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候选人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的故事汇集20篇

浏览

2990

作文

1000

202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456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8月24日,“以生命铸就航母舰载机事业丰碑”张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驻京部队官兵代表、首都青年代表近800人在这里感受英雄的梦想,汲取前进的力量。

2016年4月27日,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同志,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为保战机安全,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他是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

报告会现场气氛肃穆,讲台上的电子屏播放着张超的训练照片和部分视频录像。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等5人,讲述了张超对航母舰载机事业的热爱与情怀,还原他们眼里的张超。

“在追寻张超的短暂人生中,他年纪虽小却做了3次重大抉择,次次以家国为重、以使命为先,放弃的是舒适和安逸,选择的是梦想和挑战,取舍之间体现了一名革命军人爱党、强军、报国的赤胆忠诚。”

以身许国,何惧生死?报告会上,戴明盟深情地讲述,张超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正是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始终砥砺着张超的战斗激情。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助理王亮忘不了张超生命最后的一句话:“我,是不是,再也飞不了了……”只言片语,流露的是张超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眷恋。

“在我们同一批里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飞夜航、第一个打实弹、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与张超既是大学同学,也是同团战友的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飞行中队长聂元闯,这样评价他们心中的“飞行超人”。

“他突然走了,带走了对我的全部承诺,没有留下一句嘱托。我虽悲痛,却为他的英勇壮举感到骄傲!”张超同志家属张亚的话令人动容。

“悲壮,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心绪哀伤,但意气激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欣讲述了在采访中的感受。他说,英雄牺牲,精神永存,如今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化悲痛为力量,以中国胆量、中国智慧、中国干劲、中国速度,踏上强军之路“新长征”。

感受烈士品质,激发奋进力量。报告团成员饱含深情的讲述,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张超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青年官兵们表示,要像张超烈士那样,牢记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开拓进取,在练兵备战中学习他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在强军兴军道路上奋勇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作文500字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邰丽华,这位无声的天使, 她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用她自己独特的语言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邰丽华,这位“美与人性的使者”,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声音,却用最美的舞姿震撼了世界,感动中国;邰丽华,这朵无声盛开的鲜花!看完她的故事,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一闭上眼,满脑子就都是她的身影,使得我一次又一次打开书本,一遍又一遍读她的故事,一回又一回被她感动,为她折服

然而,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却藏着一颗异常坚强的心,并为此选择下一条看似最不可能成功的道路——舞蹈,没有音乐、没有节拍,只有教练的手,只有自己,只有日复一日的挥洒汗水,她,在向命运,在向生活挑战。当然,这其中的酸楚只有默默咽下,终于,不可能成了可能,她成功了。凭借《千手观音》,不仅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她,也让海外友人,记住了她,她同她的姐妹创造的奇迹,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她们不是弱者。她们同样可以为国争光,在美丽的光环包围的时候,在热烈的掌声拥抱的时候,她只是谦虚地微笑、点头,那清澈明净的眼神似乎告诉我们,赞美的歌曲与她永远无缘,属于她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优美的舞姿。

在我们欣赏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按排的优美舞蹈千手观音时,怎会想到表演的是21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佛塔层层相叠,而那位头戴霞冠、身披金甲、仪态庄严却不失亲切的领舞人就是邰丽华.此时我们感受到只是笼罩在她头顶的绚丽光环,却想像不出一位听不见声音的人是如何去感知音乐的世界,去追赶音乐的脚步,这其中付出了什么?

努力的拼搏,使她终于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15岁那年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雀之灵》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在排练中,她几度让老师失望地摔门而去.为了能飞起来,为了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旋转动作,她要练上上千次,多少次练得晕厥过去.多么坚韧执著的女孩!

[感动中国作文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一位短跑运动员,他拼尽全力,仍未登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这个成绩,一举打破亚洲纪录。他的名字在赛后轰动世界,是继刘翔之后,又一个封神的中国田径英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短跑英雄,却是一个超期服役的80后运动员,甚至几次想打报告退役。

不过幸好虽然伤痛、年龄等因素让他在训练中倍感压力,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在短跑之路上,他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苏炳添,1989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镇,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古镇镇特别重视田径运动,经常在村子里举办比赛,比苏炳添大9岁的表哥就是村子里的短跑冠军。

苏炳添和表哥的关系很要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追逐玩耍,有时候,苏炳添比表哥跑得还快。

上学后的苏炳添真正接触田径运动还是在初中,看着学校田径队员的专业训练,苏炳添也想加入。

无奈苏炳添个子低,达不到入队的标准,被教练拒绝了。为了加入田径队,苏炳添给教练展示了一个绝活,他以1米5高的身材,向上跳跃后可以摸到2米9高的门板。

教练惊讶到合不上嘴,随后如获至宝般地接收了苏炳添。

县城的体育学校,训练条件实在有限,连最基础的训练设施都不完善,现有的设备也都是破破烂烂。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苏炳添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训练,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周六日天天如此,从未间断过,但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累。

经过教练专业的指点,苏炳添无论在技能上,还是在体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在学校、村里的各项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这也为苏炳添日后成为“飞人”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的名人故事1: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往往在感动的瞬间,总能体会到感动背后的辛酸,单说“感动”二词,感觉这是非常的笼统,具体的说,“感动”就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妈妈在夜深人静时候为你织衣服的瞬间……总有太多太多的事让我们感动,感动辛酸,感动幸福,感动情感……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王威,男,汉族, 1981年12月9日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教于兰考县小宋乡第三初级中学。王威同志,工作勤恳,爱岗敬业,为人正直,对人热情,多次被评为乡、县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他的主要事迹如下:

2011年腊月二十七上午九点左右,王威同志和他母亲去山东省看望亲人。返回途中经过小宋乡曲楼村南四明河上的一座便桥时,突然听到一名男子急促的求救声,听到喊声,他迅速下车,只见河水中一名男子被一辆机动三轮车的车把压住,丝毫不能动弹,正大声呼救。当时,北风呼啸,河水湍急,情况万分危急,王威同志不假思索,没有来得及脱去棉衣和棉鞋就跳了下去。冰冷的河水刺骨疼痛,他咬紧牙游到那男子的身边,用力挪动三轮车把,抓住男子的衣领使劲拖到岸边,把他救了出来。这时,那男子泣不成声地说:“我老婆还在三轮车下面!我老婆还在三轮车下面!”当时三轮车底部朝天,整个车子完全掉进两米多深的河水里,丝毫看不出他老婆在哪里。命悬一线间,时间就是生命。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没有时间让王威同志犹豫,也许他犹豫的一霎间,可能一个人的生命就会消失。王威同志不顾刺骨的冰水随即跳下水,咬紧牙关,再次游到三轮车旁,和刚下水的另一名男子齐心协力,费了好大的劲,竟然没有掀动;紧急关头,他们再次鼓足劲,三轮车终于被掀了过来。王威同志急忙拂去河面漂浮的杂物,蹲下身去,一把抓住那名妇女,拉出了水面。可是,那个妇女已失去知觉,情急之中王威同他爱人用尽全力把她拖到岸上,对她进行抢救。惊喜的是那位妇女的手动了一下,人还活着,后来,在众人的帮助下她慢慢苏醒过来,这时王威同志心里松了一口气,才感到浑身冰冷刺骨,湿透的衣服已结了冰,冻得直打哆嗦,但是他的心里是暖和的,因为生命无价,他的一个小小举动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时周围的群众越来越多,看到那位妇女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王威同志就开车悄悄离开了。 事隔几天后,他才知道所救的人是孟寨乡虎羊寨村村民牛建厂、刘玉玲夫妇,他们是为儿子置办结婚用品路过便桥时,不慎落入水中的。

后来,牛建厂、刘玉玲夫妇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救他们的人是王威同志。就在2012年2月5号那天,他们领着孩子带着锦旗、礼品来到王威所在的小宋乡第三初中,紧紧拉住他的手说:“谢谢您,要不是您,俺两口早就没命了!是您给了俺俩第二次生命。”

后来,在兰考县宣传部、兰考县教体局、小宋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兰考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兰考手机报》、《今日兰考》、《开封日报》、《教育时报》相继对他的救人事件做了宣传和报道。号召大家学习冰河救人英雄,最美乡村教师等。为了弘扬正气,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水平。

由于王威同志事迹突出,2012年9月被评为兰考县优秀教师,‘’新长征突击手‘’,“师德标兵”,2012年11月,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身边的榜样暨2012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2013年2月6日,被评为“感动兰考人物”之首。2013年3月被评为“开封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提名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观看了2014年度的《感动中国》节目。

在这些感动人物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朱敏才和他的妻子孙丽娜。朱敏才以前是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退休后,人们认为他们夫妇俩会回北京安享度日,但是他们没这么做,他们去了贵州山区去教那里的小朋友。朱敏才和孙丽娜在那里教书十年,山里很贫穷。孙丽娜睡觉的小屋连着学校的厕所,一开后窗户,臭味就从后窗户里飘出来,臭的晚上孙丽娜带两个口罩还睡不着。

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山区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可是这十年里他们却没有和自己的亲生女儿吃过一顿团圆饭。虽然山里什么都没有,但是朱敏才和孙丽娜还是去那里教书。他们没有到北京去安安心心的养老,而是跑到贵州山区里去教书。

读了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我很感动。比起我自己,我差的很远:我不愿意到山区那里,因为那里很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没有卫生所……那里有可能吃不上蔬菜、那里的孩子脏……但是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却跑到那里主动教书,不畏条件恶劣(因为山里没有蔬菜,所以孙丽娜奶奶患上了眼疾,朱敏才爷爷因为不适气候患了很严重的病。朱敏才爷爷说过,即使退休了,也要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这使我很佩服,我要像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一样,不嫌弃山区的小朋友,还要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

我要向他们一样,对社会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高梓涵(学生)时间:2018/3/719:00:47分类:个人日记

今天上午,我们要开始看《感动中国》。

刚开始,还是韩红唱的《感动中国》。我们每年都会听一次。

第一位出现在电视的是卢永根,他身体虚弱,得了癌症,他把他们夫妇一生的积蓄——880多万全都给了一个学校。他出生在香港,19岁参加共产党,后来他去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兄弟们都劝他留下,但他想:应该学成归国,并且还告诉别的留国的学生赶快学成归国,别的归家的实验室在先进也不过是替别人干活。卢永根和他夫人又是遗体捐献者。他们连去世后都想给世界做出贡献。

还有一位是空军刘锐,他开着被誉为战神的轰6k,他飞的海域神么都不知道。他也敢。有一次是南海巡边。这次,天气突变,最安全的是返航,但是刘锐不会半途而废,他驾驶这“战神”,冲过了这个“鬼门关”。

这一个是从台湾来,她叫卢丽安,她爱祖国、爱台湾。她是十九大的党代表,她是唯一一位台湾土生土长的人。有人问她,你来了祖国大陆,会不会不爱台湾,但她说,现在是2017,不是1927、1937、1947,我们不需要二选一。

这一个是在大山深处的村子,他们很贫穷,主要原因是缺水,这年,黄大发成为了大队长,他们还是开凿隧道,但是水就是不过来,他很执着,三十年后,他们这次要在大山的中间凿,连专业施工队都不敢,而黄大发却系到了自己的身上,由于他的执着,他终于成功。这个水渠非常的长。

今年的《感动中国》结束了,但是感人的事件没有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期待以久的年度人物颁奖活动,共有11人获奖,其中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我怀惴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

第一位获奖者叫黄旭华,三十多年来,黄旭华没回过几次家,家里人都埋怨他。但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后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核潜艇之父”。他那时心里肯定很纠结也很无奈。

最让我感动的是91岁的老人刘盛兰,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一刻开始,73岁的他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有时候,他竟然同时损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他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出去捡废品。这么多年,他唯一珍藏的就是一个蓝布袋,里面装满了给学生的汇款单和学生的回信……老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住进了医院,还不忘给同学们汇款,怕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一对父子,35年如一日,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一开始,乡亲们都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对于这些嘲笑,沈克泉并没有气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了吃油难的问题。后来,沈克泉叫来了儿子沈昌建带着买车钱与他一起改良油菜品种。沈克泉去世前说他最不放心就是新的油菜。经过父子俩35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油菜品种都获得了认可。父子俩的心灵就像油菜花一样美丽。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人我没发现,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人物作文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却又内涵丰富舞台上,闪闪发光不是那些耀眼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普通人。

在201*年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时候,老伴去世,他成孤寡老人。为让自己老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人,他开始助学。这是老人初衷。但后来,他助学规模远远超出自己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他就将自己微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孩子们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光,苍老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身躯,高贵心灵,他在九旬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内心仿佛受到神圣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更多是内心中无法言喻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用发现美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内心能为之震撼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礼观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来,细读各网站、公众号上有关叶连平的文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省优秀教师、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老师陈宏亮说,为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顾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责任担当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这束微弱但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树起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榜样和丰碑。

陈宏亮认为,和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还有许多地方能够做到。有人说,教育即“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任周遭环境再喧嚣,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而恬淡的。叶连平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使命和毕生追求。只有教书育人者把心灵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方能寻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宁静而恬淡的心境。

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进取的动力。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将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出来的正是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而在这一份尽职尽责之中,他也收获属于他、属于孩子们、属于教育的快乐。辛勤、专注、坚守,这就是敬业的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快乐的源泉。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叶连平,作为一名老党员,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陈宏亮表示,正是无数个叶连平这样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将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心无旁骛,不改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李晨轩

今天我观看了令人感动的感动中国

第一位是卢永根教授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

在很多人之中有一位温州的医生,他的真名并不叫兰小草,但是他却在温州一个小镇中给非常多的孤寡老人看病,还背着那些老人回去,他还给一个报社每年都捐款2万元,从没断过,又一次他妻子的弟弟说要不今年先不捐那2万块钱了吧,可是兰小草却非常的坚决,还说人不能失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黄大发是一个在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他们的村子只有一口井,那口井的水难以下咽。他们开始了饮水工程准备把对面山的一条河用水渠引过来,他们用钉子一寸一寸的凿开可是好不容易那弄好了可是水却一点也不通过来。时隔30年他们再次行动,那其中有悬崖峭壁施工队都望而止步可是黄大发却勇敢的套上了绳子在悬崖峭壁上凿开那用生命砸通的隧道。用了好几年的时间翻越了3座高山终于把那生命的源泉弄通了。这位英雄黄大发让他们整个村都喝上了甘甜的河水。

他们这些英雄有的为了国家有的为了人民,黄大发就是一个为了一个村子的人喝上甘甜的水,清澈的水而不怕危险在悬崖峭壁上凿通隧道得人。

我也希望在我长大后也和他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小女孩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她五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她的母亲把她送给了别人领养,在新的生活里,她不但没有获得到幸福,反而让她的生活变的更加辛苦,她的养母卧病在床,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撒娇,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早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那时的她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未喊过疼,听着孟佩杰养母含着泪感激地回忆,我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顶着脚尖吃力地拿起锅铲翻炒的情景,心里不由得阵阵酸痛。孟佩杰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喂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小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一大堆家务活等着她,服侍养母睡后,她才开始学习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就这样,孟佩杰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命运对待孟佩杰是残忍的,无情的,而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以灿烂如花的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她面对逆境,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她的存在,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当人们对她惊叹不已时,她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而现在的我,有时还跟妈妈顶嘴,跟妈妈对着干,做作业时,还跟妈妈吵架,和孟佩杰比起来,我实在是太惭愧了。父母从小就为我做过许多事,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边照顾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复;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难题,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从小一直给我做饭,洗衣,是我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现在的高大阳光少年。我暗下决心:要向这位小女孩学习,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在祖国西北边陲,一位连上网是啥都不知道的76岁老人突然成了“网红”。他的故事在网上传播后,十几天的时间里阅读量就超过1500万人次,无数网友为他点赞。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共产党员魏德友。

魏德友,一个倔强而忠厚的的山东老人,1940年出生在革命老区临沂。他说:“陈毅指挥打仗时就曾在离他们村五华里的一个村里,自己家也曾经给部队腾出一间房做电台使用。”1960年8月,老魏参军来到驻地在唐山的北京军区24军4555部队,1964年4月11日转业来到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从此他的命运和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的173号界碑紧密相连。

在这里,他放牧在边境线上,就巡逻在173号界碑管控区内;他种地在界河畔上,就站岗在额敏河边。如炬的双眼时刻警惕地望着萨尔布拉克草原。一把放羊鞭,一架望远镜,一台收音机,一个军用壶每天陪伴着他走在巡逻路上,萨尔布拉克草原100多平方公里山川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记得老魏的脚步声,每一块石头上都印上了老魏的身影。

52年来,他用一双厚实的脚板在边境线上丈量了18万公里,堵截越境牲畜数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上千人,管控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他把自己像一棵树一样深深地种在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

占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狭长,虽然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但却是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的必经通道。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盈墙,夏季蚊虫狂舞,狼歡出没。位于中哈边界173号界碑的萨尔不拉克草原,畅阔寂寥,只有没膝深的苦豆子和芨芨草在风中寂寞地摇曳!.1964年,来自北京的转业军人们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建起的屯垦戍边营地番号为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人们称他们为老军垦。1975年兵团撤销,1983年兵团恢复,营地划归裕民县吉也克乡。建制变了,老军垦们陆陆续续撤回团里或内地,只剩下倔强的魏德友不愿离开。他说:“我不走,我一辈子也不离开萨尔布拉克,毛主席派我来守边疆,我一走,这儿又变成了无人区,我死也不离开边境线!”没有了人喧马啸,营地逐渐荒废,只有高扬的国旗告诉飞鸟,因为老魏的坚守,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才有着蓬勃的生机和安宁!

每天鸡声报晓,晨光熹微,魏德友就披挂出门,一股“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万重雷霆也难轰”的豪情总在胸中激荡。相濡以沫50多年的老伴刘京好总要追出门来叮嘱两句:“不光要警惕坏人在边境线上搞破坏,还要注意脚下的安全,听见没!”望着老伴关切的眼神,看着同样豁着牙,说起话来跟自己一样就跑风漏气的老伴,生性木讷的老魏心中涌动着一句台词:“此一去山高路远,莫去问前路是劫是缘,你且自珍重!”但嗫嚅着,终究冒出了一句平平淡淡的话:“知道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要多小心,有情况别忘了给边防站打电话!”凝望着老伴渐行渐远不再伟岸的单薄背影,刘京好喃喃自语道:“死老头,都76了,还这么要强。”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啊,转瞬间,她和老魏在173号界碑已经驻守了52年。52年,她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她们把爱情的种籽撒在了萨尔布不拉克草原,她们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无怨无悔,却把“攻不破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今年的你39岁,丈夫病故、父母离世、无儿无女、身处异乡,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虚度剩下的人生,还是在奋斗之中书写新的人生华章?39岁的张桂梅选择了化悲痛为力量,扎根小城华坪20余载,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爱心倾注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带领1600多名贫困女学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新时代的“小城大爱”故事传说。

爱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下,蕴含着张桂梅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她把家访当常态,10余万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脚下,成为1500多户家庭走访的“垫脚石”,为的就是减轻“山里人出趟门不容易”的负担,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把一颗爱心融化在群众的心田,尤其是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

体,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和他们建立友情,从心底打破隔阂,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在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定。“党员在,女高就有办下去的希望。”刚刚成立之初的华坪女高,师资紧缺、学生家底薄,被认为是一所“绝对办不下去的学校”。但张桂梅却不信这个“邪”,带着8名教师,其中6名党员,佩戴党徽上课,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把党员教师们内心的澎湃激情转化为坚定信念,造就了独特的

丽江华坪“女高精神”,华坪女高也逐渐成为当地学生、家长向往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日渐显著。张桂梅和学校的党员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对于选准了的方向、认准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面对接踵而至的各项荣誉,张桂梅始终保持着入党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把70多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一条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是伴随她多年的“行头”,生活十分清

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她来说,“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让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献理所应当。面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张桂梅这样的榜样为标杆,对标对表,学习她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品德与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做出我们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昨晚,备受瞩目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颁奖盛典。我省宁国小伙,“最帅潜水员”官东获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办方给予的颁奖词高度评价:官东,天下英雄气,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

两皖人入围

自2002年起,《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此前我省安徽宁国小伙官东和池州籍“布鞋院士”李小文入围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

官东1991年出生,在2015年6月2日“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现场的潜水救援行动中,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关键时刻,他把潜水装备给了被困人员,自己险些被暗流冲走。“在最危急的那一刻,我只想着赶紧救人。”他的英雄之举感动国人,被誉为“最帅潜水员”,并被总理点赞。

李小文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10日病逝于北京。李小文是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平时生活简朴,常穿一双布鞋,因此也被人称作“布鞋院士”。

官东终当选

昨晚,“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颁奖盛典。官东和阎肃、徐立平、莫振高等十位人物获选。

组办方给出的颁奖词是:“官东,天下英雄气,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昨晚十点多,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官东。“荣誉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官东很平静,“压力也是动力,督促我以后做得更好。”官东还委托本报记者对家乡表达谢意,“感谢家乡人民对我的培养和关心,我会继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潘建伟观后感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月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成为“201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王峰观后感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了感动中国这套节目,里面有前段时间让人大开眼界的女排,有为国家航天事业做贡献的孙家栋,更有远赴山区支教的支月英,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在大火中救出20多人性命的王锋。

王锋,一个普通而又简洁的名字,但他的人生却不像他的名字一般,本来一个平平凡凡的老百姓,但2016年5月的那场大火却完全将他的人生改变了,那天晚上深夜,正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场大火正在熊熊燃烧,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被惊醒,看到外面熊熊烈火后,立刻起身将他的家人叫起,逃出了那栋大楼,但王锋又在此跑进了大楼,去一栋一栋的叫醒楼上的邻居,眼看着王锋一次两次三次的进入了火海,地上来来回回的血脚印,当20多位邻居都被救出来时,三次闯入大火的王锋却已被烧成炭人,王锋被火速送往医院,烧伤面积已达百分之九十八,在所有人的拼命挽留下,王锋最终因多项器官衰竭,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葬礼那天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也下起了大雨,如同也在与人们一同送走英雄一般。

面临熊熊大火,王锋没有退缩,面临身体的疼痛,王锋也没有放弃,他想的只是我能再救几条人命,我还能再唤醒多少人,这种难得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就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表现吗,不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吗?

王锋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人,许多人都为他再次落泪,我面对荧幕中王锋的遗像,也不禁哭出了声,他是我们的英雄,是我心中的英雄,与他救出来20多条人命相比,与他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相比,我在生活中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帮助他人的事例又算什么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传承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帮助他人,从小事做起。

这套节目,教会了我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教会了我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我们都要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今年也不例外。在这次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这十一个人的事迹都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王峰。

在一个夜晚,王峰所在的居民楼已经休息了,突然,大厅的自行车失火,火势迅速蔓延,住在一楼的汪峰第一个苏醒,他醒后救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区,接着,再次钻进火海,将二楼一个老爷爷和两个小孩子救了出来,楼上还有很多人,他再次钻入火海,将的上十几家的邻居挨家挨户都安全救了出来,但是当他出来的时候,已经快烧成了炭人。在他去往街上的途中,他留下了一条长达六十米的血脚印,那是多么令人震惊,这将是他人生最后的足迹。这串血脚印染红了天,浸红了地,也染红了我们的心。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要抢救他,短短六天,就收到了二百万元的汇款,可是最终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我看到后很震惊,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要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那些与自己素不相干的人呢?他原本可以放弃楼里的人们,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可是,他没有,他选择死亡,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别人的生存。

我很惭愧,记得有一次,我爸爸在工地上,让我帮他递一下锤子,可我却当没听见一样。汪峰面对不认识的人还要选择用死亡帮助他们。我面对着自己至亲至爱的爸爸,竟然一点都不理睬,更何况只是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现在想想,我该多么惭愧啊!

我决定,我以后一定要学习王峰的这种精神,不管遇到的是生人还是熟人,也不管遇到的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我都要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寓言故事精选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一只乌龟从水中爬上岸,被岸上的鸵鸟看见了。鸵鸟走过去对乌龟说:“我不明白,你的脖子长得那么短,而且总是缩在里面,人们为什么偏偏喜欢你?”

乌龟反驳鸵鸟乌龟听了这话,伸了伸脖子,然后慢腾腾地反驳道:“人们都说你是鸟中之王,跑得快脖子也够长,可谁也不明白,你为什么遇到一点小事儿,身体就卷曲成一团,把头也埋进沙子里躲避起来,这样的胆小鬼谁会喜欢?”鸵鸟看了看乌龟,半句话也答不上来。

有的人总爱挑剔别人的缺点,其实是没看到自己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