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赵尚志简介(精品20篇)

古代著名的人物都有哪些众所周知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著名人物故事,欢迎参考!

浏览

652

作文

952

残奥会举办地里约热内卢简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仅次于圣保罗,面积1,256平方公里,人口6,094,183人(2005年),其也是巴西的旧首都,其在1960年以前为巴西首都,后迁至巴西利亚,风景优美,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市境内的里约热内卢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而里约热内卢基督像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它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636公里。沿海地势较平坦,内陆多为丘陵和山地。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般为17-39摄氏度,年平均气温25度。 里约热内卢不仅是巴西,乃至是南美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巴西及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以巴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险中心而闻名。

巴西是世界10大旅游创汇国之一,游客多来自拉美、美国和欧洲。里约热内卢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多,其中以里约市为最,最著名的景观为里约热内卢基督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剧情简介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法语系女硕士生乔菲,从小立志做一名翻译,偶然机会她邂逅了翻译天才程家阳。乔菲为躲避前男友、程家阳之兄程家明,误打误撞与程家阳结下梁子。不料在第二日的高翻局实习生迎新会上,乔菲发现程家阳竟是自己的实习教师。

两人带着对彼此的误会开始了一场在高翻局中猫与鼠的较量,最终乔菲通过不懈努力,得到了程家阳的肯定;而两人在历经种种波折后,也终于确认了对彼此的感情。

正当乔菲事业爱情都如沐春风时,一场变故突袭而至,程家明也在此时再次介入乔菲的情感生活。种种现实和猜忌令乔菲与程家阳矛盾丛生,最终不得不分手。乔菲此后远走他乡进修法语,程家阳亦接受事业上的新挑战。

两人各自历经成长,面临生死考验后,最终涅磐重生。乔菲终愿直面自己的感情,追求更高的职业理想;程家阳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小说中的女主角乔菲是一位名牌大学高级翻译,迫于生活压力去夜总会打工,与失恋买醉的外交部长儿子程家阳发生关系后陷入爱情——典型的灰姑娘和高富帅套路。后来,乔菲怀孕堕胎不能再生育,又遭到女二号的陷害,引发了一连串爱恨纠葛。有网友称,原著情节“狗血”,且不乏大尺度情欲描写。

在电视剧里,删去了一些敏感情节,乔菲变成了积极向上的女硕士,程家阳也少了许多阴暗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内容简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识汝不识丁》改编自酥油饼的同名耽美小说,讲述了目不识丁的陶默在一代才子顾射的帮助下,逐步实现成为一个“好官”的理想,坎坷中伴有感动与温暖,也将“反腐倡廉”的国家法规在无形中传递出来的故事。 陶墨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因为老父亲的离世,他才知道学会珍惜,为了完成老父的遗愿,他与管家,书童一起到谈阳县成为了当地的县官。尽管他胸无书墨、但性格善良、懂得是非黑白,性格憨直、不耍心眼,一直想当一个好官。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成为了当地备受尊重的好官,同时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顾射朝廷丞相的爱子,一锤先生的高徒,虽然他为人低调、内敛,但是他站在哪里,注定那个地方就是舞台,他冷清绝欲,他虽然不是朝廷官员,但是在陶墨有困难的时候,是他为陶墨接触迷惑豁然开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文学常识之作者简介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记住文章作者也是学习的一项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学常识之作者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十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选集》。

4.巴金

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洲。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8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

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州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北宋最富盛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

7.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秘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8.《诗经》

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生产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摊牌永叹的特点,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9.《战国策》

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命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邹忌讽齐五纳谏》选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

10.《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1.阿尔丰斯·都德

法国小说家。《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12.《愚公移山》

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爱玲简介

全文共 4638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

张爱玲原名张煐,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半生缘》、《怨女》等。

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的氛围中铺张男女的感情纠葛以及时代的繁华和倾颓。张爱玲晚年独居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一九九五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终年75岁。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张爱玲生平年表】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祖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

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

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

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

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

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

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因战乱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科,认识终生挚友炎樱。

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母亲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战火。

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同年,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那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

1944年1月,张爱玲在《万象》刊登长篇小说《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烬余录》。后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5月,傅雷以讯雨为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小说采取批评态度——特别是《连环套》。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今长江戏院)上演舞台剧《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

1945年1月,话剧《倾城之恋》继续上演,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畅销一时。后张爱玲继续在月刊《杂志》上发表《留情》、《我看苏青》等小说散文。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与张爱玲厮守了一个多月,并且主动告诉了张爱玲他和周护士的事情。5月,胡兰成回到了汉阳,并以胡览乘为笔名在《天地》上发表《张爱玲与左派》一文,对张爱玲大加赞美。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胡兰成也开始了逃亡生活。

1946年2月,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寻找胡兰成,但此时胡兰成的身边又有了另外一个女人——范秀梅。张爱玲到来也使得胡兰成大吃一惊,张爱玲也只在温州停留了二十几天便回去了,此后八九个月,二人偶或还通音信。当年张爱玲也被上海的一家小报攻讦为文化汉奸。张爱玲应桑弧邀请编写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11月,《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1947年4月,张爱玲在《大家》月刊创刊号,发表小说《华丽缘》。5月、6月,在《大家》发表小说《多少恨》(根据《不了情》剧本改写)。1947年6月,张爱玲对自己和胡兰成的感情心灰意冷,终于写了一封绝交信与他,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后张爱玲与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居住。

1949年,胡兰成从香港出逃,后转赴日本定居。

1950年,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7月,张爱玲应夏衍的邀请参加上海市的第一届文代会。11月,《十八春》由《亦报》出版社出版。

1951年5月,张爱玲任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中篇小说《小艾》。

1952年,张爱玲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得批准。7月张爱玲持港大证明出国,经广州抵达香港,住于女青年会,并未再入港大复学。张爱玲开始为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老人与海》、《爱默生选集》、《美国七大小说家》(部分)等书。在此期间,张爱玲一直在香港深居简出,很少与人交往。

1953年,张爱玲认识了宋淇、邝文美夫妇。之后,张爱玲为《今日世界》杂志用英文撰写两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同年,父亲在上海病逝。

1954年,《秧歌》、《赤地之恋》英文版出版,后中文版也问世。张爱玲寄《秧歌》中文版给胡适,后两人开始通信并结下了友谊。

1955年11月,张爱玲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赴美国。租住在纽约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办的女子宿舍。张爱玲与炎樱重逢并同去拜访胡适。

1956年2月,张爱玲得到(Edward Marc Dowell Colony)的写作奖金,在二月间搬去Colony所在的纽英伦州。这个写作基金会主要是为作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这里,张爱玲遇见了她的第二个丈夫Fedinand Reyher赖雅先生。赖雅比张爱玲大三十岁(根据1967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这边应该是大二十九岁),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美国剧作家。1956年8月,张爱玲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张爱玲开始用英文撰写长篇小说《Pink Tears》(即《怨女》)。

1957年,CBS上映英文版电影《秧歌》。夏志清发表《张爱玲论》首次肯定张爱玲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同年,母亲在英国病逝。

1958年,张爱玲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1960年,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出访台湾,欲访张学良但未能如愿。后结识了台湾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王帧和等人,并与王帧和赴莲花旅游,但途中接到美国打来的长途电话,赖雅不幸中风晕倒。张爱玲只得取消访问计划,回到美国。冬天,在港为电懋电影公司编写《红楼梦》、《南北一家亲》等剧本。

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1966年,长篇小说《怨女》(《Pink Tears》中文版)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同时改写《十八春》为《半生缘》。

1967年,张爱玲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半生缘》在香港《星岛晚报》和台北《皇冠》杂志连载。同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

1968年,张爱玲在台北《皇冠》发表《红楼梦未完》。1969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

1971年,一向很少见客的张爱玲接受了水晶的专访,水晶原名杨沂,是台北大学外文系毕业的学生,既是一位“张迷”,也是张爱玲的一位研究者,这次会面两人一共谈了约7个小时。同年,陈世骧去世,张爱玲也从“中国研究中心”离职。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水晶的记录张爱玲晚年生活和谈话内容的评论集《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出版。

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

1977年,张爱玲《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出版。

1979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小说《色,戒》。

1981年,《海上花注译》出版。同年7月29日,胡兰成于日本东京去世,享年75岁。

1983年,唐文标出版《张爱玲卷》,张爱玲出版《惘然记》。

1986年,后母在上海病逝。

1987年《余韵》出版,1988年《续集》出版。

1991年姑姑在上海病逝。1993年张爱玲完成《对照记》。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约一星期左右。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等人携带出海,撒入太平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弘扬尚志精神建设精神家园

全文共 168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仰望屈原,是因为这位三闾大夫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背影;我仰望岳飞,是因为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留下了“收拾旧山河”的豪迈;我仰望陆游,是因为那至死“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浓烈的爱国情结。

尚志,这位曾吧嗒吧嗒地抽着亚布力烟的1.62米的小个子将军,同样给了我仰望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将军带着他的队伍纵横北满,叱咤风云,与凶恶的日寇浴血搏杀,牵制了20万日军“精锐”不能南下,连日寇也不得不哀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更因为将军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的人生经历和将军至死不渝的对理想的忠贞,对信仰的坚守。

读赵俊清先生的《赵尚志传》,对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人生的洗礼,一种有着充分的必要性的人生洗礼。

1940年1月,那时的抗日东北战场上斗争似乎更加残酷了。时年32岁的赵尚志遭遇人生又一次沉重打击:他被中共北满省委“永远开除”了党籍!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赵尚志已不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事情了。那是7年前,巴彦游击队失败了,中共满洲省委主要领导人不去检讨自己执行错误路线导致失败的真正原因,反而归咎于赵尚志,错误地开除了赵尚志这位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的党籍。然而,当时只有25岁的赵尚志没有灰心丧气,苦苦的思索之后,他丢下半截“亚布力”,走进了一支义勇军的队伍——“朝阳队”,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对党的忠贞。为了改造这支队伍,赵尚志不惜作了一名马夫!那一次,赵尚志凭借自己的坚韧,最终赢得了党的信任,在被错误开除党籍两年后,他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这次呢?他知道开除他党籍两条主要理由中的任意一条都是不成立的。他不断地申诉,像将要离娘的孩子一样痴痴地渴求。在给北满省委的一份“请求书”上,他这样写到:

“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因为我参加党作革命斗争已将十五年。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我请求党重新审查。同时,我认为党不能把我从党的部队里清洗出去,那将是同使我受到宣布死刑一样。我万分地向党请求党审查,给我从组织上恢复党籍,领导我的工作,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

尽管作为开除理由之一的“推行反党左倾关门主义路线”后来被证明并不存在,尽管另一条开除的理由“企图捕杀北满省委领导人”后来被证明是叛徒制造的谣言,尽管赵尚志以泣血的真诚向北满省委倾诉了自己的“请求”,但这一次赵尚志并没有看到他希望看到的结果:当年6月,北满省委只是去掉了“永远开除”中的“永远”二字,而赵尚志至死都在背着被开除党籍的罪名。

赵尚志被开除党籍了,但正像他在请求书里所表述的 “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那样,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从被开除党籍的1940年1月到牺牲的1942年2月,赵尚志经历过担任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又被撤销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的沉浮,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创编了著名的《东北红星壁报》,写下了著名的时评《纪念红色的五月》,创作了军歌《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写下了《关于东北抗日游击队过去与现在的略述》和《关于布置和建立东北游击队的报告》等重要文献。1941年10月,赵尚志带领一支4人小分队从苏联回到中国东北,这是他最后一次从异国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踏上祖国的黑土地,他表示,宁肯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也不回苏联,要为光复祖国,为东北同胞的解放献出最后一滴血。为此,他发展队伍,他率部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也正是这样报国心切,他才急于发展队伍,也正是急于发展队伍,才给了敌特打进革命队伍的机会以至自己惨遭毒手,献出了年仅34岁的青春生命。

赵尚志的一生,先后3次被投进监狱,两次被错误地开除了党籍,但他从未改变对人生的信仰,对事业的忠诚。赵尚志用自己的热血,用自己的筋骨,用自己的短暂的人生,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把赵尚志列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之一。倘人逝后真有灵魂,将军的在天之灵可以得到安慰了。

仰望尚志,追求信仰的制高点;仰望尚志,追求忠诚的制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者简介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热爱长诗的创作,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抒情短诗。他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死后留下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是真正完成中国近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中国本土的田园现代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英雄忠骨赵尚志征文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姜宝才一直在为英雄的后事忙碌着,他的心也一直在被激动着。可激动过后,他的心中不时被一股莫名的愁绪笼罩着。他时常感觉到,社会在进步、城市在长大,举目高楼林立、望眼灯火辉煌,还有多少人能想起在60多年前,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历的深重苦难呢?

其实,老姜的担忧笔者也有同感。这些日子,笔者也一直在为这件事忙碌着。一次,到图片社扩印赵尚志将军遗照,提起他,几个服务员显得很漠然与不屑,那一刻,笔者心就像针扎了一样难受。无独有偶,两个年轻人见我在写赵尚志的文章,我问他们:“知道抗联英雄赵尚志吗?”回答竟是“不知道”。回到家里,12岁的女儿好奇地看我整理烈士资料,就问这是谁?我告诉她,这是牺牲多年的咱东北抗日英雄,叫赵尚志。望着孩子那不解的神情,我的心隐隐作痛。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赵尚志颅骨被重新发现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宋法棠、省长张左已都做了具体批示,责成省民政厅负责此项工作。7月20日,黑龙江省民政厅分别致函沈阳军区政治部和姜宝才,在表达谢意的同时,提出了在哈尔滨市厚葬英雄忠骨的意向,并拟制了两个安葬方案。

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办公室、宣传部、文化局也联合协商,拟将英雄头骨安葬于吉林省。

“当把英雄头颅找回来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将英雄忠骨礼葬,把他送到安息之地。……如果将赵尚志头颅安放在太阳岛上,那就实现了英雄忠骨的合葬。可以说,松花江是英雄的肢体,而太阳岛就是英雄的头颅。”

“八·一五”已过去,“九·一八”又近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的脚步也日渐清晰。但愿我们的国人在这些曾给中华民族留下伤痛记忆的日子,不忘前事,警钟长鸣。

衷心希望,英雄忠骨能够早日安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内容简介

全文共 1532 字

+ 加入清单

萧十一郎有一点点坏,但坏的可爱,是个可爱的敌人,忠实的朋友,甜蜜的情人,平常以济贫扶弱为志,过着潇洒浪荡的日子,在一次意外的追逐中,卷入了武林传说中人人窥伺的神秘宝物割鹿刀之争,并因此结识了武林第一美女沈璧君,萧十一郎第一次遇见沈璧君在沈璧君嫁给连城璧两年回家省亲时[2] 。

萧十一郎因数度搭救璧君而使两人情缘深种,但天差地别的身份及璧君需嫁连家的不可更改事实,使萧、沈、连三人从此开始了恩怨纠缠的一生…

武林恶势力"逍遥侯"对割鹿刀志在必得,又爱恋上了璧君的惊世绝色,连家是武林第一世家,城璧亦是武林擎柱,既要护刀又要保护美人,十一郎天不怕地不怕,拼热血为红颜,璧君面对真实相爱的十一郎,与面对沈连两家的压力同样困难…

在这多角多样的争夺战中,还有一个其烈如酒、其色如花的江湖奇女子风四娘,四娘一生以追逐萧十一郎为梦想,却忽略了始终默默追随身边的杨开泰,杨家以经营马场生意闻名天下,杨开泰为钱庄少主生性节俭,老实诚恳,谨慎小心,做起生意来却威风八面,独独对四娘无可奈何一筹莫展。

本剧刀光中有血有泪,剑影里是恨也是爱,看青春如风的男女快意恩仇,情关徘徊,看江湖险峻,人心险恶,步步惊魂的玄机妙计,割鹿刀绝世之谜如何解开?武林佳人情归何处如何抉择?

刘子固因乡下母亲病重,不得不暂时回乡去照顾母亲。临走前刘子固提着礼物来到杂货铺,向阿绣的父亲表明了自己对阿绣的真心,他告诉阿绣的父亲,母亲病愈后他一定会带来媒妁之言,希望阿绣的父亲成全,可阿绣的父亲不为所动,当着阿绣的面表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把阿绣嫁给他这样一个无赖,赶他离开。刘子固没有得到阿绣父亲的承诺,不肯离开,阿绣父亲对他大打出手,刘子固强忍疼痛,不吭一声。看不下去的花月使用法力把悬挂在门口的花灯的线给弄断了,刘子固注意到花灯掉下来,扑倒了站在花灯下的阿绣父亲,让他免于受伤。刘子固以德报怨的行为让阿绣父亲有些难以面对刘子固,表示刘子固的这些小把戏不可能感动自己,刘子固含泪为自己辩解,阿绣父亲怏怏然离开。

阿绣送走刘子固回到家中后,父亲要她收拾行李回乡下去,告诉她自己在乡下为她订了一门亲。无力反抗父亲决定的阿绣只得再一次找花月帮忙,表示如果刘子固找到她问自己的下落,就告诉他“斯人已逝,生者如斯”,认为这样刘子固就会断了对自己的念想,另寻他爱,花月觉得阿绣应该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到底,不应该轻易放弃,阿绣表示花月不懂人间的纷繁复杂。阿绣临走之前,把自己亲手做的香囊送给了花月。

刘子固回到城里得知阿绣一家早就搬走了,便来到花月家中找阿绣。花月骗刘子固阿绣已经病逝,让他另觅良缘,刘子固听后十分痛苦,决定跳水轻生。花月从雀妖那里得到这个消息,赶到水边把刘子固救了上来,并用自己的真元为他续命。

卓云发现高公子被山妖所伤,认为这件事必然与花月有关,便来找花月。花月告诉卓云,自己骗刘子固说阿绣死了,这才让他想不开寻了短见,卓云告诉她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可以草率做决定,花月始终不能理解这种痛。卓云告诉花月,高公子因她才被山妖所伤,昏迷期间不断的叫着她的名字,问她有什么感觉,花月对此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卓云斥责她不懂情爱,不该欺骗高公子的感情,花月不耐烦地表示自己以后不去招惹高公子就是了。花月还在为刘子固的事情发愁,问卓云该怎样做才能救回刘子固,卓云表示刘子固的心已经死了,只有让他自发求生,才能有一线生机。

昏迷中的刘子固梦到了阿绣,阿绣告诉他他的阳寿未尽,应该回到阳间,说完就推了他一把,刘子固从昏睡中醒来。让刘子固惊喜的是,阿绣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刘子固得知阿绣是半路逃回来的,她也已经给她的父亲去过信了,表示以后一定带着阿绣去跟她父亲道歉,随后他发现花月并不在家中,问阿绣花月的去向,阿绣说花月外出游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内容简介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高速公路上抛下9袋尸块,被割下的膀胱里居然藏有冰碴,2000辆飞驰而过的车里,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垃圾场里被捆绑的女尸,全身器官都已经蜡化,要如何下手,才能验出她死亡的真相?电话打到一半,话筒里却传来沉闷的挣扎声,潜伏在校园当中的魅影,真的吞噬了那些女孩?资深法医老秦亲自捉刀,首度披露惊悚案发细节,创下悬疑小说从未到达的震撼尺度!荒山残尸、灭门惨案、校园禁地、公路游魂、水上浮骸、天外飞尸……每一案都让你无法入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作者简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物简介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评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2-5]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内容简介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漫画家狸猫超人气作品《三眼哮天录》漫画改编,Nighting Generation小说工作室作品。】

杨戬这个自认为是天上地下举世无双的超级大帅哥,因为宠物哮天犬偷吃了老头儿太上老君珍藏了五百年的仙丹,就这样很狗血的作出了一个让他后来超级后悔的决定——下凡除妖。

杨戬童鞋被太上老君给报复恶搞投胎成了女孩一个,

孙猴子潜逃凡间,意外因月冰石失忆变成了近视男孩孙小迷,

遇见龙宫海妖蓝缡,展开一场妖怪追神将的美好传说。

昔日好友叛变,玉帝突掀战争,冥王野心夺权。

而她体内强大的灵力,何时才能彻底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关于九一八纪念馆简介

全文共 3052 字

+ 加入清单

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是八十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残历碑”,1999年又扩建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高大的“残历碑”映入眼帘。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它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划下发动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今博物馆坐落处)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然后诬称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的驻地北大营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19日5时50分日军占领整个北大营。同时,日军也开始向沈阳城区进击。6时30分占领沈阳内城,然后,日军又向东北军东大营进攻,东北军不战而退,12时许,日军占领东大营,一天之间沈阳全面陷落。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个月内,日军又相继占据了辽、吉、黑,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成为亡国奴。这块黑土地无尽的宝藏被掠夺,中国失掉了当时占全国产量79%的铁、93%的石油、41%的铁路及无数森林资源。

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励中华儿女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沈阳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修建、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该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博物馆前方为一几何形广场,四周为不规则的绿色草坪所围绕,从空中俯视,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国东北地图。1999年8月,江泽民同志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并写下了“勿忘九一八”5个大字。博物馆扩建过程中,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里,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捐款、捐物人数达366万多人次。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纪念碑又称“残历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整个建筑高18米、宽30米、厚11米,两边对称。在残历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残历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左面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如同千万个不死之魂在呐喊,讲述着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充满血泪的生活和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在陈列馆附近还有“九一八事变炸弹碑”,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炫耀他们在南满铁路制造“柳条湖”事件而建的弹形碑。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馆内收藏

第一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展示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其侵略矛头直指中国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通过雕塑“流亡恨”、“柳条湖事件沙盘演示”、“蒋张会晤”、“沦陷后的沈阳西城门”等展示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为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通过雕塑“矿工血泪”、“沈阳宪兵原址地基复原场景”、“河坎子集团部落立体沙盘”、“平顶山遗骨”、“731部队人体解剖和细菌实验”等展示了我国东北同胞在日寇血腥殖民统治下遭受的那段屈辱惨痛的血泪史,和日寇在我东北犯下惨绝人寰、万恶不赦罪行的罪恶史。

第四部分为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雕塑“白山魂”、“痛歼邵本良部”、“露营歌大型场景”、“狱中的赵一曼”、“火烧日军飞机场影视合成箱”、“抗日场景”等表现了中国人民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在诗中写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设计人员根据史料制作了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

第五部分为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介绍了从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期间,我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先后发生的“上海保卫战”、“长城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等。

第六部分为全国抗战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展示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正义的审判,8年间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

第七部分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盼和平。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97年9月6日,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曾在此碑下写下了“以和为贵”的和平誓言。中日两国政府及人民经常互相往来,加深友谊。展示中告诫人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人民要以史为鉴,热爱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建筑

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

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

警世钟的旁边,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为方锥形,与碑座衔接处为正方形,碑顶为炸弹尾翼形,三翼间距为七十六厘米,埋深为二百六十厘米(俗称“炸弹碑”)。这块碑既无碑志,也无铭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书“爆破地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与之相反,在“残历碑”广场的一侧,见到了另一个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镌刻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组织的“侵华历史传讲会”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时建立的。它告诫后人“反对霸权、消灭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院内还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刻系创作的两件雕刻作品,一为《国难》,镶嵌在博物馆南面的墙上,雕塑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区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吨青铜浇铸,国难之耻,永世铭记。另一件为《奋起》,镶嵌在博物馆的东面墙上,雕塑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再现了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爱国学生走出书斋,点燃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燎原之火;亿万军民用血肉垒起新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等场面,总体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昂扬、胜利的精神。在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碑体由三块倒立的梯形柱组成,直插云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唐家三少为爱情自传体小说《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在北京某酒吧举行“铭记真爱”主题活动,小说讲述了三少和老婆的爱情故事。

内容简介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以他和挚爱的妻子作为原型,叙述了长弓和木子十七年相知相爱的情感磨练,尤其是137封的爱情传奇受人广泛关注;

也讲述了一个网络作家之王,是怎样通过艰难困苦,从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坎坷历程。磅礴而又深邃的感情,流畅而又通俗的文笔,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情怀,为读者奉上了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感人肺腑的励志爱情故事。

推荐理由:

感动千万人的真爱告白。唐家三少首次以书的形式,真实讲述了与妻子十七年始终如一的爱情故事!137封情书的爱情传奇感动了千万读者!

失业青年逆袭成为明星作家。唐家三少首次在书中完整披露了他从一个小人物到网络作家之王的逆袭之路,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

书评:

这本书的作者是唐家三少,他得每一部作品我都读了不下三遍,我是在初一的时候开始接触他的小说的,以前只是单纯的以为他是一个很牛的作家,当读了他这本有些偏自传的小说,才明白他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坎坷的。

我其实并不很喜欢那些青春爱情小说的,我很明白自己有什么。我很普通,普通到丢到人堆里也找不出来,没有家财万贯,没有颜值担当,没有身材高大、运动全能,一身五花肉,连可爱的胖子都算不上,毕竟人家胖子们的肉都软软的,妹子们摸着也会很开心的。

天资一般,甚至有些榆木疙瘩,至今觉得自己还不曾开窍,仍然是浑浑噩噩度日,没有方向和目标。唯一的一点值得骄傲的是还能够静下心来读几本杂书,在看完以后还能发几句不疼不痒的感慨。

我一度把书当成自己的伴侣,所以就买了很多老婆,各式各样的都要,因为每一本书或者说每个老婆给我的感觉都不太一样,有的看不懂,有的不想看懂,更多的是似懂非懂,睡了那么多老婆,偶尔自己也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婆。

慢慢就开始试着写东西,写的不好但却也不舍得放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靠这个吃饭,但实在不知道除了这件事,自己还能干成什么,便也就没有放弃。

记得曾看过一本书说到,小说是作家对这个世界仅有的反抗,我也想试着去反抗一下,期待着自己的小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像要想某个人证明——我从未放弃为你创造更好生活的“妄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疾言厉色的简介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解 释 :非常凶。形容人那时很愤怒。

出 处 :《 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清 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入言,与人交,冲然退让,从无疾言厉色。”邹韬奋《经历》:“我易于~,似乎予人以难堪,事后往往懊悔。”

近义词声色俱厉疾严怒色

反义词巧言令色、和颜悦色

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一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比尔·盖茨-简介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的一个家庭,父亲威廉·亨利·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 Sr.)是当地的著名律师,他过世的母亲玛丽·盖茨(Mary Maxwell Gates)是银行系统董事,他的外祖父J. W. 麦克斯韦尔(J. W. Maxwell)曾任国家银行行长。

比尔和两个姐姐一块长大,曾就读于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Lakeside School),在湖滨中学盖茨认识了比他高两个年级的保罗·艾伦,比尔·盖茨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在他13岁时候就开始了电脑程序设计,而且以极端个人主义闻名;根据他的一名高中同学的回忆,比尔·盖茨曾断言自己会在25岁时成为亿万富翁。

比尔·盖茨不仅专注于电脑、软件企业,对生物技术也很有兴趣。他是ICOS公司(ICOS)的董事长,这是一家专注于蛋白质基体及小分子疗法的公司。比尔·盖茨还成立了Corbis公司(Corbis),它正在研究开发世界最大的可视讯息资源之一.

个人信息

主要成就: 与保罗·艾伦共同创办了微软公司

最喜欢的歌星:JOHN LENNON

最喜欢的食物:汉堡包和可乐

崇拜的人:拿破仑 沃伦·巴菲特

格言:“我是王”“我能赢”

理想:把世界引向未来时速之路

社交:不愿主动与人接触,但在压抑状态下极易高谈阔论

信仰:虔诚的天主教徒

情绪:突发性的惊慌愤怒

观念:二十一世纪,电脑和因特网会使各地财富和权利分配更加平均。

管理:“螺旋桨头脑”和“达尔文式管理”是运作微软最有效的手段。数椐神经系统是未来管理的必然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生平简介

全文共 3979 字

+ 加入清单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后又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画。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继续在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高涨。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所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谈学术、议时政、研究斗争策略;并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以及《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等革命书刊,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45年,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后又担任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

同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挟击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起草和修改了大量的杂文、宣言、通电、抗议书等文稿,言辞激烈,旗帜鲜明,因而被国民党特务列入暗杀黑名单,悬赏40万元买其人头。但闻一多无所畏惧,继续从事各种进步活动。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9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个人民主主义者的人们,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人闻名于世。闻一多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与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文学常识:金陵十二钗简介

全文共 2618 字

+ 加入清单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十二个女子。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文学常识:金陵十二钗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後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

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李纨

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xx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刘姥姥孙板儿为妻,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安简介高中英文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How time flies! I turned 12 years old, and as I grew up, xi an has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Teacher wang, our class teacher, told me that she had no idea where the primary school was when she came to dongguan nanjie primary school. Finally, it was asked to know that the entrance to the primary school was blocked by the sale of vegetables, to make the teacher cry and smile. Father also had said, in his impression of xi an is filled with dust and dirt, before some of the road is very narrow, remote places ranch house on both sides of the road, the ground, often can see the paper scraps, rubbish, green belts are also very few. The whole city looks very bad.

But in a few short years xi ans urban imag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low bungalows were replaced by high-rises that sprang up. Now the ancient city wall moat, ring city park, formed the scenery of the disk, standing on the city wall, the city of xi an, the view of the city, the west street was built into a replica of the street. Is the most worthy of our xi an proud of xi an pagoda built us all of Asias biggest music fountain, attracts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watch, whenever night falls, around the wild goose pagoda qujiang ruins park, datang datang furong garden,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is also illuminated. All this shows the charm and charm of its nine dynasties. Xi an is now moving toward an advanced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西安简介高中英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