IP、大卡司(演员阵容),张杨总是犹豫不决。他投资过张杨的上一部电影《飞跃老人院》。那部电影没能让他赚到钱,眼前的这两部电影更没有赚钱的希望,但他依然对张杨承诺:“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给你托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资还没到位,张杨就带着一个30多人的剧组进藏了。剧组买了七辆面包车,一路走一路拍,遇到县城就住旅馆,没有旅馆就住帐篷。随队的有厨师和医生,饿了吃大锅饭,病了也有人照看。他们还在当地雇了藏族的摄影助理,刚开拍的那段时间,因为高原反应,摄影师扛不动摄像机,全靠助理们出力才能顺利拍摄。

拍完《冈仁波齐》,张杨把剧组扩张到120人,又花费两个月拍完了《皮绳上的魂》。在藏区的10个月,张杨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只有缺钱时,才打电话催催投资人。

10个月下来,张杨成了现在的张杨,皮肤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银戒指,坐在人群中寡言少语,他有意无意地与周遭保持着距离。“刚从原生态的地方回来,大家都不适应或者排斥乱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试着分析张杨,“但他的这个劲头持续的时间有点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军的战马观后感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日、2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木偶剧院原创大型史诗木偶剧《红军的战马》将上演。该剧被列为2016年第一批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路上,战马“一点红”与收容队战士们之间真挚动人的故事。

该剧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笔触深入历史情境,再现红军将士的艰苦与辉煌。演出中,木偶表演采用了独特创新的技术,用杖头木偶操纵“木偶”。十一期间,中国木偶剧院3台大戏、3台小戏精彩上演。7天20场演出,和小朋友们一起为祖国庆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观后感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行走在鸭绿江断桥上,触摸着那荡气回肠的深沉过往,尽管它被炸毁只剩下了残骸,但从那些剩余的部分依旧能够看出来,这座桥有多么的恢宏壮阔。它熊熊立在鸭绿江上,如一尾游龙,又像是一道绚丽的长虹。

发生在今年这个国庆黄金周期间的这一幅幅画面,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贯穿故事始终的正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传统,薪火相传。70年来的壮阔辉煌,是无数爱国者铸就的。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更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母亲,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空喊的口号,而是我们与生具有的,是我们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去创造的,是我们用奋斗的画笔去书写的。

初心召唤使命,使命需要实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以新的担当和作为,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添砖加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无论你是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还是守边固疆的边防战士;无论你是争分夺秒的白衣天使,还是传道授业的大学教授;无论你是车间码头的一线工人,还是自主创业的企业大家,爱国、奋斗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义务。带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视剧好先生观后感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在《好好先生》(yes man)中,我们十分想念的金凯利又回来了——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灵数23》(the number 23)说的。

喜剧片我看得少,但是我觉得一个喜剧演员最好还是演喜剧,演其它的不是不可以,但在观众眼里,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影片中,总希望喜剧演员能抖出笑料来。如果没有,就会令人多少有些失望。哪怕明知道某部影片不是喜剧片,比如《灵数23》。

从90年代中期的《变相怪杰》、《大话王》开始,金凯瑞的形象就以他超级丰富的表情和极端夸张的演技深入人心,记得曾经某段时间,在我眼中,美国喜剧的代表就是金凯利。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金凯利却销声匿迹了。

记得有一次在车上,车载的电视里放了一部名叫《冒牌天使》的电影,当时我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了解,但当金凯瑞出现的时候,我差点没欢呼出来!那部电影也很好看。再后来,听说了一部名叫《灵数23》的电影,下载之后跟同学在寝室看。 我们两个都是他的影迷,但也都是因为《大话王》等早期作品才开始喜欢他的。在观看《灵数23》的时候,我们都睡着了很多次,直到现在,我也没把它看完。

前不久,听同学说《好好先生》很不错,昨天熬夜把它看完了电视剧好先生真的很不错!

片中金凯利饰演一个家庭破裂的银行职员,事业和社交都很不顺利,主要是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持悲观态度,更是习惯拒人于千里之外。经一个朋友介绍,有个叫“say yes”的励志讲座,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听了一下,而这一听,恰恰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对所有人都说“yes”,对任何机会都不放过。后来怎样,还请朋友们自己欣赏影片。

《好好先生》是一部喜剧类型、励志题材影片。看完之后会给人一种心情上的豁然开朗,我想,能达到这个效果,除了改编自英国喜剧演员、作家丹尼华莱士同名自传的剧本之外,很大的功劳应来自金凯利的表演。那个活灵活现的金凯利虽然脸上多了很多皱纹(没准是长期用脸过度造成的),但在片中还是随时都能让观众笑掉大牙。

在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情节当中,有一个是他前任的上司在家里开《哈利破特》主题party,金凯利穿上了魔法师的衣服,看起来就像哈利波特的爸爸,或者是中年版的哈利波特。

虽然凡事都说“yes”是很荒唐的理论,但却对于缓解压力,治疗抑郁症有很好的效果。至少在治疗的初期阶段,可以使用,就像一个过渡疗法。片中就是这么做了。

顺便提一下,片中用了很多Eels的经典歌曲做插曲,听起来十分亲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撞车镜头用了很厉害的特技(至少在我看来是很厉害的特技),在这种题材的影片当中,你很难看到那种特技。再有就是片中的台词,有很多标准而且幽默的美国俚语,对于喜欢英语的朋友来说,这可是个好机会……总之,剧组人员对本片的拍摄还是比较精益求精的。强烈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抗战题材电影《东京审判》观后感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东京审判》内容取材于二战后1946年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战犯的艰难审判过程,表现了中国检察官展开的一场场思辨缜密的法庭论战。该片由上海电影集团拍摄。电影雇用了来自11个国家的演员。导演高群书。

《东京审判》是由高群书执导,刘松仁、曾江、英达、朱孝天等担任主演的历史纪录片。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该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在大国利益主导的势力挤压下,奋力突围,终于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个战犯送上绞刑架。电影剧情

1946年3月20日,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作为远东国际大法庭的中国法官的梅汝璈(由刘松仁饰演)飞抵东京。梅汝璈携同检察官向哲浚(由曾江饰演)、倪征燠(由英达饰演)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势要将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然而法官们因审判因量刑的问题出现分歧,梅汝璈据理力争,终于以六比五的微弱优势将以东条英机(星野晃)为首的七名战犯处决。影片还穿插着《大公报》记者肖南(由朱孝天饰演)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跟踪报道,而且还有肖南与女主角和田芳子(由林熙蕾饰演)、拒绝接受战败的极端分子北野雄(由谢君豪饰演)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电影中法庭的戏拍挺不错,演员的表演出色,特别是老律师,说台词能做到咄

咄逼人、抑扬顿挫。(中国山东网)部分上海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大事件、小细节的艺术手法。(河南报业网-大河报)本片优点之一就是反省历史的态度,它不是以狭隘的民族情感去增加彼此间的仇恨,而是以健康的心态去激发对民族自尊的热爱,表达对和平的追求。(中国新闻网)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艺术风格上,《东京审判》都堪称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电影中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有些部分过度夸大情绪却略过关键谈判的环节。(国际先驱导报)本片容易给人产生一个错觉,好像东京审判审的就是电影里的几个人,力度不是很足够。除了影片中受审的几个人,还有许多乙级、丙级战犯受审,这些其实应该在影片结尾的字幕中提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要不得,正视历史,就是尊重今日的和平。(中国山东网)全剧将故事空间局限于审判庭、小酒馆产生的狭窄视觉和开篇时刻意营造的"大片气氛"严重脱节,而且春晚直播般的摄影机运动和《珍珠港》式的音乐其实都是虚张声势,并未能掩饰住作品骨子里的小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观后感

全文共 1528 字

+ 加入清单

奋斗让生活“了不起”

2020年并不平凡,从众志成城书写抗疫史诗到不畏艰险抵御洪涝灾害,从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到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从民法典正式出台到贫困县全部摘帽……我们在艰难中勉励战胜恐惧,在成长中学会珍惜。2021年,我们依旧铆足劲头向上拼搏,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疫情侵袭,病毒肆虐,不顾感染风险,热血出征的,是你;日夜值守,严阵以待,舍小家顾大家,加班加点的,是你;鏖战之时,壁垒森严,响应政策,隔空加油的,是你;国有所需,走出家门,在流水一线,复工复产的,是你……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各行各业扛起责任,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医院、企业、慈善机构、养老院等积极出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奋勇担当,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你我,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贡献自己的涓滴之力,最终汇成抗疫的磅礴伟力。“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抗击疫情带给我们的经验启示与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觉担当,也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与疫情作战的同时不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这一年,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精准施策,压茬推进,832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我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一年,我们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奋斗者”号实现海底万米下潜,为探索深海科学奥秘、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又一利器;“嫦娥五号”飞天揽月采样成功,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200秒的“量子算力”,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新高度;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这一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这一年,我们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这一年,我们抵御洪涝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创新创造、艰苦奋斗,用尽“洪荒之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优秀答卷。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百年来,共产党人带领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昂扬奋进,从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强国号”巨轮。“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进入2021年,开启“十四五”新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蓝图绘就千般景,扬帆破浪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有继续大踏步前进的凌云志,对照“时间表”“路线图”谋发展、强推进;当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担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让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当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作为,千方百计多解决一些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美的风景在下一程。2021年,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追梦人,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续写中华民族复兴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国产反腐剧在十几年前曾风行一时,然而因题材敏感和过度开采,2004年广电总局下文整顿反腐剧,令红极一时的反腐题材短暂退出历史舞台。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推进反腐,既拍“苍蝇”,又打“老虎”,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而与“反腐无禁区”相对应的是,反腐宣传更加主动开放。在这种环境召力之下,沉寂十余年的反腐题剧悄然回暖。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立项的《人民的名义》无疑是其中为拥有“官方血统”更是成为其中的“排头兵”。

评论人李星文认为,“最高检影视中心+周梅森+李路团队,从牌面来看具备了出好作品的一切条件。周梅森解放思想,剧本可以写得更壮阔有力。李路精心运筹,通过影像为剧本加分。最高检和广电总局要以开明的心态给艺术家以更多的信任。《人民的名义》紧锣密鼓的打造,意味着反腐剧的回归成为事实。这都是十八大以来出现的新鲜空气和可喜现象。文艺创作本来就应该为时代背书,处处禁忌意味着创造力的衰退,精神生活的倒退。希望这种题材解冻、尺度放松的好势头延续下去。”剧评人铁任则表示,“从《大雪无痕》到《人民的名义》,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反腐剧不仅重回巅峰,而且踏出更坚实的一步,正如周梅森所表述的,‘不能说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你还只字不提’,只有真正尊重观众,才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经得起岁月检验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电视剧《大世界》观后感

全文共 1786 字

+ 加入清单

善是什么?恶是什么?善不应该是保护更多的普通人免受无理的伤害荼毒吗?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珍贵无比的,无论他们是贩夫走卒还是王侯将相,无论他们是电视剧中的主角还是酱油,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我看电视剧从来不是主角党,评判一部剧的三观通常情况下会以电视剧反映出来对普通人的态度来定性,并不是主角到结局依然好好活着就是尊重生命。

电视剧《大世界》里秦孝天一直致力于以德感化为恶之人,希望用自身的道德教化那些为一已私利为祸作恶,残害手足、遗害国家的真小人、伪君子们,甚至在找出作恶之源时也并没有采取适当的强制手段阻止,以至于自己的亲人、朋友及一些无辜的生命之火在罪恶之源面前熄灭。

大世界在结局时,孝天提出了“当我们再次遇到像何根生这样十恶不赦死不悔改的人,我们到底应不应当去说服救赎呢?”电视剧里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就笔者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我曾与研读佛学院的朋友就普渡众生的佛家中对十恶不赦死不悔改之人的的观点进行过浅显的讨论,朋友说“那些人佛陀也难救,他只能去地狱受苦了,然后转入旁生,没有再世为人的机会。”“善恶到头终有报,造善业积福,恶业自当受苦”“佛渡有缘人,讲求断除我执,利他为本。不给别人造成麻烦就是利他最基本的”。从朋友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结论,就算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佛家也并不是不区分善恶,无底线对恶进行救赎的。“普渡”的前提是“放下屠刀”,对于始终为恶之人也是要下“地狱”偿还所造业罪,再世不得为人。

抛开宗教不说,如果道德规范就能约束世人的话,还要法律干嘛?对于犯罪人法律本就进行了惩罚与救赎的区别性刑罚,对于一般性的激情犯罪、过失犯罪等行为,给予金钱及徒刑之类接受相应惩罚后可以重新回归为社会人的处理;对于具有犯罪人格(人格障碍之一。表现为屡次犯罪而不改,法律的、道德的和舆论的压力都不能使之放弃犯罪行为。具有犯罪人格者包括部分精神病及神经官能症患者、反社会人格者和其他一些具有一定程度心理障碍的人。)几乎不存在修正其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之人,虽然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起码有一点是共通的,那便是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犯罪人格的人有继续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包括剥夺其生命(死刑,多见于大陆法系国家)及终生限制其人身自由(终身监禁,多见过英美系国家)。

对危害社会行为的放纵就是对遵守社会准则的普通大众的残害。一味的强调犯罪人的人权便是对普通人人权最大的伤害。在电视剧中那个法制相当于空白的历史时期,指望不上国家机器履行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职责,做为普通国民的孝天就算不能以私法惩罚罪恶,也不应该天真的以为能用道德的感化来使何根生之样的反人类人格。无论什么都应该有个度,善良也一样,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善也可能转变成为恶,对十恶不赦之人的善就有可能成为对其他普通人的恶。孝天在明知何根生一切恶行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过何根生,希望通过自己善良去感化他、救赎他,殊不知何是对自己亲生子女、结盟手足、自己国家都可以放弃出卖甚至操刀相向的反社会人格。孝天的天真造成的后果便是更多无辜生命毫无意义的葬送在何根生的毒手之下。终于,孝天用自己的执着及那些无辜的生命证明了道德与善良并不能救赎所有的恶,在他明白这一点之后,他的信仰崩塌了,于是孝天疯了。

什么样的恶不能救赎?反社会人格的何根生、军国主义的侵略者,打到家门前的侵略者你不把他打趴到地上,和他讲人性、讲道德?战争法在军国主义者面前都是废纸一张!你要追究军国主义虐待战俘、杀害战俘平民、攻击不设防城镇、摧毁民用设施。对不起,前提是你必须得先打败它,然后把这些反人类的战争罪犯送到国际战争法庭让他们接受正义的审判。怎么才能打败他,用道德教化、用人性光辉?当然不可能,你只有真枪实弹、用无数人的生命鲜血和军国主义进行不懈的战斗,让他成为战败国。对于这些不可救赎之恶,只能以暴制暴。

《大世界》里孝天对恶的救赎是不成功的,虽然有两个“胁从犯”何氏兄妹回头,但他们本来就不是反社会人格,也是这种救赎的不成功让大世界与其他“圣父圣母”感化世人的电视剧区别开来,也许,这部剧就是要用孝天这个极致“圣父”的失败救赎之路来阐述,对于极致之恶必须拿起武器来对抗,并不是所有的恶善良的人们都有义务去救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最终也选择拿起武器与侵略者面对面浴血奋战,并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鲜活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的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1898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平凡的世界》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摘自百科)

记忆中年龄较小的时候,通过收音机听过张家声老师讲播的《平凡的世界》,儿时的记忆已然模糊,记不清故事梗概,只是觉得张老师的声音非常具有吸引力,​索性就当乐了。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对文学的喜爱,去翻阅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说实话我的性子属于比较急躁的类型,如果一本书的前几章节没有吸引到我的话,我就会放弃阅读,不管是多么经典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刚开始的几页就完全的抓住了我的魂,“空旷的操场上,寒冷的气候下,衣单骨瘦的孙少平在排队打他的下等午饭,刚好还有个同样境遇的郝红梅,他们都是高中生,有点文化,当然也同样的拥有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小小虚荣心”!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场景,却深深的打动着我,这可能跟我出生在大山的原因也有关系吧,心灵深处的某个位置被触动了,所以就深深的喜欢上路遥老师,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这个故事。

参加工作了,也是从事影视娱乐文化事业,所以就抽空熬夜看完了89版潘欣欣​导演的《平凡的世界》这部电视剧,虽然当时的拍摄器材、后期制作、画面质量都跟现在的条件无法比拟,但是我是打心眼里觉得这部电视剧拍的好,无论从演员的挑选、音乐的配合,还是从编剧的改动,都没有让故事失去灵魂,各个节点都结合的非常好。

其中这部剧里尤其是少平和晓霞的凄美爱情,是令我最为遗憾和惋惜的。​​孙少平沉稳大方,具有黄土地的特质,憨厚、善良,有思想、有追求,田晓霞出生于干部家庭,开朗活泼,聪明伶俐、知性、善良,她欣赏他,她崇拜他,经过相处的点滴,她疯狂的爱上他。晓霞说:遇到少平以后才觉得自己是女人,少平何尝不是呢,晓霞是他生命的甘露。可是死神啊,你为何要残忍的夺去晓霞年轻的生命呢!? 她真正的美好和幸福还才刚刚开始!也许路遥是想通过故事告诉后来人,美好的一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晓霞是幸福的,因为她真正的体会过爱情,少平也是幸福的,因为晓霞永远都活在他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观后感

全文共 1494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大约一周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在整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侃侃的那首《滴答》。这首歌似乎印证了整部电视剧的大致内容。随时回顾着过去又时刻诠释着现实。在“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声中,在那首《再见,青春》中,如今,八零后最大的都已过而立之年,社会的圆滑渐渐磨平了我们的棱角,但是我仍然希望,我们能有我们的坚持,能有可以为之奋斗的梦想,能坚守最纯真的记忆,永远记住那段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永不褪色爱情故事。

当中的男主人公程峰,吴狄,石小猛在诠释着三种不同的人群在北京这颗中国心脏中的生活与命运。

被称作“疯子”的富二代程峰,整天泡在夜店中风花雪夜来回奔波伤害无数个女孩的心,一直被兄弟们恶骂!石小猛说过:“你一出生嘴里就含了一颗金钥匙,这辈子什么都不用愁,我们和你不一样,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得靠自己去奋斗。”吴狄一句话:“我真的不喜欢他对人对事那逻辑,永远散发着一股铜臭味。”这个难道不是当今社会最本质的现象吗?在这个家庭这个社会,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大多也都是都家庭不满对社会的无知不满。可是当他发现自己想要的爱情想要的老婆时,却改变先前一些思想义无反顾的去追求,态度是那么诚恳,思想是那么单纯、自信!这让他对自己青春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吴狄,虽然他的身上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是这个人物形象大体上还是不错的。一个普通的白领,安于现状,特别讨厌他那个异父异母的哥哥吴魏,他的一套处世理论让他无法接受。但是我感觉吴魏的那句“车是一个男人的脸面,男人最不能让人打了自己的脸”说的很现实。对待兄弟那是随传随到,够义气。在片中似乎让大家感受到吴狄老是站在有钱人程峰这边,对小猛来说很少顾及,貌似吴狄很自私、很强势假哥们!我想这又是透露出当今社会苦于这种现象已经很痛苦、很反感了。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它的发展如何不是一下子就能让整体去改变,而是从个人慢慢向传染病一样迅速感染整体,才能让社会焕然一新!其实把吴荻换成你我,我们大多数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道理很简单,都是出于我们心里的片面信任而已!

石小猛是典型的北漂。曾经的学生时代,曾经的草坪乐队,曾经他和沈冰的青梅竹马。其实后来的一切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任何人。一个看上去貌似很现实很无奈的石小猛,在面包与爱情之间竟然做出了抉择,抛弃多年投入至爱的爱情!当然人也是又脆弱的一面,他以为心痛几下,纠结几下就你能够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一样与时俱进从而的到所谓的公平!决定把爱情交易,遐想着成功后喜悦, (读后感 ) 再把爱情买回来,让人们知道这就是爱情交易的感受!幼稚天真的认为爱情就是金钱和物质的投入,放下手中的爱情,也许就能够让自己真正走出大山走出贫穷成为一位成功男人而此时也乐观的认为如果自己一直没有钱抬不起头,就连至爱的女人也会离他而去…可是最终的结果呢?还不是他过于现实,太物质,太想成功忘记了清醒的头脑走火入魔!他忽视了什么才叫爱,此时剧中有这么一句话:“能敢买走的东西不会留下,买不走的东西,谁也买不走!”

城市的繁华,人心的丑陋于险恶呗抒写的淋漓尽致,然而想走出喧哗的人群与争执,走出自我就必须拥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信念。也许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比较凸显的现象。爱情,它是一种圣洁的东西,我们不能去玷污它的纯洁,更不能当它是一种儿戏当成交换品,伤人又伤己。如果真的想要拥有一份真正的爱,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千万不要气馁与妥协,爱情和面包都会有的,要怀着一颗赤诚的火热的心。

我们总是为了所谓的梦想去放弃最简单的幸福,可是梦想是可以靠双手创造的,不是依赖更不是贪图便宜、捷径,而幸福是老天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宜昌保卫战电视剧观后感推荐

全文共 3260 字

+ 加入清单

宜昌保卫战》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及1943年“石牌大战”两大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38-1943五年间发生在宜昌的抗战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电视剧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宜昌保卫战电视剧观后感【1】

《宜昌保卫战》凭借还原史实的剧本创作,恢弘浩瀚的实景拍摄,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播出过半收视率与品质口碑一路上涨。

在保卫宜昌的枣宜会战中,日军飞机对前线的中国军队阵地进行了上百次的轰炸,对于当时没有制空权的中国军队来说战争局势更是举步维艰。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亲自带领有限兵力,东渡襄河抱定舍生取义的必死信念抗击日寇,成功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不料因电台密码泄露而遭到日寇围攻,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张自忠临危不惧,死战不退,指挥部队反复拼杀,直至壮烈殉国。上将张自忠,也是二战期间同盟国军队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

除了严格按照史料记载拍摄,实地取景饱含宜昌元素深受民众喜爱之外,无论从性格、情感还是信仰,《宜昌保卫战》都努力从各个维度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更为细腻的刻画,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比以往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据了解,徐佳所饰演的胡宜生,是导演根据“宜昌大撤退”和“石碑保卫战”两大史实所虚构出来的,他贯穿始终,像一根线一样将本剧所有人所有事件串联在一起,除了推进剧情发展外,胡宜生本身的性格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复杂交织碰撞冲击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是虚构人物,但是他依然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并且性格中的坚韧、顽强、勇敢、无畏,令观看剧集的观众不禁热血沸腾。

胡宜生的生命是依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国家危难时刻,他身上伟大的人性光辉显露无疑,可谓是本剧最重要的灵魂人物。在最新播出的剧集中,江防工程遭遇日军接连不断轰炸,形势危急,胡宜生当机立断,紧急调配人员秘密调整战略部署,在这场与日军的较量中占取先机赢得胜利。由于国民党决定放弃坚守宜昌,为了不将国家工业命脉留给日本人,钢厂、机械厂、图书、字画、古玩等所有物资都要从此地撤出运往重庆,加之三峡水道狭窄,水流湍急,夜晚无法进行运输,整个工程难于上青天,且看胡宜生如何出谋划策,与宜昌人民同仇敌忾,共同完成这一契机,守卫祖国疆土。

宜昌保卫战电视剧观后感【2】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宜昌保卫战》再现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铭记历史,不算日寇侵华旧账是有前提的:“正视历史才能睦邻友好!互惠互利才能继往开来!”达农乃沦陷区遗后村樵,倍感国家主权独立之重要!倍感社稷安宁和平之重要!

《宜昌保卫战》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1943年“石牌大战”两个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38-1943五年间发生在宜昌的抗战故事。该剧以四大板块结构故事,以层层递进、重重压抑,最后反戈一击、势成逆转的戏剧结构,使得剧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演绎了“民心不失,门户不倒”的主题思想与深刻内涵。剧中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1938年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四川。10月距宜昌仅300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后撤退潮达到顶峰。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滚滚而来的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挤满,各种滞留人员最多时达3万。人多船少,宜昌城区通惠路到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栈、学校,街头都挤满了人。 据当时报载,1938年内先后到过宜昌的有蒋介石、李宗仁、陈诚、汪精卫、冯玉祥、陶行知、老舍、李四光、黄松龄、王芸生、于毅夫、程希孟等众多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社会贤达。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陶铸、钱瑛、曾志、何功伟、雍文涛、韦君宜、刘真、马识途等也在宜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三姐妹也同样飞抵宜昌,慰问抗战伤兵。还有一批批从华北、华东战区抢救出来无家可归的孤儿难童数千名。他们是由战时儿童保育院(这个组织是经周恩来、宋庆龄、宋美龄提议建立,并决定在宜昌设立难童接送站)将各地送来的难童,集中在宜昌,然后送他们乘船进四川。

1938年中山舰殉难后受伤的抗战伤兵胡宜生,回宜昌养伤时正赶上宜昌大撤运。在号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中,胡宜生结识了共产党,并在共产党的感召下积极组织宜昌社会各界投入大撤运工作,使大撤运奇迹般地完成。胡宜生在成为宜昌英雄的同时,也赢得了土家妹子成四妹的爱情。随后,胡宜生随江防军驰援枣宜会战,见证张自忠为保宜昌而战死疆场,深感震撼。宜昌沦陷后,胡宜生拉起一支以土家族划夫队为主的民间武装,号称红旗营,不断袭扰打击日寇。1943年,日寇发起鄂西会战目标直指长江天堑石牌要塞,妄图拿下石牌,威逼重庆。胡宜生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导下,率领民间武装,广泛发动群众,运送粮食与武器弹药,支援江防军作战,在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大战中大败日军,从而谱写了一曲“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日壮歌!

笔短纸薄,正义无疆!今天我们在银屏前通过创作者的呕心沥血,通过众明星的倾情演绎,吹着空调嗑着瓜子躺在家里静静的观看电视里的《宜昌保卫战》这部电视剧,没有扑鼻硝烟,没有血色残阳,没有彻骨失亲之痛,但是我想我们至少应该懂得铭记历史!应该懂得感恩缅怀先烈!应该尽力珍爱和平!

宜昌保卫战电视剧观后感【3】

由齐星执导,徐佳、童蕾、侯勇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已于19日晚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与观众见面。凭借以史实为背景的剧本创作,恢弘浩瀚的战争场面,以及浪漫英雄主义情怀,该剧一经播出就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成绩。而其中饰演男主角胡宜生的实力硬汉小生徐佳,更是在此剧中霸气回归,续写了一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汉英雄传奇。

抗日战争年代,炮火纷飞,民不聊生,日军步步为营侵略不止,中华民族却从未放弃抵抗。该剧讲述的正是1937年枪声打响后,国民党懦弱弃武汉而逃后发生的一系列,中国人民为了捍卫自由和尊严而不畏牺牲守护家园的真实抗战故事。中山舰殉难后,徐佳饰演的国军伤兵胡宜生,因一次偶然事件被任命为江防联络官,协助交通次长卢作孚及他的民生公司为宜昌大转运做好一切保障工作。虽然身体受了伤,但是他骨子里的英雄气概并未湮灭,从海面到陆地,他从未停止战斗。当日军飞机扫射民生公司轮船时,他依然拿出“舍我其谁”的霸气,不顾伤势坚持用重机枪与日军迫击机对抗,甚至成功击退日军第一波攻击;面对溃逃的师长,毅然决然进行枪决,决不允许在国家大义面前临阵脱逃;在接到协助“宜昌大撤退”的艰巨任务后,他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配合卢作孚并出谋划策成功进行物资转移。

对于徐佳来说,这个角色或许与其他硬汉角色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着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出身在最混乱也最能考验人性的抗战时期;有着更加强大的人物力量——他活着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千千万万被他保护着生命的百姓;也有着更加令人感动的生死经历——民族危难时刻,很多人倒下了,但是有更多人站了起来,坚持不懈地在为这个国家而奋斗。胡宜生就是这样的人,无私、无畏、更刚、更强。当看到他“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的英雄担当,“人终有一死,但死一定要死得明明白白,死得其所”的硬汉热血,“为国家,甘愿奉献一切”的民族情结后,徐佳毅然决然决定接受这一角色,并且努力去创作,去钻研去琢磨,以最强的演技,赋予了胡宜生最强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交口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张平 由县纪委、宣传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吕梁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廉吏于成龙》,由古视今,感慨万分。我感到演的是一台廉政戏,唱的是一曲正气歌,它不仅是一部反腐剧,而且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剧中的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该剧讲述的是清康熙年间,于成龙调任福建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视剧何以笙箫默观后感

全文共 4101 字

+ 加入清单

当赵默笙出现在他的生命中的时候,他就知道,她的世界里已经小的只能容纳下一个人了。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但我不愿意将就。---何以琛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美丽的情诗

世上美丽的情诗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这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以笙箫默》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平淡简单的幸福。

曾经有一位女网友问过我:”相信这世间有何以琛这种深情的男子吗?“当时只是草草回答,没认真去想深情这二字。这两天见识过《何以笙箫默》之后,还真的不敢确定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仍能保持着那份真心的人是否存在?确实不敢肯定。

七年后在超市里的重逢,被赵默笙抛弃了七年的何以琛第一眼就认出她了,可是他却当没见到她,只对以玫说了一句“她早已不是我生活中的人了。”然后离开了超市。不是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们重逢会是什么样子,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居然连说一句“好久不见”的情分都没有了.

当赵默笙把钱包还给何以琛时,何以琛是以冷峻的表情待人,钱包里却依然保留这赵默笙的学生时代的照片--my sunshine。当知道赵默笙在一间杂志社工作,他几乎每天都去她工作的地方等其他女子。当他听到赵默笙要去相亲,他的眼神变了,表情阴霾。当他们之间已成往事,最难堪的便是一切清晰如昨.当他问她:”你现在要不要回到我身边?“她说对不起,我结过婚了,三年前,在美国。久久,她才听到他冰寒透顶的声音,“赵默笙,我是疯了才会这样让你践踏。”因为太在乎,所以受不起.昔日的甜蜜已遥不可及,现实的悲哀却寸步不离. 再到后来他们闪婚了。赵默笙才知道何以琛为什么当电视台的嘉宾,因为“如果我无法找到你,我会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你看到”。这中间的过程作者顾漫写得很真实,让人深同感受。

之后赵默笙跟何以琛以及C大的校友在酒店遇到赵默笙的前夫SOSO总裁--应晖,那一刻的赵默笙是多么的不知多措。怕在场的校友怎么看待骄傲的何以琛,也害怕何以琛的表情。那一晚应晖跟何以琛长谈了,才知道赵默笙跟应晖结婚的原因,才知道有一个人曾经拿应晖研发的搜索器搜索过何以琛这个名字,也知道赵默笙心里依然有他,一直没变。

在大学期间何以琛就知道自己的父亲其实是被赵默笙的父亲害死的,所以才对赵默笙说但愿从来没有认识过你。可最后的何以琛还是屈从于现实的温暖。

正如应晖所说的不是每个人都似何以琛能守得漫长寂寞。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让我们等待。七年前的何以琛在知道赵默笙的离开,正如失去阳光的花朵。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愈合,如我,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溃烂,如他。愈合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肆虐。他说“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但我不愿意将就。”平静是因为已经有所决定,决定了要等下去.其实等待与时间无关,它是一种习惯,它自由生长,而他无法抑制.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时光匆匆

时光匆匆回到十年前,那时楼主还是一个单纯的留着齐肩短发的萌妹纸,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偶尔45度角悲伤地仰望天空。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言情小说,书桌下,*场上,被窝里,甚至是厕所,抱着一本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校草文总裁文虐恋文小白文清水文穿越文重生文信手拈来。

当时的我,还是一个不禁世事的少女,看着书中虐恋情深不知偷偷掉了多少眼泪,分离梗失忆梗癌症梗屡见不鲜。也曾偷偷幻想过书中高大英俊富有痴情的男猪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那个白莲花圣母的女猪脚。一本书总是在班上女生中广为传阅,在课下探讨感人的剧情和帅气的男猪脚,一边聊一边感叹一边yy。

大概是看到了少女们饥渴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由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这些年越来越多。 提到言情(玛丽苏)改编剧,不得不说到琼瑶阿姨,她的《还珠格格》简直是电视剧史上的一大神剧,逢年过节依然在芒果台热播。《情深深雨蒙蒙》如今还是中老年妇女的饭后最爱,不知为央视带来多少收视率。小时候最爱的剧如今看来简直是天雷滚滚,矫情又任性,马教主的咆哮、尔康的鼻孔、依萍的你无理取闹、紫薇的破碎的我如何拯救破碎的你,构成了童年最灿烂(不堪回首)的回忆。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追的改编剧是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看完被虐的一塌糊涂,现在想来其实就是一颗心脏引发的血案,女主名副其实的“绿茶婊”。后来这部剧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瞎了狗眼,女主从头土到尾,廉价的发卡,充满淘宝9.8江浙沪包邮的衣服,连“绿茶婊”都称不上,妥妥一个村姑。男主颜还不错。好像是个韩国人,无奈话都不能好好说。更不用说粗制滥造的剧情,演员神游天外的表演,一看就知道剧组绝对没钱,总之就是能够调整你整个视觉极限的一部剧,一个字,烂。坚持看了5集就弃了。

接着是匪大的《佳期如梦》,作为我虐文的入门小说,佳期在我心里就是一颗小小的朱砂痣,但是电视剧硬是生生把它拍成了墙上的一滩蚊子血!!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一股子台湾恶俗言情剧的乡土气息,不说原著的神韵,连个屁都没有抓到。

说到改编剧不得不说芒果台,改变技术哪家强?芒果卫视强强强。且拍一部毁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如今还是天雷剧第一名不动摇。还有《泡沫之夏》,大s何润东+黄教主,钱有了,演员也有了,可是看着何润东明明是洗剪吹少年硬是要拗成霸道总裁,黄教主明明又二又蠢偏偏说是邪魅狷狂,大s脸上胶原蛋白已失老偏偏去演16岁的象牙白少女。就跟吃了隔夜菜一样倒尽了胃口,当年也不知碎了多少书迷的心。

改编剧中比较成功的算是《步步惊心》和《甄嬛传》吧,一看就知道是良心剧,投了钱认认真真拍的。顾漫的《杉杉来了》其实拍的也还不错,有慕容云海那样的珠玉在前,张翰的鱼塘总裁算是一个惊喜。

终于说到了《何以笙箫默》,温馨小白文。当年看的时候也算挺喜欢。(顾漫的文我还是最爱微微一笑很倾城,肖奈大神)。男主为负心女主守身如玉7年,一句我不愿将就俘获无数少女的心。从此封神。我现在可能老了,少女心已经枯萎的差不多了,10年前看到会感动,如今再看,怀念的也只是当年看的青春岁月了。

回到这部剧,宣传做的大期待值也算高。看了6集觉得剧情算是不错,没有天雷滚滚也没有粗制滥造,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男女主角颜值不够啊!!

小哇在《最美的时光》里还是岁月都眷顾的不老男神,怎么一下子就苍老的我都快认不出他来,那黝黑的面庞,若影若现的抬头纹,不整齐的牙齿,真的好想和导演谈谈,好歹打个光磨个皮调个色啊!

唐嫣的赵默笙假发实在太假,好歹出钱弄一个自然一点的假发,清宫剧里的假头套看起来也比这个顺眼啊。总觉得和原著有违和感,大概是缺少那种可爱娇憨的气质。

书迷总是最难讨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男女主角,每个人看的都是自己在看时候的感情。而如今看剧,我们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会在夜晚感动哭的少女,青春早已随着当时的情感悄悄逝去。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温暖的经典

我知道的所谓温暖,是一种细水流长,清新简单的爱情。

我印象中的所谓温暖,是一种不必说出“我爱你天长地久”,也能肩并肩站在一起迎接未来的淡然。

音乐缓缓流淌,书卷轻轻翻开。

————《何以笙箫默》,便是那样的温暖。便是温暖的经典。

作者顾漫,有一个很可爱的绰号:乌龟。这本小说,据说是在比龟速还要慢的速度下写出来的。

很幸运,我看到《何以》的时候,是2015年大雪纷飞的冬季。

据说,那一年,拥有人类历史上有气温记录中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而,那一年,我看到传说中“温暖”派言情的经典之作《何以笙箫默》。

开篇的超市,让我有一丝的迷乱,什么兄妹,什么七年,什么跟什么啊。忽然之间,作者,笔锋一转,写得竟然是七年之后发生的故事。看着女主角赵默笙略略的笨拙,略略的狡诘,略略的不知所措。心里忽然和她一样有一些委屈:“何以琛,你终于还是和她在一起了。”

然而,平淡的生活总是需要一些突发状况去打破的。比如,一个钱包,一张证件照,以及那张照片背后犀利的“my sunshine”。究竟,七年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究竟是你要离开我,还是我不要你。

头脑里面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构思,看着两个人各种各样的猜测,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但是,难得鼓起勇气想要重新开始的那一刻,何以琛也许永远也想不到,这个七年前爱自己爱到那么深的赵默笙竟然已经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嫁给了别人。

忽然而至的挫败,连接挫败之后的决绝,面对默笙略带泪痕的脸,所有的力气都用来赌尽一生。民政局那场签字,写得多少人跟着紧张。落下笔的那一刻,又有多少人跟着祝福。

你们,要很幸福,很幸福哦。

所幸,七年前的故事,七年前的细节缓缓回到生活里面。仿佛淡淡的冰糖水的味道,经历冷淡,漠然,追逐之后,剩下的温暖终于缓缓地涌出水面。

所幸,应辉歪打正着的向我们叙述了那空白七年中的故事。

所幸,以琛的应变解救了默笙面对阿姨提问的尴尬。

所幸,很多年前的那场事故仅仅是一场事故,而何以琛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何以琛说:“如果世界上有那个人出现过,其它的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将就。”

忽然的一次独白,迷迷糊糊中的我们,忽然发现,原来,这场爱情里面,坚持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七年,大洋的两端,两个人彼此爱着对方,并且坚持这份爱直到再次的相遇。

这个世界上的爱情有那么多种,可是,乌龟顾漫觉得,最美的那一种便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不是王子公主,也不是骑士和灰姑娘。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平凡而简单的人,然而,似乎这样温暖的爱情却要比以上的那一种都要打动人心。

乌龟用十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七年的爱情,而那种有关温暖的感动停留在每一个细小的情节和对话中,停留在每一个回忆和希望中。

我看了三遍《何以》,几乎每一个季节都会拿出来重新看一遍,每一次看,都会看出来新的温暖。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有各种各样有关爱情的小说。

但是,

2015,这个温暖的桂冠属于《何以笙箫默》

那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那是一场温暖无边的爱情。

相对于粉丝喜欢追续集的情况,很少有看《何以》的人要求乌龟写续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场最美好的故事。

冬天又将到来,我也再次捧起手中的《何以》,希望这一年的冬天,有更多的人认识《何以》,喜欢《何以》。

因为,那是一场有关我们心中最温暖地方的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视剧《焦裕禄》观后感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焦裕禄,一个中国人民熟悉而亲切的名字,他是人民公仆的榜样,也是中国人的道德楷模,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虽然他离开我们五十年了,我们却从未停止对他的呼唤。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的每个夜晚,我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从新走进他、倾听他、感知他,和他一起感受一个全新时代的脉动与心跳。

1963年元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临时召开县委会。他没有宣布议程,而是把大家带到火车站,去目睹成批成群灾民逃荒的令人痛心的场面……有着同样逃难经历的焦裕禄下了决心,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把兰考的“三害”治住。他毅然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工作。

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病,劝他不要参加野外调查了,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此,他多次住过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向他讨教治沙的“真经”;他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做泡桐研究。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冒雨涉水、观察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就是在这种流动的“办公桌”上认识了兰考,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具体方法。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这句话细察其意,就是强调领导者要多动脑筋,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指导工作的发言权,拟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针,说出令人折服的道理。焦裕禄的这句话,强调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求真务实精神。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干部不领,百姓掉井;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面临许许多多的新挑战新考验。只有像焦裕禄那样,继续保持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身先士卒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坚定信念,奋力进取,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一部热播的《我的前半生》道出了男人的承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顶用的东西;男人的誓言更是耳听的舒服,却不会为女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也许当下的那刻他是发自内心肺腑之言,但却无法贯穿婚姻中一生;一句我养你的鬼话让多少女人自愿陷入爱里面不可自拔?婚姻中的两人需要同步前行,可往往男人跑步在前行的路上,而女人却依旧停留在原地不愿挪动半分。你以为这只是一部戏,其实现实里早已比比皆是,甚至比电视剧更落魄。

婚姻里,很多人只看到了全职太太的好处,可以不用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有充足的时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全职太太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职业”,人前有多风光,人后就有多恐慌。没有工作与社会日见脱节,在家鞍前马后伺候一家老少吃喝拉撒,一边还必须承受老公可能出轨、小三随时介入的心理压力,整日疑神疑鬼神经质。

久而久之,生活圈小到只有家庭,朋友圈小到只有亲人。

全职太太其实就是分工不同,在家的辛苦无人能理解。几乎大部分男人都觉得自己在外打拼很辛苦,而你在家里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多轻松,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全职的艰辛与无奈。他们觉得给你全职养你就是给你最大的荣耀,须不知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很多女人并不愿意选择全职,宁愿选择一份普通的工作,哪怕工资低一点辛苦一点没所谓,至少有一份工作,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是独立平等的,而不是委曲求全地讨好他人。

全职太太是个高危产业,毫无安全感,为家付出那么多,可最后得到的是被抛弃的结局或是忍气吞声承受着一切。可现实中当面对孩子小双方老人年事高无法带孩子时,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陪伴和教育时,只能放弃自我选择全职母亲,省吃俭用做家务带娃,为了家庭甘愿奉献,这一切是缘于爱,对孩子和家庭的爱。

事实上,一个全职主妇的工资,如果算下来,应该比教授的还要高。全职太太本身扮演着保姆、幼师、营养师等多重角色,但在外打拼的男人却不会完全发现这些价值,同时也会因为不懂得表达造成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

喜欢唐晶在剧中劝说子君的那段话“婚姻是两个陌生人结伴而行的过程,婚姻里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是希望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内涵。”一个在前进,一个在原地踏步,还能在一个平行线上吗?女人要不断地进取,独立、充实自己,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男人是树,女人是藤,树长藤不长,树就会被其他藤绕上。藤长树不长,藤就会绕到其他树上。所以夫妻要同修!

做全职太太并不是就完全让自己陷进了自己的小家庭中不可自拔,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美食、健身、手工艺、音乐、美容等等,总之,一定是受益匪浅,还能充实自己和提升个人魅力。给自己每天留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那里没有家庭没有老公孩子,只有你自己,我们在这个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充实自己的思想比如看书、关注一些热点的事件,新闻,保证不要和时代脱节,和老公也能有更多的聊天话题。或者尽力而为创造一些额外收入,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就是有真正的人格独立。

曾看过一句话觉得很赞,你可以被人养着,但不能被人养“废”了;你可以不去谋生,但不能失去谋生的能力。你要有随时可以复出的能力,而不是被迫出来混社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全职太太不可怕,关键的是,你的付出要有人懂,更关键的是,你在付出的时候要有所成长。女人如果不知道经营自己的人生,把所有的希望和抱负都寄托在男人和孩子身上,很可能丧失了对人生的支配权,等待她的往往是失望和悲剧。

女人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一世的避风港,婚姻本就不是避风港,而是一条风雨同舟的大船,你上了这条船就要为这条船的披荆斩棘出力,享用得了惊涛骇浪,也得饱尝得住雨打风吹。何况再稳固的避风港也会有遭遇海啸袭击的时候。所以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后庇护所,再破败,再简陋,也好过寄人篱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观后感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禁毒题材的电影《凤凰花开》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4月18日下午4点30分,阿左旗第六小学党支部书记召集教职工在会议室观看禁毒片《凤凰花开》。电影《凤凰花开》是一部融戒毒和缉毒于一体的新型禁毒类主旋律影片,剧中的“雨露社区”就是云南省开远市第十九社区——雨露社区。而剧中女主角宋婷的原型就是开远市雨露社区第一任居委会主任宋丽娜。该片以戒毒所民警的创新治理和关爱为主线,同时汇集了缉毒、卧底、枪战、追捕、杀戮、情感多种影片创作元素。

影片通过一系列情节安排、人物设计,讲述了在禁毒民警、毒贩、吸毒者和戒毒者这一特殊人群中,所展开的一场“摧残与关爱、狡诈与智慧、犯罪与正义”的较量。影片热情讴歌了常年奋战在禁毒第一线公安民警的感人故事。

通过观看电影《凤凰花开》让我们看到了像宋丽娜这样工作在戒毒一线的干警,她们虽然不像缉毒警那样需要出生入死,但他们也要面临很高的职业风险、很艰苦的工作环境,却并不一定不为外人了解。作为教师我们也要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坚守我们的岗位,担起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全文共 457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这八年中的中国政治历程,除了邓小平作为主角,片中出现华国锋等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述了官方银屏从未直接展示过的一些细节。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意在展现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怎样才算无私奉献,小平同志用自己的光辉一生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既要学习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又要努力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学习邓小平,就要学习他赤诚爱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总是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学习小平同志赤诚为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就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观念,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标准。

邓小平感动我们的另一种精神,是他坚忍不拔的品格。我们都知道他几落几起的不凡经历。落,就要忍辱负重,落而不败;忍,是忍个人一时之辱,负国家民族利益之重。落,并没有消沉、怯懦、苟安,而是在观察、思考、积蓄,待时机成熟,便像战士一样跃出战壕,为国为民奋勇冲锋。坚忍不拔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既“坚”且“韧”,从不向困难低头。正由于邓小平有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才使他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勇担道义。

该剧之所以值得看,是因为剧中诸多细节都让人触景生情、感受至深。回顾他光辉而灿烂的一生,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样一位伟人值得铭记,更值得党员干部从这位伟人身上学习,为党为国为民,履行自己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职责,始终坚持“入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二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内幕,以前都是听人讲有多么惊心动魄,现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鲜又真实。另外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四五事件”、“两个凡是”等来龙去脉搞得清楚了。这个片子还通过另外一种讲故事的风格讲述了当时的年轻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在那么一转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们发出无限感慨。如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当时还没有公开亮相,就召开了全国科技座谈会,提出恢复全国高考。他提出:在高考报名上,只看本人表现和考试成绩,不看影响了中国人十几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单位同意,不需要看过去参加过那些莫须有的“政治事件”。这个政策的贯彻实施,影响和改变了几百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邓小平从开始工作就开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说正中要害,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和教育基础。看了这个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一些教育战线上的老革命、老前辈、老专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们都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断和混乱而感到痛心,他们都极渴望出来工作,开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过高考,1978年高校开学时,堂堂北京大学经济系才30多个学生。当时已经岁数不小的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开学典礼上饱含着殷切希望而又真诚的说:“我希望在你们中间,将来出现共和国的部长、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大家!”引起了年轻人热烈的掌声,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记忆深刻。我在想,当时是时势造英雄,有多少人当时的年轻人象片中的建国一样,认为“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而且还将要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为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时的年轻人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环境,是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旦这些条件满足,他们压抑了10年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普遍的“家国”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顾大局、识大体”。党中央英明地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摘下了他们头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解放了他们手脚的枷锁,极大地释放了知识分子的这种“家国”思想下的工作热情。以国为家,家就是国,他们迸发出了无限的热情和能量。

在当时,在国家走上正规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只要有条件,他们为国奋斗的机会很多的,当然能够考上大学为国做贡献是必然的。试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理想吗?还有这样的责任吗?时代大不同,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是什么?不是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而是机会,缺少机会。现在社会就业困难,别说为国争光做大事的机会,就连一个企业应聘的机会越来越难了。拿周围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年轻人现在到企业应聘,最愿意去的、最热度的、最难的仍然是进国企、事业单位、进公务员序列,如果进了这些“高大上”的单位,不说进了保险柜了,至少是吃喝不愁了,都比较安稳。谁都知道国企工资高,公务员有特权、有隐性工资。为什么现在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不管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总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影响民生最重要的一些事: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找工作难、养老难。旧的封建官僚主义观念仍然牢牢地笼罩着我们的普通人,干什么事得送礼,得拉关系,否则你正常的事情就会干不成,干不好。但是只要你有关系、“会来事”或者有钱,不正常的事情、过份的事情也可以干成。唯一不算难的,就是购物到哪里倒是不难,不过兜里没那么多钱。老百姓不缺吃喝,就缺钱,如果钱再多点,民生问题就更好解决了。民生问题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就是要逐步解决老百姓的这些问题。

现在社会这些问题归结到底一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公平。2000多年前的孟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正义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老百姓现在心态不平衡,主要是因为不公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他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吃饭喝水这些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了,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公平的需要,就是把人当人的需要。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甚至连死人的火葬、墓地也都非常难,资源分配不公、公权权力太大,权力寻租永远存在着丰沃的土壤。中国人自己早就习惯了这一套。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好学校,我家的孩子因为没钱而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孩子们的命运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正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因为穷人的孩子由于没有个好爹妈资源稀少将会越来越穷。为什么把一样的学校非要弄个尖子班、试验班,把好老师全弄到这些班里去了,其他普通班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没劲。一切是因为尖子班、试验班的孩子他爹妈有钱,钱多的肯定要优生照顾。其他如看病难、找工作难,都跟资源分配不公有关系。说白了,公平正义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贫富分化太严重,现在国家要挖掘和扩大内需,普通老百姓的被房价压爬下了,要买其他东西可不就没钱了吗。

当然,有一种人,不象知识分子整天忧国忧民。他们也通过“勤劳致富”发了家。你说他偷机也好,权力寻租、机会寻租也罢,毕竟他们是成功了。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时代给予的大好机会,不如说他们是早就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碍,钻了社会漏洞,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达到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一个“老实人”是办不了大事的。机会要靠自己真正的争取,不能“等要靠”就能自然而然而来的。我们一方面在埋怨制度有问题的同时,我们的心态也要随着改变。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发展自己。从动机理论上来说,只有发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继续为国家、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人这一辈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连保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你要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不光这样,我们这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是不可能的。机会太少学会要争取,能力不足要学习和锻炼。要有强烈的企图心,否则你将会输得很残。如果你的愿望是考试得100分,那么你可能得90分;如果你的愿意是考80分,那么你可能得70多分;如果你的愿望是我只要及格就行,那么,你有可能连及格都达不到。人在设立自己目标的时候要稍微高一点才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如“惦个脚能够着就行”。如果你一辈子把平平安安、平安无事为最高境界,那么你一辈子其实是更累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想到的事情将会很多很多。更何况在这个吵闹的世界,你显得多么另类。你睁开眼睛看看,那些奉行自己“无所欲求”、“平安为福”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原来他们是衣食无忧的至少社会中产以上的人才会这么说。难怪呢,因此,奋斗吧,不要被他们所忽悠了。只有你努力了,才有未来,否则,你的未来,他就真是个梦。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三

2014年的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共和国伟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从中央到地方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重头戏之一是央视推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该剧的播出,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很多70年代以前的生人,典型如自己的父母那一代的50后的人,是该剧的忠实拥趸。作为80后的我,也喜欢上了这样一部电视剧,现在是每天追2集,遇到周六周日电视台停播该剧,竟也有一丝失落。

为何会如此呢?我想,可能是因为自己作为1983年生人,邓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正好伴随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吧。剧中展现的很多故事勾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朦胧记忆,让自己回想起了在中学课本里学到的邓论,也和自己关于邓小平的轮廓印象有关。

关于邓公的最早记忆,是他的南巡讲话。在他92南巡时我已9岁,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也在电视的新闻联播里看到了一系列报道。再后来的一个印象,就是他的去世了。邓公于1997年初去世,当时正上初二的我寒假刚开学没几天,他的纪念大会召开时,学校安排每个教室里都安上了一台电视机,让同学们听课看现场直播。邓公是江主席的贵人,他在致悼词时,情到深处几度哽咽。我自己受其感染,伴随着伟人伟大离世的悲恸气氛,也留下了泪水。

邓公是个伟大的人,其业绩足以彪炳史册、万世敬仰,其身上闪光的人格魅力更值得后来人学习。个人以为,在其一生中,邓公性格中的隐忍与魄力助其完成了不世之功。在几度失势时,他耐得住寂寞,以超强的隐忍力忍辱负重,终究盼得柳暗花明;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气魄非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宏伟蓝图。

此外,长远的眼光与广阔的视野也是邓公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同时代其他领导人的卓越气质。这一点,尤其需要自己多借鉴,平时多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经验,想问题时尽量想得远一点,能够帮助自己走得更远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视剧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2004年,有关部门针对涉案剧出台封禁政策,反腐剧和官场剧都不再有生存空间。在此之前,陆天明、周梅森等创作的《大雪无痕》、《苍天在上》、《绝对权力》等剧引发收视热潮。2004年以后,《人民的名义》之前,十三年间只有《高纬度战栗》一部反腐剧,电视剧创作人员已经主动的规避反腐题材。直到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掀起反腐热潮,不断突破此前的所谓潜规则,正副国级腐败分子锒铛入狱已经是题中应有之义。李路导演、周梅森编剧的《人民的名义》,根据周梅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也是这位与时俱进的作家编剧以自身经验、挂职锻炼和十八大以来的政治生态的观察而创作而成。从最初的BOSS仅仅是副省级,到最高检等加码为副国级,于是这部反腐倡廉的现实主义题材顺势而为将幕后大佬确定为副国级的政协副主席、原汉东省委书记,他的儿子作为代表在剧集中部出场。正是因为富二代不守规矩的乱伸手,最终导致腐败集团东窗事发。

陆毅、吴刚、张丰毅、柯蓝等主演的《人民的名义》,可以说是复活了沉寂十来年的反腐剧。从一贯的正面形象的侯勇开始,本剧就以惊人的题材、坦荡的尺度和高端的品质,引发了人们广泛的热议,一扫多年以来流量明星和IP剧的陈腐局面,被所有年龄层的观众接受,且经受住了各种解读和点评,尤其是吴刚饰演的耿直书记李达康更是化身为表情包,顺势便在二次元空间有了新的衍生戏。周梅森的剧本,抓住十八大以来自上而下的强力反腐败的时代脉搏,对典型贪官的真实案例的艺术再创作,奉献出“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人民的名义》通过扎实的剧情,立体化的人物,表现出了当代中国的“官场现形记”。这一评价一点儿也不为过,豆瓣开播9.3、目前8.7分的成绩,绝对可以称得上的国剧担当,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观众的焦虑之情,社会效果显而易见。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既是《现场现形记》的当代版,也试图通过检察官反腐败、汉东省政治生态以及普通市民的经济行为构成当代大城市的“清明上河图”。《人民的名义》至少但不限于描写了央地矛盾、团团伙伙、政治资源、利益勾兑、GDP崇拜、官商勾结、群体事件、裸官庸官、裙带关系、阶层固化、离婚不离家、暴力拆迁、水军炒作、寒门难出贵子等明规则和潜规则,中国现实中遇到的复杂难题,本剧基本上都有涉猎。从刚正不阿又有些“皮”的反贪局局长侯亮平开始,串起低调无比的小官巨贪、刚正不阿的老检察长陈岩石、心机深沉的老师高书记、正义无私但是作风粗暴的GDP追逐者李达康书记、叱咤于政界和商场的传奇人物高小琴、有情有义敢于担当的工会主席郑西坡等,对这些大小官员、小市民、知识分子、商人邓构成的社会群像,在反贪的主线上一一予以勾连,更多的是展示这些人物的心理变化与生活态度。权力是客观存在的,围绕着权力,有结党营私、有拉帮结派、有一心心思钻营,也有用权力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名义反腐败,现实照进剧集,冒犯性的情节引燃观众审视、喟叹、热议的兴趣。理解本剧的关键,一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制度性反腐就是关键之一;二是生活难以让所有人得偿所愿,政治人物更是如此。

《人民的名义》塑造人物不以脸谱化和卡通化的教条模式,走出了过去绝大多数主旋律作品不一样的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本剧使用了大量的镜头,从两个层面书写了体制性反腐的艰难和清官难为、政治运作的人治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是老百姓的希望。以高育良为首的汉大帮是客观存在的,而所谓以李达康为首的秘书帮貌似只是他人的“编排”,但是汉东省这两大政治力量,其实都是经营汉东省三十余年的赵立春所主导,权力的力量非常惊人,无论是以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方式出现。《人民的名义》之所以敢于正面表现腐败和反腐败的强度,正是在于对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这一重大工作系统认识。

当然,为了迎合青年观众,本剧中汉东省反贪局的成员表现过于青春偶像剧。吴刚、张丰毅、张志坚、许亚军等五六十岁的老戏骨的集体演出,非常精准的诠释了中国省市两级官场的复杂生态。无论是能员、循吏、贪官还是老好人,都在各自的舞台上尽可能演出着,他们的面目、语言和行动在“政治”和人情、形势的多重压力之下,各有精彩和无奈的发挥。对于侯亮平和观众来说,汉东省的腐败是真的腐败,但是故事却不愿让这种腐败线索很快浮出水面,而是通过贪腐与反贪的博弈,一点一点引导观众去思考和判断。这种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极见编导的艺术功力,因为它在已知的人物关系上,处理不好背后的巨贪这一人物时,就立马会露出答案。如此一来,整个故事铺就的悬疑线索,或者说是看点,就没有了惊喜,甚至没有了意义。

于是,我们能从《人民的名义》中“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善者的真实”,“因而具有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本剧所呈现的官场“凹凸镜”,或者说“照妖镜”是主创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假、恶、丑”的鞭笞。据说《人民的名义》续集也即将开拍,周梅森表示,李达康也有可能腐化,听起来,很有意思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剧《绝命后卫师》观后感

全文共 2242 字

+ 加入清单

82年前,一支由6000多名闽西子弟组成的“客家军团”,在湘江之畔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直至全军牺牲,书写了军史上惨烈而悲壮的一页,为的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82年后,一个几百人的剧组穿着棉衣忙碌一夏,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0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北京举行首播媒体见面会。《绝命后卫师》导演董亚春、编剧钱林森携剧中主要演员共同出席,细述该剧的拍摄故事,同时宣布该剧定档10月17日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推出。

《绝命后卫师》是中宣部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点电视剧项目。该剧把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故事的原型,将史料和艺术相互结合,聚焦的是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重现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在生死存亡时刻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壮阔场面。

客家雄师绝命后卫,闽西英烈浴血湘江,这是一个真实群体英勇悲壮的故事。八十多年过去,这段史实在历史的进程中始终鲜为人知。

据导演董亚春介绍,这段历史在军事史料记载方面几乎是空白,这和全师将士几乎全部阵亡有关,找资料很难。“整个剧基本上遵循历史真实和红军长征大的历史背景,但也有很多描写做了逻辑上的推演,细节上有创作。”

“80年前的一段悲壮史实,却找不到恰当的艺术表达手段,更不知道怎么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钱林森表示,其最初剧本创作资料全来自于网络已知的少许资料,直到后来,通过资料收集和走访,一张烈士名单上千余个极为朴素的名字刺激了他。“一看就知道是一群普通的苏区老乡,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为保卫苏维埃毅然投红,把家一扔就走,再也没有回来。这样,忽然就感到这些小人物扑面而来。”

《绝命后卫师》有5条创作框架,即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重创新、强团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绝命后卫师》总制片人芶鹏表示,“这部剧注重讲好故事,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可以连接起来的。这支部队包罗了各类人物,有的不乏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观众可以从这部剧里看到红军战士的铮铮铁骨。红三十四师的全体官兵,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惜牺牲生命,这正是剧中弘扬和赞颂的长征精神,也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很多人所缺乏的。这也是该剧的精神内核和创作主旨。”

《绝命后卫师》区别于以往许多重大革命题材主要写敌我双方的领袖,该剧“切入点”比较低,把描写刻画的重点放在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身上,聚焦红军战士的英雄群像:夫妻红军,父子红军,兄弟红军,还有投红士兵等另类意义上的红军战士。“他们更接地气,更能体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董亚春表示,“这些小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情感,让剧作创造起来更游刃有余一些,创作空间更大。”

红三十四师的绝命后卫任务是一项向死而生的悲壮任务,而这种悲壮是一种灵魂的集体升华。董亚春表示,《绝命后卫师》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红三十四师的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他们最高贵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是指挥员还是小人物,当他们从农民成长为无畏死亡的伟大战士,当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个卑微的生命就此变得无限荣光,生活也因此变得波澜壮阔。”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片,《绝命后卫师》选在长征的出发地福建长汀拍摄。长汀是革命老区闽西根据地,在那里,随时随地可听到真实的历史故事。随时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剧作中。据董亚春介绍,影片中的2个故事就是取材于长汀当地的真实故事。一个闽西大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把自己的6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牺牲,老人为此哭瞎了眼;另一个是丈夫当兵、妻子一等就是75年的故事,这些鲜活的素材都成为了《绝命后卫师》的人物原型。“当时听到这些故事感到很震撼,简直无法想象。”

红军长征是一项艰苦卓越的远征,而《绝命后卫师》的拍摄也同样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红三十四师最后全师阵亡,很悲壮的历史,但是怎么去描写和表达这个悲壮?剧中牺牲的场景中,人物在生命最后弥留之际出现的幻觉,比如木子李最后看见妻子生下的儿子,还有爆炸的硝烟随波而去,寓意着那些英雄的名字将血染湘江,比如陈树湘母子最后一脸平静与儿子对话的情境,极具精神意境……

钱林森表示,“全军覆没不是说每一个人在枪口下倒一下就完了,重要的是要写他们在生死抉择那一刻怎么把人性当中最光彩,最美的闪烁出来。”

“在生死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牺牲留给自己,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哥哥把生的希望留给弟弟,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这个戏有很多浪漫主义的处理方式,这些人性当中最美、最高尚的牺牲精神,都牵动了亲情关系,最后落点都在人情、人性上。从个体到群体,红三十四师是牺牲自己来换取中央顺利突围,保证中央的全身而退,这种牺牲精神可能是我们这部戏里最主要的主题。对于生死的认知,是我们全力去表现的。” 董亚春如是说。

虽然这部剧有些情节非常悲壮,但这不是一部“悲剧”,红三十四师打的是一场“胜仗”,因为他们完成了上级派给他们的后卫作战任务。历史上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后,用手扯断自己的肠子自尽。但在《绝命后卫师》中,陈树湘并未如历史一般在屏幕上倒下,而是冒死掩护了几个少年红军过牯子河追赶主力部队。“以比较抒情的方式来结束,也是想寄托这样一种感情,这里就有浪漫主义的东西。这几个少年红军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是我们对红三十四师的文化期许。虽然这个师全军覆没了,但是不能让所有人都倒下,这也是我们后人寄托的一种希望,希望他们能有几个人回来。”董亚春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