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名族风俗的作文【精彩20篇】

导语:关于家乡的风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更是各具特色,风俗习惯也是很有趣。本文是开学吧给大家带来的一些写名族风俗的作文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7084

作文

1000

过年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欢声笑语穿插在大街小巷之中;火红的壁画年画悬挂在家家户户之中;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大小家庭之中;开怀的笑颜出现在男女老少之中。这是多么有中国特色的节日,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期盼团圆的日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喜爱的日子!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家乡的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的。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煎鱼、炸豆饼、做肉圆,以及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过年最重要的一天就是除夕。这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就是祭神。祭神分早中晚三次。早上篮里装茶水、米果和小吃,中午和晚上一样,装酒、米饭和菜。之后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年夜饭一般有几道菜:水煮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小鸡炖蘑菇,意为富贵吉祥,红扒猪手,意为恭喜发财。这几道菜,年夜饭一般都有。到了晚上,就开始吃年夜饭了,饭后,长辈会为小孩包上“压岁钱”。之后,就开始放烟花,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到了晚上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真是丰富多彩啊!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就12点了,开始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年增添了许多内容,封建陋习明显减少,人们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传统节日有了新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家乡春节风俗说明文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大概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

这天,是家乡过小年的日子,说是小年,不如说是过春节的彩排。晚上,天一擦黑,就听见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这是要吃水饺了,每一年的这天吃睡觉之前都要放鞭炮,再烧些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干完这些才能吃水饺。每当这一天晚上,村子里就会传出一阵阵参差不齐的鞭炮声,那声音直冲云天。这天还要把屋子整理好,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三十也就是家乡人口中的大年了,这天中午12点,每家每户贴对联。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顿团圆饭,吃晚饭,家里的男人们就去别人家拜早年,女人们在家里等待别人拜年。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每家每户也都开始包水饺了,但都在炕上包,边包水饺边等待。包完水饺,就一起围坐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睡觉要等到晚上十二点时才能吃,吃完水饺才能睡。

正月初一早晨,人们穿上新衣,这时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这时要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压岁钱了,收完了压岁钱,就一起出去拜年,到那家串串,到那家走走,拜完之后就在家里等待别人来拜年。

过完春节后的几天更不能闲着了,还要到别的亲戚家这样子来回走动,晚上还要请在村子里的长辈吃饭。初二晚上包好水饺,凌晨四五点钟去给死去的亲人上坟。春节后的几天晚上村里开着路灯,小孩子们都出去放各种礼花。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天必须要吃元宵,晚上全村一起放礼花,各种各样的礼花在天空中呈现出来,给蔚蓝的天空添上了几笔彩色。

春节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过去之后,天气逐渐变暖,孩子们开始上学,大家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的风俗的专题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大年初一那一天——春节

在春节我最喜欢放炮了。我不敢放一点着火就噼里啪啦的礼炮,也不敢放冲天的大花炮,只敢在楼下放一放小巧玲珑又好看的小花炮。姑姑还带上我两个不到一岁的小妹妹来,她们见了也特别开心,哭着闹着让我放。到了正月初一的凌晨12点整,外面便想起了噼里啪啦的礼炮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好像要把整个世界炸塌一般。在大年三十的早晨,大家都起来去贴对子。无论是商店、公司、饭馆、家里甚至车上,都贴上对联表示祝福过年贴对联的寓意是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的弱点: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礼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发出声音。

年夜饭可算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了。我们去了餐厅吃饭。这一炖就有800多元,可全都是“横菜”:鱼、米饭、鸡翅……每道菜都与他的意义:鱼代表年年有余;米饭代表蒸蒸日上;鸡翅代表吉祥如意。这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寄托与希望。

过年时,小孩最愿意到处去拜年了。因为这样能收到许许多多的压岁钱。有的家长会把钱都会交给孩子,而有的家长特别无情,把压岁钱都拿走了。我的父母每年给我留下300百,剩余的存起来。

新年的习俗很多很多,这只不过的很小的一部分,都是为了能在下一年能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风俗的由来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端午,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等。但是,要说大家最熟悉的,还是端午节这个名字呢!有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这些别称。

要说能代表端午节的,当然无过于吃粽子了。端午节这天,大家有的自己做,有的上街买,在端午节,几乎没人不吃粽子。当然了,作为吃货,我怎能不吃呢?每到端午节,我们家还举行吃粽子比赛!买上两袋粽子,下令开吃,我们就一起狼吞虎咽,但是最后获胜的往往不是我。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粽子来历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他向皇帝提了利国利民的建议,但是那昏庸的皇帝并没有采纳,他很愤,就投河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做了一个透明棺材,放进了水池里。为了能给屈原贡一些贡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竹筒粽子一一扔进水池里。过了几天,人们才发现水池里有鱼,那些粽子都被鱼吃掉了。人们很生气。这时,有一个人叫道:“大家伙,鱼最怕菱角,可以用干净的草叶去包糯米,做成菱角的!”以后,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扔进水池,鱼一看到糯米粽子,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它叫成“粽子”了。

再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人们因为舍不得屈原死去,就都乘着小船,来打捞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当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了踪影。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划龙舟庆祝。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这个风俗,吴国、越国等等都最先采纳。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也曾经主持过友谊赛呢!一直到现在,台湾也仍旧在保持着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的端午节习俗。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艾叶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门前都会有许多艾叶放在门口,有些心灵手巧的人,还会做荷包哩!将一块布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里面塞满艾叶,小朋友们最喜欢佩戴了!据说,佩戴荷包还可以僻邪驱瘴呢!。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里,还有驱魔祛鬼的神奇效果呢!

端午节的习俗可真多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作文素材:重阳节风俗吃糕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晚上会到家我帮爷爷奶奶干活,为他们倒水,爷爷奶奶笑了,笑的那么灿烂.那么爽朗,我的心里甜极了

重阳节作文素材:重阳节风俗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风俗。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家。户主人是个为人忠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么还有大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脚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惟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就往高处搬家,登高避灾。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办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前几天,是“九九”重阳节,又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我也要行动起来去登山去敬老!

这一天我被上旅行包就去登山了,哎咻!哎咻!好累呀!就算是减肥了吧!晚上会到家我帮爷爷奶奶干活,为他们倒水,爷爷奶奶笑了,笑的那么灿烂.那么爽朗,我的心里甜极了。

哦,原来敬一次老是那么开心的呀!以后我要天天敬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风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风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作!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风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风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风俗的主题作文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

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

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倒着贴,意思是幸福来到了我们身边。春节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意思,是旧年向新一年的过渡和交替。古人以前还会包一个钱币在饺子里面,谁第一个吃到钱饺,谁就会在新一年中有福气,可现代人觉得钱币太不卫生了,就改为包糖了。。。。。。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兽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甘肃风俗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 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描写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过年,我就有说不出的激动,回想过年时的欢乐,我就兴奋地手舞足蹈。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晚上,烟花爆竹不断,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些在空中飞舞的烟花爆竹,为人们增添美丽,欢度新春。

随着爆竹的声响,我渐渐地起床了,换上新衣新裤,吃着奶奶做的实心汤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吃完早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挨家挨户地去拜年,这个春节习俗一直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因为可以收到许多的压岁钱。据说,给小朋友包压岁钱,还有一段传说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过年时,也有许多的美食代表着不同的新年祝福。火锅:红红火火,年糕:步步高升,酒酿:甜甜蜜蜜,鸡翅鸭翅:展翅高飞,饺子:元宝,黄金糕:金砖,汤圆:团团圆圆,八宝饭:聚宝盆,鱼:年年有余。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在此,我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成绩顶呱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啦!大家必定都非常高兴,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春节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它象征着团结与兴旺,其中还有非常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

一般来说我国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就正式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年过完了。过年家家都要贴对联与窗花,一个大大的倒‘福’代表着‘福气已到’。传说古时候有一头叫‘年’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都要出来吃人,但后来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于是人们就用红色的桃符木做成桃符,‘年’见到桃符就会吓得赶紧逃走,这就是对联的来历。三十的夜里人们还要放鞭炮,是为了赶走‘年’,三十的夜里人们都要守岁,防止‘年’再来吃人。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还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访亲走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小朋友们还会得到长辈们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代表着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了上面这些习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小知识:知识1,“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腊祭);知识2,年的名称是从周期开始的(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到了周代才称为“年”);知识3,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

听了我的介绍,相信你对过年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不假,我们家乡的许多习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我就来介绍家乡的葬礼吧!

葬礼就是家里的亲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乡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场去了。我们这里有人死了,要先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把遗体放在棺材里,放在灵堂的中央,前面摆上逝者的画像,供人们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远方的儿女不管远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这时候赶回来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亲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锣鼓班子来,锣鼓敲起来,悲哀的唢呐吹起来,周围的乡亲邻里,远处的亲戚只要得到消息,都会赶来吊念,帮助安排丧事活动。逝者的晚辈都头戴身披长长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个火盆里跪着烧纸钱,他们心情悲伤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亲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点多,鼓锣声就不会停了,会一直响到天亮,还有人悲伤地唱着歌谣,这被我们这的人称为闹夜,就是有两个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锣,一个人挎着鼓,围着逝者的灵柩慢慢地转圈,踏着缓慢的节奏,用悲伤的声调现场自编的夜歌,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更多述说逝者生前的功德,让现场的听众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点时,就会开棺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是最悲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亲人甚至会爬在棺材上大哭,因为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会把棺材抬上山入土为安,时间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时间,必须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时才行,不像县城天还没亮就把人送上了山,这应该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时,有一列长长的队伍,前面有亲戚晚辈举着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锣鼓班子。一声唢呐打破了寂静,锣鼓响起来,震耳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后面还有撒纸钱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挥下就把逝者安葬在这里了。

埋坟的第一天傍晚时,逝者的亲人要到坟上去“烧包”,就是拿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一个大辫子一样的东西,去给亡者烧掉,前三天每天晚烧一个,传说是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烧一个,给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坟了,坟建好之后,这丧事才算完毕。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葬礼,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的风俗六年级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但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务必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此刻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信息拜年、打电话拜年。完美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期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情绪,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期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风俗初中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贵州贵阳有一项风俗,每年春节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顿热腾腾的酸汤火锅。

我还记得2017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初二一大早就去黔灵山公园拾柴,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我们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处已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进到公园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边、山坡、山顶到处都是人流,满山的树丛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园里到处听得见杜鹃鸟、布谷鸟、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响乐;看得见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樱花、纯白的玉兰花尽情地开放,还散发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凑进了狠狠地闻一两下。人们三五成群,在赏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为柴火的柴跟财运的财谐音,所以人们把上山拾柴就当成是上山拾“财”,回家再拿红布把它包起来,就寓意着来年会发财。我们随着人流逛了大半个公园,然后也捡了几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们在家里吃了一顿酸汤火锅。在锅里烧开水后,倒入用西红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汤颜色鲜红,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热气腾腾。酸汤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凑近,这酸汤浓郁的香气,就会从锅中倾泻而出,闯到鼻孔中,让人沉醉在这香气中。这酸汤里煮出来的东西,也被这酸汤的酸甜给“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掺杂着酸汤的气味,使得整个酸汤火锅更加开胃可口。

拾柴和酸汤带给了人们许多的好运,所以这项风俗很受人们的欢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人们不便出门,公园也关闭,无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这场疫情赶快过去,人们可以继续在阳光下的公园中享受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无锡,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也有着各种传统节日,而我参与最多的是无锡的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开是无锡最美丽的季节,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起来,那些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草地上花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可是往往在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时候,总会迎来我们那悲伤的节日——清明节。

记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国外亲戚都会来到上海一起开车到无锡去扫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过世的亲戚。我们会上山去烧香祭拜,我总会见到那些大人都会拿着花,在那儿默默地祈祷。扫完墓后我们还总是会去参观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爷爷奶奶们也会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每次听着他们的述说,我都会幻想起老人们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们会在一起聚餐聊着闲话,每次清明节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刚才的忧伤,都会谈论着各自的将来。

这就是我家乡无锡的清明节,有悲伤、又有欢乐,又有童年的回忆,又有丰盛的美食,这些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我们每次回家乡的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过年,大家一定会想到家家户户贴春联,吃团圆饭的热闹场景。而我,却要和大家聊一聊,论一论过年!

大家都对过年很了解吧?在我的爷爷奶奶一辈,大抵对团圆、过年的印象,或许是一年到头,用汗水,在吃大锅饭,吃饭还得凭粮票的日子里,辛辛苦苦攒着零零星星的钱,与家人在过年时,吃一顿有大鱼大肉,平时吃不到,见不到的饭。

爸爸妈妈们呢?应是在外拼搏,学习,在茫茫人海之中占有一席之位。回到家中,亲切的叫一声:“妈!爸!”,一同看着电视,谈笑风生,大家都乐呵呵的,享受着团圆之乐。

可到我们这一辈了,一切都变了。原本热闹的百货商店空无一人了,手机淘宝却成了“主角儿”。春运,人山人海,那么拥挤,而高涨的黄牛票,钓鱼网的假票,人心的险恶使大众十分沮丧。

在外打工的人想要回家,却无法团圆,富人们却在可以好好的团圆的时候,不去团圆!变了......一切都变了。我们只能看到,少数人与家人交谈,大多数人难道没有拿着手机,点着微信,不顾那些久久盼望着你的家人?

年在现在,变得有些暗淡。先进的科技比温情还更加重要吗?放下手机吧!放下游戏吧!放下淘宝吧!使我们与温情更近!更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秋节的风俗话题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带着我一起到乡下奶奶家过中秋节。我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我已经好久不去奶奶家了。

路上,我让妈妈帮我买了一个花,还挺贵的,我和妈妈都也点不舍,但妈妈还是买了。“奶奶,奶奶,我们回来了!”还没到家门口我就大声地嚷嚷。爷爷、奶奶忙着出来迎我们,我提着月饼给奶奶,奶奶的眼睛笑成一条线。

奶奶准备了一桌子的菜,我边吃边聊,不知不觉夜已很深了。爷爷对奶奶说:“快收拾,收拾准备祭月。”奶奶连忙把准备好的月饼、水果、粟子、菱角、花生等一样样摆放在大场中心的桌子上。最中央摆放的是奶奶亲手做的大圆饼,好大好圆就像天上圆圆的月亮。爷爷把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和我带的烟花摆放到安全的场边上,看奶奶已摆好了桌子,我就拿着打火机点燃了鞭炮和烟花。看着天空绽放的烟花,我都已分不清哪是闪闪的繁星,哪是美丽的烟花了。我开心得手舞足蹈。

我多么希望每天都过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特色风俗作文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么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么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起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后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起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母亲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端午的习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那时,四周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而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那时,只要一听到端午节我就喜疯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时水,还能放纸龙、采草药!

说起打午时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门口有一口井,紧连着龙宫。一天,玉帝让龙王去降雨,结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泛滥,妖魔鬼怪也出来祸害人命。水神得知后火冒三丈,便跑去与龙王大战了300个回合,终于把龙王斩于刀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他们非常感谢水神,便在端午节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时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吗?”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拎上两个大水桶,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了许久的“漫漫长旅”,终于到了水井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水神像,他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几拜,我也步履蹒跚地走过去,有模有样地学着。眼前还有一条犹如长龙般的队伍,每个人都拎着一个水桶。有的正相互唠着嗑,有的则翘首以盼,不停地踮脚张望……我排在队伍中间,心里特别好奇,午时水到底长啥样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队伍越来越短,我也愈加兴奋了“奶奶,奶奶,轮到我们啦!”奶奶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轱辘往下放,水盛的满满的,阳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时水嘛。”“哇——”我惊讶地叫出来。水井的周围都贴着红色的纸,上面写满了“福”字,那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家家户户都能安康福禄。

打午时水是融欢庆娱乐为一体的。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愿望,它会一直流传下去,也会留在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然后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礼貌、带来了温暖吧。然后爱火就如同热爱自我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过年风俗200字作文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就要到过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都盼着过年的到来吧!

因为过年的时候有好多好吃的,而且,我们还会在墙上贴一些对联,还有一个大大的“福”,说起这个“福”字,我还记得:

有一次,我问妈妈这个“福”字为什么贴倒了?妈妈说:“因为这么一贴,不就寓意着福到了吗?”我念叨了一会儿,真的!就在过年的一个星期前,我就看到爸爸和奶奶在收拾家里了,当然,我也有任务了!那就是:整理书柜。

我的书柜非常乱,因为我经常不把书放回原位,下面,我要来收拾书柜了,我先把书全都放到床上,接着,我们把故事书放一类,四大名著放一类……很快就把书柜整理好了!!!

我们就好好盼着春节的到来吧!祝大家在春节里玩得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