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宋苏轼写的诗(精选20篇)

河真美啊!清澈、碧绿、恬静,令人神往,远看它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它是那样清,清得可以看见河底那游动的鱼虾,夜晚那弯弯的月牙倒映在“愁带”上,是那样美丽、温柔、迷人。现在小编给你们推荐了一些关于北宋苏轼写的诗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7166

作文

187

苏轼我懂你初中作文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是谁?是谁轻拄竹杖,任凭湖海烟雨度平生?是谁在梦乡里痛哭一切?又是谁在散游赤壁,题了那千古名诗?我满怀疑问,苦苦追寻,寂寥的身影,幽然脱俗的微笑,眼中蕴含着秋风落水的情波。原来是你—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陌上的花又开了,春雨晚来之际,青青的竹杖,苍黄的竹笠,以及那被细雨打湿的蓑衣,酒醉,摇摆地走出山野酒家,高吟此首《定风波》,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不尽多少悲凉却又是任凭风吹雨打而我行我素的洒脱,让人不禁侧目。苏东坡,你一—不愧是豪放派的诗人。

正所谓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可你却没如此,在你因为与王安石新法产生冲突,你自动请求远调,后来,新法失败,本该是你出头之日。可身为保守派的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因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这一贬也再无翻身。而随着你爱人的死去。十年苍茫,十年流离,你梦醒悲痛欲绝,含泪写下了《江城子》,其中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难看出,你思妻心切,是重情义之人。

黄州有赤壁,赤壁有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曾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一路坎坷。被贬官,被诏回。你最后选择的还是赤壁。当失意的你看到赤壁时,惆怅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词,这样的气概,才只能属于你。

懂你,我懂你——苏轼,我懂你的任湖海烟雨度平生的洒脱和悲凉;我懂你,我懂你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别愁;我懂你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惆怅,不甘。苏轼,我懂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是个悲剧人物。他重气节、有志向。博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那年中进士,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风波之中。

苏轼做主簿、签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苏轼反对“新法”。他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则是公开的全面攻击了。

王安石是敬重苏轼的,认为苏轼“乃当今奇才”。虽然,苏轼和他政见不同,但王安石毕竟是王安石,他和苏轼的交情依旧。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新王安石的人不停地在打苏轼的小报告,在王安石的耳边添油加醋地“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三人成虎”,王安石便也有些相信了。待皇上问“可用苏轼时”,王安石说:“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苏轼”。苏轼呢,也感到京城难呆,便再三请求外调。之后几年,他做过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变法派。严肃的政治斗争部分地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扎和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过了七年,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轼虽未能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但又不满于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旧党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他在旧党中也无法容身,于是又请外调。到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日子一天比一到难过,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岛,后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

苏轼的过错:一是在于他敢讲真话,他自称“言必中当世之过”,说自己作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他钦慕屈原、诸葛亮那样经世济时的人物,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二是小人作怪。苏轼才华过人,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他对王安石有意见,对司马光有看法,那些伺空献媚取悦,以谋荣升的小人们看得清清楚楚。等到时机已到,或说苏轼非议新法、讥蔑王安石,或说苏轼不满旧党,痛骂司马光等等。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人向皇上反映道:“苏轼四年前护送父亲灵柩回川妄冒公差,往还以舟载物,贩卖私盐”,皇上将信将疑,命人查办,均无所得时,轰动一时的“苏案”才算了结。可惜,苏轼无辜蒙冤,闭门待罪,心有怨气而无可奈何。

苏轼才高德重,却不善走“钢丝”,那样为求活而求活,对他来说很难活着,就算勉强活着,也会活得很苦、很累、很不值得。

生命,有相同的开端和相同的归宿,不尽相同的是生命的过程。这其中,有崇高、有伟大、有卑劣、有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北宋期间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驰名的“澶渊之盟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措置国度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掩蔽,故称。归政叫“撒帘”。汗青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表里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归天,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呈现辅政大臣鳌拜擅权的先例,咸丰帝利用对辅政大臣管束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别离赐赉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气才气纵横见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背工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供应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结合恭亲王奕欣,于咸丰帝身后不久策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聘戍边,完整清除了她的政敌个人。

载淳停止了意味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当即以天子的名义收回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汗青根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月朔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天子宝座以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腕,经心设想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未遂。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撑戊戌变法,测验测验以康有为等报酬首的资产阶层改进派建议的一次改进活动,目标为窜改清朝祖制成法,因此遭慈禧等固执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策动戊戌政变,诡计乘光绪天子到天津阅兵时停止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级袁世凯救护光绪帝,成果却被袁世凯出售。光绪帝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殛毙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夺职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完整失利。消弭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归天为止。慈禧经由过程垂帘听政之途,把持同治、光绪两朝天子,把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给苏轼的一封信600字以上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东坡先生:

您好!

每当我吟诵您的诗句,便想起了您那一生的遭遇,同时也敬佩您的精神。

我知道在您很小的时候,便随着您的老父亲苏洵先生读书,承受好的家教,使得您年未及冠便“学通经史,属文目数千言,”而到了成年,您首次出山赴京,参加科考应中第二名。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但你却不知北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后不久,您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京,后来又遇“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但您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您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经告诉了我您那时的心情,我也体会到了您的气概和精神,着实让我敬佩。虽然此后您又回官场,但您却不容“新党”主动自求外调,到达杭州,同时留下了在您眼中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惜您又被朝廷召回,但却又被贬至惠阳,不过您心胸开阔,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把这当成赏景之地,写下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些千古名句。

您一声被贬多次,却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这是为什么?您就一点也不怕挫折困难吗?难道因为您已经明白,“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您已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因为您认为“人似秋鸿来有,事如春梦了无痕”?您是否能回答我,东坡先生?

您一生多情,却妻子早亡,幼儿不幸夭折,您究竟伤不伤心呢?我想你是伤心的,不然怎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叹,怎么会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言语,怎么会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感情,东坡先生,请您回答我!告诉我您的答案!

赵长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风流人物苏轼作文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中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使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使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使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

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一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致苏轼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2895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读罢您震古烁今的宏章,掩卷沉思,我想我倾慕上了您。

一个不谙世事的多情女子,时常于梦中与您相会。“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哪怕只能成为您的红颜知己,一个匆匆过客,我也愿意。

让时光溯至九百多年前,我想我是您的第二个爱妾,与您相处的时间远超过侍妾朝云的二十三年。陪您寒窗苦读,与您同舟共济,哪怕生活多么困窘,我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因为我爱您,在您身边,我体会到另一种人生。

从小您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惊世之才。您懂诗、词、赋、散文,还有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奇才。您满腹经纶,由进士考至制科头等,为北宋王朝效力,却“一肚子不合时宜”。您口直心快,让我爱恨交加。何以这样说?还记得您因一句“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因一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在湖州被捕入狱吗?王荆公说您以诗文攻击新法、讥讽朝政、指责皇帝,而我明白那是因为您忘记了父亲给您起名“轼”的目的,是劝诫您要稳健做人,而不是毕露锋芒。您那时刚步入社会,年少轻狂。

您还记得陈公弼和您给他写的《凌虚台记》吗?过后您不是已经醒悟过来了吗?为什么还如此桀骜不驯,以致一错再错,管不住自己手中的笔杆?“乌台诗案”后,因为在朝廷与程颐的一句玩笑话“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您卷入了多年的“洛蜀党争”。此事难道不该责备您那总爱炫耀才华、好发议论的缺点吗?您为何不像您孩子苏迈那样,做一个天资朴鲁的人?假如您能改正这个缺点,或许您就不会有如此跌宕的人生了。

虽然这样,我想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您,因为您的豁达坦然。记得您因“乌台诗案”整整被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然而出狱后您却一口气写下两首诗,其中四句我印象最深,“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您并没有把挫折记在心里,而只当成是梦,从不追忆,那是何等乐观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您丢官降职,被贬黄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然而您并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脱下文人的长衫,穿起农夫的短打,哪怕“俸入所得,随手辄尽”,您也毫无因之烦恼。亲手建造临皋亭和雪堂,您潇洒地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土坡上自称“东坡居士”,耕田种地,丰衣足食。文人种地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而您却自号“东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劳动过程中,您善于发现其中的审美趣味;在劳动过程中,您努力摆脱困境的束缚,使得“居士”远远超于“居士”本来的含义,使得“潇洒”一词在险阻和磨砺中成为具体。当时,您在黄州成为了雅俗共赏的人,您获得了农夫和士大夫的双重赞誉。

遭遇囹圄之难、灭顶之灾的您,能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那时的您转变了人生态度,开始懂得收敛锋芒,知道自己致命的弱点就像树干上漂亮的树瘤,石头上美丽的花纹,再美好也都是一种病症;那时的您去掉了不可一世的傲气,去掉了小家子气,变得稳健端庄、虚怀若谷、刚毅坚卓,在努力改造后趋近完美。在黄州废弃的枯井里,您不是那只井底之蛙,而是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成就真实的自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您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您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黄州那长江边的赤壁上。可以说,您造就了赤壁;也可以说,赤壁成就了您,成就了您在豪放词派上的巅峰之作。“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您歌咏人生,不必因为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您感慨宇宙,而最后为何却举起酒杯独自领略那美丽的夜晚?是否,在您心中,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而这,这样一种理智,这样一种豪阔,这样一种文人情怀,不也正是我爱您的原因之一吗?自古女子皆爱才。

我爱您,还因为您时刻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您异常喜欢交朋友,并且无所顾忌,可见您的内心盛满真诚,以致原配夫人王弗不得不时刻在屏风后面看着您、提醒您,生怕您结交损友。您孩子般的率真,总爱给人或物乱起名字,给陈公弼儿子陈慥来一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又在春游没吃没喝时写出这么个便条儿:“需要潘家放错水,更需刘家为甚酥。”此等幽默,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是啊,在您眼中,人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微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命之须臾,又何必给自己徒添这么多苦恼呢?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难道不是好事吗?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的幽默,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您的可爱。

我爱您,还因为您任职期间的忠于职守,在地方做好了人民的父母官。记得您刚到徐州上任,便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时的您,不畏艰难,亲临前线,冷静指挥,想方设法将洪水挡在了城外,四十多天后,终把洪水引入黄河故道,使其退去。还记得,您由于“洛蜀党争”知难而退,选择了在杭州做官,那时您重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却因为不满西湖现状,说了一句:“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我知道,您有着这么一个念:一定要治理西湖。于是,您疏通湖底,修“苏公堤”,沟通西湖南北,修筑六座桥,九座亭台,和三座小石塔,用美的情愫打动种水草的违规者,将功利性与审美性很好地结合,使得“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成为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诚然,对世人而言,您这种苦中作乐的功夫,您这种对国计民生始终的热情,不仅是一次文学拯救,更是一次生活拯救。

我爱您,爱您那才子的风流,爱您那似水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谁,让您魂牵梦绕?是离世的王弗?梦见“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妻子,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此哀怨缠绵的挽歌,唱出的定是您无限的悲恸与惆怅。“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面对您第二位妻子王闰之的离去,您又怎一个“哀思”了得!是的,您在文字中歌颂得最多的还是您的那位侍妾——朝云,是因为她丰富了您洒脱不羁的人生,是因为她在您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虽然您只认为她是您生命中的过客,然而您的多情,您的柔情,却如一江温润春水,潺潺沁入佳人心扉。由此这一过客也绝不平凡,绝不普通。是啊,能成为您生命中的女子,哪怕只被您视作一株芳草,我想也是幸福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诚如您的感慨,物事无常,稍纵即逝,然而,当自己选择了一件正确的有价值的事情,就理应义无反顾地去做。是的,因为倾慕,我甘愿成为您生命中的这么一个痴情女子,哪怕您从不曾认识我,我也甘愿在您背后默默支持您、体贴您,与您共渡难关,相濡以沫;与您参禅悟道,谈诗论文。以一颗忠敬如一的心给您带来精神的理解与愉悦,以一颗忠敬如一的心为您的人生旅程红袖添香。

我爱您——苏轼,爱您的稳健端庄、刚毅坚卓,爱您的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爱您的风趣幽默、坦率真诚,爱您的狂放不羁、豁达洒脱……

于此,我给您写下这样一封书信。

希望时光轮回至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亦能在梦中与您携手相会那幽幽篁林,与您泛舟同游那潋滟西湖。

董xx

20xx.2.14.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1755 字

+ 加入清单

东坡先生:

时光荏苒,你可安好 九百七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推演了 八字,为他取名为“轼”,他的用意是“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名二子说》), 终究一语成谶,不禁使人感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婴儿日 后将会推动历史的轮轴,在汗青上留下烫金的一笔。那就是你,名扬千古的苏轼苏东坡。

大概是四川人善于争论,你也练得一副好口才,思维清晰、才思妙语 令人赞叹。在父母的影响和引导下,你刻苦、努力,十岁便能写奇诗,与师长谈 古论今。你支持古文运动,做文章全不卖弄辞藻,追求朴素自然的文风,也深得 考官欧阳修的赞赏。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世之笔,一举高中。

仕途起步方要起步,令堂病逝,返家守孝二十七个月。

三年之后,出任“凤翔判官”。游山玩水向来是文人情趣,判官之职并 不繁忙,你便得空出去游览山河。你自是秉持效忠国家的心,判官一职虽不足以 让你大展宏图,你也认真为民。你会为救济黎明,向龙王施展雄辩之才,为百姓 祈雨。波折之后,暴雨降落,看到百姓田地里的庄稼重新挺立,你乐在其中,正 所谓“与民同乐”。

任职史馆时,你年仅二十六的妻子病逝,次年父亲又相继病逝。丧期 过后,你娶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王闰之续弦。一切自然进行着,误以为陪伴你十 一年的王弗就此从你心中淡去了。然而,十年之后,年将四十的你,选凄婉迷离 的音乐、用情深入骨的文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 城子》)是啊,生命中重要的人,不需要大张旗鼓证明自己的感情,别人也无需 知道。深埋心底,不念不想却也不会遗忘。

你不惧权势、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人民着想反对王安石变法,从此卷 入了政治漩涡。朝中勾结党羽,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斗争,却屡屡让乱局外的你陷 于不利之地。你终究厌弃趋炎附势,绝不奴颜媚骨。即使仕途失意、路途坎坷,你也不甘性格的棱角被世俗名利、朝堂风云磨平,你要做个真人。这个世界,从 你所生活的,到如今,圆滑早已是中国人的标签,官场中也少有人能如你这般清 心为民。

为了坚持真正的自我,你毅然踏上风雨飘摇的坎坷道路。

但朝廷人马来到你面前时,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终究让少不经事的 你大为惶恐。但也为你添了一份“人气”,你与大家一样,都是凡人,是我们能够 触及到的、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又因此而显得更伟大。

往昔有意无意的文字,在别有用心的人眼里,都成为了罪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没有前路的坎坷,或许你无法练得 超然的心境,或许世人也难铭记你的名字。

谪居黄州,你能乐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 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却也得你心。借此三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前赤壁赋》),感慨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区别于重情感、重微小细节的柔婉宋词,你继承了唐诗站在高处 看整个宇宙那般大气磅礴的特点,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风格 贬谪惠州,你又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换做常人,若被贬到广东这样的偏僻的蛮夷之地,必定日夜忧愁,郁郁不安。而 你却坦然得如同事不关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 宫绝句》)你却想:贵妃都盼望着让别人千里送来的甘美的荔枝,如今天天能够 吃到,一直都做个岭南人也是幸福的。此等超然物外的心境,非历经坎坷者,不 能持有。

最后,你被贬去了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荒凉贫穷到“北船不 到米如珠”(《纵笔三首》),你不得不“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和陶连雨独饮》 小引)。执笔挥毫的文豪被迫挽起袖管,面朝黄土背朝天,亲自下地、自食其力。

吃不起米不要紧,又写《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 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如此心胸,难有匹敌者。

你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原本一腔衷心热血, 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你不曾后 悔,那是你所坚持的涅而不缁。岁月长河中,你的作品流失不少。倘若知晓多一句、多一篇,也能更 好地了解你、研究你的生平、学习你的思想。

你素来有必回。但,这是一篇不会有回复的信。

只道是独自呢喃,在怀你、念你时能思量一些、感悟一些。

时光荏苒,愿君安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走进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读苏东坡,读“大江东去”的雄放千古,“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读“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悲愤,那恰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超然阔达,以前我在书中看到的苏东坡总是远远地站在高处,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直到有一天,我在西湖寻找苏子的踪迹,才真正走进这一代伟人的身边。

我站在孤山眺望西湖,眼前,似乎苏东坡正在借酒浇愁,醉忘归路的情形。

孤山上树木苍翠欲滴,身形其间,微风拂面,如身临其境,当年苏东坡就在这些树下席地而坐,喝着赊来的酒和狗骨头,顿觉里有微肉,说什么感觉甚补,唯恐“众狗不悦”,饮酒自欢,噢!古树啊!你曾今为苏子遮风避日,你可曾听到他的微微叹息?你可曾懂得他内心的苦恼与忧愁?

苏子曾经看到百姓砍树,要绕很远的路或过河去,却有涉足泥潭的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皇帝赐给的腰带——犀带,还鼓励亲戚捐献出千两黄金,造桥完成时,全村杀鸡宰羊庆贺。当他在生活困难时,甚至下锅的米都没有的时候,他从不要别人帮助,奉献自己的一切,苏子的桥一直沿用至今。在古树围绕的东坡纪念馆,还留铁索,大约有手臂般粗,苏子建造的不是桥和堤,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苏子的一生中,他并没有沉湎与自己被贬的悲痛中,而是谱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并没有用诗文来阐述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是写了关于人民生活的苦难。只有遭受挫折而看透人生的人,才有如此胸怀。

东坡似乎就站在眼前,手握书卷,目光深邃,沉静不语,我与他走的是那样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以后,苏东坡在我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名称,一个逝去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看透人生,志存高远的精神支柱。

我走在垂柳依依的苏堤上,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在身边,西湖是美丽的,但比西湖更美丽的是苏子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与苏轼同行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先生去世已有多年。

远处传来飒飒的秋风拂过茂林修竹的簌簌声,送来几缕桂花的清香。那半山园中微醺的雏菊,想来还在秋风中闲适地开着吧。先生的魂灵,该是融进了江边修竹的傲骨吧。

那是先生被朝廷从黄州召回京城的那年。

大概是思念那个与他御前争辩的“拗相公”了吧,先生嘱我在北上途中绕路取道金陵,他要去访王荆公。初秋的江上氤氲着两岸桂花的清香,寂静的江面上水波不兴。远远地,我看见岸边修竹深处的一个小黑点,如蜉蝣般寄于天地,见不真切。待到来人走近,才看清乃是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一袭黑袍,骑着毛驴悠闲于修竹之间。先生一袭白袍,屹立在船头,捋着胡须,止不住地颔首微笑。待到上岸,先生拱手长揖,半打趣地说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荆公亦颔首,长揖而答曰:“礼岂为我二人设哉!”言罢,二人抚掌大笑,笑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同清幽的桂香交织成和谐的旋律,此刻,天地之间,仅此二人而已。

取道江边疏竹间的小径,我牵着毛驴,随着二人一路游目骋怀,斜风夹着细雨,轻轻打在二人身上,却似浑然不觉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只见先生黑发白袍,荆公则白发黑袍,二人闲游于竹林之中,似是天地间翠竹碧水里一黑一白两个清高的小点,两人相携踽踽于小径之间,不时随着徐徐秋风吟出几句诗来。谈到年轻时的意气,两人仍是倍加怀念当年朝堂之上的舍身谏诤,谈到兴起处,相与抚掌大笑。所有政见的争辩,都在此刻化成了过眼的烟云,两个年轻时的政敌,两个当世才子,两个出世之人,所有的艺术上的心灵沟通在不知不觉间弥合着横亘二人之间鸿沟。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过如此。

来到半山园,外面已然下起了江南的绵雨,荆公手植的雏菊还在雨中迷醉地起舞着。抿一口清茶,两人跽坐于几案前,修竹流水畔,落子声清脆,伴着细雨打在窗棂上的沙沙,想必这即是心灵的沟通吧。先生时而颔首轻笑,眉眼融进窗外的绵雨中,想是已然沉醉了。我不敢打搅,小心地烹上茶,让滚滚茶声与这静寂自由交织着。

明天即是告别之日。渐渐醇厚的夜色吞噬着二人的身形。两人在烛影中谈佛论道,畅论古今,笑声朗朗。

窗外的绵雨还在穿林打叶地沙沙着,黛瓦上滴下一串雨花,正落在墙角的雏菊的花苞上。微风送来幽幽桂香,江边的疏竹仍在簌簌地摇曳着,江面上水波不兴。

起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这苍茫中,一位高大的人物向我走来,他就是北宋诗人苏轼

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我看到了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看到那不为人知的惋惜。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中了解到他那颗凄惨的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有一颗开朗的心。哪怕是一贬再贬,心中依然豁达乐观。在苏轼困顿时,和妻子的相激相慰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柱,而妻子的离世,让他坠入低谷,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句句情意缠绵,凄凉哀婉,字字感人肺腑,如见血泪,自然而又深刻。

他豪迈骄狂,却又不流于俗艳,“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更见送别情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心中只有故乡。多层面的苏轼展现在我眼前,洒脱,平淡,豪迈,婉约,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诗画面宏大,气势恢宏,韵调铿锵,感情奔放。典故的运用如同口出,直抒胸臆,细细品味,有浩瀚之感,浅显易懂。

奔放,与李白同舟,却比李白多了一些婉约;洒脱,与杜甫共济,却又不少细腻,这就是苏轼所做的独到之处。我眼中的苏轼,形如洪波,气若山河,诗意未老。他就像一棵明星,永远在我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写苏轼的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眉山自古文学兴盛,史不绝书。如此盛地能孕育出苏子这样的诗人才子,想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初次与苏东坡邂逅是在他的‘西北望,射天狼’中,仅仅两句就足够令我陶醉了。当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两句之豪放,恐怕也是震古烁今了!

不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新鲜出炉。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很多种理解。但我认为,这句诗表达了机遇难得,要及时把握。因此诗是苏轼怀念其弟苏子由而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

但“明月多被云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此开始了一贬再贬的艰辛之路。看到这一史事,我也是义愤填膺。苏子报国之心若皎皎明月,却因政见不同遭人迫害,几至丧命。不过苏东坡到黄州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开始了他的美食之旅。

我想尝鱼美,闻笋香就不必多说了,到黄州后,苏轼大名鼎鼎的《猪肉颂》也问世了。苏子最喜猪肉,还发明了“微火慢炖”,不骄不躁煮出的猪肉才能色、香、味俱全。自古文人吃货不少,但像苏东坡这样精于吃,还为美食专门写诗的恐怕也没有第二人了。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也必然热爱生活。

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他的乐观无一不让我敬佩,虽我活不成他那样的人,但我也可学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之心,也可学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洒脱,也可学他“笑时犹带岭梅香”的越挫越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蝶恋花苏轼扩写800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那几瓣瓣,曾像女人家腮边的胭脂一般嫣红,如今却像浸过水似的,无力地垂在枝头,就待春风一吹,幽幽坠地泥地。看着看着,不禁对春尽的那一幕,感到惋惜。

“啾”,我被这声鸟叫激地回过神来,目光就追随着那只燕子看了去,它似乎很爱说话,尽管这附近没有什么能陪它交谈的鸟儿,它还是自顾自地叽喳着。自己也有满肚子话想说的我,倒不嫌它烦,这冷清的街道,反而因为有了这一两声才灵动起来。“啾”,我也学着叫了一声,那只燕子却没有一丝看我的迹象,扑着翅膀,从杏树上飞走了。现在只留下我,与这杏树做伴咯,可惜它不会说话,那刚冒出脑袋的青杏也给不了我什么兴趣。燕子飞得匆匆,就像时间总是很快逝去,眼下这美丽春光,也会在不久后消散。可我只要想起明年的春、将来更多的春,伤春的心思就明朗了不少,艳丽的春天不止这一年。也许我也是一样,总会有盼到云开日出的一天,只是需要时间。

大片的绿色闯进我的眼帘,不同于青涩的杏子,更显生机,更有活力。那是一片爬山虎,贴在洁白的墙上,风拂过时,它便朝我微微颔首。墙边一湾流水,并不深,却有着翡翠的色泽,隐约倒映出柳树的身影。能在街巷中见到杨柳与绿水这等美景,足够幸运了。我莫名羡慕起刚才那只燕子,能见到团团柳絮被风一次次撕下,像蒲公英一般弥漫在空中;能见证水流与清风的交谈与共舞;能在爬山虎的陪伴下,经历全盛的春天。

不知不觉,街巷的人多了,他们大多行色匆匆,仿佛忙得停不下脚步。只是有几个路过我时,投来奇异的目光。大概是惊奇世上竟有如此清闲的人吧。我抬手摸摸柳树苍老的枝干,这群为生计奔波的人,连生机勃勃的春意都无暇留意啊。至于他们怎么看待我,我倒不在乎,几时老百姓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春光就好了。是吧,老垂柳。

正喃喃自语着,墙内传出银铃般的笑声,霎时间,我的呼吸都放轻了。多么美妙的笑声,那一定是个花儿般年纪的女子,让人不由地猜测院子里的情景,是什么事引发着无邪、愉悦的笑?噢,一定是在荡秋千,我听到了风的呼声。听多了民间疾苦的耳朵,此刻化成了干涸的土地,急需要这种愉悦笑声的滋润。可是,我静了,那一头也不再笑了。等了许久也没听到她再出声,想必是回屋休息了吧?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求而不得的愣头青,而那位姑娘则是随着春风远去的无情流水。

转身,又看到一颗青杏,杏子青涩,也是满满的希望。突然有一种冲动,要与它分享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要同它谈谈在别处不敢轻易出口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轼简介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苏轼读书笔记

全文共 3226 字

+ 加入清单

依然有余情

——读《苏轼》有感

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是为友情而高歌。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啊。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如今,依然有余情。篇二: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

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东坡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对苏东坡的整体感受,全书共分为四卷,而卷三“老练”在我看来就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

苏东坡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因而遭受打击。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写给自己昼夜观看的。“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感觉得到人间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顿悟中,“他讽刺的奇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除去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极其富有文学韵味: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梦遇苏轼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85 字

+ 加入清单

寂寞的夏夜掠过一丝微凉的风,皎洁的月光将这起伏的大地抚得更是温柔。仰望满天星斗,月夜似水柔。伴着知了的轻语,我斜靠在竹椅上,缓缓地、缓缓地进入了乡。

“这是哪儿?”我喃喃的说。四周白茫茫的,早已融成了一片雪白的汪洋。我缓缓的起身,只见一束强烈的光闪过,晃得我睁不开眼。再看时,就看见一个人站在我面前,一袭白衣,飘飘欲仙。我努力想看清他的脸好辨认出他是谁,可他却有意回避似的。他一伸手,便现出两个小方椅,一个小方桌,桌上只有简单的几样茶具。又一伸手,道:“请。”我端起其中一杯,品了一口,问道:“这不会有毒吧?”那人哈哈大笑,端起一饮而尽,“我辈岂是那等小人!我啊,就是你们后来人常提到的苏轼!”“啊,原来您就是苏东坡先生!那么请问,此为何处?”先生指了指我们的下面,说:“这是人间与天堂的界线,你为何来此?”我无奈地耸了耸肩,我怎么知道?好好的就到了这儿,还见到了先生。

“跟我走。”先生突然拉起我,此时我感觉到先生的神秘感愈发强烈了。一瞬间,白茫茫的一片,全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们的衣着与现今截然不同。“带你领略东京城九百年前的风采,何如?”东京九百年前的繁华,我早有耳闻。纸上谈兵终觉浅,大好机会怎能浪费,如此说来也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应了一句“好!”如此便启程了。

一路穿街过巷,有做官的、开店的、卖菜的、卖肉的、卖米卖面的、卖小玩意儿的,琳琅满目。先生问我想买什么,我都一一婉言谢绝,我深知先生生性慷慨大方,因此少有余财。先生忽行至一茅舍而停,只见舍内干净朴素,先生说他就住在这里。早听闻先生正直廉洁,视金钱如粪土,官至礼部尚书却从未积攒分文,如今见这朴素的茅屋可想而知。先生留我与其对饮——先生饮酒,我喝茶。我与先生就这样叙起旧来。

我与先生谈人生,先生说“人生到处何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谈到别离,先生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面对世事的悲凉,先生总是以超凡脱俗的态度去迎接它们。纵然千疮百孔而归,也会找到一个缘由,一篇诗,一樽酒,忘多少忧愁。先生他是个清廉、正直、有深厚文学造诣的人,先生从来不会被挫折所击倒,早年丧妻丧母,中年丧父丧妻,被冤入狱。这些在他的心里都造成过创伤,然而伤口总会愈合。先生始终以一种飘然的态度度过一生。

意兴正浓,忽然传来一阵钟声“咚、咚、咚”先生从容不迫地拿起一本卷轴,展开时又是一道白光闪过——

世界又成了白茫茫一片。

先生尽了余杯,笑道:“你还不知道吧,凡人只能进入天堂一个时辰,你刚才探访的是我的世界,我生活的世界,你不能够在这儿停留太久的,走吧。”“可…可是…”“走吧…走吧…你若不走…我要走了……”先生的身影愈来愈模糊,渐渐化为一道难以触摸的光,直到成为一个细微的光点,最终消失了。

“可是我怎么回去啊?先生!”我一个人在白色的世界里游荡了好久。突然有些怀念先生了呢,我想,咦,为什么之前的事渐渐地有些淡忘了,四周的景物也飞快的变换?哦,是时间在奔跑!不行,我要想办法记住这一切,不能让他在时间的长河中遗落!

“啊!”我忽的坐了起来,吓了在旁读书的朋友一大跳,“吓死我了,哎呀我的小心脏啊……”我说,“行啦,想不想知道我做了什么梦?”

他立马又有了兴致,问道“怎么啦,做了个什么梦?”听他说完,我笑了,把他按在座位上,说:“这个故事很长,你先坐下,待我娓娓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以张怀民的口气给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我非常钦佩你的才华,还有您那出色的文笔。您的才华真的是很令人惊讶,相您一定会是一个杰出的官员。

只可惜您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让您未能如愿以偿。您总是快人快语,有什么讲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作为晚辈的我却认为,一个有才华、有大志的人说话、做事应学会随机应变,这样才会在那纷乱的朝中能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有时“心直口快”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有时甚至会为自己惹来祸端,不仅在那时候是这样,在当代也亦是如此。

您的佳作流传至今,广为世人所吟咏,学者们都以您的诗词作品来修养自身,您的作品勘称是一流。您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经历了许多的悲欢离合,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艰辛!而您却其在间经受了不少坎坷辛苦,您经历了多少次的生死离别,但因为您的豁达,这些事看似没有带给您太大的困扰,但您的心里其实早已伤痕累累了吧?而我又何尝不是呢?

在我所阅读您的诗里您多次都有提到,或在诗里隐喻到希望自己能得到重识,似乎有种怀才不遇的感情。但是晚辈认为,如果只是将自己没有重用这件事怪罪于朝廷,那就错了,因为如果自己能说会道,不仅拥有非常好的才能还能灵活运用大脑,您想,这样的人怎能不会得到重用呢?

敬爱的苏轼,我非常的喜欢和钦佩您,要能更深的走近您 ,了解您。

此致

敬礼

裴心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优秀作文:感悟苏轼诗歌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一棵垂柳映在水边,我把它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轻捷的木桨拨开天水的一色,溅起层层涟漪,为你美丽的人生拉开帷幕。

捧读晨曦你悠闲的剪影,是清风唯一的乐趣;聆听黄昏你凄凉的低吟浅唱,是月亮唯一的享受;默念窗边你脱俗的词句,是孤雁唯一的慰藉。

一生挫而不折的气概为你短暂的一生抹上了厚重的色彩。你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雕琢成永不消失的风景,装点大江南北,映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壮美人生中,激荡在后世人的感慨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你的精神气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凝结成一颗爱国雄心……陪伴你走过那段漫长孤寂的路,最终走进我的心里。

无论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还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无论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你独倚望江危楼,静听飒飒清风,把一腔的豪情壮志诉说给滔滔江水。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奔腾的江水记下了你那刺破乌云的长啸,也记下了你的旷达胸襟。

尽管外面的世界一片凄风苦雨,可你的眼中从来不缺美丽的画、精致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尽西湖的秀美,“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点画出清丽的春色,引人作无边的遐想……

推开精神之门踏上心灵之桥,一位饱受生活折磨、爱国又爱生活的长者带着满腹才情和冲天豪气,缓步而来。

在这月色迷蒙的夜晚,我愿做你月下吟哦的听众,做你精神的追随者,用幼稚的文笔为你最美丽的人生着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走近苏轼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苏轼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脫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