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后羿射箭的历史典故(汇总20篇)

浏览

2761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最信任的人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在遥远的过去,一天,一个农夫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在山脚下有个过路人正在睡觉,一条大灰狼悄悄地走近他。农夫赶忙大声喊叫:“喂,过路人,快起来!狼咬你去了!”

睡觉的人立即醒来,从腰中拔出短剑。眼看着狼就要走到身边了。可这时狼改变了主意:不去咬过路人了,而是扭头往回走,钻进灌木丛里。

农夫走到过路人身边。过路人说:“太感谢你了,好心人!你救了我的命。如果你不来,我可能已经被狼吃了。我是个财主。我要赏给你一袋金币。”

农夫一听非常高兴,眉飞色舞。他想:“真是福从天降!我还从未见过金币的模样呢,现在我就要有一整袋金币了!”

财主一见农夫欣喜异常的样子心中暗想:“我是否有点慷慨过分了呢?我是否答应赏给他的太多了呢?我由于惊恐而一时说走了嘴。得想个妥善的办法……”然后他就说道:“我就住在山后的村子里。你明天到我家来。你不要一个人来,要带一个你完全信任的人来。因为你要背一袋金币的!”

农夫回到家里之后就把一切情况都对妻子讲了。“你怎么想:谁是最可靠的人,谁能不对我们的金币眼红,我和谁一起去领赏才合适呢?”农夫问妻子。

妻子说:“没有这样可靠的人。我谁也不相信。我自己和你一起去,由我来保护你。”

他们夫妻二人便一同来到财主家。财主殷勤地迎接他们,桌上摆满丰盛的酒席款待他们。农夫便开怀畅饮,喝了个酩酊大醉,倒卧在床上就睡着了。

这时财主对农夫的妻子说:“我没曾想,农夫竟然有一位如此美貌的妻子。你成为财主的妻子该多好!你可以穿丝绸、戴金银。你有一双多么美好的手!可你却从早操劳到晚!你如果成为财主的女主人,就可以支配一切。就是你们现在把这些金币拿去,花上一年两年,三年五载,最后还会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我还没有妻子,是个单身汉。假如你答应嫁给我,你就会成为我全部财富的主人,那时你就坐享清福,永远不再操劳了。”

农夫的妻子听了这番话,心想:“的确如此,一袋金币有什么了不起?这对我来说,未免太少了。那我就永远做财主的妻子吧。”于是她就说:

“我答应了。可我的丈夫如何处治呢?”

“把他杀了。”

“一个女人怎么能斗过一个男人呢?”

“你乘他熟睡时就把他杀死。你看,那儿有一把短剑。”

农夫的妻子抓起短剑,走到丈夫身边,把短剑高高举起,在这紧要关头,财主突然大叫起来:“快起来,客人,快起来!你妻子要杀死你!”

农夫的妻子一听这话,手持短剑木呆呆地停在那里,宛如一具僵尸。农夫跃身而起,看见了妻子和她手中的短剑。这时财主说话了:“在我睡觉的时候,差一点被狼吃了。你救了我一命。我也救了一命。现在我们俩可以说是谁也不欠谁的债,咱们两清,你们回家去吧。”

农夫和妻子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家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李渊只买500匹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农历二月,李渊治下驻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农历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可以举事了。”

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招到数千人。

就在李渊信心满满将要出兵的时候,突然大谋士刘文静提醒李渊说:“唐公,现在兵员不是问题,关键是缺马,没有骑兵,平原作战我们必将失败。”

当时,中原大地非常缺马,李渊陷入了沉思,问怎么办。刘文静说:“可以以结盟的形式稳住突厥人,然后向他们买马。”

李渊大喜,立刻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派人带着信和珠宝出使突厥。

始毕可汗看过信之后,他最恨隋炀帝,同意和李渊联盟,六月十八日,始毕可汗的使者康鞘利来了,送来价格有些高的1000匹战马,很明显始毕可汗知道李渊现在缺战马,想趁机敲一笔。

他想错了,李渊虽然用很高的规格招待康鞘利,但对战马挑挑拣拣,只买了500匹,然后说什么也不要了。刘文静、裴寂等人很着急,说:“唐公,咱们现在很缺马,始毕可汗送马上门,虽然价格贵了点儿,但咱们正在周马之际,应该全买下来,如果您缺钱,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钱,把剩下的马匹买下来。”

李渊对大家说:“突厥人有的是马,始毕可汗为了趁机谋利,才送马上门。我之所以没全买,不是买不起,而是担心全买了以后,他们就会知道咱们的急迫,送来的马不但不好,价格会越来越高,最终我们没买几批就买不起了。我现在只买一半,向他们示穷和挑剔,他们会一批一批送好马过来,而且维持在这个价格上,我们就会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马,这才是长久之计。”后来的情况和李渊的预想一样,大家无不称赞李渊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张融,南朝人,其貌不扬,但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独创一格。其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否则即使王公贵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萧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时就很赏识他,萧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众赢得张融的佩服,于是二人结为好友。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当了皇帝以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一天,两人又讨论起了书法。在评价了几位著名书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评论起张融的书法来,他说:“您的书法颇有风骨,但还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皇帝听了心头一惊,随后指着张融笑道:“也只能从你嘴里说出这样奇怪的话,好,说说你的理由吧。”张融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向孔夫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没吸收,但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法度了,遗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转化了。”皇帝听了也不得不点头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掩耳盗铃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样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96 字

+ 加入清单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

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

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说:

“谢谢您的帮助,我一定这样办。”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巂酋长高定和雍闿已经发生火并。高定的部下杀了雍闿。蜀军打进越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闿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一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临别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他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

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命令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方便。因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再说,刚刚打过仗,难免死伤了一些人,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要留军队,又不需要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

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钦佩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率领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兴。

打那以后,诸葛亮一面积蓄财富,一面训练人马,一心一意准备大举北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偷梁换柱斩魏忠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35 字

+ 加入清单

魏忠贤是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祸国殃民的阉党头子。他利用皇帝的昏庸把持朝政20多年,结党营私、贪污腐化,以至于弄得国势日衰,老百姓怨声载道。当魏忠贤的权势达到巅峰之际,朱由校突然暴亡。由于朱由校没有子嗣,便由其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进入崇祯皇帝时代。崇祯帝早就对魏忠贤的专横跋扈深为不满,登基不久,便将他削职降为罪民,流放到安徽凤阳去看守明朝皇室祖陵。

刑部官员深知魏忠贤根基雄厚,党羽爪牙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为防止路上生出变故,在领受皇帝谕旨时,特意选派了一个精明强干的武官梁天硕负责押送魏忠贤。梁天硕是京师火器营的一名都尉,为人聪慧机敏,领受任务后带领50名士兵押着囚车上路。

尽管是酷暑天气,但梁天硕丝毫不敢有一点马虎。毕竟囚车里关押的不是一般罪犯,而是曾经显赫一时的九千岁,一旦有死心塌地追随他的亲信劫持囚车,自己是万万承担不起这个责任的。梁天硕对这个前朝的大奸臣痛恨有加,真想在路上秉承民意结果了他的性命,只是皇帝的旨意是判处他流徙罪,并非要将其处死。梁天硕身为军营中的小小武官,必须按上级交代的命令去做,既要牢牢看管好魏忠贤,又不能让他在途中无故死去。因此,一路上,他事必躬亲,小心翼翼地监押着囚车一路前行。

这天,当队伍到达河南商城时,驻扎此地的乔总兵派人特意在路上恭候,把梁天硕等人接到了县城官衙。乔总兵备下丰盛的酒席款待押送官兵,并且告诉梁天硕,最近这一带土匪猖獗,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劫杀官兵。为了保证押送囚车的队伍顺利通过商城地界,乔总兵派手下一个姓孙的副将率300军士随行保护,并嘱咐他遇到事情要同梁天硕商量。梁天硕本来不愿兴师动众,但盛情难却,只好点头答应了。

队伍离开县城后,向前缓缓行进了两天,来到山高林密、渺无人烟的一处山岭地带。孙副将告诉梁天硕,此地叫黄风岭,历来是绿林匪盗出没的地区,过了黄风岭便不再属于商城管辖地界,他就可以带领原属商城的士兵回去向乔总兵交差了。梁天硕听了孙副将的话,吩咐所有人都要弓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防备土匪袭击。孙副将更是一马当先在前开路,瞪大了眼睛注视远方的动静。

当傍晚的最后一抹残阳在天边逐渐隐去时,山林间呼呼刮起了大风,空中随即阴暗得如同化不开的浓墨,预示着一场骤雨即将来临。孙副将抬头看看天,又见部下士兵困乏不堪,就对梁天硕说,这一晚上无论如何也翻不过黄风岭了,不如找个合适的地点宿营以躲避风雨。梁天硕知道众人走了整整一天陡峭的山路,确实也该休息一下了。他皱着眉头问孙副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在哪儿扎营为好呢?”孙副将回答:“请梁都尉放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山神庙,不如我们到那里将就度过这一夜吧。”

众人往前走了不到半里地,深山坳里隐约现出一座庙宇。等来到近处一看,梁天硕不禁感到很失望,虽然山门上残留着“白龙庙”三个字,但分明是一座荒废的古庙,墙壁斑驳不堪,瓦缝中长满了荒草。见此情形,孙副将只好赔笑解释说,自己在许多年前随乔总兵路过此庙,那时庙里还有不少和尚,可能是近些年土匪作乱太凶的缘故,和尚们或逃或亡,再也不敢住在这里,以至于无人料理,才变成这副样子。

梁天硕和孙副将走进庙里巡视了一圈,见房屋虽残破,但还可以勉强遮蔽风雨,便下令军卒们将就着在庙里过夜。两个人经过磋商,为了不让魏忠贤淋雨生病死掉,便把他从囚车里提出来,临时关押到寺庙后院一间小屋里,并派两名来自京城的士兵看管。

然而,就在当晚午夜风停雨住之时,在同一间屋子里睡觉的梁天硕和孙副将忽然听到庙外传来一阵喊杀声,随即有人匆忙跑进来禀告,说是有一伙土匪前来袭扰。孙副将不由勃然大怒:“大胆贼匪真是吃了熊心豹胆,居然敢向全副武装的官军挑衅!”说罢集合队伍前去应战。

梁天硕见商城来的军士们都跃跃欲试地要与匪盗们决一雌雄,自己怎能在一边看热闹呢?他率领手下几十名士兵也呐喊着冲出庙门。庙外的土匪队伍充其量不过四五十人,在官兵的勇猛进攻下很快狼狈逃窜。官军追赶了一程,眼见土匪钻入深山老林,梁天硕才突然意识到什么,让孙副将停止追赶,说他们的任务并非剿匪,而是押送犯人。孙副将认为梁天硕提醒得有道理,带领队伍匆忙赶回白龙庙,结果发现看管魏忠贤的两名士兵被杀,小屋里空无一人,显然魏忠贤已经被人救走。

“我们一定是中了土匪的调虎离山计!”孙副将懊恼得连连跺脚。梁天硕观察到庙后有一些在湿泥上踩出的杂乱脚印,认为魏忠贤平时养尊处优,就是逃也得有人搀着他跑,因此一定不会离开太远,应该分兵追拿。孙副将点头表示赞同,命令士兵点起火把仔细搜查。

梁天硕带人来到一条河沟附近,有眼尖的士兵看见岸边躺着一具尸体。等赶至近前借着火把光亮一看,正是逃跑的魏忠贤,只是上身赤裸,脸部血肉模糊,胸部被深深戳了几刀,还在汩汩地向外冒着鲜血。尸体旁还有蘸着鲜血写在罪衣上的一行字:“魏忠贤老贼,本来要把你弄到坟上开膛剖腹祭奠先人,无奈官兵追赶甚急,只好在此结果你的狗命,替天下人报仇!”

梁天硕与闻讯赶来的孙副将都不禁连叫糟糕,如果朝廷怪罪下来,恐怕两人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为了能保住各自官职,两人迫于无奈订下同盟,任何一方都绝不泄露魏忠贤被绿林之人杀掉的消息,并且为了把戏演下去,梁天硕继续押着空囚车前行,等到了凤阳后再想法打点负责管理皇陵的官员,以瞒过朝廷。

孙副将与梁天硕分手后,带领部下回到县城向乔总兵交差。当他得意洋洋地汇报完整个经过时,乔总兵不禁大喜,连声夸赞孙副将此计甚妙。其实,乔总兵当初本是魏忠贤手下走卒,靠着主子的庇护做了堂堂二品总兵。魏忠贤素有谋国篡位的野心,利用手中权势把一大批党羽分派到全国各地做带兵武官,以期有一天里应外合,推倒大明皇帝,取而代之。现今魏忠贤虽然倒台,但乔总兵等死党贼心不死,暗中串联,准备起兵造反。当听说他们的主子魏忠贤被朝廷钦差押解至凤阳看守皇陵时,便企图在半路上拦截。由于反叛时机尚不成熟,乔总兵不敢公开劫囚车救人,便找来亲信孙副将商量。孙副将出了一个偷梁换柱的主意,那就是表面上出兵协同保护钦差队伍,暗中却派人冒充土匪骚扰白龙庙,引开梁天硕等人,另选两名武艺出众的心腹趁机潜入庙内,杀死看管士兵,救出魏忠贤,并帮他一起逃往指定地点。为了制造魏忠贤已死的假象,孙副将还特意从牢中挑了一名体貌酷似魏忠贤的罪犯,将其杀死在河岸边,并留下血书。

然而,乔总兵和孙副将没高兴多长时间,就困惑起来。他们派人去指定地点接魏忠贤时,不仅没有见到他的影子,而且连那两个心腹杀手也失踪了。正在两人万分诧异之际,崇祯帝传下紧急谕旨,赐令魏忠贤自尽。已经到达安徽宿州的钦差梁天硕秉承圣意,与地方官一起将魏忠贤用毒酒鸩死,并且公开暴尸三日,以告示天下。

当乔总兵想方设法搞清楚被梁天硕处死的囚犯真的是魏忠贤时,不由得勃然大怒,狠狠地扇了孙副将几个耳光,斥责他办事不力。孙副将满腹疑惑:明明自己的计划实施得很顺利,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呢?

半个月后,当乔总兵正在加紧策划叛乱造反时,出乎意料地收到朝廷公文,准备提拔他做巡抚,要求他立即进京向皇上谢恩。乔总兵不禁喜忧参半,喜的是当上封疆大吏可以壮大实力,将来就更有把握推翻朝廷;忧的是远离老巢进入北京,一旦朝廷设下圈套,那么自己就是自投罗网。思来想去,乔总兵认为天高皇帝远,朝廷不可能知晓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决定去京城走一遭。

乔总兵满心欢喜地做着如意美梦,谁知到了他上殿面君的那一天,突然刑部官员前来传达皇帝诏旨,以谋反罪把乔总兵逮捕严办。乔总兵情知上当,只好口口声声辩白自己是冤枉的。当他被押到刑部大堂时,他往上一看,不禁心虚得直冒冷汗,除了刑部主官,陪审的居然还有梁天硕。乔总兵起初死不认罪,但刑部主官吩咐把证人带上堂来,乔总兵定睛一看,再次傻了眼,证人竟然是自己曾经派去解救魏忠贤的两个武林高手。这两人被打得遍体鳞伤,跪到堂前哭拜道:“总兵大人,我们实在禁不住酷刑折磨,已把所有事情招供了。你就主动认罪,请求朝廷宽赦吧!”乔总兵见状脑袋嗡嗡作响,不由自主地瘫伏在地,磕头如捣蒜般地承认了所有罪行。

原来,朝廷早就对魏忠贤手下党羽乔总兵等人的谋反有所洞察,只是怕打草惊蛇,便由刑部官员委派梁天硕借押解囚车之机窥探乔总兵举动。梁天硕为保万无一失,挑了一个相貌同魏忠贤几乎一般无二的人扮成罪犯装于囚车中,暗中派另外几人押解真正的魏忠贤走另一条小路提前到达了宿州。乔总兵与部下孙副将的所作所为尽在梁天硕掌握之中,只是梁天硕故意不露声色地陪他们演戏罢了。乔总兵派出的两个武林高手杀死看管士兵救出“魏忠贤”后,反而被“魏忠贤”用计抓捕。为求得活命,两个家伙受刑后供认了一切。而就在乔总兵上当进京准备接受提拔之际,朝廷已秘密选派得力官员到达商城接管了他的兵权,并按照从乔府中搜出的叛乱者花名册,将魏忠贤党羽余孽一网打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亲尝汤药》是一个讲述的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二十四孝》。

【释义】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长心语】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林彪为何急着当国家主席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主席是国家主权的代表,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对内代表整个国家机构和国家权力,对外代表一个国家和公民全体。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1966年至1975年间,由于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国家主席职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1975年第二部宪法撤消了对国家主席的设立;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副主席。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实际上从1966年到1982年11月的近16年间中国没有国家主席,其中原因是毛泽东在刘少奇之后不愿意设国家主席。毛泽东为什么不愿意设国家主席?

一:不愿意一个国家两个主席

鉴于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后,新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个主席,每到重大节日,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照片并排登在报上,刘少奇被打倒后,毛泽东嫌国家主席一职礼仪性事务多,不愿自己再任此职。有一次毛泽东在院子里,许世友来了,毛泽东与他握手时说:“你看,我这手凉不凉?”许世友说:“凉。”毛泽东说:“你们让我多活几年多好啊!还让我当主席呀?”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两个主席的局面,毛泽东打定主意取消国家主席一职。

另外,刘少奇在担任国家主席期间,于1963年带夫人王光美出访印尼和缅甸等国,当时王光美以一袭合身的旗袍和优雅风采出尽风头,国外报道中称王光美为中国第一夫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使另一位“第一夫人”江青十分恼火,曾发问:究竟谁是第一夫人?这也可能是毛泽东反感一个国家两个主席的原因之一。

二:对林彪还有点不信任

历史上看,毛泽东对林彪始终处于一种既信任又不信任的状态,但总的来说是信任大于不信任。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的庐山会议之后,信任的成分变小了。

毛泽东同意将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但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对林彪的绝对信任。

在“文化大革命”之初,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给江青的一封信中,流露了他对林彪的怀疑和忧虑。信中说:“我的朋友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

信中谈到林彪对毛泽东本人的不切实际的赞颂和个人崇拜时,毛泽东说:“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助借钟馗,我就在20世纪60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从此信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对林彪已经有所觉察。

毛泽东在1970年3月8日召开的为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作准备的会议上,提出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因毛泽东多次表示自己不当国家主席,所以林彪想只要设国家主席,毛泽东不当,当然就轮到他这个第二号人物当了。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庐山会议上,林彪一伙为设国家主席更是狗急跳墙。毛主席对汪东兴说:“你汪主任了解我不当国家主席的意见,还派你回北京向政治局传达过,你怎么又要我当国家主席呢?”

汪东兴说:“我听陈伯达发言说,有人听到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以后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我很气愤。”这是指林彪寄希望于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而由自己当。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林彪既然是已经写进党章的接班人,完全可以接过毛泽东之后的所有权力,为何对国家主席一职如此迫切?原来,在林彪看来,“接班人”只是一种未来的象征,是否能到手还很难讲,林彪曾说过:“我这个接班人是不保险的,不可靠的,现在是没有人,刘少奇不也当过接班人吗?”

所以,他们想把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一个理想的步骤就是先当上国家主席。毛泽东听到汪东兴的话后,便严肃地对汪东兴说:“那就让他们去高兴吧!”

汪东兴又说:“在群众讨论修改宪法时,都拥护你当国家主席。”毛泽东说:“不当国家主席就不代表群众吗?你强调群众拥护,难道我不当,群众就不拥护了?我就不代表群众了吗?

毛泽东自己不愿当国家主席,又不愿意一个国家同时出现两个主席,如果设立国家主席而自己又不当,这个位置自然属于林彪了,而毛泽东对林彪已有所察觉,所以坚持不设国家主席。

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对林彪特别强调:“庐山是炸不平的,地球还是照转。我说把庐山炸平了,我也不当国家主席,我劝你也不要当。”毛主席劝林彪也不要当这家主席,使林彪大失所望。

关于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事情,有两个重要的旁证可以说明,除了叶群、李作鹏、吴法宪、黄永胜等人的行动之外,毛主席自己曾经在1970年5月19日和林彪做过一次清楚的谈话:“国家主席还是不设为好,一个人担任党主席和国家主席会被压垮,两个主席会打架,这方面我有体会,你还是当好党的副主席,抓好军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说出了两层意思,第一个他是决计不作国家主席的,第二个,你林彪也不要做,因为有刘少奇的例子在。

林彪就算是再傻的人也不会听不出毛主席的话外之音,更何况他亲身参与打击刘少奇,毛主席拿出“这方面我有体会”的话来说,林彪应该知道内中的份量。因此,留给林彪的唯一一条路,便只能是篡党夺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62 字

+ 加入清单

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

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他的妻子是安顺场本地的人,既然来到了安顺场,他就要去探亲访友,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船。结果红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个小镇,俘虏了团长和他的船。

当红军出现在安顺场时,那位团长正在同亲友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了大渡河边,惊讶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大呼:“不可能!”

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兵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兵三个团。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jiāo)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架桥。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请求乘唯一的一条船过河,去把对岸的船拖过来。

经过选拔,孙继先宣布了由十六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的名单。这16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一排,脸上是十分坚毅的神情。

孙继先拍拍其中一名战士的肩膀,鼓励他们奋勇向前。正在这时,队伍中又跨出一名战士。营长一看,是二连的通信员陈万清。

“万清,有什么事?”孙继先见陈万清哭丧着脸,就问他。

陈万清跑步来到营长面前:“营长,我也要参加突击队!”

“你别着急,慢慢说。”

“跟着部队这么久,我还没参加过一次突击行动,不行!我也要参加!”陈万清把脸一抹,十分坚持的样子。

营长一时没有说话。

陈万清见营长犹豫着,赶紧又说:“营长,我身强力壮,水性又好,您就让我去吧!”

营长被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了,批准他的要求。陈万清高兴得直跳,飞快地站到突击队的队列中。

十七名勇士,怀揣着十七颗火热的心。营长给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

1935年5月25日,由二连连长兼突击队长熊尚林,带领十七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因为只有一只渡船,熊尚林对勇士们说:“红军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坚决消灭对岸的敌人!”

同时,为了掩护渡船过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团长杨得志下令大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

当时红军只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被称为“神炮手”的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敌人的碉(diāo)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江水怒吼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渡过河去!

敌人的枪弹炮弹落在小船周围,形成一道又一道水上火网,掀起巨大的波浪。

船颠簸得很厉害,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在南岸观战的将士个个屏(bǐnɡ)住呼吸地注视着,怕这些人会被消灭掉。突然,一发炮弹在船边爆炸了,船身一阵倾斜,船上的战士们用力撑着,船才没翻。

又一阵子弹打上了小船,一个战士手臂负伤了,使不出力量,渡船一下子向下游滑下几十米,撞在一块大礁石上,掀起了巨大的水柱。岸上的战士们顾不上惊叫,一个劲儿地呐(nà)喊着。

只见船上的红军沉着应战:有的用竹蒿(ɡāo)使劲撑着;有的干脆下水用后背拼命顶着船;还有的用手撑着岩石……经过一番努力,小船才又继续前进。

在战士们的英勇抗争下,终于,离对岸只有五、六米了。敌人像疯了一样,火力都集中到了小船,还有一股敌人从碉堡里冲出来,到渡口拦截。

在这关键的时刻,南岸红军的大炮和机枪猛烈地开火了,在火力的掩护下,勇士们迅速跳下船,冲上对岸。只见十几米高的峭壁矗(chù)立在岸边,只有一道口子修着石阶,向上直通到敌人的碉堡。

突击队员爬上了岸,迅速地隐蔽起来,接着缓慢地攀登上峭壁。架起了自己的机关枪,一阵暴雨般的枪弹和手榴弹,敌人的碉堡被红军战士拿下了。逃跑的敌人退到下一道防线,渡口是红军的了!

控制了两岸之后,渡船飞快地返回南岸,还拖回另外两只船。营长孙继先立即带领第二批突击队员迅速过江,保护渡口安全。就这样,几天时间,红一团的人马全部过了河。

红军主力赶到了,这个时候河水更加湍急,摆渡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风高浪大时,运一船人过河需要四个小时。按这个速度,只凭这几条小船,要把全军人马和给(jǐ)养运过河去,需要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而后面的追兵马上就要到了。

毛泽东亲自来到安顺场渡口,经过仔细研究,决定攻占敌人驻守着的泸定桥。另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女娲补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

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梳理了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

【释义】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成长心语】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以黄香为榜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目不见睫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目不见睫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

《韩非子·喻老》。

【释义】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历史典故】

春秋时,楚庄王想出兵讨伐越国。杜子听说后,去问楚庄王:“听说大王要攻打越国,是真的吗?”楚庄王回答:“是。”杜子又问:“您有成功的把握吗?”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不足,不堪一击。”杜子听了楚庄王的话,笑着说:“大王,您想错了。我虽然见识不多,但我知道,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请您仔细想一下,我们楚国自从败给秦国、晋国后,失掉了几百里土地,难道这不是楚国军力虚弱吗?而国内又有庄矫这样的大强盗无法铲除,这难道不是政治混乱吗?因此我觉得楚国的乱和弱并不在越国之下,而您却自以为比越国强大,还想去讨伐它,这不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吗?”楚庄王听从了杜子的劝告,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打算。

【成长心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了解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进而才能有所成就。自知让人明理明事,让人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自知是一种智慧的追寻与探求。自知是一种不回避弱点与弱势的勇气。自知的力量是人类追求前进与发展的动力。人贵有自知之明。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历史天空留下自己独特的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夸父追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时候,在北方大荒中的一座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住着夸父族的人。据说他们是大神后土的子孙,个个都身材高大无比,力量惊人。他们性格勇敢坚强而又诚实笃厚。

有一个夸父族的巨人,看见太阳每天从东方出来,又向西方隐没下去,然后就是黑暗无边的长夜,直到第二天的早晨,太阳才再从东方出来。巨人夸父心想:“每天晚上,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让它固定在天空中,让大地不分昼夜一直都是光辉灿烂的。”

于是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在原野上如风地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瞬息间就跑了一两千里。

他这一追,一直把太阳追到禺谷。禺谷,就是虞渊,也就是太阳沉落的地方。

还不等太阳落下去,长腿善跑的巨人夸父就已经追到了。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的面前,使他周身完全处在大光明的围绕之中,他情不自禁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来,想把当前的太阳捉住。

就在这时,他喉咙里忽然感到一种极其烦躁的口渴,使他简直无法忍受。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他这样近距离地被酷热的太阳烤炙着,加上奔跑了很长时间,实在有些筋疲力尽了。

他只得暂时放弃了想要追捕的太阳,俯下身子来,去喝黄河、渭水里的水。经他这么咕嘟地一喝,霎时间两条大河的水都被他喝干了,可是即使是这样,仍然没有解决那烦躁而难受的口渴。(神话故事)

他继续向北方跑去,准备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名“瀚海”,在雁门山的北边,是鸟雀们滋生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纵横有千里宽广。那倒是一处好水泉,可以给寻求光明的巨人解除口渴。可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他高大的身躯颓然地像一座大山一样地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这个巨人的倒下而发出轰然的震响。这时太阳正向虞渊落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涂抹在夸父的脸颊上。夸父遗憾地看着正在西落的太阳,“唉——”地长叹了一声,便把手里拄的杖奋力往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到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用它的金光来普照着大地的时候,就发现昨天倒毙在原野上的夸父,已变成了一座巍峨的高山,山的北边,有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就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他把这些滋味鲜美的果子,送给后来追寻光明的人们解除口渴,使他们一个个体健口润、精神百倍、勇往直前,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于谦保卫北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5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有一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朱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激怒了大臣。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明代宗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有气,再加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名,把于谦杀害。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渔夫的儿子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两个女人,一个祈祷将来嫁给一个国王;另一个则表示愿意嫁给一个渔夫。她俩的心愿都实现了。

同渔夫结婚的女人生了一个小男孩,并且辛辛苦苦地将小男孩拉扯到大。有一天,小男孩到河里打鱼,却从撒下的网里捞出两只金鸡。这时国王的大臣正好经过,想将两只金鸡占为己有,而小男孩死活不给,于是这位大臣十分气愤,便到国王那里说小男孩的坏话,想置他于死地。

国王听信了谗言,召来了渔夫的儿子,让他去找一匹会飞的马。小男孩伤心极了,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时路上迎面走来一位面目慈善的老婆婆,老婆婆见他十分可怜,就问他为什么会哭,小男孩如实说了。“孩子,”老婆婆生气地说,“这个人太坏了。要是没有真主的帮助,你就是去了也会白白送死。你到沙漠的中心会遇见会飞的马,你一定要把你随身带的马鞍加在它身上,然后骑着它回来。”小男孩告别了母亲和老婆婆踏上了漫漫长路。

在经历了路上的千难万险之后,他终于来到沙漠的中心,看到了会飞的马,并按老婆婆教他的方法去做了,顺利安全地将会飞的马交给国王。

国王见他没死,很不高兴,又想了一个坏主意害小男孩,让他去找会跳舞的树枝和会唱歌的水。小男孩哭着找到老婆婆请求她的帮助,老婆婆很难过地说:“这个人太坏了,不过真主会帮助你的。你带上一只葫芦和一把刀到七条河的彼岸去。把河里的水盛到葫芦里,砍下河边树上的树枝,然后你快往回跑,切记,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回头。”小男孩告别了母亲和老婆婆又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当他顺利地装满水,砍下树枝往回走的时候,听到又一个声音在喊:“回头看,渔夫的儿子!”他想到了老婆婆的忠告,头也不回地走了。刚刚离开,河里的水就暴涨起来,国王看到渔夫的儿子又安全归来,心里更不满了,于是想了一件更危险的事情让小男孩去做,让他把食尸鬼看守国国王的女儿带回来。

小男孩又伤心地到老婆婆那里征求意见,老婆婆叹了一口气说:“真主保佑你,你在去那个遥远的地方的路上会分别遇见一个大肚子、大眼睛、大耳朵、长腿的食尸鬼。你不要怕他们,只要给他们理发洗头,然后坐在他们身旁。他们会将你带到国王女儿住的村庄,并把她带回来的。”果然不出老婆婆的所料,渔夫的儿子在路上先遇见了一个大肚子的食尸鬼在睡觉。他轻轻地给“大肚子”理了发洗了头,然后坐在旁边耐心等待。

不一会食尸鬼醒了,他既凶恶又惊奇地问渔夫的儿子:“是谁让你上这来的?”“真主!”小男孩答道。“好!你像那个将会飞的马、会唱歌的水和会跳舞的树枝弄回去的渔夫的儿子。”食尸鬼立马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了小男孩的随从。就这样沿路走去,男孩居然将四个食尸鬼都收作随从。

当他们来到国王的女儿居住的那个村庄,就径直向村民们索要国王的女儿。一开始村民们见四个食尸鬼都被收服很吃惊,后来又听到他们提出的非份要求就决定把那五个人害死。大耳朵竖起耳朵一听,说:“他们要烧死我们。”大眼睛睁大眼睛看了一会说:“他们搭了一个棚子。”而大肚子却充满信心地说:“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要怕。”当村民们请他们进那个大棚子的时候,他们毫不畏惧地坦然进去了。当村民们点起火烧他们的时候,大肚子就将提前喝下的水全喷出来,浇灭了火焰。

村民们见自己计划被轻易地破解了,都十分害怕,但他们又迫于国王的压力,不愿随便交出公主。这时大眼睛又睁大眼睛四处一瞧,很快发现国王女儿的住处,长腿一伸脚就到了公主的住处,并将她带走了,国王一听他的女儿被带走了,就气死过去了。

一个国家没有了首领是不行的,所以在四个食尸鬼的提议下,大家都拥立聪明勇敢的渔夫的儿子作了国王,并把国王的女儿嫁给了他。

从此,渔夫的儿子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居民了,而成了另一个国家的统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48 字

+ 加入清单

京师陷落。

李自成大军入占京都。

吴三桂恰似无所依傍的浮萍迷惘飘荡。就在这无所沉浮的波涛中,他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儿,一想到她的命运,他的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圆圆难道真的要出事?不,不会……还是先别猜,说不定没人能找到她,她命大……

破天荒头一遭,吴三桂在大军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下,竟然不去想如何进退,而是一脑子陈圆圆,他甚至没有想到母亲与家族会如何……

相约如梦,誓言如风。

梦已逝,风已去,人却依然活在心中。

吴三桂不能没有陈圆圆,若圆圆有个三长两短,我将……我将怎么办呢?

吴三桂依然在想着陈圆圆。

三天后,细作从北京带回了父亲的书信。

三桂我儿:大顺军陷城,为父与众臣已归降。家中无事,陈圆圆亦平安无事。儿可准备投降大顺,但须观大顺如何待明室降将。

吴三桂轻松地出了一口长气。“圆圆平安无事”最是令人快意了。

降李自成?如果李自成真有天子气像,那自然要降,否则我吴三桂还能到关外降清?我或当梁山好汉不成?

他对投降大顺并无反感。改朝换代的事,谁又扭转得了?良臣择明主,飞鸟择良木。万一将来李自成不信任我了,我就与圆圆遨游山林去,这打仗还能当日子过……?

吴三桂的心松驰下来,他在静候佳音。

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家中又来了一封信,短极了,字迹亦潦草颤抖:

三桂吾儿:父事大顺,勿忧,儿保重。陈圆圆单骑奔辽东寻你。

父字

奇怪的是,大信封中竟有一方丝巾,内含一绺青丝——圆圆的头发!

她既然来找我,为什么要留此青丝!?

这种男女永决式的剪青丝为念,吴三桂感到大惑大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吴三桂立即伏案回书:

父鉴:降顺儿甚赞同。父信中说圆圆只身匹马奔辽东。何曾见其踪迹?如此轻年少女,岂可匹马出门,父亲怎么能如此失算?儿实不放心,盼再告。

实际上,这是吴襄骗儿子的。

他想让儿子对圆圆死了心,就当圆圆死在乱兵路上了。大顺李自成、刘宗敏抢走圆圆,能说吗?况将来三桂还要投降大顺,这君臣关系怎么处?父受刑掠,也不能说……如今只有用言语安慰一些,盼到太平时日再说吧!

谁知次日即三月二十六日,吴府管事吴禄深夜逃出吴府,听说吴三桂的军马就在丰润时,他即连夜奔丰润而来。

来到吴三挂帅府,吴禄即刻求见吴三桂。

吴三桂听说是家中管事吴禄,立刻召见。

吴禄带来的消息使吴三桂目瞪口呆!

家产被李自成籍没!

家父被刘宗敏严刑拷打拘执!

家族人被软禁!

最为让吴三桂受不了的是:

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

吴三桂一下子失去了反应——他感到大地颠覆于一日之间,究竟是怎么了?

圆圆、家父、财产、家族……

他觉得一股热血骤然冲上头顶,几乎要倒下去了……他强扶起书案站定,他满脸通红,一直红到发根,鼻窦由于内心激动张得大大的,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一条深深的皱纹从紧咬着的嘴唇向气势汹汹的下巴伸展过去……他眼里闪烁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这样的目光使身边的侍从们大为惊慌,都害怕起来。

吴三桂牙齿咬得咔咔直响。骤然间,他转过身抽出兵器架上的斩将刀,突然发出一声只有听到过一只受伤的狮子的吼声的人才能想像得出的喊叫:

“李自成——!刘宗敏——!”

一刀劈下,书案即一声巨响被从中劈开。

众将闻声,哗然聚来……吴三桂只觉嗓子眼儿发甜,一口鲜血吐了出来,跄踉几步躺倒在地上。

众将纷纷围上来:

屋子里一片慌乱。

良久,吴三桂才悠悠醒来,他没有滴一滴眼泪,但眼珠红丝遍布,血充瞳仁,他见众将围在自己身边,向他们挥一挥手:

“各回营帐,容我思虑片刻,两个时辰后大帐议事”。

“那将军您……”

“我没事!”

众将纷纷走了。

吴三桂闭眼沉思:怎么办?进,李自成军已驻山海关。退,往哪里退?投降李自成?不,绝不能!我的圆圆,我的爱妾,我的美人,当初我为什么没把你带上随军出征,为什么让你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守家门,如今贼人进入京城,圆圆已身陷魔爪,被李自成蹂躏,她那娇弱之躯,怎禁得住这帮贼人的践踏,李自成,刘宗敏,你们这帮猪狗!

吴三桂由陈圆圆发展到对李自成大军的全面仇恨,夺我爱妾——刑我家父——籍我家产——毁我皇室——逼杀皇上……国仇家恨,全部凝聚到李自成、刘宗敏身上,和这样的贼匪怎么能共事——那么,肯定要与李自成为敌了?是的,肯定为敌了!

如果与李自成为敌,那么就要赶快摆脱丰润这个危险地带。大军出京,丰润即日可下,这个地方地势平平,无险可守,明明是坐以待毙……当务之急,是必须先找个立足点,再图复仇根本,杀死仇家!

“传参军方献廷、胡守亮两位大人。”

吴三桂向书房外喊话,他需要这两位参军为他谋划一处立足点。

“方献廷,胡守亮参见将军!”

话音刚落,二人推门而入。

噫!来得如此之快?吴三桂看了他们一眼。

“参见将军!”

“二位请坐!”

“谢将军。”二人坐定说道,“我二人并未离开,我们一直守在营帐书房外面,只等将军商议大事。”

这真是两个见事极快的高明参军。

方献廷是原辽东巡府的公子,与吴三桂意气相投,其父死后他不做别的官,专门赶来为吴三桂作高级参谋,吴三桂甚为欣赏此人见多识广,二人无事不谈。

胡宗亮是军中谋士出身,也是吴三桂的作战参谋。他精通满语,足智多谋,尤其在实际战争中会随机应变,常有奇谋妙计。

吴三桂非常高兴,向二人一拱手:

“方、胡两位兄台:方今大势已明,我与李自成、刘宗敏不共戴天!但急需找一处地方驻扎屯兵,目下之计,不知二位有何高见?”

“吴将军所言极是,我二人早已想到一处地方——”

“什么地方?”

“山海关!”

吴三桂手一劈道:“我也如此想!刻不容缓,连夜回师北上,一切到山海关再议!”

一个时辰后,众将聚集营中。

吴三桂手捧尚方宝剑,脸色肃然,在营帐中来回走了几步,正色宣誓:

“诸位将军,这是大明先帝赐我的镇辽尚方宝剑!而今我军回师勤王后未几,闯贼已攻克帝京,灭我泉社,逼杀皇上,刑戮大臣,焚掠皇宫……我父被刑,家产被抄,爱妾被夺!国仇家恨,今日集于一身!我誓与闯贼李自成、刘宗敏周旋到底,不杀此贼,誓不为人!请将凡愿跟随我报此国仇家恨者,留!凡不愿复仇者,走!”

满帐一声吼:“愿随将军复仇!”

“好!我军连夜北进山海关,攻取山海关,再作计议!”吴三桂立即分派了行军次序。

一个时辰后,八万大军开出丰润。

这支大军在黑夜中无声无息向山海关扑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小编整理了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释义】大器:大才。大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成就。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

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成长心语】

怀才不遇是一件让人感到可惜与遗憾的事情,这使得很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伤心失望之余放弃了最初的理想,等到机遇来临的时候,对他们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任何人都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坚持下去,或许现在前面是一片黑暗,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呢!历史上大器晚成,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有很多。只要坚持不懈,成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鸿门宴历史典故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攻破秦都咸阳,随后,项羽的40万大军也到了。刘邦的十万军队驻扎在灞上,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项羽势力强大,想巴结他,就告密说:“刘邦一心想称王关中,派人守住函谷关不让你进来,使子婴当宰相,然后就可以占有秦宫室所有的珍宝。”项羽听后,非常愤怒,准备第二天歼灭刘邦的军队。

刘邦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惧,他的军队怎么能抵挡项羽的进攻呢?他请张良出主意,张良说:“我认识项羽的叔父项伯,通过他给项羽说情,然后,明天一大早,你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或许可以缓和一下紧张气氛。”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百余骑来到鸿门,亲自向项羽解释和谢罪。项羽大摆酒宴接待。项羽的谋士范增极力主张在宴席上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不置可否。在宴席上,范增三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都默然不答。范增见机会难得,私下叫来将军项庄,希望他利用宴会舞剑的机会,杀死刘邦。项庄遵照范增的吩咐,舞剑时,多次想杀刘邦,但都被项伯挺身挡住。正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刘邦的参乘樊哙(kuài)闯进了宴会,他当面指责项羽不讲信义,想诛杀有功的人。项羽觉得自己理屈,最终放弃了杀掉刘邦的想法。

鸿门宴上,双方剑拔弩张,各怀鬼胎,杀机四伏,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双方厮杀火并。

含义及用法:后用“鸿门宴”比喻暗藏阴谋,不怀好意的邀请;又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表示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注:参乘,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