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禁止放鞭炮作文800议论文800字【通用两篇】

过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要吃汤圆,吃年糕,贴对联,一家人在一起团圆,小编收集了关于过年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562

作文

66

篇1:过年放鞭炮由来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爆竹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喜庆。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年放鞭炮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会先在农村吃晚饭,然后和农村的亲戚朋友一起玩,等到晚11点后,再开着车子,从农村回到城市的家。

一路上,我躺在软软的车上,东看看,西瞧瞧。我发现了窗外灰黑的夜空中,时不时地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烟花;一路上,不断地听到了“砰——砰——”“轰——轰——”的鞭炮声音、烟花的声响,一路上,常常看到这家灯光明亮,那家灯火通明,这家闹哄哄,那家人来人往,马上就快到晚上12点了,农村人家好不热闹!

到了城里,我听见了烟花的“咚——咚——”巨响,这声响比农村里大得多,就像天空中一下子打了无数的大雷,震耳欲聋;这声响比农村里更长久,一阵响过一阵,连续不断,一直持续接近1个多小时,我们吓得车窗关上。这时天空一片明晃晃,像白天一样,不同的是,天空中开满了五光十色的烟花。我们一进到小区里,打开车门,发现地上铺满了一层层厚厚的、红红的鞭炮纸,好像给地上铺了一块块红通通的地毯。赶紧上楼,回家,我趴在阳台上继续看美丽的烟花,仰头望去,伴随着一声声雷鸣般的巨响,只见天上的烟花时而大,时而小,时而密,时而疏,时而红艳艳,时而绿油油,时而黄澄澄,绚丽多彩,五彩斑斓,有时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有时像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有时像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画卷,有时像一滴滴一片片的雨露雪花……真是美不胜收啊!

耳边鞭炮声还在继续,烟花还在绽放,“咦!妈妈,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呢?”我道出心中的疑问。

“让妈妈告诉你吧:传说过年的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尖角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它就会来吃小孩,让一村的老少好不安宁。突然有一年,来了个白发老人,到老婆婆家住下,说能把“年”赶跑。开始人们都不相信,大年三十的晚上,大概到0点了,“年”刚一到村里,突然被“砰——砰——”的鞭炮声吓跑了。原来是白发老人在老婆婆家放起了鞭炮。后来,一村子的人就每个过年的时候,就要放大红鞭炮,以表吉利。”

今年过年,我也要亲自陪同老爸放一放鞭炮,过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