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心中的图画艺术【精选20篇】

浏览

7397

作文

1000

一幅最美的春天图画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找春天,妈妈说今年的春天比去年晚,天气还是有点冷。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春天已经悄悄来了。你看,柳树枝条上已经露出了一点点小嫩芽,迎春花也争着出来迎接春天了!草地上的小草也不知什么时候从泥土里探出了头,小河里的冰已经融化了,静静地流淌着。

我还听到了春的声音!你听!树上几只小鸟唧唧喳喳喳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公园里好多人,有的小朋友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好高啊!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我学过的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有很多小朋友尽情追逐着嬉闹着。

啊,这才是一幅最美的春天图画啊!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我一定要在新的一年、新的春天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体会艺术作文400字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画画,因为画画是一种享受。画画让我精神放松,让我感受到快乐、趣味,让我在亲近大自然中神志舒缓、品味自然万物。

一开始,我还不理解美的感受,就是在那里乱涂乱画,给自己一点轻松。后来,渐渐地,我就懂得了艺术是什么,艺术其实是一种概念和一种想象、美。

我学过很多样式的艺术,有素描、速写,还有版画、布画、油画……

从小到大,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画过很多昆虫、植物、武器等等的素描画,越画越仔细,越画越生动,后来还上了阴影呢!

我最喜爱的艺术就是版画了。创作藏书票《我的舞蹈》时,是我第一次刻版画。我小心翼翼地拿着刀,颤抖地刻着,但我很喜欢刻,特别是刻到最后时看到出现了这么生动的图案,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有点苦,因为每次都要很用力才能刻出一条线,所以累了时,我就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刻。

对于油画,我有一种感觉—渐变色,比如说,黑色变朱红,黑色变橙色,绿色变黄色,湖蓝变酞青蓝。另外,油画的特点是颜色各式各样。有一次,我在画画时,找不到需要的颜色,但又发现了萤光桃红与花朵的颜色相近,就用萤光桃红涂上了花朵的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绘画艺术作文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地方就有美,我的文章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

从小,我就对绘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爸爸在画纸上画素描,我就用肉嘟嘟的小手在一旁比划着。直到我上了幼儿园,放学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墙上乱涂乱画,干干净净的墙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从那时,我便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级时,妈妈把我送到了绘画培训班。那时的我看着绘画班墙上贴的画很是羡慕。心想:别人能画的那么好,我一定能!因此,每天我都会认真地在桌前画画。经过每周一次的美术课和我的刻苦练习,我画得画不再幼稚可笑,变得富有趣味性。我的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一次,同学们临摹梵高的作品《星空》不认真,被培训班美术老师教训了一顿。此时,我正在一旁专心地画星空。突然,老师走到我面前认真看我作画。我以为老师认为我画得不好要批评我呢,不由得心跳加速。谁知,老师却指着我的画说:“看看张世锟画的,星空是用蓝色和紫色搭配而成的。房屋也用上了很多遮挡关系,多漂亮啊!”哎呀,真是虚惊一场。我欣赏着自己的《星空》图,感到很自豪。

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也给我带来了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快乐;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暑去寒来,绘画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实艺术没那么神秘。只要我们用美的眼睛寻找它,它就在我们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秋天的图画〔500字〕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来了,田野就是漂亮的图画。麦田里,小麦弯下了它那细细的小腰,仿佛在跟过路的行人鞠躬呢;稻谷连忙翻起金色的波浪,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玉米露出长长的胡须,脱掉它那翠绿的外衣,里面的果肉黄澄澄的,而且每颗粒粒饱满,好看极了;高粱在田里是最高大的,它的脸蛋通红通红的,像是喝醉了酒。农民伯伯们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秋天来了,果园就是漂亮的图画。苹果挂在高大的树上开心地笑,笑得红彤彤的;柿子越笑越红,最后全身都红了,像一个个小灯笼;葡萄成群结队地露出脸颊,看世界,像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桔子你挤我碰,争着跳下树,跑到人们的篮筐里呢。摘果子的姑娘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秋天来了,花园就是漂亮的图画。喇叭花吹起了五颜六色的小喇叭;鸡冠花把它的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像个小鸡冠;菊花姑娘们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宝蓝的,火红的,好看极了;桂花树上的桂花个个金灿灿的,还带着香气,还能包汤圆,用处可大哩。花农大婶们个个带着微笑出来了。

秋天来了,森林就是漂亮的图画。黄黄的银杏叶飘落到地上,像一把把小扇子;枫叶也飘落下来,就像一枚枚火红的邮票,可能是冬爷爷寄来的信;松柏穿上了绿油油的,油亮亮的新衣裳。小朋友们去森林玩得可高兴了呢!

怎么样,秋天的图画是不是非常漂亮动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门艺术作文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小A是我在画室认识的朋友。我们同样处于成长的阶段,我们也同样会为了实现一个梦想面坚持努力,奋力拼搏。但我们也同样会被困难、烦恼、挫败和压力,甚至更多的绝望所包围,被伤的不堪一击。但我们也同样会在经历过暴风雨后,对头顶上灿烂的太阳眯起双眼,放声大笑。是成长让我们哭泣,也是成长让我们欢笑。但此时此刻我们享受着成长,享受着它带来的惊喜。

小A有一个和我一样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画家。她在谈起自己的梦想时,两只眼睛闪着耀人的光芒,睫毛也因为激动而一颤一颤的,这时的她格外迷人,因为梦想而迷人。我能够体会她当时的心情:激动、喜悦、对未来的向往。因为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幻想我的梦想。

梦想,是成长亲密无问的伙伴,每一个成长当中的少年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但梦想终究是梦想,如果不把它变为成功,那么它就会被时间侵蚀,从丽腐烂,化为乌有。要实现梦想的过程,也就是成艮的过程,艰辛、困苦像海浪一般拍打在我们所乘的名为“梦想”的帆船上,一浪接一浪,我们疲惫不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记得那天去画室,只见小A一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有点阴暗的天,面板上是一副未完成的作品,却已经被黑色颜料涂抹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小A看见我来了,转头望向那副画突然开口道;“我好难过啊,为什么总是画不好呢?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不行,总感觉好累啊。”我愣愣地望着她,顿时不知该说什么。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我也因为梦想而抱怨、难过过,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一看到自己以前的作品,想着当时因为克服困难而喜悦的心情,我就摄怍了起来。我把手放在小A的肩上,只对她说了句:“继缮吧,我相信你!”小A似乎也想到了什么,重新换F了画纸,坚定的点了点头、。

当成长时因为克服了菜个困难而喜悦,是一种享受,哪怕再多的挫败,也依然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享受成长也是一门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身边的.艺术作文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作品异彩纷呈,艺术的形式也种类繁多,今天我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身边的艺术。

那是用泥塑的一品良骏,整体高约40cm,长约30cm,真是栩栩如生。

骏马头长约8cm,马脸细长,马眼极富个性,从中透露着无限的自由与奔放,马嘴弯曲为s型,很有肉感,仿佛血液在此间流动,整个马脸十分协调,非常神气!

马的脖子呈深褐色,光滑细嫩,十分优雅,你仿佛可以看到脖子中血管里,那亢奋的血液在快速流动。脖子上的鬃毛潇洒飘扬,马头随风一甩,鬃毛便高高扬起,一缕一缕,真是活灵活现。

马的身子十分健壮,皮毛光滑如水,皮肤紧绷,十分协调。

马腿鼓起了一块块腱子肉,四条马腿笔直修长,正向前方不停地飞奔。

马尾上的毛丝丝缕缕,好似飞流的瀑布,随着运动而上下翻飞。

仿佛间我好像骑上了这匹骏马,正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驰聘,天穹漆黑一片,繁星点点,我在马背上听着踏踏的马蹄声……

其实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秋天的图画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跟着秋姑娘的脚步去感受秋天的美吧。

秋姑娘把我们带到田野,田野像金色的海洋,农民伯伯有的在割稻谷,稻谷堆得像小山一样;有的满头大汗,正在树荫下乘凉,咕噜咕噜地喝着清凉的水。小朋友们也过来帮忙,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真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农民伯伯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秋姑娘把我们带到了果园,还没进去就已经闻到了一阵清香。走进一看,果园里面有红红的苹果,像极了小朋友的脸蛋。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宝石,雪梨在树上闪闪发光。那么多的水果,农民伯伯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说:“今年真是个丰收年!”

秋姑娘还把我们带到山林,她拿起她的彩色笔轻轻一挥,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她又把彩色笔一甩,枫树的叶子变红了,红得那么耀眼。秋姑娘似乎特别偏爱菊花,你看,她把菊花涂上了彩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风中频频点头,仿佛在感谢秋姑娘呢。

秋天真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我爱这美丽的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身边的艺术百字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不应成为幻想,它是真理!真理!我们要睁大眼睛;从所有的毛孔中间吸取生命的强烈的气息。人一直生活在艺术气围中,便会学得聪明,人也会变得快乐起来。

自从学了葫芦丝,我感觉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喜欢生长在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艺术,我就没有乐趣。

我清楚记得,刚学葫芦丝时,我一个音调都吹不出来,我被老师叫到前面,老师亲自教我吹每一个音调,我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因为葫芦丝老师一共有四十几人,被叫到前面单独学习吹奏的只有六七个人。

当我的同学马壮完完整整的吹出一首曲子时,我很不服气!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他。每天放学后,我便不知疲倦的练习吹奏,请家里的每一个人当评委。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进步了!老师也夸奖我很优秀。现在,我已经可以吹奏很多曲子了。

在我的心中,一直深信:艺术是生命的源泉;艺术是飞射出去的彗星;艺术是人类伟大的灵魂!只有艺术共同生活,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秋天的图画作文350字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来了,天高云淡,天气变凉了,大雁正往南飞。

秋天来了,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像小朋友红红的笑脸,紫晶晶的葡萄像紫色的宝石,金灿灿的柿子像挂着一盏盏灯笼,黄通通的鸭梨压弯了树枝。秋天来了,田野里白花花的棉花像软绵绵的白云,金灿灿的稻谷像撒满了一地的金子,火红火红的高粱像喝醉酒的老汉。

秋天来了,山林里枫叶红了,菊花仙子的颜色最多,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小小的扇子,青蛙挖着洞,准备在冬天的时候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松鼠在树上忙着摘松果,准备在冬天里大吃一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播的是金灿灿的种子,收的是沉甸甸的果实。收获在老爷爷弯弯的背上,收获在老奶奶茧茧的手上,也收获在孩子们甜甜的酒窝中。

五年级:王伊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秋天的图画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夏铭泽

秋天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它好像有一盒颜料,把大自然打扮得那样美丽。

看!天空的大雁一会儿摆成个“大”字,一会儿摆成个”一“字,它们像被训练过似的,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南方。

看!秋天拿出了它的颜料盒,把红色给了苹果,把橙色给了橘子,把黄色给了香蕉……它们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甜甜的。

看!落叶落在了小河上,当有人来到小河前,水里的鱼犹如闪电般慌张地逃走了。

秋天是四季中最美丽的,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喜欢的艺术品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卡通小瓷人吗?我喜欢,还不是一般的喜欢。它很可爱,童气十足。几乎全身都是黄色,头大大的,穿着粉色的小上衣。手里拿着一个绿色的花瓶,里面有一只开得正艳的花。维尼是我练舞的成果,学了半年舞蹈,老师给每一个人都发了一个小瓷人,别人大多是纯白色的,我的却是彩色的,这使我很高兴。

回家后,我把它摆在电视机上。晚上,我梦见维尼请我吃蜂蜜,又带我去找蜜蜂窝,结果我们被蜜蜂咬得仓皇而逃;去小猪家玩,盖了一座木板房;跳跳虎过生日,去他家作蛋糕,变成了奶油人……一场场快乐、美妙的美梦伴我成长,用幻想的翅膀让我飞离童年。

长大后的我再看这个小瓷人时,我笑了。我把小瓷人底下的洞敲大,往里面放我挣来的零花钱,由一角变五角,又有五角变一元,一点一滴地积攒。从此,我对小瓷人的喜爱更加深了。

我虽然长大了,童心却从未改变。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正得拥有一片纯洁的童心,她就永远不会老。

维尼身上有我幼时的快乐和幻想,我会好好保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间艺术读后感1200字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它们在岁月中,浸染了成百上千年,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流传至今,它们游走在大街小巷之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令人向往。艺术,如一首首无字的歌谣,唱响在每个人深深的回忆中……

——题记

书的封面是土一般坚实质扑的黄色,上面印着四个刚劲有力的毛笔字——民间艺术,这本书看似平淡无奇,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

这是一部散发着乡土气息和草根芳香,全面介绍余杭民间艺术的书。翻阅这本图文并茂、绚丽多彩的书,余杭滚灯、高头竹马、五常掌灯……数不胜数,犹如进入一个迷人的艺术宫殿,让人觉得亲切,让人陶醉,使人留恋。

我家就在余杭仁和,这里有个造好新房子要“上梁”的习俗。所谓“上梁”,就是在新房子造好之后,选个黄道吉日,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邻居们一同喝酒吃饭,见证、庆贺新房落成,并且,还要在当天补上房顶最后一根大梁。据说这样新房才会牢固,全家幸福安康。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自己家上梁大吉的日子。记得三年前,我还在上三年级,我们家就选在了那年的五月一日“上梁”。那两天我正好放假,一早,就见姑妈、姑父挑着一担担“宝物”来到我们家。这些“宝物”可都出自姑妈之手,是用糯米粉揉成团后做成的。其中,“聚宝盆”最耀眼,那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小鼎,非常漂亮,鼎上插着五颜六色、展翅高飞的小鸟,还有一盆盆五颜六色的糯米“元宝”,每个都捏得小巧玲珑,很是可爱,看着它们,我不禁垂涎三尺,好想拿几颗尝尝,但姑妈说,要完整地展示展示,不能先吃,上梁过后要隔壁邻居分着吃的,我只能忍忍了。说着,姑父又搬来了两盆象征着节节高的翠绿的竹子。

中午时分,宾客们越来越多,每每进门,看到那一盆盆惟妙惟肖的“元宝”,都赞不绝口,这可都是我心灵手巧的姑妈的功劳。正午快到了,爸爸妈妈把案桌、“元宝”们陆续搬到了顶层,我也是个积极的小助手,上蹿下跳地帮忙。

顶层上,木匠师傅、水泥师傅把卷梁布绑在了大梁上,卷好之后钉上一枚枚铜钱。一切就绪,只等吉时,所有东西都摆放好之后,木匠师傅看了看手表,宣布道:“吉时已到!”两位师傅缓缓抬起大梁,把它放在早已经留好的衔口处,师傅们齐声喊:“上梁了”!霎时,屋外爆竹冲天,烟花在空中绽放。紧接着,糯米“元宝”如天女散花般洒向下面翘首以盼的人群,我赶紧跑下楼也去抢点,还有五角硬币、喜糖等也从天而降,大家抢啊、笑啊,拥在一块,好不热闹。开心之后,丰盛的酒席开始了,大伙们有说有笑,沉浸在欢乐中,一起庆贺着新房的落成……

一晃三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还是觉得格外有趣。这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宝贵财富。这些民间艺术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或特色鲜明、令人难忘。每一位手艺人,每一位工匠、每一滴汗水、每一点心血,汇聚成了这宏伟壮丽的历史文化。走在艺术的长廊上,看着每一位创始人的脸庞,看着一项项民间艺术,看着大大小小的人拍手欢笑,我感到由衷地自豪。

艺术,需要传承。如今,民间艺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对于他们来说,这早已不再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先辈情怀,一种回忆过去的方式,一颗早已深深扎在心底的种子。民间艺术,需要由我们共同传承,延续,让这颗传承的种子在我们心中发芽、生长,成为人们心中一道永恒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说艺术表现的作用

全文共 1088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小说,对我國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小说艺术表现作用,欢迎借鉴!

一、研究小说艺术形式的重要意义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長河中,有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消亡。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竭尽全力;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它自身的生灭。我们有过众多出色的学者,曾对文学发展

做过同样出色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很多颇有教益的经验与规律;然而,从艺术形式上,亦即从文学本身的规律上去研究它们,却很少有人去做。至今,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國度里,还没有一本完善的《文体学》专著,就是一个明证。

上述情况,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在漫長的封建社会里,文学始终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除了诗歌可以做为赞颂统治阶级以及上层人士间酬答的工具之外,其余可以说都被视为邪端异说。特别是小说这一样式,向来受到轻慢。如果说对文学样式进行研究,前人还给我们留

下为数不少的“诗话”“词话”的话,而对小说样式的研究的著述,实在是风毛麟角。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十九世纪以来,小说这种样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运用语言表达社会生活的文学诸种样式中,已经超群绝伦,人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列入世界名著的小说来。就中國文学史的情况看,曾经有过几个繁荣时期:唐宋的诗词、

元代的杂剧、明清的小说。可以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繁杂多变,小说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完成了它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小说出于它本身艺术表现上的原因,才能够肩负重任,大显身手。

从艺术形式上去研究小说,不是没有意义的。不错,鲁迅曾否定过“小说作法”,但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去领会他的这一论断。他否定的是当时草率成篇专为骗钱的“密诀”“入门”之类的书籍,绝不反对对小说艺术进行研究。在鲁迅的著作中,论及小说作法的篇

章很多,假如不是由于斗争紧迫无暇顾及,他倒真会写一部高水平的“小说作法”来呢。

“利其器”向来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作小说,怎么可以不研究作法呢?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四化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高昂的情绪、举國上下沸腾的场面,需要我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它。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如果我们在运用各种文学样式时,能够扬其長,弃其短,则必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说发展的历史,就是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小说提出日益繁难的要求;这要求,成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动力,使它完成自身的发展。

中國小说,经历了漫長的发展道路。它从古代神话传说、史传文学吸取了营养,在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唐宋传奇中初具规模,于宋元话本中日趋成熟,至明清小说中达到高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國小说不单在表现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广泛,而且与之相适

应在艺术表现上也越来越灵活、有力。

二,小说艺术表现力在逐步提高

从小说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表现力的逐步提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人物刻划的手法日趋丰富、多样。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是从记事开始的。魏晋小说,不过是如鲁迅所说的“粗陈梗概”(《中國小说史略>),因为作者们的着眼点是“搜奇记逸”。唐宋传奇,已经在叙述故事力求“宛转”的同时,注意落墨于人物形象。所以,在唐宋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刻划人物的细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简单表露。到了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从故事的演进中凸现出来,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固然是吸引住听众的一个先决条件;但要想真正抓住听众,还需得力于绘声绘形的渲染。这样,说活艺术必须做到:“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拾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長。(《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说到底,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是听众关注的焦点,说话人的“敷演”就不能不围绕着它来进行。话本中的人物,面貌是清晰可见的,这里有具体的肖象描写;这些人物的身世是清楚的,这里有概括的介绍;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是活灵活现的,这里有语言、动作的简劲描绘;这些人物的内心是可以窥测的,这里有多种方式的心理交代。明清小说,使小说艺术达到了高峰。《红楼梦》一书,单就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而论,可以说无愧于世界名著的称号。在人物描写的手法上,且不说那性格化的语言,也不说那独特性的动作,就那心理描写的多样性来说,也足以使人惊服。这里不但运用了结合人物行为言谈透示心理的传统手法,而且运用了条分缕析的静态剖析的创新手法,也运用了诸如幻境、梦境等等特异手法。有人说,静态剖析的心理描写手法,为19世纪西洋小说所独有,可是我们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闭塞的中國却使用了它,恐怕这个手法的“独创权”不该归于外人吧。再说,意识流动,意识交流的写法,在《红楼梦》的幻景、梦境中有所体现,也可以说是“意识流”的较早的应用吧。综上所述,小说艺术在发展中,逐渐把人物描写推到首位,相应地也就促进了人物描写手法的丰富多样。

(二)对故事叙述的方式日趋曲折、多变。

敷演故事,一开始就成为小说着力解决的任务,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形式上并没有那么复杂多变的手法。志怪、志人小说及传奇,大都叙述简单的故事,而且依自然顺序,平板地叙述交代。到了话本小说里,情况有了大的变化。由于说话人要靠“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住听众,就必须有一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故事的曲折动人,固然要靠故事本身;但在叙述交代时运用一些技巧,则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必需的。先提出结局,后交代过程,可以造成悬念;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繁杂的故事得以表现;线索人物、线索物件的使用,使情节可以严谨贯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能够层层推进。如果仔细考察中國古典小说,就可以发现,短篇向長篇有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从《西游记》、《水浒传》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先有了精心构制的短篇形式,再用它连环延续,最后才有了通体安排妥切的長篇结构《红楼梦》在安排情节方面,又达到另一个高峰。繁杂的生活琐事,众多的人物行为,是那样如涓涓细流归入大海;而看去平淡的家务事、儿女情,又是那样丝丝入扣、层层相因地依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变化发展。面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事件,恐怕除了曹雪芹以外的作者,都会束手无策吧。看来,小说艺术的焦点从叙事转向写人,并没有降低对叙事本身的要求,而是使它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着力刻划人物的需要。何况,叙事本身,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不可推卸的任务。

(三)对背景、环境的渲染,日趋浓重、炽烈。

由于传奇以前的小说,还只是粗陈梗概,对故事演进的背景、人物活动的环境,还很少交代。这样,那时的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厚度方面,就很受限制。在话本小谠中,情况开始有了变化。说话人为了绘声绘形地表现人物,便不能不连同他们身处其境的社会形势与自然氛围,也加以必要的渲染。但应该看到,这种对背景、环境的交代,还是很简单的,而且有时也流于公式化,如话本、讲史乃至后来小说中的“风景赞”“器物赞”“肖象赞”等等。又是在伟大著作《红楼梦》中,上述写法达到了新的高峰。这部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那样丰富多采的画面,实在今人惊叹。《红楼梦》中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诸如政治形势的透示,人物关系的显现,世态人情的披露,风俗习惯的点染,山川景物的勾勒,用具器物的描绘,加强了作品的厚度和深度,使后世读者从中得到的东西比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得到的要多得多。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完成上述任务时的技巧,曹雪芹一反过去的那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写法,结合人物言淡举止,适应故事的推进演化,或随意点染,或着力铺陈,千姿百态,各尽其巧。

(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抒发,日趋强烈、灵活。

小说的思想,主要靠故事、人物本身去完成;但是,这并不排斥作者的评论抒发。在传奇以前的小说中,还很少出现作者出面表态的情况。话本艺术中,由于有了说话人这一特定的讲述者,就可以随着故事的演进,抒发他的感慨赞叹,也可以对不同人物表示喜厌爱憎。话本中的楔子,内容中很大的因素是警世喻俗的规劝之言。《红楼梦))在这方面,同样攀上高峰。作者的意旨,竟然用了那么多的艺术手段来强调、陈述,实在是后世小说作者的楷模。在这部伟大作品里,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是那样的形式多样,又是那样的方法灵活。这里面有几个次要人物做为作者的代言人,又有假主要人物之口发出的议论,有凭借某些细节显示的哲理,又有随处进行的即兴阐发。

小说形式的发展,原因在于小说本身。社会生活提出要求,这只是提出了文学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否适应这种要求完成这种发展,则要取决于文学形式本身的主观条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而消亡的文学样式,是并不乏见的,例如中國的宋

词、元曲。那么,为什么在近最几百年间,不是别的文学样式,而恰恰是小说得到充分地发展呢?原因恐怕不难找出。

三,小说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粗粗看来,它似乎不如线条、色彩、音响、造型等等手段那么生动、有力。但是,它的优点,也正在于它的表达条件的简朴。语言,犹如空气和水,无所不在,一当它掌握在巨匠手中,便生出无限的魔力。画一幅万人交战的场面,需要大幅的纸和多量的油彩,而当具体描绘时,则要有千钧的笔力;至于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思维、声音,更是使一般匠人无能为力。在语言艺术领域中,情况则有了不同,尺幅之中可以囊括天下,寸毫之端可以尽洒风情。

社会生活,要求文学去反映它,而这要求似乎是无限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总是达不到极限,而只能逐步提高这种反映的深度、广度、厚度。

那么,社会生活对文学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概括说来,就是:对人物刻划的生动、丰满,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叙述的完整、多变,对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描写的细微、广泛,对人物行为的评论的深刻、灵活。

应该看到,在实现上述要求时,小说这一样式,较之诗歌、散文、剧本,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满足上述要求,恰恰是小说之所長。下面,让我们对此做较为详细的研讨。

(一)小说可以生动、丰满地刻划人物。

“文学是人学”,各种文学作品,都以写人为中心。在人物刻划上,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小说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这里,我们不妨拿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一下。诗歌中写人物的叙事诗,在进行人物刻划时,为适应这种凝炼的艺术形式,恐怕很难尽兴;再说,既使找到了那有力的动作、话语,也要屈从于那容量有限的诗行。剧本是供表演用的,它的主人公们,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语言去感染观众;尽管剧作家们创造了例如“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要达到探微入细、淋漓尽至,怕也有不小的困难。

小说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完成人物刻划。详细地介绍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这种刻划的独异性谈谈几点看法。

小说刻划人物,能够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了,作者将对他的言淡举止、遭遇命运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主要人物,我们则看到作者在他身上浸注的心血。从集中写的角度,有出场后的大段概括介绍,有特定行为的着力描写。而从分散的角度看,

则随时随地都可写他,交代故事时可以点到他,写别的人物时可以想到他;就是在集中的概括介绍中,又何尝不是把很長时间分散的材料集拢到一起的呢。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已出场共两次,是集中写他,这一点在剧本中可以做到;关于他身世的介绍,“有

一回”教“我”认字的描写、“有几回”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交代,都是分散写的,时间很不确切,这在剧本中就难办到。

身世,遭遇、性格的概括介绍,是小说刻划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可以概括较長时间内人物的行为表现,将分散的(也是在别的样式中无法或很难表现的)材料集中表现出来。类似《阿Q正传》前几章的描写,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小说刻划人物,也可以做到直接与间接结合。人物出场,可以写入物;人物不出场,也可以写入物。间接写入物,可以在叙述故事中捎带提到,也可以在次要人物的议论中得到反映,还可以在两个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同是在

孔乙己身世的交代,“有一天”关于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的议论,结尾关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的推测,都是间接写的。这种间接描写,虽然在剧本、叙事诗、散文中也可看到,但都不及在小说中这样自由。

小说刻划人物,还可以做到写形和写神结合。读者阅读作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不单要了解他的言淡举止,更重要的是要窥探他的思想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行为的根据;人物形象的深刻、丰满,也源出于此。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对此提

出更高的要求,迫使各种祥式不能不在这方面有所研讨。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它在表达上的巨大能量,小说的笔锋,可以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探奥搜微,似乎一切禁区死角都不存在;小说的笔力,可以梳理纷乱散漫的思绪,条分缕析,似乎一切繁难庞杂都要就范。

在鲁迅的小说中,较多的是采用结合人物行为举止透示心理的方法。仿佛是随意边一笔,竟然使读者得以窥见人物的隐秘,实在令人赞叹。在《祝福》中,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写祥林嫂的心理活动,然而人们从她那“瞪着”、“间或一轮”、“钉着我、“顺着”、“没有神采”、“旋转眼光”、“围着大黑圈”、“瞪着”、“窈陷下去”的眼睛和眼神中,不是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吗?《阿Q正传》中的阿Q,对“革命”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与幻想,文中第七章土谷祠的那段心理描写,实在是淋漓尽至。这些,与上述的写法不同,它得力于集中的状写与剖析。

小说的上述心理描写,在其它样式中则是较为困难的。在剧本中,一切都靠“演”出来,不是动作、言语透示,便是做作的自白 ,同时,揭示人物心理又要受到时问、空间的限制,具体些说它只能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内心世界,无法像小说那样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在散文中,这种以描述生活片断为主要内容的样式,怕也授难在状写人物心理时做刭尽兴,它只好采取以少胜多的写意笔法。这样,在韵味上有所得,而在细微处却有所失。就连电影文学这种新兴的能量颇大的样式,虽然有“主观镜头”、“幻想镜头”、“闪光镜头”、“回忆镜头”等等专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诉诸视觉”“瞬息即逝”这些大框子却把它套住了。有才能的电影作家,面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笔下的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心理剖析,恐怕也要无能为力吧?

“意识流”手法,把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的功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竟然将事物推向它的反面。鉴于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功能,“意识流”派的作家们,以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为描写对象,运用诸如内心独白、幻觉、自由联思、客观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等等手法,以独特的途径反映社会生活。应该看到,从艺术的角度看,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小说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長于心理描写的小说,为什么不在心理描写上大显身手呢?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无限制的伸张,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意识流派作家们,沉迷于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快感,竟然忘记了小说本身。什么是小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限定这一祥式,总不至于遭到反对。小说是在相应的环境描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用以广泛地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要写人,写心理是写人物的内容的一部分;小说要通过故事写人(这是做为阅读文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旦有什么东西排斥了故事情节,则势必影响艺术效果。意识流派的小说家,用心理描写冲击了一切,也就冲击了小说

本身。心理描写只是小说诸多手法之一,尽管它是有力的手法,但也不能恶性膨胀去代替一切。这正如一个人的双手,人们都希望它壮实有力,但如果它大过了身体,则要造成灾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识流手法,在我國当代小说中得到了应用。中國作家们,对这种手法加以批判吸收,取其長,弃其短,增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等,都因此种手法而使作品生色添采。

意识流手法,还不只限于心理描写,它还影响到结构等方面,这里不多谈了。

(二)小说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做到完整、多变。

敷演故事,本是小说形成后即着力注意的艺术焦点,所以既使是当它转向偏重刻划人物时,也不能不在这方面积累下大量的经验。何况,小说不管是讲说还是阅读,总是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和读者的。

叙述故事的技巧,历经各代积累,到了当代小说中,有了惊人的发展。本来,人世间的各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在表现它时与之相适应,逼得小说艺术不能不如影逐形。故事的表述,应该巧妙地做到“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同时,它本身又该首尾相

贯、摇曳多姿。小说在写人时很少禁区,在叙事时同样无甚障碍。这种叙事表现上的独特优越性,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世间的事件千头万绪、繁缛纷纭。从时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绵延数年,源远流長;从空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牵涉几地,场景广阔。俗称“一口难说两家事”,该是文艺家对此难阻发出的慨叹。

小说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占的方便。一椿上下几十年、左右数万里发生的大事件,用剧本表现它,要用许多场次,而场次过多过碎又势必为表演带来困难。诗歌虽可以借助于它独有的跳动式的节奏,在表现时间、空间时一试身手,但总是要给人以凌乱、破碎之感。小说则不然,它可以上溯下延,虽概括漫長的岁月,仍能保持其连贯;它可以左勾右联,虽漫写众多场景,仍能保持其完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可否回忆往事,可否畅想未来,对不同时态中的事件可否交叉进行叙写,其它样式对此望而却步,小说却可以挺身而出。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平行发展又互相制约,进而纠缠绕缭,小说可以对其有条有理地加以叙写,这又为其它样式所不及。能用二、三千字的篇幅写一个人的一生吗?叶圣陶在《一生》中做到了;能够用一只笔写出互相勾联牵涉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吗?茅盾在《子夜》中完成了。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依自然顺序进行的。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显示了事件的内在逻辑,是表述它时不可动摇的主干。然而,总是按部就班地叙写,未免使人感到平板。艺术是用有限的内容去反映那无限的世界,以少胜多是应该遵

循的总的法则。在诸多事件中,难道没有主次吗?一个事件中的各个环节,岂能轻重均等?重要的结局,应该使读者先睹为快;虽属必要但易使人生厌的交代,最好是分散进行。小说叙述故事,可以使其中的情节串动、跳跃、顿宕、隐藏;正是在这诸多技巧中,使故事的表

述生辉。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由于作者把它倒置在故事的开头,该是多么撼人心弦。在《药》这篇作品中,从第三节到第四节,一下子就跳过了几年,又是何等地筒劲明快。

短篇小说,把上述的灵活性发展到了极点。为什么在生活中撷取一、二场景,竟然上下勾联、左右牵涉地写出在漫長时间、广阔空间发生的人与事,恐怕得力于对小说这种特点的运用。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大的孕含力。小说以故事为经,以人物活动、场景描绘为纬,交织成一部部生活的书。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恰似流动的河水,载着人物们向前行进。这股河水的容量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负载一切。有才能的小说家,总是那么吝啬,他们不肯轻易地推进情节,这使一般看热闹的外行颇惑失望。随着情节之水的流动,人物做尽了自己的戏,环境也得到了足够的渲染,就连作者的议论阐发也达到了尽兴。在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一书中,整整的第一部,花费了十多万字,主人公仍然象开篇那样躺在床上。这在剧本中,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吧?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整章的议论文字,穿插在故事发展之中,恐怕人们对此也不敢轻易否定。说讲文学,似乎从此点得到启发。一部武松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血溅鸳鸯楼”这在电影、戏剧中只能打上几分钟的事件,说书时竟要费上几天。

中國小说,具有说故事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外國小说,由于它的发展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偏重静态的剖析。前者,生动活泼、引入入胜,但不免失之单薄,特别是不利于人物刻划与评论抒发。后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但不免失之沉闷,对习惯看故事的中國读者,不利于普及传播。鲁迅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中國小说的传统技巧基础上,吸收外國小说技巧的宝贵经验,铸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技巧。鲁迅的小说,注重在故事的演进中,通过人物自身言谈举止刻划人物,但在关键处所,也不排斥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令人感到婉惜的是,他忙于战斗,转而运用杂文武器,茌小说创作上只是开了个头,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三)小说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可以做到细微、具体。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的,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政治形势、自然氛围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问题还不限于此,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的渲染,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显示社会生活的时代的、阶级的、地域的、民族的气息。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中那随意点染的一件器物、一个细节、一片场景、一种气氛,也许与故事演进、人物刻划并无多大直接关系,但却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这种点染,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后世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地理学家,乃至推进历史前进的政治领袖人物,都可以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马克。吐温、曹雪芹、鲁迅等等巨匠的著作中,去吸取营养。一一这些,都是小说家,说小说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恐怕不是偏颇之词吧!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里没有丝毫的贬意,“随意”者,随处可行也。在小说中,可以专门介绍形势、描写景物;也可以在人物活动中,就目之所及捎带写出;还可以随着人物心情变化,使景物形态也随之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几处写到

了“风”:人冒着风,风伴着人;事因风起,入以风显。《白光》中,又几处用到了“月”。月伴着人,月衬出心。一一这里的“风”与“月”,是随手点染的,既省力,又讨好,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与剧本就大不相同了:剧本中的每一场,景物固定,既不许中途变换,又很难随时添加。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又能做到有深度。一定的场景、气氛、细节、器物,总是有它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它现实的底蕴根源。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选择具有深厚内容的细枝末节,往往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仿佛从肉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它联系着周身的血脉与

神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它不单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旧社会各阶级依照严格界限交往应酬的画面。老舍笔下的北京城,那漫天的黄沙,那酷热的夏日,那皇族的养鱼玩鸟,那军阀的聚宴堂会,那说书的、卖艺的、保镖的、讨饭的、拉车的、算卦的等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完整图景。

(四)小说对人物进行评论抒发,能够做到灵活、深刻。

写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露作者的思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评价、主张,通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来。这种政治倾向,当然主要靠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也不排斥必要的评论与抒发。如果在关键症结之处,结合具体描绘,或画龙点睛,或条分缕析,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会大大地提高艺术效果。我们拿小说与剧本比较,就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出场,而在剧本中作者通常却只能退居后台。小说的作者,不单在叙事写人时,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浸注其中,而且,可以象一个万能评沦家随时表态:对事件,他可以予先提示,也可以事后阐发;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可以赞恶褒贬;对一些细枝末节,他可以充分挖掘它的内在意义;对不同时、地的事物,他可以联系比照,显示出本质和规律。

小说中的抒发评论,是十分灵活的。首先,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一位合法的评论人。叙述人与事,作者先表态,使得读者不能不顺着这个思路走。其次,这种评论取材格外方便,可以就事论理,可以归拢小结,可以联系对比,还可以联想生发。又次,评论的角度是可以变化的,不单以叙述人的身份加以评论,就是以书中人物身份也可以评论;有时,还可以拟设论敌,然后加以论辩。

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在运用小说这抒发评论的手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小说的开卷,到受到干扰勉强完成的二部下卷结尾,通篇充满了论辩的战斗气息。小说的“题叙”,写了一九二九年陕西饥饿史上严酷的一页,这里边写了多少作者的感叹。主人公梁生宝出场了,作者如同一位“尊神”在守护着他,对于他的事业,发出一通又一通赞语;而对于那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作者多次挺身而出去抗击;对那来自人民内部的误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劝解。合作化这一空前的事业,在它的每一里程上,作者在做出形象反映的同时,又都做了理性的阐发。

小说的抒发评论,可以做到旨远意深。生活中的事物,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浸透着生活的浆液,能否深入地开掘它,在于作者的才识。小说为这种开掘,提供了方便,只待作者去发挥才力。一包零碎的纸币,在剧本中出现,只不过是件小道具,然而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中梁生宝的手里出现,却不同凡响。作者先是慨叹道:  “钱对予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接着,作者对这包零钱做了具体描写:“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当梁生宝“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感叹了:“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这里边,并不多费笔墨的抒发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國农民深厚的情意,也表达了他对在合作化大路上奋斗的带头人的由衷敬爱。显然,在其它文学样式中,是很难挖掘出这一细节的生活底蕴。因而也难使这种阐发达到如此的深度的。

通过上节的简略研讨,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较之其它样式来说,是突出、优异的。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出那么多的独特技巧,不能不使人重视这种文学样式,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时说的那样,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小说在具有强大表现力的同时,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应该正视它,才能弃短就長。

小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阅读,为了抓住读者,要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为小说所不可少。如果说剧本较为概念,而可以由演出来弥补的话,空洞无物的小说则难以挽回败局。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小说要有故事。故事恰如一条金线,串起人物、场景、细节等等珠玉,才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品。叙事诗如果故事性不强,可以由浓重的描写、抒情来补救,而没有故事的小说,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小说的容量大,它可以容纳那与情节关系并不紧密的次要人物、环境场景、细节器物、抒发议论,但往往由此产生偏差。有的作者随意穿插、尽兴阐发,使小说拖沓臃肿,破坏了作品的有机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艺术的年级6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艺术,例如:绘画、音乐、书法、装饰、相声、雕刻等等。不过今天我就借这次习作的机会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欣赏的艺术——建筑。

一说到建筑,就非得提起它那悠久的历史了。早在古代,人们就凭借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制造了一些既美丽又壮观的伟大建筑了。一些古建筑保存、流传至今。例如:日本的赤诚山、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首先,我先讲一下古代的建筑。说到中国古代的建筑,个人认为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恐怕只有皇宫了。顾名思义皇宫是古代的一些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皇宫是古代社会中规模巨大的建筑,据说在古代只要有人当了皇帝,百姓们就得给皇帝建造皇宫。皇宫是由许多上等的材料建造而来的,有一些奢侈的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皇宫变得更加雄伟壮观,竟然让手下们用金子打造宫殿,满足自己奢华的需求。不过皇宫里的建筑设计实在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美丽的风景随处可见,比如说后花园、凉亭、湖等等。

介绍完了皇宫,下面我在来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长城。长城,想必同学们都听说过吧!长城,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主张、指示修建的,名叫秦始皇。他为了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便下令修建了长城。据说秦始皇动用了成千上万的人力去修建长城,也有许多人因此而丧命。长城是用一种十分重的石头建造而成的,但是,在那个时候,运输工具并不发达,所以人们基本上靠手工运输这些石头,因此要承受着远远超出体力所能承受的重量!明代时,人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长城。现在的长城,连绵不绝、跌宕起伏,如果你能走完它,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了。长城,远看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中国的领土上。长城给我们的国家增添了许多民族色彩。

同学们,我向你们介绍了我所欣赏的艺术。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只要你用心去探索,就会发现属于你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文化艺术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在每次召开文化艺术节的时候,我是最兴奋的,拉着同学到处去参加活动游玩,玩腻了就去做下看晚会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文化艺术节的600字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文化艺术节(一)

时光如飞逝,很快,开学已经近三个月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报名参加了西洋乐器合奏《我心永恒》。没想到,没过一级的我,居然被音乐王老师破格录取了!

从那天起,我进入了紧张的乐器训练当中,每天都要占用两节自习课及一节课外活动课来进行彩排,每天的作业都要写到很晚,写完作业还要抽出时间来练习乐器。

忙碌的训练生活让我感到厌烦,甚至还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报名呢?也是存在一些侥幸心理吧,即使报名了也选不上,因为一共有四个萨克斯手,这几个选手分别是八极九级十级,和他们比起来,我应该算是出学入门者吧,但事实却是相反,我被选上了还通过了种种选拔。

我想退缩,可是又有些舍不得,毕竟我这一路走过来,也不容易呀,正在我进退两难的时候,想起了妈妈的话:“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我相信你,你能行!”我再次坚定了信心。

当我站在舞台上时,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文化艺术节(二)

今天的阳光一如既往得灿烂,映照着四十五中每个同学的脸上。整个世界好像都被笼罩在了金色的希望里,就在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充满希望的一天里,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在主持人甜美的嗓音下在安徽省体育场拉开了帷幕。

由于这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了,所以在这次艺术节前,各个班级都积极准备,希望在这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艺术节上奉上最精彩的表演。

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各班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一幕幕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高亢的歌声,轻柔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富有活力的健美操,更有新颖的环保服装秀……各个班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班表演的节目是“华尔兹”,按照评委老师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节目,我们自然希望可以给全校的师生们带来一个惊喜!此次艺术节共30个节目,我们班是倒数第三个节目——也算是压轴出场吧!不过,这也不免让同学们有些紧张。不过,有班级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鼓励的神情,和振奋人心的呐喊声为伴,还有什么能让我们紧张,让我们害怕的呢?不一会儿,就轮到我们班上场了。我们刚上场,便听见全校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大声的惊呼,这也让我们都信心倍增。一支舞下来,我们以几乎零失误的表现收获了此次艺术节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

我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真是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多彩,每个节目都展现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和青春活力,体现了我们四十五中学生们的良好精神面貌,同时,这次艺术节表演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将化为一个脚印,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秋天的图画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林婧

秋天像一把钥匙,悄悄地,趁你没注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花园里,许多爱美的菊花争先恐后地让秋姑娘帮它们梳妆打扮。看,五颜六色的菊花真美啊。桂花在一旁看得笑出了声,风一吹,桂花的香气飘了出来,深深一闻,淡淡的香味便钻进鼻息、沁入肺腑。

果园里,红通通的苹果笑红了脸,香蕉被秋姑娘染得金黄金黄的,可漂亮了。还有像水晶球似的葡萄,像鸡蛋一样大的枇杷——果园里到处飘着水果的香气。

田野里,玉米弟弟被风儿直挠痒,笑得开心极了,都快把衣服笑爆了。麦子哥哥被玉米弟弟的囧态逗笑了,谷子姐姐笑弯了腰,高粱妹妹也笑红了脸,四个好朋友在一起多开心啊。

我喜欢秋天的图画,更喜欢这秋天的笑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小说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全文共 7436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粗粗看来,它似乎不如线条、色彩、音响、造型等等手段那么生动、有力。但是,它的优点,也正在于它的表达条件的简朴。语言,犹如空气和水,无所不在,一当它掌握在巨匠手中,便生出无限的魔力。画一幅万人交战的场面,需要大幅的纸和多量的油彩,而当具体描绘时,则要有千钧的笔力;至于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思维、声音,更是使一般匠人无能为力。在语言艺术领域中,情况则有了不同,尺幅之中可以囊括天下,寸毫之端可以尽洒风情。

社会生活,要求文学去反映它,而这要求似乎是无限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总是达不到极限,而只能逐步提高这种反映的深度、广度、厚度。

那么,社会生活对文学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概括说来,就是:对人物刻划的生动、丰满,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叙述的完整、多变,对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描写的细微、广泛,对人物行为的评论的深刻、灵活。

应该看到,在实现上述要求时,小说这一样式,较之诗歌、散文、剧本,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也可以说,满足上述要求,恰恰是小说之所长。下面,让我们对此做较为详细的研讨。

(一)小说可以生动、丰满地刻划人物。

“文学是人学”,各种文学作品,都以写人为中心。在人物刻划上,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小说在刻划人物形象时,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这里,我们不妨拿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一下。诗歌中写人物的叙事诗,在进行人物刻划时,为适应这种凝炼的艺术形式,恐怕很难尽兴;再说,既使找到了那有力的动作、话语,也要屈从于那容量有限的诗行。剧本是供表演用的,它的主人公们,只能靠形诸于外的动作、语言去感染观众;尽管剧作家们创造了例如“独白”之类的揭示人物内心的方式,但要达到探微入细、淋漓尽至,怕也有不小的困难。

小说在这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表或里、或分或合地去完成人物刻划。详细地介绍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这种刻划的独异性谈谈几点看法。

小说刻划人物,能够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了,作者将对他的言淡举止、遭遇命运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主要人物,我们则看到作者在他身上浸注的心血。从集中写的角度,有出场后的大段概括介绍,有特定行为的着力描写。而从分散的角度看,

则随时随地都可写他,交代故事时可以点到他,写别的人物时可以想到他;就是在集中的概括介绍中,又何尝不是把很长时间分散的材料集拢到一起的呢。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已出场共两次,是集中写他,这一点在剧本中可以做到;关于他身世的介绍,“有

一回”教“我”认字的描写、“有几回”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交代,都是分散写的,时间很不确切,这在剧本中就难办到。

身世,遭遇、性格的概括介绍,是小说刻划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可以概括较长时间内人物的行为表现,将分散的(也是在别的样式中无法或很难表现的)材料集中表现出来。类似《阿Q正传》前几章的描写,只能在小说里出现。

小说刻划人物,也可以做到直接与间接结合。人物出场,可以写入物;人物不出场,也可以写入物。间接写入物,可以在叙述故事中捎带提到,也可以在次要人物的议论中得到反映,还可以在两个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同是在

孔乙己身世的交代,“有一天”关于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的议论,结尾关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的推测,都是间接写的。这种间接描写,虽然在剧本、叙事诗、散文中也可看到,但都不及在小说中这样自由。

小说刻划人物,还可以做到写形和写神结合。读者阅读作品,为其中的人物命运所吸引,不单要了解他的言淡举止,更重要的是要窥探他的思想灵魂。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行为的根据;人物形象的深刻、丰满,也源出于此。在文艺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对此提

出更高的要求,迫使各种祥式不能不在这方面有所研讨。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它在表达上的巨大能量,小说的笔锋,可以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探奥搜微,似乎一切禁区死角都不存在;小说的笔力,可以梳理纷乱散漫的思绪,条分缕析,似乎一切繁难庞杂都要就范。

在鲁迅的小说中,较多的是采用结合人物行为举止透示心理的方法。仿佛是随意边一笔,竟然使读者得以窥见人物的隐秘,实在令人赞叹。在《祝福》中,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写祥林嫂的心理活动,然而人们从她那“瞪着”、“间或一轮”、“钉着我、“顺着”、“没有神采”、“旋转眼光”、“围着大黑圈”、“瞪着”、“窈陷下去”的眼睛和眼神中,不是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吗?《阿Q正传》中的阿Q,对“革命”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与幻想,文中第七章土谷祠的那段心理描写,实在是淋漓尽至。这些,与上述的写法不同,它得力于集中的状写与剖析。

小说的上述心理描写,在其它样式中则是较为困难的。在剧本中,一切都靠“演”出来,不是动作、言语透示,便是做作的自白 ,同时,揭示人物心理又要受到时问、空间的限制,具体些说它只能表现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内心世界,无法像小说那样浮想联翩、思接千载。在散文中,这种以描述生活片断为主要内容的样式,怕也授难在状写人物心理时做刭尽兴,它只好采取以少胜多的写意笔法。这样,在韵味上有所得,而在细微处却有所失。就连电影文学这种新兴的能量颇大的样式,虽然有“主观镜头”、“幻想镜头”、“闪光镜头”、“回忆镜头”等等专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诉诸视觉”“瞬息即逝”这些大框子却把它套住了。有才能的电影作家,面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笔下的几页乃至几十页的心理剖析,恐怕也要无能为力吧?

“意识流”手法,把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的功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竟然将事物推向它的反面。鉴于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功能,“意识流”派的作家们,以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为描写对象,运用诸如内心独白、幻觉、自由联思、客观心理描写、心理剖析等等手法,以独特的途径反映社会生活。应该看到,从艺术的角度看,意识流手法的出现,是小说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长于心理描写的小说,为什么不在心理描写上大显身手呢?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事物的无限制的伸张,一定要走向它的反面。意识流派作家们,沉迷于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快感,竟然忘记了小说本身。什么是小说?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限定这一祥式,总不至于遭到反对。小说是在相应的环境描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具有典型性的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用以广泛地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要写人,写心理是写人物的内容的一部分;小说要通过故事写人(这是做为阅读文学的一个先决条件),一旦有什么东西排斥了故事情节,则势必影响艺术效果。意识流派的小说家,用心理描写冲击了一切,也就冲击了小说

本身。心理描写只是小说诸多手法之一,尽管它是有力的手法,但也不能恶性膨胀去代替一切。这正如一个人的双手,人们都希望它壮实有力,但如果它大过了身体,则要造成灾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识流手法,在我国当代小说中得到了应用。中国作家们,对这种手法加以批判吸收,取其长,弃其短,增强了自己作品的表现力。例如,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等,都因此种手法而使作品

生色添采。

意识流手法,还不只限于心理描写,它还影响到结构等方面,这里不多谈了。

(二)小说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做到完整、多变。

敷演故事,本是小说形成后即着力注意的艺术焦点,所以既使是当它转向偏重刻划人物时,也不能不在这方面积累下大量的经验。何况,小说不管是讲说还是阅读,总是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和读者的。

叙述故事的技巧,历经各代积累,到了当代小说中,有了惊人的发展。本来,人世间的各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为了在表现它时与之相适应,逼得小说艺术不能不如影逐形。故事的表述,应该巧妙地做到“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同时,它本身又该首尾相

贯、摇曳多姿。小说在写人时很少禁区,在叙事时同样无甚障碍。这种叙事表现上的独特优越性,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错综复杂的,世间的事件千头万绪、繁缛纷纭。从时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绵延数年,源远流长;从空间的因素看,有些事件牵涉几地,场景广阔。俗称“一口难说两家事”,该是文艺家对此难阻发出的慨叹。

小说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占的方便。一椿上下几十年、左右数万里发生的大事件,用剧本表现它,要用许多场次,而场次过多过碎又势必为表演带来困难。诗歌虽可以借助于它独有的跳动式的节奏,在表现时间、空间时一试身手,但总是要给人以凌乱、破碎之感。小说则不然,它可以上溯下延,虽概括漫长的岁月,仍能保持其连贯;它可以左勾右联,虽漫写众多场景,仍能保持其完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可否回忆往事,可否畅想未来,对不同时态中的事件可否交叉进行叙写,其它样式对此望而却步,小说却可以挺身而出。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平行发展又互相制约,进而纠缠绕缭,小说可以对其有条有理地加以叙写,这又为其它样式所不及。能用二、三千字的篇幅写一个人的一生吗?叶圣陶在《一生》中做到了;能够用一只笔写出互相勾联牵涉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吗?茅盾在《子夜》中完成了。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特殊的灵活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依自然顺序进行的。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显示了事件的内在逻辑,是表述它时不可动摇的主干。然而,总是按部就班地叙写,未免使人感到平板。艺术是用有限的内容去反映那无限的世界,以少胜多是应该遵

循的总的法则。在诸多事件中,难道没有主次吗?一个事件中的各个环节,岂能轻重均等?重要的结局,应该使读者先睹为快;虽属必要但易使人生厌的交代,最好是分散进行。小说叙述故事,可以使其中的情节串动、跳跃、顿宕、隐藏;正是在这诸多技巧中,使故事的表

述生辉。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由于作者把它倒置在故事的开头,该是多么撼人心弦。在《药》这篇作品中,从第三节到第四节,一下子就跳过了几年,又是何等地筒劲明快。

短篇小说,把上述的灵活性发展到了极点。为什么在生活中撷取一、二场景,竟然上下勾联、左右牵涉地写出在漫长时间、广阔空间发生的人与事,恐怕得力于对小说这种特点的运用。

小说表现故事,具有极大的孕含力。小说以故事为经,以人物活动、场景描绘为纬,交织成一部部生活的书。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恰似流动的河水,载着人物们向前行进。这股河水的容量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负载一切。有才能的小说家,总是那么吝啬,他们不肯轻易地推进情节,这使一般看热闹的外行颇惑失望。随着情节之水的流动,人物做尽了自己的戏,环境也得到了足够的渲染,就连作者的议论阐发也达到了尽兴。在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一书中,整整的第一部,花费了十多万字,主人公仍然象开篇那样躺在床上。这在剧本中,怕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吧?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整章的议论文字,穿插在故事发展之中,恐怕人们对此也不敢轻易否定。说讲文学,似乎从此点得到启发。一部武松的故事,可以说上几个月;“血溅鸳鸯楼”这在电影、戏剧中只能打上几分钟的事件,说书时竟要费上几天。

中国小说,具有说故事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外国小说,由于它的发展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偏重静态的剖析。前者,生动活泼、引入入胜,但不免失之单薄,特别是不利于人物刻划与评论抒发。后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但不免失之沉闷,对习惯看故事的中国读者,不利于普及传播。鲁迅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在中国小说的传统技巧基础上,吸收外国小说技巧的宝贵经验,铸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技巧。鲁迅的小说,注重在故事的演进中,通过人物自身言谈举止刻划人物,但在关键处所,也不排斥对人物的深入剖析。令人感到婉惜的是,他忙于战斗,转而运用杂文武器,茌小说创作上只是开了个头,就那样戛然而止了。

(三)小说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可以做到细微、具体。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之中的,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政治形势、自然氛围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问题还不限于此,文学作品的背景环境的渲染,还有另外的作用,那就是显示社会生活的时代的、阶级的、地域的、民族的气息。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中那随意点染的一件器物、一个细节、一片场景、一种气氛,也许与故事演进、人物刻划并无多大直接关系,但却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这种点染,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后世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学家、地理学家,乃至推进历史前进的政治领袖人物,都可以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马克。吐温、曹雪芹、鲁迅等等巨匠的著作中,去吸取营养。一一这些,都是小说家,说小说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恐怕不是偏颇之词吧!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有很大的随意性。这里没有丝毫的贬意,“随意”者,随处可行也。在小说中,可以专门介绍形势、描写景物;也可以在人物活动中,就目之所及捎带写出;还可以随着人物心情变化,使景物形态也随之变化。鲁迅的《一件小事》,几处写到

了“风”:人冒着风,风伴着人;事因风起,入以风显。《白光》中,又几处用到了“月”。月伴着人,月衬出心。一一这里的“风”与“月”,是随手点染的,既省力,又讨好,可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与剧本就大不相同了:剧本中的每一场,景物固定,既不许中途变换,又很难随时添加。

小说勾勒环境、点染气氛,又能做到有深度。一定的场景、气氛、细节、器物,总是有它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它现实的底蕴根源。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选择具有深厚内容的细枝末节,往往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这仿佛从肉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它联系着周身的血脉与

神经。鲁迅在《孔乙己》中描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它不单为主人公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场所,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旧社会各阶级依照严格界限交往应酬的画面。老舍笔下的北京城,那漫天的黄沙,那酷热的夏日,那皇族的养鱼玩鸟,那军阀的聚宴堂会,那说书的、卖艺的、保镖的、讨饭的、拉车的、算卦的等等三教九流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完整图景。

(四)小说对人物进行评论抒发,能够做到灵活、深刻。

写任何作品,都是为了表露作者的思想。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评价、主张,通过作品中人物表现出来。这种政治倾向,当然主要靠作品的情节与人物“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也不排斥必要的评论与抒发。如果在关键症结之处,结合具体描绘,或画龙点睛,或条分缕析,在形象感染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会大大地提高艺术效果。我们拿小说与剧本比较,就会发现: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出场,而在剧本中作者通常却只能退居后台。小说的作者,不单在叙事写人时,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浸注其中,而且,可以象一个万能评沦家随时表态:对事件,他可以予先提示,也可以事后阐发;对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可以赞恶褒贬;对一些细枝末节,他可以充分挖掘它的内在意义;对不同时、地的事物,他可以联系比照,显示出本质和规律。

小说中的抒发评论,是十分灵活的。首先,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一位合法的评论人。叙述人与事,作者先表态,使得读者不能不顺着这个思路走。其次,这种评论取材格外方便,可以就事论理,可以归拢小结,可以联系对比,还可以联想生发。又次,评论的角度是可以变化的,不单以叙述人的身份加以评论,就是以书中人物身份也可以评论;有时,还可以拟设论敌,然后加以论辩。

柳青的巨著《创业史》,在运用小说这抒发评论的手法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小说的开卷,到受到干扰勉强完成的二部下卷结尾,通篇充满了论辩的战斗气息。小说的“题叙”,写了一九二九年陕西饥饿史上严酷的一页,这里边写了多少作者的感叹。主人公梁生宝出场了,作者如同一位“尊神”在守护着他,对于他的事业,发出一通又一通赞语;而对于那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作者多次挺身而出去抗击;对那来自人民内部的误解,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劝解。合作化这一空前的事业,在它的每一里程上,作者在做出形象反映的同时,又都做了理性的阐发。

小说的抒发评论,可以做到旨远意深。生活中的事物,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浸透着生活的浆液,能否深入地开掘它,在于作者的才识。小说为这种开掘,提供了方便,只待作者去发挥才力。一包零碎的纸币,在剧本中出现,只不过是件小道具,然而在小说《创业史》第五章中梁生宝的手里出现,却不同凡响。作者先是慨叹道:  “钱对予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接着,作者对这包零钱做了具体描写:“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当梁生宝“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感叹了:“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这里边,并不多费笔墨的抒发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意,也表达了他对在合作化大路上奋斗的带头人的由衷敬爱。显然,在其它文学样式中,是很难挖掘出这一细节的生活底蕴。因而也难使这种阐发达到如此的深度的。

通过上节的简略研讨,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较之其它样式来说,是突出、优异的。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表现出那么多的独特技巧,不能不使人重视这种文学样式,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然而,正如本文开篇时说的那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说在具有强大表现力的同时,也有它的弱点。我们应该正视它,才能弃短就长。

小说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阅读,为了抓住读者,要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具体的场景,为小说所不可少。如果说剧本较为概念,而可以由演出来弥补的话,空洞无物的小说则难以挽回败局。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小说要有故事。故事恰如一条金线,串起人物、场景、细节等等珠玉,才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品。叙事诗如果故事性不强,可以由浓重的描写、抒情来补救,而没有故事的小说,终难取得好的效果。

小说的容量大,它可以容纳那与情节关系并不紧密的次要人物、环境场景、细节器物、抒发议论,但往往由此产生偏差。有的作者随意穿插、尽兴阐发,使小说拖沓臃肿,破坏了作品的有机结构。

以上种种,都提醒作者们掌握艺术的辩证法:样式的优异之赴,恰是应该着力发挥而又格外节制之所。

当前,祖国正在朝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沸腾的生活向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各种文艺样式的表现力,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上述要求。我们祝愿小说这一支花,在百花园中继续放出异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艺术节的作文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那一次是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每个班都要派几名同学去参加舞蹈和乐器等几项节目,而我们班几乎没有人会音乐,更别说是乐器了。正在这时,不知道哪位同学叫道:“张郁娟,你以前不是学过几年钢琴吗?”老师一听就乐了,就在纸上写了我的名字,而那时我正在底下看书,听到有人叫我名字,只“啊”了一声便又低下头看书去了。

等到下课后,无意中听人说起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我连忙跑去找老师拒绝参加。老师一听就不乐意了:“你为什么不去呢?为班集体争光也是一件好事啊!再说了,班里除了你也没有人能去了。”“可是我学钢琴也已是三、四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就忘光了,哪还记得住啊?我不管,反正我不去。”“唉呀,那反正今天是大周末,你回家去练一练吧,这件事我自有定夺。”说完,便走了。

我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完了,没想到到了艺术节的那天上午,老师突然来和我说:“我们班的人就选你了,你不去也得去。”我一听就火了,“你怎么这样啊!凭什么让我去啊!我都说过了我不去!”“什么你去不去的,反正你就得去。”说完,急匆匆地走了。

我听了,心里有种莫名的委屈,眼泪哗哗往下掉,心想:老师怎么能这样呢?言而无信,干嘛啊!看我好欺侮啊,“哼,你不仁,休怪我无义,”说完,我便愤愤地向宿舍顶楼走去,躲在那里,别人找也找不到。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班在乐器方面因人未到而被迫弃权,班主任丢尽了面子。

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次可真是吃了豹子胆了,连班主任的要求都敢拒绝,而且还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我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是因为老师武断的作法让我太恼火,要是她委婉一点或换一种方式,我想我还是会尽力而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艺术节观后感作文素材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残奥运过去了,迎来了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南市影剧院。一路上的花花草草,楼房建筑都让人耳目一心,心里头可别提多兴奋了。

虽然本届艺术节表演两个小时都不到,但我觉得每个节目都很精彩,有趣。我出乎意料在我身边竟有那么多多才多艺的朋友。虽然我没能向他们一样登上舞台,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释放激情。 但作为一名文明的观众, 我还是要为”小演员”,老师喝彩。

其中最夺我眼球的便是《小提琴与钢琴》合奏。其中,一个用她那灵活的巧手在那黑白相间华丽的钢琴上飞舞,另一个一边富有节奏感的摇头,一边手不停的来回拉动着灰色小提琴上的玄。小提琴那动听的曲调,钢琴那优美的旋??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陶醉于音乐的海洋,流连忘返不能自拔啊!我想她们肯定花了不少的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暗自打从心里佩服她们。不过,归根到底还得感谢国家啊,没有国家,那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吃饱穿暖还是问题,更别提花钱学一门技术了。

还有老师们的服装秀也别有趣味,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富裕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善了衣着也变得更时尚,款式也多了,花样也多了,品质也越来越好了。教师们搭配这不同的服装,改造了不同的发型,让同学们蠢蠢欲动,令人兴奋不已,不停的喊着自己喜欢的老师,为他们加油鼓劲。每当教师走上舞台都会露出一张嘴角带有月牙似的微笑,让人感觉很有魅力,很有精神。特别是绍老师声情并茂地唱起《今天是个好日》,那嘹亮的歌声,这令我们羡慕,钦佩,此起彼伏的掌声环旋着四周。

我相信在下届艺术节上还会有更精彩的节目,更多的欢呼声,更多的雀跃,更多的震撼。我坚信下一届艺术节,中国会更昌盛,更繁华。

……

[艺术节观后感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难忘的艺术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你的记忆相册里有许许多多事情吧!而就在这周,我的记忆相册里又记录了一条难忘的新鲜事……

经过了上周的失落后,我校师生又一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当广播里传来了魏老师磁性的声音时,我就知道,艺术节来了!艺术节就要开始了!顿时,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在整个活动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我跳的拉丁舞。

艺术节的节目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还有一个节目就该我们了。怎么办?但这句话从我嘴里说出时,我已经无心欣赏好听的音乐,无心欣赏好看的舞蹈,仿佛世界已被调成了静音,空气也被凝固了。只有我紧张的气息在急喘着。上台了,我心里默念着:“张梦杨,加油,你可不是第一次上台表演了”我小声地念着拍子,成功地登上了舞台。

渐渐地,我熟悉了舞台上的万众瞩目的感觉。我的动作也越来越流畅,姿势也越来越优雅,而正当我沉醉在舞台上的自由时,音乐声却逐渐弱了,弱了……直到停了。

下台时,我还不忘用纤细的手指戳了一个五彩的气泡。我们的表演,迎来了热烈的掌声,那掌声把欢快的鸟语压倒了,老师的议论压倒了。校园里只剩下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艺术节,真叫人难忘,我要把他放入记忆的相册里,好好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身边的艺术作文300字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身边的艺术作文300字(一)

今天上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干巴巴的茅草屋,老师这是要干什么?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就过来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来为这所房子添砖加瓦!

正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以为同学说:要加上一个烟囱,并且烟囱上的缕缕清烟更是不能少,因为加上烟囱,可以让我们感到这里有人居住,清烟可以让我们知道这家人正在做香喷喷的饭。老师,可以在门前加一条小路,使图画与现实充分结合。另一位同学说。可以在小路前加一条河,河里要有鱼,这样可以使人感到鱼儿很快乐。可以在小茅屋旁边画一些树,树上要有鸟,因为绿色代表着希望。可以在树下画些花儿,草,因为这样使人感到生活在田园。

最后,我们为天空画了一些云儿和太阳,突然,我们想起来陶渊明,他向往的世外桃源不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幅画吗?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简简单单的一幅画就教会了我这个道理,那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不是处处都有艺术了吗?

身边的艺术作文300字(二)

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艺术如杂技、绘画、小品、戏剧等等。在这么多的艺术里我喜欢杂技。

我喜欢杂技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杂技表演,节目开始了他们先放出来一对狮子,那些狮子在舞台上给人们表演起跳火圈,走钢丝。人们在下面激烈的喊着。

接下来上场的是一只小猴子,它活泼机灵的在舞台上做出一些使人笑掉大牙的动作,观众们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只见那只猴子又在舞台上跳了一段不知名的舞蹈好像再秀自己的本领,让观众们称赞他。

表演最后出现了一只鹦鹉,只见观众手里拿着一张张钱,鹦鹉见了就回来叼钱,调回来后给自己的主人,这真是一只了不起的鹦鹉。

你是否喜欢杂技呢?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喜欢在即表演,喜欢这儿的动物呢?所以艺术往往起于我们的身边,我喜欢杂技,喜欢艺术。

身边的艺术作文300字(三)

如果我提到窗户,你肯定会说,这太无聊了,谁都知道。可是,你对窗上的艺术又知道多少呢?

今天早上,一件奇特的事出现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精美艺术,大自然的杰作窗花。她不但奇特还很美丽,千姿百态。最普遍的应该是松塔了。这是一棵水晶松,一条条花纹都很细致、轻柔。伸出手一摸,呀!凉丝丝的,还有一些突出的线条,即便是盲人,也能感受到窗花的美。她有虚有实、有厚有薄、有大有小,像一片水晶松林,蒙蒙胧胧、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意境高远,独处深林的感觉。当然,窗花不止如此。还有更奇特、更完美、更艺术的窗花。

那就是人造窗花。窗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她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所以她不仅是剪纸文化中的精华,还是民间艺术的珍品,同时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描写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我喜欢窗花,但我更爱给我带来欢乐的冬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