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范文【合集19篇】

导语:军训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满酸甜苦辣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军训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4850

作文

34

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用近四个月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很幽默。勾心斗角,权力的斗争,极其细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满门。每一次文官的对决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成败只在一瞬之间,细微的动作足以扭转整个战局。反观武将对垒似乎略为逊色,没有腥风血雨之感,仅限于拳头的较量,却那无力,心灵的对决才是真正强者对垒。每朝每代正与恶两方此起彼伏,没有永远的胜利,而胜败就在一瞬之间,一言一行充满杀机,为了权力的争夺,诛杀良臣,排除异己,抄其满门仿佛一切就在一言一行当中,为了权利诛杀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战争就好一点,胜生败死,战略战术系于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强大,明三大营全军覆没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场战争,对心灵认知的改变。

文章中的史实改变了我对常规历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杀机,动与不动皆处死地。到头来杀与被杀只是别人的棋子,死的那样不明不白,无缘无故,有的到头来只是一撮黄土。顾全大局,从别人思想出发,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对手后招与意图,出奇制胜,自己的想法必让被别人所猜。不论辽东铁骑、戚家军还是后来的关宁铁骑,尽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终究灭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没有成功之前尽量装孙子,一朝成功,斩草除根,成就霸业。

文章最后徐霞客思想与我不谋而合,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过一生,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信仰。别人看法没有改变他,他对朝代没有贡献,仅一本游记,却被作者用于结语,在我看来他的出现加强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过好就行,在乎别人干嘛,我将按照自己方式方法来,这就是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不谋而合之心无意语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这样,这就是历史,很简单,它就在那,谁看都可以。以史为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明朝那些事儿电子书读后感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有所畏惧,却能驱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这部长篇巨著《明朝那些事儿》,为碰到好书而高兴。我个人也比较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从历史中可以读到先贤的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有阅历,而阅历可以提升个人素养,增长能力。俗话说“读史,可以知兴替”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了解历史是怎样前进的,有助于自己的人生成长。

书中的历史很有趣,尽管明朝的大人物都听说过,但不同于正史和教科书的古板,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样的分类,而是通过历史中的人物来书写历史,很有《史记》的风范。大明朝三百年的历史,出过王侯将相,出过忠臣逆贼,出过爱国者与叛国者,出过天才和笨蛋。各种人物轮番上场,演绎了汉族所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书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像感慨于谦之死、悲于崇祯皇帝时运不济、喜于宦官下台,为书生意气而打动……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多灾多难也挺了过去;王朝百世而衰的命数至始至终在发挥作用,但中华民族气数未尽,从未尽过。

诚如书中所讲,我们这些人中总有人在坚守气节,捍卫民族精神,从来不识时务、一根筋到底。国难当头时,总有人不畏死,敢流血,以身来报国。

历史也告诉我们,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路来!历史总是在书写新的篇章,因为每个人都有新的剧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上文说到读书,结果第一本要读得《平凡的世界》没借到,索性读了热门的《明朝那些事儿》,早就知道新浪网上炒的火热的这本书却一直不屑一读,今天发现目光太短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由于只借到了2,所以我只好从朱棣开始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儿,原来对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当道,现在倒是有些立体感了,原来诺大的北京城就是从朱棣开始兴建的,明朝的产物“东厂”是因为办公地点设在东华门而改称“东厂”,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现在还有一个东厂胡同,嘿嘿,历史真的就在脚下,谁想到当年一个特务机构的办公地点现在遍地是黄金啊。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猛的发现奥运开幕式上也呈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吹嘘咱历史上曾多么辉煌,是说咱中国人多么厚道,当年那么强都没抢邻居地盘,举着“探访好朋友、问候好邻居、结识好伙伴”的大旗和这些小国友好交流、和平相处,顺带做点生意,最终是要与那个“和”字呼应,好厉害的导演,咋那么深邃呢?

书中还提到一人让我很钦佩的一人---杨溥,不是因为他的才高八斗而是一种精神。当皇帝以勾结太子为名将它关入大牢,面对做不穿的牢底以及随时砍头的危险他却用不停读书的方式度过这牢中难熬的日日夜夜,十年后皇上得知他在牢中不停地读书后重用此人,后成为一代名臣。我曾想若是我们在图书馆不停地看它十年书,是不是我们一定会功成名就?没准,只是有谁能做到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十分有意义的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事情要努力、沉着冷静、认真思考,遇到困难去反抗、拼搏,要用自己非常优异的学问去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百战不殆。

这篇文章讲到徐阶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严嵩,成为了明朝帝国的实际管理者。三十多年前嘉靖皇帝在柱子上刻下“徐阶小人,永不叙用”的字样时,绝不会想到这个所谓的小人将变成如今的“大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势力将压倒世间的所有强权——包括皇帝本人在内。徐阶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沉着才会变成对明朝有着极大贡献的人。是啊!只要你付出努力,你的生活就像是神来之笔,多姿多彩。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以努力和认真思考作为准则来鼓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我会跟随语文老师的脚步去遨游书的海洋,邂逅诗仙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遇见诗圣杜甫,感同身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我还会跟随着数学老师去探寻数学王国的奥秘;和计算机老师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学会做ppt、学会在电脑上画画,在虚拟世界做一个“王”。这些都离不开像徐阶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千倍于别人的努力,就像话剧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辛勤的汗水,怎么能有舞台上精彩的演出。

我觉得我也可以胸怀大志,我也能成为像徐阶、王守仁那成样功的人,能为国家能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我想我长大了以后,能像马云那样有自己的帝国;我也会细心努力地工作做好,悉心照料将我所期盼的事业办的有声有色,绚丽多姿。

这本书所写的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曾流着心酸的汗水,真是让我们受益非浅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朝杨慎写出了著名的《临江仙》,而《明朝那些事》则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搬上文学舞台,让作为读者的我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一般。作者当年明月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但更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入木三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文韬武略的徐达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至正二十三年,徐达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

朱元璋评价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文可以称相,武可以为将的徐达,谁能想到他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所学知识都是靠自己平时点滴积累的。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

就是这样一位才能卓越的徐达,其高尚的品行更是令人钦佩不已。他严于律己,不摆架子,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征之时,遇到军粮不足,士卒吃不饱饭,他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他生活简朴,以天下之忧为己忧。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

徐达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定是胸怀大志而又关注细节,从点滴小事开始,通过不懈地努力,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精忠报国的于谦

尽管于谦七岁时,有位僧人认为其奇特,称他为“日后能够挽救时局的宰相”。但真正让于谦流芳百世的,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也先挟持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肯答应。最终迫使也先无机可乘,释放英宗。之后,于谦又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蔽风雨。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就是于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的写照。他是当之无愧的“西湖三杰”之一。

于谦告诉我:做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有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决心,不同流合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正直清廉的海瑞

有谁敢冒着生命危险,在皇帝不理朝政时买好棺材,上书直言?

有谁曾让贪官污吏自动辞职,被百姓成为“海青天”?

有谁临终时家里一贫如洗,却留下唯一的遗言,叫仆人归还朝廷六钱银子?

他就是海瑞!

难怪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海瑞告诉我:出淤泥而不染的不仅仅是荷花。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我们也可以做到!

和平使者郑和……抗倭名将戚继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朋友。我想说:读《明朝那些事》,就像和无数高尚的人交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全文共 4913 字

+ 加入清单

1、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2、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3、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4、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

5、“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6、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7、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8、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9、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10、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

11、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

12、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15、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16、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17、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18、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19、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20、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21、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22、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23、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24、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25、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26、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

27、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28、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

29、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0、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31、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2、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33、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

34、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35、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36、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37、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38、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39、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40、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因为开政府比开公司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41、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42、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43、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44、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45、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

46、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47、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

48、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49、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50、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51、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52、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53、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54、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贡,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55、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56、倭人为寇,是为倭寇。但恶劣的品行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战斗力,且不说这帮人的武艺和战术水平,单说人家冒着掉进海里喂鱼的危险,跑上千里路来抢劫,就能充分说明他们的犯罪决心和毅力。

57、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58、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59、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60、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61、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62、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63、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64、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着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65、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

66、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

67、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不容易的。

68、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69、在清除敌人首脑之前,必须先扫除一切外围和帮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所谓掺沙子、挖墙脚是也。

70、要说这本书指《易经》,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71、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72、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

73、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

74、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75、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76、“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77、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78、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79、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

80、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明朝那些事儿电子书读后感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谬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也是很精彩的呀!

走进书中,前面的古庙有点动静,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重八吗;远处传来马匹的奔腾声,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手无寸铁,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把皇帝视而不见的胡惟庸又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活”,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远处的夏言、徐阶、严嵩又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万历(朱翊钧)还在厌倦地听张居正改革变法,放眼一眺煤山,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爱新觉罗皇太极浅浅一笑……

读《明朝那些事儿》吧,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恶,让人欲罢不能;读《明朝那些事儿》吧,斗争中隐藏的人物形象,权谋中显露出复杂的政治背景,战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人心中反映出善良难统天下,使你回味无穷……

是呀,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精彩,仅以文字的魅力(全书没有一幅插图)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历史原貌,别开生面,《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典型。

历史可以是很精彩的,只要你走进书中,咬文嚼字,一定能找到历史的魅力。走进历史,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石悦),这本书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说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个皇帝、王公权贵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一个全景描述,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的笔墨最多。还加入了21世纪最流行的字眼,连朱元璋也时不时说说“股份”这样的金融词汇。里面还有精彩的古代宫廷尔虞我诈,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阉党的徐阶、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宫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个不小心就要人头落地,而且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胆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启(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样……皇帝、太监、大臣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这里面好多的人物读来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画面都出现在脑海里,虽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给灭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就会让读者们感到明朝就出现在眼前,即便明朝灭了,但是这就是历史。

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幽默风趣、诙谐、有时令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自主的拿起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3497 字

+ 加入清单

好多书友都在说第一次的读感太少了需要丰富下内容,让这篇读感看起来饱满,丰富,好吧,我就用我仅有的词汇量,我就试一试吧(用时也是比较长,我也借此机会好好做一个总结),文笔一般,请大家见谅,不过,也非常感谢一直以来无论我写的怎样差,书友们都会很认真看也能给出中肯的意见,我很感激,认识你们,我在进步!

明朝那些事我读的版本是7本,这是一套历史类的书,说起历史大家的脑子里立刻会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我其实也一样,甚少阅读这类书,但是《明朝那些事儿》我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我欲罢不能,无法放手。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叫朱八八(朱重八)的人开始的,没错这个人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名字是有深刻含义的,实际上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元当然是元朝,璋是一种尖锐的利器,他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把诛灭元朝的一把尖锐利器,就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样,他做到了!他的前半生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最合适不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亲眼目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而无能为力,年纪轻轻的他为了生存讨过饭,当和尚,被人唾骂被人鄙视,受尽耻辱,但是他没有被打败,反而磨炼了坚强的意志,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后来在友人的劝说下,决定造反的他,人生就像是开挂一般,遇到了与元军对战的郭子兴,娶了马皇后,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一直打到了应天(南京),后又解决了邻居陈友谅,张士诚,灭了元朝,建立明朝,成为开国皇帝,这第一部分是我读的最畅快的一部分,读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后面一部分则是讲了建立明朝后的那些事,这部分给我的感觉就是杀杀杀,40岁的朱元璋终于站在了权利的最高峰,发扬光大了科举制度,颁布法令,严惩贪污腐败,也是创立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肃贪法,贪污六十两以上银两就杀杀杀。“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更是残忍偏激到了极致,上万名臣民别杀,有些是真有罪,有些是冤枉的,有些是被牵连的,那个时候想要辞官都要靠装疯才可以,疯狂的杀戮连审讯的人都没了,最后还要镣铐审案,想一想在朱元璋时代公务员真的是高危行业啊!(想想现在的日子真的是幸福的了)老年的朱元璋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可惜朱标命短没有等到登上皇位的那天,于是这位老人把对儿子的爱和期望寄托在了年纪轻轻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身上并将皇位传给了他,他把一切都安排好,可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善良的朱允炆终究是抵不过城府颇深,老谋深算,英勇善战的叔叔朱棣。1402年朱棣登基,又一个故事也开始了。

第二部,跨度很大,我就简单概括一下,朱棣以靖难之名取得皇位,但因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善于治国,其政绩斐然,修史《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外交和边境贸易,平定安南和蒙古,国家进入盛世,后其二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在位一年毙。后来朱祁镇继承皇位,蒙古来犯听信太监王振错误判断,朱祁镇被俘,明军损失所有精锐部队及大量重臣。差点将大明半壁江山落雨蒙古人囊中,好在有一介文官于谦力挽狂澜救国家于旦夕之中。后其弟弟朱祁钰被迫当上皇帝,尝尽权力滋味的朱祁钰再也放不下,兄友弟恭转瞬刀剑相向,真正最是无情帝王家啊!后朱祁镇又夺回皇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是被权力驾驭。权倾天下,无限荣光,所有的豪情抱负有无限的空间去实现,然而当拥有权利成为一种执念也便成了活着的累赘和痛苦!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能拿的起放的下这权力二字啊!

第三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守仁了,文武全才,凭一己之力平定宁王之乱,我认为他是明朝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总是能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运用智慧解决麻烦。一个人背着天下苍生的生死屡遭磨难,不仅临危受难还力挽狂澜!他真的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老年的他开设书堂尽力传道受业,真的太让人敬佩了!有时间有机会我一定深刻了解这位圣贤。

第四本是嘉靖皇帝在位的40多年,但这本书提到嘉靖还是很少的,可能跟他一直沉迷于修仙有关,大部分在描述大臣们的你争我斗,可以算是一部权谋小说了,在这期间,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的斗争相继登场,其中又以严嵩的破坏力最大,自己行政不作为的同时,也不让别人有所作为,手握大权,大肆贪污,杀害忠良,看到这有时候都狠的牙痒痒,期待有人快点解决了他,后来的徐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忍辱负重,寻求机会给予了致命一击,就像书里作者说的那样,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不会旷课。说到政治,从古至今大概都是残酷的吧,属于高智商的游戏,试想我这种平庸之辈在当时的情况也活不过一集吧!后半部分讲了抗倭援朝斗争,出现了胡宗宪、戚继光等人,躲起来很振奋,也很鼓舞人心,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戚继光用贪污的钱去办一些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也是觉得这人真的很圆滑,也许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分不清黑与白的,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没有完完全全的好人或者是坏人,只是形式方法不同罢了。有些人拿它当目的,有些人拿它当手段……

不得不说嘉靖皇帝寿命很长,一本书都没有讲完,这第五部可以分为嘉靖后期,万历前期发生的事了,简单的回忆概括就是徐阶蛰伏多年,终于搬倒了严嵩,然后高拱搬倒了徐阶,张居正又搬倒了高拱,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对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后面这几位与严嵩不同,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算是实干家,后面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历时七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李如松运筹帷幄,邓子龙一腔热血,战死沙场。

这一部我还不得不说两个人,两个奇人,一个名字叫海瑞,另一个名叫张居正,海瑞资质平平,考了十多年才考上一个没有油水的小官,但是他之所以称为奇人在于他特别清廉,不仅自己清廉,还鞭策其他人一起清廉,最后连死没忘还别人多给的六文钱,他的一生就留下几件破烂的衣服,是把清官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清廉!张居正与海瑞不同,他从小天资过人,是个神童,过目不忘,关键人长的也帅,辅佐年幼的万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造福人民,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国家得到稳定发展,但是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生活奢侈,道德低下。但不可否认他为朝廷呕心沥血是一个伟大的实干家也是一个十足的阴谋家,历史会铭记他的一生!

第六部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可能读的时候个人主观情绪太过浓烈了有愤恨,有叹息,万历死后,朱常洛登基贪图美色,乱用药物,红丸药让这位皇帝仅仅只活了1个月,可怜到连一个年号都没有,文盲木匠皇帝登场,对内太监魏忠贤干政,残害忠良,对外,努尔哈赤趁机兴起,明朝真的是民不聊生、这一部是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杨涟,因为他的死让人难忘,死在狱中,每天用布袋压身,不管用用锤子砸碎肋骨也不行,用铁钉穿耳,最后杨涟因铁钉穿破头骨而亡,场面太过血腥,看的我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真的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最后这一本我是间隔时间比较长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崇祯,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崇祯,他胸怀大志、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也有暴躁,但知人善用,渴望力挽狂澜,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气数已尽,回天乏术,读的时候特别心疼崇祯皇帝,一步步除掉了魏忠贤也救不了大明,请回了袁崇焕也赶不走皇太极,也许早出生那么几十年一百年能是位好皇帝,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悲伤,当崇祯选择在景山上自缢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难得,难得的不是他为了气节,为了尊严,为了向宗族交代,而是觉得他做出的这样的选择很难得,他留给了明朝一个洒脱的结局,给自己留下一个遗憾但也不缺乏美的答卷。

大明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大概三百年的时间,前后经过16位皇帝统治,经历风雨沧桑,最终在清军铁骑下奄然覆灭,无数风云人物在历史的这条长河中冲淡,不管是皇帝还是草民,不管曾经多么叱咤风云,多么卑微无奈,所有的人对于漫漫历史长河而言,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尤记得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话:“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是啊,每一个历史故事大概都有一个悲剧结尾。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我们的故事看起来没那么心酸没那么凄凉。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与死,我们能把握的就是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享受其中的美好,还是整天郁郁寡欢抱怨现实残酷,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吧!我不能说我是一个充分的乐观主义者,但是我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一直会很美好,因为活着就要前进……

没有多少感想,写的也不多,乱七八糟,但自己读完开明了许多,宽广了许多……

希望以我仅有的感悟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那些事儿》写了朱元璋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讨饭,1347——1352年撞钟,1352——1368年造反,1368——1398年当皇帝。

从朱元璋的主要经历看来,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强有力的靠山,他只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呀。可是,他后来为什么要造反呢?因为他的父母

都在饥荒中死去了,北元皇上又无能,他就起兵造反。后来他又败在手中的张士诚,原本是朱元璋的地,而张士诚却非要去抢。哼!我当时就想,张士诚也太自不量

力了,朱元璋连比他强大100倍的陈友谅都消灭得了,人家可是个天生做皇帝的料,你要有骨气也要看人、看时候呀,如果你是我,反正呢,朱元璋是先灭陈友谅

的,我就坐山观虎斗,好好看一场戏,等灭了陈友谅,我再死命去巴结朱元璋。瞧瞧,你在城里煎熬,有骨气了那么久,到头来还不是个死!三族全灭了,没得到一

丝好处,你还不如像我这样做呢!我挺喜欢马皇后,因为她宽容、仁慈,多处劝说朱元璋,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有其母必有其子,可见得太子朱标是像他妈妈的,虽

然他是个男的,但他没有像他父亲那么狠,杀了无数个人,用杀人如麻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马皇后虽然脚大(大脚马太后嘛),可我依然认为她是我们女子(女孩、

女人)的骄傲!

朱元璋和马皇后一点也不同,单看胡惟庸案件吧,他淡淡一个“杀”字,与这事有关的人就被统统灭了三族。朱棣就像他父亲,这也证明,只有狠的人才能当皇帝,

朱标都被立为太子了,按理说太子就是铁定的王位继承人,可皇位最终还是落到了朱棣的手中,可朱棣这位皇帝也痛苦,具体是什么,我就等着看《明朝那些事儿》

的第二集了。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很有趣的,从中让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我的一些想法可能很幼稚,但都是书促使了我的思维发展。以后,我继续不断地看好书,相信我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思考越来越深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书名《明朝那些事》(七)。内容梗概:本书说的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开始,蒙古人变得强大,明朝变弱,后来让蒙古人打败明朝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自己强大了,不要停止自己进步的脚步,不然的话,总有一天会有人比自己更强大。

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前中国十分强,至少在亚州是最强的。可是后来中国都在打内战,没有进步自己的武器,到了清朝因为大臣无能,被变强的日本进攻了,虽然后来中国抵挡了日本,却写下了一份份不平等条约,让别的国家拿自己国家的宝贵文物、让别的国家拿自己国家的土地……清朝却一点也不抵挡。

这本书带给我的想法:我明白了这一段历史故事后,我有一个想法,中国自己如果不内战的话会变得强大吗?中国如果不写下那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会变得更强大吗?如果中国这些都没有发生会变得十分强大吗?

表明心态:我想把这些书带入我们学习的课堂,让我们明白明朝的出现和明朝的消失,让我们明白历史。如果中国努力发展就不只是今天这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拥有了这本书,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在史书界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始了与一段历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这段历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涩,在作者笔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赋予了生命,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讲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如何运筹帷幄、决战群雄,登上皇位后又是如何排除异己,力保大明江山……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与之有关的人物逐一登场亮相,权臣或隐士,忠贞或奸佞,那些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后世的我们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叹。

合上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独特风格:诙谐的语言,客观的评价,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心理描写,让那些距离我们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如此血肉丰满的出现在我们眼前,透过作者的视线,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看到昏暗烛光下的朱元璋在紧缩眉头,听到黑暗中的馋臣在窃窃私语,一转身,声声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便从那座宏伟遥远的朝堂上远远传来……于是,我们一路跟随作者的脚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兴衰荣辱。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爱看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入学后,我爱看充满奇幻色彩的科幻读物;现在的我,特别喜欢阅读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个暑假我就读完了一整套7册,书中一段段精彩曲折的故事,一句句有理有据的解读,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像磁铁般紧紧地吸引着我,尤其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坚持与理想……

第一部中,大明开国皇帝的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朱元璋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着实不易。这让我懂得:置身于安逸中,难成大器,只有周身布满荆棘,却不因艰难而退缩,不因前景黑暗而放弃理想,那总有一天,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光辉!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每次上朝都身穿补丁衣,还要用自家的银子去资助军饷。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最终仍是无法改变皇朝的灭亡。整整十七年的坚持,演绎着另一类人的生活,即便他的执着没有任何回报,即便大明终将灭亡,可崇祯仍坚持着。他的行动告诉我: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许不知未来成功与否,或许结果只有失败,但我们仍旧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因为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去前进、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却怀揣着游历天下的理想,征服了无数座高山,跨越了千万条沟壑,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基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却是本书的结尾,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占据历史的至高点,光耀千秋,但只要我们坚持过、执着过、奋斗过,即使我们仍无所成就,可我们也无所遗憾!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励志一生。一个故事,是一个哲理;一个人物,则是一段经历。《明朝那些事儿》中许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告诉我:用勤奋、坚持谱写自己的辉煌,以开拓、奋斗圆满自己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放学回家,我把作业做好了,看时间还早,便随手拿起《明朝那些事儿(陆)》读起来,虽然讲的是历史,但真是太有趣了。

这册主要讲了“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明神宗万历。为争国本,万历与大臣们展开拉据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随即兴起,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朝政,可见团结是十分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打乒乓球,我和曹安东搭配,对战其他双人组合。对手很强大,每次都朝我们的弱点打,不过每次我们都赢了,这主要是我们配合得好,团结一心力量大!我们的秘诀是,短球我来挑,长球他来拉,扣球我来抽,搓球他来接,我们都让对方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这样就战无不胜了!

这册中,我最喜欢袁崇焕。他考上了蔗吉士,并拜朝师孙承宗,训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在锦州,努尔哈赤以绝对的优势攻城,袁崇焕率领军队奋勇杀敌,并用炮火、火筒攻击,将士们团结一致,齐心杀敌,致使对方伤亡惨重。最后,努尔哈赤发动所有兵力拼死一搏,袁崇焕则讲究策略,摆出“三环阵”抵挡,诱敌深入,努尔哈赤中了连环计,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身亡。

这就如同打乒乓球,要讲究战术和策略,除了要了解对方的弱点,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压着对方打,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让对方不能发挥,这样自己就会越打越顺手,直至胜利!

学习也是一样,也要讲究方法,对自己不好的功课要多花时间看,多练习多巩固,成绩总会有提高的。另外要劳逸结合,保持精力,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全文共 2722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大书,也是一个瑰丽的传奇。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于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无数英雄灿若星辰,无论你是奸雄还是英雄,或者是枭雄,不管是武功盖世,还是谋略过人,又或是文武双全,都在大明史上画上灿烂的一笔。

今惜,大明276年历史,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已经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那个时代的兵戈铁马铿锵在耳,刘基应天决断的吼声在耳,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笑声在耳……

今朝,我们沉浸于纸乱金迷之中,岁月如斯,在历史的沉淀里,该如何笃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经的青山脚下,夕阳红似火的情景却大相径庭了。

Side。1朱元璋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开始,这一年,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岁的时候,元朝像一只苟延残喘的骆驼,等待着它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抛弃元,还为它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天灾人祸使十七岁的朱元璋,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兄弟一个个饿死,霸道的地主却连一块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给。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干了一辈子的活,为什么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什么都不干却衣食无忧,为什么?

在绝望中,他稚嫩的心灵逐渐开始冰冷,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中燃烧,痛失亲人的悲苦,促使他从脆弱转向坚强。他开始武装自己,从一个只能无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去投军参加造反。

唐朝的黄巢落榜后,在长安城门前作《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数年后,他带着十万大军打进长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门前亦作《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几年后,他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为一统天下铲除了最大的敌人。之后又在平江以8个月时间消灭了张士诚,做到了“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最后消灭元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思敏。”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他纵马奔驰,锦绣山川在他身后,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Side。2杨继盛

杨继盛,嘉靖年间的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无权无势,却向当时位高权重的严嵩发起弹劾:“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虽然当时弹劾严嵩的人也很多,但弹完之后该干嘛还是去干嘛。而杨继盛与他们不同,大明官员数不胜数,唯一敢与权倾天下的严嵩玩命的,就只有他和徐阶了。

杨继盛上死劾弹章没几天,他就被捕入狱了,狱中的他受尽严刑拷打,仍不屈服。因为他就是奔着死来的,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算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以死报国。

杨继盛在狱中被打断腿后,曾向一位看守索要一盏油灯,之后这位看守便见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杨继盛拿着一块碗的碎片,刮自己腿上的烂肉。看守呆了,他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人没有锋利的手术刀,没有咬嘴的毛巾,没有麻药,只凭一块并不锋利的碎片做手术……

后来的杨继盛枉死狱中,也为徐阶争得了时间,让严嵩露出了破绽,最后得以发动致命一击。他虽然只是个芝麻大的官,却在史书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到极致。他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他明明知道不能成功,明明知道必死无疑,却依然慷慨而行。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西方人眼中,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但是在中国的古老哲学中,这行为有一个恰如其当的名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相信,这正是中华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这个伟大民族的魅力所在。

Side。3孙承宗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这句话,来自一个人的传记,它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是如果信任他,将权利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无上的评价。因为这句话出自《明史》,说这话的,是清代史官。它隐含的意思是:如果这个人没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捧着清朝的饭碗说这话,是要掉脑袋的,但是他们不仅说了,还写了下来,而且没有一个人因此被送上刑场。因为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清朝人无法否认。

这个人叫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守护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在获得上述头衔之前,他不过是一个16年没考上举人的落魄秀才。

他在1604年的时候,42岁,又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他的目标,是科举。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决定放弃自己舒适的教师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于是在几十年吊儿郎当的生活后,他打算认真考一次。

这一认真,他就考了第二,全国第二。换句话说,他是榜眼。11年后,他成了太子的老师,并教起了朱由校(天启皇帝)。之后在王在晋的错误里,他发现了一个人才——袁崇焕。孙承宗在宁远,把筑城的重任交给袁崇焕,自己还开发了一项军事策略——以辽人守辽土,辽东人民的仇恨会成为战胜敌人的主力。这也是后来关宁铁骑无敌于天下骑兵的基础。之后和袁崇焕一起修筑了宁锦防线,令努尔哈赤父子两人头疼了很久。

心血、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他终究把报国誓言,进行到了人生最后一刻。

小县城高阳失陷之前,城内没有守军,没有粮草,孙承宗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城墙坚守,城中数千百姓在其感召之下,无一人逃亡,积极迎敌。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清军给了他自尽的权利。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有些人说他死心眼,但是,这就是气节。《中庸》有云:“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尾声

《明朝那些事儿》讲了很多东西,王朝兴衰、王权富贵、风雨变幻……但都是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在书上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朱元璋前一页还在草地上看夕阳,下一页就驾崩了。百年皇图大业,过眼云烟耳!看看明朝,现在已经成了地上的一缕黄土。有些人说,时间可以磨灭一切,我认为不然,500年过去了,时间确实可以磨灭太多,但真正可贵的品质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离不开命运,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线,不枉活于这世间。像书里的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读明史,即怀古,又见朝。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我看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非常有趣,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尤其是第一部,洪武大帝,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了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我觉得他和曹操一样,是个思虑周全的人。

朱元璋是一个暴君,洪武四大案,蓝玉案,郭恒案,空印案,胡惟庸案,这四大案哪一个都是死了几百人,文官武官统统杀掉。但是也是因为朱元璋从小受到赃官污吏的陷害,不给他们全家发粮食,所以他的内心对赃官污吏非常憎恨,在这四大案中,他认为涉案人员都是赃官污吏,连丞相都杀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带领将士们打下江山,安天下,安民心,安军心,让老百姓不再过那种让赃官污吏欺压的生活,他也算是贤君。

朱元璋死后,继承他皇位的孙子朱标的儿子继承了皇位,他的名字叫朱文,我个人认为他没有任何军事才能,他一继承皇位,让他叔叔朱棣这个在军中长大,还曾经和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名将身上学有所成的人,朱棣再加上老和尚道眼的辅佐,让朱棣一举拿下明朝,成为皇帝。我觉得朱元璋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这应该是因为他对朱标的喜爱,他想让朱标继承皇位,朱标的死让他颇感意外,于是他就糊里糊涂定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太子。朱元璋是元朝的开国皇帝称洪武大帝,朱允文孝文帝是明朝第二皇帝,我觉得朱棣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野心要吞并天下,另一方面他认为朱允文无法治理好天下,等朱允文去世天下已经大乱,那时候他自己也许性命不保,所以他才篡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的。朱元璋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没有后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为了让农民能够咸鱼翻身”。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而且不是一般坚强的人,他忍受了失去父母的痛苦,将痛苦转化成“反元朝”的勇气。

一直看到第十二章:鄱阳湖!决死战!我还没看内容,就知道了陈友谅此次必输。虽然是打“水仗”但朱元璋在这个方面,论计策,论计量,他并不高于陈友谅,那么为什么会赢呢?读到后面才发现,朱元璋靠的是一点点运气,加上他敏锐的军事天赋和军事感觉,这相当与为他添了双翼,从而助他走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我佩服“当年明月”的才华,用朴实的文字写出了古时候,登位的残酷,每一个皇帝都是踩着别人走上去的,用通俗点的话,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可见当时皇室中“竞选皇帝”的可怕之处。

我看完这本《洪武大帝·第一部》后觉得历史也能写得很好看,其实我是不爱看历史书的,但不知怎么了,就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这真是一部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2086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那些事》说的是从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将近三百年的事。这本书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 历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诡异之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说家,也无法构思出来,即使写出来,多半别人也要耻笑他胡编乱造,所以现实就是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远比小说家们的想象更厉害。 作者石悦就以正史为基础,用写小说的笔法把晦涩难懂的历史写的幽默生动。

这书是迄今为止的唯一全本白话说明朝历史的小说。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朱元璋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陈友谅,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宣统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万历爷孙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明朝气数已尽,任凭勤劳努力的崇祯无论怎样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是我看完《明朝那些事》(朱元璋篇)想到的第一句话。西汉的刘邦是这一经典理论的始作俑者。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了。 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为何即位的帝王热衷于杀害功臣的原因。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太子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也开始了朱元璋的杀戮历史剧......。

徐阶严嵩的政权夺势,尔虞我诈;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刚正不阿;张居正变法的百废待兴,改革反腐;戚继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杀,抗击倭寇;袁崇焕卢象升的巧用兵法,评定内乱;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极的最终进攻……

作者详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心理、特征,让历史又一次精彩了起来,对于这个我曾不太熟悉的朝代,我在短短数日间便了如指掌。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精力充沛,他执政三十一年,勤勤恳恳日夜不息的处理政务,一个天才加上勤奋,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他相信自己能够操控一切、改变一切,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命运之神的垂青,成为了这片广阔大地的统治者。但他并不满足,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社会体系和架构。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样,他会胜利的,事情是会按照他的设想进行下去的。可是历史规则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都不相同,他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去招惹朱元璋这位猛人,却不断的缠扰着朱元璋的子孙,而朱元璋的体系也在时间的磨砺下变得千疮百孔,最终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的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走了下去。事实证明,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失败了。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来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继续幽默下去。” 正是这样的幽默,使我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精彩纷呈的大时代中去了,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除此之外,从历史中,我们是否可以懂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在明朝末年,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任由无数人坚强地活了下去。在这期间,徐霞客穿着布衣,带着干粮,游遍全国;郑成功自己准备,自己招兵,远征琉球。他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度过了人生。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暑假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并不是很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籍,总觉得书中讲述的那些事情离我很远,很枯燥,还有虚假伪造的嫌疑,——直到我读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用通俗易懂、戏谑幽默甚至是带有尖刻的笔调,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一个个曲折生动地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善或恶、或忠或奸、或喜或悲、或尊或卑,告诉了我明朝的那些事儿。

合上书,闭上眼,书中的人物还在我的脑海里游走,书中的故事还在让我回味,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只有薄薄几页纸短短几行话的明朝历史,竟是这样的既波澜壮阔又沉重压抑;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人物——朱元璋、于谦、海瑞、张居正……,他们的一生竟然是这样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原来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命运竟是这样的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原来历史竟然是这样的,我不禁为之欢呼叹息,为之喜悦愤怒。

现在我情感的狂澜渐渐退去,脑海中的所有人物也纷纷退场,只有一位睿智的老人没有离去,他就是王__明,一位有着神奇身世和非凡事业的圣贤。“一生俯首王__明”,他的事迹给了我深刻的启迪,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导师。他告诉我“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他告诉我“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告诉我“知行合一”不是深奥神秘的哲学命题,要我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努力求知、认真实践。这位了不起的老先生激励我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缺点,每天都对大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全文共 1843 字

+ 加入清单

徐阶是嘉靖时期的首辅,是明朝诸多人物我最喜欢的一位。究其原因,就在于通过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乖乖大学生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狡猾、更善于与他人周旋、敌对的人的。

徐阶是高考中的探花,也就是当时的全国第三名。全国第三名对徐阶未来的人生来说,就是意味着荣华富贵。但从后面的史实上来看,徐阶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隐忍低调、卑躬屈膝的状态。

徐阶可以说是圣贤书读的滚瓜烂熟的人,当他第一次进入官场的时候,笔者仿佛看见了同样刚进社会的自己与同学们一样。大家相信真理,相信仁义道德,相信刚直不阿,但进入社会久了,才发现这些在读书时期被捧为圣经的理念与思想在他人看来一毛不值。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学的仁义礼智信,学习的仁义道德以及各种知识真理都看来这么无用呢?老师很少给我们传授学校以外的事情或知识,在现行教育制度或老师的应试任务下,我们显得如此一无所知。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发现社会好残酷,发现社会好现实,怎么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通人情,一点都不仁爱,一点都没有人情味?相对于甜蜜而言,我们可能品尝更多的是苦闷、无语、尴尬或者痛苦。有人说,成长就是把闹铃调成静音的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哭闹泪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永远是在知道规则情况下的技能和关系最大化。

同样,徐阶也和我们这些刚出社会的大学生们一样,同样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怎么真实的社会与我们书本上学到的社会是这么不一样呢?聂豹(徐阶的老师)曾经告诉徐阶心学的真义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当时聂豹问徐阶懂没有?徐阶说懂了,关于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和内容自己已经全部理解了。聂豹会意地一笑,说你还没有懂。徐阶说知行合一不就是知与行的合一吗?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徐阶刚开始没有懂得,当他想跨入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时,他才学到了读书时期所学不到的东西,才理解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书中圣贤和各位名人所言的理想与愿望看起来都是这么诱人,催人奋进。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徐阶后来才发现,真正理想的实现,愿望的达成从来不是靠正直、一五一十做事来完成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法则是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徐阶在权力仕途中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堪称明朝第一奸臣的严嵩。严嵩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的人生方向是这样的:只要能够飞黄腾达、位极人臣,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背叛所有的人,背弃人世间的所有道德。看到严嵩的人生准则,让我想起了曹操当年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不过曹操较严嵩好的地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曹操做事不是完全为了私利,他爱才惜才,希望恢复东汉统一的盛世。相较于严嵩的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精神不知强出了多少倍。二是曹操是真君子,有真性情。曹操敢于说自己是小人,敢于直接说出自己不是好人,敢于说出自己的野心。从某方面来说,他有真性情,不做作。而严嵩了,则是满口仁义道德、圣贤要义。这也是曹操超过许多人的地方,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太多,但真小人太少。而曹操就是那个具有真性情,敢作敢当的人。

这个世界的主题是利益,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太多,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话,那么社会就没办法发展。对于徐阶这类真正的政治家而言,本身是无所谓坏,无所谓好的,关键是他们所做的行为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是考虑更多数人的利益的。严嵩就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徐阶是一个胸怀天下、懂得隐忍的人。要对付老奸巨猾、混迹官场数年的严嵩,徐阶看起来毫无胜算。但徐阶不愧是徐阶,经过了时间的淬炼,他掌握了权术的规则,通晓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她知道,仁义道德、胸怀天下是战胜不了老奸巨猾、自私无比的严嵩的,同样也不能真正赢得皇帝的信任的。真正能打败严嵩的从来不是书本上的胸怀天下,也不是理想愿望,能打败严嵩的是妥协、隐忍、时间、谨慎,是不恪守绝对的仁义道德,用利益打到利益的经典反击。

世界的发展前进从来都不是革命理想主义的主观臆断,而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步步为营。正如陈云老先生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真正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提升,而个人的提升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送礼拉关系。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利益的面前从来都是充满残酷的斗争与牺牲,在利益的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妥协与抉择。一步错步步错,人生就是一出戏,看你如何演。要想进入舞台,就要遵守舞台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迟早要被规则所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