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心中的图画艺术(推荐20篇)

浏览

7375

作文

1000

近代文学艺术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拜伦: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云雀》、《西风颂》等。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其主要作品有《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大仲马: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小仲马:法国著名小说家。代表作《茶花女》。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代表作《人间喜剧》(内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系列作品。

狄更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

契诃夫:以擅长剧作短篇小说著称。其主要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樱桃园》等。

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其主要作品有《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喊》、《一块牛排》、《铁蹄》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身边的艺术作文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虽没有音乐的余音绕梁;书法,虽没有绘画的栩栩如生;书法,虽然没有雕刻的引人入胜。但是,书法独具魅力。它它她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首都北京参观毛笔字展览,看着这刚劲有力的毛笔字,我便对妈妈说道:“我也想学毛笔字,行吗?”妈妈听了我的话后,若有所思。几天后,妈妈帮我报名了练毛笔字的补习班。

一开始写毛笔字的时候,难免不出问题:我刚接触毛笔的时候,在我沾好墨汁以后,毛笔就像不听指挥似的,一直在我手中晃动,不时还有几滴墨汁掉了下来,不偏不倚地落在我的衣服上。在我准备写字时,原本雪白的衣服已经变得乌黑一片了。

好不容易开始写毛笔字,谁知,毛笔一碰宣纸上,就把纸给戳破了。在写字时,要么是横不平,要么是点太小,这时候我就开始放弃了埋怨自己为什么写不好,当我抬起头来:看见了一行毛笔字:“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对,没有困难的磨炼,怎么会有加倍地努力?我重新拿起笔来,沾好墨汁,开始写字。这次我坚定了练好字的决心,一笔一划慢慢书写着。笔画歪了,再来!就这样一次一次地练习着!经过不懈努力,我越写越好。当然我写得这么好,和我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书法这门艺术了,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更加快乐!“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练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艺术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央视知名栏目《艺术人生》的一期特别的节目“春天的约会”,感触颇深,于丹和王潮歌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杰出女性,她们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讲述人生的各种不同层面,各自解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感悟生活,感悟幸福,她们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我觉得很温暖,也感觉很佩服,同时也非常的欣赏。

于丹对“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人生角色有着独到的见解,每句话都说的很有意义,她说,“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妻,不累,就是你能够享受这份情,你得到的永远比付出的多。我每天听着我们家嘈嘈杂杂,老的吵,小的闹,我心里踏实。”而王潮歌更愿意以一种旁观的态度和家人相处,“我经常看着女儿,她是另外一个人,虽然她从我这儿出生,但是我无法决定她的性格,也无法决定她的人生。实际上她只是暂住这儿18年而已,18年以后她展开小翅膀就飞了。她愿意供我,是我的福分;她不愿意,我也没办法。我观看她,比我去插手要美好。”两中不同的见解,道出了相同的母爱,对孩子,更多的应该是“陪伴”,虽然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左右的,但是尽可能多的陪伴,总不会让人遗憾。

节目最后,两人分别写下了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三个词。于丹写的是“温暖”、“朴素”和“天真”,而王潮歌则写下了“智慧”、“善意”和“信命”。是的,说的真不错,人,需要不断的奋斗,有时也要信命,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快乐的艺术节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一,我们一年级全体同学在学校二楼大厅参加了艺术节会演。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入座后,开始了节目的表演,每个班级都准备了很多丰富的节目,有唱歌、跳舞、表演舞台剧、拉小提琴、谈钢琴、吹葫芦丝等等。

我们班也准备了很多节目,我先参加了班级的大合唱(七色光之歌),然后和陆宸熙合演小提琴(龙的传人),又和其他四个同学演了舞台剧,演完后下面的同学给了我们很多掌声,我们都很开心,我们希望下次能有更多机会表演更多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艺术贵在真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读到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每当看到形神兼备的中国话,每当欣赏到笔力遒劲的书法艺术,我都想说一句,中华文化艺术因为真情、真实、真诚,所以流传千苦!

唐诗、宋词:真情

唐诗、宋词,你不是文章却胜似文章,你虽然没有文章的内容细腻,却有文章没有的深思熟虑、号豪放大气。你是语言的精华、文人的灵魂。是你,让我领略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是你让我理解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是你让我欣赏到王勃“海内存之已,天涯若比邻”的达观;是你,让我体会到王维“行道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人类的美好情感,在唐诗、宋词中都有经典的表达。

中国话:真实

中国话,你虽然没有西方油画的厚重美,却有着无与伦比的气质美;你虽然没有西方油画的客观写实,却在黑白之间传达出大千世界的神韵;你虽然没有西方油画的细腻、多彩,却含蓄的传达出你的形神兼备、豪放大气。是你,让我陶醉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场面宏大、人物繁多的恢宏壮丽;是你,让我留恋于徐悲鸿《奔马》神态飞扬、呼之欲出的磅薄气势;是你,让我不舍于齐白石老人《对虾》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虚实神韵……

中国书法:真诚

中国书法,你有这久远辉煌的历史,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之间所展现的神韵,那是拉丁字母所无法比拟的。汉字艺术精妙伦,不必说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也不必说颜真卿的楷书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凌然;更不必说柳公权书法解体遒劲,字字严谨。单说王羲之的书法,其形体的精致、美轮美奂,其笔势的委婉含蓄、遵美健秀,就为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中国书法艺术,我为你倾倒。

唐诗、宋词、中国画,中国书法,你们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代表。中华文化艺术,你让领略到了你别具一格的魅力——真情、真实、真诚。

我庆幸,我是一名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天的图画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图画是绚丽多彩的,是五颜六色的。她吸引着人们的脚步,让人流连忘返。

春天终于到来了。你瞧,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她用画笔点缀出生机勃勃的小草,为柳枝抽出星星点点的小嫩芽;她唤醒沉睡的溪流,为它解开繁重的枷锁,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她把公园里的花朵装点得无比美丽,染上了鲜艳的颜色,白得如玉、红的似火、粉的赛霞……我看着这些景象,感到心旷神怡。春姑娘不仅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绿色,也带来了我们美好的心情。

在这幅迷人的图画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嫩绿的小草伸出它的脑袋,好奇地盯着世界;像棉花般的柳絮漫天飞舞,把人带入梦幻般的环境中;数不清的花儿开了,金黄的是油菜花,粉红色的是桃花,洁白的是梨花;草地上开出了许多斑斓的野花,像一块色彩明丽的绸缎,给大地编织了五彩的图画。一阵风吹来,花香随风飘来。那香味儿淡淡的,若有若无,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在花香之中。不远处的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摆动的柳条就像她的裙摆,轻轻摆着……春姑娘这位高明的画家,勾勒出这幅和谐的图画。

春姑娘让我享受了春光醉人的芬芳,使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肯离去。“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春天里播撒希望,努力学习,把握这美好的春天,为我们秋天的收获而努力,使自己的一生没有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秋天的图画三年级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到了,凉风习习,天高云淡,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全家决定去田野欣赏秋天的美丽。

当我们来到田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一阵清风拂过,麦田翻起了金色的麦浪,麦田的对面是一片黄灿灿的玉米地,玉米杆笔直的立在那里,又高又壮,一个个玉米棒子像活波可爱的娃娃让人忍不住想掰下一个。大豆也成熟了,在风中发出哗啦啦的笑声,宛如银铃般一样清脆。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果园,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咧着嘴笑了起来,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看见了又大又圆的葡萄,看见了红彤彤的苹果,还看见了石榴露出了红红的“牙齿”,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口。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秋天的田野,宛如一幅让我们欢欣鼓舞的美丽画卷。我爱秋天,我更爱秋天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1.建安诗歌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显著的文学样式。

建安诗歌是指以这一时期为中心的汉末魏初的诗歌,建安诗人主要是曹操、曹植、曹丕父子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

2.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被后人称为田园诗。

3.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4.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志人”是记录人物的逸闻琐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志怪”是记录怪异,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

5.艺术

这一时期的艺术,以雕塑、绘画和书法三个方面最为发达。

石窟寺艺术:是一种佛教寺庙建筑形式,以凿山雕像为其特点,其中以甘肃敦煌、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三大石窟最为著名。

佛画:绘画方面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

书法: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人称“小圣”,父子合称“书圣二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技艺术节作文200字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我校全部师生在学校举办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每个学生坐到了自己的座位,第二届科技艺术节就正式开始了。我校还请来了好多名专家来欣赏节目。

我们的节目丰富多彩,有街舞、走模特、还有千手观音大型的舞蹈。有各式各样的十字绣作品,十字绣的种类特别多,有小狗、钟表、还有汽车——-特别是绣的小狗栩栩如生,像活了一样。

看到这么多好的作品,感觉到和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科技艺术节拿到更好的作品,来展示给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马的艺术品的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前几年,父亲从南京买回了一匹玻璃,它就摆放在我家大厅的柜子上,虽然柜子里有许多漂亮的工艺品,但要数我最喜欢的工艺品还是那匹既是最引人注目又最威武高大的玻璃马了。

这匹玻璃制的马,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神采奕奕,永远折射出两道闪闪发亮的光芒,特别有精神。两只小三角形般的耳朵机敏的竖立着,仿佛在随时聆听着周围的动静。身上的鬃毛一排一排的,使这匹矫健的玻璃马驰骋起来的样子更加威武、耀眼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匹玻璃马肥健的身子后面拖着一条棕色的大尾巴,只要轻轻的一甩,就像一道闪电一般在你眼前一晃,真是潇洒极了!前面一直马蹄凌空而起,另一只则微微弯曲,另外两只马蹄用力地使自己的身躯往前奔驰。这驰骋的姿态真是威风凛凛,霸气十足。

每当我看到这匹正在驰骋飞奔的玻璃马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马那不服输的品质,就是因为马有这样不怕困难的品格,所以它遇到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一一克服。不是吗?正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两句诗所代表的就是马的意志、品格。所以,我每当看到这匹威武健壮的铜马时,就会努力做到不怕困难,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这匹玻璃马象征着“勇往直前”,象征着“马到成功”,只要做什么事情都不半途而废,不退缩,那么你一定能够成功。这匹铜马一直激励着我,它将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它将陪伴着我通往成功的彼岸,永不退缩,永不服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艺术名言警句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1、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

2、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高尔基

3、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歌德

4、音乐语言的真正活动范围就像其他艺术的活动范围一样是没有界限的.——俄·谢洛夫

5、欲立艺者,先立人.——齐白石

6、电影应当给观众希望、感悟和好心情,因为要看绝望,观众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免费的.——摩根·弗里曼

7、艺术恒久,生命短暂.——英国

8、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膊,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里尔夫

8、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冈察洛夫

9、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10、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石涛

11、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能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柴可夫斯基

12、非出自情意的艺术,大概不能说是真正的艺术.——德国

13、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

14、我不相信科学的倾向对艺术是有利的.——夏加尔

15、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16、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柏拉图

17、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恩格斯

18、音乐是建筑在美的基础上面的一种艺术.——青主

19、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20、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

21、艺术是大自然映现在人间的东西,重要的是要好好磨镜子.——罗丹

22、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奥维德

23、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让人认出它是艺术.——德·尼采

24、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徐谓

25、艺术是活的科学.——科克托

26、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柏拉图

27、艺术属于古老的世界,科学属于现代的世界.——迪斯雷利

28、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9、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雨果

30、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毛姆

31、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俄·契诃夫

32、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明·徐谓

33、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似则媚俗.——齐白石

34、画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博巴

35、真实地表现自然,却仍然充满艺术的美.——查·丘吉尔

36、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

37、不同生活接触,就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聂耳

38、艺术的敌人就是不学无术.——塞·约翰逊

39、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王光祈

40、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的艺术生活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因为受到奶奶的影响,开始学习剪纸。奶奶是念佛的,要用到花就自己剪,跟着奶奶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早晨,我拿上剪刀,咚咚的跑到奶奶那开始学剪纸,奶奶正在家念佛就让奶奶从百忙中抽空帮助我学习剪纸。“我们先剪一个图形,手拿着剪刀慢慢地往下剪,另一只手要不停地转着红纸,这样剪出来的图形才好,你学会了剪圆形我们再剪别的图形。”

我剪完后给奶奶看,“哈哈!你剪的不是园,是椭圆了!”奶奶看着我剪的圆形,笑着说。

我一头雾水,什么椭圆,什么圆形,椭圆不就是圆形嘛!

就这一个圆,我就学了好半天,我厌烦的说:“奶奶,剪纸好麻烦啊!一会这样转,一会那样转……能不能剪别的图形啊?”

“你想剪什么图形?”

“剪牛。”我高兴地说。

“牛!好的它的脚一定要剪的仔细,还有尾巴,尾巴的最后一些毛要剪的要仔细点。”

我听了奶奶的话开始动手,右手拿着剪刀慢慢地往下剪,左手慢慢地转着纸头,几分钟过后,牛算基本上完工了,就差了一个尾巴上的毛,我认真的剪着,“好了。”我欢快的告诉奶奶,并拿给她看了,“嗯,剪的很好。”通过这次剪纸,我知道自己的劳动果实是最甜蜜的正像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这次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学剪纸,我们俩真是合作的天衣无缝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漫漫五千年征程,经历千年繁华,遭受百年屈辱。如今的它,在起伏沉淀后,不再软弱,像头威武的雄狮,在昌盛之路上,愈走愈远……

——题记

10月31日上午,阳光明媚。我,被清爽的风送入实中大讲堂,与众多师生,观看一部音乐舞剧史诗——《井冈山》。一颗平静如水的心,渐渐泛起阵阵涟漪……

开场时,响起阵阵雄浑的钟声。我想,这响亮的钟声,在那片黑暗笼罩之下的土地,一定唤醒了许多仁人志士,一定为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一丝希望、一缕阳光。

而后,表演者们,在这个舞台上演绎了在井冈山上的种种红色故事。在舞台的再现下,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残酷屠杀之下壮烈牺牲的惨状,亦看见了老百姓们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幸福美好生活,更看见了在枪林弹雨下,一颗颗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台下的我,欣喜,激动,悲痛,感动……心情似五味瓶被打翻了般复杂。我长长地陷入了沉思……

井冈山,红军的发源地。虽小,却受世人瞻仰。只因,那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从这传播;只因,这儿凝聚着党拯救人民于水火的精神与意志。这儿,爆发过无数场激烈的战争。硝烟中,许多人倒在血泊里,那沸腾的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亦有许多人站起来,抱着必死的决心,再次冲向敌人……

终于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时代被刺破了,更多的光明从夜的伤口冲出。渐渐地,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不再是黯淡无光,而是重新闪耀红色的光彩,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科技的快速发展,令国人为之骄傲。一次次伟大的突破,令世界为之震惊。然而人们可曾想过这一切胜利的源头,是那井冈山,那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

表演结束后,我迈着响亮的步伐走出了舞台。抬起头,望见了校园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异常耀眼。我想,这面国旗下,定载着中国人民殷殷的期望。而红旗之下,定含着中国更加繁荣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小说艺术表现力在逐步提高

全文共 2419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逐步提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人物刻划的手法日趋丰富、多样。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是从记事开始的。魏晋小说,不过是如鲁迅所说的“粗陈梗概”(《中国小说史略>),因为作者们的着眼点是“搜奇记逸”。唐宋传奇,已经在叙述故事力求“宛转”的同时,注意落墨于人物形象。所以,在唐宋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刻划人物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简单表露。到了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从故事的演进中凸现出来,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固然是吸引住听众的一个先决条件;但要想真正抓住听众,还需得力于绘声绘形的渲染。这样,说活艺术必须做到:“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拾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到底,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是听众关注的焦点,说话人的“敷演”就不能不围绕着它来进行。话本中的人物,面貌是清晰可见的,这里有具体的肖象描写;这些人物的身世是清楚的,这里有概括的介绍;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是活灵活现的,这里有语言、动作的简劲描绘;这些人物的内心是可以窥测的,这里有多种方式的心理交代。明清小说,使小说艺术达到了高峰。《红楼梦》一书,单就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而论,可以说无愧于世界名著的称号。在人物描写的手法上,且不说那性格化的语言,也不说那独特性的动作,就那心理描写的多样性来说,也足以使人惊服。这里不但运用了结合人物行为言谈透示心理的传统手法,而且运用了条分缕析的静态剖析的创新手法,也运用了诸如幻境、梦境等等特异手法。有人说,静态剖析的心理描写手法,为19世纪西洋小说所独有,可是我们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闭塞的中国却使用了它,恐怕这个手法的“独创权”不该归于外人吧。再说,意识流动,意识交流的写法,在《红楼梦》的幻景、梦境中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意识流”的较早的应用吧。综上所述,小说艺术在发展中,逐渐把人物描写推到首位,相应地也就促进了人物描写手法的丰富多样。

(二)对故事叙述的方式日趋曲折、多变。

敷演故事,一开始就成为小说着力解决的任务,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形式上并没有那么复杂多变的手法。志怪、志人小说及传奇,大都叙述简单的故事,而且依自然顺序,平板地叙述交代。到了话本小说里,情况有了大的变化。由于说话人要靠“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住听众,就必须有一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故事的曲折动人,固然要靠故事本身;但在叙述交代时运用一些技巧,则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先提出结局,后交代过程,可以造成悬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繁杂的故事得以表现;线索人物、线索物件的使用,使情节可以严谨贯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能够层层推进。如果仔细考察中国古典小说,就可以发现,短篇向长篇有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从《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先有了精心构制的短篇形式,再用它连环延续,最后才有了通体安排妥切的长篇结构《红楼梦》在安排情节方面,又达到另一个高峰。繁杂的生活琐事,众多的人物行为,是那样如涓涓细流归入大海;而看去平淡的家务事、儿女情,又是那样丝丝入扣、层层相因地依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变化发展。面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事件,恐怕除了曹雪芹以外的作者,都会束手无策吧。看来,小说艺术的焦点从叙事转向写人,并没有降低对叙事本身的要求,而是使它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着力刻划人物的需要。何况,叙事本身,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不可推卸的任务。

(三)对背景、环境的渲染,日趋浓重、炽烈。

由于传奇以前的小说,还只是粗陈梗概,对故事演进的背景、人物活动的环境,还很少交代。这样,那时的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厚度方面,就很受限制。在话本小谠中,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说话人为了绘声绘形地表现人物,便不能不连同他们身处其境的社会形势与自然氛围,也加以必要的渲染。但应该看到,这种对背景、环境的交代,还是很简单的,而且有时也流于公式化,如话本、讲史乃至后来小说中的“风景赞”“器物赞”“肖象赞”等等。又是在伟大著作《红楼梦》中,上述写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部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那样丰富多采的画面,实在今人惊叹。《红楼梦》中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诸如政治形势的透示,人物关系的显现,世态人情的披露,风俗习惯的点染,山川景物的勾勒,用具器物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厚度和深度,使后世读者从中得到的东西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完成上述任务时的技巧,曹雪芹一反过去的那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写法,结合人物言淡举止,适应故事的推进演化,或随意点染,或着力铺陈,千姿百态,各尽其巧。

( 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抒发,日趋强烈、灵活。

小说的思想,主要靠故事、人物本身去完成;但是,这并不排斥作者的评论抒发。在传奇以前的小说中,还很少出现作者出面表态的情况。话本艺术中,由于有了说话人这一特定的讲述者,就可以随着故事的演进,抒发他的感慨赞叹,也可以对不同人物表示喜厌爱憎。话本中的楔子,内容中很大的因素是警世喻俗的规劝之言。《红楼梦))在这方面,同样攀上高峰。作者的意旨,竟然用了那么多的艺术手段来强调、陈述,实在是后世小说作者的楷模。在这部伟大作品里,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是那样的形式多样,又是那样的方法灵活。这里面有几个次要人物做为作者的代言人,又有假主要人物之口发出的议论,有凭借某些细节显示的哲理,又有随处进行的即兴阐发。

小说形式的发展,原因在于小说本身。社会生活提出要求,这只是提出了文学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否适应这种要求完成这种发展,则要取决于文学形式本身的主观条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而消亡的文学样式,是并不乏见的,例如中国的宋

词、元曲。那么,为什么在近最几百年间,不是别的文学样式,而恰恰是小说得到充分地发展呢?原因恐怕不难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说中的艺术表现

全文共 10976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一起来看看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研究小说艺术内容形式的重要意义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消亡。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竭尽全力;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它自身的生灭。我们有过众多出色的学者,曾对文学发展

做过同样出色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很多颇有教益的经验与规律;然而,从艺术内容形式上,亦即从文学本身的规律上去研究它们,却很少有人去做。至今,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国度里,还没有一本完善的《文体学》专著,就是一个明证。

上述情况,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文学始终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除了诗歌可以做为赞颂统治阶级以及上层人士间酬答的工具之外,其余可以说都被视为邪端异说。特别是小说这一样式,向来受到轻慢。如果说对文学样式进行研究,前人还给我们留下为数不少的“诗话”“词话”的话,而对小说样式的研究的著述,实在是风毛麟角。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十九世纪以来,小说这种样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运用语言表达社会生活的文学诸种样式中,已经超群绝伦,人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列入世界名著的小说来。就中国文学史的情况看,曾经有过几个繁荣时期:唐宋的诗词、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小说。可以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繁杂多变,小说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完成了它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小说出于它本身艺术表现上的原因,才能够肩负重任,大显身手。

从艺术内容形式上去研究小说,不是没有意义的。不错,鲁迅曾否定过“小说作法”,但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去领会他的这一论断。他否定的是当时草率成篇专为骗钱的“密诀”“入门”之类的书籍,绝不反对对小说艺术进行研究。在鲁迅的著作中,论及小说作法的篇章很多,假如不是由于斗争紧迫无暇顾及,他倒真会写一部高水平的“小说作法”来呢。

“利其器”向来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作小说,怎么可以不研究作法呢?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四化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高昂的情绪、举国上下沸腾的场面,需要我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如果我们在运用各种文学样式时,能够扬其长,弃其短,则必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说发展的历史,就是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小说提出日益繁难的要求;这要求,成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动力,使它完成自身的发展。

中国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它从古代神话传说、史传文学吸取了营养,在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唐宋传奇中初具规模,于宋元话本中日趋成熟,至明清小说中达到高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不单在表现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广泛,而且与之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也越来越灵活、有力。

二,小说艺术表现力在逐步提高

从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逐步提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人物刻划的手法日趋丰富、多样。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是从记事开始的。魏晋小说,不过是如鲁迅所说的“粗陈梗概”(《中国小说史略>),因为作者们的着眼点是“搜奇记逸”。唐宋传奇,已经在叙述故事力求“宛转”的同时,注意落墨于人物形象。所以,在唐宋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刻划人物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简单表露。到了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从故事的演进中凸现出来,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固然是吸引住听众的一个先决条件;但要想真正抓住听众,还需得力于绘声绘形的渲染。这样,说活艺术必须做到:“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拾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到底,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是听众关注的焦点,说话人的“敷演”就不能不围绕着它来进行。话本中的人物,面貌是清晰可见的,这里有具体的肖象描写;这些人物的身世是清楚的,这里有概括的介绍;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是活灵活现的,这里有语言、动作的简劲描绘;这些人物的内心是可以窥测的,这里有多种方式的心理交代。明清小说,使小说艺术达到了高峰。

《红楼梦》一书,单就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而论,可以说无愧于世界名著的称号。在人物描写的手法上,且不说那性格化的语言,也不说那独特性的动作,就那心理描写的多样性来说,也足以使人惊服。这里不但运用了结合人物行为言谈透示心理的传统手法,而且运用了条分缕析的静态剖析的创新手法,也运用了诸如幻境、梦境等等特异手法。有人说,静态剖析的心理描写手法,为19世纪西洋小说所独有,可是我们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闭塞的中国却使用了它,恐怕这个手法的“独创权”不该归于外人吧。再说,意识流动,意识交流的写法,在《红楼梦》的幻景、梦境中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意识流”的较早的应用吧。综上所述,小说艺术在发展中,逐渐把人物描写推到首位,相应地也就促进了人物描写手法的丰富多样。

(二)对故事叙述的方式日趋曲折、多变。

敷演故事,一开始就成为小说着力解决的任务,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内容形式上并没有那么复杂多变的手法。志怪、志人小说及传奇,大都叙述简单的故事,而且依自然顺序,平板地叙述交代。到了话本小说里,情况有了大的变化。由于说话人要靠“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住听众,就必须有一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故事的曲折动人,固然要靠故事本身;但在叙述交代时运用一些技巧,则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先提出结局,后交代过程,可以造成悬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繁杂的故事得以表现;线索人物、线索物件的使用,使情节可以严谨贯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能够层层推进。

如果仔细考察中国古典小说,就可以发现,短篇向长篇有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从《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先有了精心构制的短篇内容形式,再用它连环延续,最后才有了通体安排妥切的长篇结构《红楼梦》在安排情节方面,又达到另一个高峰。繁杂的生活琐事,众多的人物行为,是那样如涓涓细流归入大海;而看去平淡的家务事、儿女情,又是那样丝丝入扣、层层相因地依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变化发展。面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事件,恐怕除了曹雪芹以外的作者,都会束手无策吧。看来,小说艺术的焦点从叙事转向写人,并没有降低对叙事本身的要求,而是使它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着力刻划人物的需要。何况,叙事本身,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不可推卸的任务。

(三)对背景、环境的渲染,日趋浓重、炽烈。

由于传奇以前的小说,还只是粗陈梗概,对故事演进的背景、人物活动的环境,还很少交代。这样,那时的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厚度方面,就很受限制。在话本小谠中,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说话人为了绘声绘形地表现人物,便不能不连同他们身处其境的社会形势与自然氛围,也加以必要的渲染。但应该看到,这种对背景、环境的交代,还是很简单的,而且有时也流于公式化,如话本、讲史乃至后来小说中的“风景赞”“器物赞”“肖象赞”等等。又是在伟大著作《红楼梦》中,上述写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部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那样丰富多采的画面,实在今人惊叹。《红楼梦》中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诸如政治形势的透示,人物关系的显现,世态人情的披露,风俗习惯的点染,山川景物的勾勒,用具器物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厚度和深度,使后世读者从中得到的东西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完成上述任务时的技巧,曹雪芹一反过去的那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写法,结合人物言淡举止,适应故事的推进演化,或随意点染,或着力铺陈,千姿百态,各尽其巧。

( 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抒发,日趋强烈、灵活。

小说的思想,主要靠故事、人物本身去完成;但是,这并不排斥作者的评论抒发。在传奇以前的小说中,还很少出现作者出面表态的情况。话本艺术中,由于有了说话人这一特定的讲述者,就可以随着故事的演进,抒发他的感慨赞叹,也可以对不同人物表示喜厌爱憎。话本中的楔子,内容中很大的因素是警世喻俗的规劝之言。《红楼梦))在这方面,同样攀上高峰。作者的意旨,竟然用了那么多的艺术手段来强调、陈述,实在是后世小说作者的楷模。在这部伟大作品里,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是那样的内容形式多样,又是那样的方法灵活。这里面有几个次要人物做为作者的代言人,又有假主要人物之口发出的议论,有凭借某些细节显示的哲理,又有随处进行的即兴阐发。

小说内容形式的发展,原因在于小说本身。社会生活提出要求,这只是提出了文学内容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否适应这种要求完成这种发展,则要取决于文学内容形式本身的主观条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而消亡的文学样式,是并不乏见的,例如中国的宋词、元曲。那么,为什么在近最几百年间,不是别的文学样式,而恰恰是小说得到充分地发展呢?原因恐怕不难找出。

三,小说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粗粗看来,它似乎不如线条、色彩、音响、造型等等手段那么生动、有力。但是,它的优点,也正在于它的表达条件的简朴。语言,犹如空气和水,无所不在,一当它掌握在巨匠手中,便生出无限的魔力。画一幅万人交战的场面,需要大幅的纸和多量的油彩,而当具体描绘时,则要有千钧的笔力;至于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思维、声音,更是使一般匠人无能为力。在语言艺术领域中,情况则有了不同,尺幅之中可以囊括天下,寸毫之端可以尽洒风情。

社会生活,要求文学去反映它,而这要求似乎是无限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总是达不到极限,而只能逐步提高这种反映的深度、广度、厚度。

那么,社会生活对文学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概括说来,就是:对人物刻划的生动、丰满,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叙述的完整、多变,对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描写的细微、广泛,对人物行为的评论的深刻、灵活。

应该看到,在实现上述要求时,小说这一样式,较之诗歌、散文、剧本,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满足上述要求,恰恰是小说之所长。下面,让我们对此做较为详细的研讨。

(一)小说可以生动、丰满地刻划人物。

“文学是人学”,各种文学作品,都以写人为中心。在人物刻划上,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小说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这里,我们不妨拿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一下。诗歌中写人物的叙事诗,在进行人物刻划时,为适应这种凝炼的艺术内容形式,恐怕很难尽兴;再说,既使找到了那有力的动作、话语,也要屈从于那容量有限的诗行。剧本是供表演用的,它的主人公们,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语言去感染观众;尽管剧作家们创造了例如“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要达到探微入细、淋漓尽至,怕也有不小的困难。

小说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完成人物刻划。详细地介绍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这种刻划的独异性谈谈几点看法。

小说刻划人物,能够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了,作者将对他的言淡举止、遭遇命运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主要人物,我们则看到作者在他身上浸注的心血。从集中写的角度,有出场后的大段概括介绍,有特定行为的着力描写。而从分散的角度看,则随时随地都可写他,交代故事时可以点到他,写别的人物时可以想到他;就是在集中的概括介绍中,又何尝不是把很长时间分散的材料集拢到一起的呢。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已出场共两次,是集中写他,这一点在剧本中可以做到;关于他身世的介绍,“有

一回”教“我”认字的描写、“有几回”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交代,都是分散写的,时间很不确切,这在剧本中就难办到。

身世,遭遇、性格的概括介绍,是小说刻划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可以概括较长时间内人物的行为表现,将分散的(也是在别的样式中无法或很难表现的)材料集中表现出来。类似《阿Q正传》前几章的描写,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小说刻划人物,也可以做到直接与间接结合。人物出场,可以写入物;人物不出场,也可以写入物。间接写入物,可以在叙述故事中捎带提到,也可以在次要人物的议论中得到反映,还可以在两个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同是在

小说刻划人物,还可以做到写形和写神结合。读者阅读作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不单要了解他的言淡举止,更重要的是要窥探他的思想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行为的根据;人物形象的深刻、丰满,也源出于此。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各种祥式不能不在这方面有所研讨。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它在表达上的巨大能量,小说的笔锋,可以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探奥搜微,似乎一切禁区死角都不存在;小说的笔力,可以梳理纷乱散漫的思绪,条分缕析,似乎一切繁难庞杂都要就范。

在鲁迅的小说中,较多的是采用结合人物行为举止透示心理的方法。仿佛是随意边一笔,竟然使读者得以窥见人物的隐秘,实在令人赞叹。在《祝福》中,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写祥林嫂的心理活动,然而人们从她那“瞪着”、“间或一轮”、“钉着我、“顺着”、“没有神采”、“旋转眼光”、“围着大黑圈”、“瞪着”、“窈陷下去”的眼睛和眼神中,不是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吗?《阿Q正传》中的阿Q,对“革命”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与幻想,文中第七章土谷祠的那段心理描写,实在是淋漓尽至。这些,与上述的写法不同,它得力于集中的状写与剖析。

小说的上述心理描写,在其它样式中则是较为困难的。在剧本中,一切都靠“演”出来,不是动作、言语透示,便是做作的自白 ,同时,揭示人物心理又要受到时问、空间的限制,具体些说它只能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内心世界,无法像小说那样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在散文中,这种以描述生活片断为主要内容的样式,怕也授难在状写人物心理时做刭尽兴,它只好采取以少胜多的写意笔法。这样,在韵味上有所得,而在细微处却有所失。就连电影文学这种新兴的能量颇大的样式,虽然有“主观镜头”、“幻想镜头”、“闪光镜头”、“回忆镜头”等等专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诉诸视觉”“瞬息即逝”这些大框子却把它套住了。有才能的电影作家,面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笔下的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心理剖析,恐怕也要无能为力吧?

“意识流”手法,把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的功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竟然将事物推向它的反面。鉴于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功能,“意识流”派的作家们,以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为描写对象,运用诸如内心独白、幻觉、自由联思、客观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等等手法,以独特的途径反映社会生活。应该看到,从艺术的角度看,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小说内容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长于心理描写的小说,为什么不在心理描写上大显身手呢?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无限制的伸张,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意识流派作家们,沉迷于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快感,竟然忘记了小说本身。

什么是小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限定这一祥式,总不至于遭到反对。小说是在相应的环境描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用以广泛地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要写人,写心理是写人物的内容的一部分;小说要通过故事写人(这是做为阅读文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旦有什么东西排斥了故事情节,则势必影响艺术效果。意识流派的小说家,用心理描写冲击了一切,也就冲击了小说本身。心理描写只是小说诸多手法之一,尽管它是有力的手法,但也不能恶性膨胀去代替一切。这正如一个人的双手,人们都希望它壮实有力,但如果它大过了身体,则要造成灾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识流手法,在我国当代小说中得到了应用。中国作家们,对这种手法加以批判吸收,取其长,弃其短,增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等,都因此种手法而使作品生色添采。

意识流手法,还不只限于心理描写,它还影响到结构等方面,这里不多谈了。

(二)小说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做到完整、多变。

敷演故事,本是小说形成后即着力注意的艺术焦点,所以既使是当它转向偏重刻划人物时,也不能不在这方面积累下大量的经验。何况,小说不管是讲说还是阅读,总是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和读者的。

叙述故事的技巧,历经各代积累,到了当代小说中,有了惊人的发展。本来,人世间的各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在表现它时与之相适应,逼得小说艺术不能不如影逐形。故事的表述,应该巧妙地做到“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同时,它本身又该首尾相贯、摇曳多姿。小说在写人时很少禁区,在叙事时同样无甚障碍。这种叙事表现上的独特优越性,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世间的事件千头万绪、繁缛纷纭。从时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绵延数年,源远流长;从空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牵涉几地,场景广阔。俗称“一口难说两家事”,该是文艺家对此难阻发出的慨叹。

小说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占的方便。一椿上下几十年、左右数万里发生的大事件,用剧本表现它,要用许多场次,而场次过多过碎又势必为表演带来困难。诗歌虽可以借助于它独有的跳动式的节奏,在表现时间、空间时一试身手,但总是要给人以凌乱、破碎之感。小说则不然,它可以上溯下延,虽概括漫长的岁月,仍能保持其连贯;它可以左勾右联,虽漫写众多场景,仍能保持其完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可否回忆往事,可否畅想未来,对不同时态中的事件可否交叉进行叙写,其它样式对此望而却步,小说却可以挺身而出。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平行发展又互相制约,进而纠缠绕缭,小说可以对其有条有理地加以叙写,这又为其它样式所不及。能用二、三千字的篇幅写一个人的一生吗?叶圣陶在《一生》中做到了;能够用一只笔写出互相勾联牵涉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吗?茅盾在《子夜》中完成了。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依自然顺序进行的。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显示了事件的内在逻辑,是表述它时不可动摇的主干。然而,总是按部就班地叙写,未免使人感到平板。艺术是用有限的内容去反映那无限的世界,以少胜多是应该遵循的总的法则。在诸多事件中,难道没有主次吗?一个事件中的各个环节,岂能轻重均等?重要的结局,应该使读者先睹为快;虽属必要但易使人生厌的交代,最好是分散进行。小说叙述故事,可以使其中的情节串动、跳跃、顿宕、隐藏;正是在这诸多技巧中,使故事的表述生辉。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由于作者把它倒置在故事的开头,该是多么撼人心弦。在《药》这篇作品中,从第三节到第四节,一下子就跳过了几年,又是何等地筒劲明快。

短篇小说,把上述的灵活性发展到了极点。为什么在生活中撷取一、二场景,竟然上下勾联、左右牵涉地写出在漫长时间、广阔空间发生的人与事,恐怕得力于对小说这种特点的运用。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大的孕含力。小说以故事为经,以人物活动、场景描绘为纬,交织成一部部生活的书。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恰似流动的河水,载着人物们向前行进。这股河水的容量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负载一切。有才能的小说家,总是那么吝啬,他们不肯轻易地推进情节,这使一般看热闹的外行颇惑失望。随着情节之水的流动,人物做尽了自己的戏,环境也得到了足够的渲染,就连作者的议论阐发也达到了尽兴。在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一书中,整整的第一部,花费了十多万字,主人公仍然象开篇那样躺在床上。这在剧本中,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吧?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整章的议论文字,穿插在故事发展之中,恐怕人们对此也不敢轻易否定。说讲文学,似乎从此点得到启发。一部武松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血溅鸳鸯楼”这在电影、戏剧中只能打上几分钟的事件,说书时竟要费上几天。

中国小说,具有说故事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外国小说,由于它的发展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偏重静态的剖析。前者,生动活泼、引入入胜,但不免失之单薄,特别是不利于人物刻划与评论抒发。后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但不免失之沉闷,对习惯看故事的中国读者,不利于普及传播。鲁迅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中国小说的传统技巧基础上,吸收外国小说技巧的宝贵经验,铸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技巧。鲁迅的小说,注重在故事的演进中,通过人物自身言谈举止刻划人物,但在关键处所,也不排斥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令人感到婉惜的是,他忙于战斗,转而运用杂文武器,茌小说创作上只是开了个头,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三)小说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可以做到细微、具体。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的,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政治形势、自然氛围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问题还不限于此,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的渲染,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显示社会生活的时代的、阶级的、地域的、民族的气息。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中那随意点染的一件器物、一个细节、一片场景、一种气氛,也许与故事演进、人物刻划并无多大直接关系,但却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这种点染,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后世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地理学家,乃至推进历史前进的政治领袖人物,都可以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马克。吐温、曹雪芹、鲁迅等等巨匠的著作中,去吸取营养。一一这些,都是小说家,说小说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恐怕不是偏颇之词吧!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里没有丝毫的贬意,“随意”者,随处可行也。在小说中,可以专门介绍形势、描写景物;也可以在人物活动中,就目之所及捎带写出;还可以随着人物心情变化,使景物形态也随之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几处写到了“风”:人冒着风,风伴着人;事因风起,入以风显。《白光》中,又几处用到了“月”。月伴着人,月衬出心。一一这里的“风”与“月”,是随手点染的,既省力,又讨好,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与剧本就大不相同了:剧本中的每一场,景物固定,既不许中途变换,又很难随时添加。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又能做到有深度。一定的场景、气氛、细节、器物,总是有它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它现实的底蕴根源。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选择具有深厚内容的细枝末节,往往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仿佛从肉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它联系着周身的血脉与神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它不单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旧社会各阶级依照严格界限交往应酬的画面。老舍笔下的北京城,那漫天的黄沙,那酷热的夏日,那皇族的养鱼玩鸟,那军阀的聚宴堂会,那说书的、卖艺的、保镖的、讨饭的、拉车的、算卦的等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完整图景。

(四)小说对人物进行评论抒发,能够做到灵活、深刻。

写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露作者的思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评价、主张,通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来。这种政治倾向,当然主要靠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也不排斥必要的评论与抒发。如果在关键症结之处,结合具体描绘,或画龙点睛,或条分缕析,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会大大地提高艺术效果。我们拿小说与剧本比较,就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出场,而在剧本中作者通常却只能退居后台。小说的作者,不单在叙事写人时,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浸注其中,而且,可以象一个万能评沦家随时表态:对事件,他可以予先提示,也可以事后阐发;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可以赞恶褒贬;对一些细枝末节,他可以充分挖掘它的内在意义;对不同时、地的事物,他可以联系比照,显示出本质和规律。

小说中的抒发评论,是十分灵活的。首先,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一位合法的评论人。叙述人与事,作者先表态,使得读者不能不顺着这个思路走。其次,这种评论取材格外方便,可以就事论理,可以归拢小结,可以联系对比,还可以联想生发。又次,评论的角度是可以变化的,不单以叙述人的身份加以评论,就是以书中人物身份也可以评论;有时,还可以拟设论敌,然后加以论辩。

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在运用小说这抒发评论的手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小说的开卷,到受到干扰勉强完成的二部下卷结尾,通篇充满了论辩的战斗气息。小说的“题叙”,写了一九二九年陕西饥饿史上严酷的一页,这里边写了多少作者的感叹。主人公梁生宝出场了,作者如同一位“尊神”在守护着他,对于他的事业,发出一通又一通赞语;而对于那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作者多次挺身而出去抗击;对那来自人民内部的误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劝解。合作化这一空前的事业,在它的每一里程上,作者在做出形象反映的同时,又都做了理性的阐发。

小说的抒发评论,可以做到旨远意深。生活中的事物,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浸透着生活的浆液,能否深入地开掘它,在于作者的才识。小说为这种开掘,提供了方便,只待作者去发挥才力。一包零碎的纸币,在剧本中出现,只不过是件小道具,然而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中梁生宝的手里出现,却不同凡响。作者先是慨叹道:  “钱对予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接着,作者对这包零钱做了具体描写:“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当梁生宝“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感叹了:“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这里边,并不多费笔墨的抒发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意,也表达了他对在合作化大路上奋斗的带头人的由衷敬爱。显然,在其它文学样式中,是很难挖掘出这一细节的生活底蕴。因而也难使这种阐发达到如此的深度的。

通过上节的简略研讨,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较之其它样式来说,是突出、优异的。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出那么多的独特技巧,不能不使人重视这种文学样式,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时说的那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说在具有强大表现力的同时,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应该正视它,才能弃短就长。

小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阅读,为了抓住读者,要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为小说所不可少。如果说剧本较为概念,而可以由演出来弥补的话,空洞无物的小说则难以挽回败局。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小说要有故事。故事恰如一条金线,串起人物、场景、细节等等珠玉,才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品。叙事诗如果故事性不强,可以由浓重的描写、抒情来补救,而没有故事的小说,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小说的容量大,它可以容纳那与情节关系并不紧密的次要人物、环境场景、细节器物、抒发议论,但往往由此产生偏差。有的作者随意穿插、尽兴阐发,使小说拖沓臃肿,破坏了作品的有机结构。

以上种种,都提醒作者们掌握艺术的辩证法:样式的优异之赴,恰是应该着力发挥而又格外节制之所。

当前,祖国正在朝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沸腾的生活向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各种文艺样式的表现力,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上述要求。我们祝愿小说这一支花,在百花园中继续放出异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家的客厅里,有一件东西我最喜欢,那就是一张鸡翅木雕的茶台,它的样子十分笨拙,远远的看上去就像一根躺在地上的老木头呢。

这张茶台的颜色十分独特,漆黑的颜色里掺着一层淡淡的红色,而红色里闪耀着金色,这种颜色你怎么看都觉得好看。让我不得不佩服这种自然天成的颜色。

它的样子十分古老,远看像是老死后风干的样子,参差不齐。在近处看就像有两个浅浅的树洞。它的中间被打磨的十分光滑、平整,可以在上面放茶具,这种装点让整张茶台看上去更加的端庄、典雅。

在这张茶台的下面,有一根从主干长出来的旁枝,这根枝干没有主干粗,显得十分无关紧要,而且这根枝干不仔细看,就找不到。不过,这根枝子好像支在地上,可仔细一看,还是和地面有着一定距离,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我还在上面泡过茶呢,用专业的茶具泡上一壶茶,再慢慢品味,让茶的香味在舌尖回荡,给人一种清新平心静气的感觉。泡茶也有许多讲究。首先茶具要用开水烫,烫好的茶具要依次排放好,用温水将茶洗一遍,叫洗茶。再将洗茶的水倒入茶杯,把茶杯洗一遍,这样茶杯上会有一股茶香,茶杯也会得到很好的滋养。后面第二遍泡的茶就可以喝了,给长辈倒茶,要“三点头”,意思就是要将茶水分三次倒,以表敬意。茶倒三次就不能喝了,就必须换茶。

在我最喜欢的艺术品上喝茶,真是一种享受。如果你也喜欢,那就请来我们家来喝喝茶吧,我会在这个茶台给你泡一壶茶表达我对你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精彩的艺术节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育艺术节,操场上彩旗飞扬,老师们都在辛苦的忙碌着。同学们都高兴极了,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也要来参加我们的体育艺术节。

中午吃完饭,我看到好多家长志愿者们提前来到学校帮忙,比赛快要开始了。首先是我们要举行升旗仪式,然后是臧函来表演弹古筝,弹完古筝后是跳春晓的舞蹈,等这些节目表演完后,就正式开始体育比赛了。

首先是跑步比赛,接着是毽子投准,再接着是练武术,还有双手接桥,最后是拔河比赛。我们班拔河比赛得了第三名,我有点难过,妈妈安慰我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一定会得第一名,我听完心情好多了。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体育艺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的艺术作文200字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我学过许多乐器,其中我最最不能忘记的是葫芦丝,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流行于傣族地区,历史十分长远。可以追逆到先秦时代。

葫芦丝它发音优美,亲切。善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还有调节心情的作用,如人心极度疲劳不妨用欢快的节奏调节自己。那时你会忘掉一切烦恼和欢乐的音符融合在一起。直到音乐悄然而去,那喜悦却在人的心头,耳旁回荡。

我喜爱葫芦丝,喜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那如丝般飘逸,轻柔的,稍带鼻音的奇特声音,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艺术的魅力作文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一样地方的戏曲有不一样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的时候,看见自我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俗话说:“要明白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明白,一尝吓一跳呀!这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先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样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我此刻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此刻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

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创新的艺术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一片带刺的叶子划破了他的手,以外的是鲁班的锯诞生了;一个熟透的苹果掉到了地上,不久后的万有引力定律问世了;整天的玩弄纸牌,令人诧异的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与大家见面了。一个人类精灵"思想标新、形成立异",这到底蕴涵着什么艺术呢?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给他们披上了智慧的外衣,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大脑让他们抓住了机遇。个性使世界奥妙无穷,韧性使未来前途笃定,悟性是人类理性闪光。三性的艺术——创新的艺术。

翠竹秀丽,青松壮美,杨柳潇洒,自然赋予它们各异的风情。于人,大地赋予了个性。带有锋芒的思想,带有风格的艺术,带有创造的生活,一份个性让你超脱万物。

一只猫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的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却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一份好奇心让他继续钻研,一个独特的思维让他成为"日光治疗"的奠基人;一个老者将唯一能够移山的办法概括为: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一种反向思维让问题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身边的艺术作文300字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生活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用心去观察时,我们就发现广州就有无数的美景,广州塔更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我们来到海心沙,望着那圈圈旋转直上的广州塔,内心充满快乐。它似少女的小蛮腰,在空中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丽。我们悄悄地走进“小蛮腰”,看见它非常美丽!塔分成三个结构:大而粗的底,细腰似的中部和拥有一条天线和摩天轮的顶。如果你早上去看的话,就能看它穿着银白的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如同水晶瓶一般绚丽;如果到晚上才去,你就能目睹广州塔不一样的美,那个时候,广州塔就会穿上彩虹的衣裳,点缀着广州的天空,使广州的夜景变得更加耀眼。

广州塔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忘怀的美景,它像一个晶莹的“玻璃瓶”,给广州带来了骄傲和荣耀。

啊!广州塔不仅是广州的璀璨明珠,更是一个高超的艺术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