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扬州运河的历史文化最新19篇

在这次刺绣中,我学会了两种针法,还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和恒心,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谛,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扬州运河的历史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浏览

1895

作文

72

河南文化之历史悠久作文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有1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河南共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四个 (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这些数字令我们叹为观止,也充分彰现了河南历史文化是悠久,地位之重要。

另外河南诸多名胜古迹也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的景仰她。上古文化遗址、太昊陵、东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让河南文化犹添浓厚的历史气息;苏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

人故居,洛阳太学、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古代学府让河南文化笼罩在浓郁的书香墨韵中……

一一细数,这座座名胜古迹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诠释着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无尽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一:扬州二十四桥

全文共 1883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扬州古运河作文

全文共 3632 字

+ 加入清单

游无锡,一定要游古运河。现在正是春日,是游古运河的好季节。

千里京杭大运河,无锡是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站在惠泉山远望,运河像一条白练般自天而降,那般轻柔、那般飘逸,就那样温情的把城市分成了两半。

无锡是一座因水而兴,傍水而建的古城。世人皆知,大运河是隋朝风流淫逸的隋炀帝为下江南看琼花的杰作,却不知大运河的始作俑者却是3100年前的吴泰伯。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从陕西千里奔吴,在无锡梅里建立了一个勾吴国。眼见湖水漫漫,沼泽密布,人栖树上,无路可行,就率领了他的族人和当地先民,用简陋的工具开凿了一条运河,后人称为泰伯渎。公元前486年,吴国末代君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诸侯争霸,疏浚沟通了包括他始祖开凿的泰伯渎在内的、自姑苏平门至广陵的水道,成为今天京杭大运河江南段最早的一段雏形。夫差贯通吴古故水道后,无锡先民为了饮水、用水、交通的便利,就在运河两岸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发展成市镇,建立了县城,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先有运河,后有城市,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年轻时,我曾临河而居,夏日在河中洗澡游泳,秋日在柳荫下垂钓,日子过得闲适、惬意。游无锡古运河,要从河中心的小岛黄埠墩开始,方得游河之妙。头天晚上,夜泊墩上。翌日凌晨,东方的启明星渐渐隐去,晓风残月,杨柳拂面。这时,雇一叶轻舟,迎着旭日起航,两岸的桃花、茶花、迎春花和白雪般的樱花在晨露中,渐次亮起来,她们摇曳枝叶,舒展花瓣,微笑着欢迎你的到来。

离开黄埠墩半里水路,回望墩上翠楼月轩,在旭日照耀下,金碧辉煌。泊在河中的大船小舟开始蠕动,渔船上,不时冒起缕缕炊烟。面积220平方米的黄埠墩,不是一般的河中小岛,传说它“洪水不沉没,水枯不见底”,是神龟化身,深得古运河之灵气。在墩前,你似乎能听到当年吴王夫差伐齐时的咚咚战鼓,在墩后你仿佛听得到春申君率众人疏浚河道时的劳动号子。你看,河中流驶来两艘龙凤楼船,船中,笙歌悠扬,芦笛嘹亮,可以想见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的余韵。元至元十六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羁押北上路过无锡,在黄埠墩上过夜,写下了《过无锡》一诗,诗曰:“金山冉冉波涛雨,锡山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遥望墩上正气楼,让人肃然起敬。清明时节,常有当地居民上墩,在正气楼前烧香祭拜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我们无锡人像对待自己家乡人一样,把他载入了《无锡名人录》

离开黄埠墩向南,水流宽阔,垂柳飘荡处是无锡有名的米码头三里桥。透过晓雾,只见河中粮船云集,岸上米仓棋布。清代中叶,无锡逐渐成为皇家漕粮采办的中心,南来北往的运粮船都汇集无锡的三里桥附近,一时形成米市,

现在,三里桥依旧是无锡稻米的集市中心。改革开放初期,我的一位同事下海经商,就在这米市中当了米老板,据说每年进账颇丰。

太阳升起,晓雾消散。河道中金光万道,一片辉煌。随着呜——呜——的船笛声越来越密,河道也渐渐变窄,运河两岸的繁华街市,转换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这些前门临街,后窗枕水的或三层或两层的木结构小楼,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霞光里。拉开帘栊,一位红衣少女正临水梳妆,走下层层青石台阶,水码头上,彩裙翠袖的少妇嘴里哼着《茉莉花》开始捶衣汏菜。江南的女子温情婉约、秀丽多情,而无锡姑娘独有一份聪颖的天分。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菩萨蛮》里这样描写江南的人和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无锡姑娘大多不胜酒力,但待客的惠泉香茶,一样会使客人沉醉。无锡的临水民居,是典型的江南小宅,一般有两进,面宽多在一至三间。其布局、造型、装饰,都是随水而建、随水而行的,表现出一种和水一样的灵动。无论是原木雕门,还是木格花窗,都不施彩绘,而是以褐、黑、墨绿等色与粉墙、黛瓦、绿色的竹、柳、水杉相映成趣。在这些临河的木屋上,你会发现房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鸟笼,各样的鸟儿抖动着羽毛,唱着各自的调子。窗台上,摆放着大小不一、或方或圆的花盆,真称得上色彩各异,花枝招展。临河的居民,他们的房子贴近水面,身性也像水一样淡泊洁净,悠然安详。如果

有兴趣,你可以舍舟上岸,仔细的欣赏一番。临河人家会开门迎客,待之以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顺着河道向东弯转,透过柳荫,一座飞檐凌空的宝塔迎面而来。它玲珑精巧、亭亭玉立,这便是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南禅寺中的妙光塔。妙光塔高43米,八面、七层,绝顶复檐,回廊铺地。塔名为宋徽宗所题。我曾在妙光塔下住家十年。听老辈人说,旧时阴雨天,塔尖会发出五颜

六色直冲云霄的妙光,故曰妙光塔。近年有科学家论证,说是雷电作怪,大众方才释疑。妙光塔下的南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初名护国寺,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因修在无锡古城的南门外,老百姓俗称南禅寺。现在江苏省内外许多古寺名刹的著名方丈,都曾在此受戒。千年古刹传灯相继,现在香火依然旺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南山寺建成文化商城,里面古玩玉器、鸟鱼花虫,应有尽有,犹若无锡的“城隍庙”,成了无锡人游玩、购物的好去处。这几年,我有了养花的嗜好,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携了妻儿到庙会上逛逛,选上盆好花带回家。南禅寺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饮食文化节,届时,南北各地甚至港澳台、东南亚的小吃都在庙会上摆摊设点,香气四溢,引人垂涎。南禅寺的小吃由是名闻江南。

站在船头,耳闻钟鼓齐鸣,遥望车水马龙,鼻嗅阵阵小吃香气,没有十足定力,你一定会跳上码头,冲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奔向南禅寺,去饱你的眼福、耳福和口福的。我的许多来自北方的朋友,就是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古运河之旅。如果是这样,我就太为你惋惜了。

顶住南禅寺的诱惑,我们继续南行。河道开始渐渐收窄,穿过一户户的河上人家,游船从一个桥洞钻入另一个桥洞。我们进入了桥的世界。彩虹般横卧河面的一座座精巧的石桥,让你进入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跨塘桥、

耕渎桥、定胜桥?..这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石桥,犹如一张精心织就得情网,让你不得不陶醉其中。

夕阳西下,水手累了。船愈行愈慢,客人越看越仔细。终于游船停在一座造型均称、稳固雄浑的单孔石桥前。这座与水中倒影形成一个“满月”形状的石桥,就是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清明桥。清明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五米宽,四十三米长,桥孔跨度12米,全用金山石砌成,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桥面上既有人行的石级,又有古时独轮车车行的石板道。桥的西堍一对望柱石顶上,雕有蹲伏的石狮守护石桥,迎送往来行人。桥的东面建有碑亭,亭中立有石碑,刻有乾隆年间的《重修清宁桥记》。清明桥原名清宁桥,为避道光帝旻宁讳,改为现名,延叫至今。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无锡旅游,被

清明桥的秀丽所感动,回国后写了《清明桥》和《无锡旅情》两首歌曲。不少日本人听了歌曲后,便提起行囊到神往的无锡古运河来旅游,一时传为美谈。古运河无锡跨塘桥到清明桥的900米河段,被国内外许多历史文化和古建筑专家称为大运河的“绝版之地”。我常常骄傲的告诉我居住在其他沿河城市的朋友,古运河由北到南,经过许多城市,比如江南的扬州、苏州、杭州,它都是从城市的边缘擦过去,唯有无锡市穿城而过。“绝版之地”的古运河段,它以水弄堂与古塔、古寺、古桥、古窑、古渎、古街、古庙、古宅和谐结合,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水乡风情,彰显了灵动、恬静、清幽的江南风光。

如果有兴致,我们可以把船停在水码头上,沿着青石台阶走上清明桥。上了桥,就是条古色古香的长街,这就是被称为古运河“绝版之地”南长街了。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当时在无锡南城门设有驿站,驿道既是南长街。从北宋到明清,自京城来的信史或官员快马经过常州,到这里歇息后,换乘船只后,往南可以直达苏州。因了驿道的便捷,南长街自古繁华,商号林立、酒旗斜矗。现在的南长街,街面由青石铺就,一面临河,一面是明清风格的民居、商铺,间有弄堂、水巷、牌楼、古寺、石桥。居民们依旧保持着旧日的生活习惯,成为稀世古景。在这里,你可以在商铺里淘到别地所没有的古书、古董,领略到醇厚的江南民俗、民情、民风。

晚饭,就在南长街上找家临河轩堂,烫一壶惠泉老酒,点上锡帮菜中的名品太湖白鱼、白虾和银鱼汤羹。这“太湖三白”,鲜美绝伦,让你一日入口,终身不忘江南。特别是太湖银鱼,全身晶莹剔透,可以清晰的看见鱼骨鱼刺,是太湖中的精品。

酒足饭饱之后,月亮升上来了。趁着月色,让我们依旧回到船中。这时节,我们要掉转船头,向西北绕行,向惠泉山前进。我们要到那里去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江南的春夜,多少还有些寒气,要加一件单衣再坐回船头。此时,迎头望一眼夜空吧,天上银河,地上运河。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游船在夜色中徐徐的前行,远处是点点灯火,近处是盏盏渔火。二泉映月的琴声渐渐的从惠泉山麓断续飘来,琴声悠扬,还有些凄婉,这时候,朋友,你在想什么呢?你一定陶醉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走进新扬州,亲近古运河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京杭大运河从绿扬城郭穿城而过。这条象征着智慧、古老、青春的河,千百年以来,滋润灌溉着扬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着这儿的人民,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繁荣与生机。

古运河两岸依依的杨柳,远远望去,柳枝姑娘在春风中尽情地摇摆着柔软的身子,多么像在抖动她那长长的发辫儿呀!当河面风平浪静时,柳树好像一位温顺的长发姑娘,将满头青丝洒向水面;一阵风吹来,柳枝轻轻地拂过水面,平静如静的河面泛起一道道微波。五颜六色的菊花、楚楚动人的迎春花、花团锦簇的牡丹花和娇美可爱的月季花组成了一个大花园,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到了夜晚,扬州城灯火通明。我和爸爸妈妈坐着摩托车经过了古色古香的渡江桥,灯火辉煌的便益门大桥和造型独特的五台山大桥。桥下,五台山文化广场人流如潮。大人们在丛林中漫步;孩子们在人工瀑布里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亭子里悠闲地畅谈……人们在这里共享着天伦之乐。

走进新扬州,看看美丽富饶的土地;亲近古运河,一览运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我爱绿扬城郭,我更爱这个迷人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文化的博大作文800字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大国,五年前的文明古国,近代,却饱受欺凌,泱泱大国随之覆亡,这是我们的耻辱,是我们国家的耻辱,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三皇五帝,至如今,五千年的风雨岁月中,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文化之邦,唐诗宋词元曲……这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使我们现代人的骄傲。

自夏朝建立以来,王朝不断的进步,宣布立法,建造宫殿,创立文字,夏王朝的发展,为后世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王朝的觉醒,更加的轰动世界,他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当时世界大国,商王朝的的青铜器更加闻名于世,青铜器的是商王朝闻名于世的历史标志。

历史总在不断的变化,周最后取代了商,八百多年的大周王朝,他立法严明,经济发达,最终成为历史延续最长的朝代,由于周朝后期的战争频繁,内部矛盾不断,导致周朝灭亡。

秦朝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统一了分裂的华夏大地,统一了文字,同意了货币……为秦朝成为世界当时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汉王朝在武帝刘彻的带领下,不断的壮大,汉朝成为四方朝拜,万国称臣的打过,张骞出使西域,更加为汉朝增添了威望。

直到唐朝中国的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进入了一个经济鼎盛时期,当时的长安成为世界最大经济都市。

陈桥事变宋朝建立,宋词又是唐诗之后又一诗词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像辛弃疾,李清照一批词人。

清朝的建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西方国家不断超越中国,最后导致中国落后于世,不断的受欺凌。

我国是一个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我们应为他自豪,为他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扬州二十四桥

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篇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供您参考,希望帮助到您。

一、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三、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四、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五、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史可法死守扬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72 字

+ 加入清单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慌乱。他们立了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把它叫做南明,把朱由崧称为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个迷恋酒色、极端荒唐的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和一批魏忠贤的余党利用弘光帝昏庸,操纵了南明政权。弘光帝和马士英根本没想抵抗清兵,却过起荒淫作乐的生活来。

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冲突,才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后,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那时候,长江北岸有四支明军,叫做四镇。四镇的将领都是骄横跋扈的人。他们割据地盘,互相争夺,放纵兵士残杀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那些将领不得不听他的号令。史可法亲自去找那些将领,劝他们不要自相残杀;接着,又把他们分配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指挥。大家就称呼他史督师。

史可法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这年大年夜,史可法把将士都打发去休息,独自留在官府里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劳,把值班的厨子叫了来,要点酒菜。

厨子回报说:“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厨房里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酒的菜一点也没有了。”

史可法说:“那就拿点盐和酱下酒吧。”

厨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就戒酒了。这一天,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点。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国难临头,又想到朝廷这样腐败,心里愁闷,边喝酒边掉热泪,不知不觉多喝了几盅,带着几分醉意伏在几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扬州文武官员依照惯例到督师衙门议事,只见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大家不禁奇怪,因为督师平常都是起得极早的。后来,有个兵士出来,告诉大家说:“督师昨晚喝了酒,还没醒来。”

扬州知府任民育说:“督师平日操劳过度,昨夜睡得这么好,真是难得的事。大家别去惊动他,让他再好好休息一会吧。”他还把打更的人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还没亮)。

史可法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侧耳一听,打更人还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进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反我的军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话说了,史可法才没话说,赶快接见官员,处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决心不再喝酒了。

没多久,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拉带劝地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见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的官员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权被消灭了。

清兵继续南下,还颁布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十天之内,改依清人的习惯,一律剃掉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来,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绪。江阴军民在典史(县衙里一种小官)阎应元的率领下,顶住二十多万清兵的重重包围,坚守了八十多天。城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投降。清军死伤惨重。嘉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三个月,被清军屠城三次,牺牲两万多人。历史上把这次惨案称作“嘉定三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天下午,常州下了一场小雨,炎热褪去,于是我和好友一起前往觅渡桥小学隔壁的瞿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故居分东西两院,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祠堂第二间,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东院为厢房,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对称地各镶嵌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展览大厅有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等专题陈列。

瞿秋白白纪念馆正门外的广场上立有名为《觅渡,觅渡》的石碑,上刻有瞿秋白的文章。

乍一看,这里还是非常好的,古色古香,绿树成荫,文化底蕴十足,但是细细游览,我和好友的眉渐渐皱起。这里,尤其是故居,已是被现代元素充斥得“面目全非”,看得我俩那个心痛加无语啊。

故居的左侧硬生生地被剖开了一面墙,开了一家店,店门口还挂了块卖手抓饼的招牌,招牌上居然还写了一行字:“祖传手艺,绝对正宗。”我的个天啊,那位开店的大神,您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开这个店的。别告诉我手抓饼是瞿家发明的!

老宅中有随处可见的空调,院中停放着的一辆电动车,一间屋里甚至还有一台电视,“看来瞿秋白他老人家还挺富有的,晚清就用得起这些东西。”好友调侃道,眼里却流露出浓浓的悲哀之情。

工作人员推荐我们去洪深纪念馆看看,于是我们俩又去了洪深家,七拐八拐才找到,周边还在施工,砖头啥的还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吓得我俩急忙窜进了大门。

到了洪深纪念馆我才发现瞿秋白故居的遭遇算好的了,洪深纪念馆才是最倒霉的。正厅大概好久未打扫了,桌上已是一层灰,蜘蛛在假山盆景上耀武扬威;厅后的小径上也已有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像是许久没有人走了;厢房内也是一团糟,家具残破不堪,连本来的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好歹是清代名士的家啊,怎么搞的跟个破庙似的。正想着,侧屋传来一声吼:“老头子!三缺一!快死过来!”

这里应该是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的常州的骄傲才对啊,应该是人头攒动却又只有解说员一个人清晰的声音才对啊,应该有好多学生过来学习、感受文化的芬芳才对啊,但是现在,这里算什么啊。不但古迹被毁得面目全非,连最可贵的文韵都已消失殆尽,哪里还有半点文人之家的样子。难道我们就不能好好善待它们吗?

我要在这里大声呼吁:

1、派专人管理、维护,有必要的话可以制定相关保护条例;

2、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发挥文化遗存应有的作用;

3、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提高故居的知名度。

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14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x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河南历史文化的作文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连同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县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渑池县境),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千处之多。说明河南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自有史以来,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县)、帝丘(濮阳)等地。商朝7次迁都,4次都在河南境内,安阳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数十。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秦统一中国后,设郡、县。河南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7郡。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为了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实际是监察区。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和梁国2个诸侯王国。东汉都雒阳(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仍实行州、郡(国)、县3级。设有12郡和梁国1国。西晋都洛阳,河南境内有18郡国。南北朝时,河南分属于北魏和南齐。北魏在河南设8州26郡;南齐在河南设3州12郡。隋统一南北后,在河南设20郡(州)。唐朝先都长安,后迁洛阳。河南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

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河南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河南境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府、州、军均辖县。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河南大部属金。元朝将中央辖区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制始于此。“行省”之下统路、府,府领州、县,也有府、州不隶路而直属省。时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中书省在河南管辖的有大名、彰德、卫辉、怀庆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属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辖府、州,再下为县。明末,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和汝州直隶州及京师之大名府,山东之东昌府的一小部分县。共计府属州31个,县96。清朝恢复行省,省下为府,再下为州、县。终清之世,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陈州、彰德、卫辉、怀庆等9府,郑、许、汝、陕、光5直隶州和淅川直隶所。府属州5,县96。民国初年,改道制。河南设有开封、河北、河洛、汝阳4道,5直隶州,100余县。1927年废道尹,实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设行政区(监察区),区管县。

1946年河南分为12区,共10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北界止于黄河,有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许昌、淮阳、南阳、信阳、潢川等10专区和开封、郑州2省辖市、8专辖市,86县,省会设开封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平原省,将所属之新乡、安阳2省辖市及新乡专区及所属14县(区),濮阳专区及所属7县,安阳专区及所属6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旧属河南省在建国初期划入安徽省的永城县划归河南省。1954年,河南省府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东明县划归山东省。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美丽的文化古城扬州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家乡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扬州。

这里气候温暖,平原广阔,古迹很多。在这里,勤劳朴实的扬州人谱写了令我们非常自豪的文化篇章。我就举例说一说吧:千年古剎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大明寺及佛教庙宇,文化古迹和园林风光结于一体,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大明寺最出名的是唐代鉴真大师。

扬州园林历史悠久。如果你能来到扬州旅游,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园林。就举例说一下吧。瘦西湖坐落在扬州是西北方向,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瘦西湖湖面,时宽时窄,错落有致的景点住于水道之间,非常漂亮。它的主要景致有:大虹桥、长提春柳、徐园、钓鱼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

扬州也出过不少名人。如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故瑗先生。他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右教化……”,并且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影响很大。

我爱我的家乡扬州,因为它不仅在于风景美,而且它还养育了不少名贤。我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爱你-扬州!

我爱你-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适用话题:文化价值、人文关怀、历史建筑等

全文共 163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巨鹿路888号。好城市、好地段、好门牌,这么个“三好”最近不太好。

坐落于此的一幢老洋房遭到新主人的拆除,引起舆论大哗。事情并没有随着拆毁终止而宣告结束,更多的声音在讨论:为什么如此缺乏人文关怀、为什么历史建筑不能让人敬畏?

的确,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被毁,令人扼腕。可我想反问一句:如果被毁的不是洋房,而是贵州山区的一座百年老屋,还会有这么多人鸣不平吗?

以我小人之心揣度,恐怕一座乡间老屋不会引起知识精英们的义愤。同样是老建筑,洋房和农村老屋有何区别,我们为何要保护洋房呢?

晚清已降,西方文明以坚船利炮护航传入古老帝国,西风东渐,已垂百年。现代文明以西方为中心,近代开埠之通商口岸成为最早受到欧风美雨栉沐所在,租界内建起了造型不一的小洋楼,万国建筑博览馆南有申江,北有津门。

迩年,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名片,曾经租界林立的城市多为晚近兴起的工商业都市,缺乏历史积淀,洋房成了对外输出城市文化的不二选择。

在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知识分子眼中,洋房有艺术美感、文化价值和城市自豪感。不可否认,租界内的生活方式超迈同时代的华界,今天国人海外疯狂抢购的冲洗马桶盖,早在70年前,租界里的上层社会已使用上了。

知识分子天然的彼岸存在感,令他们对过往和外来,无不保留着强烈依恋,概念不清的“民国范儿”不就是某些精英们念兹在兹的吗?

洋房经文化人的锦心绣口被描绘地无限美好,神圣不可侵犯。可惜,我们的精英只注重讲结果,忽略了过程,洋房是从哪来的?不论我们赋予它多少溢美,都不该忘记一个基本事实,这些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优雅、高贵、先进的背后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见证。

在我们宣介洋房、租界历史的时候,应该从源头讲起。高耸奇拔的哥特式、广远奇诡的巴洛克式背后,是一桩桩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完整的历史不该被碎片化理解。

诚然,很多知识精英是不大乐于这样看问题的。在他们看来,殖民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现代化。从结果看,这种结论不错,但是本末倒置。

以此类推,《赛德克·巴莱》中的高山族兄弟根本没有起义的必要。日本人为他们建起了医院、学校、邮局,让他们从山中的蒙昧人享受到现代化生活,这是在启蒙啊,为何要反抗呢?

这就涉及程序正义的问题,小洋楼的优雅不能掩盖一并带来的血腥和罪恶,文明只能自觉接受,不能强迫灌输。

看待历史要完整、客观,洋房的历史不仅有上流社会的衣香鬓影,曲水流觞,更有嗷嗷待哺的饥民,遭受无情压榨的底层劳动者。在口口声声“民国范儿”的先生们眼里,民国是黄金时代,心驰神往,无以复加。那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只向上瞧,他们的“民国范儿”是官僚买办范儿、少爷小姐范儿、贵族名媛范儿,浑然不见饱受战火荼毒,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平民。从完整的视角看待民国,实在太不美好。

历史建筑的价值,无外乎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评价一个建筑物该不该被保护,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而不是用土与洋区分。

如果不具备以上两层价值,那么年代久远的建筑被拆除并不值得惋惜。譬如,贵州山区的一座老屋危房被拆,盖起的是新房,各方面都比原先改善,我们是该欢呼山民生活质量提高,还是哀婉历史建筑多舛?

急声呼吁保护洋房,还有一层文化不自信、不自洽的心理在骚扰着知识精英。西学东渐的结果之一是摧毁了国人的文化自信,首先我要声明这种冲击很有必要,否则我们还沉浸在不切实际的自满之中。但是,一个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文明会走入绝境吗?中华文明经过冲击,不应该是浴火重生,走向新的文明吗?

这种文化不自信、不自洽在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看歌剧就雅、看京剧就土;喝红酒时尚,喝白酒落伍;起英文名高端,起表字酸腐…….如此斑斑,不一而足。看看北京前几年盖起的一众新地标,这些西方建筑师在噩梦中得来的灵感试验品,过上若干年也是老洋房。如果它们被拆,我们的知识精英会不会也嚎啕大哭呢?

如果再有老建筑被拆除,我希望大家问一问它深层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而不是纠结于浅层、廉价的“人文关怀”。拆了一个民国年间的日式厕所也如丧考妣一般,精英们的精神状态真是令人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知历史文化作文900字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上了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非常喜欢历史;所以,我在寒假期间去了趟北京,走进历史。

出于自身对历史的喜爱,在放假的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就踏上了这段北京之旅。三天后,我们到达了北京;迫不及待的我拉着家人直接坐上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中国历史博物馆”。不负众人所托,两个小时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气派庄严的感觉。那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我怀着一种兴奋地心情走进了博物馆,哇!我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四面几根打柱子冲天而起,支撑着整座博物馆。

我们走进了博物馆的甲骨文专区,专区的标示牌上写着甲骨文样的文字。看着这些文字,让我陡升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二感到自豪。

走上宽阔的甬道,只见两旁的玻璃上镶着一块块仿制的甲骨,上面刻着一个个象形文字。我便好奇地趴在上面,辨认了起来,虽然我不认识。后来,我们转到了它们的背面。哦!原来后面是前面刻着的甲骨文译文。我这才知道,这些文字主要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狩猎方式和文化传统。

走进博物馆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论语。论语是中国文明礼仪的代表作。作者孔子的思想贯穿其中,名扬海内外。

中午,我们在馆外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又进入馆内浏览馆内的文物。

在我的前夫、强烈要求之下,我们来到了“八年抗战专区”,专区门口;有一尊八路军铜像。他手握钢枪,用他那坚定地眼神注视前方。在铜像商贩有一行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在宽敞的展厅中,易复发栩栩如生的油画展现在我眼前。我观察过,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刚好重头到尾的诠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在油画的旁边,配有一篇篇动人的小故事。当我从最后一幅图的最后一个符号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已是泪眼朦胧。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了一个个高大的形象。是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向敌人屈服,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打来的枪林弹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了祖国的和平;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不正应正了一句话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一天的阅览中,我感觉我并不是在欣赏文化;而是在感知文化;用心的感知,我们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4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大家知道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邢台的历史文化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开元寺里的景色非常好,有竹子,有大树,还有一些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植物。

我们立在石照壁前,看到了佛祖从“下天”到“涅槃”的景象,画面是那样的逼真。壁画上面还有仙女、僧人、麒麟、霸下、浮云等。仙女的衣角褶皱鲜明,那么多的神仙都站在浮云上,好像他们的家就在天上。照壁四周还有回形纹路,寓意吉祥。

我们站在石牌楼的正下方,仰望着这座石牌楼,那时我觉得它仿佛有好几万米那样高。石牌楼南北两侧共有十二尊石狮子,那它们怎么分辨公母呢?狮子的爪子下方,如果按着一个球,那它就是公狮子,如果它按着一只小狮子宝宝,那它就是一只母狮子。

一直往前走,有一条长长的青石甬道。甬道上面有三朵硕大的莲花,走上去,寓意着“步步生莲”。我们来到了天王宝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佛像——弥勒佛。在大殿两侧还有四大天王,他们有的拿着琵琶,有的拿了一条蛇,还有的拿着一把神伞。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了安莲池,里面有九朵莲花和三十二朵荷叶,还有四个会喷水的龙头。

抬头往前看,有一个青烟袅袅的香炉。我们慢慢地走过去,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根香,我们许了一个愿望,把香插在了香炉里面。这时我们有一个同学摸了一下那个香炉,不到两秒钟,他就把手收了回来。

接着我们又走到了一个亭子,叫澄公亭,亭顶绘有莲花,非常漂亮。

走到观音殿里面,有千手千眼观音,他们的手和眼我都数不过来了。最后来到了大雄宝殿,那里供奉着三尊巨大的佛,看起来他们得有三层楼那么高。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要好好珍惜城中为数不多的古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回望历史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回望历史,它的一点一滴满满的都是文化。我们都说,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都在追究文化的内涵和存在。自然,也会有人问:“什么是文化?”其实,文化在生活中,可是他们并没有被国民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反倒被人们破坏,曲解。

在我的老家,据一些年长的长辈介绍:“这里本都是一排排青色的瓦房,还有不少的碉楼。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瓦房和碉楼大多都因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改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楼大厦,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瓦房。”我不禁为此感叹:那些建筑了一百多年的青瓦房,竟保存至今,散发出一种特别的,迷人的美。可惜现在已经少之又少了。

湛江是粤西最大的城区,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899年,湛江被法国“租借”,名为“广州湾”。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正是名为“湛江”。湛江这个城市的闻名,应该是从法国统治的那一段时期开始的。法国留给我们的文化和遗产和文化,也刻画出我们湛江的发展历程。

沿着现在湛江分局警察署走往东堤路,你会发现,原来这里旧残的楼房正被拆除或改造。我们现在往那条路走,仍然会看见正搭梯子在装修。而那些破旧的楼房,正是法国当年留给我们的遗产—法式骑楼。人们因创建卫生城市,把路面扩宽,整理;有些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恐怕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文化,将会永远的消失在湛江。

国人对待历史就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非但不保护,还要去伤害,破坏他们。这种行为还随着国人,也给国外的建筑带去破坏。

去年,一位国人在国外旅游时,在当地的一座有名的建筑上,“光荣”地刻上了几个大字:XXX,到处一游。这在国际上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国家对这件事纷纷议论并谴责。认为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不文明的人,可以随意在一件物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破坏了文化遗产,更是给我们中国蒙羞,让其他人看不起我们。这样真的好吗?

我真心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认为破坏这些宝贵而稀少的文化遗产了。我们都追求古风,而这些古派的建筑在我们面前,却要去破坏。让我们好好地保护这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了。让我们能够在这一草一木中,体会真正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最迟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005 字

+ 加入清单

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2015年1月9日起至1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共8集,即《兴衰之思》、《清浊之辨》、《清官之风》、《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精华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辩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通过观看《鉴史问廉》节目,感触颇深,收益非浅。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鉴史问廉》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考验,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知畏是支清醒剂,净化思想灵魂。“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南宋王十朋“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 自家知”传为佳话,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留得美名。敬爱的周总理“常怀敬畏之心,谨慎恐惧地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邓小平说得好:“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知畏首先畏法纪。“畏法度者最快乐”。不松廉政防线,不踩法纪红线,不违道德底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嘴不馋、耳不软、心不邪、手不伸、腿不懒,“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二要畏权力。“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正确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利,而不能将权力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天地之间,莫贵于民”, “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只有扎根群众沃土,才能茁壮成长,时刻牢记“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自己也是百姓”,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并非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难时刻显身手,关键之时敢担当,创造的业绩顺应民众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

知足是副心灵神汤,提升人生品位。知足能养心强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能祛躁避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才能平安、快乐、幸福。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受贿6460万元、陕西渭南城建局一个科长6年敛财5000万元,皆因欲壑难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渊。想想陈嘉庚“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倾其所有,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看看“草帽书记”杨善洲身后郁郁葱葱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叹?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诱惑面前多一份坚毅,去留面前多一份从容。知足的真谛是在职级待遇上知足,不“汲汲于荣名、戚戚于卑位”;在学识能力上知不足,“恒兀兀以穷年”;在事业上不知足,“不用扬鞭自奋蹄”。

知止是把金钥匙,开启智慧殿堂。《大学》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月盈则亏,水盈则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止就要留有余地,懂得放弃。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智以保身。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盛时须作衰时想”,“悬崖勒马免身亡”。知止就要活在当下,想得明白。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禅心。大师黄永玉嬉笑怒骂皆文章、“一颗初心始为真”;百岁老人邵逸夫恬静简朴,“养就心中一段春”。领导干部“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顺势而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也要成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处,坐看云起时”。

“知畏、知足、知止”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权、利益观的重要体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知畏不是胆怯是理智,体现的是素养;知足不是消极是明智,表明的是心态;知止不是退却是睿智,彰显的是境界。面对四种危险、四种考验,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细细体会,认真思考,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忧患意识,努力做到知畏不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悠久魅力扬州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是一个文化古城。她美丽而又神秘,她迷人而又可爱,她的文化更是令人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扬州,感受扬州。熟悉扬州的人们都知道,扬州以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文明世界。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等等都为扬州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光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等等都为扬州添上了绚丽的一笔,而且扬州双博馆已成为国际、国内颇有影响的藏品丰富、功能齐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地方文物30000余件(套)。双博馆,顾名思义就是里面记录了扬州的光辉历史。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去探索扬州双博馆的奥秘吧!扬州双博馆建筑造型独特,外观采用荷叶造型,使之融入紧邻的湖滨地理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反映了“和谐”的建筑理念。自然流畅、没有棱角的建筑外观线条抽象地反映了水的属性,是扬州地方特色文化精神的提炼。双博馆它从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创建邗城开始;汉代继以广陵城;隋唐由于南北大运河的开通,扬州成为经济发达的国际都市;明、清两代,随着漕运和盐务的兴盛,扬州再度出现令人眩目的繁华。历史上的扬州,虽有“池废木乔”的悲怆,而更多的却是“歌天沸海”的繁盛。陈列以实物、文献为依据,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

整个展览,犹如澎湃的海潮,波涌潮起,连绵不绝。从分隔巧妙的展厅一路走来,就像在扬州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可借以了解扬州城市发展的脉络。置身馆中不能不使人感到:扬州是一座“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城市。”看了以上的介绍,我想大家一定都对双博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实在双博馆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扬州八怪”了。扬州“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遭际,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贫富不均面前,他们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当时清王朝又正处在所谓“盛世”,其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出仕则期望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绝意宦途或归隐,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

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因而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他们当中郑燮可为代表,留下了较多的言论,可谓“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现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从扬州“八怪”中我不仅体会到了扬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会出了扬州“八怪”的正义与不败的精神。

相信扬州人都能像“八怪”那样正义,那样的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时也让我们的美好家园——扬州成为世界文明城市,那就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心愿一起祝福扬州吧!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走进扬州古运河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运河蜿蜒穿过扬州城,从仪征市沿宁通高速向东行驶40km就来到了古运河大桥,从桥上俯视古运河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面.

我们下了桥,走上了河边人行道.站在河边往河底看,游鱼水藻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都倒映河水中宛如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河岸两边到处是绿茵茵的草坪,各色鲜花争奇斗艳,两岸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还有许多假山、长廊、喷泉等,真令人赏心悦目﹗晚上,岸上临水的霓虹灯齐放光彩,倒映在古运河中,犹如仙境一般.横跨在河面上的一座座大桥,远看成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两边一幢幢新建的高楼大厦流光溢彩,向人们诉说扬州美丽与繁荣.

古运河两岸已成为扬州的风光带,如今已成扬州人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有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相信未来的扬州的古运河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