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族风俗的作文汉族(合集19篇)

粽子,是在端午节一定要吃的食物。在家乡,包粽子这个风俗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可以说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风俗的作文汉族,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浏览

2656

作文

54

汉族春节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29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小编为你整理了汉族春节的风俗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篇1、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篇2、春节习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蕴含着很多传说和习俗。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年兽来到的那一天,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人们就管那一天叫春节,也就是过年。

除夕在腊月三十,在除夕的时候会扫尘,“串门”,还会得到很多的压岁钱。还要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这些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完美呈现,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到了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来新的一年。而且也只有在春节,全家人才能够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候新的一年的来临,共同感受亲情友情和爱情。过了除夕就是一年的头一天,也是春节的头一天,大家在一起放爆竹。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在当代,人们会通过发手机短信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字虽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把我们的祝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世间的真情与爱。在我们发祝福短信的同时,也就将人间这一份美好传播了。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今年是龙年,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3、民风民俗的作文

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县农民都有自发舞板龙(板凳龙)的习俗。板龙由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每桥长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肚、龙尾造型,糊以棉皮纸或丝绸,再彩绘或贴制龙鳞、云钩图案,龙身以红烛或灯炮装饰,长度超过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俭村村民早早就将板龙的龙头、龙尾装扮一新,傍晚时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翘首等待着板龙起舞。夜幕降临,伴随阵阵鞭炮声和两千余人的欢声笑语,一条巨型板龙在夜晚的风里和灯笼照耀下,来回舞动,让人目不暇接。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劲舞起来气势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开眼界。

所谓“板凳龙”,由龙头、龙肚、龙尾组成,前有锣鼓队开道,还有烟花爆竹队,引路人,阵容十分庞大。表演时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参演,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一般都有上百条板凳,200多米长,起舞时巨龙游走,威不可挡。舞龙的村民齐心协力,或抬或举,先小步走,后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来,龙头接龙尾,“火龙”成了个“大火圈”,熠熠发光。随着激越的鼓点,那道流动的光圈越转越快,越转越奇,时而组成了“同心圆”,时而扭成了“麻花”,时而又上下奔腾跃动……鞭炮声更加密集,白色的烟雾在夜色中升腾,那条“火龙”在烟雾中出没,神龙不见尾,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篇4、汉族民风民俗作文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家乡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风筝)的习俗。据说,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在山上迷路了,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旧时,福州等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大庙山等地。那是,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tian皇落地”。传说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篇5、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族风俗作文推荐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回族就是其中的一朵娇艳而美丽的花朵。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饮食方面上有许多规定,如:不能吃狗,猪,马,骡,不吃意外死亡和未经伊斯兰信仰者宰杀的动物,不吃动物的血,因此,我觉得回族人特别爱干净。重要的是,更不能用禁食的东西打比喻,不能用食物开玩笑,否则这就是对回族人的不尊重。

在节日方面,回族也很重视,例如开斋节。斋节在九月,在这个月里,会发放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几点吃饭,几点不吃饭……一般中年妇女和老人会开斋。开斋节在十月一日

(教历),有些男女青年还会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呢!

再来说说回族的饮食习惯吧!回族特别喜欢吃牛羊肉,禁止吃猪等食物。在外面吃饭时,必须有“清真”字样或印有回回文的饭馆,小吃才能食用。除此之外,如果出门做客,如果对方不是回族人,就不能吃对方家的食物,如果是,就不能狼吞虎咽,要注意礼节。

回族,十五十六朵鲜花中最娇艳,最美丽的花朵之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民族风俗作文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民族风俗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关于民族风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族风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现在我就说说几个传统节日吧。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听说事情后,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这一天,人们还喝雄黄酒,还给儿童肚子上系五彩线。

好了,说到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族风俗作文推荐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我们在大街上很少看见过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

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族风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族风俗

全文共 1899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特别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广西桂林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广西桂林的瑶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风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假如你有一天去瑶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着一漂亮的银项圈,而且这银项圈外人是不能碰的,这表示她还没有结婚。因为每个瑶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长就为她订做这个银项圈为她戴上,只到她结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为解下来。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没有戴银项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族风俗作文450字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民族风俗》。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族风俗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民族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篇二:民族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篇三:民族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回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风俗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场面,好不热闹!除夕过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许动针线、剪刀呢!

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就领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会发红包的!这红宝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可以自己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了,买点文具了。对了,这一天,大家还得放鞭炮呢!有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打开VCD,插上话筒,尽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可以买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对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十五过后,到了十六,就开学了,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农村,家乡风俗有很多,最热闹、最有特色的就是元宵节的走会。我们村分为三个排:中排,东排,西排。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走会,一般是三天,正月十五中排走会,正月十六和正月十七是东排和西排。这三天,全村人都会出来参加,加上来串亲戚的、看朋友的、还有三里五乡来看热闹的,真是人山人海,把大街小巷捂得严严实实。

为了这个会,一进腊月,村里人就开始忙活,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屋前屋后,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所有的东西都焕然一新。还要备足年货,招待亲朋好友。街道要张灯结彩才能显示节日气氛,村里的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挂在街道两旁,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非常壮观。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早晨,每户人家都把自己做好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展示,我们家也当然不例外,我奶奶做了几盆花:有玫瑰花、菊花、牡丹等等。一大早晨就摆出去了。各大队都有熬夜浇的冰山,其中有一个像佛祖,给他画了眉,画了眼,画了鼻,画了嘴,活灵活现。还有一些老奶奶们粘的花桥哦!大早晨会里的喇叭就开始吆喝了。八点钟正式开始。先是各排的大鼓聚在一起,鼓手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把鼓敲得震天响,显示着各排的气势,小山村也在鼓声中沸腾了。各村的表演队也上场了,扭秧歌的,跳舞的,练武术的,隔不远就一个场地,观众们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挤进去,正赶上一群小孩子跳舞,那天真可爱的表情,真是萌呆了!如果表演的好,还有奖励,烟、糖、瓜子装上一袋子,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街道旁有各种摆摊的,卖糖葫芦的、棉花糖的、烤肠的、各种小玩意的,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到了晚上,戏楼上就开始唱戏,敲锣打鼓,连唱三天。

看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很眼馋吧,那就来我的家乡作客吧,我们热烈欢迎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那么每个民族中也有各种风俗节日,比如苗族,我最喜欢苗族的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苗族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呢?有机会你也可以参加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趣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过春节时那里有许多的有趣风俗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过年的传说。所以春节又称“过年”。在除夕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守岁以驱赶年兽,当然并没有真正的年而这些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在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吃年夜饭,全家不论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论着即将过去的一年和新一年的打算。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家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过饭,屋外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孩子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小礼花,冲出门,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们一起放。绚烂的焰火映衬着他们的笑脸,是的除夕也变得更加热闹。

在春节期间,我们的家乡都会举办大型的扭秧歌比赛,连队的,场部的人,不论男女,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手里拿着彩扇,步代整齐,伴着震天的锣鼓声,舞到广场上。他们变换着各种方阵,一较高下。队伍里还能看到可爱的大头娃娃,漂亮的新娘子和唐僧师徒四人。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这次比赛为的是展现农场人民的风貌,使得节目的家乡更加热闹。秧歌比赛结束后,广场上会有烟火表演。看,那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鲜花,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仿佛让人身临一片花的海洋。焰火照映的每个人脸上都亮晶晶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色有趣的习俗,这一切让我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族风俗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宽广的世界里,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在这个中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其中,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回族,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今天我就敞开心扉,把我们回族的风俗大声宣扬,让每个民族都和睦相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边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乡,宽大辽阔,风景优美,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门,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学经,女孩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好象自己比谁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继承人,老阿訇对我们十分严格,一天有五番礼拜,跟阿訇学,学会了就自己独自做礼拜,姑娘一到十八岁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我们那里的人非常爱果树,每逢种树的时间一到,人们就开始栽树了,之所以我们那里的风景美是因为人们非常爱种树,家家院里的红彤彤的苹果好象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似的。

虽然白天天气好,但到夜晚,天气好象一时变下脸来一样,狂风就随处逗留,使人们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们非常和气,非常乐观,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会对你彬彬有礼。只要谁家生小孩,第三天就会给孩子取个家名,要请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来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人们大口大口的吃,一点也不拘束,一点也不羞涩,只有吃饱,主人们才会痛快,人们爱鸽子,认为各自是吉祥鸟,所以人人家里养的鸽子非常俊俏。人们在家中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在外心情舒畅,悠闲自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乐乐,这就是我们民族风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开心。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微笑,这个世界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灿烂!

[具有特色的民族习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155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风习,我处在汉族家庭里,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汉族的民放风俗吧!

汉族是五十六人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自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饮食中的习俗有“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粘糕,吃粘糕的习俗。另外,汉族地区过年的宴席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盛传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朋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咬蚕豆,结婚庆典中喝交杯酒,闹洞房。老人过寿时吃寿桃、寿糕、长寿面,都是节日习俗中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个朵民族之花,虽然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但是我始终爱着我的民族,不管别的民族再好,我还是爱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满族民族风俗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