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立冬节气都有哪些习俗【汇总20篇】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小编收集了七夕习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7028

作文

1000

立冬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在民间,老百姓劳动了一年,立冬这一天要好好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冬泳

如今,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会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于24节气的谚语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1、谚语:立春早,天气暖;立春晚,天气寒。

2、谚语:三月雷,麦屹堆。

3、谚语: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4、谚语:四月八,冻死黑豆英。

5、谚语:春风有雨万物收。

6、谚语:雨洒清明节,黄风刮半月。

7、谚语:立夏刮北风,旱死青苗根。

8、谚语: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

9、谚语: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10、谚语:夏至无云三伏烧,三伏有雨多种麦。

11、谚语:淋伏头,晒伏尾。

12、谚语: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13、谚语:立秋二十八,百草结疙瘩。

14、谚语:立秋下雨喜悠悠,处暑下雨万人愁。

15、谚语:东风是短节,白露是暖节。

16、谚语:雨下重阳,冻死牛羊。

17、谚语:小雪白兆大旱,大雪白连根烂。

18、谚语:头九二九不算九,

19、谚语:三九四九拉门叫狗,

20、谚语:五九六九水在浮头,

21、谚语: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22、谚语: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3、谚语:三九不冷夏不收,

24、谚语:中伏不热秋不收。

25、谚语:月亮背弓,必然起风。

26、谚语:雾吃霜,风必狂。

27、谚语:太阳晕圈破,必有大风过。

28、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9、谚语: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吹不大。

30、谚语:雨过生东风,夜里雨更凶。

31、谚语:南风冷有雨,南风烧有风。

32、谚语:南风暖北风寒,东风多雨西风干。

33、谚语:日落山灰黄,来日大风响。

34、谚语: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35、谚语:瓦块云,晒死人。

36、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37、谚语:东明西暗,等不到吃饭。

38、谚语:天上鲤鱼斑,地下晒谷不用翻。

39、谚语:云相参推倒山,云相磨水成河。

40、谚语: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41、谚语:雷轰天顶,有雨不猛。

42、谚语: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43、谚语:风是雨头,风狂雨收。

44、谚语:十雾九晴,不晴雨紧跟。

45、谚语:久雨见星光,明日雨更狂。

46、谚语:夏日雷雨三后晌。

47、谚语:天上无根云,地上雹打人。

48、谚语:红云夹黄云,定有冰雹跟。

49、谚语:久晴久旱,雨里结蛋。

50、谚语:燕子钻天蛇过道,不用三天雨来到。

51、谚语:蚂蚁成群,大雨淋淋。

52、谚语:鸡迟回窝有雨,鸡早回窝大睛。

53、谚语:蛤蟆叫不停,大雨定来临。

54、谚语:瓮穿裙,有雨淋。

55、谚语:雨天麻雀叫喳喳,云退晴刮刮。

56、谚语:星星稠晒死牛,星星稀淋死鸡。

57、谚语:雹打一条线,霜杀一大片。

58、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59、谚语:风前暖,风后寒;霜后暖,雪后寒。

60、谚语:霜降杀百草,立冬地不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农历新年,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贴春联习俗由来,一起来看一下吧。

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意义  为农历新年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农历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天气节气的谚语

全文共 1878 字

+ 加入清单

1.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2.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3.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4.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5.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6.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7.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8.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9.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10.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11.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12.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13.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14.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5.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6.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17.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18.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19.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20.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21.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22.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23.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后阴转晴。午后下雨,就会到半夜。)

24.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25.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26.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27.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28.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29.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30.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31.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32.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33.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34.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35.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36.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37.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38.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39.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40.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41.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42.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43.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44.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45.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46.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47.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48.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49.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50.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51.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52.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53.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54.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55.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56.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后阴转晴。午后下雨,就会到半夜。)

57.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58.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59.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60. 送月雨,后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61.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在潮汕地区,端午节习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首先在端午节,我们必须要吃粽子,为什么我们要吃粽子呢?这是因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在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还有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潮汕的端午还有一种吃的`习俗,那就是吃栀粽,栀粽的主要原料有栀子、浦姜、糯米浆(粿浆)等等。因为栀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后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会粘着,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聪明的人想到执纱线,牵拉切粿,成为一小片,粘着盛于瓷盘上的白砂糖。

吃完粽子,接下来就是赛龙舟了。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但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就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了解和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节的习俗和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过许多书,也看过许多文章,但让我最受启发,并且念念不忘的是《腊八节故事》。

从前,有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爸爸十分勤劳,妈妈十分节俭,他们有许多田地,满仓库的食物和水果,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可他们的儿子很懒,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后来,老两口为儿子找了个媳妇,这个媳妇也很懒,从来都不帮老两口做家务。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两口都生了重病,临死前,他们对儿子说:“要劳动,要节俭。”说完,就都去世了。可儿子没有听父母的,每天还是不劳动,就吃父母留下的食物,终于有一天,食物吃完了。他们俩只好在老鼠洞里找了一些豆子,把它们煮成粥来吃。从此,他们知道了要劳动,每天都去劳动,日子过得很美好。

腊八节是在十二月初八,故事中的粥就是现在的腊八粥。之所以人们要吃什么食物都有的腊八粥,是因为要提醒自己不能浪费食物。故事的结尾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那我问你:“是什么使那对夫妻知道要劳动了呢?”我认为是饥饿,因为他们饥饿了,才会去老鼠洞找食物,当人经历过饥饿,才会去珍惜,才会知道必须要靠自己去劳动,而不是只知道享受。不然,在富有的人,也会成为一个流浪汉的。

请大家记住,只有学会劳动、节俭、珍惜了,才会有快乐的生活,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困难而烦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正因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大雪节气习俗精编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大雪是入冬后第三个节气。《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但并非降雪量一定大。它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了气候特征和降水变化的节气。实际上进入大雪的降水量普遍降低。

大雪节气一般在公历12月6日或7日。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地面上可能会有积雪出现,气温比小雪更低,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大雪说:十一月(农历)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hédàn)也作鹖旦,就是寒号鸟,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期间降温幅度较大,南北方地域跨度大,因此南北各地呈现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河水封冻,开始出现积雪。而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8℃~9℃之间。相应地,南北方农事生活习俗也不一样。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1、大雪腌肉

大雪节气风俗之一就是腌肉。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海鲜,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原料加工成香气逼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大雪为什么要腌肉?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都会爬上岸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因此,在“年”出来前,就必须储备很多食物。肉、鱼、鸡、鸭等肉食品无法久存,南京人就想出了把这些肉食品腌制存放的方法。而对于新鲜的菜,人们就用风干的办法。

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然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的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个月之后取出来,把腌好的卤汁倒在锅里烧开,将浮油撇开之后放进晾干的各种禽畜肉。一层一层的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过个十天拿出来,放在朝阳的屋檐下挂着晾干就可以啦。

2、吃红薯粥

大雪以后气温逐渐变冷,人们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纷纷穿上冬装,防止受冻,出现冻疮。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

红薯含有大米、面粉缺乏的赖氨酸,赖氨酸可促进人体上皮细胞的成熟,一直抗癌因子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结合,可提高人体抵抗力,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功效,但不能多吃。

中老年人脾胃虚弱,要多喝点红薯粥,因为它易于消化,保护胃肠,还能促进胃肠运动,使排便更加轻松,还能摆脱便秘的困扰。吃红薯时最好搭配一点咸菜,可有效抑制胃酸。

3、观赏封河

大雪时节,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由于气温低,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在上面滑冰玩耍。

大雪节气,北方地区已经是银装素裹,而堆雪人、溜冰、滑雪及滚雪球,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户外活动。至于喜欢在室内的人,喝碗热腾的汤,或是来个火锅,都是经济实惠的御寒之策。

4、大雪进补

“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专家建议,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和山药、枸杞等“混搭”,营养更丰富。

上海人讲究食补,大白菜买来炖炖肉,烧只“烂糊肉丝”,尝尝酸甜可口的红山楂,都是大雪时节不错的饮食习惯。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釉子、脐橙、雪橙都是现在的“当红”水果,多吃能补充水分对抗冬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过年的习俗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的习俗实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比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扫尘,扫尘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一种习俗是大街小巷都看得见的,没错,就是贴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而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除了这些贴的,还有守岁,拜年,点爆竹,蒸年糕,包饺子等习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许拜年是最好的习俗,因为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中国的春节习俗,真是令人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雪节气日记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季节轮回,一年二十四节气流传,转眼间小雪节气在叶黄水寒中姗姗而来,每年的11月下旬是我国的小雪节气,小雪节气的来临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这时候天气逐渐严寒,开始降雪,但雪量会比较小,所以得名小雪。

小雪过后,我们家都会收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外婆家寄来的腌好的蔬菜。三罐蔬菜整整齐齐地放在箱子里。看到这些,我都会浮想起外公外婆辛苦地腌菜的场景:清早就把蔬菜从地里摘回来,清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上一天,晚上收回来,装进坛子里,一边装,一边撒上一层盐。坛子装满后,盖上坛盖。坛盖与坛腹接合处密封,使坛内的蔬菜与外界隔绝,避免氧化。腌菜一般要半个月才能开启,只有腌黄瓜和生萝卜不能太久。黄瓜和生萝卜腌久了就酸了。其他的都是越久越好,有的甚至放上一年。放得越久,腌菜越是透明,就像陈年老酿。吃的时候,腌菜浸满了水分,通体透亮,晶莹如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看着外婆寄来的腌菜,我仿佛又回到了老家,依偎在外婆暖暖的怀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春分节气的谚语汇集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春分,是一个温暖舒服的节气,到了春分,农民们会下地耕作,开始种植农作物,而在古代,与农民们种植农作物有关于的谚语有很多,其中关于春分的谚语就有不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分节气的谚语汇集,欢迎阅读!

1、春分降雪春播寒。

2、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3、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4、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5、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6、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8、春分有雨是丰年。

9、立春晴,雨水均。

10、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11、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12、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13、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14、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5、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16、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扩展阅读:春分为什么能竖鸡蛋

1、春分能竖鸡蛋的原理

1.1、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

1.2、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也易于竖蛋成功。

但有专家认为这是纯粹的技巧问题,与春分无关。天文专家表示,鸡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竖立起来,而且立稳的鸡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十几天不倒。

2、春分竖鸡蛋的由来

“春分”节气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立蛋比赛。

3、春分竖鸡蛋的玩法

3.1、挑鸡蛋:首先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立蛋时将大头朝下,这样重心会比较低,就像不倒翁一样,容易保持平衡。

3.2、寻找支持面:找到合适的支持面,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在桌面上涂上印泥,再把鸡蛋立在涂有印泥的桌面,您可以发现,能立住的鸡蛋,底部会有一个肉眼很难看清的平面,一旦重力作用线能经过这个平面,鸡蛋就能站立起来。

3.3、手要稳:由于生鸡蛋里的蛋黄位置也会影响鸡蛋的站立情况,所以立鸡蛋的手要尽量保持不动,让蛋黄可以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这样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立冬节气的农业谚语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冬天耕地好处多,除虫晒垡蓄雨雪。

秋冬耕地如水浇,开春无雨也出苗。

冬天耕下地,春天好拿苗。

粮田棉田全冬耕,消灭害虫越冬蛹。

冬天把田翻,害虫命“归天”。

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秋冬多耕地,来年多打粮。

土地耕得深,瘦土出黄金。

深耕细耙苗儿壮。

根深不怕大风刮。

豌豆一条根,只要耕得深。

麻田搞深翻,麻秆顶破天。

要吃丰收瓜,冬天把窝挖。

隔冬挖好南瓜窝,南瓜结得大又多。

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适时巧耕地,碱地养坷垃。

争犁不争耙,碱地养坷垃。

一成坷垃一成苗,十成坷垃保全苗。

一个坷垃四两油,留下坷垃有盼头。

半截坷垃半截苗,无有坷垃不长毛。

勤上坡,时间挤,莫忘随时把肥积。

栏里一把土,囤里一把谷。

冬季双手不闲,春季吃穿不难。

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习俗600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  “砰砰砰”,我敲响了大姨家的门。

门开了,大姨抱着妹妹笑吟吟地迎了出来。“大姨,妹妹,新年好!”我一进门就向大姨祝贺新年。大家互相问候着新年,大姨忙着给我们泡茶水,拿出了很多好吃的,最令我惊喜的是给了我包了二百块钱的红包呢!这时,我的伯伯不在家,我便问“大姨,伯伯呢”“唉,他呀,整天就知道忙工作,家里什么都不管。这不,大年初一都到去值班去了。”她假装生气地说。可我才不相信她真的生气了呢,她脸上还带着微笑呢。

告别了大姨和妹妹,我又踏上了去老家的火车。我外公外婆还有另外一个大姨家在娄底,要向娄底进发了~!坐了两个半小时的火车,终于到了娄底火车站。我外公家住在火车站旁边,我三步并作两步往外公家跑去。一进门,外公就迎进来了。

“外公,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外公笑得合不拢嘴,连忙给了我一个红包,我打开一看,嗨,又有二百元!呵呵,我今年可是收入可观呀!

在外公家吃了中饭,我们又来到了大姨家,哥哥早就等在楼下了,正在放鞭炮呢!看见哥哥是我最开心的事了,因为他总是能想出很多好玩的鬼点子。他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一起他家玩起赛车游戏,好刺激啊!

这一天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

大姨的厨艺在我们家族中可是最好的了,晚上肯定要留下来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

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过年真好,我不禁开始盼望明年的新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端午节,大家都不会觉得很奇怪。唐代大诗人殷说:“谁说端午节呢?传闻屈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古语。

端午节也被称为重午节和端阳节。它与春节和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热爱屈原的人不希望鱼虾吃掉起源的尸体。为了让屈原安息,他们往河里扔了很多食物。也来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和信仰。所以在5月5日,逐渐成为当时古人的习俗,这种习俗代代相传,从而确立了我们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做粽子?这是因为《初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是屈原的好朋友,对他说:你所祭祀的一切,都是被江中的龙偷走的,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裹,用五色绳索捆绑。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按照朋友的方法做了,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端午节的食物。

端午节时,孩子们会带着老人和朋友们分享粽子,分享过去,回忆他们的家常生活,在湖上赛龙舟,一起谈笑风生,当老人看到他们的儿孙在庆祝膝盖时,他们努力工作的痛苦就会随着笑声消失。

历代文人墨客对端午节也有特别的喜爱。宋代文学家文天祥贪图子弟,蒋年年夺金。表达了文天祥对端午节的热爱;唐朝的文学家文秀,笑不出楚河的空,所以洗不直。表示了对屈原的同情;北宋时,张峰国亡于今,天下只剩离骚,表达了对北宋的忠诚和对屈原的敬意。

最后,在这个端午节,祝大家健康、快乐、快乐、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过年习俗的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二十四,大人们都忙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更使人们激动人心,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爱的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的的年夜饭端出来,门外的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这一夜,每家每户的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的走动着,12点,响起一声声的鞭炮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的就起床,吃完饭,就去串门,“噔噔噔”

家里又来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过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学生们就应该上学,我们也该忙碌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北二十四节气歌谚语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雨水节气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宁静的傍晚,晚风微微拂过,天上布满了阴云,停留在屋檐上的白鸽早已扑腾着翅膀,飞向广阔的.苍穹。一切的迹象都在传递着下雨的预告。

终于,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顿时,树上、房檐上、街上,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雨雾。透明的雨点似乎带有光泽,落在树叶上,叶子亮丽得像一块晶莹的翡翠;落在马路上,地面仿佛披上了美丽的皮袄,泛起柔和的白光。马路上的汽车驶过,调皮的雨水化成了一朵朵水花,弹跳开来,不一会儿又重新聚回去;雨点落在车窗上,响起“哒哒”一阵脆响,雨滴汇聚在车窗上,又一次次被雨刮抹擦开,犹如一把一张一合的画扇,为司机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雨景画。

雨大了,雨水与夜幕汇成一体,覆盖了天边的地平线。雨点密密麻麻地粘满了窗子,在屋子里透着玻璃窗往外看,只能看见窗外物体模糊的伦敦。风刮得越来越猖狂,给人带来了一丝丝寒凉。楼下的芒果树被狂风刮弯了腰肢,树叶摩擦得“沙沙”作响,不少叶子被刮下树干,落在湿软的泥土里。往街上望去,地上躺着不少被风吹落的叶子与纸屑,把往日干净的街道“点缀”得凌乱不堪。

雨,下得更疯狂,风,刮的更猛烈。在闪电的照耀下,风携着雨合力冲击着一切阻挡他们前进的物体。他们敲打着窗户,“啪啪”地向惊醒的人们展示着舞姿。或许感到场景不够热闹,他们激昂地邀请停放在路边的汽车,用响亮的汽笛声加入“风雨大合唱”。

仿佛收到了集结号,雨渐渐小了,最后终无声息。响亮的汽笛声继续“嘟、嘟”响着,但全然没有了风雨声的伴奏,紧关的窗户一个个打开了。芒果树直起了腰,树叶也都停止了摇晃,安静地低垂下叶尖。街道上齐脚深的积水都流进了下水道,街道渐渐恢复了雨前的静寂,夜空时不时划过一丝丝凉爽的风。雨后的城市被夜幕一点点吞噬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当你经过别人家门口时,总会看见一些大人用糯米、粽叶、苇草做出一个个结实的粽子,有圆的,有枕形的,好可爱啊!再把它们放进一口大锅里蒸,整间屋子都弥漫一种清香味,让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贪吃的小孩还时不时到厨房里转一转,一个劲问粽子熟了没有。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把粽子扎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个。有一个最大,另外四个比较小,好像是一只母鸡在呵护着小鸡,象征着孩子们在长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咸的。

洒雄黄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动活动,咦?他们在看什么,一位长辈在洒一种黄黄的东西,还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着什么字,一问才知道,这种东西叫雄黄酒,专门用来驱虫的。因为正值夏天虫子繁殖季节,难免一些虫子、毒蛇会钻进家里,但洒这种酒,它们闻到酒的气味就不敢来了,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把这种酒在孩子们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龙舟竟渡

“咚咚咚,”从沿河边传来一阵阵锣鼓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信江河里正在举行每年一度的龙舟赛,每艘船上坐着二、三十个人。他们穿着颜色一致的队服,红的、黄的、白的都有,还有的干脆光着膀子。大家动作一致,船桨上下挥动,激起阵阵浪花,船尾鼓手拼命击鼓,两岸观众呐喊助阵,那场面异常热闹。

据史料记载,我们家乡龙舟赛前船员们先做龙头的。龙头做好以后由船员们抬着挨家挨户暮集一些钱,人们会把大门敞开,用清水浇洒龙头,乞求今年能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端午节午饭后正式开赛,在船头放一只鸭子,哪只船先抓住鸭子就算获胜。

家乡的端午风俗很多,也很独特,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话,就来我家乡找我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立冬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1、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2、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3、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4、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5、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中药为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专家提醒,冬季进补宜“温补”,不宜“寒凉”,并不是所有的碱性食物都适合在冬季进补,应多食温性或平性食物。蔬菜类如山药、洋葱、南瓜、大头菜、黑木耳、荠菜、红薯、土豆、芋头等。水果类如山楂、石榴、木瓜、龙眼、橘子、柠檬等。坚果类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饮料类如:咖啡、牛奶、豆浆等。

6、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7、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在红红火火的喜庆的气氛中,春节来到我们身边。看,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春节真热闹啊!

清晨,不管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新衣。小孩子们一大早就约上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大人们则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年货,准备着晚上的盛宴。

我的家乡在崇明,节前开车回家,一路彩旗飘飘,大红灯笼高高挂,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写着节日的祝语,家家门上都挂着朱红的对联。

回到家后一家人便忙开了。妈妈一边贴对联,一边告诉我对联的寓意;奶奶在打扫卫生,我呢,则在贴着“福”字。我搬了张椅子正准备贴,爸爸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要倒贴,就是福到的意思。”爸爸又补充道:“春节贴福字有吉祥,喜庆的意思。”我听了心想:中国的春节真是有趣啊!

下午,大人们更忙,许多亲朋好友如约而至,大家有的招呼客人,有的准备团圆饭,所有大人都想包掉更多的活。我跟在大人们后面,好奇地观察这一切,我一会问这问那,一会儿碰这碰那。

我指着一块圆圆的上面镶嵌着红枣、蜜饯、核桃仁、桂花、瓜子仁的糕问奶奶:“为什么要吃糕啊?上面还添加了这么丰富的配料?”

“这是崇明糕,每年都要吃的。”奶奶说,“吃崇明糕意味着团团圆圆。”

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除夕夜真是热闹。厨房中弥漫着香味,桌上的菜更是数不胜数,琳琅满目,人们看了便谗涎欲滴。大家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丰富的年夜饭,我心情十分激动,站了起来,举起杯,大声地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我们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说罢,一挥手,一扬头,杯中的饮料便落入肚中。

餐桌上有说有笑的,充满了过年的气氛,屋外烟花在空中绚丽的绽放,红彤彤的,又大又圆的灯笼红火而美丽,整个地区像是办喜事。小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烟花别提有多美了。

家乡的春节与众不同,春节那特有的热闹、气息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爱那特有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回民的习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回族,有三个重要的节日,一是古尔邦也,二是开斋节,三是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其中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也叫做宰牧节。是穆斯林赴麦加朝激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牧,将已经宰好了的牛羊肉,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分给自己的亲人。

到了开斋节,每天晚上村里的某一个人,就会青村里面的人吃饭,二十九到三十天之内都会有人请村里面的人吃饭。

到了晚上就会有两次去礼拜,再一次要开始的时候,有的人就已经开始做饭了,在进大殿的时候,我们都会吃一些西瓜、鸡蛋之类的食物。然后所有的男人都要去大殿里面去礼拜,及时行动不便的人也要进去,站在大殿的一角跟着念词。

第一次下来的时候,饭就已经好,我们吃完饭以后喝一些茶水。我们讲究的是“吃四分,喝三分,剩下三分”,就会有人来念词。我们也就跟着念。

如果时间还多的话,去图书室,我们的清真寺里面也有一个图书室,里面有很多关于回民的事情,也有我们小孩子看的书,例如四大名著、海底两万里、一万个为什么……这些书就是捐的钱买的。

吃完饭之后,我们就要再一次上殿,这一次一共有14拜。

在开斋节的时候,我们村里面就会请来一些教经的老师,让着些老师,将我们着些小孩子和大人,因为有的大人也不求会。这些老师就会叫我们很多的回民知识。

这就是我们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