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优秀20篇

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开学吧小编整理的,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浏览

3852

作文

1000

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与解释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朗星疏,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天色晚了,亲友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了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居然名列榜首。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英俊潇洒,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好有面子。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你看我,我看你,都手足无措。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贪生怕死,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领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就这样付诸东流,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太守传》

【求解驿站】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南柯,朝南的树枝。

【活学活用】本来打算“五一”时去西安看兵马俑,如今看来,只是~而已。

【妙语点拨】美梦易醒。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淳于棼梦中享尽荣华富贵,统帅全国精锐兵力,好不威风。可是,梦醒后终究是一场空。这启示我们,梦想固然妙不可言,但倘若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也是难以品尝到实实在在的美味。

【近义】黄粱美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物不平则鸣的故事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wù bù píng zé míng

【典故】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释义】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不平则鸣、不平而鸣

【押韵词】铁面无情、前言往行、匿迹隐形、坐享其成、操奇逐赢、四海昇平、摊书傲百城、持盈守成、冰壶玉衡、趔趄而行、......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举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简短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時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時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但是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样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光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明白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意思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天,画家外出去玩,看到一面很大的墙,就提笔在墙上画了一条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 画龙点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成语典故

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⑷。”人以为⑹诞(8),因点其一。须臾⑺,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⑼在。[2]

原文注释

1。 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去:离开。

6 。以为:认为。

7 。须臾( xū yú ):一会儿。

8 。诞:虚妄,荒唐。

9 。皆:都,全都。

10。 破:击破

11 壁:墙壁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成语故事1:割肚牵肠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注解,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注解,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的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弄巧成拙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不错哦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释读】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兔的成语故事:犬兔俱毙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

淳于髡[kūn]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

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犬兔俱毙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quǎn tù jǜ bì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解释】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用法】作宾语、状语、定语;指同归于尽

【近义词】同归于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反义词】盐梅之寄、洽闻强记、桑梓之地、花天酒地、称心满意、同心一意、弃琼拾砾、蹈仁履义、寡恩薄义

关于兔的成语故事:犬兔俱毙点评

作为领导,在处理事情时,不能只看这件事本身的得失,一定要考虑到长远影响和社会效应,要善于从大局权衡得失利弊。就我们自身做事情来说,也不能光看这件事能带来的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影响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打里打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打里打外

【汉语拼音】dǎ lǐ dǎ wài

【近义词】忙里忙外、内外兼顾

【反义词】顾此失彼

【成语出处】浩然《浮云》:“娶了媳妇,就有了个打里打外的帮手。”

【成语解释】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打里打外造句】一个家里需要打里打外的人来安排生活。

【打里打外的成语故事

浩然(1932.3.25—2008.2.20),本名梁金广,中共党员,中国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宝坻。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到山东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下放劳动,后担任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历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委,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防患于未然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发音:fánɡ huàn yú wèi rán

简拼:fhywr

类型:褒义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出处:《周易·既济卦》:“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解释: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灾祸尚未形成时就加以预防。

示例: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既济卦,象征成功、完成。离为火,坎为水,水在火上,似煮成食物,谓既济。既济象征事已成、成功。六十四卦只有本卦六爻刚柔均当位。但是过于完整,反而僵化,不能再有大的作为,因此,必须坚守正道,继续奋发努力。否则,必将是起初吉祥,最终危乱。《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平原督邮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píng yuán dū yóu

【典故】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

【释义】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

【用法】作宾语;指劣酒

【反义词】青州从事

【同韵词】分风劈流、啸侣命俦、砥柱中流、做刚做柔、晏婴之狐裘、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头上安头、鞭打快牛、赶浪头、丙吉问牛、......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桓温手下的一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力一直达到脐部。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

【示例】尽是青州从事,那有平原督邮。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不郎不秀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ù láng bù xiù

【典故】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

【释义】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上不下、不稂不莠

【押韵词】阴山背后、纳污含垢、光前启后、黄皮刮瘦、大请大受、面壁虚构、双瞳如豆、黄雀在后、半新不旧、身操井臼。

【年代】古代

【英文】neitherfish,fleshnorfowl

【俄语】зауряный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田艺蘅《留青札记》中记载:元朝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级别,“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时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语示例】一身无室无家,半世不郎不秀。 明·毕魏《竹叶舟·收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延伸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载: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敏感,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搰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例句】她不知从哪儿听到要地震的消息,整天~,稍有动静就慌作一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桃花流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桃花流水

【汉语拼音】 táo huā liú shuǐ

【近义词】:春暖花开

【反义词】:冰天雪地

【成语出处】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流水_成语故事,资料《桃花流水_成语故事》。”

【成语解释】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桃花流水造句】春日里桃花流水,美景美不胜收。

【桃花流水的成语故事】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任人唯贤成语故事_900字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任人唯贤”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百丈竿头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戴二天少儿成语故事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

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感戴二天的意思是: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啦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下面是经典成语故事3篇,请参考!

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

话说有一天,县令应郴(chēn)请自己的下属杜宣来家里喝酒。酒席设在厅堂里,俩人面对面落座,应郴给杜宣倒酒,杜宣背后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犹如蛇形一样。

杜宣低头一看自己的酒杯,以为真有一条蛇在杯中蠕动,顿时吓啦一跳。可是应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领导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没办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硬着头皮把这杯酒给喝啦。应郴再给他倒酒的时候,杜宣就借故推辞,没待一会儿就起身告辞啦。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刚才喝下去的那条蛇好像在肚子里蠕动,顿时觉得胸闷腹痛,结果一病不起,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请啦很多大夫来诊治,可都诊断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见好转。

过啦几天,应郴来杜宣家中看望他,问他是怎么得病的,杜宣便讲啦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啦他几句,就回家啦。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为什么杜宣的酒杯里会有蛇呢。

突然,墙上挂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啦应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这下明白是怎么回事啦,马上命人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现,让他仔细观察酒杯里的影子,并对他说,老杜啊,你说那杯子里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啦。

杜宣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这下他心中的疑虑立即消失,所谓的病也很快就痊愈啦。

是此,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二:【掩耳盗铃】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啦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啦,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啦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啦。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啦,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啦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成语故事三:【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啦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啦,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啦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啦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啦,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啦。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啦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啦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啦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啦,我也没有办法啦。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啦。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啦。桓公不久就死掉啦。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啦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