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动中国候选人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的故事精彩20篇

浏览

3086

作文

1000

2024年中央卫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当物欲的膨胀让人迷失,当金钱与权力占据你的心灵,当你人生的坐标发生了倾斜…那你不妨坐下来看一看《2016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心来聆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的生命热忱会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如果说人的生命就像浩瀚星海那一颗凡星,那你就不该甘于躲在云层之后,而是应该用你的光亮与璀璨去照亮别人乃至整个世界。

我是擦着眼泪陪孩子看完《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这本是学校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但是却给我这成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一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的崇高赞誉。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在癌症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最后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完成了他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一次冲锋……

在20xc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人还有很多,有航空英模罗阳;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有孝子陈斌强;有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如果说学雷锋离你太过遥远,那你不妨学学他们。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去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而却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其实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责任之心、一点关爱之心、一点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人就足够了。其实人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涵,在于你走过的过程。正如歌手汪峰唱的那首“怒放的生命”一样,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穿行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朋友!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超越自我,让自己活得精彩而有意义!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我们不平凡的力量吧!从此让我们的人生光荣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226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节目中的10个英雄人物,伟大的感人事迹令我的心灵震撼,并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其中,有几个人物令我记忆犹新。“春风化雨,秋月生辉,用救赎的力量点燃心灯,用坚强的意志见证奇迹。”这是组委会给孙炎明的颁奖词。

从警28年来,孙炎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7年前得知自己患有脑癌时,乐观向上的他决定只给自己一个小时时间的悲伤,并在手术后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爱心感化羁押在看守所的失足人员。

对于孙炎明来说,20xx年过得非常充实、幸福、快乐,非常有收获,这让他有强大的信任感,用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他的体会是:如果你想人生有意义,就从本职岗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孙炎明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默默的奉献,一朝爱岗不难,难就难在从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孙炎明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与岗位的执着坚守,让他这个平凡的基层监管人民警察不再平凡。说完了爱岗敬业的孙炎明,再来说一说诚信仁义的孙家兄弟。人间有真情,有真爱。“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他们兄弟俩20xx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将工人们的工钱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xx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回湖北黄陂,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责任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

“不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无论干任何事,诚实守信最可贵,得信义者得市场,诚信是立身之本。孙家兄弟的壮举,足以让那些克扣工钱拖欠工资的老板汗颜,”有关专家认为,孙家兄弟的义举是一个家族对忠信的传承,是一个商人对传统道德的坚守,是一个企业家对现代契约责任的履行。哥哥遇不幸,弟弟义无返顾接力送薪,替哥哥发放良心工钱,这是诚信仁义的真诚体现,是中华民族恪守的道德标准,是对传统道德的可贵坚持。孙家兄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道德与责任是社会前行的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宁波守塔人”五代叶家族的故事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中央电视台公布“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活动20位候选人,“宁波守塔人”——叶中央一家五代守塔百年入围,目前网络投票评选活动已开始,将于2017年1月5日结束。

自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叶中央的爷爷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在随后的100多年的岁月里,叶中央的父亲叶阿岳、儿子叶静虎和孙子叶超群都走上了守塔之路。叶家五代人默默坚守,在浙东海域12座灯塔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为2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送上了平安。1944年10月的一个凌晨,强台风来袭,为抢回即将被风浪卷走的补给小船,叶阿岳冲进狂风暴雨,再没有回来。1971年春节前夕,叶中央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来三星塔团聚过年,途中她们乘坐的船被风浪掀翻,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遇难。妻女离世后,本可以调离守塔一线的叶中央只向组织提出“给我换一座塔吧”,这一回,他去了爷爷曾经守过的白节岛。1984年,宁波航标处招灯塔工,叶中央为儿子叶静虎报了名。2014年,叶静虎的儿子叶超群也紧随父辈步伐,登上了位于宁波镇海的七里屿灯塔当了一名灯塔工。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中央说:“人在灯亮。灯塔是大海的眼睛,只有一直亮着,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才会安全。” 一直以来,以叶家五代人为代表的灯塔工们与大海相伴,扎根孤岛,默默地值守,无私地奉献,指引万千船舶航行,守护一方水域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会观后感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员,我在学习了潘建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深受其感染和激励,自觉自愿地向潘建伟同志学习,学习他爱国敬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以潘建伟同志为榜样,我也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勇于奋进,为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潘建伟同志是我社的杰出代表,作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国内外荣获众多奖项,为我国量子信息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潘建伟同志能取得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爱国敬业的精神。在国外学成后面对国外顶尖研究单位的招揽,他毅然选择了回国,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在我从事的金融行业,尤为需要这种爱国敬业的精神。金融行业从业压力大,面对的诱惑也大,每天和钱打交道,经常过手大额的金融交易,爱国敬业就是指引我们踏实工作、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爱国敬业的精神,就无法做到心无旁骛的踏实工作和良好的自我约束,一旦走上拜金和贪腐的道路,就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不光在我们金融行业,像潘建伟同志这样爱国敬业的精神,也是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精神和品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现状,爱国敬业应该是我们所有国民的价值共识。这不仅直接决定了我们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把富强国家的信念融入我们的岗位工作中,在人生抉择时谨记国富民强的价值追求,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潘建伟同志打动我的第二点就是他立足本职踏实奉献的工作作风。我们都知道科研工作充满了困难和艰辛,潘建伟同志从2001年回国至今,16个年头扎根在科研工作岗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抵得住诱惑。正是这种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做实事、默默无闻甘奉献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学习潘建伟同志,正是要学习他踏实奉献的工作作风并且要贯彻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我作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在学习了潘建伟同志的先进事迹后,即在公司里组织筹划了“敬业、踏实、奉献”的专项培训和竞赛评比活动,并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我们利用单位培训时间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本单位和业界同行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先进事迹,并发起了全员‘踏实工作,争先创优’的评比活动。通过专项活动,为全体员工树立了敬业、踏实、奉献的思想,锤炼了大家务实求真、勇于奋进的作风,在全单位营造了踏实奉献的良好氛围。

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建设我们美好国家的一员,我们要像潘建伟同志那样,立足本职工作,多做实事,多做好事,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平台,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主观能动的态度,百折不挠的韧性,无私无畏的素质,踏踏实实的做好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看完感动中国的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医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只有一位医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兰老奶奶,她是一位妇科医生,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她仍然去医治那些妇女,却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间盘突出的病人。曾经有多少婴儿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医生中一块不倒的铭碑,给所有人都竖起了榜样。

有这样的一位老爷爷,他已经快90岁了,他的每次汇款虽然都是用几十来计数的,但这些钱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饭菜中节省下来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里捡来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叶为持生活,他的钱来之不易,是自己捡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塑料瓶,去卖掉后换取来的辛苦钱,他自己不用这些钱,却用这些钱去汇款给那些捡来报纸中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政府给他的补贴费也存着不用,等到足够了,再去汇款。他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他就是饱经风霜的刘盛兰老爷爷。他的汇款是给所有中国人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他们虽然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但他们的贡献是谁都可以替代的,他们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74 字

+ 加入清单

1.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的观后感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国梦,感染我们视觉,给我们心灵上的洗涤,精华我们的心灵。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名人故事300字茅以升立志建桥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的。

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

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秦淮河上出了事。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的绰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35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开展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行了颁奖仪式。评选出的58位全国道德模范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在这些道德模范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宁波的一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古稀之年放弃退休安逸生活,不远千里到贵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溆浦和宁波两地架起了爱心桥梁,将长三角上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的大山深处。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小学,帮扶了400多名贫困学生,为学校捐款捐物3400多万元……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

周秀芳不仅助学,还是“扶贫带头人”。她牵头成立爱心基金,精准帮扶湖南溆浦、吉林延边等地产业脱贫。她在吉林和龙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在湖南溆浦创设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点燃了希望之灯。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深受学生爱戴。2003年退休后,她被一所私立学校返聘。虽然拿着丰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内心却依然不平静,只因她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支教梦想。

周秀芳的支教梦源自年幼时的经历。在念小学时,周秀芳因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班主任鲍老师为她垫付了三元五角的学费,让她得以继续学业,也在她心中照进一束光。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14年,66岁的周秀芳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支教教师,她的内心又燃起了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周秀芳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15年春节,从贵州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更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而她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的情景。”长途跋涉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了——一栋简陋的木房,16个孩子正在认真聆听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讲课,这位老师也是桐林小学的老师。见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贵州的周秀芳决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开始了在溆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用启发式的教学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当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难户,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点钱;看见孩子们穿着单薄,她张罗着给他们买校服;为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又张罗着给学校买电脑;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联系医院给孩子做手术……周秀芳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而她自己却常常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对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资每个月有7000多元,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说。

助学路上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溆浦地处雪峰山北麓,层峦叠嶂,很多学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医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过多可能有坐轮椅的风险,但她坚持到每一户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有一次,她来回走了8个多小时。还有一次家访途中,周秀芳身体不支摔倒。被救回后家人劝她放弃,她却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就把我埋在学校旁边的土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历史名人苏轼才华横溢的故事

全文共 1860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豪迈雄放的词,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一经出现,就一扫北宋词坛一百多年的靡丽风气,开创了一代新词风。他创立的宋词豪放派,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打开了宋词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使词终于成为一种与诗一样流芳百世的文学体裁。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还是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后人把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那年,和弟弟苏辙进京考试,结果两人同时考中了进士。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他一心想选拔一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他在试卷中看到一篇论文,题目是《刑赏忠厚论》,写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这个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以后,他方才知道原来这篇论文是眉山来的应试青年苏轼写的。

苏轼考取以后,去拜见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与他交谈了好一会儿,更加喜欢这个才华横溢、气度不凡的青年了。事后,他感叹地对人说:“苏轼这青年可说是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了,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又说:“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听到了欧阳修这番话,开头很不服气。后来,大家看到了苏轼的诗文,不得不信服了。

苏轼考上进士以后,开始做官了。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接连两次上书朝廷,认为变法有问题。当时,正是王安石当政。苏轼不愿留在京城,就请求去外地做官。

苏轼为官,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曾在徐州、湖州、杭州等地当过地方官。每到一地,他总要为当地百姓办一些好事。

他在徐州的时候,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滔天,淹了很多州县。大水很快冲到了徐州,徐州百姓慌了手脚,富人纷纷出城逃命。苏轼担心富人一跑,民心动摇,就对富人说:“有我太守在,决不让洪水进城!”

把人心安定以后,苏轼请官兵一道抗洪,筑了一道长堤。大雨日夜不停,洪水不断上涨。苏轼在城头搭了一间小屋,日夜住在里面,指挥抗洪,即使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回家探望。他派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他在杭州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他奏报朝廷,疏浚西湖。他用了二十万民工,深挖河床,用挖出的泥,筑成一条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长堤筑成了,苏轼又命人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这一来,西湖的景色更美了,简直像一幅图画。他曾写了一首诗,形容西湖在晴雨两种不同天气中所表现的不同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第一句写晴时的水,第二句写雨后的山,写出了晴雨时的不同景色。三、四两句把古代美女西施(西子)来比西湖,说不管她如何打扮,总是那么美丽动人。这首优美的小诗,历来被认为是歌咏西湖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以后,人们又把西湖称为“西子湖”了。

苏轼一生做了四十来年的官,在朝廷中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但他在政治上始终不怎么得意,经常遭到排挤打击。他曾经多次被贬官。有一回,他还遭人诬陷,被押到京城,在大牢中关了上百天。他在晚年还被贬逐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他在那里住了三四年,好不容易恢复官职,迁还内地,第二年(公元1101年),这个六十六岁的老人就在常州病死了。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前面说到,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当时,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文章。宋神宗尤其爱读他的文章,进餐时,侍奉的人送上饭菜,神宗却读得忘了用餐,口中还连声称赞说:“天下奇才!天下奇才!”那时的读书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把他的文章作为学习的范本。他们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

苏轼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诗。他诗思敏捷,诗写得又快又好。有一回,他从老家去京城,坐船沿江东下,途中诗兴勃发,一下子写了四十多首。他的不少诗作都很出色,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富有哲理,已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苏轼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国古代楷书最重要的流派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等,在宋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山谷)、米(芾)、蔡(襄)”,苏轼都列名其中。直到现在,还有人写他的书体。

苏轼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他善于画枯木怪石,自成一体,传世的不过两三幅,已都是稀世奇珍了。他自己评价他的画说,有一幅《寒林竹石》,“已入神品”。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苏轼还通晓医药学。后人把他这方面的论著和大科学家沈括的医药书合在一起出版,称为《苏沈良方》。

苏轼可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英文版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Going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

Once a man wanted to go to the south, but his carriage was heading north. A passer-by asked him:"If you are going to south, why is your chariot heading north?" The ma answered, "My horse is good at running, My driver is highly skilled at driving a carriage, ad I have enough money."The man didint consider that the direction might be wrong; the better his conditions were, ther further he was away from his destination.

The idiom derived froim this story indicates that ones action was the opposite effect to ones intention.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个人要到南方去,他坐的车子却向北方行驶。过路人说:“你去南方,车子怎么向北行驶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很能跑路,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也很高明,加上我又带了充足的路费。”这个人没有考虑到,方向弄反了,他的条件越好,离他要取得地方就越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南辕北辙”。比喻一个人的行动和他的目的正好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2024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2016年8月16日,由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CCTV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5943 字

+ 加入清单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

郭小平心里,更看重的不是院长头衔,而是红丝带小学校长的身份,与此相关的是一个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名词“艾滋病”。

2008年11月15日晚,郭小平带队,红丝带小学的3位老师和12名艾滋病儿童一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2·1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晚会的现场录制,与他们一起排演这个节目的还有两位防艾大使: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老师和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濮存昕老师还是这所特殊学校的名誉校长。节目录制前,他刚刚跟孩子们同桌吃了晚饭。

晚会现场,主持人把话筒给孩子们,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心愿时,孩子们的眼睛都是湿的。其中一个小女孩叫翠翠,上台后一直在流泪,声音哽咽地说以后想做一名护士;胖胖的高个姑娘叫盼盼,说自己想当一名舞蹈家;小男孩文慧则神情坚定地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医学家,攻克艾滋病!

孩子们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唤出全场所有人的眼泪,嘉宾哭了,主持人哭了,现场观众哭了,摄像师、灯光师的眼中也闪着泪花。我坐在观众席上,尽管上午刚采访了这些孩子,但还是忍不住再次为他们的命运流泪。郭小平说,想当医学家的小男孩特别聪明,特别爱读书。

想当舞蹈家的盼盼还为现场观众跳了一小段新疆舞,脸上绽放着羞涩的笑容。我在想,是什么让这些特殊的无辜的孩子,还能有梦想,有笑容?

台上,红丝带小学的名誉校长濮存昕正在把郭小平隆重介绍给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聚光灯下,郭小平穿着一件不入流的普通外套,有点风尘仆仆的感觉,看上去不像院长,倒更像一个父亲、一个乡村教师的形象。

医院里办小学,解决两代艾滋病人受教育问题的有效尝试在中国,所谓二代艾滋病人,主要是指通过母婴传播的艾滋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是艾滋病人、或者仅一方是,这些孩子的艾滋身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注定。

2008年10月30日,一项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支持的调查对外发布消息,在中国6个城市的成年人中,存在着对艾滋病感染者的严重歧视。30%的受访者认为感染艾滋病的儿童不应该被允许和其他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将近65%的受访者不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住在同一所房子里;48%的受访者不愿意与感染者一同用餐。

尽管这种歧视在中国是被禁止的,但是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并对艾滋病预防十分有害。

此次北京采访中记者看到,郭小平和他的助手李学军(临汾传染病医院院长助理)、刘美婷(红丝带小学音乐老师)、张新平(红丝带小学文化课老师),还有刘倩(红丝带小学生活老师),吃住行都与这些孩子们在一起。而刘倩本人既是志愿者,也是一名不幸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郭小平对这些孩子的称呼是“我的娃们”。

郭小平:“对艾滋病宣传初期,见诸于媒体上的报道往往与道德、伦理的沦陷相关,从而造成人们的误解。实际上艾滋病患者被传染的渠道有三种:一是母婴,二是血液,还有就是性传播。在山西,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很少,多数艾滋病人是通过卖血和输血途径所传染。艾滋病患者首先是病人,应该给他们以起码的同情。但是媒体和社会往往忽略了这点。所以我认为,对艾滋病患者要做的不仅是治疗,更多的是关怀,这才是最主要的。比如这些艾滋病孤儿,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成为血液传播的第二代受害者,这是一群命运坎坷,备受病痛折磨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我们的正视,需要像健康孩子一样上课、游戏、生活。否则,一旦他们在冷眼和歧视中长大成人,将会对社会构成很大威胁,那时再想教育就晚了。”

采访中获悉,那个晚会上想当护士的小姑娘翠翠,刚来医院时患有强迫症,舌头伸出来总也收不回去。翠翠只在小学念了一年书,当时身边的同学都指着她说她有艾滋病,远远地躲着她,翠翠长时间被这种环境包围,所以性格很孤僻,不爱见生人。到病区几个月后,翠翠就不再吐舌头了,胆子也大起来。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去红丝带小学采访时还看到了翠翠表演的舞蹈。

有数字显示,全球1/6的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和1/7的新发感染HIV是15岁以下的儿童。而在我国,据统计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大概有7万人。多么让人震惊的数字。相较之下,临汾红丝带小学的十几个孩子毫无疑问,当属这个群体中的幸运儿。他们成了医院的孩子,医院不仅为他们看病,还建了一所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学。2006年,郭小平亲自领着他的“娃们”去看了北京天安门;2008年初,这些“娃们”在郭小平的张罗下,又飞到海南岛,圆了“看海梦”;今年的北京之行,郭小平去之前就想好了,要让娃们走进“鸟巢”和“水立方”。

郭小平:“关爱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群体。我们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到我为止,不再传给别人的理念’。这些孩子很快就步入青春期了,他们要扰乱社会后果难料,所以现在必须接受教育,而且是特殊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将来如何生存。所以这些孩子的教育重点在道德,然后才是技能教育。如果我们不重视艾滋病第二代的教育,势必会出现第三代、第四代……非常可怕。在无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道德教育。

对艾滋病人的关心,不能心血来潮,哪怕一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花十来块钱买几根铅笔,几个面包,或是帮患者洗澡,都是关心他们的表现。像濮存昕老师,他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就非常真实,每年他都会给红丝带小学五万块钱,用于给孩子买衣服、或生活补助。只要有时间,他还会来临汾看看这些孩子,和他们一起吃顿饭,不是作秀,而是就坐在一个餐桌上同吃一盘菜。

艾滋防控这块必须有这样一批人努力的去做,才能让人类在最快的几十年或是几百年内控制艾滋病,否则的话,艾滋病一但爆发将完全不可收拾。”

绿色港湾模式,让艾滋病患者在“生产自救”的同时进行“心灵自救”

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到今天,23年过去了,官方数字报告的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增长到约70万人。2007年,约有5万新发感染和2万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预计有12万到15万艾滋病感染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而目前仅有4万人接受该项治疗。这4万人中,就包括了先后在山西“绿色港湾”艾滋病区接受救治的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这是一篇北京媒体《新京报》的报道——

2004年6月,临汾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艾滋病区的全体医护人员涌入丁师傅爱人的病房。那天是他爱人的生日,医护人员专程买了一个大蛋糕,买了鲜花,还点上了生日蜡烛。

在“绿色港湾”,丁师傅的爱人第一次听到别人祝福她“生日快乐”。她特别开心,还唱了几首歌答谢大家。生日过后,丁师傅爱人的病情有所好转,心情也开朗多了。发现自己成了艾滋病毒感染者后,她还从来没笑过。“她有勇气活下去了。”丁师傅说。

大年三十的时候,丁师傅的爱人,还收到了郭小平送的100元红包。正月初一,几位患者及家属还吃到了医护人员包的饺子。

小患者苗苗最喜欢护士周亚琴,每次她下班回家的时候,苗苗都要拉住她的手,让她带好吃的。她每次上班,苗苗都会在大门口等她。周亚琴说,“苗苗把我当成他的亲人了。”

在患者眼里,院长郭小平从不穿白大褂,不戴口罩和手套。他平均一周来“绿色港湾”一次,每次都要坐到患者床前问寒问暖。“一点也不像领导,没有架子,很随和,就像熟人见面一样。”一个患者的母亲说。

为什么要给患者发红包呢?我把这个问题抛向郭小平。

郭小平:“我们要让患者感觉这里像一个家,所以取名为‘绿色港湾’。绿色寓意着生命,港湾就是家。得了这个病的患者思想压力都非常大,必须让他们乐观一点,鼓起生活的勇气,这样对治疗才有好处。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艾滋病人的心理治疗。我们倡导医护人员和患者‘结对子’,医院其它病区的医护人员也会轮流到‘绿色港湾’值日,我们还号召医护人员在节假日和周末把艾滋病孤儿带回家,让这些娃们也能感受到家庭温暖。不少患者在‘绿色港湾’治疗后可以出院,却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听上去,这个“绿色港湾”好像是艾滋病患者的世外桃园,但是据了解,“绿色港湾”模式一经媒体报道,就引起了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应该对艾滋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它的创建人郭小平又是怎么想的呢?

郭小平:“是患者的贫困、心理压力和传染病医院的客观情况,构成了病区搬迁的理由。临汾市传染病医院是山西省4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之一,原来的艾滋病病区设在医院本部,艾滋病病人不敢出门活动,担心遇到熟人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加之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在传染病医院易与其他传染病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一旦交叉感染,艾滋病患者就很危险。很多患者过早死亡是因为并发症死亡,并不是因为艾滋病毒。

2004年7月,我们自筹150万元将以前的SARS隔离区改建成‘绿色港湾”将艾滋病患者全部转了过去。从2004年7月24日建成至今,该病区共收治艾滋病患者120多人次。该病区的艾滋病患者只需要负担生活费用,住宿、治疗都免费,患者可以自愿入院,来去自由。”

记者去过一次“绿色港湾”,在开满芍药花的田野上,离临汾市区大概十公里的车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形容成一个风光旖旎的田园式病区。一个患者告诉我:“在市里,别人都躲着我们,弄得我们都不敢出门。在这里,大家都是这个病,没有谁躲着我们走。我们还可以互相交流,有空还可以玩一玩。”来自病区的一份资料表明,来此地就诊的患者中,95%都是农民,每天的生活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市内住院,他们每天都要到街上买饭吃。而在这里,院方盖了四个灶台,他们可以自己做饭。

2004年7月是“绿色港湾”开诊的日子,这里也被称之为“艾滋病人生产自救区”,患者在这里可以获得免费治疗,得到家庭般的看护,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他们的家属还可以通过为病区打工来维持生活。

在这里打扫卫生的、烧锅炉的、维修房屋的、种菜养猪的,都是患者家属。

丁师傅的妻子1997年5月在做一次手术时因输血感染艾滋病,6年后开始发病,住进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当时传染病医院还没有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住院一周,就花费1,000余元,只好出院。“我当时都绝望了。”丁师傅抹了抹眼角的泪。

2004年5月12日,丁师傅接到院长郭小平亲自打来的电话,说传染病医院现在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免费治疗,希望他们能尽快到医院就治。

“我永远记得这一天。”丁师傅说,当时,他就挑上一些小麦,带了500元钱,带着妻子赶到了临汾市传染病医院,并随后到了“绿色港湾”,丁师傅还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洗床单被罩、打扫卫生。天气变冷后,他又干上烧锅炉的活,每月 600元。此外,丁师傅还带领五六个病人在病区内的土地上种药材,院里也给每个人发放了相应的劳务费。

“绿色港湾”占地面积90亩,除1,500平方米的建筑及院落外,其余均是可耕地。去年,他们收获了3万余斤玉米,大部分都分给了医院的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大白菜也收获了不少,除当福利分发,留下自用部分外,其余的都卖掉了。丁师傅一家人吃的蔬菜,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救区自产,都是免费的。

“绿色港湾”病区主任乔吉平说:“种植蔬菜和中药材,都是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之一。去年,院方购买了150吨煤,用于烧锅炉取暖,医院的开支很大。而且医院不收患者一分钱,除国家免费提供的药物外,国家规定要收的床位费,医院也免了。”

我看到,这里共有36间病房,每间病房两个床位,带有独立的卫生间。此外还设立了治疗护理区、行政后勤区和被誉为全中国最有爱心的学校————红丝带小学。治疗护理区内除病房外,还为患者及其家属设有活动场所,如VCD娱乐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馆等,用于丰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生活。

实践中的困惑

郭小平:“最大的困惑是经费问题。“绿色港湾”虽然只是我们临汾传染病医院的一个病区,但却承担着全省差不多90%的艾滋病人救治工作。国家对艾滋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中,有一条是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也就是说,政府及国际基金组织所给予的援助多数用于艾滋病人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山西的艾滋病人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本身就面临着温饱问题。比如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不少是孤儿,还是艾滋孤儿,他们的生活谁来负担?医院每年要往绿色港湾这个病区投100多万元,才能保证这里的正常开诊。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接受治疗的医护人员、病人和红丝带小学的孩子们眼前就面临着严峻的冬季取暖问题。建筑是当时搬迁时医院自筹资金建的临时过渡房,一直想盖新的住院部但是到现在资金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锅炉又坏了,要想解决又得一笔开支。大家都知道,艾滋病人最怕感冒,这么冷的天气,取暖问题解决不了,对他们的身体最不利。医院很困难,确实很困难。

对艾滋病人的诊断问题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们国家把诊断的权利交给疾控中心,医院没权利诊断艾滋病。但是我觉得诊断和治疗也应该是医院的事情,而不应只由疾控中心来做,因为疾控中心没有行医权。今年我们医院就发生了一件事:一个病人在2005年通过疾控中心的血液化验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艾滋病患者,今年在我们医院要做一个胆囊手术,令人尴尬的是手术中发现,他体内的HIV为阴性!这下我们都着急了,一个标准复查两遍,最后送到本地疾控中心,结果都是阴性。现在这个检验已经通过省里送往北京,到现在还没有结果。病人很焦急,每天都要问我有没有结果,问自己到底是不是艾滋病患者。因此我觉得,关于艾滋病,现在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不衔接的问题。

再就是艾滋病的防治资金中,“防”大于“治”,治疗资金严重不足。国家每年的艾滋病防治资金大都用于预防。我们病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接收艾滋病患者1,000多人,各项开支非常多,每年需要几百万元,但从建立至今,卫生部和省里提供的资金较少,我们的医护人员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经验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及时掌握艾滋病治疗和管理的前沿信息。我虽然管理着这个病区,却从来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更不要说其他医务人员了。

艾滋病人动手术难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今年,山西一个艾滋病患者因患子宫肌瘤要动手术,竟然没有医院敢接收她,后来还是在媒体的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艾滋病人隐瞒病情,悄悄去综合性医院做手术,这样无疑会增加艾滋病在综合性医院的传染几率。如果国家能形成一套关怀、治疗、疏导病人的办法来规范艾滋病治疗,就为艾滋病治疗医院提供了指导。”

采访结束,郭小平忧心仲仲的表情,还一直在眼前闪动。他所创立的“绿色港湾”发端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善良之心,很多工作靠每个人的主动奉献,这样的人文关怀具有多少可持续性?郭小平的艾滋救治实践是否还有创新空间?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2024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作文素材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最让我感动的是徐立平。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200字

全文共 1981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愿。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发育障碍的特殊孩子,其中最严重的要数自闭症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乐成长,家长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压力和生活煎熬。那种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孤独症,后来才知道孤独症国际通用说法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还找不出准确的发病原因,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较暗淡。我的心情随之也黯淡起来。我能给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做点什么呢?于是,写了一首歌。歌写好了给谁呢?这时,吉林通化的刘丛凤来了。她就是一个做孤独症的专门家,为了做孤独症她几乎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是这个地区做孤独症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认识了我国做孤独症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曾在四川外语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1993年3月创办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组织—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长至今。曾荣获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展望奖”,曾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今日英雄”。

她还是中国“心盟”网络组织的发起者,作为全国最早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先驱机构的创办人。

有报道说:20多年前,当4岁的儿子被确诊患上孤独症时,田惠萍几近崩溃。这种病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凯纳才提出这一概念并确定下来。由于儿子是中国第一批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连她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无法再跟正常人一样去上幼儿园,更不可能达到学龄后去读小学了。“不仅是孩子,作为母亲,我也将跟孤独症长期共处了。”

1993年,田惠萍从重庆来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计,孤独症在中国儿童中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八到九。而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估算,我国有10万精神残疾儿童,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内的孤独症患者,国内达数百万之多。

孤独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医学上并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通过专业性训练有些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疾病将伴随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一生。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社会服务NGO。由于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压力和技术压力。后者突出表现在怎样提供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优质服务,如何培训教师等方面。

2005年,在德国米索尔基金会的资助下,通过一系列行业培训活动,由星星雨发起成立了“心盟”孤独症网络。田惠萍说,心盟的使命就是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建设和权益倡导提高成员的服务能力。目前,其成员近60家,遍布全国各地。两年来,已组织过11次能力建设培训,6次教师培训,组团赴德国访问1次,资助4家机构完成战略规划。

田惠萍是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患病的儿子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完全有意义的转变,“走向了一条更有价值的路。”现在,田惠萍的孩子每周一到周五在一家成人智障专业机构接受训练,“虽然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症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来到了通化。她要为通化市的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孤独症工作者尽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伙伴吴良生,冒着风雪,一场一场地报告,一地一地地辅导,匠心独运,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精诚所至,让通化人很感动。

作为当地孤独症爱心协会的名誉会长我有机会和她有了较多的接触。论起来,她稍稍大我一点,但看起来她更显年轻一些。她是一个一见面就能给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个听着十分骇人但一接触就能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有经历能够看轻一切的人,是一个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人,是一个啥都想知道、都想尝试的人。它特别的爱说能说。在我主持的座谈会,她自己就能说上几小时。

那些天,她在通化电台逗留的时间最长,参加通化电台组织的媒体座谈会,做客安琪的《百姓说事》直播间,接受通化电台名牌栏目王燕的《百姓访谈》。我们之间的交谈广泛而有成效。她对通化的文化历史饶有兴趣,她对通化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爱。

临别我给她总结了六个“不”,这就是——不辞辛苦、不避风寒、不知疲倦、不耻下问、不辱使命、不畏艰险。

六个“不”远远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风格、风范,但通化做孤独症的朋友都愿意记住这六个“不”,因为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个写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个见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2889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那串血脚印仍然依稀可辨。

其实血早被几场雨水冲掉了,留下的是和鲜血、皮肉混在一起糊在脚底的塑料残渣,被烧成焦黑的一团,仍保留着脚印的形状,牢牢粘在水泥路面上,从楼前延伸到巷口,有50多米远。

当时,那双脚是怎么跑过去的?不疼吗?

这是一个草根英雄的故事,英雄名叫王锋,已经在病房里躺了83天,至今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他最先发现火情, 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

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被房东维修、粉刷,新的租户已开始入住。然而,大门上漆黑的门框,楼梯上被烟熏的扶手,仍记录着5月18日凌晨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咋恁大烟呢?”王锋把妻子潘品推醒,说着就打开了卧室房门,只见一楼公共大厅已浓烟滚滚。

“着火了,快救人!”王锋顾不上穿衣服,打开楼门大喊。

他们的房间离大门最近,王锋把女儿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转身冲进火海,一把拉起吓呆的妻子和儿子往外跑。

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

“赶紧报警!”王锋冲妻子喊了一句,再次冲入火海。

从2015年7月以来,这对夫妻一直租住在这里,依托邻近的一所小学办了个托教班,平常给二三十个小学生提供一个吃饭、午休、写作业的去处。那一晚,两个孩子和王锋聘请的老师姚雪留宿在这里,王锋就是去救他们的。

“浓烟太呛,门从里面已经打不开了,王老师从外面把门踹开,拉着我们往外跑,他连鞋都没穿。”回忆当时的情景,姚雪至今心有余悸。

再次出现在楼外时,王锋身上并没有怎么受伤。他又一次转身,第三次冲进了火海。潘品想拦,却没有拦住。

王锋奔上二楼、三楼,把所有住户的门都拍打一遍,才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邻居顾学文看到震撼的一幕:一个“黑炭”从火中跑了出来,全身皮肤都烧焦了。

王锋一边跑一边呼喊:“楼上有人,快来救人啊!”

听到呼救的邻居们纷纷起床,加入到救火队伍中来,有人端着盆,有人拿着锅。

消防车鸣着警笛赶来。王锋怕消防队员找不到路,又跑到巷口去迎接,于是就留下了那50多米长的血脚印。到了巷口,他再也站不住了,一屁股坐到地上……

当人们扶他上救护车时,他仍然喘着气说:“让别人……先上车……,我不要紧……”

在这座失火的三层小楼内,除王锋外,其余20多人,无一人受伤。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

医院诊断证明,王锋全身98%的面积烧伤,烧伤休克,肺部重度呼吸道烧伤,双眼烧伤。

98%,意味着什么?正常人的一个手掌所占面积是1%,王锋全身只有两块手掌大的地方是好的。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手术室内,王锋在接受植皮手术(7月26日摄)。新华社 发

南阳首次动用专机救治平民

“抢救,要不惜一切代价!”南阳市委发出指令。

由于肺部重度呼吸道烧伤,王锋手术后肺部开始感染败血症,需要紧急转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时间紧迫,南阳市作出决定,包机送他直达北京。

这是当地首次动用专机救治平民。

巨大的螺旋桨旋转带动风声,像是急促的呼吸声。7月12日,专机用1.5个小时飞越近1000公里,安全抵达北京,那里的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随即,一场与死神争夺英雄的战斗又打响了……

而今,王锋烧伤的皮肤变成了黑痂,黑得像炭一样。经过第一次植皮后的胳膊,已经斑斑点点地长出了粉红色的皮芽。但全军烧伤所所长柴家科教授说:“此前经过55天的救治,王锋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稳定中还存在危重。”

王锋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

“要不是王锋,我们可能就被烟熏死了!”住院当天,房东一家筹来2万元钱救急。

“要不是王老师,躺在医院的可能就是我。”被救的老师姚雪和孩子们提到王锋泣不成声。

感动与爱心像是一股股涓流汇聚起来。

“我叫李宾,你要是放心,两个孩子就放我那,和我的孩子一起吃,一起住。”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赶到医院,找到潘品,主动承担起照顾王锋一双子女的任务。

手机尾号为6136的一位上海女士看到王锋火海救人的报道后,与8位同事共同捐款7900元。

……

出事后,潘品的手机响个不停。到目前,王锋已经收到240多万元捐款。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如果把王锋彻底治愈,所需费用将高达上千万元。

“每一笔都花得很沉重。”潘品说。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说,想要顺利度过生命危险期,恢复健康,王锋还有很长一段要路要走,后续保障依旧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的持续关注。

8月4日,潘品34岁的生日,但她一点过生日的心情也没有,以往每年都给她过生日的丈夫马上要接受第5次植皮手术。

带着满心的感动,潘品吹蜡烛、许愿,她日记中写道:“我相信爱心的力量是百万雄师,无所不能。”

“我的病情不要给她说”

若非这次壮举,38岁的王锋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他生长于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排行老三,家境贫寒。他的母亲患有乳腺癌,父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大姐因小儿麻痹丧失了劳动能力,弟弟患有癫痫。他从小就是个安静寡言的人,每天放学回来就下地干活儿。他学习成绩不出色,却爱读书,最喜欢的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紧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这本书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其中一句话用笔勾画出来。

正像书中主角孙少平一样,他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1997年,他自学计算机,考入了郑州大学。毕业后,在郑州一家医药销售公司就职,工作是网络维护。沉重的家庭负担始终压在他的肩上,但他从不向家人诉苦。去马来西亚务工六年,去南阳油田打工两年,无论经受过多少劳累和委屈,他都装在肚子里。

王锋就是这样一个坚韧的人。这次受了这么重的伤,偶尔清醒时,他还不忘交代护士:“我的病情不要给我老婆说。她比我小,没有操过心,说话有些冲动,你们可别生她气。”

从这样一些细节,人们能够体会他的责任与爱——

一根皮带系了16年;

20岁以前,不管冬天有多冷,他从没穿过秋衣、秋裤,就为了省几个钱;

每次回家,他都负责做全家人的饭,看到妻儿吃得香甜,就憨厚地笑笑;

他每到一处,就为母亲打听药物,找到一些就寄回家一些。2009年,用攒了两年的工钱,再借一些,给家人在村里盖了新房;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幸福,这就是王锋的人生,直到一场大火改变了一切。

现在,潘品与丈夫只隔着一层探望窗,却隔着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由于无菌要求,潘品不能进入病房,只能趁着医护人员开关门之际,往里面看上一眼。

“如果进出的护士表情平静,说明他还活着。”潘品说,“已经很知足了,至少能这么近距离地看看他。”

出事后,一双儿女要来看爸爸。

“儿子还小,就没敢让他进来。”潘品说。

女儿说,第一次看到爸爸时,她掐着自己的手,不让自己哭出来。

“我想他快点好起来,一起回家,一起辅导孩子们写作业。”这是潘品的生日愿望。

英雄壮举,从来不是偶然的。

几乎每个认识王锋的乡亲,都能数出他做的一两件好事——节约学校饭票让给“发小”,买个气筒放在门口免费供过往行人给自行车打气,把自家三间房子腾给村小学作临时教室……

潘品深知丈夫沉默的外表下潜藏的坚毅,她说:“如果再回到那个着火的晚上,我还是拦不住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张雨馨

今天是我们开学第二天,我们今天下午第二节课观看了《感动中国》。《感动中国》中有许多人让我感动,第一座奖杯颁给了制造人造卫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孙家栋老爷爷,第二座奖杯颁给了冒着大火救人的王锋(王锋的妻子),第三座奖杯颁给了大山里教书让一千多大山的孩子的支月英走出了大山,第四座奖杯颁给了可以在高级公司工作,却在村子里当村官的秦明飞,第五座奖杯颁给了因为一次特殊状况壮烈牺牲飞行员张超,第六座奖杯颁给了“大国工匠”李万君,第七座奖杯颁给了在乡村给别人治病的粱益建,第八座奖杯颁给了艾磁病传染者学校的创始人;校长郭小平,第九奖杯颁给了铁面无私的法官阿布列林,第十座奖杯颁给了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第十一座奖杯颁给了为祖国争光的中国女排。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冒着大火救人的王锋和艾磁病传染者学校的创始人;校长的郭小平。

有一次王锋住的那栋楼因为电动车充电失火,住在一层的王锋一家第一个出来,可是王锋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安顿好了后,王锋就冲进大楼,一个个敲门叫人,最后终王锋救了二十多个人,别人安全的出来了,可王锋出来的时候却头发烧没了,皮肤也烧伤了,所以去了医院,在医院的时候王锋走了好几次的大手术,王锋的英雄事迹被记者报道,感动了很多人,很多人捐款,王锋经过好几次的大手术,但是有一天王锋的病情突然恶化去世了。

艾磁病传染者学校的创始人;校长郭小平,他觉得社会的人歧视艾磁病患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愿,郭小平打算创办一个让小艾磁病患者上学的学校,他当时是三所医院的院长,二零一四年的时候郭小平创办了这所学校,辞去了三所医院院长的职位,当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当这所医院的校长是因为他想更加一步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郭小平的办公室的大门永远是开着的,一打下课铃往往郭小平的办公室是这个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都把他当成自己的“爸爸”来看待。

不知不觉我们看完了《感动中国》,我的感触非常的深,我对《感动中国》每一位的获奖者都非常的敬佩,敬佩王锋奋不顾身去冒着大火救人的精神,佩服支月英用自己大好时光去教大山里小孩的精神,我佩服……我看完了支月英的事情,想到了《感动中国》中的一位教师,为了就一个自己的学生腿部截肢了。

我为每一位的获奖者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要向《感动中国》的每一位获奖者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