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家坝精神思想汇报【精彩20篇】

浏览

3586

作文

1000

关于弘扬五四精神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五四运动已过了xx年,八十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而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也是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习进步的大学校,是青年锻炼成长的大熔炉。广大团员青年首先要讲政治、顾大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纪律、认真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是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头脑清醒;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集体、学校、社会利益为重,积极承担任务,主动接受锻炼,发挥自己的才能,主动化解在集体中出现的矛盾;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目标,来自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牢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担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五四精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具体到我们学校,我们自身就是努力实践“求知、求真、求实”的校训,以“与人为善,善待人生”为处事做人的原则。求知、求真、求实,要求我们牢记求真务实以学为本的天职。而且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克服自满情绪,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创造潜能,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用自己的文明行动,优异成绩来报答父母、回报学校。与人为善,善待人生要求我们始终怀着一颗善之心、平之心、坦之心、诚之心、真之心去面对每个人每件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与人为善,善待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不断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默默耕耘,默默用功,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要求自己、对待待别人,我们就会积小善为大善,积小胜为大胜,积平凡为伟大。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实践“求知、求真、求实”“与人为善,善待人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那份爱国精神让我感动作文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我认为,爱国不仅仅是一种品质,还是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值得学习的行为,更是一种精神!

前几天,我读过这么一篇文章是讲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

周总理在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经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总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一所高等学院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校长问周总理:“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总理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小小少年时的周总理,就如此懂事,志当存高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毕生的目标,他为之奋斗,受到万民的景仰,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生前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平凡普通,但祖国的命运和我们息息相关。从心底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是纯真的,是炽热的,是发自肺腑的。祖国的强盛,身为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我敬佩周总理,他的人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是光明的。是他让我知道了从小要有努力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是他让我知道了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是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的爱国情怀如大树一般,根深蒂固地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立公增能”传承南开精神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龚克勉励新生要确立公之志向、公之操守、公之襟怀。龚克说,南开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公”字当头的校训是“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南开表达,南开人之为人首在“立公”。要确立“公”之志向,即振兴中华、实现人类和平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志向,有了为公的志向,才能摆脱追求分数的应试学习模式,才能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和内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勇气。要坚守“公”之操守,做有公德之人,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维护法治、维护大局、维护集体,服从公意、做事公道,讲原则,守诚信。要有“公”之襟怀,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只有以公为怀,才能修炼出理性平和、开放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才能摆脱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才能公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南开容止格言所要求的“勿傲、勿暴、勿怠”与“宜和、宜静、宜庄”,达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境界。

龚克说,立公,就是要以“天下为公”的准则,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与集体、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关系,就是要自觉地将大学学习研究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为此,同学们要努力“增能”,增“学习之能”,能深入浅出,能动手躬行;增“协作之能”,能求同存异,能识人之长;增“吃苦之能”,能耐受劳苦,能克服困难;增“创新之能”,能发现问题,能创新方法,能为建设创新强国作出贡献。

龚克说,尽管八里台校区的生活设施相对老旧,但校园有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陈省身、郭永怀等学长曾在这里孜孜求学,杨石先、郑天挺等名师曾在这里诲人不倦,希望新一代南开人在这里续写辉煌。尽管刚刚落成的津南校区谈不上历史积淀,但为同学们带来绿荫和光明的“校友树”“校友灯”也是南开文化的传承,作为津南校区最初的学生,希望大家以自己的修为,留下在津南校区“立公增能”的历史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西文化精神论略议论文

全文共 5591 字

+ 加入清单

上述争论姑且悬置不论,超越具体文化模式,我们来看 中国 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一些著名学者(如钱穆、孙隆基、林语堂、梁漱溟、季羡林等)的看法,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所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  ——  人与外部世界( 自然 、 社会 )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合为一体的,相互对应、呼应、照应,相互联系和协调。    从先秦以来,中华文化普遍讲“和合”,所谓“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实讲“和合”之道。这种精神贯彻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有各种说法,比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合则两美,离则两伤”,还有与此相关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等等。林语堂甚至说,“中国”即中庸之国的意思,所以“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死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诗歌)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作文:探险家的精神

全文共 2287 字

+ 加入清单

小村子村东头有座墓碑,古柏森森,是小村子的祖坟。那里面睡的人,据碑文上说,离现在已经600多年了,是明代的一个尚书。墓前的石人石马缺胳膊少腿的,只有墓前的石碑还完好无损,上面的字迹铁勾银划,仍然很清晰。

过去,这儿除了本村人外,很少有人来,因为这地方冷清、阴森。可最近一段时间,总有一些陌生人来观看墓碑,这其中有学者,有书法家,也有游客。前两天,小村子人又接待了一批人,说是考古学家,专程来看墓碑的。

小村子人带着他们参观了墓碑,这些人东看看,西摸摸,连地形都做了认真地研究和观察。他们走的时候说,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墓碑,从无被盗的痕迹,回去后,一定建议上级派人来很好地保护它,然后走了,走了很远,还回过头来指指点点,讨论着什么。

可是,还没等上面派人来保护,这座墓碑就闹起了鬼。

事情发生在那几个人离开的第三天晚上。当时,已经是夜深了,天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突然,有人发现墓地那儿出现一片亮光,红荧荧的罩着整个树林。亮光中,一对血红的眼睛,隔着林子,隐隐约约的,有盆子大,转啊转。亮光中还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像狼叫,又像猫哭,还有些像人在凄凄厉厉地诉说。一村人吓得毛骨悚然,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连小孩子也吓得停止了哭声。

最终,村子里有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待不住了,打着电筒,拿着棍子,来到阴森恐怖的柏树林里,可墓碑旁除了一棵棵水桶粗的柏树外,什么也没有。正在大家长出了一口气,抹抹脸上的冷汗,准备坐下歇息时,树林后面一声吼,阴风扑面而来,让人透体生寒,沙石随着风满树林飞扬。

几个人吓得大叫起来,一个个撒腿就跑。一个小伙子跑得慢,被什么拉住,吓得瘫倒在地。其余几个赶忙又跑转来,架起那人就跑,可仍感到被什么扯着,胆大的回头一看,是一根树枝,于是掰断树枝,背起伙伴就跑。

回到村子里,那个跌倒的小伙子躺在床上,整整睡了三天三夜,梦里都大声惊叫:“鬼,快打鬼!”吓得一村人谈到这件事,脸上颜色大变,胆小的咬着手指,浑身发颤。

闹鬼让来参观墓碑的人一下子没有了踪迹,小村子也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平时,大家有事没事,还到墓碑上去看看,毕竟是村人的祖坟。现在,望一眼都胆寒,更别说去看了。到了晚上,一家家早早关起大门,躲进被窝,生怕一不小心撞到鬼。

但也有不怕鬼的,几天之后,就有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来到小村子,说是学习书法的,要来瞻仰墓碑上的文字,而且邀村民做伴。村子人虽然胆小,可好客,不好推托,但一个人相陪又不敢,于是,村人连成一队,一则是陪“眼镜”,再则,细瞧瞧,看究竟有没有鬼。

“眼镜”走在前面,一队人你推我搡地走在后面,还有的手里拿着木棍,不防一万,单防万一。

进了林子,“眼镜”并不研究墓碑,而是东望望,西看看,接着,他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听,然后,又叫村民学着他的样子听。

村民听后,一个个大惊失色,寒毛直竖。原来,地下传来“咚、咚”的声音,还有“呼呼隆隆”的喘气声,仿佛有个巨大的东西在里面拱地。

“眼镜”让村子里的几个年轻小伙子回家拿锄头。拿来后,“眼镜”抡起锄头,就在有声音的不远处挖了起来,几个小伙子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看“眼镜”这样,也胆大起来,学着样子挖起来。一会儿,一个脸盆大的洞就掏了出来,掏到五六尺时,一个横着的洞出现在众人面前。

“眼镜”一招手,跳了下去,打开手电筒,向前走。几个青年也壮着胆,跟着跳下去,跟了上去。“咚、咚”的声音就在前面响着,喘气声也在前面响着,大概走了几米,没有了声音。电筒照着,只见几个影子晃动,一个个回过头来,青面獠牙,张着血盆大口,朝人们嘶叫。

大家掉转身准备跑,只听“眼镜”喊:“别跑,不要怕,他们是一群人装扮的!”说完,掏出一支,对准那些鬼怪,大吼:“摘下面具,别装神弄鬼了!”

村民看到了枪,胆子又壮了,回过身来。有一个小伙子仗着胆子走上前,在那青面獠牙的脸上一扯,一个面具落下。小伙认识这个人,原来就是前几天来考察墓碑的几个考古学家中的一个。

另外几个面具也被一一摘下,鬼影现出原形,都是那一伙的。

原来,这是一群盗墓贼。他们听了有关小村子墓碑的情况,又听说这儿的村民特别迷信,于是,就想出了这个主意。他们先假装成考古学家,来考察墓碑。在离开后的第三天晚上,准备好盗墓工具后,又偷偷潜回来。当然,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盗掘墓碑,就想出了个挖地道的方法,害怕村民发现,就用红纸糊一对大灯笼,点上灯,装神弄鬼,吓唬村民。

有个村民还是大惑不解地问:“那夜的风沙是哪儿来的?”

“眼镜”说:“很简单,他们怕洞挖深了,供氧不足,就带来了鼓风机和电瓶。拿着这个东西,对着树林吹一阵风,再撒几把土。”

村民都笑了,笑得很惭愧。

“眼镜”说:“其实,他们也就是抓住你们迷信的心理,如果你们不迷信,仔细想想、看看,再分析一下,他们的那点儿小伎俩一戳就破。”

说完,“眼镜”掏出手机拨电话,很快就来了一辆车,上面下来几个人。“眼镜”说是自己部 下──便衣公安,他们将这几个盗墓贼推上汽车,并把所有的被盗古董运上车。正准备走时,响起了警笛声,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车还没有停稳,一群公安战士跳下车,举起了枪,将这群盗墓贼和便衣公安全部抓获。

村民们大为惊讶,忙问怎么公安反而抓公安。带队的局长笑了,说:“哪来的便衣,这些都是盗墓贼玩的小伎俩。”

从局长的嘴里,村民才知道,原来这伙盗墓贼为了盗到古董后容易运走,就想出了这个方法,一伙人盗墓,一伙人假扮公安来抓捕,这样,既可以大大方方地将古董和人运走,又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早已处于公安人员的监控中,就在他们自以为得逞的时候,被公安人员一网打尽。

在局长的建议下,不久,县里就派来了墓碑保护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四精神讲述抗疫故事凝聚青年战疫力量争做时代新人心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奋战抗疫,奋斗有我。”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共青团武汉市委闻令而动,一大批青年团干部积极下沉社区,测量体温、运送物资、照顾老人、他们不负青春誓言,化身“防疫先锋”,全力当好疫情防控一线的螺丝钉。

疫情防控期间,共青团武汉市委机关团干部向娅丽又多了一个身份——康美社区下沉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群众工作队队长。两个多月以来,向娅丽带领团市委机关第三、四党支部党员一直忙碌在离家30公里以外的武汉市青山区白玉山街康美社区,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把好第一道关口。

康美社区属于老旧社区,困难群众较多、封闭困难较大,防疫工作难度大。“李奶奶,这是给您买的蔬菜,咱们虽然是无疫情小区,但是尽量少出门。”4月1日,向娅丽早早来到康美社区,为独居老人送去生活物资。作为第一批下沉社区的干部,她已经在康美社区“连轴转”了60多天。

在硚口区韩家墩街古四社区,下沉干部张珣在一个待拆迁工地的临时帐篷中值守了40多天,每天长达10小时的坚守,练就了她的“超强记忆”。张珣曾遇到一位聋哑人想出门购物,她一边用手势比画着劝返,一边给他量体温,结果竟达38.3℃。好在张珣平时就记得他的名字,在联系社区通知其家人后,20分钟就成功送医。

疫情席卷全城,共青团武汉市委制定《武汉共青团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方案》,积极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发动一批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87名青年志愿者参与省、市红十字会电话接听、材料整理、物资清点,近千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商超物资分拣,1084名高校志愿者在线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子女在线辅导功课……青年团干骆一卉利用和企业团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号召中央在汉和市属企业团组织积极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入工地、商超、社区,奋战在建设、生产、服务一线。

疫情期间,共青团武汉市委累计组织招募青年志愿者2.3万名,开展安全自护培训和岗位培训2000余场次。他们踊跃投身在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各个角落,用青春底色,谱写志愿乐章。

疫情期间,青年团干部和志愿者的工作,也获得了广大居民的充分认可。在蔡甸街新福社区下沉的青年团干部张轶孟,一边负责防疫点的值守工作,一边还要为居民运送生活物资。工作之余,张轶孟竟然在抖音上刷到了自己为居民送货时的视频,原来视频是热心居民偷偷拍下的,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他表示感谢。

有一天晚上,张轶孟刚忙完工作,便接到社区居民的电话:“你们那么辛苦,别吃泡面了,到我家吃饭吧!”一时间,感动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看到疫情防控成效日益明显,社区工作者和群众的热心反馈,那一刻,感觉再苦再累也都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精神与物质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的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递奥运火炬,发扬体育精神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迎来了迎新长跑。因为是年级活动,每人敢松懈,都很重视这次活动。

中午,穿着各色衣服的学生涌出教学楼。尽管是正午,同学们还是异常活跃,在操场集合。

同学们兴奋中渗透着紧张,望着早已站好点的火炬手,各个在石阶上伸着脖子,关注着操场周边的火炬手。我更是压力山大,汗如雨下,可那多半是我穿的太多。喷炮被拉响了,随着同学们紧张的眼神,第一队出发了。火炬手一次次从我身边跑过,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终于,我前面的火炬手出发了,我尝试让自己排除杂念,让自己冷静下来,“冷静、冷静、冷……”我的自我调节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被震醒的我全身上下一颤,立刻出发,那一段距离,简直一瞬间就跑完了。可是那股劲在我体内翻滚,想冲出去被捻住了,这股洪荒之力在我体内使我身体一直没有平静下来,可在我强制性的咽了一口口水后,暂时被压制住了。跑完后,火炬手们互相鼓励夸赞。结果如何在体育中绝不是第一位的。

这火炬虽然只是一根木棒上燃烧的熊熊之火,但却是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将用他们的毅力凝聚而成的。这种奥运精神将会如野火般在丛林中蔓延,遍布全世界。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标语、名言,但有一点我敢肯定,体育精神永远会守住它的宝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新时代五四精神心得体会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陈媚,是福州市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的一名青少年社工。她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5年,每天进出学校、社区、家庭,服务边缘闲散青少年是她的主要工作,青少年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媚姐”。

陈媚说,疫情当下,许多人都难免心理焦虑浮躁,更何况本就在边缘闲散却闷在家里的青少年。

大年初七,复工后,陈媚第一时间组织鲲鹏中心6名专业的青少年社工一同组建了抗“疫”心理疏导队伍,开通24小时心理防疫求助热线。疫情期间,不少青少年的亲子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就像是家庭中的另一场“战役”,一时之间全部爆发出来。

鲲鹏中心为80多名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亲子沟通、情绪疏导、压力调适、疫情防控等相关方面的咨询和帮助。

此外,鲲鹏中心还组建了由20多名边缘青少年组成的线上志愿小分队,让他们加入到防疫宣传的工作中来,通过志愿服务提升防控意识并帮助他人,实现助人自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新时代五四精神心得体会

全文共 2148 字

+ 加入清单

为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进各国青年交流,讲好国际社会携手抗疫故事,中国日报社于4月16日晚以“云直播”形式主办了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世界·未来”的“新时代大讲堂”。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的六位青少年发表英语演讲,向全球观众讲述他们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思考和体会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五年级学生王梓一讲述了家人抗疫的故事。他的许多家人住在武汉,平时通过“快乐家庭”微信群交流。疫情防控期间,他的七位家人成了志愿者,有的在社区服务,有的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帮助。王梓一的家庭只是武汉众多家庭中的一个,大家都严格遵守隔离政策,为对抗病毒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隔离的时光见证着无数家庭的担忧和关切,但也汇聚起团结的力量。“疫情虽然还没有结束,但相信胜利就要来临”,他希望大家的生活都能快些恢复正常,欢迎所有人“都能到武汉尝尝美味的热干面,登上黄鹤楼,和亲友们一起来几张有趣的自拍”。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阿丽萨·托普奇(Alisa Topchiy)表示,世界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球如今似乎陷入了无底的海洋,一片充满不确定性和恐惧的海洋”。她对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作出的努力十分赞赏,为中国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感到高兴,特别是中俄两国守望相助,充分体现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并且表现出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她对医务人员、青年志愿者表达了敬意,医生们不顾个人安危拯救他人生命,青年志愿者们为老人送去食物和药品。她对人类最终能战胜这次疫情充满信心,因为几千年来,人类面临着诸多可怕的灾难,但每次我们都成功了。“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找到办法消灭病毒。我们必须直面恐惧、毫无畏惧,我们已经准备好战斗”,阿丽萨说。

“我的城市病了,但我对她的爱不会变;我的第二故乡病了,但我仍和她紧紧联结在一起。”学习汉语多年、数次来华游历学习的哈佛大学大一学生洪明伟(Max Horne)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中国情缘。疫情期间,他专门拍摄了“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主题短视频来表达对中国抗疫工作的支持。他介绍说,哈佛大学师生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受疫情影响,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哈佛师生在线上顺利开课,在线下积极开展志愿活动。他表示,当我们团结一心的时候,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打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战役。他特别指出,尽管中美关系出现一些紧张态势,但还是有许多美国民众认为,要放眼全球,增进人文交流,深化双边合作。

雪飞洋是一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英国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她选择了留在伦敦。虽然远在异国他乡,她和朋友们想方设法购买抗疫物资,向中国医院捐赠口罩,这个过程让她发现自己“从未感受到过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团结之情”。面对英国一些地方出现的针对亚洲背景人士的诽谤甚至霸凌,她和同学们勇敢地为打赢“反种族歧视”这场“战争”而努力。“歧视比病毒更可怕”,她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了“中国人反对种族主义病毒”的账号,组织游行,拍摄纪录片,受到当地许多民众和亚裔的支持。她说,也许战胜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一些时间,但无论这一天何时到来,人们都应当明白——“无论一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国籍如何,都应当被尊重”。

朱家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她分享了关于中国和美国对疫情不同的应对方式的体会。疫情暴发时,她刚到洛杉矶学习半年。她认识到,“隔离”有利于阻止病毒,但如果当地人满不在乎,那这种“自我牺牲”就没有意义。随着美国疫情日趋紧张,朱家毅选择返回国内,并在集中隔离点观察。其间,她见证了海关人员、隔离点工作人员、心理辅导师等抗疫一线工作者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为了让大家都能平安回家,他们却不能回家,朱家毅深受感动。她结合电影《釜山行》的观感和现实经历,思考了人类面对疫情可能作出的选择。“每个人都是这个历史篇章的书写者,并有着自己的选择:同情还是仇恨?理解还是偏见?携手还是互斥?”朱家毅说,“只有选择团结一致,人类才有机会战胜病毒。”

熊子卿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院交换学习。考虑到各方面因素,他选择留在美国。令他感动的是,虽然离“家”很远,但是“家”来到了他的身边,使领馆准备了防疫包,不断发布防疫知识,始终关心着每一位留学生。他认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巨大挑战,仅仅靠“保持社交距离”是不够的,保持距离不等于隔绝关爱,所谓的“封锁”更不是全球化的终结,流行病不能隔离友谊、善意、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社交网络是连接你我的重要桥梁。熊子卿表示,在全球这个充满“爱与和平”的大家庭中,我们彼此深深依赖;永远不要忘记,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迎来胜利和繁荣。

中国日报社2018年初创办“新时代大讲堂”,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化、全媒体、多语种、多平台的优势,通过创新叙事演讲的方式,打造新时代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平台。每期活动均选取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题,邀请中外意见领袖同台交流,从国际视角出发,回应世界对中国热点问题和重大主张的关切,揭示中国故事背后的世界意义,为阐释和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以创新精神话题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一切具有跨时代气息的词语,接踵而来。“创新”无非是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一切伟大的创举皆始于“创新”。

创新的精髓就在于“新”字,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必定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新意,抛开旧的事物,创造新的事物,这就是对“创新”的解释。但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创新”一词在生活中的表达意义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架正常运作的照相机,也许在当我们使用它是只是单纯地拘泥于一种模式的拍摄,单纯的拘泥于一种角度的记录,那么拍摄出的景色永远只是那样平凡,毫无视觉冲击;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拍摄,换一种姿势去拍摄,那么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视角下产生的照片必定无与伦比,精彩无限。

也许,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中,人们都忽视了“新”的存在,都忘记了要去“创新”,或认为生活很平凡无“新”可创。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新”就在我们身边,“新”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多角度思考的脑,有一颗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心。

不知道你留心过苹果中藏着的秘密没有。也许你曾经不知吃过多少个苹果,通常的做法是从苹果的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出,倘若横着切开呢?横着切开是什么?是一个清晰地五角星图案。

是的,苹果很普通、平常,但是知道苹果的“秘密”的人却很少。人们只是局限于常规的思考、行动,很少有人想过换一种方式去切苹果。既是一个人一生吃过再多的苹果,然而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展望我们的现实生活,困难重重,艰难重重。困难就像一扇铁门牢牢地把我们锁在里面,而创新就像是一把开启铁门的钥匙,能助我们脱离险境。如果我们当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蛮力,使用寻常方法去打开这扇铁门而不是换个角度思考,另择出路,那么最终我们将被锁死在门后。其实“乌鸦喝水”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乌鸦没有在尝试了一次的情况下,换角度思考,它最终也不会喝到甘甜的溪水。

虽说,婴儿生下来时,没有生活经验,眼中的景物皆是倒像,但我们为何不像婴儿一样换个角度观察,换个角度思考呢?相信这里面一定别有洞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旗渠精神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谈论红旗渠,但总是听的我一片模糊。

随着时间的走动,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八岁那年与爸爸一起读了《坚守精神高地,当好精神传人》这篇文章,脑海里渐渐清楚我们就是红旗渠的传人,就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林州的今天是几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笃定和坚守,今天的林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拿出了修红旗渠的态度,把任何一件事都当作是修红旗渠,正是修红旗渠这件事不停的重演,才成就了林州发展、林州自信和林州今天。

她的精神,永不过时……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老祖辈们在巍巍太行悬崖绝壁上苦战10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学校,走廊、楼梯,还有好些地方都张贴着有关红旗渠的手抄报,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三楼,处处都展示着红旗渠的各种风采,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的故事,无一不让我震撼,令我感动。红旗渠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地标。不仅是我们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每次来到渠岸边,看一条蓝飘带缠绕太行,总有种“重整林县河山”的召唤。作为一名红旗渠的传人,从小受着红旗渠精神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它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去发扬、去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学以致用,让红旗渠精神时刻支撑、指导、指引着我,让自己更加积极努力,拼搏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它,是时代对精神的推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由共享单车起,共享资源已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共享书店、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它们是如今的我们常见的共享资源,更别提在经济上亦可称为共享经济的民宿和风靡全国的共享单车。人类是无法停下发展的脚步的,喜新厌旧,适应力极强的我们,步入了共享时代

我们不再专有一辆单车、一把雨伞、一间房屋……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共用着我们身边的事物。不论衣食住行,似乎总有平台予我们共享,共享单车使我们出行方便,民宿使我们旅程舒适,共享书店方便了我们的学习,还有许多尚在开发的共享平台……而这些,都带给或将带给我们便捷、舒适、高效的生活。

共享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自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理念。几时起,我们进行短途出行时总会说:“骑共享单车吧。”?几时起,我们的家人开始抱怨共享电车须得有一年的驾驶经验?几时起,携程的网站上出现了“民宿”一词?

以往,我们其实也在共用,例如公共汽车、公共图书馆、公园等等。只是共享一词,比公共开得更广泛、更丰富,也从整体社会的个体的需要。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将我们自己原本的私人物品共享,以获得经济效应或是参与公益。教师创建了公众号,共享了原属学校的资源,屋主共享了房屋,同时也共享了家的温暖。我们爱上了共享,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我们自己能分享什么,我们能和别人共享什么。

不知不觉中,生活的理念改变了,我们不再专有,我们共享。生活的理念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而我们则乐见其成。但共享的影响不会止步于此,我们能感受到,我们拥有一种时代精神。教师拥有教学精神,他们将教学视频、考点概括、习题资料和学习方法通过网站和公众号共享的同时,也将这种关于奉献、无私的精神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接受到了这种精神回馈。

民宿主拥有好客精神,他们在招待客人、详尽讲解的同时,也将这种热情和温暖传递给旅客,旅客接收到了这种感情,会将其记录在记忆中,在心间埋下这枚好客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将这种精神萌发,继续传递。

……

当一种整体思想的共享到了个体精神的交互,那么才说有些事物为人类注入了新的精神。共享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也是精神的发展。

它运时而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时代,它借着时代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而每个时代,总会给时代中的人们不同的精神,如今的时代精神,恰如它的名字——共享。

我称它为,时代对精神的推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草的精神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风光,小人物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刚步入初一的我,因为还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成绩并不是太理想。这让想成为年级学霸的我十分苦恼,我整天在为如何成为受关注的人而苦恼着。

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走着走着,一棵小草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只见它生长在水泥地的裂缝中,虽然憔悴,但它仍坚强地站立着。我十分好奇,因为水泥地里并没有营养,它是如何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呢?我通过裂缝往下看,恍然大悟。原来在这片水泥地下,有一些泥土,可见它的根扎得有多么深哪!我不禁在心里为它鼓掌。可当我抬头放眼朝水泥地望去时,我惊讶的发现:它竟是这片水泥地中唯一的绿色!霎时间,我明白了。原来,这儿原是一片植物与昆虫的乐园,后来这儿被涂上了水泥,变成了一片水泥地,许多植物都桔萎了,只有这棵小草,仍然坚强地站立着,生存下来了,尽着自己的一份努力,用绿色装点这片单调的水泥地,用它弱小的身躯燃起生命之火。

也许,这棵小草明天会枯萎,也许后天就死亡。但它仍然坚强地面对每一天。我站在这棵小草前,深深地躹了一躬,此刻的我,已不再迷惘;此刻的我,已不再追求名利;此刻的我,已时刻准备用一颗友善乐观的心,去面对世界,面对每一天。

大人物所做的事,确实伟大,他们的一生,也确实风光无限。但,我更愿意做一个拥有小草精神的人,用自己绿色装点世界,用自己的微笑面对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弘扬五四精神作文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五月四日,是第91个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应对这些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而遭受搜捕甚至暗杀的先驱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九十余年了,但五四青年节却使人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一段历史,它提醒着我们五四精神的不灭,争取自由、与黑暗斗争的精神永存。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不断发展的国家中,我们不需要中断学习去卫国斗争,不需要用血来证明自己对国的忠心,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拼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早晨漫步在校园之中,可以看到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宣传栏里对我们的微笑,使我们平添了几分斗志、想同他们一比高下。步入操场,同学们意气风发、热汗淋漓,使我们感到了如火般富有激情与活力的青春。到教室门口,同学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辩驳声、友善的劝诫声,声声入耳,句句入心,使我们感到了作为学生的幸福与责任。

无疑,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受到更进一步的教育。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祖国。

国家统一,我们才能免除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强盛,我们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尊的生活。我国的军事力量较之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一定距离。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之一衣带水国家日本也存在较大差距。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我国的人均GDP却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而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全部是因为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稀缺。由此可知:我们只有成为国家需要的的人才,方能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只能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勇敢地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文明中学生

让我们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释放出体内的能量、尽自己的力量,发挥青年的智慧与风采,乘风破浪、与时俱进!为自己、为祖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扬红船精神之帆,树社会和谐之风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红船精神是什么?在我看来,红船精神就是百折不挠,红船精神就是敢为人先,红船精神就是坚守原则。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自古以来,文化的作用就举足轻重。曾国藩,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至为先,以忠谋政。后世评价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博览群书、求真务实,可以说,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哪个伟人,我们都不难看出红船精神的伟大之处。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学习前人,杨红船精神之帆,社会和谐

为人者,必须百折不挠。诗经神话中,夸父逐日,虽身死道消,却为后人所载道;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困难重重。在古代,勾践,苦身思焦,置胆而坐,忍常人所不能忍,卧薪尝胆流传百世。韩信,信熟视之而付出胯下,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前人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必须学会百折不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面任何事,我们直面困难、勇于担当,专啃硬骨头,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上。

为企者,必须敢为人先。什么是敢为人先?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创新,敢于走出别人不敢走的第一步。中国的影视行业为什么不尽人意?往往第一部的经典之后,都有跟风、抄袭之嫌;而马云的阿里巴巴却获得成功,成为了中国首屈一指的成功企业。如此的反差,就因敢为人先四个字。对此,企业必须引以重视,细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消费群体,创新产品,创新运营模式,破旧立新,方能化茧成蝶。

为官者,必须以民为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名父母官,必须具备忧民意识,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焦裕禄,一生都在为民之一字而奋斗,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向我们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官字。而今的为官者,更应向他学习,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坚持走出去,要学会走向群众,了解群主,其次,坚持请进来,学会倾听群众的心声,以民为镜而正衣冠。

红船精神向是灯塔,给我们指引方向;红船精神像是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红船精神更是成功之帆,带我们驶向成功彼岸。先人已逝,但他们的精神不能丢,我们更应该扛起红船精神的大旗,去直面大海,让社会春暖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华精神华夏文化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中华文化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那中华精神,在华夏大地生酝酿了几十个世纪,最终成为溶于华中。中华精神,我为你自豪。

唐玄宗雄心壮志

雄心壮志乃中华精神之本,唐代唐太宗意识到了。不然一个与太子无缘的皇子怎敢在玄武门将太子与齐死怎能造就那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呢?怎么会中华精神—华夏文化

有那贞观之治呢?中华精神在那征战中不断成长。

玄奘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乃中华精神之根,在玄奘眼中,中华精神是什么呢?也许你会说;是那能使座落庙中的佛祖大悦吧!是啊,早中国古代,能有及个僧人真正痴迷佛经呢?可玄奘不然。取回经书与翻译经传的责任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了。不然,他怎能甘心舍弃自己青春的岁月,把人生全部置于那苍凉荒芜的沙漠之中?他怎甘心舍弃寺中的香火旺盛,把汗水滴在沙漠的戈壁之上。没有坚定不移的精神,常人也难恐胜任,而中华精神,也在取回天竺经书的路上应运而生。

文天祥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乃中华精神之精华,试问世间能有几个人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毫无疑问,文天祥乃豪杰不论是宁死你降金,而还是闯入金宫之中无不体现着他坚强不屈的中华精神。好一个将强之将,好一个不屈的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历来被人们所赞爱,中华精神也未停止过成长的足迹。只要我们用淡泊喜书写,用灵魂未谜继承,无数中华精神会在华夏之中,被华夏儿女装点的更辉煌。而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坚强不屈的中华精神也会化为永恒,直到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写人物精神品质的作文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仙人掌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勇士,为什么要说它是一名勇士呢?你们可别忘了,仙人掌的本能,就是它有好多带刺的铠甲,而且它的生命力可是强中之强呢!

仙人掌的铠甲,可不像仙人掌那样的好说话。记得有一次弟弟正在玩小汽车,他往后一退,差点摔倒,我看见了后,赶紧推了他一下子,结果我的手被狠狠地扎在了仙人掌上,痛得我大叫起来。

听到大叫的外婆,赶忙跑了出来,看见我手上一手的刺,忙问我怎么了?我把事情经过给外婆说了说,虽然外婆夸赞我很坚强,但被扎的滋味儿太不好受了,我可算领教了它的厉害。

令人佩服的就是它的生命力了。有一次,我们一家出去旅游,我提前给仙人掌浇了浇水,我想多浇点,却被妈妈阻止了,妈妈说:“仙人掌是一种生活在沙漠里的植物,可以长时间都不用浇水。”难怪妈妈每个星期都不让我多给仙人掌浇水。它是怎么样才能在沙漠中长时间的生活呢?妈妈告诉了我答案:原来,仙人掌本身就含很多的水分,沙漠里面也不会下雨,里面的水分也会和外面的热量去对抗,所以它还可以自己产生水分。

两个月过去了,我们开心的回来了,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仙人掌了,仙人掌果然没有枯萎,而且旁边长出了新的小仙人掌,真是太厉害了。

仙人掌是有名的勇士,就算在恶劣的环境里,也会生长得很有生机,就如同边疆战士一样,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即使赌上自己的性命,也要保卫我们的国家。

像仙人掌这样的精神,我们都应该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华经典我的精神家园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着五千年的精神。上始西周的古典吟诵,下至人们追求的琴棋书画,以及那梅兰竹菊四君子。

在我的生活中,吟诵是伴随我最长的,也是我植入我骨子里的因子。父母从小就给我听经典吟诵,我六岁时就开始跟着老先生在录音里读《论语》了,当时虽然不能理解,但也会跟着母亲学习里面的内涵。父母教我要关爱他人,遵守礼仪,认识自我。而在这些生活的实践中,我则学会了如何做人。

渐渐地,我开始接触《诗经》《大学》,并且关注喜欢上了读《诗经》。《诗经》里字音押韵,词字对应,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述了人间爱情;从“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表现了对吸吮人民血液的统治者的讽刺;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则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才德。这些富有情感的诗词,不仅让我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人们的生活,还令我知道了世间万物的情感。在吉他的伴奏下吟唱古诗,那是多么令人享受啊!

在我的生活中,吟诵给了我快乐,琴棋书画则给了我一生的精神享受。

“琴”音色不如长笛,小提琴的音色那样婉转,却是琴瑟和琴那样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韵绵长。又如一条溪流,无止不尽,有时强劲有力,有时宛如轻纱。无趣时听听古琴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棋”则指围棋。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如同指挥军队作战一般,稍不留神,机遇便从那指尖溜走,胜算则又转移他手,对我来说,平日里与父亲对弈,受益匪浅,充实精神。

“书”就是指软笔书法了。书法这门艺术既靠心境又凭手艺,手、腕、肘、臂需自由掌控,既不能过快,同时不能过力,在那形形色色的字中,横、竖、撇、捺尤为重要,看的是你的专注和思想。现在的学校开展书法课程,我在其中也同样体会深远,正如唐太宗在《论笔诀》中所说:“欲书之时,当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画”看的就是艺术眼光了。不同的人看一幅画,看出的情感不同,看见的事物也不同。王维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同时也是善画之人,他作画写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画也是一种表现,多数人以作画来抒情,表明希望,有些人则作画来描绘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所谓画中出“精神”吧。

在生活中,精神的享受是我对生活的体验,我还曾去追求过那“梅兰竹菊”的高尚品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描写的是梅花的自强不息;“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则写出了兰的坚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现了竹的挺拔;“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现了菊花的傲霜。它们坚强不屈,正如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举止文雅的君子,这也正是我想要追求的精神。

中华经典在岁月中行走,在行走中浸润着我的心灵,让我走出荒芜,走向精神的丰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精神家园的话题作文初中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它的内涵首先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精神家园,人生的欢乐和痛苦都将化为宝贵的体验珍藏在这里,这是任何灾祸都无法侵犯的。有了丰富的、自足的精神家园,人才会有精神去生机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坠落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生活中的家园遭到摧残以致荒芜是令人沮丧的,然而精神家园的荒芜会更令人可怕。人如果丧失了精神家园,没有了精神的支撑,整天像只瘟鸡似的,耷拉着眼皮,摩挲着毛茬,哆嗦着双腿,那还算是活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另外一个内涵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它应该是独立存在的,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的绝对自我的。有了这种“独立”,就会让“自己的”思想在精神家园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生长出奇花异草,并对大千世界产生影响。如果在本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载上别人的花,种上别人的草,那不啻是把自己的生命依附和攀援于身外之物上,即那花,草、物是美好的,在顺利的正常的气候下,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可是一旦有了变故,如事业受挫,恋情败落,那他就失去根基,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所说:“然而事实是: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状态。”

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并非与其物质生命自然成长,而是在人有了思想意识之后,用一生的经历去开辟、养护、补充、丰富、完善的,即使物质的生命止息了,那崇高的精神家园依然可以清明芬芳,充满活力,昭示后人。然而不幸的是,在这个传统价值已经发生动摇的时代,我们看到社会上太多的人失去了对生命的美的崇敬与热爱。他们的精神家园被诸多外在的因素左右着,要么杂草丛生,要么商业的肥水侵蚀,使得灵魂萎缩,人格变矮,终日沉湎于死气沉沉的“物理人生”之中,听命于时尚,顺从着集体价值和世俗评价,不再对精神的东西感兴趣。任其发展下去,实在让人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文: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全文共 4341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指出:“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

红军长征展现的伟大精神力量的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钢铁般的纪律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今天,回望长征,再一次重温和感受长征精神,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各项建设具有极大的激励和启发意义。

一曲壮丽的理想信仰史诗

80年前的长征,以人类罕见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几代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教育典范。毫不夸张地说,伟大的长征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曲壮丽的理想信仰史诗。

人们常说,共产党是靠贫苦百姓打的天下。其实,在由劳苦大众为主体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出身未必穷困的群体。共产党的高层人士,有的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出过国留过洋,见过大世面。这些出身豪门的共产党高级干部,按照其才华或身世,本来可以享受一种有别于艰苦长征的富贵生活,但他们超越了普通人追求富贵享乐的低级趣味,舍弃豪宅华屋,在雪山草地间天当铺盖地当床,草毯泥毡扎营盘;抛却山珍海味,甘愿在高原寒炊断粮之际,皮带野菜充饥,忍受饥寒交迫。这就是理想信仰的力量,这就是理想信仰的崇高境界。剥削阶级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哲学,无法解释红军将士的行为逻辑;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人性自私的经济学假设,在这些胸怀崇高理想信念的伟大人物做出的伟大举动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精神的力量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正是信奉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将士才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无数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能够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的硕果,是中华民族持久蕴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长征精神是当下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95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可否认,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克己奉公,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共产党员对于名誉地位和形形色色的特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有的热衷于拜佛求仙,不问民生问鬼神;有的信奉金钱主义,追求个人名利和享乐至上。一位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某国企领导,竟然怨责自己被共产主义“这个口号骗了十几年”。这种惊人的言论,已离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十万八千里了,严重损害了95年来共产党员在百姓心中树立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光辉形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就是理想迷茫、信仰动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不牢固。针对此,全党有必要时时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再次思考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在纪念建党95周年讲话中,他再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8800多万党员只有牢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不断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够有力地应对时代风云变幻,成为坚不可摧的政党组织。

钢铁铸就的纪律

即便是曾经与中国共产党为敌的西方人也不得不钦佩当年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走过的万里长征,认为其堪称人间奇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个胜利来自于绝大多数红军将士坚强有力的团结一致,是钢铁般的纪律锻造了钢铁般的队伍。陈云曾化名“施平”在《共产国际》上介绍长征的红军将士们:“他们无时不顾及到革命的利益。党给他们什么命令,他们都能独立执行。他们自己想出主意来运用机动战术,但是上级的命令则绝对执行。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所以这次伟大的西征才得到这样巨大的胜利。”“每个红军兵士都晓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都是一些很好的传统,我们要求每个兵士都要遵守。” (董必武等:《红军长征记》第472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然而,在长征路途中,党内军内并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发生了多次激烈斗争。且不说遵义会议上发生的激烈的思想交锋,就是在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在军事行动失利之后,依然有一部分红军将领认为,是毛泽东将红军带入绝境,多次提出撤换毛泽东。特别是土城战役失利,引发一些官兵对毛泽东的议论和不满,怀疑“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而张国焘的分裂阴谋则让中央红军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1960年10月22日,斯诺问毛泽东:“哪个时期使你感到是最黑暗的时期?”毛泽东回答,“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3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把一四方面军分裂和被迫北上称为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黑暗的时刻。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在长征路途中发生的这些论争,都涉及如何提高党员组织纪律性的问题。长征路途上发生的这些斗争表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奠定了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思想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但一个共产党员不会因为确立了政治信仰而不犯组织纪律性的错误。也就是说,解决了政治信仰方面的问题后,共产党员还要进行党性锻炼,增强组织纪律性,团结一致,方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就是与他长期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大搞宗派主义分不开。他无视党的组织纪律,犯下了极其严重的分裂党中央的政治性错误,给红军尤其是他领导的第四方面军的长征增加了困难。所以,在坚定革命信仰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有助于实现理想信念的组织纪律性。

长征昭示我们,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事业胜利的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富有战斗力,是因为它是由严格的组织纪律巩固下来的政治组织。党组织是由具体的个体组成的,由于每个人的阅历、经验、出身、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难免不同。问题的关键是,在党员个人认为是正确的意见与党组织的决议不一致时,依然能够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这是最为可贵的。当一个党员个人正确的意见没有马上为党组织所接受,没有上升为党组织的决议时,他可以坚持向组织陈述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以待未来实践作出检验。但党具有严明的纪律,绝对不允许任何党员为一己之见、一己之私而背叛组织、分裂组织,绝对不可以不执行党的决议,绝对不允许公开发表违背组织决定的言论,绝对不可以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毛泽东比一般的党员更早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但他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一直在党内进行艰苦的说服教育工作,一直在党内启发教条主义者的觉悟,努力维护着党的团结。而张国焘则狂妄自大,固执己见,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的决议,命令全军按照他的个人意志南下。对比两人的纪律观念和党性修养,高下立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当前主要的挑战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扭转这种局面,就会影响党的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严明党的纪律做出一系列新的规定。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问责条例》。党中央强调规矩意识,第一位的是组织纪律和政治规矩。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将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做出全面部署,必将开辟党的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领导、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救国救民牺牲一切。

红军长征不是简单地转战、打仗,而是面临严峻的三大考验,即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较量,党内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斗争,官兵与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激烈对抗。踏上长征路,就意味着死亡时时相伴。无论是粤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马家军,还是中央军,都不容红军在他们的地盘上逗留,都追着赶着杀红军。

10922人的红八军团,因在战斗中损失严重,在红军编制序列仅存60多天。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将士永远地倒下去了。红2军团4师1500多人,从草地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长征路上,牺牲营以上干部432名,包括军以上干部8名,师以上干部80多名。单是湘江一役,就有13位团以上干部战死,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种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长征精神价值宝库中最闪亮的部分。长征先烈用生命告诉人们,没有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的气概,红军就难以走出绝境。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同样需要红军长征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然,这里的牺牲不一定是抛头颅、洒热血。改革开放时代,共产党人面临的是“先富”与“后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吃苦与享乐孰先孰后的选择问题。没有奉献精神,为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投机钻营,就是背离长征的牺牲精神。能够做到让群众先富自己后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是传承和发扬长征的牺牲精神。

长征将士们是在新时代的曙光升起前而牺牲的。长征是中国革命低潮的开始,又是中国革命高潮的序幕。长征先烈们牺牲了有限的生命完成了无限的事业,是人世间真善美的体现,是历史必然性与合目的性的彰显,恰到好处地注解了短暂中的永恒,有限中的无限。历史将证明,长征先烈英魂永恒;历史还将证明,长征精神必将日益成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文: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