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恩来爱国小故事六则【汇集20篇】

有哲理性的故事对于职场人来说是由很大的帮助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场哲理小故事8则,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437

作文

1000

范长江与周恩来的故事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被誉为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的范长江,1937年2月,在杨虎城将军的公馆里,采访了他平生第一次遇到的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周恩来

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全国震惊!《大公报》连续发表社论,声讨张、杨“罪行”。作为《大公报》战地记者的范长江,当时正在绥远前线的百灵庙采访,对事变感到十分困惑。不久,蒋介石又被释放,返回南京。为了弄清事变真相,长江写道:“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

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长江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兰州。

他说服了甘肃省主席兼51军军长的于学忠,特拨给军用卡车一辆,还选派了数名全副武装卫士随车护送。此间,长江数次被绑架,险些丧了性命!

1937年2月2日傍晚,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2月4日,在《大公报》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向着杨虎城将军的公馆走去。

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范长江。

他紧紧握住这谈风锐利、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年轻人炽热的手,和蔼地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红军干部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

恩来同志十分赞赏地接着说:“你和我们红军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对周恩来的印象,范长江通讯中有如下记载;“四日午后经朋友介绍,我们在杨虎城公馆看到了周恩来先生,他有一双精神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地表露在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如果照普通谈话的口音推断,很有点像江西人。”

两天后,长江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于2月9日抵达延安,作了闪电式的采访。

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是,“许多人想像他不知是如何的怪杰,谁知他是书生一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了一点。”

晚上,长江应邀到凤凰山毛泽东的窑洞里叙谈。在彻夜长谈中,毛主席反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性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以及抗日战争战略等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使长江十年来苦苦探索和追求而又无法解答的中国前途问题,一夜之间,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拂晓,无比兴奋的范长江表示决心留在陕北,进一步收集资料,写几本宣传共产党的大书。但毛泽东却指出:当前迫切的政治需要,不是写书,而是设法利用《大公报》在舆论上的重要地位,宣传我党目前最重要的政策,广泛动员全国民众,促成民族统一战线,以便进行对日抗战。因此,建议长江在决定中国命运有重大关联的国民党三中全会开幕之前赶回上海。

此时,已是2月10日,离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召开只有5天了。延安去上海,千里迢迢,万山阻隔,冰封雪盖,乱军充塞于途。长江义无反顾,日夜兼程,终于在14日午间离开西安,转郑州,飞抵上海。

2月16日—三中全会正式召开的当天,犹如平地风雷,一篇震惊朝野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上海《大公报》的要闻版上出现了,它像突发的一股旋风,刮进了大会会场!此文不仅将被严密封锁的《西安事变》真相公诸于众,更反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

新闻封锁的大门既已被打破,长江乃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赶写通讯。上海《大公报》从2月17日起,连续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约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全国人民从这些通讯中,第一次看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毛主席对长江出色完成了党中央的嘱托,予以高度评价,3月29日亲笔致函赞扬说:“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

不久《陕北之行》发表。该文详细记述了苏区见闻、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当长江率领中外记者采访团风尘仆仆地从徐州突围负伤归来的时候,恩来同志以十分喜悦和关切的心情致函慰问:“长江先生: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闻前线归来的记者正在聚会,特驰函致慰问于你,并请代致敬意于风尘仆仆的诸位记者。”

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时,长江泼墨挥毫,写下了“为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自由而呼号”的题词。从此,长江结束了10年个人奋斗的历史。

1937年底,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指导下,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青记”正式成立于1938年3月31日。

1939年5月,在国民党戴笠特务机关严密监视下的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里,由恩来同志介绍,经延安中共中央批准,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指定与恩来同志单线联系。自此,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长江被恩来同志指名由华中解放区飞抵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此时,他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长江日夜战斗在恩来同志的身边。

谈判破裂后,长江随恩来同志撤回延安。在胡宗南进攻延安前后,他主持了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

转战陕北期间,长江带领新华总社及《解放日报》30多位同志,组成“陕北电台”,编入中央纵队第四大队,长江任大队长,紧随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在炮火纷飞的崇山峻岭,及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夏天的故事600字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炎热的夏天,像一个活跃顽皮的大男孩,散发着光和热。 The hot summer, like an active naughty big boy, exudes light and heat.

它十分的调皮,穿梭在田野,穿梭在人群,穿梭在大地。它看到田野里劳作的农民,便亲切的安慰到“农民伯伯,休息一会儿,喝点水吧,太阳马上就快下山了”。它看到忙碌的行人,便小心的告诫说“夏天炎热,小心中暑哦”。它总是善解人意,因为它相信,夏天是个好季节,是孕育果实的季节。

每到夏天,不可避免的是雷雨天气。人们因炎热而期盼雨的.来临,然而它也每每尽顺人意。哗啦啦的雨声,击打在墙壁,击打在树叶,击打在屋顶,那噼里啪啦的声音总是带给人们喜悦的心情。雨后天晴,空气格外的清新,鸟儿也飞了出来,叽叽喳喳,走在山坡上还偶尔听到绵羊的咩咩声。

夏天的山林,也格外焕发生机。绿茵茵的草地,高高的树干,伴随着轻轻的微风,沙拉沙拉的声响。有些许人们总是喜欢,搬个凳子坐在树荫下,有时三五成群,聊起天来。夏天的树林,总是穿梭着各种的鸟类,它们欢快雀跃,穿梭在林间。站在林子里,听着这些鸟儿奏乐,总是能让心情舒畅起来。枝繁叶茂的树叶,遮蔽这天空,些许的光线射入林中,偶尔晃着眼睛。在往深里走去,你可能会看到一摊摊积水,青蛙在里面咕咕的叫着,游来游去。林间的积水,清澈见底,映着日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夏天的河流,水势很急。经过雨天的积累,顺流而下。遇到悬崖峭壁,形成万丈的瀑布,倾天而下。河边的石头,被清洗的格外干净,岸上的小孩,不时的捡起石头往水里扔。河水蜿蜒的前行,有的水流,顺着渠沟,流入千家万户的水田里。

夏天尽管炎热,可也是一个令人开心的季节,它孕育了万物,带来了秋天的果实,我喜欢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新时代志愿服务故事作文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参加志愿活动已经半个月了在团市委的指导下和局领导的关心下,积极开展了志愿服务工作,履行志愿者的职责,在工作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参加志愿活动的半个月中,我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中有一件事情另我印象深刻。记得当时是,早晨公交车最拥挤的时段,有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上了车,一个中年男子主动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老人笑呵呵的向他敬礼,说了声谢谢。而他起身离开位置的一刹那,我才发现,他的右腿好像不太方便。原来,他是一名残疾人!而车上的乘客也发现了男子的不便,纷纷站起来给他让座。这虽然是件小事情,但是温暖着每个乘客的心。

参加这次活动,我受益良多。我将始终以一名共青团员的纪律、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在工作方面,发扬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认真参加了局里组织的共青团员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并扎实学习了党的理论、政策,坚持党的建设总目标。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认真履行志愿者的职责,为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以这次志愿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局里组织的学习,严格遵守单位的纪律要求。

我的志愿服务期已经结束,这半个月的志愿服务经历是值得我终生铭记的。在这半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深刻体会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将以这半个月的志愿服务经历鞭策自己,继续弘扬志愿精神,为社会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耳闻不如目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书写】:耳闻不如目见

【汉语注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闻:听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耳闻不如目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

【耳闻不如目见的故事

战国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名斯)建立了魏国。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今河北磁县南),临行前,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以后要深入调查,讲求实事求是,不要轻信传闻,他推心置腹地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西门豹到邺地后,到当地百姓中明察秋毫,了解情况,严厉打击了一批胡作非为的达官贵人,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

【耳闻不如目见例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臣请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

北齐.魏收《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耳闻不如目见造句】

早就听说小区有个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总是觉得不以为然,今日一见果然是耳闻不如目见。

她长得再漂亮,身材如何婀娜多姿我也只是听人说,耳闻不如目见,我只有亲眼见到才能去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近代爱国英雄赵登禹的故事:功勋卓着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略东北,东三省沦亡。赵登禹义愤填膺,决心赴东北抗日,但由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未能实现。这时冯部已改编为第二十九军。

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二十九军奉命赴长城御敌。赵登禹任喜峰口作战前敌总指挥,冒风雪,急行军700余里,占据有利地形,亲率部队挥大刀迎敌,长城垛口20余次失而复得。日寇调集5000余人和大批重炮,飞机轰炸了3个小时,阵地一片火海。日寇以为赵登禹将军已经阵亡,于是蜂涌而上。在弹药用尽之际,赵登禹率部与敌展开肉博战。他一口气砍倒日军几十名,左腿负伤,卫兵急忙脱衣服给他包扎,他却不肯,仍挥刀杀敌,一直激战到天黑,日军寸土未得,死伤3000多人。

日军再也不敢进攻喜峰口,对赵登禹将军威名更是闻风丧胆。国民党政府统帅部给赵登禹颁发了勋章,并提升他为一三二师师长。

“张北事件”和“热西事件”之后的1936年,赵登禹升为陆军中将。这年夏天,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被日本特工绑架,下落不明。赵登禹将军大怒,,用电话通知亲日派陈某,限两小时把人送回,超过时限,就把平津一带日本人杀光,然后下令部队集合待命。陈某吓得面色如土,急忙向日本人传讯,不过一个小时,就乖乖地把宣介溪送了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爱国主题的故事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六年级作文笔尖流出的故事篇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开满丁香 花的校园,空气里都透着清香,丁香树上开满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四处安静的只能听见鸟儿的鸣啭歌唱,“砰”的一声打破了宁静。

所有的师生都往外张望,原来,全校闻名的淘气包张明,把球踢到一年级教室的玻璃上,张明抬头一望,大事不妙,撒腿就跑,谁知,被身后的王寒冰一把揪回,“谁呀!竟敢拽本大爷!”张明不耐烦地大吼道,他转过头,当他看到满脸严肃的王寒冰,立马识相的,乖巧的站在王寒冰身旁,王寒冰又瘦又高,整洁的衣服穿的一丝不苟,而她的身边正站着一个胖乎乎的身上脏兮兮的男孩子,两个一对比看着可可笑极了。

“寒冰!”原来是班主任在找王寒冰,张明一看机会来了,便像踩上风火轮一般,咻——的一声,头也不回地跑到后院。张明气喘吁吁地随便坐在土堆上,心里欢愉地想:嘿嘿,终于逃掉那个母老虎的魔爪了,可是……张明望了眼丁香树,张明沉默了:那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好像被玻璃砸伤了,同学们会怎样看我?医药费又该怎么办?张明仿佛看到了老师失望的表情,仿佛听到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哭声,也仿佛听到了同学的指责声。想到这里,张明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朝前院走去。

而此时的王寒冰正急急忙忙地找张明,脸气得通红,嘴里嘟囔着:“张明这个大混蛋,等我找到他非把他打扁不可。”一双脚映入王寒冰的眼帘,王寒冰抬头一看,原来是张明,王寒冰一把揪住张明的衣领,“你跑哪去了!”还没等王寒冰说完,只听张明小声地说了一句“对不起”,王寒冰松开手,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张明跟随班主任一起赔偿了医药费,“没事了,明明,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班主任和蔼地说。张明听后露出灿烂的笑容,王寒冰无奈地捏了捏眉心也笑了起来。

在这个充满乐趣的校园里有着许多的“结”,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结”,这个校园才充满了乐趣与欢乐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和书的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似乎从小就有不解之缘。

在我刚刚呀呀学语时,便开始缠着爸爸妈妈为我讲那充满神秘色彩又略带稚气的童话了。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命运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聪明勇敢的拇指姑娘,还有心狠手辣的继母;都成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多彩的童话世界便是我与书的第一次见面,伴我走过了幼年。

长大后,我便开始向往那些美丽充满青春色彩的散文诗歌,从《童年》中感受高尔基儿时的艰苦命运与顽强的学习精神;从《悲惨世界》中感受当时的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我与书中的人们一起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在书店里一待就是一天。书夹带着青春的欢乐与奔放,又伴我走过了稚气的时代。

就是这般,书与我共同走过了一步又一步,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书就我的朋友,在我心灰意冷时它会告诉我:“坚定信心,不要气馁,相信成功就在脚下。”

在我懒惰的时候,它又会告诉我:“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充不足。”

当我因为没有一个目标而感到无所事从的时候,它又会告诉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书,它是我一个忠实的良友,也是我一个最好的老师,它伴我走过点点滴滴的童年日子,也将陪伴我逐步走向五彩缤纷的青春花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爱国故事: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匆匆,却从未错过历史岁月如流。前不久,我读了《中国导弹之父》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钱学森坚持回国做贡献的事。读后,我感慨万千。

钱学森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如果留在美国,可能会担任美国航天事业的研究者。但如果回国,会过上比原来穷苦十倍的生活。当时的中国非常贫困、落后。可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因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这是多么感人的话语啊!为了祖国,可以放弃一切,还不足以表达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吗?可是当钱学森就要回国时,美国移民局却禁止钱学森回国!霸道的美国政府担心钱学森回国会损失自己的事业便下令逮捕钱学森。十天下来,他就瘦了十几斤。读到这儿,我充满了愤怒和同情。但钱学森不屈不挠,决不低头。在周总理的要求下,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有坚定的决心的精神,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照片里的故事叙事小学生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相册这个东西,我想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对吗?许多童年的趣事,也记载着一些痛苦的往事。但不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有趣的……那些照片都是值得我们去回忆。

我这里有一张照片是我七岁时在奶奶家照的。

那是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如果你把作业写完,我就带你去奶奶家玩。”听了这一消息,我每天都不出去玩,只在家写作业,没过几天,我把作业做完了。爸爸看到我写完了,就对我说:“好,爸爸明天就带你去。”我马上欢呼道:“爸爸万岁。”

第二天爸爸带我到了奶奶家。我一到奶奶家,马上就把我以前放到奶奶家的棍棒拿了出来,摆了满院子。邻居的小妹妹看到我回来了,马上跑过来说:“大哥哥我们来比赛好吗?”我说:“好呀,我们就来比谁学孙悟空学得像。”小妹妹说:“好。”我听了这个“好”字,我就立刻得意了起来,心想,这回我赢定了,因为从小我就非常淘气,上窜下跳的。妈妈老说我像个孙猴子。跟我比你简直是班门弄斧。

我先让小妹妹表演,只见她手拿一根竹杆,单腿刚一站立,就摔倒在地,我看见了哈哈大笑说:“看我的!”于是我就站在小凳上,左腿着地,右腿抬到左腿前面,右手摆出了一个七星望月的猴子样,这是姑姑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我的滑稽样,拿出相机让我重新摆好“pose”给我留下了这可笑的一幕。

虽然这张照片是五年前照的,但现在拿出来看看,还是感到自己滑稽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家的故事年级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青灰色的砖瓦从街口一直延伸下去,很远很远。但比街巷的路更远的,是青梅酒的香气——那样诱人而香甜的气味,又飘了多远呢?大抵,她童年时便已经嗅到了。

那时,她才上小学,父亲每周都给她钱,让她提回一小瓶青梅酒。于是,她每周五骑着车回家时,就会去那个卖酒的小摊男人手里买。路不平,骑车时装酒的瓶子会与车撞击出一串串清脆的声音,就仿佛瓶里的酒般纯粹。到家后,父亲接过酒,舀在杯子里,然后去院子里喝。夕阳的余晖散落在院子里,父亲坐在摇椅上,听着蝉鸣,和她聊聊往事。“孩子,你知道吗?这酒我以前不喜欢喝。我只负责给你爷爷买,就和你一样……直到你爷爷过世,我才觉得这青梅酒好喝。说不清楚原因,只觉得有种特别的味道……”她坐在木椅上,安静地听着,心中觉得奇怪: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呢?夕阳下山了,父亲也醉得睁不开眼,只迷糊地说着梦呓。她悄悄拿过青梅酒,好奇地抿了一小口,只觉得辣里带着点酸甜,充斥着口腔。她拿起水,喝了好几口,那可怕的味道才少了些。那以后,她仍是给父亲买酒,却再没敢尝过一口。

十多年后,她很争气地考上了大都市的大学。毕业后,她就一直留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结婚生子。她很久没有回家,甚至忘记了那个青灰色的巷子,还有青梅酒十里不散的气味。父亲那醉倒时满足的笑,也渐渐被工作抹去。

有一天,她终于回到家里。父亲看到她提着年货和大包小裹,却不露喜色,只说了句:“有青梅酒吗?”她想起了昔日父亲对青梅酒的执念,便又去了那个小摊买了一瓶。父亲看到,便微笑着走到院子里,映着余晖小酌起来。仿佛十年如昨天,唯一变了的,是父亲的白发。这次,她终于鼓起勇气,将青梅酒饮了下去。酒依然是那样,很辣,还有一丝酸甜隐匿其中,她依旧喝不习惯。然而,她却明显地感到了那独特的味道。是久别重逢的欣喜?是年华逝去的哀伤?还是未能孝敬父母的遗憾?她不知道,却仍是感受到了。

青梅酒里的故事,是家的故事;青梅酒的独特味道,是家赋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天培抗击英寇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683 字

+ 加入清单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

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

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授广东水师提督。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而当英国军舰在珠江口穿鼻洋开炮攻击中国水师时,关天培亲临火线指挥,带伤督饬水师反击,迫使英舰受重创后遁去。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历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

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著有《筹海初集》。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

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一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这时鸦片烟流毒全国,英、美的鸦片趸船源源不断东来,鸦片走私贸易极为猖獗,关天培积极协助两广总督邓廷桢进行侦缉。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则徐到广东后,关天培更是尽力支持和配合禁烟运动,取得了迫使义律缴出二万余箱、袋鸦片,并在虎门全数销毁的伟大胜利。在林则徐的赞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修筑起一座大炮台,名为靖远,炮洞六十八个,配炮六十位。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虎门各炮台最。

当时关天培除自铸铁炮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大力支持下,从澳门等地购进洋炮二百多尊,并严格训练大批招募来的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由营改为协,拨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呼应,又雇用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与陆上的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的敌人。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长的故事小学生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段记忆温暖、温馨而又让我难忘。 In my growth, there was a period of memory warm, warm and unforgettable.

那年的“五一‘黄金周,我独自一人要回家乡游玩。我明知码头开船的时间,却还是因为迷恋游戏而错过了末班船。外婆知道此事后迅速说要亲自划船来接我。码头离外婆那儿很远,壮年男子划船至少要划十分钟。我站在码头上焦急地等待:“怎么还不来?都急死我了。”天好比平底锅底那么黑了,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海风呼呼地吹,我的行李都差点站不稳了。我感到很不安。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看见熟悉的身影划着船向我靠近。呀,是外婆,我那颗心顿时踏实了。这时,外婆也焦急地叫我快上船。船开了,我一边看着船头的风景,一边埋怨说:“外婆,你怎么这么迟?”她连忙回答说:“对不起,林林,我想不到今晚的风浪还挺大的,看来外婆老了。你要抓紧船身,不要乱动。”

我听后马上转过身来看外婆,才发现外婆满脸都是汗,在夜色下闪着微弱的点点星光。我内心不禁一阵内疚,接着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这时,风浪越来越大,仿佛要在我们面前展示它的威力。浪花把我裤子都打湿了,我看着外婆,心里一点儿也不怕。夜色和水气笼罩着我,外婆关爱的目光也始终包围着我,我倍感安全。

我们回到了外婆的家已经夜深了,月光把自己藏起来,有点冷。我问:“外婆,我们睡哪里呀?我没有带被子,只带了爸妈交代的“孝敬品”和“零食”。外婆合不拢嘴地答:“嗯,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你呀,在新屋这儿睡。我和你外公回旧屋睡。免得你闻到老人味。”说完,她还把我的行李拿进了新屋。我笑了笑,马上走到洗手间检查,一看就知道这儿曾经精心准备过的:换了新镜子,红色的杯子里装着新牙刷,旁边墙壁上挂了一条崭新的粉红色毛巾。哦,再看看地板的瓷砖,全都精心打扮过,亮堂极了。我又跑到“主人房”一看,床上用品摆放整齐有序,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

我对外婆说:“外婆,“货物”检验过关了,晚安!”外婆笑着说:“你这个小东西,就你鬼头。”接着关上门走了。

我躺在舒服的床上,嗅着淡淡的香味很快就入睡了。因为那儿有充满了阳光味道,更有外婆浓浓的爱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爱国主题的故事郑和远航下西洋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非洲的东海岸。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和西方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隶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他和各国人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和其他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故事:伟大的爱国者——江姐

全文共 2761 字

+ 加入清单

“家里面死过很多人,包括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我记得不知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江姐

责任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义不容辞的,红岩英烈当时所担当的责任,在今天有的是我们无法复制的。

有一位烈士大家都很熟悉,她就是中华革命儿女的典型——江竹筠。在所有的烈士中江竹筠应该说是最为苦大仇深。她父母早亡,兄弟又病故。她先是在美国人的教会学校读书,后来又在慈善家刘子如的学校读书,受班主任李任夫的影响,加入共产党组织,走上革命道路。作为我们党培养的一位青年干部,她先是被派到重庆妇女慰劳总会担任文字秘书,后到綦江铁矿当会计,再到敬善中学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文字教员,最后被送到四川大学读书深造,长期埋伏,以待时机。

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江竹筠发愤努力,吸取文化知识,充实自己。就在她专心读书的时候,接到党组织的一个紧急通知:迅速停止学业,回重庆担任市委机关领导人的假妻子。江竹筠一听:一个男人的假妻子怎么做?自己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同男人单独相处的经验,找不到任何感觉去完成这个任务。她拒绝了组织的调遣。组织上反复向她说明情况:重庆地下市委被国民党破坏,所有人员上了黑名单,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从云阳县调来县委书记彭庆邦主持市委机关工作。但是彭庆邦的妻子谭正伦是一个小手工作坊的老板,没有地下活动的经历,也不熟悉重庆的情况,显然不适合掩护工作。江竹筠知道这一情况以后,服从了组织的调遣,办了休学证明,回到了重庆。党组织为了绝对的安全,花重金给彭庆邦得到一个公开身份——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高级主管,并且切断了他与家乡的一切联系,把名字也改为“彭咏梧”。

江竹筠来到彭咏梧身边工作后,彭感觉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大大提高。90名地下党员的名字不用任何记录,江烂熟于心,所有的会议决定只口头传达,不留只言片语。而江竹筠也发现,自己到彭咏梧身边工作以后,以前弄不清楚的问题、想不明白的道理,经彭一点拨就豁然开朗,感觉自己进步得非常快。所以,两个人在工作上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友情慢慢地发展为一种爱情、一种相互疼爱之情。江竹筠清楚地知道,彭咏梧有妻子、有孩子,她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她向党组织提出请求:请组织另派他人来替代她的工作。组织上觉得江竹筠说的也是实情,所以拟重新物色人选,接替江竹筠。

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两件事情改变了江竹筠和彭咏梧假扮夫妻的状况。一件事情是日机轰炸万县,彭咏梧的家和作坊全部被夷为平地,妻子谭正伦、儿子彭炳忠下落不明,彭咏梧四处托人打听都没有结果;第二个情况是军统已经知道中共重庆地下市委重新组建,一个女大学生掩护,遂对家庭展开了拉网式的排查。在这种情况下,江竹筠觉得,如果因为自己的掩护不到位、不成功而暴露市委、暴露彭咏梧的身份,那就是没有完成任务,所以她大胆地向组织提出请求:如果老彭不反对,请批准我们结为夫妻,我绝对保证市委和老彭的安全。组织上最后同意了江竹筠的请求,批准两人结为夫妻。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孩子,市委机关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当孩子不到6个月的时候,川东地下党组织执行上海局的要求,发动游击骚扰,牵制国民党兵力出川。考虑到彭咏梧来自川东农村,决定派他回万县组织第一次武装起义,由江竹筠担任万县和重庆之间的交通联络员。两口子要去打游击,组织武装起义,孩子不能带去,于是四处托人帮忙照管孩子。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谁都非常为难,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出现:彭咏梧的前妻带着儿子找来了,原来他们没有死于大轰炸,而是大轰炸以后到了重庆,投靠了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谭竹安当年在《大公报》工作,是我们党“六一社”的进步成员。姐弟俩四处寻找彭咏梧未果,最后在《大公报》登出寻人启事。后来,有人告诉谭竹安,你们要找的姐夫姓彭,会不会就是重庆地下市委的这个领导?他现在在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工作。谭竹安到中央信托局找了几次,最后发现这个人就是他的姐夫。

江竹筠知道情况后,主动向组织表示,这件事情由她自己来解决。她首先把谭竹安请到家中,把她与彭咏梧怎样假扮夫妻、怎样闻知家乡噩耗、怎样面对国民党的盘查假戏真做、怎样怀上孩子生下孩子,如实地向谭竹安作了说明。最后江竹筠向他表示:本次任务结束以后,一定让彭咏梧回到你们家中,但是现在有个为难之事,就是我们的孩子没人看管,孩子是彭家骨肉,所以你们无论如何要答应抚养这个孩子。说完把孩子交给谭竹安,自己随丈夫走了。

后来,万县传来消息:彭咏梧在第一次武装起义中不幸牺牲,头颅被砍下来挂在城门示众。谭正伦在重庆闻听噩耗伤心欲绝,可是她又得知,当党组织决定调江竹筠回重庆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市委机关继续工作时,江竹筠却拒绝了。她明确表示:老彭在什么地方倒下,我就应该在什么地方继续坚持工作,坚守岗位。谭正伦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连自己的儿子都不顾?革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万县传来消息:江竹筠被叛徒涂孝文出卖,关进了重庆渣滓洞监狱,备受酷刑摧残……谭正伦在狱外得到地下党组织传来的一个又一个消息,她越来越想不明白:革命究竟是什么?

出于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的同情,谭正伦把江竹筠的孩子带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托地下党组织把照片带到狱中,这成为江竹筠在狱中最大的精神支柱。而江竹筠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有时间和机会向谭正伦说明其中的原委了。当狱友曾紫霞出狱的时候,她委托带出这样一封信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她说:“家里面死过很多人,包括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我记得不知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你觉得是吗?所以,他是活着的,而且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当江竹筠知道自己来日不多的时候,她又带出了最后一封信,对自己的儿子作了这样的交代:“竹安弟,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们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绝不要娇养,粗茶淡饭足矣!”写完遗信13天后,江竹筠被杀害,年仅30岁。

重庆解放后,谭正伦带着两个孩子急赴歌乐山。当在人民解放军协助下发现江竹筠遗骸的时候,谭正伦极度震惊,她没想到身材如此矮小的江竹筠却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只说了一句话:“我一定把你的儿子抚养成人!”

新中国刚刚成立,重庆生活极度困难,谁也没有想到,谭正伦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进孤儿院寄养,而只专心抚养江竹筠留下的孩子彭云。所以,彭云说:“生我者江竹筠,养我者谭妈妈,对谭妈妈的恩情三天三夜我诉说不完。”

江竹筠以自己敢于担当的精神,掩护市委机关,保全地下党组织的安危,并且以个人敢于担当的精神,正确处理情与爱的关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楷模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笔尖流出的故事丁香花作文篇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丁香小学,因种了许多的丁香花而得名。每年五月,米粒大小的丁香花会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里盛开。

丁香小学那时还不叫作丁香小学,也没有丁香花。这里有个班级十分不一样。他们班在这短短两个月,已气走了五个老师。

因为这个班里有很多淘气的孩子,其中面有一个人是淘气中的淘气,那个人叫做张明。除了班长王寒冰与陈百草优秀一些外,其他再无听话的孩子。

这天,又有一个年轻的老师来到了这个班。张明不耐烦地说:“你能带我们十天吗?上次那个老师教了我们两天就进医院了,还有的一个一天就被我们气走了。”

那老师并不理会,只是微微一笑,做了一个自我介绍,说:“我叫李军……”

第一节课,老师并没有急着上课,而是给每人发了一袋花种,有的人是玫瑰,有的人是向日葵……而张明的是丁香花。

“我想,你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希望将来,你们都能开出不一样的精彩!”

下课后,熟悉植物知识的陈百草说:“丁香花是一种纯洁的花。”

张明念了一句:“纯洁。”听完后他把花种随意地往楼下一丢,正丢到了花坛的角落,他可不认为自己纯洁、善良。

他觉得受到了侮辱,依旧不能释怀,于是决定下楼再找到花种出出气。气鼓鼓地下楼时,被人撞了,他的脚滑了一下,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李军老师路过,背起了他,瘦弱的肩膀显然承受不住张明的大个子,一步一步挪向医务室。

这一刻,张明感受到了些许温暖。到了医疗室,只听“啊”的一声,显然张明受的伤很重,简单的包扎后,张明被李老师扶着,从医务室一瘸一拐的出来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觉间,李老师已经在学校工作了两年,而张明也一点一点地进步。

一天,张明发现上课的老师换了。心里想:“李军老师去哪了?”

张明偷偷的从教室里出来,到了办公室一打听,原来李军老师得了胃病,又急忙去问陈百草,说:“用什么草药可以治胃病。”

只见陈百草摸了摸眼镜,不紧不慢翻着《本草纲目》。张明伸出了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大声威吓道:“快翻,不然给你一拳。”

陈百草慌了:“丁……丁香花。”

张明说:“丁香花?学校哪里有?”

张明围着学校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在花坛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株丁香花。不大,但是开满了白色米粒大小的花朵,时不时散发出那清新的淡淡的香味。

张明笑了,这不是自己两年前丢下的丁香花吗?原来,它一直都在陪着自己成长啊!

丁香花不高,张明踮着脚,跳了一下,摘到了一把丁香花。

“在干什么?”周主任大声说呵斥。

张明说:“摘……摘丁香花。”

周主任怒了:“这是偷!是违校规的事。”

周主任怒斥,要求他,要求他把丁香花丢在一边,并狠狠地批评了他。张明不情不愿地丢下了丁香花,但终究还是在手指缝隙里夹了几朵。

周主任又骂了几句,张明沉默不语,任由主任批评。

出了办公室,张明直奔医务室,给李老师送去丁香花,还没等老师反应过来,张明就跑出去了。

李老师看着这揉得皱巴巴黄成一片的丁香花,笑了。

从此,校园里多了一份丁香花的清香淡雅,少了个淘气的孩子。

慢慢的,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张明成为了社会知名人士,李老师也退休了。丁香花又开了,这一次,开满了整个校园。因为这个故事,这所小学改名丁香小学。看着这如今开满校园的丁香花,任谁也不知道,许多年前,它只是被小男孩随意丢弃的垃圾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雷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要做雷锋试的好少年”我深深的陶醉在这首歌。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从这儿经过,肩上担着两大筐橘子那两筐橘子在老奶奶的肩前肩后晃来晃去的,弄得老奶奶汗流浃背的看上去很辛苦。这时老师的话在我的耳朵回响“我们要靠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于是我便跑上去说:“老奶奶我来帮你吧!”“闺女啊,谢谢你的热心但是你挑不动的。”“我挑得动不信你让我试试”我说着把老奶奶的担子接过来。“那就让你试试吧挑不动再还我”我高兴极了,心想:这点小事肯定难不倒我。橘子才刚离开地面我就快受不了肩膀直往下沉。老奶奶见了说:“不行了吧,还是我来。”“哪有啊,只是我没准备好而已嘛。”我硬撑着说就开始担了。才走了半楼我就上气不接下气了。单我还是忍住了。终于到了老奶奶家了。那时的我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放下担子转身就走。“闺女,喝杯茶吧,别走啊我还没谢谢你呢……”

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的事啊。虽然在帮助人时有些幸苦,但是这样做不但使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一箭双雕多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描写童年的小故事小学生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童年并不像季羡林先生的童年那样,一片灰黄,而是红黄蓝绿,五光十色。 My childhood is not as grayish yellow as Mr. Ji Xianlins childhood.

在我小时候,我家住在山东。冬天来了,山东一下雪,我就会拉着邻居家的小孩吵着要去楼下堆雪人。当时看的动画片有一集就是讲父子俩去堆雪人,我也和小伙伴一起堆。用带着手套的手把雪拢起来,这拍拍那打打,最后还插上两个扣子,插个胡萝卜就完了。

就算带着厚厚的手套,但手还是冻得直哆嗦。雪人虽是堆好了,但两个三岁的小孩儿能堆成什么样?那时觉得特有成就感还叫妈妈给拍了照片,前几天翻出来看看,丑得认不出来这是雪人,就是一坨雪上插了根胡萝卜,摁上了两个扣子。

小时候过年去亲戚家,亲戚家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一下雪地上就会堆起一层积雪。雪停了,我就和表哥表姐们玩打雪仗。当时年少不懂事,搓了雪球就乱扔,一个人都没砸到。最后还是表姐看不过去了,叫来表哥们让我挨个砸。砸完了,我和表姐就遭殃了,被几个表哥追着打,最后还是躲到屋子里才躲过一劫。

夏天我就去姥姥家,姥姥家有个不大的院子,姥爷喜欢在院子里种些花花草草,还养了上几条鱼。对我而言,关上门这院子就是另一个世界。我小时候就挺懂得享受的,夏天热得慌,我就坐在冬瓜藤下的摇椅上,扇着蒲扇,闭着眼睛,嗅着花香,昏昏沉沉地就睡着了。但总是会被姥姥叫醒,不情愿地醒来,就有一杯温温的竹叶茶递过来。姥姥家还种了十几棵竹子,我很喜欢喝竹叶泡的茶,有种淡淡的竹香。

虽然现在已经是初二了,但这些童年美好的回忆却让我记忆犹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西汉人刘向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校订,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起来,一共编成三十三卷,简称《国策》。

点评:

这个画蛇添足的人,不仅骄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别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办事,总是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失败的,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